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苑遺編卷之上

關燈
犯以四行無作為體。

    即是随中無作。

    與前無作戒體不别。

    亦屬非色非心也(文竟)噫。

    吾祖去世将五百載。

    真味澆訛。

    有至斯甚者。

    固非先聖化緣不洽。

    蓋後昆宿業所迷。

    競規述作之名。

    罔着釣深之績。

    緻使寡知新學。

    取舍無從。

    或有滞理封文望風附勢者。

    則曰。

    增輝僧錄後悟。

    斷無失矣。

    如斯頗衆。

    何足與言。

    今略叙彼非。

    無宜固執。

    若如上引。

    以四行無作為體。

    與前戒體不别者。

    且四行之中。

    二持無作與受體無作俱是善法。

    縱汝所說。

    猶可為同。

    若兩犯無作。

    體是不善。

    與彼受體。

    善惡曆然。

    受體是善。

    兩犯不善。

    雲何妄雲。

    四行無作。

    與受體無作不别邪。

    止用此求。

    不攻自破(會正雲。

    後悟以四行為體。

    因有錯破貴耳故也)。

    三會正萬境者。

    此師立境為體。

    亦出增輝之義。

    故增輝雲。

    萬境雖多。

    不離二教。

    攝之皆盡。

    斯可知矣。

     問。

    萬境為體。

    於理如何。

     答。

    萬境為言。

    通及能所。

    如鈔序雲。

    持犯之境。

    境通内外。

    内謂行心之結業。

    外謂情事之順違。

    内即能持。

    外即所持也。

    既雲境通内外。

    是則能持亦得名境。

    故知境為所持犯體。

    名有濫於能持犯體也。

    又複鈔文.戒疏明二種體都無萬境之言。

    出自喉心。

    未足依據。

    更有諸濫。

    如下問答中對辨也。

    大科第二。

    伸格義。

    中分二。

    初.正明體狀。

    二問答除疑。

    初中。

    今準祖師大鈔.戒疏。

    始終詳勘。

    定以二教所诠一切事法。

    為所持犯體。

    此正義也。

    言事.法者。

    各具善惡二種。

    一言善事者。

    即衣缽體量。

    善法者。

    即一切教行。

    良以凡情蕩逸。

    不樂進修。

    是以大聖制令遵行。

    故令行者勤學奉持。

    名為順教。

    即作持也。

    懈怠不為。

    是名違教。

    即止犯也。

    於此善事.善法。

    有順.有違。

    故作持.止犯由之生也。

    二言惡事者。

    即淫.盜.殺.妄。

    言惡法者。

    即五邪.七非。

    良以凡心計着。

    障道之本。

    是故大聖制令不為。

    故令行者對治禁禦。

    名為順教。

    即止持也。

    恣情造境。

    是名違教。

    即作犯也。

    於此惡事.惡法。

    有順.有違。

    故止持.作犯由之生也(此略舉要。

    其餘制聽止作。

    鈔.疏備矣)。

    今謂於上善惡事法。

    心起順違。

    故有二持.兩犯生焉。

    違順之心。

    即能持犯體。

    善惡事法。

    即所持犯體。

    持犯既因事法而生。

    故今以一切事法為所持犯體。

    豈不然乎。

    然則世迷來久。

    信解難生。

    必憑聖言。

    可得依據。

    今試引之。

    戒疏.大鈔皆約制.聽二教。

    對明止作事法。

    為所持犯體。

    故鈔雲。

    所持犯者。

    對制.聽二教以明。

    下雲。

    所對事法。

    懈怠不學。

    既前雲對二教以明。

    下雲所對事法。

    是則約二教。

    對顯一切事法。

    為所持犯體。

    斷無惑矣。

    又鈔序雲。

    持犯之境。

    境通内外。

    内謂行心之結業(能持犯體)。

    外謂情事之順違(所持犯體)。

    彼雲情事。

    此雲事法。

    文雖少異。

    理實大同。

    又戒疏雲。

    持犯之生。

    皆從法起。

    違順教相。

    故有犯持。

    據房為言。

    事法分二等。

    單言法者。

    文之略耳。

    故下接雲。

    事法分二也。

    此諸明據。

    事法之體顯矣。

    違順之義彰矣。

    若謂不然。

    且持犯一篇七門诠解。

    何故獨於體狀門中。

    論止作事法邪。

    以此驗諸。

    正義彌顯。

    二問答中。

     問。

    向斥諸師皆言無據。

    今立事法為體。

    疏.鈔亦無的指之文。

    如何彈彼立此邪。

     答。

    教旨極明。

    人情自昧。

    且如鈔雲。

    言所持犯者。

    對制.聽二教以明。

    下雲所對事法。

    又雲對二教中事法兩種。

    則知上标二教。

    即能對能明之教。

    下雲所對事法。

    即所對所顯之體也。

    由事法兩種。

    二教統收。

    罄無不盡。

    若非二教。

    齊限莫分。

    是故先标二教而對顯事法。

    故下文雲。

    今分二教。

    攝法分齊也。

    上既雲所持犯者。

    對二教以明。

    對明之物既是事法。

    是則事法為體。

    文理顯然。

    雲何妄雲文無的指。

     問。

    事法與境。

    克性為言。

    若為同.異。

     答。

    彼立萬境。

    謂淫則三道。

    盜則四主。

    觸目現前。

    人心對望。

    名為境也。

    事法不爾。

    未必境現。

    但是二教所诠。

    若止若作。

    一切事法即是其體。

    莫非於此心起違順。

    持犯斯作故。

    今立體與彼懸殊。

    可更思議。

     問。

    縱雲萬境。

    理有何失。

     答。

    舉戒以說。

    境或有無。

    良難定指。

    自有無境而成犯者。

    如忽起淫心。

    犯重吉羅。

    若據此罪。

    但是心犯。

    不待境現。

    或有對境不成犯者。

    如諸戒開通中。

    或有緣故。

    雖對前境。

    不名為犯。

    如掘.壞等戒。

    可以類通。

    或有一犯緣多境。

    義互阙者。

    如大妄語。

    為前人是境。

    為口說是境。

    若雲所說聖法是境。

    且身造口業。

    不假口言。

    得大重罪。

    則言非境也。

    若雲前人是境。

    屏處說聖。

    亦得重吉。

    則人非境也。

    媒.房等戒。

    境亦難定。

    略提二三。

    趣知而已。

    具此諸異。

    境不可立。

     問。

    若如上釋。

    如諸戒後皆明境想。

    雲何而言境不可立。

     答。

    律教诠相。

    各有所明。

    豈得混然。

    雷同一用。

    由諸戒後。

    将心對論。

    假名作境。

    顯持犯相。

    既約心對論。

    則知必待起心對治前境。

    始可名持。

    起心陵犯前境。

    始得名犯。

    應知心對境時。

    可名為境。

    故諸戒末。

    心境對談。

    事法不爾。

    未持未犯居二教中。

    自名為體。

    猶慮未了。

    敢以喻陳。

    如世俗刑條在編冊。

    但名刑法。

    其間不無假事顯相(如今之事法是也)。

    必有民犯。

    随彼所對。

    約科治法(如上境義)。

    於此又知事法體通。

    萬境局狹。

    何以故。

    由對境則體具。

    不對則體滅。

    可以明也。

     問。

    萬境為言。

    觸途皆是。

    雲何上雲境是局狹。

     答。

    為體是局。

    望時甚通。

    時由通故。

    又不可立。

    何謂時通。

    如佛未出世。

    雖有萬境。

    未有持犯。

    故出世已。

    最初行非。

    不名犯戒。

    是知萬境持犯不生。

    由佛制後。

    事法顯彰。

    方有持犯。

    又作持中。

    一切善法。

    佛未制前。

    無違教過。

    亦由制後。

    持犯始生。

    豈非萬境通漫邪。

    是則事法為所持犯體。

    於茲又明。

     或救會正者問曰。

    會正萬境。

    與今事法。

    體無有異。

    但将境名。

    召事法耳。

     答。

    祖師明指事法。

    何得輙自改張。

    況事法萬境。

    名體天别。

    如上分析。

    安可濫同。

    彼又曰。

    境召事法。

    正符鈔文。

    事法為體。

    義亦無爽。

    答。

    會正記中。

    科判已乖。

    若作此救。

    揚其醜耳。

    彼将體狀一門。

    大分為二。

    一彼言能持下。

    直至攝生義足以來。

    科雲明能所二種體狀。

    二從今分二教下。

    直至末文。

    科雲辨二種相攝分齊。

    明知彼認攝生義足已前。

    立二種體狀已。

    竟與下相攝分齊一科。

    都不相涉。

    且今分二教下。

    正明事法。

    則合科於所持犯體中。

    彼即科絕。

    驗知會正不認下科事法是體也。

    據此以求。

    不可迂救。

     問。

    若以事法為體者。

    既涉二教。

    與彼增輝若為取别。

     答。

    制聽即能攝之教。

    事法即所攝之體。

    然增輝認能為體。

    與今令異。

    故彼文雲。

    所持犯以制聽二教為體也。

    然此二教非即是體。

    具如上斥。

    今則不爾。

    以二教中所攝事法。

    為所持犯體。

    能所區别。

    甯複緻疑。

     持犯體章(終) 持犯句法章 夫一大律藏所論。

    其持犯二字雲耳。

    苟不精之。

    其猶網不得其綱。

    裘不得其領也。

    吾祖南山澄照大師。

    其提綱振領者也。

    於是删補事鈔次十五篇。

    委辨二持二犯。

    伸張大義。

    駿略古非。

    意在彰律學之淵沖。

    楷後昆之衢術。

    故題雲持犯方軌是也。

    但文高而理淵。

    言簡而義博。

    雖後來者章記之廣。

    解釋之異。

    而未能備如也。

    止如二九句法。

    可學九句。

    曆代相遵。

    不可學九句。

    互彰異說。

    元照始惑之也。

    一日上請於師所。

    雲。

    不循諸記之說。

    直示南山之文。

    予雖聞之。

    患不聞諸朋友。

    遂考其流鈔。

    兼諸舊解。

    是非交明。

    冀識者之取舍耳(但破二記。

    其餘可知)。

    增輝則曰。

    此後九句。

    約解處生迷。

    學人疑.不識處并是迷心。

    皆須放罪。

    中間止心不學人。

    於先解處。

    迷心即放。

    若未解處即明白。

    可學中收也。

    若由來不學人。

    明白心中尚自不會。

    即無迷忘。

    須在前九句中辨也(當如亦不放根本也)。

    又雲。

    一切心境。

    皆是可學。

    學知已後。

    忽起迷心。

    方是不可學也(已上彼文)。

    予曰。

    未可也。

    若雲不放不學者。

    且可學中是愚於事犯(如不曉初識是人.返疑夷是殘等)。

    不可學是迷於事犯(如迷人為杌木.迷夷為殘等)。

    愚迷既别。

    安可混之。

    假如有人生乎不學。

    心想迷忘。

    将人作杌木想。

    殺。

    若就彼說。

    莫不犯夷邪。

    莫不更結不學無知邪。

    鈔雲。

    一切心境。

    皆是可學。

    但迷非學了。

    故佛一切開。

    律雲。

    備具三種業。

    當審觀其意。

    又母論雲。

    犯必托境。

    關心成業。

    此諸明文。

    何止放學人乎。

    若雲須待學知方有迷者。

    假如有人發心始學。

    學之未通故。

    将人作杌木想。

    殺。

    若就彼說。

    莫不犯夷邪。

    莫不更結不學無知邪。

    況初學人。

    明白心中緣而不了。

    尚自不結不學無知。

    豈得迷忘而結乎。

    鈔雲。

    若作心學未知。

    不結無知罪。

    斯明證也。

    厥後會正解文。

    雖盈數紙。

    而始末相反。

    殊無所歸。

    且如彼雲。

    此後九句。

    上品三夷。

    中品三蘭。

    下品或蘭.或吉。

    餘二十四枝條。

    準今師。

    約迷則開。

    文雲。

    今師以迷心望之。

    則於事犯根條俱放。

    豈有事開犯結乎。

    又雲。

    學人疑.不識處。

    事上開放六根本。

    及餘二十四枝條。

    不學人準境想亦開。

    故立後九句也(準此三節。

    即不論學.不學人。

    但約迷忘。

    根本.枝條俱放也)。

    彼又問雲。

    不學。

    本自不識。

    何有迷忘。

    答。

    雖是不學。

    必有想迷者。

    豈彼不開。

    前雲。

    但迷非學了。

    故佛一切開。

    豈簡學人.不學人乎。

    今所以分者。

    為結枝條有無耳(若據此文。

    似不學人迷忘中。

    唯放根本。

    不放二十四枝條罪。

    故曰。

    今所分者。

    為結枝條有無耳)。

    以斯差異故。

    後人各計不同。

    或有說雲學.不學人俱放者。

    或雲不學人唯放根本。

    不放枝條者。

    然雖紛纭。

    俱乖正理。

    借令彼雲俱放者。

    且鈔中不學人結十二犯上枝條罪。

    文雲。

    由不學。

    故不識。

    是則明示犯結。

    安可俱放乎。

    抑又本為結表易明。

    故立二九句法。

    若雲俱放。

    止可獨用明白一九耳。

    其迷忘九句全無用也(二持中。

    全不用餘二門。

    但用上半三句。

    以有根本.方便罪故。

    下半三句。

    亦非用也)。

    鈔雲。

    便結罪易明。

    故分二九句。

    何得獨用一九邪。

    複次。

    作犯門中。

    料簡句法。

    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