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之上)

關燈


     一乘十佛是常是無常等四句義則是一乘圓教從共教說。

     【科】二約德佛果即具四義謂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圓融無礙備無邊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句義思之可見。

     至相雲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及修生本有是故具恒沙性德即同教義若一乘依行分說不分修生及本有義故。

     【科】三約體亦通四句謂此經中以不可說為顯故是常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二義無礙故俱有随緣起際故俱非。

     要問雲一乘十佛是常是無常非常非無常用不說為說故佛是常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随緣起際故非常非無常也。

     【科】此上三義若體即俱體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攝無礙故皆有常等無礙思之。

     此上三義總明緣起本法互攝無礙竟。

     【科】二明相好差别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實法也。

     要問雲依小乘教見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則是實見名為見佛。

     【科】若三乘中或所但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仍即空是相義如金剛般若經對法論等說此約始教引小乘說也。

     又雲若依三乘見佛實色身等三十二相不名見佛由與分别徧計合故假使見可似之相即是謂似亦非見佛若知無性無來去相是名見佛如金剛下如來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等此約始教似小乘說也。

     【科】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相并是實德此約直進及終教等說。

     實德下以修生本有并皆實德始教直進及終教等唯一真如故。

     【科】問何故智論等於此化身辨金锵馬麥等往業所緻三十二相等各出因耶。

     智論說佛化身有九惱苦事一六年苦行二孫陀利謗三金锵四馬麥五瑠璃王殺釋種如來頭痛六入婆羅門國乞食空鉢而還七旃遮女覆鉢謗八調達推山九寒風索衣馬麥金锵興起行經備出既往業出因何雲即空。

     【科】答為引二乘同下而說現業果不亡故聖道斷惑非滅報故如羅漢飡沙金锵等亦爾小乘以為實始教即空說以是方便知大乘方便經說。

     大乘為引少乘說業果不亡又以聖智斷惑非滅業報孔目每章皆雲初教門染淨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實法有為無為等宗并不同義理各别也。

     【科】其相好出因其二義一亦是方便為引二乘即於此身示勝因果以實報身非彼所見故二此等亦即是實報相垂在此中顯示現故得出因也。

     於彼化身出因有二所以一為引二乘就下說以實報非彼見故二示以實報就化身說故。

     【科】問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攝也。

     前以化濫報尚為所問今何以化濫法耶。

     【科】答此亦有二義一為回二乘方便漸說真實法身恐彼難信故以此功德說為法身令易信受以現見故二彼以功德為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并約始教。

     若依小乘二佛生身佛化身佛今始教於三十二相寄顯法身方便誘引令易信受又以實報功德為法身攝在相中也。

     【科】又三十二相等即無性無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約終教說。

     要問雲若知無性無來去相則色是空非色滅空等此約實教說。

     【科】若依一乘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用亦爾所以說十者欲顯無盡故如相海品說。

     此經佛染淨圓融帝網無盡蓮華藏中依正渾融具三世間微塵數相是德是相是非德是非相由緣起理具足逆順德相業用皆無盡故。

     【科】又觀佛三昧經中約此三宗分佛相好以為三段。

     言約此三乘宗者有謂彼經是三乘教故此言非也三乘宗者小乘三乘一乘為三宗也。

     【科】故彼經雲略中略者我今為此時會大衆及淨飯王略說相好佛生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說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佛實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國寂滅道場為普賢賢首等諸大菩薩於雜華經已廣分别。

     同人相者要問雲依小乘教以人相為佛一切智等則屬於法餘文可知。

     【科】解雲此中三十二相等當略中之略為人天二乘等即當初也八萬四千等義當但是略為三乘菩薩等當次也佛實相好如雜華說者義當廣說即是指此華嚴相海品說此一乘别教相即異終也以雜華即是華嚴故餘義可知。

     即華嚴十身相海品列九十七大人相結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皆徧法界等。

     【科】第九明攝化分齊者。

     【科】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雜穢處是佛報土於中此閻浮是報佛所依餘百億等是化境分齊也。

     娑婆探玄翻雲堪忍閻浮提此雲勝金唯此閻浮釋迦實報所依處也百億即三千大千世界皆是攝化境界也。

     【科】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說。

     三乘中土有三種一法性土二實報土三變化土或說四土實報中開自他受用也今此下揀前二土。

     【科】其釋迦佛随他受用實報淨土或有說在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說當知此約始教說。

     梵網經報身在首羅天宮清涼雲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即大化也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即小化也小化唯一四洲大化總該百億梵網疏雲若入大乘論說摩醯首羅天上有一實報成佛以一大千世界為所緣境化作百億釋迦一時成佛。

     【科】何以故為二乘教以釋迦身為實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故於彼天别立實報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寄界内最勝處說其化身但充滿百億等亦順彼說也。

     色究竟處約攝報說為引二乘令生淨信以大乘初門多影似故。

     【科】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如涅盤經雲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勝是釋迦佛實報淨土此約終教說。

     演義引涅盤經二十四高貴德王品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莊嚴之事悉皆平等無有差别猶如西方安樂世界等今雲去此三十二者恐傳寫之誤。

     【科】以不随下說故為顯娑婆唯是化故是故當知色頂之身亦非實報。

     今界内界外用分權實也。

     【科】或說化境非但百億如大智論中以三千大千界為一數數至恒河沙為一世界性又數此至恒河沙為一世界海數此又至無量恒河沙為一世界種數此又至無量十方恒沙為一佛世界所化分齊也此亦約終教說以攝化漸廣於前故。

     要問雲若三乘終教三千等同類世界現成佛者并是化佛今引智論證攝化分齊漸廣前約終教說。

     【科】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以局此界故未說樹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

     但約一類世界說未說異類等界故非後教也。

     【科】或說釋迦報土在靈鹫山如法華雲我常在靈山等法華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當知此約一乘同教說。

     雲等者及餘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天親釋為報身菩提此即化以顯報也。

     【科】何以故以法華中亦顯一乘故其處随教即染歸淨故說法華處即為實也。

     法華所顯一乘即同華嚴故。

     【科】如菩提樹下說華嚴處即為蓮華藏十身境界法華亦爾漸同此故是同教也。

     如華嚴在穢土說居摩竭提國即蓮華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網等法華亦爾即染以顯淨漸同華嚴故雲同教。

     【科】然未說彼處即為十蓮華藏及因陀羅等故非别教也。

     但法華雖說即染歸淨縱說一乘之義主伴不具然由未說十蓮華藏等揀非别教也。

     【科】或有說此釋迦身即為實報受用之身如佛地經初說此釋迦佛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彼論釋為受用身也此亦約同教說。

     佛地經指釋迦即具二十一種殊勝功德親光菩薩釋為報身菩提。

     【科】何以故此釋迦佛若三乘中但為化身若别教一乘以為究竟十佛之身。

     釋迦何以釋為報身耶若在三乘以為化若在别教即為十身今即化以顯報則當同教義也。

     【科】今此方便勸彼三乘顯釋迦身非但是化恐難信受故彼經中為約說佛果深功德處明佛身随教即權歸實說為報身。

     今以三乘參於一乘故於彼經顯教深細故說佛身即權歸實。

     【科】即方便顯說華嚴一乘法時此釋迦身亦随彼教即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為同教攝也。

     如說華嚴法時縱說釋迦亦即十身今以即權歸實故然由未顯無盡身故揀非别教也問同教冊引清涼一性一相等雲此示能同即别教中彰其無礙也以華嚴為能同今何異耶答彼以後三為一乘自分能所今約能所似義與彼不同也。

     【科】或有說此釋迦身即是法身如經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約頓教寄言而說心相盡離念故。

     文顯可知問頓教是一乘耶三乘耶若雲一乘何以今章前後皆曰三乘若雲三乘何以今科在一乘中耶答因說佛身報體通終教及同教說終教之後連次同教故言一乘今頓教居後寄入此科以少從多非以頓教為一乘去情思之。

     【科】若别教一乘此釋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顯無盡。

     十身此有二種一融三世間十身二佛身自具十身。

     【科】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十佛者要問雲一無着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二願佛出生故三業報佛信故四持佛随順故五涅盤佛永度故六法界佛無處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無量無着故九性佛決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攝化境界有其二種。

     【科】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若寄法顯示如第二會初說。

     諸佛如來所依國土重重無盡如海深廣若寄法顯示如普光明殿會如來名号品初說。

     【科】二世界海有三類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四世界圓滿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是萬子已上論王境界三無量雜類世界皆遍法界如一類須彌樓山世界數量邊畔即盡虗空遍法界又如一類樹形世界乃至一切衆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礙。

     孔目十世界章雲今此世界海上下淺深略有三種一從三千大千世界已去乃至一切衆生形類等界以為一類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處十世界等為第二類三蓮華藏世界海等已去盡佛境界為第三類如是等類世界海有十種事去來今佛之所演說與今章第一為第三第三為第一。

     【科】此上三位并是一盧舍那十身攝化之處仍此三位本來圓融相収無礙何以故随一世界即約麤細有此三故。

     皆毗盧遮那攝化分齊處仍此下但為引機淺深不同遂有三别華藏世界為本餘二為末本末熔融無有障礙何以下徵世界海中随舉一界具此三種麤細異故。

     【科】當知與三乘全别不同也。

     與三乘小乘并皆不同義理各别也。

     【科】第十佛身開合者有二先義後數。

     經有相海品孔目有相海章廣顯佛身一多開合先義後數也。

     【科】義中先約法身或唯真境界為法身如佛地論五種法攝本覺地清淨法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說。

     先約下或說三身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義當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攝論文法身有二種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屬應身或屬法身或說四佛謂自性身法身應身化身此義當直進教等何以故為欲顯法身是差别德自性身是通一體故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等佛地五種法者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清淨法界攝法身大圓鏡智攝自性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身。

     【科】或唯妙智為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覺故如攝論無罣礙智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攝三身以鏡智攝法身故。

     以妙智合本覺理故妙觀察智即修生智也大圓鏡智即本覺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覺故亦攝法身引攝論為據次引金光明遮難則經論異出也孔目雲或立二佛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科】或境智合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攝論雲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

     以智證理理智冥合引梁論證。

     【科】此上二句約終教說。

     【科】或境智俱泯為法身如經雲如來法身非心非境此約頓教說。

     孔目雲若依三乘或一佛謂頓教佛。

     【科】或合具前四句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