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之下)

關燈
故。

     識總不起者孔目雲梨耶是實餘法是假餘法即無由識以外隻是遍計即體空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故異熟識者先業所生故阿陀那識者謂能數數令生相續持諸根等令不壞故言異熟者心意識雲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别唯三一謂異熟則第八識多異熟性故又雲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則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異識名為異熟非謂一切無覆下三性料揀也論雲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弊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無覆無記。

     【科】此分别俱生皆通三界嗔唯欲界以上二界煩惱皆有覆無記性故。

     上二界煩惱由定力所制故屬無記心數中煩惱随煩惱通不善及無記者以彼總論三界及定地故彼又雲若約違理不善但是不善性。

     【科】其分别起者欲界四谛各有十使即為四十上二界除嗔谛别各有九即有七十二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也。

     言分别者演義雲言惑體者謂能發業之惑即六煩惱収唯識論中十煩惱攝不正見中開五見故貪等六法通分别俱生體雖是一而起時有異論雲任運思察而得生故又迷理迷事障見修異故論說因邪師等起者名分别言自邪思惟者計度分别由此虗妄計度而起十分别惑問若爾第七亦應有分别煩惱以有計度分别故答彼非強盛故無分别又有三義無分别惑一是内緣二唯有覆三緣微境第六返此故有十分别瑜伽第一雲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虗妄熏習由内因力故與身俱有名為俱生七十二即二界除瞋八九成七十二也。

     【科】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上二界除嗔各唯有五合成十六通前分别總有一百二十八也。

     即任運而起障修道迷事煩惱如前已釋。

     【科】問何故前愚法小乘中十使不通迷四谛此中即通耶答此有二義一以三乘中煩惱力漸寬廣故障一切也二又由迷等義通一切境也。

     小乘不通迷者顯宗論雲苦下具一切集滅離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除三見者身見邊見戒禁取除二見者身邊二見則不通迷也問答雲若依小乘教一惑一障一世一忍一智一斷得一滅依三乘教初教名同前義中深淺異若據三乘終教一惑一障三世一忍一智非初非中後斷得三世滅也據一乘教一惑多障多世一數多數忍多數一數忍一數多數智多數一數智等則知惑品於諸乘中力用有大小寬狹不同迷境亦别也。

     【科】第二斷惑得果者先斷分别有其三人。

     三人三類也。

     【科】一若從具縛入真見道刹那頓斷三界四谛分别煩惱得預流果。

     凡言具縛者具見修煩惱故名具縛入見道時於刹那中頓斷三界分别煩惱證預流果此人入見道斷迷理惑時名初果向出見道後隻得初果是故俱舍雲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此中斷五品修惑一人斷一品則有五人并具縛一人共六人皆入見道名初果向出見道後隻得初果今章不同彼爾以此中約分别俱生二惑麤細以分見修二道不同彼中正說果向故小别也下皆類此。

     【科】二若倍離欲人入真見道兼斷倍離欲得一來果言倍離欲者謂凡夫時欲界修惑九品之中伏斷前六故雲倍離欲入見道時即永斷前所伏故是以得彼果也。

     此由利根超證之人入見道時匪唯頓斷三界見惑亦斷欲界六品修惑名倍離欲證斯陀含果此雲一來謂一來人間一往天上也。

     【科】三若已離欲人入真見道兼斷九品得不還果。

     從具縛凡夫兼能進修欲界九品修惑俱盡證阿那含果此雲不還不還來欲界受生也。

     【科】如瑜伽說入見道果者有其三種随其所應證三果故。

     通指前三類人斷分别惑也但與今章小有不次。

     【科】次斷俱生者第六識俱生九地各有九品。

     意識通迷十使謂分别俱生今斷俱生三界九地各有九品分上中下九九八十一品也。

     【科】又進修道人有其二種一漸出離者斷欲界九品中前六品盡得一來果斷九品盡得不還果斷上二界盡得阿羅漢果。

     謂斷欲界俱生修惑前五品得二果向斷六品盡得二果斷八品修惑得三果向斷九品盡得三果斷上二界七十一品得四果向斷七十二品盡得四果。

     【科】二頓出離者得初果已即頓斷三界漸除九品即得阿羅漢果更無餘果。

     從初果現身頓成羅漢。

     【科】何者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總三種九品各初一品一時頓斷故雲頓斷三界竪論九品一一别斷故雲漸除也。

     謂三界九地修惑才斷欲界一品上色界無色界各一品同時齊斷故雲頓斷後二三品等一一别斷故雲漸除地地皆起一無間道斷惑一解脫道證真也。

     【科】若爾何故有漸斷者以於三界法不能頓緣故。

     徵诘所由謂根劣不能頓緣三界故。

     【科】對法論雲頓出離者謂入谛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别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及阿羅漢果乃至廣引指瑞經等如彼說。

     依止未至定者梵語禅那此雲靜慮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即依止未至定起無漏智能斷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煩惱餘八地即除此未至定外所起無漏道名中間禅謂諸禅定以具支不具支止觀均不均有差别故問若心一境性是靜慮體依何相立初二三四答雲初尋伺喜樂後漸離前支謂尋伺喜樂建立為初漸離前支立二三四離伺有喜樂立第二禅若離伺喜唯樂立第三禅若兼離前三種則立第四禅同一境性分為四種已見道所斷分别煩惱進斷修道俱生煩惱遂證四果。

     【科】其末那煩惱行相微細前漸頓二人皆與非想地惑一時頓斷。

     非想地即無色界第四地也其七識恒行無明至佛地方盡。

     【科】故瑜伽雲末那相應任運煩惱唯與非想處共斷故一時頓斷非如餘惑漸次而斷故也。

     【科】問何故前愚法二乘無頓出離此中有耶答為顯前劣故此超過愚法二乘無此勝智顯彼教劣方便漸引起彼勝欲令舍小從大故作此說其論末那惑滅小乘無者亦準此知此謂二乘斷煩惱障。

     拆玄雲問還許得初果已超二證三否得二果已超三證四否答依大乘亦許此義今依小乘不爾為得初果已欲拟進斷三界修惑時必須依地九品次第而斷斷惑既有次第得果亦然末那此雲染污意孔目引攝論雲舉六過失證有末那一若無末那即意識與五識相似不成過等若有末那即有六德小乘但有六識即無末那顯彼教劣也。

     【科】其所知障諸趣寂者入無餘時一時皆斷唯此非擇滅也。

     斷所知障故入無餘者揀異前三果有餘涅盤擇滅無餘諸趣寂者一時俱斷所知障故不同俱解脫人分有所斷非擇滅者入無餘時證非擇滅無為也。

     【科】其餘一切有斷不斷惠解脫人不斷俱解脫人分有所斷謂八解脫障不染無知修八勝解所對治故如瑜伽說。

     惠解脫阿羅漢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已解脫煩惱障及解脫定障對法論惠解脫補特伽羅者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唯斷煩惱障故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者謂已斷諸漏及具證解脫定由煩惱障及定障俱得解脫故八解脫即所知障境解脫不染無知無知有二一染污無知能招生死故曰染污於境不了故曰無知二不染污無知不招生死故曰不染污於一切種冥然故曰無知即界内外迷事之惑修八勝解脫者孔目雲八解脫亦名背舍解脫者謂一内有色外觀色二内無色外觀色三淨身證解脫處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想受滅身證位初三背煩惱名解脫次四背下地名解脫後一背有緣心名解脫又八解脫者今解不同小乘大乘經意觀色知空無礙成色是此文意初解脫舍染相色第二者舍色心第三者成色無礙第四者舍空心第五者舍取識想第六者去少識想第七者去取定想第八者去成定取舍不自在等。

     【科】又諸解脫由所知障解脫所顯由聲聞及緣覺等於所知障心得解脫故。

     言所知障所知非障是障障所知故障是根本無明能障此理理體非障雲心解脫惠解脫正明脫二障也解脫之言是虗語若不指心指惠何法解脫但雲煩惱障解脫者未指的顯出所法體今雲障心障惠令不解脫然二障約心約境雖分麤細之異二障種子俱至佛地方盡故得二俱互障也。

     【科】當知此始教為引愚法漸向大故安立此教深勝於彼故所知障亦許分斷。

     【科】然上所斷不同愚法以彼唯斷煩惱得故此則不爾斷種子故。

     但揀大小乘異小乘則觀上下八谛苦法智忍等十六心八忍名無間道能斷八谛下迷理惑得此八忍不被惑得之所間隔故名無間謂惑體已不現行雖有惑得而無力用不為障礙八智名八解脫道能證八谛下無為理故謂此八智已離惑得故名解脫大乘即斷二障種子也。

     【科】直進菩薩斷惑者二障俱斷。

     孔目雲若經論中依十地位顯别無明不論麤細者皆初教中直進教攝何以故為順十地終心頓斷諸惑故。

     【科】又煩惱障中不同二乘約界分品。

     不同愚法小乘約三界九地别斷見修無明等。

     【科】但於二障分别起者地前伏現行初地真見道時一刹那中頓斷彼種。

     謂地前資糧加行位中雙伏二障分别現行登地證真見道頓斷分别種子故。

     【科】其俱生中煩惱障初地以去自在能斷留故不斷何以故潤生攝化故不堕二乘地故為斷所知障故為得大菩提故。

     如百論判分别我見見道斷俱生我見修道斷今留故不斷用斷所知等故。

     【科】是故攝論雲由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解雲惑盡者是所知障盡即由留煩惱障起勝行故得至此位證佛果。

     論雲煩惱伏不起如毒呪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孔目雲諸菩薩留随眠惑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盤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習氣滅盡乃證圓智。

     【科】又梁攝論雲既雲留種子是故當知煩惱障種至金剛位。

     以十地中煩惱障種未永斷故留彼種子用以受生。

     【科】其所知障行相細故正障菩薩道是故地地分斷要至佛地方得總盡。

     地地分斷者初地斷異生性障二地斷邪行障等智障正障菩薩道故至金剛位究竟盡故。

     【科】由此即說二障修惑俱至佛地。

     可知。

     【科】故對法論雲又諸菩薩於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斷煩惱障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羅漢及如來故。

     菩薩見道位修煩惱障對治為留惑故相随至金剛定斷今約二障盡處說也。

     【科】其末那俱生行相細故亦同前至佛地盡也。

     然末那即與我見我慢我愛無明四使相應同至佛地方盡也。

     【科】問其二障修惑諸識相應地上現行有何同異。

     諸識者六七識相應地上同異如何。

     【科】答其煩惱障内第六識惑既盡故留彼是故現種皆以智禦用成勝行不起過患猶如毒虵以呪力禦不令死無起過患而成餘用菩薩善巧留惑亦爾。

     論雲諸惑已滅伏如毒呪所害釋雲此偈明第十一滅惑其深諸惑謂見修煩惱於菩薩地中先已滅盡餘心煩惱雖複未滅由念智所伏廢其功用譬如衆毒呪力所害無複本能心惑亦爾智念所守不能複生二惑染污。

     【科】故攝論雲如毒呪所害等是故當知於彼煩惱或現或種皆得自在。

     論雲由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若不留此随眠欲則同二乘涅盤若不除上心欲則與凡夫不異。

     【科】其第七識煩惱性非潤生故非所留行相細故七地已還有時暫現以觀智有間故。

     初見道位即滅末那何以故障見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