芝苑遺編卷之中

關燈
智者法華忏儀。

    其可準用。

    今時亦多念對偶文章。

    全非回向祝贊之意。

    今并改正。

    莫同浮俗)。

     受戒方便 沙門(元照)元豐三年為諸沙彌出 薩婆多論雲。

    凡欲受戒。

    先與說法。

    引導開解。

    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愍心。

    便得增上戒。

    故知必須智解明白。

    方可進受。

    今為六位。

    次第明之。

     第一.明所受法體 (标心期受。

    須識何法)。

     今欲受戒。

    為受何戒。

    戒作何相。

    謂佛出世制立戒法。

    禁防身口。

    調伏心行。

    戒有多種。

    五戒.十戒先須受之。

    今此受者。

    即大比丘具足戒也。

    且約戒本則二百五十。

    略說則八萬四千。

    廣則無量無邊。

    十方諸佛三乘賢聖并同修故。

    名為聖法。

    今者發心誓禀此法。

    然須實壇頂上十師座前作法而受。

    因緣和集。

    心境相冥。

    發生無作。

    領納在心。

    名為戒體。

    得此法已。

    終身持奉。

    如護明珠。

    号良福田。

    是真僧寶。

    紹隆佛種。

    興建法幢。

    故知受時彌須用意。

    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第二.明受者具緣 (已知戒法。

    受必藉緣)。

     一是人道。

    諸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不受得故。

    二須諸根具足。

    颠狂.痖聾.身相不具。

    亦不得受。

    三須身器清淨。

    曾破佛戒.造重惡業亦不得受。

    四出家相具。

    須剃發。

    着袈裟。

    若着外道俗服。

    不名受具。

    五得少分法。

    謂須先受沙彌十戒。

    又早辦三衣一缽。

    不得假借。

    年歲滿足。

    先請三師七證。

    然後從僧乞戒。

    一緣有缺。

    法則不成。

     第三.明發戒境量 (諸緣雖具。

    須明境徧)。

     緣境雖多。

    不出有二。

    一者。

    情境。

    即十方三世恒沙諸佛。

    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下至蚊.虻.[癸-天+蟲].虱.微細蠢動。

    六趣之外。

    中陰衆生。

    如是等類。

    皆徧十方。

    并通三世。

    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皆發得戒。

    二者。

    非情境。

    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艹木花果。

    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

    随其數量。

    亦皆發戒。

    至於空有二谛.滅理涅盤.聖教經卷.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虛空識等。

    要而言之。

    總大千界依正二報。

    無非戒境。

    所以者何。

    由未受前。

    随心造過。

    惡徧法界。

    今欲進受。

    翻前惡境。

    并起善心。

    故戒發所因。

    還徧法界。

    所納戒體。

    亦複無邊。

    如是知之。

     第四.明依境發心 (律鈔明三品心。

    中下二品得戒非勝。

    今須直求上品。

    故委示之)。

     既知境量。

    當知發心。

    作如是言。

    我某甲。

    自念無始時來。

    迷失本性。

    随塵動念。

    造衆惡業。

    受生死苦。

    沈流長劫。

    無解脫期。

    賴有宿緣。

    生處人道。

    值佛出家。

    将受淨戒。

    今者發心。

    以立三誓。

    我從今日。

    盡此報形。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為欲成就三聚戒故。

    為欲趣向三解脫門。

    正為求大涅盤無上佛果。

    又以此法。

    引導衆生。

    令至涅盤。

    令法久住(言略事廣。

    下為略釋)。

     解雲。

    一切惡者。

    殺.盜.淫.妄。

    貪.嗔.邪見。

    身口動作一切非違。

    乃至三界煩惱無明結使等。

    一切善者。

    世間人天凡福行。

    及出世間三乘聖道佛果證行。

    一切衆生者。

    未成道果。

    善趣惡趣。

    總說萬斷諸有情衆。

    三聚戒者。

    菩薩法也(一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攝衆生戒)。

    三解脫門者。

    入道觀智也(一空解脫門。

    二無相解脫門。

    三無作解脫門)。

    涅盤果者。

    三身佛果也(一法身。

    二報身。

    三應身)。

    引導衆生者。

    利他行也(上總列名。

    下别配釋)。

     一者。

    律儀禁惡。

    由斷惡故。

    即攝律儀戒。

    又觀諸惡唯心所變。

    性相平等。

    無作無受。

    則能趣向無作解脫門。

    妄情既息。

    真心體顯。

    名法身佛。

    成斷德也。

    二者。

    以修善故。

    福智雙運。

    即攝善法戒。

    又觀諸善從衆緣生。

    於中求實。

    皆不可得。

    則能趣向空解脫門。

    了法無相。

    曆劫勤行。

    功德圓備。

    名報身佛。

    成智德也。

    三者。

    以度生故。

    慈悲攝物。

    即攝衆生戒。

    又徧曆塵剎。

    無數方便。

    教化衆生。

    而了知化相如幻如夢。

    則能趣向無相解脫門。

    随緣赴感。

    拔苦與樂。

    如水中月。

    任機大小。

    名應身佛。

    成恩德也。

    上來三聚.三脫.三佛.三德。

    由前三誓而得成就。

    故知三誓。

    即三身因種。

    然此三身。

    即我心本。

    無始迷覆。

    妄動成業。

    故受輪轉。

    不了諸業。

    元自我心。

    随緣流變。

    今知虛妄。

    回向真實。

    故受淨戒。

    誓志堅持。

    即是求佛菩提。

    發足之始。

    此名上品勝心。

    決定感發上品戒也。

    故華嚴雲。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又律偈雲。

    如是諸佛子。

    勤求禁戒本。

    終不面邪流。

    沒溺生死海。

    斯明證也。

     第五.明用心承仰 (心境相應。

    納體正要)。

     未至壇上。

    於佛像前。

    如上發心。

    及至登壇。

    倍生欣慶。

    不知宿何善本。

    遇此勝緣。

    心想于師同十方佛。

    我今此身。

    因他得度。

    清淨戒法。

    從他得受。

    法身慧命。

    假他得成。

    正羯磨時冥心運想。

    徧緣如上情.非情境。

    由境廣故。

    心亦随徧。

    念念現前。

    不得浮散。

    當想己身總虛空界。

    容受法界塵沙戒法。

    當此之際深須用意。

    莫緣他事。

    差之毫微。

    則徒染法流。

    一生虛喪。

    可不慎哉。

     第六.問重難輕遮 (律鈔雲。

    應沙彌時。

    教令列名。

    顯數識相誦之。

    若不明識。

    受戒不成)。

     第一.汝不犯邊罪否(答雲。

    無。

    謂曾受佛戒已。

    犯於四重。

    即是佛海邊收之人。

    從喻為名)。

    第二.汝不白衣時污淨戒比丘尼否(答。

    無)。

    第三.汝不白衣.沙彌時。

    盜聽他說戒.羯磨。

    詐作比丘否(答。

    無。

    謂白衣.沙彌時。

    盜聽大僧說戒.羯磨法也)。

    第四.汝非曾作外道。

    來投受戒後還作外道。

    今複來否(答。

    無。

    謂先舍外道來受佛戒後。

    複歸邪。

    令重來受也)。

    第五.汝非五種黃門否(答。

    無。

    一天生。

    二揵作。

    即刀去陰根者。

    三因見他淫。

    妬心淫起。

    四忽然變作。

    五半月能淫。

    半月不能淫)。

    第六.汝非殺父否(答。

    無。

    次至第十。

    即五逆也)。

    第七.汝非殺母否(答。

    無)。

    第八.汝非殺阿羅漢否(答。

    無)。

    第九.汝非破僧否(答。

    無。

    謂立邪三寶。

    破佛正法。

    令僧異見。

    不得道益)。

    第十.汝非惡心出佛身血否(答。

    無。

    上二難。

    佛世則有。

    末代所無)。

    第十一.汝非天子.阿修羅子。

    名為非人。

    變為人形。

    而來受戒否(答。

    無)。

    第十二.汝非諸龍畜等能變化者。

    變為人形。

    而來受戒否(答。

    無)。

    第十三.汝今身中不帶佩男女二形否(答。

    無。

    謂身挾二根。

    僧尼不攝故)。

     上是十三難。

    次問十六遮(衣缽.父母各二。

    并五病。

    成十六。

    今合為十)。

     汝今名誰(稱己名雲。

    某甲)。

    和尚名誰(稱壇上和尚兩字名雲。

    某甲)。

    年滿二十否(答雲。

    已滿)。

    衣缽具足否(答雲。

    具足)。

    父母聽汝否(父母存。

    則答雲。

    聽。

    父母亡。

    則答雲。

    無父母)。

    汝不負債否(答。

    無。

    準鈔縱有。

    亦不遮受)。

    汝非他賤人。

    佛不許度。

    不是奴否(答。

    無)。

    汝非官人否(答。

    無)。

    汝是丈夫否(答雲。

    是。

    謂年二十。

    能耐寒.熱.饑.渴.風.雨.毒蟲.能忍惡言.能一食.持戒等。

    是丈夫相)。

    丈夫有如是病。

    一癞。

    二癰疽。

    三白癞。

    四乾痟。

    五颠狂。

    汝無如此諸病否(答。

    無。

    鈔雲。

    上四應得。

    狂中若全不覺好惡。

    不得)。

     近見新受戒人。

    下壇已後多不誦戒。

    既迷戒相。

    遂多毀犯。

    若準諸律。

    五夏不誦。

    盡形不離依止。

    五百問雲。

    十夏不誦。

    飲水食飯.坐卧床席。

    日日犯盜。

    故知為僧不可不誦。

    縱無音曲。

    但須直誦。

    縱不升座。

    亦常受持。

    佛言。

    我不滅度。

    半月一來。

    又雲。

    若我在世。

    無異此也。

    願遵聖制。

    無怠奉持。

     建明州開元寺戒壇誓文 釋迦遺法。

    比丘(元照)恭於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宋國明州開元寺。

    建築戒壇。

    敬造護法神王。

    立於壇上。

    我聞神王有大弘誓。

    於末法中。

    護持塔像。

    住持佛法。

    利樂群生。

    我今建此壇場。

    直欲報答佛恩。

    令戒律興隆.三寶住世。

    仰願同轸威神。

    常來擁護。

    若有毀戒作惡之人。

    為求名利。

    妄居師首。

    秉實聖法。

    誤彼來蒙。

    即請驅逐令退。

    勿使登壇。

    或将腥酒觸污此處。

    即時誅罰令知畏敬。

    将有水.火.風.劫盜等難。

    願同力捍護。

    不令毀壞。

    且使此壇在世久固。

    令無量人登上受戒。

    發大道心。

    行菩提行。

    展轉授受。

    佛種不斷。

    盡未來際興佛事。

     紹聖五年二月十五日 沙門(元照)謹誓 鄭丞相跋 佛.人.我。

    一性也。

    戒.定.慧。

    一法也。

    因法入性。

    三無差别。

    萬法錯陳。

    戒為樞戶。

    是故佛祖由此門入。

    一切衆生能持戒心.履戒行。

    漸次成就。

    不失本心。

    不堕惡道。

    由此精進。

    定慧現前。

    三明六通。

    何遠之有。

    鈍根劣想。

    始勤終懈。

    中道而盡。

    與不戒同。

    此末法之世。

    所以。

    大善知識以戒為大寶珠。

    一切衆生以戒為菩薩道。

    簡而易見。

    要而易守。

    不斷佛種。

    入佛知見者。

    其唯戒乎。

    今觀照律師作大誓願。

    建立戒壇。

    其言深切。

    其意勤懇。

    示後學。

    勸來世者至矣。

    四明号為佛國而照公之真迹具存。

    可寶也已。

    湖心龍律師得之以示餘。

    因書此紙以歸之。

     嘉熙己亥季秋 初吉安脫居士鄭(清之)。

     誡沙彌辦衣缽文 戒從心發。

    法假緣成。

    律制沙彌須辦三衣一缽。

    資緣既備。

    戒品方生。

    問難之時。

    須當審實。

    羯磨詞内。

    牒以告僧。

    近世浮訛。

    率多慢易。

    或從他借得。

    或臨時稅來。

    欺诳聖賢。

    妄雲己有。

    且比試者極受難苦。

    進納者稍廢資财。

    及至受緣。

    反同兒戲。

    非唯慢律.慢法。

    實乃帶禍招殃。

    律制作法不成。

    定是一生無戒。

    虛消信施。

    濫在福田。

    四事難消。

    三途定入。

    喪佛門入道之本。

    虧國家祝度之恩。

    在理既乖。

    為過非小。

    今遍行告示。

    仰各知委。

    宜準律科。

    早須營辦。

     芝苑遺編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