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偏明圓。
故雲且明圓教。
輔行五上(二十六)雲。
觀法非十。
對根有殊。
雖複根殊。
但是一不思議觀。
觀不思議境。
乃至離愛。
不離境故。
又次位下三。
雖非觀法。
并由觀力相從名觀。
故名十觀。
又備此十。
令觀可成。
故名成觀。
亦名成乘。
前之四法。
用無前後。
通塞等三。
成就前四。
次位等三。
以判前七。
(文)。
【■記】此明觀法十義。
初二行。
明觀不離境。
是故成十。
又次下。
明後三法共成十觀。
又備下。
明成觀成乘。
須備十法。
前之下。
明成判各有能所。
謂前四法為所成。
中間三法為能成。
總前能成所成七法為所判。
後之三法為能判也。
【■補】用無前後者。
如觀不思議境時。
了達心佛衆生同體。
自與菩提心相應。
觀境現時。
了達此心常寂常照。
自與妙止觀相應。
自能徧破一切。
故前四法用無前後。
成就前四者。
若觀境時。
不能念念相應。
或有雜念間隔。
或於觀智起着。
或道品調停未善。
或於正道多障。
乃用通塞等三。
故曰成就前四也。
【□注】輔行七下(二十七)雲。
故知前七正明車體。
及以具度。
後三隻是乘之所涉。
若無所涉。
運義不成。
是故十法通名乘也(文)。
【■記】輔行雲。
法華大車譬十法。
且順經文次第。
不依十法次第。
謂大乘高廣。
不思境也。
幰蓋慈悲寶繩交絡。
即發心也。
安置丹枕。
枕有内外。
若車内枕。
休息衆行。
即安心也。
若車外枕。
或動或靜。
或靜。
即通塞義。
破塞存通。
即塞而通。
其疾如風。
即破無明。
是破徧義也。
乃至始自白牛。
終至平正。
道品義也。
又多仆從。
即正助也。
遊於四方。
即次位也。
安忍。
隻是忍於五品違順二境。
令入六根。
離愛。
隻是離六根相似法愛。
是知前七。
正明車體。
及以具度。
後三。
隻是乘之所涉也。
△二别明圓機十乘十。
初明觀不思議境。
一觀不思議境。
謂觀一念心。
具足無減。
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即此之境。
即空即假即中。
更不前後。
廣大圓滿。
橫豎自在。
故法華經雲。
其車高廣(上根正觀此境)。
【□注】此初乘觀。
忘能所故。
從境受名。
又為九乘本。
稱本修九。
方堪入位(所入位。
即觀行位也)謂觀一念心等者。
即現前陰妄一剎那心。
稱性而觀。
具三千法。
不惟三科揀境明一念心。
正當於此揀思議心。
取不思議心也。
故妙樂一雲。
揀境及心。
光句記一雲。
須去思議。
取不思議。
方名揀心。
(文)即達陰境。
成不思議境也。
既雲三千性相。
複雲百界千如者。
以三千法。
約百界千如。
曆三世間而論也。
【■記】此明觀一念心具足三千也。
所雲稱性而觀現前一剎那心具足三千者。
詳解雲。
如止觀一部。
其要在於解之與行。
解則解於法法本真。
行則立行定境用觀。
正用觀時。
的觀現前一念妄心具三千法。
三千即一念。
一念即三千。
不縱不橫。
不前不後。
觀之不已。
則陰境轉成不思議矣。
是為稱性而觀一剎那心具三千法也。
所言三科揀境明一念心者。
如輔行雲。
陰入界并可為境。
寬漫難示。
故的就陰。
如去丈就尺。
略四從識。
如去尺就寸。
由界入所攝寬多。
陰惟有為。
有為之中。
義兼心色。
故置色存心。
心複名含心及心所。
今且觀心王置於心所。
故初觀識是也。
揀思議心取不思議心者。
如止觀雲。
觀心不可思議者。
此境難說。
先明思議境。
令不思議境易顯。
思議者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
謂六道因果。
三界輪環。
若去凡欣聖。
則棄下上出。
灰身滅智。
乃是有作四谛。
蓋思議法也。
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
謂十法界也。
若觀心是有。
有善有惡。
惡則三品。
三途因果也。
善則三品。
修羅人天因果也。
觀此六道無常生滅。
能觀之心。
亦念念不住。
又能觀所觀悉是緣生。
緣生即空。
是二乘因果法也。
若觀此空有。
堕落二邊。
沉空滞有。
而起大悲。
入假化物。
實無身。
假作身。
實無空假說空。
而化導之。
即菩薩之因果法也觀此法能度所度。
皆是中道實相之法。
畢竟清淨。
誰善誰惡。
誰有誰無。
誰度誰不度。
一切法悉如是。
是佛因果法也。
此之十法。
逦迤淺深。
皆從心出。
雖大乘無量四谛所攝。
猶是思議之境。
非今止觀所觀也。
不思議境者。
如華嚴雲。
心如畫工師。
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莫不從心造。
種種者。
十法界也。
法界三義。
十數是能依。
法界是所依。
能所合稱。
名十法界。
又此十法。
各各因。
各各果。
不相混濫。
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
一一當體皆是法界。
言十法界也。
夫一心具十法界。
十法界各各互具。
成百法界。
界界具十如是。
百法界則成千如是。
又各具三種世間。
所謂正覺世間。
五陰世間。
器世間也。
千如是。
則成三千種世間。
故雲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也。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無心則已。
介爾有心。
即具三千。
亦不言一心在前。
一切法在後。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
一心在後。
例如八相遷物。
物在相前。
物不被遷。
相在物前。
相不被遷。
前亦不可。
後亦不可。
隻物論相遷。
隻相遷論物。
今心亦如是。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
此則是縱。
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
此即是橫。
縱亦不可。
橫亦不可。
即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
故非縱非橫。
非一非異。
玄妙深絕。
非識所識。
非言所言。
所以稱為不思議境。
意在於此。
是為揀思議心。
取不思議心也。
故妙樂下。
證三科簡境明心。
文句觀心釋結文雲。
即别圓二觀(雲雲)妙樂釋雲雲雲者。
乃未足之辭。
今應於此以辨同異之相。
方便正修。
簡境及心。
并對前二。
以辨權實等。
乃至四觀。
亦須開量。
今但略引一句。
以證三科簡境明心也。
光句記下。
證揀思議取不思議也。
即達陰境等者。
申上光句記意。
記雲下。
發明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也。
【□注】即此之境等者。
即境為觀。
即空假中。
境觀不二。
三一互融。
更不前後。
亦不一時。
不縱不橫。
絕思絕議。
此境周徧。
故廣大。
無法不備。
故圓滿。
橫周十界。
豎徹三谛。
橫豎相即。
故雲自在。
法華車體。
其在是欤。
【■記】即境為觀觀即是境。
故境觀不二。
然觀有三。
而境唯一。
既境觀不二。
是為三一互融。
一融三。
故不前後。
三融一。
故不一時。
不前後。
則不縱。
不一時則不橫。
言思道絕。
名不思議境。
此境周徧。
四聖六凡。
情與無情。
無處不有。
故曰廣大。
世出世間。
染淨色心。
無法不具。
故曰圓滿。
橫周十界之邊。
豎徹三谛之底。
橫即豎。
豎即橫。
相即随心。
故曰自在。
是則法華大白牛車體。
其在斯欤。
【□注】其車高廣。
文句五(二十七)雲。
假名車有高廣相。
譬如來知見深遠。
橫周法界之邊際。
豎徹三谛之源底(文)。
【■記】以車之廣。
譬如來知見橫周。
以車之高。
譬如來知見豎徹。
法界三谛。
并非橫豎。
法界從徧。
言橫則便。
三谛名異。
言豎則便。
不二互顯。
思之可見。
【□注】上根等者。
義例雲。
上根之人。
即於境種而生於果。
為中下根。
複論九乘。
大意雲。
又此十法。
雖俱圓常。
圓人複有三根不等。
上根唯一法。
中根二或七。
下根方具十(文)。
【■記】上根等者。
謂上即於此不思議境種。
而起觀照。
久觀此境。
而生於果。
輔行雲。
且如十境。
隻一念心。
行之地也。
二顯示境相不同。
行之種也。
一一起於十乘觀法。
行之雨也。
一一轉成不思議境。
行之芽也。
一一發心。
行之幹也。
一一安心。
行之葉也。
一一破徧。
乃至正助。
行之華也。
一一次位。
以至法愛。
行之果也。
若無六事道樹不端次第雖爾。
若從人說。
上根即於境種而生於果。
文雲。
直聞是言。
病即除愈是也。
為中下根論九乘者。
輔行雲。
為中下根。
更須後法。
文雲。
至長者所。
為合衆藥是也。
大意下。
證十法三根之殊。
【□注】然此不思議境。
在止觀中。
具明三境。
一性德境。
觀一念心。
具三千法。
二修德境。
推本具心。
離四性計。
三化他境。
解離四性。
無妨四說。
蓋即性德而為修德。
如輔行雲。
其實但推本具理心。
(文)當修德時而有化他之解。
非即說法也。
如輔行雲。
初心依理生解。
與起教後心不同(文)。
【■記】此指止觀具明三境也。
初半行。
标指。
一性下。
示性德。
觀一念心具三千法者。
即所謂性德不思議境也。
二修下。
示修德。
正觀問。
心起必記緣。
為心具三千。
為緣具。
為共具。
為離具。
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緣。
若緣具者。
緣具不關心。
若共具者。
未共各無。
共時安有。
若離具者。
既離心離緣。
那忽心具。
四句尚不可得。
雲何具三千法耶。
答。
他人雲。
一切解惑真妄。
依持法性。
法性持真妄。
真妄依法性也。
攝大乘雲。
法性不為惑所染。
不為真所淨。
故法性非依持。
言依持者。
阿賴耶是也。
無沒無明。
盛持一切種子。
無沒者。
即八識無始恒有。
故雲無沒。
若從地師。
則心具一切法。
若從攝師。
則緣具一切法。
此二者。
各據一邊。
若法性生一切法者。
法性非心非緣。
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
非緣故亦應緣生一切法。
何得獨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
若言法性非依持。
黎耶是依持。
離法性外。
别有黎耶依持。
則不關法性。
若法性不離黎耶。
黎耶依持。
即是法性依持。
何得獨言黎耶是依持。
又違龍樹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乃至雲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
求三千法亦不可得。
既橫從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者。
應從不念心滅生三千法耶。
心滅當不能生一法。
雲何能生三千法耶。
若從心亦滅亦不滅生三千法者。
亦滅亦不滅。
其性相違。
猶如水火。
二俱不立。
雲何能生三千法耶。
若心非滅非不滅生三千法者。
非滅非不滅。
非能非所。
雲何能生三千法耶。
亦縱亦橫。
非縱非橫。
求三千法亦不可得。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故名不思議境也。
三化下。
示化他。
如止觀雲。
當知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
況三千法。
世谛中一心尚具無量法。
況三千耶。
樹龍雲。
不自生等。
大經雲生生不可說等。
有四緣故。
亦可得說。
謂四悉檀因緣也。
蓋即下。
專明修德境。
文中略引輔行正釋。
今具記雲。
言修德不思議境者。
即是自行。
須明行相。
故輔行問答推檢而為行體。
如前理性。
本無性過。
約修門說。
須明離計。
故約四性以為正問。
然此問中。
且約所起。
對理自具。
以為研核。
其實但推本具理心。
恐生計故。
故須此核。
故下答文但離縱橫等四句執竟。
還歸本理。
一念三千也。
當修下。
轉明化他境。
雲若聖若凡。
凡欲利他。
皆須四句橫豎破執。
乃可四句慈悲為他。
然此為他。
與後起教。
其義不同。
彼唯實報八相被物。
發起權實施開廢等。
此唯初心依理生解。
無性執已。
為他四說。
亦通後心。
仍在習果無生忍位。
四執寶破。
赴物說四是也。
【□注】雖分三境。
隻在一心。
用觀推求。
正在修德。
蓋末代行者。
離四句外。
無修觀處。
今文雲具足無減等。
即性德也。
即空假中。
即性而修也。
如義書(第二義雲)心具三千是假。
此之三千。
(假觀)非法性。
(自生)無明。
(他生)自他共離而造故。
(空觀)約此空假。
遮照不偏。
名為中道。
(文)又輔行釋修德雲。
不得而得。
三谛宛然。
(文)不得者。
空觀遮情也。
而得者假觀照性也。
遮照不偏。
中道在焉。
今缺明化他境者。
修德離四性時。
而有無妨四說之解。
即化他也。
【■備】此以今文會通三境。
初二句。
會通性德境。
次二句。
會通性修境。
如義書下。
引證即性而修。
又輔行下。
重證即性而修。
次行半。
申明輔行文義。
今缺明下點示化他一境。
文相雖無。
約義卻有也。
意謂此文於三境中。
點明用觀推求。
正在修德。
此玉師一片婆心。
示修觀下手處也。
後人於一念三千。
性德亦似了了。
而未能深入者。
病在不用四句推求之故。
四句推求。
即觀此具。
謂從法性生。
從無明生。
從法性無明共生。
或從離生。
俱不可得。
隻此不可得處。
即不思議境。
即不思議觀。
如此境不現前。
即重提起四句推求行住坐卧。
頃刻莫離。
勤加五悔。
無論時日。
務得三谛泠然。
一心無寄。
遮照同時。
法界洞朗。
此是止觀氣分。
既得實心。
以緣實境。
則實緣自然次第而生。
實實疊注。
心心無間。
豈有不入實理者耶。
輔行問。
前性境及前章安料簡中。
皆雲一心任運具足。
今此何得對緣推耶。
答。
今此正推一念心起。
已具三千。
故推此具。
為心為緣。
若推此起。
起不可得。
念與三千。
俱不可得。
不得而得。
三谛宛然。
須知若推此起起不可得四句。
正是用觀推求。
不得而得二句。
正是遮照同時。
法界洞朗時候。
從此發品信觀行證。
相似分真。
不離此境。
是為上根。
或推之未入。
昏散重增。
則發宏誓以助觀。
善巧總别以安心。
再未能入。
此必破法之故。
用無生
故雲且明圓教。
輔行五上(二十六)雲。
觀法非十。
對根有殊。
雖複根殊。
但是一不思議觀。
觀不思議境。
乃至離愛。
不離境故。
又次位下三。
雖非觀法。
并由觀力相從名觀。
故名十觀。
又備此十。
令觀可成。
故名成觀。
亦名成乘。
前之四法。
用無前後。
通塞等三。
成就前四。
次位等三。
以判前七。
(文)。
【■記】此明觀法十義。
初二行。
明觀不離境。
是故成十。
又次下。
明後三法共成十觀。
又備下。
明成觀成乘。
須備十法。
前之下。
明成判各有能所。
謂前四法為所成。
中間三法為能成。
總前能成所成七法為所判。
後之三法為能判也。
【■補】用無前後者。
如觀不思議境時。
了達心佛衆生同體。
自與菩提心相應。
觀境現時。
了達此心常寂常照。
自與妙止觀相應。
自能徧破一切。
故前四法用無前後。
成就前四者。
若觀境時。
不能念念相應。
或有雜念間隔。
或於觀智起着。
或道品調停未善。
或於正道多障。
乃用通塞等三。
故曰成就前四也。
【□注】輔行七下(二十七)雲。
故知前七正明車體。
及以具度。
後三隻是乘之所涉。
若無所涉。
運義不成。
是故十法通名乘也(文)。
【■記】輔行雲。
法華大車譬十法。
且順經文次第。
不依十法次第。
謂大乘高廣。
不思境也。
幰蓋慈悲寶繩交絡。
即發心也。
安置丹枕。
枕有内外。
若車内枕。
休息衆行。
即安心也。
若車外枕。
或動或靜。
或靜。
即通塞義。
破塞存通。
即塞而通。
其疾如風。
即破無明。
是破徧義也。
乃至始自白牛。
終至平正。
道品義也。
又多仆從。
即正助也。
遊於四方。
即次位也。
安忍。
隻是忍於五品違順二境。
令入六根。
離愛。
隻是離六根相似法愛。
是知前七。
正明車體。
及以具度。
後三。
隻是乘之所涉也。
△二别明圓機十乘十。
初明觀不思議境。
一觀不思議境。
謂觀一念心。
具足無減。
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即此之境。
即空即假即中。
更不前後。
廣大圓滿。
橫豎自在。
故法華經雲。
其車高廣(上根正觀此境)。
【□注】此初乘觀。
忘能所故。
從境受名。
又為九乘本。
稱本修九。
方堪入位(所入位。
即觀行位也)謂觀一念心等者。
即現前陰妄一剎那心。
稱性而觀。
具三千法。
不惟三科揀境明一念心。
正當於此揀思議心。
取不思議心也。
故妙樂一雲。
揀境及心。
光句記一雲。
須去思議。
取不思議。
方名揀心。
(文)即達陰境。
成不思議境也。
既雲三千性相。
複雲百界千如者。
以三千法。
約百界千如。
曆三世間而論也。
【■記】此明觀一念心具足三千也。
所雲稱性而觀現前一剎那心具足三千者。
詳解雲。
如止觀一部。
其要在於解之與行。
解則解於法法本真。
行則立行定境用觀。
正用觀時。
的觀現前一念妄心具三千法。
三千即一念。
一念即三千。
不縱不橫。
不前不後。
觀之不已。
則陰境轉成不思議矣。
是為稱性而觀一剎那心具三千法也。
所言三科揀境明一念心者。
如輔行雲。
陰入界并可為境。
寬漫難示。
故的就陰。
如去丈就尺。
略四從識。
如去尺就寸。
由界入所攝寬多。
陰惟有為。
有為之中。
義兼心色。
故置色存心。
心複名含心及心所。
今且觀心王置於心所。
故初觀識是也。
揀思議心取不思議心者。
如止觀雲。
觀心不可思議者。
此境難說。
先明思議境。
令不思議境易顯。
思議者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
謂六道因果。
三界輪環。
若去凡欣聖。
則棄下上出。
灰身滅智。
乃是有作四谛。
蓋思議法也。
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
謂十法界也。
若觀心是有。
有善有惡。
惡則三品。
三途因果也。
善則三品。
修羅人天因果也。
觀此六道無常生滅。
能觀之心。
亦念念不住。
又能觀所觀悉是緣生。
緣生即空。
是二乘因果法也。
若觀此空有。
堕落二邊。
沉空滞有。
而起大悲。
入假化物。
實無身。
假作身。
實無空假說空。
而化導之。
即菩薩之因果法也觀此法能度所度。
皆是中道實相之法。
畢竟清淨。
誰善誰惡。
誰有誰無。
誰度誰不度。
一切法悉如是。
是佛因果法也。
此之十法。
逦迤淺深。
皆從心出。
雖大乘無量四谛所攝。
猶是思議之境。
非今止觀所觀也。
不思議境者。
如華嚴雲。
心如畫工師。
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莫不從心造。
種種者。
十法界也。
法界三義。
十數是能依。
法界是所依。
能所合稱。
名十法界。
又此十法。
各各因。
各各果。
不相混濫。
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
一一當體皆是法界。
言十法界也。
夫一心具十法界。
十法界各各互具。
成百法界。
界界具十如是。
百法界則成千如是。
又各具三種世間。
所謂正覺世間。
五陰世間。
器世間也。
千如是。
則成三千種世間。
故雲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也。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無心則已。
介爾有心。
即具三千。
亦不言一心在前。
一切法在後。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
一心在後。
例如八相遷物。
物在相前。
物不被遷。
相在物前。
相不被遷。
前亦不可。
後亦不可。
隻物論相遷。
隻相遷論物。
今心亦如是。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
此則是縱。
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
此即是橫。
縱亦不可。
橫亦不可。
即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
故非縱非橫。
非一非異。
玄妙深絕。
非識所識。
非言所言。
所以稱為不思議境。
意在於此。
是為揀思議心。
取不思議心也。
故妙樂下。
證三科簡境明心。
文句觀心釋結文雲。
即别圓二觀(雲雲)妙樂釋雲雲雲者。
乃未足之辭。
今應於此以辨同異之相。
方便正修。
簡境及心。
并對前二。
以辨權實等。
乃至四觀。
亦須開量。
今但略引一句。
以證三科簡境明心也。
光句記下。
證揀思議取不思議也。
即達陰境等者。
申上光句記意。
記雲下。
發明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也。
【□注】即此之境等者。
即境為觀。
即空假中。
境觀不二。
三一互融。
更不前後。
亦不一時。
不縱不橫。
絕思絕議。
此境周徧。
故廣大。
無法不備。
故圓滿。
橫周十界。
豎徹三谛。
橫豎相即。
故雲自在。
法華車體。
其在是欤。
【■記】即境為觀觀即是境。
故境觀不二。
然觀有三。
而境唯一。
既境觀不二。
是為三一互融。
一融三。
故不前後。
三融一。
故不一時。
不前後。
則不縱。
不一時則不橫。
言思道絕。
名不思議境。
此境周徧。
四聖六凡。
情與無情。
無處不有。
故曰廣大。
世出世間。
染淨色心。
無法不具。
故曰圓滿。
橫周十界之邊。
豎徹三谛之底。
橫即豎。
豎即橫。
相即随心。
故曰自在。
是則法華大白牛車體。
其在斯欤。
【□注】其車高廣。
文句五(二十七)雲。
假名車有高廣相。
譬如來知見深遠。
橫周法界之邊際。
豎徹三谛之源底(文)。
【■記】以車之廣。
譬如來知見橫周。
以車之高。
譬如來知見豎徹。
法界三谛。
并非橫豎。
法界從徧。
言橫則便。
三谛名異。
言豎則便。
不二互顯。
思之可見。
【□注】上根等者。
義例雲。
上根之人。
即於境種而生於果。
為中下根。
複論九乘。
大意雲。
又此十法。
雖俱圓常。
圓人複有三根不等。
上根唯一法。
中根二或七。
下根方具十(文)。
【■記】上根等者。
謂上即於此不思議境種。
而起觀照。
久觀此境。
而生於果。
輔行雲。
且如十境。
隻一念心。
行之地也。
二顯示境相不同。
行之種也。
一一起於十乘觀法。
行之雨也。
一一轉成不思議境。
行之芽也。
一一發心。
行之幹也。
一一安心。
行之葉也。
一一破徧。
乃至正助。
行之華也。
一一次位。
以至法愛。
行之果也。
若無六事道樹不端次第雖爾。
若從人說。
上根即於境種而生於果。
文雲。
直聞是言。
病即除愈是也。
為中下根論九乘者。
輔行雲。
為中下根。
更須後法。
文雲。
至長者所。
為合衆藥是也。
大意下。
證十法三根之殊。
【□注】然此不思議境。
在止觀中。
具明三境。
一性德境。
觀一念心。
具三千法。
二修德境。
推本具心。
離四性計。
三化他境。
解離四性。
無妨四說。
蓋即性德而為修德。
如輔行雲。
其實但推本具理心。
(文)當修德時而有化他之解。
非即說法也。
如輔行雲。
初心依理生解。
與起教後心不同(文)。
【■記】此指止觀具明三境也。
初半行。
标指。
一性下。
示性德。
觀一念心具三千法者。
即所謂性德不思議境也。
二修下。
示修德。
正觀問。
心起必記緣。
為心具三千。
為緣具。
為共具。
為離具。
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緣。
若緣具者。
緣具不關心。
若共具者。
未共各無。
共時安有。
若離具者。
既離心離緣。
那忽心具。
四句尚不可得。
雲何具三千法耶。
答。
他人雲。
一切解惑真妄。
依持法性。
法性持真妄。
真妄依法性也。
攝大乘雲。
法性不為惑所染。
不為真所淨。
故法性非依持。
言依持者。
阿賴耶是也。
無沒無明。
盛持一切種子。
無沒者。
即八識無始恒有。
故雲無沒。
若從地師。
則心具一切法。
若從攝師。
則緣具一切法。
此二者。
各據一邊。
若法性生一切法者。
法性非心非緣。
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
非緣故亦應緣生一切法。
何得獨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
若言法性非依持。
黎耶是依持。
離法性外。
别有黎耶依持。
則不關法性。
若法性不離黎耶。
黎耶依持。
即是法性依持。
何得獨言黎耶是依持。
又違龍樹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乃至雲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
求三千法亦不可得。
既橫從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者。
應從不念心滅生三千法耶。
心滅當不能生一法。
雲何能生三千法耶。
若從心亦滅亦不滅生三千法者。
亦滅亦不滅。
其性相違。
猶如水火。
二俱不立。
雲何能生三千法耶。
若心非滅非不滅生三千法者。
非滅非不滅。
非能非所。
雲何能生三千法耶。
亦縱亦橫。
非縱非橫。
求三千法亦不可得。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故名不思議境也。
三化下。
示化他。
如止觀雲。
當知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
況三千法。
世谛中一心尚具無量法。
況三千耶。
樹龍雲。
不自生等。
大經雲生生不可說等。
有四緣故。
亦可得說。
謂四悉檀因緣也。
蓋即下。
專明修德境。
文中略引輔行正釋。
今具記雲。
言修德不思議境者。
即是自行。
須明行相。
故輔行問答推檢而為行體。
如前理性。
本無性過。
約修門說。
須明離計。
故約四性以為正問。
然此問中。
且約所起。
對理自具。
以為研核。
其實但推本具理心。
恐生計故。
故須此核。
故下答文但離縱橫等四句執竟。
還歸本理。
一念三千也。
當修下。
轉明化他境。
雲若聖若凡。
凡欲利他。
皆須四句橫豎破執。
乃可四句慈悲為他。
然此為他。
與後起教。
其義不同。
彼唯實報八相被物。
發起權實施開廢等。
此唯初心依理生解。
無性執已。
為他四說。
亦通後心。
仍在習果無生忍位。
四執寶破。
赴物說四是也。
【□注】雖分三境。
隻在一心。
用觀推求。
正在修德。
蓋末代行者。
離四句外。
無修觀處。
今文雲具足無減等。
即性德也。
即空假中。
即性而修也。
如義書(第二義雲)心具三千是假。
此之三千。
(假觀)非法性。
(自生)無明。
(他生)自他共離而造故。
(空觀)約此空假。
遮照不偏。
名為中道。
(文)又輔行釋修德雲。
不得而得。
三谛宛然。
(文)不得者。
空觀遮情也。
而得者假觀照性也。
遮照不偏。
中道在焉。
今缺明化他境者。
修德離四性時。
而有無妨四說之解。
即化他也。
【■備】此以今文會通三境。
初二句。
會通性德境。
次二句。
會通性修境。
如義書下。
引證即性而修。
又輔行下。
重證即性而修。
次行半。
申明輔行文義。
今缺明下點示化他一境。
文相雖無。
約義卻有也。
意謂此文於三境中。
點明用觀推求。
正在修德。
此玉師一片婆心。
示修觀下手處也。
後人於一念三千。
性德亦似了了。
而未能深入者。
病在不用四句推求之故。
四句推求。
即觀此具。
謂從法性生。
從無明生。
從法性無明共生。
或從離生。
俱不可得。
隻此不可得處。
即不思議境。
即不思議觀。
如此境不現前。
即重提起四句推求行住坐卧。
頃刻莫離。
勤加五悔。
無論時日。
務得三谛泠然。
一心無寄。
遮照同時。
法界洞朗。
此是止觀氣分。
既得實心。
以緣實境。
則實緣自然次第而生。
實實疊注。
心心無間。
豈有不入實理者耶。
輔行問。
前性境及前章安料簡中。
皆雲一心任運具足。
今此何得對緣推耶。
答。
今此正推一念心起。
已具三千。
故推此具。
為心為緣。
若推此起。
起不可得。
念與三千。
俱不可得。
不得而得。
三谛宛然。
須知若推此起起不可得四句。
正是用觀推求。
不得而得二句。
正是遮照同時。
法界洞朗時候。
從此發品信觀行證。
相似分真。
不離此境。
是為上根。
或推之未入。
昏散重增。
則發宏誓以助觀。
善巧總别以安心。
再未能入。
此必破法之故。
用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