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複古記(一名扶焚薪)

關燈
續藏經評複古記 宋希迪錄 評複古記(一名扶焚薪) 希迪 謹錄 題曰複古記。

     評曰。

    斯文之作。

    裁自師資。

    述人既殊。

    理應略揀。

    今雷同立名者。

    推讓之禮安在哉。

    有若曰。

    自生民以來。

    未有盛於孔子也。

    其易繼乎。

     記曰。

    自狹之寬。

    折為十類。

    乃至然上諸經。

    皆各诠顯一乘教義分齊。

    若以同别開判者。

    前八别教。

    以雖互為主伴。

    皆是無盡法海。

    故第九一經。

    義當同教。

    以随一方。

    遂機少說。

     評曰。

    題稱華嚴記。

    開同别者。

    應問曰。

    華嚴二家揀時意邪。

    收時意邪。

    揀收俱時意邪。

    揀時意者。

    清涼何曰無盡修多羅總名。

    收時意者。

    何曰揀非涅盤等。

    俱時意者。

    揀收二開。

    皆為别旨。

    何開同别。

     記曰。

    第九一經。

    義當同教。

    以随一方。

    逐機少說。

    但為方便。

    非主經故。

    是故下同教中。

    始自一乘二三乘等并列餘經皆是第九眷屬經攝。

    良由是方便。

    乃至入一乘攝。

     評曰。

    且明二中初義。

    太一雲。

    依法華經。

    約界分體相。

    方便究竟不同。

    其究竟乘。

    第九攝乎。

    是方便乎又三乘中初義。

    太一雲。

    顯法本示不同。

    賢首釋一乘雲。

    以其唯說别教。

    是知皆眷屬是方便非也。

     記曰。

    無盡教海。

    诠示一乘因果二大甚深分齊。

    又曰。

    皆各诠顯一乘教義分齊。

    又曰。

    難思教海。

    總曰華嚴。

    通顯一乘教義二大分齊。

    故立斯題。

     評曰。

    題中華嚴者。

    所弘經也。

    一乘教義分齊者。

    所釋義也。

    章者能釋文也。

    是則弘經作章。

    以章釋義。

    故次文雲。

    今将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

    略作十門等。

    今於數行之間。

    三處謂華嚴。

    诠顯一乘教義分齊。

    具意安在哉。

    陸沉正義也。

     記曰。

    建立者。

    孔目曰。

    一乘法義。

    佛及普賢行願建立。

    有情衆生。

    依而住持。

     評曰。

    如此等引證。

    可謂知其源流。

    但演義為文。

    非玉峰辨不三昧也。

     記曰。

    是故下同教中。

    始於一乘經無量乘。

    并列其中。

    總出餘經。

    故曰餘經。

    是共教一乘。

    三乘小乘共依故。

     評曰。

    下顯法本末門。

    一乘乃當圓教。

    三乘當中間三教。

    而至相謂。

    餘經是共教一乘。

    三乘小乘共依故。

    其一乘乃泯二之教。

    其三乘唯始教。

    二義天壤。

    輙便引成。

    若不煎除。

    必至蔓莚。

     記曰。

    前代諸德。

    但於教門。

    顯權實不同。

    方便正乘有異。

    尊顯華頓。

    圓究竟等。

     評曰。

    世尊初成正覺。

    指天上天下唯華嚴獨尊。

    (光明覺品疏曰。

    佛成道後。

    始放光明。

    卻現初生及涅盤者。

    約微細門。

    融三世故。

    鈔曰。

    約微細門者。

    一中頓具一切諸法。

    炳然齊現。

    名〔彼〕細門。

    故說一相之中。

    具餘七相。

    如在母胎。

    即具餘七。

    今在成正覺相中。

    具餘七相也。

    言融三世者。

    亦即十世隔法異成門。

    受生是過去。

    涅盤是未來。

    故有謂初生非初成者。

    抵突自宗)華嚴大經。

    豈俟諸師。

    而然後為尊非。

    章曰。

    炳然同時。

    齊頭顯現。

    華嚴大經。

    豈俟諸師。

    而然後為顯邪。

    當知華嚴大經。

    由諸祖之弘傳。

    不由諸師之尊顯也。

     記曰。

    真觀以來。

    奘師西歸。

    基師承襲。

    以五性三乘為實。

    一乘一性為權。

    其說翳於一乘。

    其道盛行中國。

    起信等疏。

    以言教具缺等。

    辭而辟之。

    遂明一性一乘為實。

    三乘五性為權。

    終頓二教。

    皆談一性。

    是以判入一乘。

    清涼承後圭山繼踵等。

     評曰。

    觀其文意。

    謂吾祖獨以法相繁興。

    而判終頓為一。

    不然。

    何雲其道盛行中國。

    遂明一性一乘為實。

    三乘五性為權。

    乃至是以判入一乘邪。

    傥三藏不歸。

    法相不興。

    則諸祖槩将終頓。

    但為權否。

    若爾。

    吾宗風說終頓為實。

    盡是遮情。

    非顯法理。

    當知終頓為賢。

    亦一乘宗顯法理也。

    其間十條料揀。

    始可遮情耳。

     記曰。

    問清涼曰。

    昔實不滞方便。

    故不會之。

    何謂趣正乘是方便邪。

    答曰。

    祖師但曰不滞方便。

    不言不是方便。

     評曰。

    不滞方便之方便。

    始教權三也。

    正乘方便之方便。

    一乘也。

    故太一曰。

    一乘義者。

    分别有二等。

    何以為問。

    答中亦不以此義釋成。

    而雲但雲不滞方便。

    不言不是方便。

    是亦權實不分失。

     記曰。

    雖不俟會。

    根熟而自歸。

    譬如寄食旅亭。

    不遣而自往矣。

     評曰。

    記以寄食旅亭。

    釋故不會之之語者。

    且不滞方便。

    三中牛車邪。

    亦白牛車邪。

    寄食旅亭。

    化城邪。

    寶處邪。

     記曰。

    以三中等者。

    相宗不信三外有一。

    以門外牛車觀於露地。

    二牛不辨。

    故今判雲。

    三中牛車。

    同於羊鹿。

    俱屬方便門也。

     評曰。

    謂由相宗不信有一。

    今判牛車同於羊鹿者。

    準下章曰。

    與彼三乘。

    全别不同。

    宜可廣依華嚴經普賢境界準思之。

    又曰。

    良由此法。

    出情難信。

    是故聖者将彼三乘。

    對比決之。

    且賢首雲。

    與彼三乘。

    全别不同。

    特揀法相邪。

    又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