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苑遺編卷之上

關燈
答釋。

    其文将及兩紙。

    若雲俱放。

    則說不通。

    往往有人指為順古(增輝如此)。

    謬之甚矣。

    況下文雲。

    極為分别。

    不知鏡否。

    豈徒為哉。

    又若雲。

    不學人唯開根本。

    無妨結二十四枝條者。

    何故鈔中但雲十二。

    不言二十四邪。

    彼之徒則曰。

    以犯例事亦有十二。

    共二十四也。

    此乃不關教典。

    出任唇心。

    但知黨扇於師。

    不覺反張其醜。

    如斯之輩。

    何足算哉。

    上且略為對辨。

    其餘破于下文。

    或問予。

    何謂也。

    曰。

    予讀南山文。

    從南山見。

    為之說也。

    何哉。

    夫南山立迷忘九句。

    學人疑及不識事犯俱放。

    故鈔雲。

    受戒以來。

    勤學三藏。

    於境迷忘。

    遇緣而造者。

    随相境想具之。

    豈非通放學人乎。

    不學人事上有疑.不識。

    放六根本及十二枝條。

    犯上疑及不識。

    結十二枝條不學無知罪故。

    鈔雲。

    此三三句。

    各下二句。

    疑及不識句别。

    各有不學.無知二罪。

    合十二罪。

    釋雲。

    由不學故不識。

    豈非局結不學人乎。

    然則大師於不學人事放犯結。

    大有意也。

    以事是迷心故開。

    犯由愚教故結。

    如迷人為杌木。

    得不開乎。

    疏.鈔并雲。

    事是可學。

    想疑忽生。

    雖緣不了。

    聖不制犯。

    又業疏雲。

    若元不緣境。

    非學之功。

    亦同前免(即同學人放也)。

    是則事開之意明矣。

    如平生不學人。

    事雖迷忘。

    犯實無知。

    得不結乎。

    鈔雲。

    罪是可學。

    以不學故不識。

    佛言。

    不以無知故得脫。

    更重增無知罪。

    戒疏雲。

    罪是可學。

    若有迷者。

    皆結其罪。

    又雲。

    論後九句。

    三品各三。

    由不識事。

    境非可學。

    不妨於犯。

    是可學故。

    緻列其相。

    事總而罪别。

    是則結犯之義彰矣。

    噫。

    南山之文。

    雖徧天下。

    而天下絕聞其義。

    非一日矣。

    昔諸記之不曉。

    遂輙判為古義。

    甚之惑也。

    又使後學從而惑之。

    乃相傳雲。

    釋相頭。

    持犯尾。

    迷殺律師不用鬼。

    予愍斯道者久矣。

    固不得已。

    複為引之注而伸之。

    庶乎讀南山之正文。

    知餘說之無謂也。

    鈔文止持門中。

    列不可學九句。

    訖乃雲。

    此三三句中。

    各下二句。

    疑及不識句别。

    各有不學.無知二罪。

    合十二罪。

    亦望不犯根本。

    名為止持(此正明不學人犯結也。

    為不學人迷事愚犯。

    故犯上結十二不學無知罪。

    此十二罪望不至根本。

    得名止持。

    諸記指為古承也)。

    但事是可學。

    以想疑忽生。

    雖緣不了。

    聖不制犯(此決難應先難雲。

    犯既結罪。

    事何開邪。

    将文答之。

    謂事是對境起迷。

    緣而不了故。

    事上根條俱放。

    故曰聖不制罪也。

    若據戒疏接雲。

    罪是可學。

    若有迷者。

    皆結其罪。

    當知今但出事放所以也)。

    問。

    如殺.盜等。

    人。

    非人想。

    有主。

    無主想。

    律結無罪。

    亦有制犯者何。

    答。

    或緣罪境。

    人非人故。

    便結心犯。

    緣非罪境。

    無主物故。

    然彼迷心。

    不結正罪。

    莫非緣罪。

    故有無不同(此問上想疑二字。

    意謂若雲。

    想疑忘生事上根條俱放者。

    何故律中境想有犯.不犯邪。

    答。

    緣罪有無故也)。

    又不同前段。

    以法事俱識。

    故是可學。

    有疑.不識皆制罪也(此亦遮疑。

    應先難雲。

    此中疑及不識事放犯結。

    如何前九句疑及不識事犯皆制罪。

    以文答之。

    謂前明白可學故結。

    此是迷忘不可學故開。

    故不同也)。

    若爾。

    後緣法中。

    亦有想轉。

    如不處分。

    處分想。

    及疑。

    亦是不犯重。

    何為制罪(若爾。

    領上辭。

    謂若雲。

    不可學人緣事不了放根條者。

    後作持門中緣法亦有想轉。

    亦不犯殘。

    後既同此。

    亦合事故。

    根條犯上結十二罪。

    未知至後作持中。

    若為制邪。

    征意如此。

    宜細詳之。

    此征凡有二意。

    一雖論作持。

    意在決通後三門也。

    故下。

    并指如前段後九句是也。

    二暗破古義。

    以古人作持不通不可學。

    故此征之。

    答中指後。

    後複指前。

    貴在作持有不可學。

    異於古人之義也)。

    答。

    此且據止持中。

    約事為言。

    必如所引。

    對法有二九句。

    後作持中。

    更為辨也(謂此約事論法如後說。

    故曰。

    更為辨也。

    二記指作順古答。

    已上是今所解。

    若準二記解釋今非。

    如下節為六段辨之也)。

    一謂此三三句下。

    是古義也。

    并雲。

    且順古結。

    如下問破也。

    予曰。

    若如此說。

    且吾祖大師立理破古。

    不無其緻。

    如雲。

    廢昔義。

    如昔解。

    有人雲。

    今解不然.不爾等。

    苟鈔文簡約。

    則彰乎戒.業二疏。

    雲何至此而不标邪。

    是知諸記一無所據。

    擅遏為古。

    迷晦後人。

    失之大也。

    二謂但事下。

    今師以事例犯破古。

    結罪之非也。

    會正雲。

    事既無罪。

    例犯亦放(應知作今師義解也)。

    又疏中但事是可學直至聖不制犯。

    一同鈔文。

    下接雲。

    罪是可學。

    若有疑者。

    皆結其罪。

    彼見接文。

    不能通會。

    使於發揮。

    指為順古。

    此又自言相戾甚也。

    而況疏.鈔文義一同。

    雲何而言鈔中是今。

    疏中是古邪。

    決無此理。

    三謂問答因而生也。

    增輝雲。

    今師本意。

    要在事開犯結。

    而問答中卻論事者。

    猶同善陣而解堅圍。

    欲取東南而看西北。

    迂巧之說。

    不足取也。

    且夫問答征難。

    各有所由。

    問必防於後疑。

    答乃決通前義。

    其或答辭求備。

    方假征通。

    此事不深。

    兒童尚解。

    豈有前問境想。

    後征犯結乎。

    孟子雲。

    所惡於智者。

    為其鑿也。

    增輝之謂焉。

    四謂若爾下。

    今師以法征古結犯也。

    并雲疑法不識。

    法既問例。

    今犯法亦須放也。

    若此解文。

    一何孤起。

    豈獨孤起。

    抑又於理全疎。

    且作持門中處分.說淨等。

    以律中羯磨辭句。

    故得法名。

    若以心境相對。

    必竟是事。

    此例於犯者。

    屈南山為不善立理者也。

    五謂律句順古也。

    會正雲。

    且順古。

    答今若師以迷心望之。

    犯則根條俱放。

    豈有事開犯結乎。

    若然者。

    豈南山自征複為古師。

    通義有之乎。

    且大師所遺文字二百餘卷。

    若此道理。

    實未有也。

    六謂上文結罪。

    且順古人。

    今師所征者。

    為放學人也(今師确執。

    不足語也)。

    噫。

    甚矣。

    今為陳之。

    首疏釋止持二九句。

    雲。

    且事是不可學。

    雖疑.不識。

    聖不制禁(學.不學人俱放。

    彼以惡事不可學作故也)。

    罪是可學法。

    故有疑.不識。

    悉皆制罪(不學結學人放也。

    已上彼文)。

    若謂征放學人者。

    且古師何嘗結學人乎。

    此又誣罔古人也。

    上且略辨。

    若破判為古義。

    凡有十餘科。

    不能繁錄。

    但依今解。

    詳而讀之。

    靜而思之。

    則一篇持犯。

    猶反諸掌。

    何古義之有乎。

    予細詳諸記。

    不亦有由也。

    以見戒疏有犯結一問。

    遂執問辭。

    用為正義。

    而不識南山。

    自於迷忘中。

    事開犯結之理也。

    況迷.明二心句法。

    出自吾祖大師之獨見。

    與古片無所涉。

    焉可混亂乎。

    是故由之一訛直至于今。

    不複省也。

    南山雲。

    持犯之相寔深。

    斯言信矣。

    問。

    今利根之人。

    生雖不學。

    自達犯相。

    若於事犯有迷。

    雲何結邪。

    答。

    此同學人俱放也。

    例如可學初句。

    雖雲不學。

    不結無知。

    以生知故。

    問。

    前引母論雲。

    犯必托境。

    關心成業。

    雲何不學人迷忘不開。

    犯上十二罪邪。

    答。

    既素不學。

    知即是愚教。

    故非迷也。

    若爾。

    事法亦不曾學。

    何得開邪。

    答。

    事法境現。

    心對境迷。

    故須開也。

    迷人為杌。

    本斯可知矣。

    抑又不學無知。

    但便違犯。

    冥然而結。

    故鈔序雲。

    不問事情虛實。

    并名犯也。

    餘如前述。

     持犯句法章(終) 律鈔宗要略為十門 餘杭沙門元照述 初明撰述來意 通别為二。

    就初通意。

    略有四焉。

    一者。

    弘闡聖教。

    酬佛恩故。

    二者。

    副本悲願。

    成就自利故。

    三者。

    拯拔諸有。

    脫苦向道故。

    四者。

    維持三寶。

    安住久遠故。

    華梵兩土。

    四依賢聖。

    凡興述作。

    莫不由此。

    故雲通也。

    次明别意。

    略亦有四。

    一者。

    律藏浩博。

    卒難尋了故。

    教興中雲。

    攝誘弘濟。

    軌用實多。

    貴在得其本诠。

    誠難核其條緒。

    尼鈔序雲。

    恐大本難通。

    勞而寡效。

    又戒疏序雲。

    本律廣而難求等。

    并符此意。

    二者。

    曆代傳述。

    繁阙未馴故。

    鈔興意雲。

    諸師所存。

    情見繁廣。

    今并删略等。

    下文雲。

    故即補阙。

    返光九代是也。

    三者。

    為令辭簡事要。

    直備行用故。

    序雲。

    庶令臨機有用。

    即事即行。

    又雲。

    載舒載覽。

    随事随依等是也。

    四者。

    被及來蒙。

    省功無惑故。

    序雲。

    用濟新學之費功焉。

    又下文雲。

    鈔者本為新學。

    不廣義章等。

    餘不備錄。

    舉要如上。

    總斯多意。

    故有斯文生焉。

     二明教主差别 通約經論。

    佛有三身。

    大小兩異。

    大如他述。

    小在今論。

    一者。

    軌持聖道。

    是為法身。

    複有二種。

    一二乘所證滅理涅盤。

    名理法身。

    二三祇修行五分果圓。

    名事法身。

    二者。

    積因所感。

    是為報身。

    亦号生身。

    即王宮誕育。

    丈六金軀。

    三十成道。

    八十唱滅者是。

    三者。

    變化應機。

    是名化身。

    亦号應身。

    始於鹿苑。

    化諸外道。

    變化非一。

    任機不同。

    故先德所引瞿師羅長者見三尺之身。

    五百婆羅門睹灰塵之相是也。

    今據律部。

    乃於化相報身之佛以為教主。

    然佛之為體。

    理非離隔。

    雖曰報身。

    必兼法.化。

    若據大乘。

    别明尊勝之報。

    王宮丈六。

    乃是劣應之身。

    此中欲辯教源。

    須明說教之主。

    教既大小有别。

    主亦勝劣不同。

    故略叙身相。

    粗分衢術。

    至於委論同異。

    非今所宗。

    故略而不述。

     三明說教時分 佛初成道。

    始說三歸.五戒.善來.八敬.三語羯磨等受。

    自宣略教。

    以誨時衆。

    及乎漏生。

    次第随制。

    徹至涅盤。

    徧乎一化。

    不可定約。

    但佛滅後。

    以類結之。

    故有前後。

    是以古德判律為通始終教者。

    不其然乎。

    義鈔雲。

    始於鹿苑。

    終至鶴林。

    随根制戒。

    乃有萬差。

    斯為明證。

    然就化相大約為言。

    且據鹿苑初來小乘。

    所攝至論。

    随機立教。

    不局斯時。

     四明三藏所攝 佛所遺教。

    集結為文。

    聖賢判釋。

    所立各異。

    或為三藏.四藏.五藏.八藏。

    統而論之。

    無越三藏。

    名含大小。

    故須揀之。

    一曰修多羅藏。

    大如華嚴.涅盤。

    小即四含.遺教等。

    二曰阿毗昙藏。

    大如中.智.地.攝。

    小即成實.婆娑等。

    三曰毗尼藏。

    大如善戒.梵網。

    小即二部.五部等。

    問。

    三藏所诠。

    若為取别。

    答。

    彼明理體。

    戒疏曰。

    餘藏明理。

    理在虛通是也。

    律诠事相。

    鈔題行事。

    可不明乎。

    又。

    彼為化教。

    化該道俗。

    此是制教。

    制局出家。

    如序第七門。

    明之可解。

    又複。

    彼明定慧。

    治五住心惑。

    此明戒學。

    禁七支業非。

    又。

    彼多導解。

    則現通說法以通收。

    律唯制行。

    故憶念攝修而總攝。

    且舉諸例。

    粗識教源。

    然今學宗。

    即當小乘毗尼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