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德故或俱絕前五以圓融無礙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說此約一乘辨。
就一乘中目分同别若攝前諸教為此經方便則圓中同教義也若絕下則六相圓融唯屬圓教之别教義也。
【科】次别約釋迦身明者。
【科】此釋迦身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說。
以王宮所生為化身居色究竟天為報身約界内最勝處顯如梵網經對法論說。
【科】或有是報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說但深淺為異也。
若依一乘三十二相是其德義如法華雲我常在靈山等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若依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屬其生身人天中佛雲同報身淺深不同也。
【科】或是法非報化如頓教說。
以顯真如理故。
【科】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等說。
要問曰三乘佛有三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佛。
【科】或非法非報化如别教一乘是十佛故也。
一乘以應十數見其十佛故。
【科】數開合者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
唯一無分别實性即是佛也。
【科】或立二佛此有三種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說。
可知。
【科】二生身法身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與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此約始教說。
約本有修生說修生約他受用與化身合本有約自受用與法身合。
【科】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如本業經說此約終教說。
孔目雲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科】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說通始終二教說。
約即不即分二教也。
【科】或立四佛此有二種一於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
演義雲佛地論中亦說有四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身非受用謂變化身化地前類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四非受用非變化所謂法身。
【科】二於三身外别立自性身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攝論雲自性身與法身作依止故三亦於報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經雲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約終教說。
謂自性身等四佛皆離四過成其四德自性身有約體德自性身無即離相德亦有亦無随緣德非有非無離過德餘身準之何以得知報身分二引楞伽證功德智慧二身别也。
【科】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說。
孔目雲今此華嚴有人判屬三身良恐未然此經無三身但有二種十身如前後說。
【科】義理分齊第十有四門。
教海宏深包含無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語其橫収全収五教乃至人天總無不包方顯深廣等略分四門以顯無盡有謂三性同異因門六義是法相所宗吾祖點化等誤矣如孔目一一章皆結雲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通一乘三乘小乘等在一乘即圓融具德處三乘即一相孤門在小乘癈深論淺居凡有則唯事空文何雲點化耶。
【科】三性同異義一 六義為因緣起二 十玄緣起無礙法三 六相圓融義四。
三性同異義第一。
【科】初三性同異說有二門先别明後總說。
清涼有三釋一别釋二通釋三展轉釋今雲總别。
【科】别中亦二先直說後決擇。
言三性者一徧計所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故唯識雲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此二頌初一釋徧計次二句辨依他後二句明圓成要問雲三性法門本安意欲别法相知其解行理事教義分齊不同離其慢執故興斯教。
【科】前中三性各有二義真中二義者一不變義二随緣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中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
清涼雲三性中各有三釋初一通就當性說二約當性二義說三對三無性說雲何三性各二義耶徧計二者一情有二理無依他二者一緣生二無性圓成二者一性有二相無唯圓成二義小異今雲不變随緣耳。
【科】由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即不壞末而常本也。
真中不變者既不變故方能随緣由随緣故方知不變依他無性者緣生即無性無性即緣生若不推此無性安知無生所執理無者徧計無體如繩上虵故無可生滅也。
【科】經雲衆生即涅盤不複更滅也。
即淨名經。
【科】又約真如随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即不動本而常末也。
真如随緣者由随緣不失自性方知不變依他似有者依他而起因緣所生無有生故所執情有者情有合是生理無體是滅今此情有即是理無正理無處方是情有也。
【科】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也。
即法身經。
【科】即由此三義與前三義是不一門也。
由不動本與不壞末二門異故。
【科】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
由真妄融通一異無礙也。
【科】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是情有耶答由二義故故無異也一以彼所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真中随緣當知亦爾以無所執無随緣故。
問似有精有義豈同耶答下雖各一體而似二性以徧計所執實托緣生依他衆緣而得起故妄執定實有無一異若離妄情似無依故真如亦爾由不守自性而随緣成一切法。
【科】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
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意今約彼問雲何無異耶。
【科】答以此二義無異性故。
即法性宗二義無異但二宗即不即小有不同便成天隔。
【科】何者無異且如圓成雖複随緣成於染淨而恒不失自性清淨隻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随緣成染淨也。
何者徵且如下出法性宗意然法相宗多成不即法性宗多成非異也。
【科】猶如明鏡現於染淨雖現染淨而恒不失鏡之明淨隻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現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現淨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顯鏡之明淨。
如鏡明淨能現穢物穢物現時反顯鏡淨豈此穢物能污鏡耶若不現染則無以顯其不染是故現染釋成不染義。
【科】當知真如道理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乃由成染淨方顯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
全體相収一性無二豈相違也。
以真如性淨故雖現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現染之時非染所污亦乃由現染故反顯本淨是故二義互相包攝随取無礙。
【科】依他中雖複因緣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無自性以諸緣生皆無性故。
由緣生無性即因緣故空無性緣生即因緣故有若無因緣不知無性。
【科】若非無性即不藉緣不藉緣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從衆緣從衆緣故必無自性。
可知。
【科】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
二義相順。
【科】智論雲觀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則畢竟空畢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羅蜜此即由緣生故即顯無性也。
依他因緣而得有故從分别生即無自性。
【科】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無性故即明緣生也。
推之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若不推此安知無生無生即無性也。
【科】涅盤經雲因緣故有無性故空此即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是不二法門故也。
以緣生故得成有義以無性故得成空義既無自性所以從緣由從緣故所以無性二義無礙也。
【科】非直二義性不相違亦乃全體相収畢竟無二也。
可知。
【科】所執性中雖複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橫計有故。
即徧計但情執為有道理是無故雲橫計。
【科】如於木杌橫計有鬼然鬼於木畢竟是無如於其木鬼不無者即不得名橫計有鬼以於木有非由計故今既橫計明知理無由理無故得成橫計成橫計故方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
迷本見鬼如人夜行雲月蒙胧見一杌木而生鬼想衆生亦爾行生死夜妄想浮雲蔽於慧月覩緣生法不了性空謂有定性如生鬼想若了知鬼因迷故有所執之法皆是妄情鬼喻徧計杌木喻依圓也。
【科】當知所執道理亦爾上來直明竟。
【科】第二問答決擇者於中有三門第一護分别執第二示執之失第三顯示其義。
今章三門要問雲菩薩修行觀如實因果成入道方便亦有三門一明護分别過二明其義三明違之成過但與今章二三上下。
【科】初門護執者問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随緣故問真如是無耶答不也不變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荅不也具德故。
要問雲初護義者略依燈光及燋炷明之身心諸事準之可解問雲燋炷生光炎耶答不也炷從炎生故又問炎生炷耶答不也炎從炷生故又問炎從炷生耶答不也炎能生炷故又問炷從炎生耶答不也炷能生炎故又問可是不生耶答不也去炷炎随無故又問生不生俱耶答不也相違故又問非生非不生耶答不也違其因果如實生理故解第一門竟即今章圓成依他徧計三義也初圓成有五重四句初二四句顯真如具恒沙性德故。
【科】又問有耶答不也不變故何以故由不變故随緣顯示問無耶答不也随緣故何以故由随緣故不變常住也餘二句可知。
第三四二句離諸分别故非情識所謂增益損減也。
【科】又問有耶答不也離所謂故下三句例然又問有耶答不也空真如故問無耶答不也不空真如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離相違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離戲論故又問有耶答不也離妄念故問無耶答不也聖智行處故餘句準之。
後一四句約真如自體本離妄念真如乃聖智行處安得雲無餘句皆聖智所行也。
【科】依他性者問依他是有耶答不也緣起無性故問依他是無耶答不也無性緣起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有多義門故。
依他六重四句初四重四句以自體具德故依他真理而得顯現以緣起無性故。
【科】又問有耶答不也緣起故何以故以諸緣起皆無性故問無耶答不也無性故何以故以無性故成緣起也餘二句可知又以緣起離於四句又以無性故亦離四句并可知矣。
以觀智所遣非真實有故以真理無生非定無故。
【科】又問依他有耶答不也約觀遣故問無耶答不也能現無性故下二句離相違故離戲論故可知又問有耶答不也異圓成故又約徧計分故又離所謂故問無耶答不也異徧計故以圓成分故又智境故餘句準之。
依他有二分淨分同圓成染分同徧計約染分異圓成故非有也又問無耶淨分同圓成故非無也是無生智所觀境故準上諸句。
【科】徧計所執者問徧計是有耶答不也理無故問是無耶答不也情有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所執性故又問有耶答不也無道理故問無耶答不也無道理故餘句準之又問有耶答不也執有故又問無耶不也執有故又亦有亦無耶不也執有故又非有非無耶不也執成故。
徧計有五重四句前三為自體後二顯勝用初重四句理無者如繩上虵杌木見鬼繩因麻有鬼逐迷生情有者則知本無妄執謂有兩亦者無二性故雙非者迷悟異故二三四句可知但第三四句中雲執成者以第四句雙非故不言執有乃雲執成是執所成故。
【科】又有耶不也由無相故又無耶不也無相觀境故餘四準之又有耶不也無體故又無耶不也能曀真故餘句準之。
無相者徧計乃橫有如繩上虵本無其相觀境者以觀智所觀無相故餘句離相違離戲論故又有下以徧計即分别性以分别無體又無下徧計離無體情執[目*壹]真如理故餘句無體曀真準知也。
【科】第二示執過者若計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過失。
即要問明違之成過若言炷因生果亦可恒生常能生炎果故增益故若言炷不生亦可恒不生炎果無因不有故損減故炎生炷如前可知若亦生不生相違故若言非生非不生戲論故餘義準之今計三性有無各有常斷二過要問雲問因生果何失答若生者亦可恒生亦可恒不生所以知之若生者則常生故又若生者現所有炎果是能生炷因則無所生故是斷也又問因不生果有何失答亦有二失若炷
就一乘中目分同别若攝前諸教為此經方便則圓中同教義也若絕下則六相圓融唯屬圓教之别教義也。
【科】次别約釋迦身明者。
【科】此釋迦身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說。
以王宮所生為化身居色究竟天為報身約界内最勝處顯如梵網經對法論說。
【科】或有是報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說但深淺為異也。
若依一乘三十二相是其德義如法華雲我常在靈山等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若依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屬其生身人天中佛雲同報身淺深不同也。
【科】或是法非報化如頓教說。
以顯真如理故。
【科】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等說。
要問曰三乘佛有三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佛。
【科】或非法非報化如别教一乘是十佛故也。
一乘以應十數見其十佛故。
【科】數開合者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
唯一無分别實性即是佛也。
【科】或立二佛此有三種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說。
可知。
【科】二生身法身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與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此約始教說。
約本有修生說修生約他受用與化身合本有約自受用與法身合。
【科】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如本業經說此約終教說。
孔目雲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科】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說通始終二教說。
約即不即分二教也。
【科】或立四佛此有二種一於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
演義雲佛地論中亦說有四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身非受用謂變化身化地前類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四非受用非變化所謂法身。
【科】二於三身外别立自性身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攝論雲自性身與法身作依止故三亦於報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經雲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約終教說。
謂自性身等四佛皆離四過成其四德自性身有約體德自性身無即離相德亦有亦無随緣德非有非無離過德餘身準之何以得知報身分二引楞伽證功德智慧二身别也。
【科】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說。
孔目雲今此華嚴有人判屬三身良恐未然此經無三身但有二種十身如前後說。
【科】義理分齊第十有四門。
教海宏深包含無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語其橫収全収五教乃至人天總無不包方顯深廣等略分四門以顯無盡有謂三性同異因門六義是法相所宗吾祖點化等誤矣如孔目一一章皆結雲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通一乘三乘小乘等在一乘即圓融具德處三乘即一相孤門在小乘癈深論淺居凡有則唯事空文何雲點化耶。
【科】三性同異義一 六義為因緣起二 十玄緣起無礙法三 六相圓融義四。
三性同異義第一。
【科】初三性同異說有二門先别明後總說。
清涼有三釋一别釋二通釋三展轉釋今雲總别。
【科】别中亦二先直說後決擇。
言三性者一徧計所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故唯識雲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此二頌初一釋徧計次二句辨依他後二句明圓成要問雲三性法門本安意欲别法相知其解行理事教義分齊不同離其慢執故興斯教。
【科】前中三性各有二義真中二義者一不變義二随緣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中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
清涼雲三性中各有三釋初一通就當性說二約當性二義說三對三無性說雲何三性各二義耶徧計二者一情有二理無依他二者一緣生二無性圓成二者一性有二相無唯圓成二義小異今雲不變随緣耳。
【科】由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即不壞末而常本也。
真中不變者既不變故方能随緣由随緣故方知不變依他無性者緣生即無性無性即緣生若不推此無性安知無生所執理無者徧計無體如繩上虵故無可生滅也。
【科】經雲衆生即涅盤不複更滅也。
即淨名經。
【科】又約真如随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即不動本而常末也。
真如随緣者由随緣不失自性方知不變依他似有者依他而起因緣所生無有生故所執情有者情有合是生理無體是滅今此情有即是理無正理無處方是情有也。
【科】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也。
即法身經。
【科】即由此三義與前三義是不一門也。
由不動本與不壞末二門異故。
【科】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
由真妄融通一異無礙也。
【科】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是情有耶答由二義故故無異也一以彼所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真中随緣當知亦爾以無所執無随緣故。
問似有精有義豈同耶答下雖各一體而似二性以徧計所執實托緣生依他衆緣而得起故妄執定實有無一異若離妄情似無依故真如亦爾由不守自性而随緣成一切法。
【科】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
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意今約彼問雲何無異耶。
【科】答以此二義無異性故。
即法性宗二義無異但二宗即不即小有不同便成天隔。
【科】何者無異且如圓成雖複随緣成於染淨而恒不失自性清淨隻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随緣成染淨也。
何者徵且如下出法性宗意然法相宗多成不即法性宗多成非異也。
【科】猶如明鏡現於染淨雖現染淨而恒不失鏡之明淨隻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現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現淨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顯鏡之明淨。
如鏡明淨能現穢物穢物現時反顯鏡淨豈此穢物能污鏡耶若不現染則無以顯其不染是故現染釋成不染義。
【科】當知真如道理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乃由成染淨方顯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
全體相収一性無二豈相違也。
以真如性淨故雖現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現染之時非染所污亦乃由現染故反顯本淨是故二義互相包攝随取無礙。
【科】依他中雖複因緣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無自性以諸緣生皆無性故。
由緣生無性即因緣故空無性緣生即因緣故有若無因緣不知無性。
【科】若非無性即不藉緣不藉緣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從衆緣從衆緣故必無自性。
可知。
【科】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
二義相順。
【科】智論雲觀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則畢竟空畢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羅蜜此即由緣生故即顯無性也。
依他因緣而得有故從分别生即無自性。
【科】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無性故即明緣生也。
推之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若不推此安知無生無生即無性也。
【科】涅盤經雲因緣故有無性故空此即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是不二法門故也。
以緣生故得成有義以無性故得成空義既無自性所以從緣由從緣故所以無性二義無礙也。
【科】非直二義性不相違亦乃全體相収畢竟無二也。
可知。
【科】所執性中雖複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橫計有故。
即徧計但情執為有道理是無故雲橫計。
【科】如於木杌橫計有鬼然鬼於木畢竟是無如於其木鬼不無者即不得名橫計有鬼以於木有非由計故今既橫計明知理無由理無故得成橫計成橫計故方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
迷本見鬼如人夜行雲月蒙胧見一杌木而生鬼想衆生亦爾行生死夜妄想浮雲蔽於慧月覩緣生法不了性空謂有定性如生鬼想若了知鬼因迷故有所執之法皆是妄情鬼喻徧計杌木喻依圓也。
【科】當知所執道理亦爾上來直明竟。
【科】第二問答決擇者於中有三門第一護分别執第二示執之失第三顯示其義。
今章三門要問雲菩薩修行觀如實因果成入道方便亦有三門一明護分别過二明其義三明違之成過但與今章二三上下。
【科】初門護執者問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随緣故問真如是無耶答不也不變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荅不也具德故。
要問雲初護義者略依燈光及燋炷明之身心諸事準之可解問雲燋炷生光炎耶答不也炷從炎生故又問炎生炷耶答不也炎從炷生故又問炎從炷生耶答不也炎能生炷故又問炷從炎生耶答不也炷能生炎故又問可是不生耶答不也去炷炎随無故又問生不生俱耶答不也相違故又問非生非不生耶答不也違其因果如實生理故解第一門竟即今章圓成依他徧計三義也初圓成有五重四句初二四句顯真如具恒沙性德故。
【科】又問有耶答不也不變故何以故由不變故随緣顯示問無耶答不也随緣故何以故由随緣故不變常住也餘二句可知。
第三四二句離諸分别故非情識所謂增益損減也。
【科】又問有耶答不也離所謂故下三句例然又問有耶答不也空真如故問無耶答不也不空真如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離相違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離戲論故又問有耶答不也離妄念故問無耶答不也聖智行處故餘句準之。
後一四句約真如自體本離妄念真如乃聖智行處安得雲無餘句皆聖智所行也。
【科】依他性者問依他是有耶答不也緣起無性故問依他是無耶答不也無性緣起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有多義門故。
依他六重四句初四重四句以自體具德故依他真理而得顯現以緣起無性故。
【科】又問有耶答不也緣起故何以故以諸緣起皆無性故問無耶答不也無性故何以故以無性故成緣起也餘二句可知又以緣起離於四句又以無性故亦離四句并可知矣。
以觀智所遣非真實有故以真理無生非定無故。
【科】又問依他有耶答不也約觀遣故問無耶答不也能現無性故下二句離相違故離戲論故可知又問有耶答不也異圓成故又約徧計分故又離所謂故問無耶答不也異徧計故以圓成分故又智境故餘句準之。
依他有二分淨分同圓成染分同徧計約染分異圓成故非有也又問無耶淨分同圓成故非無也是無生智所觀境故準上諸句。
【科】徧計所執者問徧計是有耶答不也理無故問是無耶答不也情有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所執性故又問有耶答不也無道理故問無耶答不也無道理故餘句準之又問有耶答不也執有故又問無耶不也執有故又亦有亦無耶不也執有故又非有非無耶不也執成故。
徧計有五重四句前三為自體後二顯勝用初重四句理無者如繩上虵杌木見鬼繩因麻有鬼逐迷生情有者則知本無妄執謂有兩亦者無二性故雙非者迷悟異故二三四句可知但第三四句中雲執成者以第四句雙非故不言執有乃雲執成是執所成故。
【科】又有耶不也由無相故又無耶不也無相觀境故餘四準之又有耶不也無體故又無耶不也能曀真故餘句準之。
無相者徧計乃橫有如繩上虵本無其相觀境者以觀智所觀無相故餘句離相違離戲論故又有下以徧計即分别性以分别無體又無下徧計離無體情執[目*壹]真如理故餘句無體曀真準知也。
【科】第二示執過者若計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過失。
即要問明違之成過若言炷因生果亦可恒生常能生炎果故增益故若言炷不生亦可恒不生炎果無因不有故損減故炎生炷如前可知若亦生不生相違故若言非生非不生戲論故餘義準之今計三性有無各有常斷二過要問雲問因生果何失答若生者亦可恒生亦可恒不生所以知之若生者則常生故又若生者現所有炎果是能生炷因則無所生故是斷也又問因不生果有何失答亦有二失若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