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複古記(一名扶焚薪)
關燈
小
中
大
獨為法相而決之邪。
又況科家雲正顯相。
若於正顯相科中。
便雲相宗不信三外有一。
而料揀者。
何妨笑庵法師下章三處明文。
法相宗通終教邪。
又何妨藏藏獨揀權始邪。
然海東書良證也。
而覺抄謂。
相宗學人多不信之等者。
約聖意多含也。
以傍為正失。
記曰。
答依等者。
阿含經等。
依彼自宗。
則雲有所禀之教。
依以起行。
以行趣果。
得二涅盤。
今依法華了義大乘等經。
則雲昔日但有善誘之空言。
不能如實修四無量。
故無實行。
評曰。
此中所揀通大也。
釋以愚法。
能揀一乘也。
釋以終教可乎。
能所不分。
判妙為麤。
二過也。
記曰。
若望等者。
本末出界。
今既出已。
非不得也。
仍在所引之中。
故皆無得望一乘也。
評曰。
前引探玄分二之文。
又引清涼後一不共之語。
若爾。
則後一為不共一乘。
前四為共教三乘。
三乘中通愚法及回心也。
今卻用顯法本末聖言。
揀定義何邪。
且下章雲。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
故知三乘外别有小乘等者。
乃是開愚法異回心三宗差别也。
前引開二。
此用分三。
寬成允當。
又雲。
故皆無得望一乘者。
望圓教一乘邪。
終教一乘邪。
若望終教。
此中豈以終教為一乘。
若望圓教。
圓教一乘。
豈獨揀於愚法。
記曰。
約同教者。
未顯無盡。
故非别教。
如善财見三千塵數知識。
探玄判曰。
同教者義同此也。
同者同前諸教三乘。
故名同也。
評曰。
此約同教。
是華嚴否。
彼約同教。
是法華否。
縱二處皆曰約同。
而部類天别。
授彼證此。
殊非正當。
又曰。
同者同前諸教三乘故名同者。
記家釋同教得名所教也。
太一曰。
華嚴經又前之五會。
及十明已後。
盡不思義品。
即以一乘别教。
從三乘說。
今亦爾否。
若爾。
華嚴前之五會。
極不思議品。
應是同教邪。
别不然者。
何引三千世界塵數知識。
又清涼曰。
同頓同實者。
該彼所诠。
入圓成此。
彰其無礙。
今雲。
同前諸教三乘。
亦若此否。
又十章并清涼總相會通義理分齊行願義記諸文同教。
皆以同前諸教。
作得名所以否。
章文雲。
此約同教一乘。
以明異耳。
抄家卻雲。
同前諸教三乘。
故名同也。
豈為允當。
記曰。
又彼下二别教至又彼等者。
至相同在。
一乘則圓明具德處。
三乘則一相孤門。
故知二宗不同。
今約以辨。
評曰。
具德前章。
以辨今文。
又引圓明具德。
明二宗不同。
何異折薪。
一一德中。
具無量德相十玄之義邪。
唯益繁文。
不谙章旨。
不然。
具德之言。
與焚薪多車揀一車。
無盡佛法。
一成一切成。
有何幹預。
記曰。
一相一寂。
即一事一理。
所謂三乘終教。
一相真如也。
評曰。
将一事解一相者。
終教應是事真如那。
以記三所謂三乘終教一相真如故。
清涼曰。
根本智觀理一相。
肇公曰。
一相者即空相也。
事真如否。
下文曰。
一相一寂一味理等。
即未甞雲事。
思之。
記曰。
尚須分宗者。
文中雖但雲三一差别。
意兼小乘。
明有三宗。
一小乘宗。
二三乘宗。
三一乘宗。
評曰。
前雲然此一乘三乘差别。
此雲。
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
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全别。
不同中問。
又雲開示一乘三乘文義差别。
又雲。
一乘三乘差别顯耳。
何甞約三宗料揀。
不然。
大疏玄談。
全揀全収。
意兼小乘。
分三宗差别不。
且三宗差别。
下同教中。
廣引經論。
詳辨義理。
何特於此。
紊繁章旨。
記曰。
然此三宗寄於五教。
則有二說。
乃至今當前義至文更釋。
評曰。
文意既非三宗。
從而又說二種權實。
因妄至妄也。
記曰。
若但明分相。
則唯彰權實不因。
義非絕待。
豈知一外無三。
獨一圓極。
今備該諸權。
統攝一切。
方盡圓融無礙之大宗也。
評曰。
原其揀収。
乃一乘家實德。
故雲不一是上分相門。
不異是此該攝門。
焚薪雲。
究竟正乘。
坐斷法界。
舊曰圓融無是普法。
斯則随舉一門。
理皆圓足。
記雲唯彰義非。
今該方盡。
皆斧鑿痕。
記雲。
浮石乃至昔說三乘。
泛總為别。
今言即一攬别成總。
乃成普法也。
評曰。
昔說三乘。
今日一乘。
三時五時漸教也。
圓釋别教該攝門可乎。
匪唯暗於章門連文。
類之意皆失。
記曰。
初二三存故。
得有所依。
後二三即是一。
無可存壞。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故得入一乘也。
評曰。
後二三即是一者。
初二應不即一邪。
初二亦即一者。
何獨雲後二三即是一。
又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得入一乘者。
且别教之下。
彼三乘法。
宛若太虗。
所謂義言也。
今以法華釋成可乎。
又無不壞無可存。
是取昔以否。
夫該攝大旨者。
可堂曰。
縱収諸教。
一一同圓。
故唯有一乘。
更無餘也。
圭山曰。
二地中廣明十惡十善。
即該人天乘也。
四谛品及五地十重四谛。
即該聲聞乘也
又況科家雲正顯相。
若於正顯相科中。
便雲相宗不信三外有一。
而料揀者。
何妨笑庵法師下章三處明文。
法相宗通終教邪。
又何妨藏藏獨揀權始邪。
然海東書良證也。
而覺抄謂。
相宗學人多不信之等者。
約聖意多含也。
以傍為正失。
記曰。
答依等者。
阿含經等。
依彼自宗。
則雲有所禀之教。
依以起行。
以行趣果。
得二涅盤。
今依法華了義大乘等經。
則雲昔日但有善誘之空言。
不能如實修四無量。
故無實行。
評曰。
此中所揀通大也。
釋以愚法。
能揀一乘也。
釋以終教可乎。
能所不分。
判妙為麤。
二過也。
記曰。
若望等者。
本末出界。
今既出已。
非不得也。
仍在所引之中。
故皆無得望一乘也。
評曰。
前引探玄分二之文。
又引清涼後一不共之語。
若爾。
則後一為不共一乘。
前四為共教三乘。
三乘中通愚法及回心也。
今卻用顯法本末聖言。
揀定義何邪。
且下章雲。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
故知三乘外别有小乘等者。
乃是開愚法異回心三宗差别也。
前引開二。
此用分三。
寬成允當。
又雲。
故皆無得望一乘者。
望圓教一乘邪。
終教一乘邪。
若望終教。
此中豈以終教為一乘。
若望圓教。
圓教一乘。
豈獨揀於愚法。
記曰。
約同教者。
未顯無盡。
故非别教。
如善财見三千塵數知識。
探玄判曰。
同教者義同此也。
同者同前諸教三乘。
故名同也。
評曰。
此約同教。
是華嚴否。
彼約同教。
是法華否。
縱二處皆曰約同。
而部類天别。
授彼證此。
殊非正當。
又曰。
同者同前諸教三乘故名同者。
記家釋同教得名所教也。
太一曰。
華嚴經又前之五會。
及十明已後。
盡不思義品。
即以一乘别教。
從三乘說。
今亦爾否。
若爾。
華嚴前之五會。
極不思議品。
應是同教邪。
别不然者。
何引三千世界塵數知識。
又清涼曰。
同頓同實者。
該彼所诠。
入圓成此。
彰其無礙。
今雲。
同前諸教三乘。
亦若此否。
又十章并清涼總相會通義理分齊行願義記諸文同教。
皆以同前諸教。
作得名所以否。
章文雲。
此約同教一乘。
以明異耳。
抄家卻雲。
同前諸教三乘。
故名同也。
豈為允當。
記曰。
又彼下二别教至又彼等者。
至相同在。
一乘則圓明具德處。
三乘則一相孤門。
故知二宗不同。
今約以辨。
評曰。
具德前章。
以辨今文。
又引圓明具德。
明二宗不同。
何異折薪。
一一德中。
具無量德相十玄之義邪。
唯益繁文。
不谙章旨。
不然。
具德之言。
與焚薪多車揀一車。
無盡佛法。
一成一切成。
有何幹預。
記曰。
一相一寂。
即一事一理。
所謂三乘終教。
一相真如也。
評曰。
将一事解一相者。
終教應是事真如那。
以記三所謂三乘終教一相真如故。
清涼曰。
根本智觀理一相。
肇公曰。
一相者即空相也。
事真如否。
下文曰。
一相一寂一味理等。
即未甞雲事。
思之。
記曰。
尚須分宗者。
文中雖但雲三一差别。
意兼小乘。
明有三宗。
一小乘宗。
二三乘宗。
三一乘宗。
評曰。
前雲然此一乘三乘差别。
此雲。
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
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全别。
不同中問。
又雲開示一乘三乘文義差别。
又雲。
一乘三乘差别顯耳。
何甞約三宗料揀。
不然。
大疏玄談。
全揀全収。
意兼小乘。
分三宗差别不。
且三宗差别。
下同教中。
廣引經論。
詳辨義理。
何特於此。
紊繁章旨。
記曰。
然此三宗寄於五教。
則有二說。
乃至今當前義至文更釋。
評曰。
文意既非三宗。
從而又說二種權實。
因妄至妄也。
記曰。
若但明分相。
則唯彰權實不因。
義非絕待。
豈知一外無三。
獨一圓極。
今備該諸權。
統攝一切。
方盡圓融無礙之大宗也。
評曰。
原其揀収。
乃一乘家實德。
故雲不一是上分相門。
不異是此該攝門。
焚薪雲。
究竟正乘。
坐斷法界。
舊曰圓融無是普法。
斯則随舉一門。
理皆圓足。
記雲唯彰義非。
今該方盡。
皆斧鑿痕。
記雲。
浮石乃至昔說三乘。
泛總為别。
今言即一攬别成總。
乃成普法也。
評曰。
昔說三乘。
今日一乘。
三時五時漸教也。
圓釋别教該攝門可乎。
匪唯暗於章門連文。
類之意皆失。
記曰。
初二三存故。
得有所依。
後二三即是一。
無可存壞。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故得入一乘也。
評曰。
後二三即是一者。
初二應不即一邪。
初二亦即一者。
何獨雲後二三即是一。
又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得入一乘者。
且别教之下。
彼三乘法。
宛若太虗。
所謂義言也。
今以法華釋成可乎。
又無不壞無可存。
是取昔以否。
夫該攝大旨者。
可堂曰。
縱収諸教。
一一同圓。
故唯有一乘。
更無餘也。
圭山曰。
二地中廣明十惡十善。
即該人天乘也。
四谛品及五地十重四谛。
即該聲聞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