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門以遍破之。
辨通塞以檢校之。
加以三十七道品次第調試。
八萬四千事惡對治助開。
果能如此。
未有不得證入者。
所謂中根二或七也。
下根具用十者。
亦一往分之。
是以輔行雲。
為中下根。
更須後法。
不必拘定。
又修觀中。
必有境發。
如病煩惱見禅等。
倘心安於谛。
不須更換。
或境強觀弱。
則當以所發之境。
依止觀中别以為觀。
使境消而仍歸於不思議。
或即所發境而證入。
在學者自察之。
此是起修要處。
不厭詳細。
幸毋略焉。
釋不思議境竟。
△二真正發菩提心。
二真正發菩提心。
謂依妙境。
發無作四弘誓願。
憫己憫他。
上求下化。
故經雲。
又於其上。
張設幰蓋。
【□注】輔行五中(十四)問。
應先起誓。
後觀妙境。
何故境後方雲發心。
答。
境前非不發心。
具如五略中意。
今發重為成觀。
故須緣理益他(文)。
【■記】輔行雲。
初起大志。
造趣所期。
名之為發。
不依教道。
名真。
依三谛理。
名正。
菩提。
即是所期之果。
妙境。
即是所行之路。
心。
即能行能趣。
有情以無始來。
随逐塵染。
不知無緣體徧法界。
惟随妄我慮知之境。
今依聖教。
從迷反迷。
故名為發。
制此慮知。
令上求下化。
複名為發也。
如五略意者。
謂以五略而攝十廣。
則初大意。
二釋名。
三體相。
四攝法。
五偏圓。
即發大心。
六方便。
七正修。
即修大行。
八果報。
即感大果。
九起教。
即裂大網。
十旨歸。
即歸大處。
是故境前非不發心也。
今發下。
正答今後發心之故。
【□注】大意五雲。
觀境不悟。
須加發心。
此人無始以起宏誓。
今由觀境不契於理。
重須發誓。
於靜中思惟彼我。
鲠痛益他。
無量劫來。
沉回生死。
縱發小志。
迷菩提心。
我今雖知。
行猶未備。
故重發誓等(文)。
【■記】此引大意示明境後重發之意。
初明自行觀境不契。
故重發誓。
次明利自他行未備。
故重發誓。
所言思惟鲠痛者輔行雲。
思惟是宏誓之始。
鲠痛是悲願習成。
鲠者。
魚骨刺喉。
痛者。
傷苦之甚。
是故重發誓願也。
【□注】張設幰蓋者。
文句五(二十七)雲。
譬四無量。
衆德之中。
慈悲最高。
普覆一切也。
【■記】此釋張設幰蓋者。
以慈能覆護一切。
其猶幰蓋之遮蔭一切也。
△三善巧安心止觀。
三善巧安心止觀。
謂體前妙理。
常恒寂然。
名為定。
寂而常照。
名為慧。
故經雲。
安置丹枕(車内枕)。
【□注】輔行五中(十七)雲。
善以法性自安其心。
故雲安心。
(文)大意六雲。
安心者。
先總。
次别。
所言總者。
以法界為所安。
以寂照為能安。
若知煩惱及以生死。
本性清淨。
名之為寂。
本性如空。
名之為照。
此煩惱生死。
複名法界。
此即法界體用互顯。
體是所安之法界。
用是能安之寂照。
所言别者。
雖複安之。
彌暗彌散。
良由無始習性不同。
故今順性逐而安之。
謂宜聽宜思宜寂宜照。
随樂随治。
随第一義。
何以故。
有因寂照。
而善根增長。
有不增長。
有因寂照煩惱破壞。
或有不破。
見理亦然。
或聞思而回轉。
或聞思相資。
未可卒具細尋方曉。
(文)今文略明總安心。
故雲常恒等也。
【■記】此釋善巧安心法也。
初行。
略引輔行總釋。
大意下。
詳示總别安心。
先兩句。
标示。
次四行。
釋總安心。
輔行雲。
初總安中。
隻是止觀先重明法體為所安。
法體者何。
即妙境也。
若知煩惱生死本性清淨名寂者。
此釋能安之寂。
即止觀文雲。
無明癡惑。
本是法性。
以癡迷故。
法性變作無明。
起諸颠倒善不善等。
如寒來結水。
變作堅氷。
又如睡來。
變作有夢。
今當體諸煩惱。
即是法性。
不一不異。
雖颠倒起滅。
如旋火輪。
不信颠倒起滅。
唯信此心。
但是法性。
起是法性起。
滅是法性滅。
體其實不起滅。
妄謂起滅。
隻指妄想。
即是法性。
以法性系法性。
以法性念法性。
常是法性。
無不法性時。
體達既成。
不得妄想。
亦不得法性。
還元返本。
法界俱寂。
是名為止。
如此止時。
一切流轉皆止也。
本性如空為照者。
此釋能安之照。
止觀雲。
觀者。
謂觀察無明之心。
上等法性。
本來皆空。
下等一切善惡妄想。
皆如虛空。
無二無别。
乃至雲法界洞朗。
鹹皆大明。
名為觀也。
此煩惱生死複名法界者。
此明止觀體一。
釋所安法界。
别無有體。
即以前來所體以觀。
複名法界也。
用是能安之寂照者。
雖雲寂照。
其體無别。
止觀所謂止秪是智。
智秪是止。
不動止。
是不動智。
不動智。
是不動止。
輔行釋雲。
不二而二。
寂照無殊也。
即此法界體用互顯等者。
雙明止觀同照法性。
法性本具寂照之用。
故能從體明顯用。
寂照不離法性之體。
故以寂照為能安。
而正於法性也。
如雲不動智照於法性。
即觀智得安。
亦是止安。
不動於法性相應。
即止安。
亦是觀安。
無二無别也。
次五行。
釋别安心。
先行半。
明别安之由。
先叙别意。
謂雖以法性安之。
彌暗。
對觀言也。
彌散。
對止言也。
良由無始已來。
習性不同。
或習聞法。
或習坐禅。
或習止。
習觀。
種種不同。
故今以四悉。
遂其所願。
逐而安之也。
即止觀雲。
夫心神冥昧。
梭利恍惚。
梭。
疾也。
汩起汩滅。
難可執持。
倐去倐來。
不易關禁。
雖複止之。
馳疾揚炎。
雖複觀之。
暗逾漆墨。
加功苦至。
散惑倍隆。
敵強力弱。
鹬蚌相枙。
既不得進。
又不可退。
當殉命奉道。
薦以肌骨。
誓巧安心。
方便回轉。
令得相應。
成觀行位也。
謂宜下。
标起四悉止觀之相。
如止觀化他文中。
有八翻為信行人。
随四悉檀說止觀安心。
有八翻為法行人随四悉檀說止觀安心。
輔行雲。
四悉信法止觀之相。
為後來者作化他說法式也。
宜聽宜思者。
即信行法行之不同也。
止觀雲。
自見法少。
憑聞力多。
後須聞法得悟。
名信行。
憑聞力少。
自見法多。
後須思惟得悟。
名法行。
遠讨源由。
久劫聽學。
久劫坐禅。
得有信法種子。
世世重習。
則成根性。
各於聞思開悟耳。
師應問雲。
汝於定慧。
為志何等。
若言我聞佛說。
善知識者。
如月形光。
漸漸圓着。
又如梯[柷-口+登]。
漸漸增高。
巧說轉人心。
得道全因緣。
志欣渴領。
如犢逐母。
當知即是信行人也。
若言我聞佛說。
譬如明鏡。
其體不動。
色像分明。
水淨無波。
魚石自現。
欣舍惡覺。
如棄重擔。
當知即是法行人也。
法行則宜思。
信行則宜聽也。
宜寂宜照者。
即止觀雲。
或随便宜。
以止安心。
或随便宜。
以觀安心是也。
以上是為人悉檀。
随樂等。
是三悉檀。
即止觀雲。
或随樂欲。
以止安心。
或随樂欲。
以觀安心。
或随對治。
以止以觀安心。
或随第一義。
以止以觀安心。
是知逐其根性。
於一人所。
則有八翻安心。
信行法行。
合十六翻安心也。
何以故下。
是總征。
具用四悉所以。
如文可見。
次五句釋宜寂照。
文中具有世界。
生善。
破惡。
入理。
可知。
次二句。
釋宜聞思。
或聞思而回轉者。
止觀自行文雲。
衆生心行不定。
或須臾而鈍。
或須臾而利。
任運自爾。
非關根轉。
亦不數習。
或作觀不徹。
因聽師悟。
或久聽不解。
暫思即決。
是故更論轉根安心。
若法行轉為信行。
逐其根轉。
用八翻悉檀而授安心。
若信行轉成法行。
亦逐根轉。
用八翻安心。
得此深意廣略自在說之。
轉不轉。
合有三十二安心也。
又四轉中雲。
若法行心轉成信行。
信行轉為法行。
皆随其所宜巧鑽研之。
自行有三十二。
化他亦有三十二。
合六十四安心也。
聞思相資者。
若法多信少。
名信資法。
信多法少。
名法資信。
既雲相資。
乃是信法二行俱有益也。
如止觀雲。
信法不孤立。
須聞思相資。
謂法行則以聞資思。
信行則以思資聞也。
就相資中。
複論轉不轉。
亦有三十二安心也。
化他相資。
亦有三十二。
合六十四。
并前合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止觀文雲。
止若離三谛。
無安心處。
若離止觀。
無安心法。
若安心於谛。
一句即是。
如其不安。
巧有方便令心得安耳。
又以次第三觀。
顯不次三觀。
各有一百二十八。
則有五百一十二翻論止觀安心也。
末二句。
結略勸尋廣文。
今文下。
是結指之辭。
【□注】安置丹枕者。
文句五(二十七)雲。
若車内枕者。
休息身首。
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
【■補】此以一行三昧。
發明安置丹枕義也。
言一行者。
謂直緣法性也。
止觀雲。
但系緣法界一念。
法界系緣是止。
一念是觀。
以雖系雖念。
不出法界。
雖止雖觀。
寂照同時。
雲一行也。
【□注】丹。
即赤光。
譬無分别法也。
妙樂六(二十四)雲。
智首行身。
三昧如枕。
所息得理。
法理而然。
赤光等者。
無他法間。
名無分别。
以光譬智。
故雲智光。
朱正紫間。
故以赤表無雜之光。
南山注經音雲。
西方無木枕。
皆以赤皮。
内着綿毛。
用倚卧也。
赤而且光(文)輔行七下(二十七)雲。
若車内枕。
休息衆行。
即安心也。
【■記】此釋經文丹枕義也。
初一行。
引文句正釋。
妙樂下。
轉釋。
輔行下。
會釋。
意謂内枕休息。
即安心也。
△四破法徧。
四破法徧。
謂以三觀破三惑。
三觀一心。
無惑不破。
故經雲。
其疾如風。
【□注】大意七雲。
衆教諸門。
大各有四。
乃至八萬四千不同。
莫不并以無生為首。
今且從初。
於無生門徧破諸惑。
複以無生度入餘門。
縱橫俱破。
令識體徧(文)。
【■記】止觀雲。
破法徧者。
法性清淨。
不合不散。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非破非不破。
何故言破。
但衆生多倒。
少不颠倒。
破颠倒。
令不颠倒。
故言破法徧耳。
上善巧安心。
則定慧開發。
不俟更破。
若未相應。
應用有定之慧。
而盡淨之。
故言破耳。
又不思議境。
一境一切境。
一心一切心。
橫豎諸法。
悉趣于心。
破心。
一切皆破。
故言徧也。
謂以下。
略明豎以攝橫。
三觀下。
點示橫豎一心不二。
無惑不破。
則無法不顯。
遮照自在。
惑破能前進。
能破無頂堕。
即是破法愛無明。
入薩婆若海。
發真速疾。
名其疾如風也。
言衆教諸門大各有四者。
止觀文雲然破法。
須依門。
經說不同。
或文字為門。
大品。
四十二字是也。
或觀行為門。
釋論。
明菩薩修三三昧。
緣諸法實相是也。
或智慧為門。
法華。
其智慧門是也。
乃至八萬四千不同者。
此擴充諸門。
謂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塵勞。
諸佛有八萬四千波羅密門是也。
莫不并以無生為首者。
止觀雲。
無生門。
能通止觀。
到因到果。
又能顯無生。
使門光揚。
止觀是行。
無生門是教。
依教修行。
通至無生法忍。
因位具足。
今且從初于無生門徧破諸惑者。
止觀雲。
一無生門。
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
豎破法徧是也。
以無生度入諸門者。
止觀雲。
二曆諸法門。
當門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
橫破法徧是也。
此即依餘門修此一心三觀。
亦能徧破。
故曰度入。
縱橫俱破令識體遍者。
止觀雲。
三橫豎不二。
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
非橫非豎破法徧也。
豎則論高。
橫則論廣。
豎來入橫。
無橫不高。
橫來入豎。
無豎不廣是也。
【□注】輔行七上(六)雲。
今一心具三。
破次第之三。
故雲一心三觀。
破豎通塞。
三觀一心能破橫者。
彼橫三觀。
離屬三人。
并在初心。
故三不合一。
今以三祇是一。
破彼分張之三。
故雲三觀一心。
破橫通塞。
應知一心三觀。
與三觀一心。
言互理同。
為破橫豎。
翻對而說(文)。
【■記】此引輔行。
以交互發明橫豎通塞。
初以破次第豎通塞。
以一心三觀者。
見思分段生死為塞。
從假入空觀為通。
無知方便生死為塞。
從空入假觀為通。
無明因緣生死等為塞。
中道正觀為通。
别人次第修破。
名豎通塞。
問。
此三塞法。
破所當然。
通法亦必破者。
何耶。
答。
此三通法。
修之雖能破於三惑。
乃是次第三通。
若校一心。
通猶成塞。
故豎通漸入。
雖屬一人。
前後次第。
三時各異。
以各異故。
故非一心。
故今以一心三觀。
破豎通塞也。
次二行半。
以三觀一心。
破分張之三橫通塞者。
苦集為塞。
道滅為通。
無明十二緣為塞。
無明滅為通。
六蔽覆心為塞。
六度為通。
此通亦須破者。
以三觀破三惑。
雖本是通。
既離屬三人。
而不知三觀一心。
則通又成塞。
今以三觀一心破之也。
應知下。
勸辭。
意謂一心三觀。
三觀一心。
此二語者。
為破橫豎。
彼此交互而顯。
理宜意會可耳。
【□注】八正道中行。
速疾到薩婆若。
故雲其疾如風。
【■記】此以一心三觀。
收功速疾。
從因至果。
在八正道中行也。
△五識通塞。
五識通塞。
謂苦。
集。
十二因緣。
六蔽。
塵沙。
無明。
為塞。
道。
滅。
滅因緣智。
六度。
一心三觀。
為通。
若通須護。
有塞須破。
於通起塞。
能破如所破。
節節檢校。
名識通塞。
經雲。
安置丹枕(車外枕)。
【■記】五識通塞者。
謂苦乃集家之
辨通塞以檢校之。
加以三十七道品次第調試。
八萬四千事惡對治助開。
果能如此。
未有不得證入者。
所謂中根二或七也。
下根具用十者。
亦一往分之。
是以輔行雲。
為中下根。
更須後法。
不必拘定。
又修觀中。
必有境發。
如病煩惱見禅等。
倘心安於谛。
不須更換。
或境強觀弱。
則當以所發之境。
依止觀中别以為觀。
使境消而仍歸於不思議。
或即所發境而證入。
在學者自察之。
此是起修要處。
不厭詳細。
幸毋略焉。
釋不思議境竟。
△二真正發菩提心。
二真正發菩提心。
謂依妙境。
發無作四弘誓願。
憫己憫他。
上求下化。
故經雲。
又於其上。
張設幰蓋。
【□注】輔行五中(十四)問。
應先起誓。
後觀妙境。
何故境後方雲發心。
答。
境前非不發心。
具如五略中意。
今發重為成觀。
故須緣理益他(文)。
【■記】輔行雲。
初起大志。
造趣所期。
名之為發。
不依教道。
名真。
依三谛理。
名正。
菩提。
即是所期之果。
妙境。
即是所行之路。
心。
即能行能趣。
有情以無始來。
随逐塵染。
不知無緣體徧法界。
惟随妄我慮知之境。
今依聖教。
從迷反迷。
故名為發。
制此慮知。
令上求下化。
複名為發也。
如五略意者。
謂以五略而攝十廣。
則初大意。
二釋名。
三體相。
四攝法。
五偏圓。
即發大心。
六方便。
七正修。
即修大行。
八果報。
即感大果。
九起教。
即裂大網。
十旨歸。
即歸大處。
是故境前非不發心也。
今發下。
正答今後發心之故。
【□注】大意五雲。
觀境不悟。
須加發心。
此人無始以起宏誓。
今由觀境不契於理。
重須發誓。
於靜中思惟彼我。
鲠痛益他。
無量劫來。
沉回生死。
縱發小志。
迷菩提心。
我今雖知。
行猶未備。
故重發誓等(文)。
【■記】此引大意示明境後重發之意。
初明自行觀境不契。
故重發誓。
次明利自他行未備。
故重發誓。
所言思惟鲠痛者輔行雲。
思惟是宏誓之始。
鲠痛是悲願習成。
鲠者。
魚骨刺喉。
痛者。
傷苦之甚。
是故重發誓願也。
【□注】張設幰蓋者。
文句五(二十七)雲。
譬四無量。
衆德之中。
慈悲最高。
普覆一切也。
【■記】此釋張設幰蓋者。
以慈能覆護一切。
其猶幰蓋之遮蔭一切也。
△三善巧安心止觀。
三善巧安心止觀。
謂體前妙理。
常恒寂然。
名為定。
寂而常照。
名為慧。
故經雲。
安置丹枕(車内枕)。
【□注】輔行五中(十七)雲。
善以法性自安其心。
故雲安心。
(文)大意六雲。
安心者。
先總。
次别。
所言總者。
以法界為所安。
以寂照為能安。
若知煩惱及以生死。
本性清淨。
名之為寂。
本性如空。
名之為照。
此煩惱生死。
複名法界。
此即法界體用互顯。
體是所安之法界。
用是能安之寂照。
所言别者。
雖複安之。
彌暗彌散。
良由無始習性不同。
故今順性逐而安之。
謂宜聽宜思宜寂宜照。
随樂随治。
随第一義。
何以故。
有因寂照。
而善根增長。
有不增長。
有因寂照煩惱破壞。
或有不破。
見理亦然。
或聞思而回轉。
或聞思相資。
未可卒具細尋方曉。
(文)今文略明總安心。
故雲常恒等也。
【■記】此釋善巧安心法也。
初行。
略引輔行總釋。
大意下。
詳示總别安心。
先兩句。
标示。
次四行。
釋總安心。
輔行雲。
初總安中。
隻是止觀先重明法體為所安。
法體者何。
即妙境也。
若知煩惱生死本性清淨名寂者。
此釋能安之寂。
即止觀文雲。
無明癡惑。
本是法性。
以癡迷故。
法性變作無明。
起諸颠倒善不善等。
如寒來結水。
變作堅氷。
又如睡來。
變作有夢。
今當體諸煩惱。
即是法性。
不一不異。
雖颠倒起滅。
如旋火輪。
不信颠倒起滅。
唯信此心。
但是法性。
起是法性起。
滅是法性滅。
體其實不起滅。
妄謂起滅。
隻指妄想。
即是法性。
以法性系法性。
以法性念法性。
常是法性。
無不法性時。
體達既成。
不得妄想。
亦不得法性。
還元返本。
法界俱寂。
是名為止。
如此止時。
一切流轉皆止也。
本性如空為照者。
此釋能安之照。
止觀雲。
觀者。
謂觀察無明之心。
上等法性。
本來皆空。
下等一切善惡妄想。
皆如虛空。
無二無别。
乃至雲法界洞朗。
鹹皆大明。
名為觀也。
此煩惱生死複名法界者。
此明止觀體一。
釋所安法界。
别無有體。
即以前來所體以觀。
複名法界也。
用是能安之寂照者。
雖雲寂照。
其體無别。
止觀所謂止秪是智。
智秪是止。
不動止。
是不動智。
不動智。
是不動止。
輔行釋雲。
不二而二。
寂照無殊也。
即此法界體用互顯等者。
雙明止觀同照法性。
法性本具寂照之用。
故能從體明顯用。
寂照不離法性之體。
故以寂照為能安。
而正於法性也。
如雲不動智照於法性。
即觀智得安。
亦是止安。
不動於法性相應。
即止安。
亦是觀安。
無二無别也。
次五行。
釋别安心。
先行半。
明别安之由。
先叙别意。
謂雖以法性安之。
彌暗。
對觀言也。
彌散。
對止言也。
良由無始已來。
習性不同。
或習聞法。
或習坐禅。
或習止。
習觀。
種種不同。
故今以四悉。
遂其所願。
逐而安之也。
即止觀雲。
夫心神冥昧。
梭利恍惚。
梭。
疾也。
汩起汩滅。
難可執持。
倐去倐來。
不易關禁。
雖複止之。
馳疾揚炎。
雖複觀之。
暗逾漆墨。
加功苦至。
散惑倍隆。
敵強力弱。
鹬蚌相枙。
既不得進。
又不可退。
當殉命奉道。
薦以肌骨。
誓巧安心。
方便回轉。
令得相應。
成觀行位也。
謂宜下。
标起四悉止觀之相。
如止觀化他文中。
有八翻為信行人。
随四悉檀說止觀安心。
有八翻為法行人随四悉檀說止觀安心。
輔行雲。
四悉信法止觀之相。
為後來者作化他說法式也。
宜聽宜思者。
即信行法行之不同也。
止觀雲。
自見法少。
憑聞力多。
後須聞法得悟。
名信行。
憑聞力少。
自見法多。
後須思惟得悟。
名法行。
遠讨源由。
久劫聽學。
久劫坐禅。
得有信法種子。
世世重習。
則成根性。
各於聞思開悟耳。
師應問雲。
汝於定慧。
為志何等。
若言我聞佛說。
善知識者。
如月形光。
漸漸圓着。
又如梯[柷-口+登]。
漸漸增高。
巧說轉人心。
得道全因緣。
志欣渴領。
如犢逐母。
當知即是信行人也。
若言我聞佛說。
譬如明鏡。
其體不動。
色像分明。
水淨無波。
魚石自現。
欣舍惡覺。
如棄重擔。
當知即是法行人也。
法行則宜思。
信行則宜聽也。
宜寂宜照者。
即止觀雲。
或随便宜。
以止安心。
或随便宜。
以觀安心是也。
以上是為人悉檀。
随樂等。
是三悉檀。
即止觀雲。
或随樂欲。
以止安心。
或随樂欲。
以觀安心。
或随對治。
以止以觀安心。
或随第一義。
以止以觀安心。
是知逐其根性。
於一人所。
則有八翻安心。
信行法行。
合十六翻安心也。
何以故下。
是總征。
具用四悉所以。
如文可見。
次五句釋宜寂照。
文中具有世界。
生善。
破惡。
入理。
可知。
次二句。
釋宜聞思。
或聞思而回轉者。
止觀自行文雲。
衆生心行不定。
或須臾而鈍。
或須臾而利。
任運自爾。
非關根轉。
亦不數習。
或作觀不徹。
因聽師悟。
或久聽不解。
暫思即決。
是故更論轉根安心。
若法行轉為信行。
逐其根轉。
用八翻悉檀而授安心。
若信行轉成法行。
亦逐根轉。
用八翻安心。
得此深意廣略自在說之。
轉不轉。
合有三十二安心也。
又四轉中雲。
若法行心轉成信行。
信行轉為法行。
皆随其所宜巧鑽研之。
自行有三十二。
化他亦有三十二。
合六十四安心也。
聞思相資者。
若法多信少。
名信資法。
信多法少。
名法資信。
既雲相資。
乃是信法二行俱有益也。
如止觀雲。
信法不孤立。
須聞思相資。
謂法行則以聞資思。
信行則以思資聞也。
就相資中。
複論轉不轉。
亦有三十二安心也。
化他相資。
亦有三十二。
合六十四。
并前合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止觀文雲。
止若離三谛。
無安心處。
若離止觀。
無安心法。
若安心於谛。
一句即是。
如其不安。
巧有方便令心得安耳。
又以次第三觀。
顯不次三觀。
各有一百二十八。
則有五百一十二翻論止觀安心也。
末二句。
結略勸尋廣文。
今文下。
是結指之辭。
【□注】安置丹枕者。
文句五(二十七)雲。
若車内枕者。
休息身首。
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
【■補】此以一行三昧。
發明安置丹枕義也。
言一行者。
謂直緣法性也。
止觀雲。
但系緣法界一念。
法界系緣是止。
一念是觀。
以雖系雖念。
不出法界。
雖止雖觀。
寂照同時。
雲一行也。
【□注】丹。
即赤光。
譬無分别法也。
妙樂六(二十四)雲。
智首行身。
三昧如枕。
所息得理。
法理而然。
赤光等者。
無他法間。
名無分别。
以光譬智。
故雲智光。
朱正紫間。
故以赤表無雜之光。
南山注經音雲。
西方無木枕。
皆以赤皮。
内着綿毛。
用倚卧也。
赤而且光(文)輔行七下(二十七)雲。
若車内枕。
休息衆行。
即安心也。
【■記】此釋經文丹枕義也。
初一行。
引文句正釋。
妙樂下。
轉釋。
輔行下。
會釋。
意謂内枕休息。
即安心也。
△四破法徧。
四破法徧。
謂以三觀破三惑。
三觀一心。
無惑不破。
故經雲。
其疾如風。
【□注】大意七雲。
衆教諸門。
大各有四。
乃至八萬四千不同。
莫不并以無生為首。
今且從初。
於無生門徧破諸惑。
複以無生度入餘門。
縱橫俱破。
令識體徧(文)。
【■記】止觀雲。
破法徧者。
法性清淨。
不合不散。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非破非不破。
何故言破。
但衆生多倒。
少不颠倒。
破颠倒。
令不颠倒。
故言破法徧耳。
上善巧安心。
則定慧開發。
不俟更破。
若未相應。
應用有定之慧。
而盡淨之。
故言破耳。
又不思議境。
一境一切境。
一心一切心。
橫豎諸法。
悉趣于心。
破心。
一切皆破。
故言徧也。
謂以下。
略明豎以攝橫。
三觀下。
點示橫豎一心不二。
無惑不破。
則無法不顯。
遮照自在。
惑破能前進。
能破無頂堕。
即是破法愛無明。
入薩婆若海。
發真速疾。
名其疾如風也。
言衆教諸門大各有四者。
止觀文雲然破法。
須依門。
經說不同。
或文字為門。
大品。
四十二字是也。
或觀行為門。
釋論。
明菩薩修三三昧。
緣諸法實相是也。
或智慧為門。
法華。
其智慧門是也。
乃至八萬四千不同者。
此擴充諸門。
謂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塵勞。
諸佛有八萬四千波羅密門是也。
莫不并以無生為首者。
止觀雲。
無生門。
能通止觀。
到因到果。
又能顯無生。
使門光揚。
止觀是行。
無生門是教。
依教修行。
通至無生法忍。
因位具足。
今且從初于無生門徧破諸惑者。
止觀雲。
一無生門。
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
豎破法徧是也。
以無生度入諸門者。
止觀雲。
二曆諸法門。
當門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
橫破法徧是也。
此即依餘門修此一心三觀。
亦能徧破。
故曰度入。
縱橫俱破令識體遍者。
止觀雲。
三橫豎不二。
從始至終。
盡其源底。
非橫非豎破法徧也。
豎則論高。
橫則論廣。
豎來入橫。
無橫不高。
橫來入豎。
無豎不廣是也。
【□注】輔行七上(六)雲。
今一心具三。
破次第之三。
故雲一心三觀。
破豎通塞。
三觀一心能破橫者。
彼橫三觀。
離屬三人。
并在初心。
故三不合一。
今以三祇是一。
破彼分張之三。
故雲三觀一心。
破橫通塞。
應知一心三觀。
與三觀一心。
言互理同。
為破橫豎。
翻對而說(文)。
【■記】此引輔行。
以交互發明橫豎通塞。
初以破次第豎通塞。
以一心三觀者。
見思分段生死為塞。
從假入空觀為通。
無知方便生死為塞。
從空入假觀為通。
無明因緣生死等為塞。
中道正觀為通。
别人次第修破。
名豎通塞。
問。
此三塞法。
破所當然。
通法亦必破者。
何耶。
答。
此三通法。
修之雖能破於三惑。
乃是次第三通。
若校一心。
通猶成塞。
故豎通漸入。
雖屬一人。
前後次第。
三時各異。
以各異故。
故非一心。
故今以一心三觀。
破豎通塞也。
次二行半。
以三觀一心。
破分張之三橫通塞者。
苦集為塞。
道滅為通。
無明十二緣為塞。
無明滅為通。
六蔽覆心為塞。
六度為通。
此通亦須破者。
以三觀破三惑。
雖本是通。
既離屬三人。
而不知三觀一心。
則通又成塞。
今以三觀一心破之也。
應知下。
勸辭。
意謂一心三觀。
三觀一心。
此二語者。
為破橫豎。
彼此交互而顯。
理宜意會可耳。
【□注】八正道中行。
速疾到薩婆若。
故雲其疾如風。
【■記】此以一心三觀。
收功速疾。
從因至果。
在八正道中行也。
△五識通塞。
五識通塞。
謂苦。
集。
十二因緣。
六蔽。
塵沙。
無明。
為塞。
道。
滅。
滅因緣智。
六度。
一心三觀。
為通。
若通須護。
有塞須破。
於通起塞。
能破如所破。
節節檢校。
名識通塞。
經雲。
安置丹枕(車外枕)。
【■記】五識通塞者。
謂苦乃集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