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科
關燈
小
中
大
初寄障顯位(一寄) 二寄惑顯劫(二寄) 三寄惑顯心(三以) 四寄惑顯位(四以)五寄位顯身(二)
初示引(五以) 二釋義(有人)
六寄障顯身(六寄) 七寄相顯身(七以)八四障顯位(三)
初标分(八寄)二正釋(二)
初正使寄地前(三)
初寄四位(一約) 二成佛子(又翻) 二合聖輪(又此)
二習使寄地上(第二)
三結判(又此)
九寄顯地相(三)
初正顯(九於) 二引示(是故) 三解判(解雲)
十寄别地相(二)
初引示(十又) 二解釋(解雲)
十一寄顯二位(十一) 十二寄顯見修(十二)十三亦顯見修(二)
初正示二通妨(三)
初賢破(何以) 二釋成(義既) 三引例(如未)
十四寄顯三賢 十五寄顯觀心 十六寄識顯地 十七寄顯因果 十八寄顯二智
三結顯教興(已上)
三一乘(二)
初别教(二)
初本乘(二)
初直顯(若依) 二應緣(又此)
五該攝(又前)
二同教(若約) 二頓教(若依)
○第七二乘回心(三)
初牒章(第七)二列釋(六)
初無回二俱回(二)
初正釋(二或)二問成(二)
初識滅無因問(二)
初問(問如)二答(二)
初識亡不起(答彼) 二識在有因(今約)
二回心時分問(二)
初問(問如)二答(二)
初遲者(二)
初總相引楞伽(答由)二别相引涅盤(二)
初正釋(若差) 二别義(又有)
二疾者(若極)
三兩亦 四雙非 五具前六絕前(二)
初皆空(六或) 二皆究竟(二一)
三問成(問如)
○第八佛果義相(二)
初牒分(第八)二釋相(二)
初明常無常義(五)
初小乘(前中)二始教(二)
初正辨(若三) 二引成(莊嚴)
三終教(二)
初标分(若依)二正釋(二)
初别明(二)
初修生(二)
初正成(别中)二引證(三)
初引攝等三論(梁攝) 二引大論結成(又智) 三重引攝論結顯(又攝)
二法身(二)
初示義(法身) 二引文(故起)
二總說(二)
初釋相(二總)二問成(二)
初問(問若)二答(二)
初約始教(答若)二約終教(二)
初分門(若終) 二作釋(此中)
四頓教(二)
初離言(若依) 二寄言(若寄)
五圓教(三)
初标(若依)二釋(三)
初約用(一約) 二約德(二約) 三約體(三約)
三結(此上)
二明相好差别(二)
初通示三宗(三)
初小乘(二明)二三乘(二)
初釋相(二)
初化身(若三) 二報身(或約)
二妨難(二)
初揀化濫報(二)
初問(問何)二答(二)
初正答徃業(答為) 二别釋出因(其相)
二寄相顯法(二)
初問(問何)二答(二)
初約始教(答此) 二約終教
三一乘(若依)
二聖言具證(三)
初标示(又觀) 二引文(故彼) 三解義(解雲)
○第九攝化分齊(二)
初标(第九)二釋(三)
初小乘(若依)二三乘(二)
初揀餘土(若三)二明實報(二)
初始教(二)
初依經示相(其釋) 二征釋所由(何以)
二終教(二)
初顯報土(二)
初明宗指教(或有) 二出因結揀(以不)
二明化境(二)
初一宗指教(或說) 二出因結揀(又唯)
三一乘(二)
初就餘經(二)
初即報以明同(二)
初明土(二)
初示相(或設)二征釋(三)
初能同(何以) 二所同(如善) 三料揀(然未)
二明身(二)
初示相(或有)二征釋(二)
初揀(何以)二釋(二)
初能同(今此) 二所同(即方)
二即法以多彰頓(或有)
二明本教(二)
初顯佛身(若别)二明依土(三)
初标(然彼)二列(二)
初國土海(一國)二世界海(二)
初依類列釋(二世) 二示主顯玄(此土)
三揀(當知)
○第十佛身開合(二)
初牒分(第十)二随釋(二)
先義(二)
初法身(四)
初始教(義中)二終教(三)
初唯智(或唯) 二境智(或境) 三結指(此上)
三頓教(或境) 四一乘(或合)
二釋迦(二)
初牒(次别)二釋(五)
初始教(此釋) 二一小(或有) 二頓教(或是) 四三乘(或亦) 五别教(或非)
後數(五)
初一佛(教開)二二佛(三)
初小乘(或立) 二始教(二生) 三終教(二首)
三三佛(或立)四四佛(二)
初始教(或立) 二終教(二於)
五十佛(或立)
○第十義理分齊(二)
初牒分(第十)二随釋(四)
一三性同異義(二)
初标分(初三)二正說(二)
先别明(二)
初分門(别中)二随釋(二)
先直說(二)
初正明(二)
初開義(前中)二顯玄(三)
初不異(二)
初不壞末而常本(二)
初正明(由真) 二引證(經雲)
二不動本而常末(二)
初正明(又約) 二引證(經雲)
二不一(即由) 三彰妙(是故)
二通妨(二)
初通二有(問依)二會相違(二)
初問(問如)二答(二)
初總答(答以)二别釋(三)
初圓成(三)
初法說(何有) 二喻明(猶如) 三合結(當知)
二依他(三)
初正釋(三)
初正明谛理(依他) 二反覆顯相(若非) 三依他結成(是故)
二引證(三)
初緣生無性(故智) 二無性緣生(中論) 三二義無二(涅盤)
三結成(非直)
三所執(三)
初法說(所執) 二喻明(如於) 三合結(當知)
後決擇(二)
初标分(第二)二随釋(三)
初護分别執(三)
初圓成(三)
初具德門(初門) 二離過門(又問) 三自體門(又問)
二依他(三)
初具德門(依他) 二勝用門(又問) 三自體門(又問)
三所執(二)
初自體門(遍計) 二勝用門(又有)
二示執之失(三)
初圓成(四)
初執有(二)
初标牒(第二)二釋成(二)
初常過(三)
初示執(一常)二問成(三)
初正問圓成(二)
初成常(二)
初問二答(三)
初示理(答聖) 二揀非(非謂) 三釋顯(以彼)
二無常(二)
初問(問教) 二答(答教)
二例問依他(二)
初問(問真)二答(二)
初常成無常(答亦) 二無常成常(又以)
三結成真俗(此中)
三結釋(是故)
二斷過(二斷)
二執無(二)
初常過(第二) 二斷過(又無)
三雙亦(二)
初斷過(第三) 二常過(若謂)
四兩非(二)
初斷過(第四) 二常過(戲論)
二依他(四)
初執有(二)
初顯過(第二)二問成(二)
初問(問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聖) 二牒計質破(若謂) 三指失成斷(是故)
二執無(三)
初正示斷過(二若)二問以具成(二)
先成本門(二)
初問(問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聖) 二牒計質破(若謂) 三指失成斷(是故)
後問二義(二)
初二宗互破問(問答)二法性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