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科
關燈
小
中
大
初始教(三)
初位相(二)
初總别牒分(若依)二就别演釋(二)
初回心(二)
初顯相(二)
初正顯(二)
初明見等四五(一為) 二明乾等十地(又亦)
二指廣(又此)
二問成(問何)
二直進(三)
初顯相(三)
初示本教(二為) 二似小乘(又以) 三似回心(又亦)
二問成(二)
初直問似小乘(問何) 二轉問為直進(問若)
三引示(二)
初所似(二)
初示聲聞(即如) 二例緣覺(如說)
二能似(於菩)
二不退(二)
初通辨三乘(二)
初正示(二不) 二指判(當知)
二别明菩薩(亦可)
三行相(二)
初引示(三明) 二判釋(解雲)
二終教(五)
初位相(二)
初直示(若依)二揀顯(二)
初揀影小(亦不) 二揀信心(又於)
二不退(二)
初正顯(又仁) 二轉釋(設本)
三行相(其行) 四結判(是故) 五問成(問此)
三頓教(二)
初約離言(若依) 二約寄言(若寄)
三一乘(二)
初牒分(若依)二釋相(二)
初同教(一攝)二别教(三)
初釋相(二)
初标分(二據)二列釋(三)
初約寄位顯(二)
初六位互融(二)
初正明(一約) 二引證(經雲)
二因果無二(又以)
二報明位相(二)
初牒分(二約)二演釋(三)
初見聞位(一成)二解行位(二)
初引天子(二亦) 二引善财(又如)
三證果海(二)
初引示(三證) 二釋顯(當知)
三約行明位(二)
初行中二位(三約)二位内行相(二)
初解行位(四)
初所感身土(二)
初正明(其身) 二料揀(若三)
二所起化用(又彼) 三福所感寶(其福) 四依位結成(當知)
二信滿位(若約)
二料揀三别成(十四)
初疑三濫一問(問前) 二揀一異三答(答彼) 三一三位同問(同義) 四寄三顯一答(答為) 五後位何用問(問既) 六一中一切答(答說) 七初後義例問(問若) 八始末義齊答(答實) 九位無階降問(問若)十善巧安立答(二)
初示義(答以) 二顯融(但以)
十一信初信滿問(問若) 十二寄三得位答(答若) 十三是住非信問(問若) 十四行佛非住答(答由)
○第四修行時分(五)
初小乘(二)
初約三人(三)
初示三根(第四) 二明劫量(此中) 三問釋成(問何)
二約二身(二)
初法身(又依) 二生身(生身)
二始教(三)
初正明時劫(三)
初正明(若依) 二劫量(但此) 三依身(仍此)
二示修相好(又依) 三問答釋成(問三)
三終教(三)
初定三無數(三)
初定三祗(若依) 二成報佛(又此) 三無百劫(文亦)
二不計劫數(二)
初勝天王(二不)二寶雲經(二)
初引經(二據) 二釋義(解雲)
三問成二說(問何)
四頓教(若依) 五圓教(若依)
○第五修行依身(二)
初标章(第五)二随釋(五)
初小乘(若依)二始教(二)
初回心(若始)二直進(二)
初約寄位(若依)二就實報(二)
初正明(二就)二通妨(二)
初正問(二)
初問八地無現惑(問八)二答結生唯種子(二)
初奪直進(三)
初正答(答若) 二引證(故離) 三奪釋(解雲)
二可回心(若約)
二轉難(二)
初蹑前引難(問若)二依理作答(二)
初正答(答此)二廣示(三)
初标(然此)二列(十)
初羅漢同佛(一說) 二寄分大小(二亦) 三寄因異果(三第) 四仁王寄地(四七) 五本業寄法(五初) 六梁論寄位(六世) 七比量分齊(七於) 八終教不退(八地) 九信滿超乘(九信) 十凡夫勝小(十初)
三結(由有)
三終教(二)
初正顯(若依)二問成(四)
初留惑潤生問(問若) 二自在同生答(答若) 三悲增智增問(問如)四滞見滞寂答(四)
初理無增上(答如) 二教有細粗(當知) 三印生奪熟(若言) 四存略指廣(又此)
四頓教五圓教(二)
初正釋(若依) 二通妨(問何)
○第六斷惑分齊(二)
初牒章(第六)二随釋(三)
初小乘(有雲)二三乘(二)
初漸教(二)
初标分(若依)二随釋(二)
初約位滅惑相(二)
初始教(二)
初标乘指惑(初義)二依人明斷(二)
初二乘(三)
初煩惱(二)
初标分(先辨)二演釋(二)
初列障名數(五)
初總标列(初中) 二分三惑(於中)三識分别(四)
初五識(五識) 二意識(意識) 三末那(末那) 四異熟(其第)
四明界别(二)
初标揀(此分)二别釋(二)
初分别(其分) 二俱生(其俱)
五寄問成(問何)
二斷惑得果(二)
初斷分别(三)
初标分(第二)二正顯(三)
初具縛凡(一若) 二倍離欲(二若) 三已離欲(三若)
三引教(如瑜)
二斷俱生(三)
初辨意識(二)
初明地品(次斷)二顯出離(二)
初漸(又進)二頓(四)
初示相(二頓) 二征釋(何者) 三通妨(若爾) 四引成(對法)
二明末那(二)
初正示(其末) 二引結(故瑜)
三寄問成(問何)
二所知(三)
初趣寂俱斷(其所)二有斷不斷(二)
初能治道(其餘) 二所治障(又諸)
三示教興意(當知)
三揀教(然上)
二直進(二)
初通标(直進)二别斷(二)
初約事明斷(二)
初斷伏分齊(二)
初揀教(又煩)二示斷(二)
初見所斷(但於)二修所斷(二)
初示理(二)
初意識(三)
初煩惱(三)
初正示(其俱) 二引釋(是故) 三結位(又梁)
二所知(其所)三通結(二)
初正結(由此) 二引證(故對)
二末那(其末)
二問成(二)
初申問(二)
初問(問其)二答(二)
初煩惱(二)
初第六(二)
初喻釋(答其) 二引結(故攝)
二第七(其第)
二所知(其所)
二轉難(二)
初蹑迹申難(問若)二約識作答(二)
初意識(答結) 二末那
二起滅分齊(又此)
二約理顯空(又此)
二終教(二)
初二乘(二)
初正說(二)
初正釋(若依) 二引證(故爾)
二問答(二)
初問(問此)二答(二)
初教門粗細答(答彼) 二二教玄出答(又亦)
二菩薩(二)
初随緣明斷(二)
初伏斷分齊(二)
初伏斷(三)
初正明(其菩)二别顯(二)
初意識(二)
初地前(三)
初正明(然彼) 二具證 三複釋(以此)
二地上(二)
初正釋(初地) 二引證(故爾)
二末那(二)
初示義引釋(其末) 二縱奪結釋(若雲)
三通結(二)
初引結教宗(是故) 二微薄起位(此中)
二問答(二)
初問(問)二答(三)
初正答(答智) 二引例(如始) 三況結(況此)
二起滅分齊(又此)
二即理顯宗(又此)
二寄惑顯位相(三)
初牒章标數(第二)二依标列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