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之下)

關燈
也。

     【科】然此寄對依諸聖教約位不同略辨十門。

     【科】一說羅漢即同於佛更不分位如律中說佛度五人已即雲通佛有六羅漢出於世間文同座等當知此約小乘教說。

     出於世間者位當出世間也。

     【科】二亦於佛地分出羅漢如對法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羅漢及如來故此中雖約煩惱盡邊名阿羅漢而亦為生諸聲聞中心勝欲樂故寄於佛果以分大小也。

     寄斷二障已分大小也而言雖者亦止言斷惑障成阿羅漢而不說彼亦斷智障是亦為生彼心中勝欲樂也。

     【科】三第十地名阿羅漢佛地超過故非彼也如涅盤中說四依雲阿羅漢者住第十地此寄因異果以分大小此上二門約始教中回二乘教說。

     文亦可見此上等者對二乘說故知是回心教也。

     【科】四七地以還寄同羅漢八地以去寄菩薩位如仁王經雲遠行菩薩伏三界習因果業滅住後身中住第七地阿羅漢位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以分大小也此約始教直進中說此中既寄聲聞至七地故煩惱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八地以去寄此菩薩行位勝前是故唯有彼所知及變易身。

     遠行即七地伏三界習等以此地已還寄滅三界色心煩惱及彼果報又七地已去寄菩薩位細於二乘寄滅色心習氣又俱生第七識惑七地已來寄有現行又末那煩惱寄至七地八地寄滅色心二習無明又八地俱生内六七識惑永伏不起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末那煩惱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二障二身以顯二位不同故在直進中也。

     【科】五初二三地寄同世間以得世間四禅等故四地寄是須陀洹等以得道品故此初出世故五地寄此聲聞羅漢以得四谛法故六地寄辟支佛以得十二緣生法故七地以去寄是菩薩以得無生法忍故此如本業經說上來唯約三乘教說以未分出一乘法故。

     前三地修四禅八定寄同世間即人天也四地寄須般洹等三果即出世間也五地已下寄出出世間五地修四谛六地修十二緣生觀七地已去寄菩薩以同得無生忍故通以十地寄三乘說前六寄同凡小後四通寄大乘未分出一乘者融一同大故也。

     【科】六世間二乘同前至六地第七地寄三乘菩薩以未自在故八地以去寄一乘法以得自在故如梁攝論等說此約一乘三乘等分相而說。

     於菩薩位中為顯自在及未自在二位别故。

     【科】七於初地之中已過世間及二乘故如地論等說此約三乘中比證分齊說。

     此約地前比觀登地現證分齊不同故初地過凡小也。

     【科】八地前三賢位已過二乘地如起信論說又如仁王經說習種性中有十種心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此約終教退不退說。

     起信論信成就發心十解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堕二乘地故知超過仁王經行位中已引。

     【科】九信滿心後即過一切小乘三乘等如賢首品說此約一乘說。

     信滿發心即得成佛等。

     【科】十初在凡夫地創發心時即過二乘如智論說羅漢比丘知沙彌發心推在前等此通一乘及三乘說。

     即智論說阿羅漢将沙彌行令持衣鉢道中沙彌思惟當以何乘得入涅盤即發大心師知其念即取衣鉢自将令沙彌前行沙彌思惟佛道甚難且以小乘早入涅盤師複将衣鉢令沙彌後行如是至乎三沙彌問師師具答曰汝發大心吾修小行故令汝前汝今退菩提心汝是凡夫不合居吾前沙彌聞已警悟即住大乘。

     【科】由有如是寄對法門故諸說前後準此而知。

     【科】若依終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於初地中永斷一切煩惱使種亦不分彼分别俱生於所知障中亦斷一分麤品正使是故地上受變易身至金剛位餘義如下斷惑中說。

     地前留惑等并如斷惑中具釋。

     【科】問若於地上不留煩惱雲何大悲同事攝生。

     惑障潤生地上既不留惑雲何度生。

     【科】答若於地前及始教中願智力劣故留煩惱助願受生今此不爾願智勝故自在同生。

     此教地上願智殊勝自在同生不同地前并初教中故須留惑也。

     【科】問如說八地以還菩薩略有二類一悲增上二智增上悲增者留惑受分段身故智增者伏惑受變易身故此義雲何。

     問意可知。

     【科】答如此所說良恐未然何者若悲增上其惠必劣劣惠導悲悲應滞見滞見之悲豈名增上縱悲智齊均尚不名悲增上況以劣惠導悲而言增上若智增上其悲必劣劣悲導智智應滞寂滞寂之智何名增上以諸菩薩從初以來異凡小故悲智相導念念雙修如車二輪如鳥之二翼何得說彼有增減耶。

     既滞見滞寂故非增上唯修智分則堕二乘修住相福則堕凡夫故菩薩發心已來雙修二行豈互增減。

     【科】當知由此始終二教麤細異故有二生死非由悲智互增上也。

     始教麤故地上受分段身終教細故地上受變易身非由互增上也。

     【科】若言彼智增上者有小乘習怖諸煩惱故永伏者若於地前未證真如可約本習容有此類以未純熟故初地以上行解純熟同證同行同修同斷如何得有如是差别故起信論雲地上菩薩種性發心修行皆等無差别也。

     若言至永伏者牒問若於下印彼地前機生未證容有此類初地下奪其機熟已證斷無差别起信論雲而實菩薩種性根等(因等也)發心則等(行等也)所證亦等(證等也)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隻劫(時等也)故修行斷證皆無差别。

     【科】又此教中地上變易寄位不同有其四種等亦如下指。

     指下斷惑處也地上配四種生死受變易等報。

     【科】若依頓教一切行位既不可說所依身分亦準此知廣如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說。

     那伽室利即文殊所問經也。

     【科】若依圓教不說變易但分段身至於十地離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見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财等以分段身窮於因位故也。

     此義前科已引既雲肉眼知是分段也善财一生非變易。

     【科】問何故此中不說變易答如世界性等以上身分甚極微細出過諸天應同變易但以此教不分生死麤細之相總就過患以為一際至信滿後頓飜彼際故不說也餘準而知之。

     世界性等者等取十重如上引普莊嚴童子等在世界性等上住已得十地此教不分者但以無明邊域為生死邊際總屬過患故不分也然生稠林有二一分段生二變易生分别有二十八門問變易生死是無流轉何故入生稠林攝答變易生死本教興意為顯佛法漸漸深遠将變易死在分段後顯其終教漸漸甚深據理論之變易生死隻是分段細相所以知之中陰本立為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陰如十住經說中陰之身乃至涅盤菩提亦有中陰但微細漸深唯佛境界據此文證當知變易生死隻是分段細相為其變易問據此生稠林中陰乃證變易漸細至佛境界何以此章初教直進中引七地已還有分段八地已上有變易耶答當知中陰之身位通麤細為分段求生方便故屬分段若以微細漸深唯佛境界則是變易是故變易是分段細相也又雲中陰身是其報分其陰大分受經七日為一限於中不定或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經劫佛亦於中出世教化入涅盤如十住經說又如梁攝論佛二十年中處中陰身又如地論其中陰身亦得造業有其熏習故知中陰有麤細也。

     【科】第六斷惑分齊者。

     【科】初依小乘。

     但标而不釋者諸記皆雲此中脫一段今勘高麗本亦但有标不應皆脫今釋有四所以故非脫也一前行位中已有問答釋成小乘異大乘理無疑故不待說也故但标小乘顯五教不同不必釋耳若更備釋前文問答即成元用二師承有據至相尊者亦不說小乘煩惱今章錄彼文義是故不釋三大乘據用義顯煩惱中有二門一異小乘門二同小乘門第二門中煩惱惑品名數與小乘同今說三中二乘惑品即同小乘義雖有異名字是同故不别釋四作者任放辨才如探玄但有标五門而不釋或釋一二如十住中諸門分别梵行無念理觀皆标五門而不開釋等。

     【科】若依三乘有二種義一約位滅惑相二寄惑顯位相。

     若依三乘者中間三教為一三乘教也以二義中皆具始終二教故便行稠林雲煩惱行等者略分二義一約位顯煩惱即今寄惑顯位相也此中寄惑品顯位差别彼約十地等斷煩惱麤細以顯諸教有異但寄位顯惑寄惑顯位小有左右耳二據用義顯煩惱即約諸教具明麤細惑品即今約位滅惑相也彼雲此之二義約三乘顯約位者但諸教中約十地顯斷麤細分齊者即屬終教攝二但經論中約見修及九地十一地等明斷惑不同及麤細分齊者皆初教所攝若經論中依十地位顯别無明不論麤細者如十一無明及二十二無明皆初教中直進教攝何以故為順十地終心頓斷諸惑故彼文亦以始終二教為三乘也。

     【科】初義者若依始教具足三乘斷惑差别由此是三乘教故障有二種謂煩惱所知。

     若依下由有回心真進二種人故回心即是同小乘門直進即是異小乘門回心直進二種教也是三乘教者問若據此文豈非獨以始教為三乘耶答上雲若依三乘有二種義牒釋處雲若依始教若依終教豈容便相違耶況釋終教亦先說二乘豈無二乘耶但教漸深細言其不能斷耳豈彼伏惑無觀智乎問答雲終教二乘心數亦不可說則有二乘明矣以此教亦有直進回心當知此前揀小乘後異一乘中間三教為一共教三乘前後章文皆作此說非揀終頓理無疑也下文雲前約三乘中聲聞此約愚法豈可雲二乘并成佛而無聲聞耶障有下孔目雲又依終教煩惱有十六門首列有二無明謂煩惱障所知障又雲惑智二障後判雲上十六門煩惱義當孰教分亦得通初教中直進教說若在直進教其體即空若在終教說其體即如等。

     【科】先辨二乘斷煩惱障於中有二先障名數後斷惑得果。

     【科】初中煩惱有二謂分别俱生總有十種一貪二嗔三無明四慢五疑六身見七邊見八邪見九見取十戒禁取。

     分别則見道所斷迷理煩惱俱生則修道所斷迷事煩惱一貪下列惑體也。

     【科】於中四種唯分别起謂疑邪見見取戒禁取餘六通二種。

     分别起者疑親於苦谛猶豫不決邪見親於苦谛身撥無因果見取親於苦谛果執劣為勝戒禁取親於苦谛果非因計因是故唯分别起餘六通二。

     【科】五識得起初三亦通分别及俱生由用意識中邪師等三因引故得有分别起也。

     得起初三即貪嗔癡由用下釋分别起因也假三因生方有分别心數雲五識由與意識或同體或異體故經雲有一意識與五識共緣境故此約三乘始教麤相說也。

     【科】意識具十種四分别六通二。

     以此識具起六位心所有法良以此識是無邊分别一切處分别與五識或一或異故具起十煩惱也。

     【科】末那唯四俱生六中除嗔及邊見以嗔唯不善此識有覆無記故又以一類相續緣第八識刹那刹那執我故無邊見又以後三見及疑藉三因生此識無彼故不起又由恒相續緣故非第六所引不同五識是故唯四。

     唯貪無明慢身見何以除嗔以瞋唯下釋所以此識執我是異生性障覆弊有情令不出離不屬善惡唯無記性此雲染污意從過立名與四惑相應故是有覆無記能障聖道隐覆自心說名有覆又於善惡義中不可記别說名無記又以第七名恒審思量常緣第八見分為内自我刹那刹那不斷恒執我故無邊見也唯識章雲末那一起相續不癈與我見等四使相應又以後三見謂邪取禁三見也又由下唯識章對治門雲末那一起相續緣我不癡不同五待六引也同末那何故唯是俱生答末那不緣於外緣義不緣外故不得起分别我見是故唯俱生中四也。

     【科】其第八識總不起唯是異熟無覆無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