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科

關燈
(十) 初我法俱有宗(二) 初标(一我)  二釋(小乘) 二法有我無宗  三法無去來宗  四現通假實宗  五俗妄真實宗  六諸法但名宗  七一切皆空宗  八真德不空宗  九相想俱絕宗  十圓明具德宗 ○五乘教開合(三) 初牒分(第五)二列釋(二) 初正釋(三) 初約教開合(二) 初标示(初約)二開釋(五) 初合一(一或)  二開二(二或)  三析三(三或)  四分四(四或)  五散五(五或) 二以教攝乘(二) 初标(二以)二釋(二) 初一乘(先一)  二三乘(二明) 三諸教相收(二) 初标(三諸)二釋(二) 初以本攝末門(初中)  二以末歸本門(二以) 二勸思(是諸) 三結成(二) 初結歎(是則)  二引成(故此) ○六教起前後(二) 初牒分(第六)二随釋(二) 初稱法本教(四) 初正陳本法(初者)  二征示所由(何以)  三引文現證(經本)  四結示引喻(是故) 二逐機末教(二) 初通示(二逐)二别釋(二) 初同時異處(二) 初引教示相(二) 初三乘(初者)二小乘(二) 初引彌沙(二小)  二會普曜(又普) 二問答釋成(二) 初問(問說)二答(二) 初以理直答(修為)  二引教顯相(故地) 二異時異處(二) 初示相(第二)  二結判(以比) ○七決擇其意(二) 初牒标(第七)二列顯(十) 初始終定小(一或)  二從小入大(二或)  三小始入終(三或)  四從漸入頓(四或)  五此世定頓(五或)  六根性定三(六或)  七從三入同(七或)  八從三入别(八或)  九普賢教分(九或)  十普賢證分(十或) ○八施設異相(二) 初标分(第八)二列釋(十) 初時異(二) 初一乘(三) 初示相(一者)  二通妨(若爾)  三顯玄(又此) 二三乘(三乘) 二處異(三) 初顯一乘(二者)  二明三乘(三乘)三會佛境(二) 初問答正顯(問若)  二别示華嚴(若此) 三主異(二) 初一乘(三者)  二三乘(不同) 四衆異(二) 初正示(二) 初一乘(四者)  二三乘(不同) 二通妨(二) 初問二答(二) 初标(答彼)二釋(二) 初會五百(一寄)  二會六千(二文) 五依異(二)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六說異(二)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七位異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八行異(二)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九法門異(九此)十事異(二)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九所诠差别(二) 初牒示分章(第九)二依章解釋(十) 初所依心識(二) 初牒章(第一)二釋相(二) 初顯教分齊(五) 初小乘(如小)二始教(二) 初相成就(二) 初理不随緣(若依)  二心從事立(故就) 二理成就(二) 初示引(方便)  二釋結(解雲) 三終教(四) 初顯相(四) 初正示(若依)  二論成(故論)  三釋揀(以許)  四廣證(故楞) 二難釋(二) 初動靜相違門(問真)二随緣不變答(二) 初正示本義(答既)  二結成真俗(故勝) 三料揀(二) 初法一門差釋(此真)  二經道論異釋(又如) 四結顯(是故) 四頓教(三) 初直顯(言依)  二引揀(如雜)  三示意(以其) 五圓教(二) 初别教(二) 初正示(若依)  二指結(如離) 二同教(若約) 二以問具成(二) 初一心多義問(問雲)二約法約機答(二) 初正示(二) 初标分(答此)二牒釋(二) 初約法通收(三) 初釋示(初義)  二列釋(一攝)  三雙融(是即) 二約機分齊(二約) 二指餘(其餘) 二明佛種性○  三行位差别○  四修行時分○  五修行依身○  六斷惑分齊○  七二乘回心○  八佛果義相○  九攝化境界○  十佛身開合○ ○第二明佛種性(二) 初标章(第二)二釋相(二) 初教诠分齊(三) 初小乘(三) 初通明六種(若依)二别釋不動(二) 初略分三品(不動)  二揀異大乘(雖於) 三結示其宗(是故) 二三乘(三) 初标二釋(三) 初約始教(二) 初明無性(四) 初以理成立(一約)  二引論證成(故顯)  三生永不滅(是故)  四佛德無盡(由是) 二辨有性(二) 初正說(四) 初引論(其有)  二指釋(此中)  三證成(故梁)  四結會(然瑜) 二問成(十) 初通舉二經問(問此)二叙經會論答(二) 初會性習(答彼)  二會前後(又經) 三以何知位問(問又)  四有習必修答(答以)  五未習無性問(問若)  六五為緣起答(答此)  七五一相違問(問若)八由一成五答(三) 初總(答即)二别(三) 初三乘性(何者)  二不定性(若於)  三無種性(若於) 三結(由此) 九縱修何有問(問若)十就位有無答(三) 初正答(答有)  二引證(如涅)  三結成(當知) 二約終教(三) 初正明(二約)  二引證(故智)三問成(十) 初生佛當得難(問如)  二佛書揀濫答(答經)  三無性有性難(問若)四欲回谛教答(二) 初引寶性(答論)二引佛性(二) 初示本義(又佛)  二指過失(解雲) 五談無談有難(問前)六有了不了答(二) 初引文(答亦)  二解義(解雲) 七據權進退難(三) 初生界有盡問(問若)  二生界無盡問(如其)  三無性善成問(依如) 八依實縱奪答(二) 初總通諸妨(二) 初牒難奪破(二) 初牒生起增減(二) 初指述(答若)  二引經(是故) 二避失随增減(二) 初指迷(設避)  二引經(是故) 二引教申宗(二) 初申正理(二) 初示無增減(又文)  二征釋所由(何以) 二喻結成(二) 初引喻(猶如)  二合結(當知) 二委破餘難(三) 初指失(二) 初牒難正破(二) 初牒難(又為)二正破(二) 初德無報細破(是即)  二悲無教網破(又今) 二詳破對執(二) 初牒封執(又若)  二指纰謬(然彼) 二示理(又本)  三結過(是故) 九以理從事難(問夫)十會事從理答(三) 初廣明性種(三) 初示相(二) 初正說(答以)  二指成(梁攝) 二引教(三) 初引二論(又彼)二會瑜伽(二) 初始教會本論(此與)  二終教會寶性(寶性) 三引涅盤(又涅) 三結說(此等) 二略辨習種(其習)  三通明性習(又起) 三一乘(二) 初同教(第三)二别教(二) 初正顯(二緣)  二别示(若随) 二問以具成(二) 初問(問雲)二答(二) 初分門(答此)二演釋(二) 初約法辨隐顯相收(三) 初标示(初義)  二征釋(何者)  三顯玄(義雖) 三約頓教(三約) 三結(上來) ○第三行位差别(二) 初牒章通示(第三)二依義别釋(三) 初小乘(四) 初位相(初者)  二不退(二不)  三行相(其行)  四問顯(問何) 二三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