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苑遺編卷之中
關燈
小
中
大
毒蛇。
亦如惡賊。
亦如空聚。
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是可厭患。
當樂佛身。
當知佛身即是法身。
從於無量功德智慧之所出生。
從戒.定.慧.解脫.知見。
慈.悲.喜.舍。
布施.持戒.忍辱.柔和.精進.禅定.解脫.三昧諸波羅蜜之所出生。
從方便生。
從六通生。
從三明生。
從道品生。
從止觀生。
從於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功德生。
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之身。
欲得佛身。
斷衆生病。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剃發儀式 (次第十科。
其間策導教誡引用因緣。
當随機利鈍開解為先。
至於臨事不必一定。
今且作一途出法)。
一.選處設座 律令於露地香水灑之。
周匝七尺四角懸旛。
今時多在大殿。
或在别堂。
事無不可。
若在大殿。
二師之座。
當須相對。
或面向佛。
今多背像。
大乖尊敬。
世王為況。
其過可知。
若在法堂.衆堂。
當須設像於中。
自餘花.旛.香.燭.嚴飾随時。
衆僧床座随處鋪設。
其行者應令洗浴。
内着淨衣。
頂鬓留少發。
二.集僧作梵 令淨人打鐘集僧。
坐訖。
二師燒香。
即登二座。
其出家者安置近處已。
令維那鳴一下槌聲。
德者作優波離梵。
梵聲絕。
便打槌一下。
同聲說偈雲。
戒香定香解脫香 光明雲台徧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 見聞普熏證寂滅 (有至梵音義字即誦。
非也。
梵音本為止息喧亂故)。
三.白衆召入 (凡白衆之語。
直述其事。
今時四六偶對。
或祝贊皇風。
或褒揚王道。
有同伶倫俳說無異。
緻令聽者。
都無所曉。
弊風久矣。
宜須革之)。
良久。
阇梨雲。
敬白大衆。
今有某寺院行者某甲(當處即雲當寺.當院)。
厭世出家。
歸心三寶。
昨因選試。
獲中科名(進納應雲。
克勤給侍。
悅可衆心)。
今奉帝恩。
許容披剃。
将從和尚乞求剃發。
若準律文。
必須單白羯磨和告衆僧。
或複循房語令知委。
然此行者出家日久。
衆所同聞。
羯磨之辭。
不煩宣秉。
直令教授座主引入道場。
與其披剃某甲。
謹白(若準律中例須單白。
今時乍投出家。
或有作者。
故為出之。
當如上叙白。
至乞求剃發已。
接雲)。
準律文。
因諸比丘輙度人。
故為俗譏诃。
由是佛制。
凡伽藍中有剃發者。
必須單白和僧。
意令合界通委。
内無專辄。
外絕譏诃。
故當禀律科儀。
先作羯磨。
僧集否(答雲。
僧已集)。
和合否(答雲。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答雲。
此衆無未受具戒者)。
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答雲。
此無說欲及清淨者)。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雲。
剃發和僧單白羯磨。
白雲)。
大德僧聽。
彼某甲(牒行者名)欲求某甲比丘剃發(牒和尚名)。
若僧時到。
僧忍聽。
與某甲剃發。
白如是(問雲)。
作法成否(答。
成)。
作法既成。
請教授座主引入道場。
雲雲如上(教授座主。
今時謂之引請人。
即從座起。
至衆前合掌揖僧竟。
即出衆去)。
四.入衆請師 引請師前引。
行者後随。
直至佛前。
教禮三寶已。
引至和尚前設禮已。
互跪(引請者雲)。
夫以儒敦事父。
唯重於成身。
釋制依師。
務存於學道。
庶使四儀軌度藉此以琢磨。
五分三身因茲而成立。
理須竭誠事奉。
克志陳詞。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請詞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尚。
願大德為我作和尚。
我依大德故。
得剃發出家。
慈愍故(連唱三徧。
亦不須雲再請。
殷勤三請等。
出自流俗)。
和尚告雲。
可為汝作剃發和尚。
次又引至阇梨所。
如上作禮。
互跪訖(引請者雲)。
夫以厭處凡流。
忻參寶位。
将欲剪除於俗态。
理宜警策於蒙心。
矧在中人。
必由名匠。
今為汝請某人為汝作剃發阿阇梨。
而況此師誨人無倦。
接物有方。
故須專秉一心。
恭陳三請(詞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剃發阿阇梨。
願大德為我作剃發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
得剃發出家。
慈愍故(三請)阇梨雲。
汝既陳請我為汝作剃發阇梨。
所有教示。
當須谛聽。
五.辭親脫素 阇梨雲。
出家之人。
高超俗表。
為世福田。
君不得而臣。
父不得而子。
應受人天恭敬供養。
是故剃發着袈裟已。
至於君父尚無設禮之義。
況餘人乎。
然父母生汝。
養育恩深。
國王度汝。
其恩亦大。
當往顯處。
拜辭國王大臣及父母生緣竟。
卻入道場。
為汝落發。
言訖即起。
引請者引出階庭之下。
燒香互跪。
說辭親偈(引請者教行者逐句随聲唱之。
偈雲)。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脫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偈訖即起。
先望北拜國王(亦不須呼萬歲)。
次拜父母親眷(律中但辭父母。
今時先拜國王。
義須依準)。
拜已。
即除巾冠.素服。
着僧裙褊衫。
再引入衆。
直至阇梨所。
互跪。
六.策導禮佛 阇梨即為說出家功德。
令生忻踴。
應雲。
善男子谛聽。
六道之中。
人身難得。
人倫之中。
出家者難。
汝今生處人道。
值佛出家。
自非宿植所深。
何由至此。
當須建出家心。
立丈夫志。
誓勤學道。
以求解脫。
南山律師雲。
真誠出家者。
怖四怨之多苦。
厭三界之無常。
辭六親之至愛。
舍五欲之深着。
故知一切衆生。
系屬於四怨。
戀着於三界。
情纏於六親。
心耽於五欲。
由是流轉生死。
經百千劫。
舍身受身。
無由解脫。
汝當舍諸虛妄。
回向真實。
持戒修定習慧。
行六度萬行。
學無量法門。
於末世中。
建立法幢。
續佛壽命。
令三寶不斷。
使衆生獲益。
若能如是。
是名真出家。
可以為六道福田。
作三乘因種。
堪受信施。
不負四恩。
是以佛言。
若人以四事供養四天下滿中羅漢。
盡於百年。
不如有人一日一夜發心出家功德。
又雲。
若人起七寶塔。
高三十三天。
亦不如出家功德最勝。
廣在大藏。
不複繁引。
既知己身如此尊勝。
彌生珍敬。
勿得自轉(如是随機勸誘。
臨時自述。
不必誦語)。
即取香湯為彼灌頂(以指滴少許於頂上)。
說偈贊雲。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無常 舍俗趣泥洹 希有難思議 (此偈阇梨直聲自說。
有令引請者說。
或行者随和皆非)。
偈訖。
告雲。
汝當往佛前。
禮拜十方佛。
說歸依偈。
行者即起。
引至佛前。
教雲。
歸依大世尊 能受三有苦 亦願諸衆生 普入無為樂(亦逐句随聲說) 七.落發披衣 引請者複引至阇梨所。
近前互跪。
以淨巾圍肩頃。
阇梨語雲。
剃除須發。
為舍憍慢。
着壞色衣。
為除貪愛。
少選之間。
即與三乘賢儀相無别。
當自忻慶。
即為剃四邊發。
留頂上少許。
正剃發時。
引請人即誦出家呗雲。
毀形守志節 割愛無所親 棄家弘聖道 願度一切人(有令合衆同誦亦得) 又引至和尚所。
如前互跪。
和尚雲。
今為汝去頂發。
行者答雲。
爾。
便為剃之(或再誦出家呗亦得)。
剃已除去淨巾。
和尚取袈裟授與行者。
便頂戴受已。
複還和尚。
如是三反已。
和尚親為着之。
說偈雲。
大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廣度諸衆生(此偈和尚自說。
不須随和) 八.授歸教誡 (律鈔至披袈裟已。
即令說偈禮散。
今多為授翻邪三皈。
随為出之)。
複至阇梨所。
告雲。
準毗尼母論。
剃發着袈裟已。
然後受三歸。
五戒.十戒各登壇時。
當自受之。
今且為受翻邪三歸。
翻無始邪心。
歸三寶正覺。
應示三寶境界。
創入道門。
未谙法義。
且示住持三寶。
令寄心有所。
應雲。
雕塑靈儀是佛寶。
琅函玉軸是法寶。
剃染禀戒為僧寶。
汝當志誠歸向。
從今已後。
盡此形命。
誓依佛為師。
誓學法藏。
誓同僧海(如是種種。
随機開導已。
雲)。
我某甲。
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已。
又加三結。
雲)。
我某甲。
盡形壽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已。
授三歸已。
告雲。
汝既出家。
當依出家法。
修出家行。
不得懶惰懈怠。
悠悠度日。
從今已後。
先須遠離諸惡。
且說六種。
言六種者。
一淫。
二盜。
三殺。
四妄。
五飲酒。
六食肉。
是六種惡。
障道之源。
輪回之本。
深須遠離。
慎勿為之。
當須咨白本師。
置辦三衣一缽。
用拟受戒。
此衣缽者。
乃是三世諸佛正儀。
賢聖沙門标志。
九十六種外道尚不知名字。
唯佛出世。
示此未曾有法。
若不自辦。
或臨時假借。
準律明判。
定不得戒。
由無戒故。
一生虛受信施。
将來堕墜惡道。
長劫輪回。
無由解脫。
此非小事。
宜切用心。
又須預擇明師。
咨問受戒方便儀式。
策發開導。
令心明了。
濁世凡夫。
善根微弱。
恐臨受戒。
魔障忽生。
從今已去。
即須除去雜務。
日夜誦持。
志誠祈禱。
乞聖加被。
及至受戒之後。
或依師學律。
或複聽經。
或參尋知識。
或誦經課佛。
或營事作福。
荷護佛法。
利益群生。
不應作惡無懈。
求名逐利。
濫污僧倫。
覆滅正法。
翻種苦業。
轉增生死。
是則出家無所利益。
常記此語。
以自策勤。
無為空死。
後緻有悔(雲雲)。
九.自慶禮謝 複引至佛前。
三禮互跪。
教說自慶。
偈雲。
遇哉值佛者 何人誰不喜 福願與時會 我今獲法利(逐句随說) 說已。
複禮大衆及二師已。
令有衆僧下。
坐受六親拜賀。
悅其道意(或恐事繁。
且待衆散拜賀亦得)。
十.祝贊回向 (律無此科。
今時所行)。
或和尚或阇梨或引請人或有寺院常用表白皆得。
應執手爐。
上香。
維那打一下槌已。
雲。
上來行法所有功德。
奉祝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真宰.土地靈聰。
各轸威神。
安神護法。
今上皇帝。
聖化無窮。
文武官僚。
長居祿位。
師僧父母.善惡知識.十方信施.法界衆生。
承此善根。
俱登彼岸。
念釋迦牟尼佛号。
随位打槌。
念誦訖。
作處世界呗已。
便散作賀等(或誦。
尊常開請奉福上界天龍八部等文。
此出
亦如惡賊。
亦如空聚。
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是可厭患。
當樂佛身。
當知佛身即是法身。
從於無量功德智慧之所出生。
從戒.定.慧.解脫.知見。
慈.悲.喜.舍。
布施.持戒.忍辱.柔和.精進.禅定.解脫.三昧諸波羅蜜之所出生。
從方便生。
從六通生。
從三明生。
從道品生。
從止觀生。
從於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功德生。
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之身。
欲得佛身。
斷衆生病。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剃發儀式 (次第十科。
其間策導教誡引用因緣。
當随機利鈍開解為先。
至於臨事不必一定。
今且作一途出法)。
一.選處設座 律令於露地香水灑之。
周匝七尺四角懸旛。
今時多在大殿。
或在别堂。
事無不可。
若在大殿。
二師之座。
當須相對。
或面向佛。
今多背像。
大乖尊敬。
世王為況。
其過可知。
若在法堂.衆堂。
當須設像於中。
自餘花.旛.香.燭.嚴飾随時。
衆僧床座随處鋪設。
其行者應令洗浴。
内着淨衣。
頂鬓留少發。
二.集僧作梵 令淨人打鐘集僧。
坐訖。
二師燒香。
即登二座。
其出家者安置近處已。
令維那鳴一下槌聲。
德者作優波離梵。
梵聲絕。
便打槌一下。
同聲說偈雲。
戒香定香解脫香 光明雲台徧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 見聞普熏證寂滅 (有至梵音義字即誦。
非也。
梵音本為止息喧亂故)。
三.白衆召入 (凡白衆之語。
直述其事。
今時四六偶對。
或祝贊皇風。
或褒揚王道。
有同伶倫俳說無異。
緻令聽者。
都無所曉。
弊風久矣。
宜須革之)。
良久。
阇梨雲。
敬白大衆。
今有某寺院行者某甲(當處即雲當寺.當院)。
厭世出家。
歸心三寶。
昨因選試。
獲中科名(進納應雲。
克勤給侍。
悅可衆心)。
今奉帝恩。
許容披剃。
将從和尚乞求剃發。
若準律文。
必須單白羯磨和告衆僧。
或複循房語令知委。
然此行者出家日久。
衆所同聞。
羯磨之辭。
不煩宣秉。
直令教授座主引入道場。
與其披剃某甲。
謹白(若準律中例須單白。
今時乍投出家。
或有作者。
故為出之。
當如上叙白。
至乞求剃發已。
接雲)。
準律文。
因諸比丘輙度人。
故為俗譏诃。
由是佛制。
凡伽藍中有剃發者。
必須單白和僧。
意令合界通委。
内無專辄。
外絕譏诃。
故當禀律科儀。
先作羯磨。
僧集否(答雲。
僧已集)。
和合否(答雲。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答雲。
此衆無未受具戒者)。
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答雲。
此無說欲及清淨者)。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雲。
剃發和僧單白羯磨。
白雲)。
大德僧聽。
彼某甲(牒行者名)欲求某甲比丘剃發(牒和尚名)。
若僧時到。
僧忍聽。
與某甲剃發。
白如是(問雲)。
作法成否(答。
成)。
作法既成。
請教授座主引入道場。
雲雲如上(教授座主。
今時謂之引請人。
即從座起。
至衆前合掌揖僧竟。
即出衆去)。
四.入衆請師 引請師前引。
行者後随。
直至佛前。
教禮三寶已。
引至和尚前設禮已。
互跪(引請者雲)。
夫以儒敦事父。
唯重於成身。
釋制依師。
務存於學道。
庶使四儀軌度藉此以琢磨。
五分三身因茲而成立。
理須竭誠事奉。
克志陳詞。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請詞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尚。
願大德為我作和尚。
我依大德故。
得剃發出家。
慈愍故(連唱三徧。
亦不須雲再請。
殷勤三請等。
出自流俗)。
和尚告雲。
可為汝作剃發和尚。
次又引至阇梨所。
如上作禮。
互跪訖(引請者雲)。
夫以厭處凡流。
忻參寶位。
将欲剪除於俗态。
理宜警策於蒙心。
矧在中人。
必由名匠。
今為汝請某人為汝作剃發阿阇梨。
而況此師誨人無倦。
接物有方。
故須專秉一心。
恭陳三請(詞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剃發阿阇梨。
願大德為我作剃發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
得剃發出家。
慈愍故(三請)阇梨雲。
汝既陳請我為汝作剃發阇梨。
所有教示。
當須谛聽。
五.辭親脫素 阇梨雲。
出家之人。
高超俗表。
為世福田。
君不得而臣。
父不得而子。
應受人天恭敬供養。
是故剃發着袈裟已。
至於君父尚無設禮之義。
況餘人乎。
然父母生汝。
養育恩深。
國王度汝。
其恩亦大。
當往顯處。
拜辭國王大臣及父母生緣竟。
卻入道場。
為汝落發。
言訖即起。
引請者引出階庭之下。
燒香互跪。
說辭親偈(引請者教行者逐句随聲唱之。
偈雲)。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脫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偈訖即起。
先望北拜國王(亦不須呼萬歲)。
次拜父母親眷(律中但辭父母。
今時先拜國王。
義須依準)。
拜已。
即除巾冠.素服。
着僧裙褊衫。
再引入衆。
直至阇梨所。
互跪。
六.策導禮佛 阇梨即為說出家功德。
令生忻踴。
應雲。
善男子谛聽。
六道之中。
人身難得。
人倫之中。
出家者難。
汝今生處人道。
值佛出家。
自非宿植所深。
何由至此。
當須建出家心。
立丈夫志。
誓勤學道。
以求解脫。
南山律師雲。
真誠出家者。
怖四怨之多苦。
厭三界之無常。
辭六親之至愛。
舍五欲之深着。
故知一切衆生。
系屬於四怨。
戀着於三界。
情纏於六親。
心耽於五欲。
由是流轉生死。
經百千劫。
舍身受身。
無由解脫。
汝當舍諸虛妄。
回向真實。
持戒修定習慧。
行六度萬行。
學無量法門。
於末世中。
建立法幢。
續佛壽命。
令三寶不斷。
使衆生獲益。
若能如是。
是名真出家。
可以為六道福田。
作三乘因種。
堪受信施。
不負四恩。
是以佛言。
若人以四事供養四天下滿中羅漢。
盡於百年。
不如有人一日一夜發心出家功德。
又雲。
若人起七寶塔。
高三十三天。
亦不如出家功德最勝。
廣在大藏。
不複繁引。
既知己身如此尊勝。
彌生珍敬。
勿得自轉(如是随機勸誘。
臨時自述。
不必誦語)。
即取香湯為彼灌頂(以指滴少許於頂上)。
說偈贊雲。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無常 舍俗趣泥洹 希有難思議 (此偈阇梨直聲自說。
有令引請者說。
或行者随和皆非)。
偈訖。
告雲。
汝當往佛前。
禮拜十方佛。
說歸依偈。
行者即起。
引至佛前。
教雲。
歸依大世尊 能受三有苦 亦願諸衆生 普入無為樂(亦逐句随聲說) 七.落發披衣 引請者複引至阇梨所。
近前互跪。
以淨巾圍肩頃。
阇梨語雲。
剃除須發。
為舍憍慢。
着壞色衣。
為除貪愛。
少選之間。
即與三乘賢儀相無别。
當自忻慶。
即為剃四邊發。
留頂上少許。
正剃發時。
引請人即誦出家呗雲。
毀形守志節 割愛無所親 棄家弘聖道 願度一切人(有令合衆同誦亦得) 又引至和尚所。
如前互跪。
和尚雲。
今為汝去頂發。
行者答雲。
爾。
便為剃之(或再誦出家呗亦得)。
剃已除去淨巾。
和尚取袈裟授與行者。
便頂戴受已。
複還和尚。
如是三反已。
和尚親為着之。
說偈雲。
大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廣度諸衆生(此偈和尚自說。
不須随和) 八.授歸教誡 (律鈔至披袈裟已。
即令說偈禮散。
今多為授翻邪三皈。
随為出之)。
複至阇梨所。
告雲。
準毗尼母論。
剃發着袈裟已。
然後受三歸。
五戒.十戒各登壇時。
當自受之。
今且為受翻邪三歸。
翻無始邪心。
歸三寶正覺。
應示三寶境界。
創入道門。
未谙法義。
且示住持三寶。
令寄心有所。
應雲。
雕塑靈儀是佛寶。
琅函玉軸是法寶。
剃染禀戒為僧寶。
汝當志誠歸向。
從今已後。
盡此形命。
誓依佛為師。
誓學法藏。
誓同僧海(如是種種。
随機開導已。
雲)。
我某甲。
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已。
又加三結。
雲)。
我某甲。
盡形壽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已。
授三歸已。
告雲。
汝既出家。
當依出家法。
修出家行。
不得懶惰懈怠。
悠悠度日。
從今已後。
先須遠離諸惡。
且說六種。
言六種者。
一淫。
二盜。
三殺。
四妄。
五飲酒。
六食肉。
是六種惡。
障道之源。
輪回之本。
深須遠離。
慎勿為之。
當須咨白本師。
置辦三衣一缽。
用拟受戒。
此衣缽者。
乃是三世諸佛正儀。
賢聖沙門标志。
九十六種外道尚不知名字。
唯佛出世。
示此未曾有法。
若不自辦。
或臨時假借。
準律明判。
定不得戒。
由無戒故。
一生虛受信施。
将來堕墜惡道。
長劫輪回。
無由解脫。
此非小事。
宜切用心。
又須預擇明師。
咨問受戒方便儀式。
策發開導。
令心明了。
濁世凡夫。
善根微弱。
恐臨受戒。
魔障忽生。
從今已去。
即須除去雜務。
日夜誦持。
志誠祈禱。
乞聖加被。
及至受戒之後。
或依師學律。
或複聽經。
或參尋知識。
或誦經課佛。
或營事作福。
荷護佛法。
利益群生。
不應作惡無懈。
求名逐利。
濫污僧倫。
覆滅正法。
翻種苦業。
轉增生死。
是則出家無所利益。
常記此語。
以自策勤。
無為空死。
後緻有悔(雲雲)。
九.自慶禮謝 複引至佛前。
三禮互跪。
教說自慶。
偈雲。
遇哉值佛者 何人誰不喜 福願與時會 我今獲法利(逐句随說) 說已。
複禮大衆及二師已。
令有衆僧下。
坐受六親拜賀。
悅其道意(或恐事繁。
且待衆散拜賀亦得)。
十.祝贊回向 (律無此科。
今時所行)。
或和尚或阇梨或引請人或有寺院常用表白皆得。
應執手爐。
上香。
維那打一下槌已。
雲。
上來行法所有功德。
奉祝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真宰.土地靈聰。
各轸威神。
安神護法。
今上皇帝。
聖化無窮。
文武官僚。
長居祿位。
師僧父母.善惡知識.十方信施.法界衆生。
承此善根。
俱登彼岸。
念釋迦牟尼佛号。
随位打槌。
念誦訖。
作處世界呗已。
便散作賀等(或誦。
尊常開請奉福上界天龍八部等文。
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