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過一不成十十不成一是情謂之一所謂緣成一者一中具十故今章第二失中合雲十不成一過傳寫之誤又若不相即空有二義即不成立便有自性斷滅等過下同體等準此故略不明。
【科】問若一即十者應當非是一若十即一者應當非是十。
若一與十二互相即安有一十之存乎。
【科】答祗為一即十故是故名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是所謂一緣成無性一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爾者不名一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緣不成一也十即一者準前例取勿妄執矣應如是準知。
此明一即十者離一無有十而十即是一緣成故若不爾者自性無緣起不得名一則一不得成十即一者準此可知。
【科】問上一多義門為一時俱同耶為前後不同耶。
至相十玄問若一多要待緣成者為是同時為有先後耶。
【科】答即同即前後何以故由此法性緣起具足逆順同體不違德用自在無礙故皆得如此。
緣起故常同時常前後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時向上去向下來故常先後逆順自在故無障礙。
【科】問如上所說去來義其相雲何。
既有先後去來本相雲何。
【科】答自位不動而恒去來何以故去來不動即一物故但為生智顯理故說去來等義耳若廢智一切不可說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雖前後去來而常不動作為生智下今若辨去來者約智說若廢智下體即息諸論道同於究竟圓果離說相故。
【科】問若由智者即非先有如何說雲舊來如此耶。
謂智乖本法即非先有何雲舊來如此。
【科】答若癈智即不論緣起由約智故說舊來如此何以故不成即已成即離始終故智及與法舊來成故。
由智方知本有以智照故不成即已成即離始終故。
【科】問為由智耶法如是耶。
一多之體由智照耶法本有耶。
【科】答為由智耶為法如此耶何以故同時具足故餘義準以思之大段第一異體門訖。
法本有故智即能顯由智照故方明本有二義同時皆盡無礙故一切諸法例如此知。
【科】第二同體門者亦有二義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還如前門二義相似。
【科】初門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有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是本數一中即具十何以故由此一錢自體是一複與二作一故即為二一乃至與十作一故即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個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門故初一錢既爾餘二三四五已上九門皆各如是準例可知耳。
是本數一中即具十者清涼雲如一本自是一則為本一應二為二一應三為三一等隻一個一對他成多喻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等同一人體而有多名。
【科】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中一何以故由此一與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離十一即無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十非一矣餘下九八七乃至於一皆各如是準例思之。
攝他一同多己望於一攝之亦然皆是多也。
【科】問此與前異體何别答前異體者初一望後九異門相入耳今此同體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後異門說也即義亦準思之。
同體即入與前異體即入何别答前異體門一中十者以初一望後九故名一中十此門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
【科】二者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門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一即是初一故無别自體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餘九門皆亦如是準之可知。
如一有體多無體能攝他同己一有體攝他多也能成有體所成無體也。
【科】二者十即一亦有十門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即一何以故彼初一即是十故更無自一故是故初一即是十也餘九門準例知之。
十有體一無體多有體故能攝一故本一無體潛入多中。
【科】問此同體中一即十等者為隻攝此十耶為攝無盡耶。
此明一體為祗攝一中十亦攝他處十耶。
【科】答此并随智而成須十即十須無盡即無盡如是增減随智取矣即十如前釋言無盡者一門中既有十然是十複自疊相即相入重重成無盡也然此無盡重重皆悉攝在初門中也。
至相曰随智差别故亦盡亦無盡何者如一若攝十即名為盡若具說即無盡但展轉相疊相互即重重無盡也。
【科】問為但攝自一門中無盡重重耶為亦攝餘異門無盡耶。
為攝自一中十無盡為餘諸門中無盡。
【科】答或俱攝或但攝後自無盡何以故若無自一門中無盡餘一切門中無盡皆悉不成是故初門同體即攝同異二門中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窮其圓極法界無不攝盡耳。
若一無盡餘亦無盡若餘不盡一亦不盡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亦不成是故此攝法即無盡複無盡圓融自在無不周盡。
【科】或但攝自同體一門中無盡何以故由餘異門如虗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無可攝也此但随智而取一不差失也。
祗攝自門中無盡於三四義猶若虗空即是盡更不攝餘故名無盡故亦攝盡不盡。
【科】如此一門既具足無窮個無盡及相即相入等成無盡者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各無盡無盡成宜如是準知。
清涼曰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故有帝網門者同體相入一中已含於多而更入於異體故有重重之義同體相入如鏡已含多影更入餘鏡故有重重無盡之義餘門可知。
【科】此且約現今理錢中況彼一乘緣起無盡陀羅尼法非謂其法隻如此也應可去情如理思之。
喻則有限法乃無窮至相雲法門具滿無喻可況今說喻者但分喻耳若不去情難造妙旨此章合雲現今事錢錯為理字也。
【科】第二約法廣辨者略有二種一者立義門二者解釋門。
然此章全依至相十玄賢首承用探玄修改清涼全依賢首新文以所立有次第故。
【科】初立義門者略立十義門以顯無盡何者為十。
先立所依體事十對分為十門一一門皆複具十以顯無盡。
【科】一教義即攝一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餘下準之二理事即攝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攝一切解行四因果即攝一切因果五人法師攝一切人法六分齊境位即攝一切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即攝一切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攝一切主伴依正九随生根欲示現即攝一切随生根欲示現十逆順體用自在等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等。
所言教義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教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論别義所以得理而亡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義以同時相應故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異事顯異理如諸經舉異事喻異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品等經文是謂體實即是理相彰即是事也三解行者如三乘說解而非行如說人名字而不識其人若通宗說者即解即行如看其面不說其名而目識也相顯為行契窮後際為解四因果者修相為因契窮為果五人法者如文殊即當妙慧普賢彰其稱周明人即法也六分齊境位者參而不雜各住分位即分齊境位也七法智師弟者開發為師相承即弟子也八主伴依正者舉一為主餘皆為伴主以為正伴以為依也九逆順體用者即是成壞義也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緣常應也如涅盤經此方見滿餘方見半而月實無虧盈若以此宗明者常增減而無增減以同時相應故今章但九十不次。
【科】此十門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法成無盡也。
然此十門體無前後同時相應既其具此十門餘因陀羅等九亦皆具此十門其中一一皆稱周法界所以舉十門者成其無盡義也。
【科】二言解釋者亦以十門釋前十義以顯無盡。
随舉教義理事等十門以一為首攝餘九門即顯無盡。
【科】問何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耶答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
前已引竟。
【科】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此依海印三昧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以是總故冠於九門之初即具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緣起實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也非是方便緣修所成故得同時。
【科】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上諸義随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如彼初錢中即攝無盡義者此亦如是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多耳多中一等準上思之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故也。
此約理說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體無前後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緣起實德非天人所作故。
【科】此經偈雲以一佛土滿十
【科】問若一即十者應當非是一若十即一者應當非是十。
若一與十二互相即安有一十之存乎。
【科】答祗為一即十故是故名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是所謂一緣成無性一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爾者不名一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緣不成一也十即一者準前例取勿妄執矣應如是準知。
此明一即十者離一無有十而十即是一緣成故若不爾者自性無緣起不得名一則一不得成十即一者準此可知。
【科】問上一多義門為一時俱同耶為前後不同耶。
至相十玄問若一多要待緣成者為是同時為有先後耶。
【科】答即同即前後何以故由此法性緣起具足逆順同體不違德用自在無礙故皆得如此。
緣起故常同時常前後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時向上去向下來故常先後逆順自在故無障礙。
【科】問如上所說去來義其相雲何。
既有先後去來本相雲何。
【科】答自位不動而恒去來何以故去來不動即一物故但為生智顯理故說去來等義耳若廢智一切不可說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雖前後去來而常不動作為生智下今若辨去來者約智說若廢智下體即息諸論道同於究竟圓果離說相故。
【科】問若由智者即非先有如何說雲舊來如此耶。
謂智乖本法即非先有何雲舊來如此。
【科】答若癈智即不論緣起由約智故說舊來如此何以故不成即已成即離始終故智及與法舊來成故。
由智方知本有以智照故不成即已成即離始終故。
【科】問為由智耶法如是耶。
一多之體由智照耶法本有耶。
【科】答為由智耶為法如此耶何以故同時具足故餘義準以思之大段第一異體門訖。
法本有故智即能顯由智照故方明本有二義同時皆盡無礙故一切諸法例如此知。
【科】第二同體門者亦有二義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還如前門二義相似。
【科】初門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有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是本數一中即具十何以故由此一錢自體是一複與二作一故即為二一乃至與十作一故即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個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門故初一錢既爾餘二三四五已上九門皆各如是準例可知耳。
是本數一中即具十者清涼雲如一本自是一則為本一應二為二一應三為三一等隻一個一對他成多喻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等同一人體而有多名。
【科】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中一何以故由此一與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離十一即無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十非一矣餘下九八七乃至於一皆各如是準例思之。
攝他一同多己望於一攝之亦然皆是多也。
【科】問此與前異體何别答前異體者初一望後九異門相入耳今此同體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後異門說也即義亦準思之。
同體即入與前異體即入何别答前異體門一中十者以初一望後九故名一中十此門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
【科】二者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門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一即是初一故無别自體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餘九門皆亦如是準之可知。
如一有體多無體能攝他同己一有體攝他多也能成有體所成無體也。
【科】二者十即一亦有十門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即一何以故彼初一即是十故更無自一故是故初一即是十也餘九門準例知之。
十有體一無體多有體故能攝一故本一無體潛入多中。
【科】問此同體中一即十等者為隻攝此十耶為攝無盡耶。
此明一體為祗攝一中十亦攝他處十耶。
【科】答此并随智而成須十即十須無盡即無盡如是增減随智取矣即十如前釋言無盡者一門中既有十然是十複自疊相即相入重重成無盡也然此無盡重重皆悉攝在初門中也。
至相曰随智差别故亦盡亦無盡何者如一若攝十即名為盡若具說即無盡但展轉相疊相互即重重無盡也。
【科】問為但攝自一門中無盡重重耶為亦攝餘異門無盡耶。
為攝自一中十無盡為餘諸門中無盡。
【科】答或俱攝或但攝後自無盡何以故若無自一門中無盡餘一切門中無盡皆悉不成是故初門同體即攝同異二門中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窮其圓極法界無不攝盡耳。
若一無盡餘亦無盡若餘不盡一亦不盡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亦不成是故此攝法即無盡複無盡圓融自在無不周盡。
【科】或但攝自同體一門中無盡何以故由餘異門如虗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無可攝也此但随智而取一不差失也。
祗攝自門中無盡於三四義猶若虗空即是盡更不攝餘故名無盡故亦攝盡不盡。
【科】如此一門既具足無窮個無盡及相即相入等成無盡者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各無盡無盡成宜如是準知。
清涼曰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故有帝網門者同體相入一中已含於多而更入於異體故有重重之義同體相入如鏡已含多影更入餘鏡故有重重無盡之義餘門可知。
【科】此且約現今理錢中況彼一乘緣起無盡陀羅尼法非謂其法隻如此也應可去情如理思之。
喻則有限法乃無窮至相雲法門具滿無喻可況今說喻者但分喻耳若不去情難造妙旨此章合雲現今事錢錯為理字也。
【科】第二約法廣辨者略有二種一者立義門二者解釋門。
然此章全依至相十玄賢首承用探玄修改清涼全依賢首新文以所立有次第故。
【科】初立義門者略立十義門以顯無盡何者為十。
先立所依體事十對分為十門一一門皆複具十以顯無盡。
【科】一教義即攝一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餘下準之二理事即攝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攝一切解行四因果即攝一切因果五人法師攝一切人法六分齊境位即攝一切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即攝一切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攝一切主伴依正九随生根欲示現即攝一切随生根欲示現十逆順體用自在等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等。
所言教義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教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論别義所以得理而亡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義以同時相應故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異事顯異理如諸經舉異事喻異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品等經文是謂體實即是理相彰即是事也三解行者如三乘說解而非行如說人名字而不識其人若通宗說者即解即行如看其面不說其名而目識也相顯為行契窮後際為解四因果者修相為因契窮為果五人法者如文殊即當妙慧普賢彰其稱周明人即法也六分齊境位者參而不雜各住分位即分齊境位也七法智師弟者開發為師相承即弟子也八主伴依正者舉一為主餘皆為伴主以為正伴以為依也九逆順體用者即是成壞義也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緣常應也如涅盤經此方見滿餘方見半而月實無虧盈若以此宗明者常增減而無增減以同時相應故今章但九十不次。
【科】此十門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法成無盡也。
然此十門體無前後同時相應既其具此十門餘因陀羅等九亦皆具此十門其中一一皆稱周法界所以舉十門者成其無盡義也。
【科】二言解釋者亦以十門釋前十義以顯無盡。
随舉教義理事等十門以一為首攝餘九門即顯無盡。
【科】問何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耶答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
前已引竟。
【科】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此依海印三昧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以是總故冠於九門之初即具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緣起實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也非是方便緣修所成故得同時。
【科】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上諸義随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如彼初錢中即攝無盡義者此亦如是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多耳多中一等準上思之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故也。
此約理說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體無前後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緣起實德非天人所作故。
【科】此經偈雲以一佛土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