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病。
今文是藥。
謂此貪欲重者。
由妙欲為食。
當用不淨觀治。
止觀雲。
以其向言五欲為淨。
愛着纏綿。
今觀此身。
乃是膿囊血袋。
從頭至足。
無一可欣。
厭惡心生。
何有智者。
當樂是耶。
故用此觀。
為治貪之藥。
此蓋若去。
心即得安。
次二句治嗔蓋。
謂此嗔恚多人。
由憎相為食。
當用慈心。
滅除恚火。
良以恚火。
能燒二世功德。
人不喜見。
毒害殘暴。
禽獸無異。
生死怨對。
累劫不息。
即世微恨。
後成大怨。
今修慈心。
棄舍此惡。
觀一切人。
猶如父母親想。
悉令得樂。
雲何於彼而生怨對。
作是觀時。
瞋心即息。
安然入定也。
次二句棄睡蓋。
謂此睡蓋多人。
由以五法為食。
所謂蒙愦。
不樂嚬欠。
食不平等性。
心羸劣性。
今當精進策勵身心。
用毗缽舍那觀棄之。
謂加意防拟。
思惟法相。
分别善惡之法。
弗令睡蓋得入。
又當選擇善惡之心。
令生法喜。
心既明淨。
睡蓋自除。
莫以睡眠因緣。
失二世樂。
徒生徒死。
無一可獲。
當好制心。
善巧防禦也。
次二句。
棄掉悔蓋。
謂此掉蓋多人。
由四法為食。
所謂親裡尋。
國土尋。
不死尋。
念昔事尋。
當用數息棄之。
以此掉散甚利。
來時不覺。
於久始知。
今用數息。
若數不成。
或時中忘。
即知已去。
覺已更數。
數相成就。
則覺被伏。
若不治之。
終身被蓋也。
次二行。
總示棄疑蓋者。
謂此三疑在懷之人。
由三相為食。
以緣起為治。
治此三疑。
有總有别。
總者。
當念此身。
如大富盲兒。
雖然其家具足無上法身财寶。
為煩惱所翳。
道眼未開。
不得了了知見真如庫藏。
功德法财。
若欲受用。
要當治此翳眼。
於是晝夜觀法緣起。
終不放舍。
此是總棄三疑也。
次又無下。
是别一棄疑自者。
謂我無始所積習因。
有何一定。
世出世間二種善根。
或曾習過。
如人負債。
重者先牽。
即今現得人身。
正好修行。
以求出世。
豈可自疑。
以緻失時失利。
古雲。
此生不度何生度。
又雲。
人人鼻孔撩天。
個個腳跟點地。
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何得自疑身非道器耶。
二棄疑師者。
謂我今愚癡無智。
正須依人求法。
且上聖大人求法。
不取於人。
如雪山。
從鬼請法。
天帝。
拜畜為師。
我何許人。
敢疑師耶。
大論雲。
弟子見師過者。
若實不實。
其心自壞。
失法勝利。
故空聲告言。
莫見師過。
應念薄福。
不值于佛。
今值惡師。
不應見過自妨般若。
若師有過。
不預於我。
我從師求般若。
如狗皮囊。
盛好寶物。
不以囊臭而棄其寶。
經雲。
依法不依人。
有何疑焉。
三棄疑法者。
謂我今法眼未開。
不能别其是非。
豈能量其深淺。
唯應憑信而已。
論雲佛法如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故當信法而弗疑也。
上來所明三疑須棄。
其中師法。
亦當善為别擇。
便不染於邪師邪法。
若師法正。
依法修行。
爾時三疑。
均當棄也。
或謂。
宗門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今何棄之。
答。
當知明理真疑不可無。
暗事邪疑不可有。
故當棄之。
【■備】宗門以疑為方便門。
此不同也。
釋棄五蓋竟。
△四調五事。
第四調五事。
謂調心。
不沉不浮。
調身。
不緩不急。
調息。
不澀不滑。
調眠。
不節不恣。
調食。
不饑不飽。
【□注】止觀四(二十九)雲。
土水不調。
不任為器。
五事不善。
不得入禅。
眠食兩事。
就定外調之。
三事。
就入出住調之。
調食者。
增病。
增眠。
增煩惱等食。
則不應食也。
安身愈疾之物。
是所應食。
略而言之。
不饑不飽。
是食調相。
調眠者。
眠是眼食。
不可苦節。
增於心數。
損失工夫。
複不可恣。
上诃蓋中。
一向除棄。
為正入定障故。
此中在散心時。
從容四大故。
各有其意。
略而言之。
不節不恣。
是眠調相。
三事合調者。
三事相依。
不得相離。
初入定時。
調身。
令不寬不急。
調息。
令不澀不滑。
調心。
令不沉不浮。
調粗入細。
住禅中。
随不調處覺當檢校。
調使安隐。
若出定。
從細至粗。
備如次第禅門也(文)。
【■記】禅門雲。
如陶師調泥。
使不強不軟。
然後可就輪繩亦如調琴。
先應調弦。
令寬急得所。
方可入弄。
出諸妙曲。
今亦如是。
五事和适。
則三昧易生。
博物志。
皇甫谧。
問青牛士。
說養生法雲。
人欲常勞。
食欲常少。
勞無過極。
少不至虛。
去肥膩節酸鹹。
是則俗養生法。
常令自勞。
豈志道者。
過食懈怠。
非惟失利而已。
亦乃增病損生。
尼犍經。
尼犍答嚴熾王雲。
波斯匿王。
食啖大過。
身重懈怠。
現未失利。
故謂不饑不飽。
是食調相也。
又增一經雲。
佛在祇園說法。
阿那律於中多睡。
佛诃雲咄咄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又問雲。
汝為畏王法。
畏賊盜而出家耶。
答。
不也。
我厭生老病死。
故求出家。
既信心堅固而出家者。
佛躬說法而眼睡耶。
那律座起白佛。
自今已後。
形融體爛。
終不於佛前眼睡。
因七日不眠。
便失雙明。
佛言。
勤加精進者。
與掉戲相應。
懈怠懶惰者與結使相應。
汝行中道。
汝當寝息。
何者。
一切由食存。
眼以眠為食。
乃至意以法為食。
涅盤以不放逸為食。
我無放逸。
得至涅盤。
答雲。
我不敢違。
後得天眼。
則至眠是欲界報法。
既未得禅。
但可調停。
不可苦節也。
若恣意閑眠。
則有二失。
一者增於心數。
二者損失工夫。
亦須調停。
複不可恣也。
是眠調之相。
次上诃下行半。
明上下文意之别。
三事合調者。
止觀雲。
蓋如初受胎。
一暖。
二命。
三識。
暖是遺體之色。
命是氣風連持。
識是一期心主。
托胎即有此三事。
三事增長。
七日一變。
合三十八變竟。
三事出生。
名嬰兒。
三事停住。
為壯年。
三事衰微。
為老耄。
三事變滅。
名為死。
既始但相依不離。
故身識心此應合調。
不應别說。
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
入住出形相有異也。
初入定調三事者。
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
若在定外。
行住進止。
動靜運為詳審。
若所作粗犷。
則氣随粗。
以氣息粗故。
心散難錄。
兼複坐時煩愦。
心不恬怡。
是以雖在定外。
亦須用心。
逆作方便。
使動靜詳審。
舉要言之。
不寬不急。
是身調相。
第二調息有四。
一風。
二喘。
三氣。
四息。
守風則散。
守喘則結。
守氣則勞。
守息則定。
前三不調。
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
當依三法。
一下着安心。
二寬身體。
三想氣徧。
毛孔出入。
通同無障。
若細其心。
令息微微。
然息調。
則衆患不生。
其心易定。
舉要言之。
不澀不滑。
是息調相。
第三調心有二。
一調伏亂念。
不令越逸。
二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言沉者。
若坐時心中昏暗。
無所記錄。
頭好低垂。
是為沉相。
爾時當系念鼻頭令心住在緣中。
浮者。
若坐時心神飄動。
身亦不安。
念在異緣。
是為浮相。
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
制諸亂念。
心則定住。
此心則易安靜。
舉要言之。
不沉不浮。
是心調相。
欲入定時。
從粗入細。
身為粗息居中。
心最細。
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住禅中下。
明住定調。
謂住禅中三事不調。
心不入法。
如調琴入弄。
後不成曲。
即知弦轸差異。
遂覺而改之。
此是住定時調三事也。
若出定下。
明出定調。
謂欲出定時。
應先放心異緣。
開口放氣。
想息從百脈随意而散。
然後微微動身。
此為出定調身息心之方便。
以從細出粗故也。
已上三事和适。
是名善入出住。
偈雲。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出而欲住。
是也。
【□注】輔行四下(二十三)雲。
故禅門中調身雲。
夫坐者。
先須安處。
使久無妨。
若半跏。
以左壓右。
牽來近身。
使與左右[月*坒]齊。
若欲全跏。
更[跳-兆+必]右以壓左。
寬衣帶。
周正身。
弗使坐時更有脫落。
手以左壓右。
重累相當。
置右腳上。
亦令近身。
當心安置。
挺動支節。
七八許度。
如按摩法。
弗曲弗聳。
正頭直項。
令鼻對臍。
不偏邪。
不低昂。
身如碇石。
無得騷動。
無寬急過。
是身調相。
調息者。
身既調已。
次開口吐胸中氣自恣而出。
使身中百脈處。
皆悉随氣出。
次閉口鼻中納清氣。
如是至三。
若息已調。
一度亦足。
次閉口唇齒才相拄。
舌向上腭。
閉眼才令斷外光。
次簡息風氣。
息若調者。
則易入定。
次調心者。
一者調亂。
令不越逸。
二者調心。
令沉浮得所。
若心沉時。
系念鼻端。
若心浮時。
安心向下(雲雲)。
【■記】念誦經雲。
全跏諸佛坐。
半跏菩薩坐。
大論問。
有多坐法。
何故但示跏趺。
答。
最安穩故。
攝持手足。
心不動故。
魔王怖故。
偈雲。
得道慚愧人。
安坐若龍蟠。
見畫跏趺坐。
魔王亦驚怖。
不同俗坐及異外道翹立等。
是故但示跏趺坐也。
釋調五事竟。
△五行五法二。
初總牒。
第五行五法。
【□注】止觀三(十一)雲。
上二十法雖備。
若無樂欲希慕。
身心苦策。
念想方便。
一心決志者。
止觀無由現前。
若能欣習無厭。
曉夜匪懈。
念念相續。
善得其意。
一心無異。
此人能進前路。
一心。
譬船柁。
巧慧。
如點頭。
三種。
如篙橹。
若少一事。
則不安隐(文)。
【■記】此總釋行五法也。
初二行。
反顯意。
輔行雲。
若無二字。
通徹於下。
謂若無樂欲希慕。
合無樂欲。
若無身心苦策。
合無精進。
若無念想合無念。
若無方便。
合巧慧。
若無一心。
止觀無由現前。
合正行不成。
備上二十法。
若無五法。
尚自不成。
況二十中阙。
或全無五法耶。
若能下行半。
順釋意。
輔行雲。
若能二字。
亦當通徹下五句。
依次對合。
五法鹹有也。
一心下一行。
法譬合明。
輔行雲。
前喻導師。
事悉整。
而不作。
作不殷勤。
不存作法。
作不方便。
作不專一。
則事無成。
初不作。
譬無欲。
作不勤。
譬無進。
不存作法。
譬無念。
作不巧便。
譬無慧。
作不專一。
譬無一心。
則事不成。
譬正行不成。
禅門雲。
巧慧者。
行人初修善時。
若識内外方便。
巧而用之。
不失其宜。
疾得禅定。
故名巧慧也。
△二别示五。
初示樂欲法。
一欲。
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颠倒。
欲得一切諸禅定智慧門故。
【■記】欲者。
欲離愚散之倒。
欲得定慧之門故。
大論雲。
欲者。
欲從欲界到初禅是也。
禅門雲。
欲者。
秪是大志成就願樂之心。
不應於用心時。
起希望憶念之想。
若希望心起。
則心不澄靜。
三昧無由得發也。
△二示精進法。
二精進。
堅持禁戒。
棄於五蓋。
初中後夜。
勤行精進故。
【■記】精進者。
欲界難過。
若不精進。
不能得出。
如叛還本國。
界首難度故。
大論雲。
施戒忍。
世間常法。
如客主之禮。
法應供給。
見作惡者破治。
不敢為罪。
或力少而忍。
不須精進。
今欲生般若。
須因禅定。
須大精進。
身心急着。
乃得成辦故也。
△三示念法。
三念。
念世間欺诳。
可輕可賤。
禅定智慧。
可尊可貴。
【■記】念者。
常念初禅。
不念餘事。
餘事者。
定慧之外。
皆名餘事。
即世間五欲雜染之情也。
△四示巧慧法。
四巧慧。
籌量世間樂。
禅定智慧樂。
得失輕重等。
【■記】巧慧者。
分别初禅。
尊重可貴。
欲界欺诳可惡。
初禅。
謂欣上勝妙出。
欲界。
謂厭下苦粗障。
因果合論則有十二觀。
與外道六行。
同名異義。
但外道專為求禅。
佛弟子用邪入正。
無漏心修。
還成正法。
是為巧慧也。
△五示一心法。
五一心。
念慧分明。
明見世間。
可患可惡。
善識禅定智慧功德。
可尊可貴。
【■記】一心者。
修此法時。
一心專志。
不涉餘緣。
此之一心。
乃決定之一心。
非入定之一心也。
示行五法竟。
△三結意。
此二十五法。
為四教前方便故。
應須具足。
若無此方便者。
世間禅定尚不可得。
豈況出世妙理乎。
然則明教既漸頓不同。
方便亦異。
依何教修行。
臨時審量耳。
【□注】止觀四末雲。
此二十五法。
通為一切禅慧方便。
諸觀不同。
故方便亦轉。
譬如曲弄既别。
調弦亦别(文)。
【■記】此節結釋從通轉異也。
輔行雲。
一切者。
亦不出世間及以四教。
以世禅四教觀解。
導此二十五法。
則所為皆别。
故曰亦轉。
然圓教用此為方便者。
如止觀雲。
今用此二十五法為定外方便。
亦名遠方便。
因是調心。
豁然見理。
見理時。
誰論内外遠近。
大品雲。
非内觀。
得是智慧。
非外觀。
非内外觀。
不離内觀。
不離外觀。
及内外觀。
亦不以無觀。
得是智慧。
今且約此明外方便也。
然不可定執而生俱非。
且寄未見理前。
須立二十五法内外方便也。
若解此意。
浮沉得所。
内外俱成方便也。
弄曲者。
即正曲之弄。
名弄曲。
以喻觀法。
調弦者。
即正曲之序。
名曲序。
以喻方便。
略釋方便助行開二十五竟。
△二觀法正修仍開十乘二。
初總标法被四機。
次明十乘觀法。
亦四教名同義異。
今且明圓教。
餘教例此。
【□注】大本十乘。
雖通四教。
但十法名同。
偏圓義異。
今簡
今文是藥。
謂此貪欲重者。
由妙欲為食。
當用不淨觀治。
止觀雲。
以其向言五欲為淨。
愛着纏綿。
今觀此身。
乃是膿囊血袋。
從頭至足。
無一可欣。
厭惡心生。
何有智者。
當樂是耶。
故用此觀。
為治貪之藥。
此蓋若去。
心即得安。
次二句治嗔蓋。
謂此嗔恚多人。
由憎相為食。
當用慈心。
滅除恚火。
良以恚火。
能燒二世功德。
人不喜見。
毒害殘暴。
禽獸無異。
生死怨對。
累劫不息。
即世微恨。
後成大怨。
今修慈心。
棄舍此惡。
觀一切人。
猶如父母親想。
悉令得樂。
雲何於彼而生怨對。
作是觀時。
瞋心即息。
安然入定也。
次二句棄睡蓋。
謂此睡蓋多人。
由以五法為食。
所謂蒙愦。
不樂嚬欠。
食不平等性。
心羸劣性。
今當精進策勵身心。
用毗缽舍那觀棄之。
謂加意防拟。
思惟法相。
分别善惡之法。
弗令睡蓋得入。
又當選擇善惡之心。
令生法喜。
心既明淨。
睡蓋自除。
莫以睡眠因緣。
失二世樂。
徒生徒死。
無一可獲。
當好制心。
善巧防禦也。
次二句。
棄掉悔蓋。
謂此掉蓋多人。
由四法為食。
所謂親裡尋。
國土尋。
不死尋。
念昔事尋。
當用數息棄之。
以此掉散甚利。
來時不覺。
於久始知。
今用數息。
若數不成。
或時中忘。
即知已去。
覺已更數。
數相成就。
則覺被伏。
若不治之。
終身被蓋也。
次二行。
總示棄疑蓋者。
謂此三疑在懷之人。
由三相為食。
以緣起為治。
治此三疑。
有總有别。
總者。
當念此身。
如大富盲兒。
雖然其家具足無上法身财寶。
為煩惱所翳。
道眼未開。
不得了了知見真如庫藏。
功德法财。
若欲受用。
要當治此翳眼。
於是晝夜觀法緣起。
終不放舍。
此是總棄三疑也。
次又無下。
是别一棄疑自者。
謂我無始所積習因。
有何一定。
世出世間二種善根。
或曾習過。
如人負債。
重者先牽。
即今現得人身。
正好修行。
以求出世。
豈可自疑。
以緻失時失利。
古雲。
此生不度何生度。
又雲。
人人鼻孔撩天。
個個腳跟點地。
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何得自疑身非道器耶。
二棄疑師者。
謂我今愚癡無智。
正須依人求法。
且上聖大人求法。
不取於人。
如雪山。
從鬼請法。
天帝。
拜畜為師。
我何許人。
敢疑師耶。
大論雲。
弟子見師過者。
若實不實。
其心自壞。
失法勝利。
故空聲告言。
莫見師過。
應念薄福。
不值于佛。
今值惡師。
不應見過自妨般若。
若師有過。
不預於我。
我從師求般若。
如狗皮囊。
盛好寶物。
不以囊臭而棄其寶。
經雲。
依法不依人。
有何疑焉。
三棄疑法者。
謂我今法眼未開。
不能别其是非。
豈能量其深淺。
唯應憑信而已。
論雲佛法如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故當信法而弗疑也。
上來所明三疑須棄。
其中師法。
亦當善為别擇。
便不染於邪師邪法。
若師法正。
依法修行。
爾時三疑。
均當棄也。
或謂。
宗門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今何棄之。
答。
當知明理真疑不可無。
暗事邪疑不可有。
故當棄之。
【■備】宗門以疑為方便門。
此不同也。
釋棄五蓋竟。
△四調五事。
第四調五事。
謂調心。
不沉不浮。
調身。
不緩不急。
調息。
不澀不滑。
調眠。
不節不恣。
調食。
不饑不飽。
【□注】止觀四(二十九)雲。
土水不調。
不任為器。
五事不善。
不得入禅。
眠食兩事。
就定外調之。
三事。
就入出住調之。
調食者。
增病。
增眠。
增煩惱等食。
則不應食也。
安身愈疾之物。
是所應食。
略而言之。
不饑不飽。
是食調相。
調眠者。
眠是眼食。
不可苦節。
增於心數。
損失工夫。
複不可恣。
上诃蓋中。
一向除棄。
為正入定障故。
此中在散心時。
從容四大故。
各有其意。
略而言之。
不節不恣。
是眠調相。
三事合調者。
三事相依。
不得相離。
初入定時。
調身。
令不寬不急。
調息。
令不澀不滑。
調心。
令不沉不浮。
調粗入細。
住禅中。
随不調處覺當檢校。
調使安隐。
若出定。
從細至粗。
備如次第禅門也(文)。
【■記】禅門雲。
如陶師調泥。
使不強不軟。
然後可就輪繩亦如調琴。
先應調弦。
令寬急得所。
方可入弄。
出諸妙曲。
今亦如是。
五事和适。
則三昧易生。
博物志。
皇甫谧。
問青牛士。
說養生法雲。
人欲常勞。
食欲常少。
勞無過極。
少不至虛。
去肥膩節酸鹹。
是則俗養生法。
常令自勞。
豈志道者。
過食懈怠。
非惟失利而已。
亦乃增病損生。
尼犍經。
尼犍答嚴熾王雲。
波斯匿王。
食啖大過。
身重懈怠。
現未失利。
故謂不饑不飽。
是食調相也。
又增一經雲。
佛在祇園說法。
阿那律於中多睡。
佛诃雲咄咄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又問雲。
汝為畏王法。
畏賊盜而出家耶。
答。
不也。
我厭生老病死。
故求出家。
既信心堅固而出家者。
佛躬說法而眼睡耶。
那律座起白佛。
自今已後。
形融體爛。
終不於佛前眼睡。
因七日不眠。
便失雙明。
佛言。
勤加精進者。
與掉戲相應。
懈怠懶惰者與結使相應。
汝行中道。
汝當寝息。
何者。
一切由食存。
眼以眠為食。
乃至意以法為食。
涅盤以不放逸為食。
我無放逸。
得至涅盤。
答雲。
我不敢違。
後得天眼。
則至眠是欲界報法。
既未得禅。
但可調停。
不可苦節也。
若恣意閑眠。
則有二失。
一者增於心數。
二者損失工夫。
亦須調停。
複不可恣也。
是眠調之相。
次上诃下行半。
明上下文意之别。
三事合調者。
止觀雲。
蓋如初受胎。
一暖。
二命。
三識。
暖是遺體之色。
命是氣風連持。
識是一期心主。
托胎即有此三事。
三事增長。
七日一變。
合三十八變竟。
三事出生。
名嬰兒。
三事停住。
為壯年。
三事衰微。
為老耄。
三事變滅。
名為死。
既始但相依不離。
故身識心此應合調。
不應别說。
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
入住出形相有異也。
初入定調三事者。
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
若在定外。
行住進止。
動靜運為詳審。
若所作粗犷。
則氣随粗。
以氣息粗故。
心散難錄。
兼複坐時煩愦。
心不恬怡。
是以雖在定外。
亦須用心。
逆作方便。
使動靜詳審。
舉要言之。
不寬不急。
是身調相。
第二調息有四。
一風。
二喘。
三氣。
四息。
守風則散。
守喘則結。
守氣則勞。
守息則定。
前三不調。
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
當依三法。
一下着安心。
二寬身體。
三想氣徧。
毛孔出入。
通同無障。
若細其心。
令息微微。
然息調。
則衆患不生。
其心易定。
舉要言之。
不澀不滑。
是息調相。
第三調心有二。
一調伏亂念。
不令越逸。
二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言沉者。
若坐時心中昏暗。
無所記錄。
頭好低垂。
是為沉相。
爾時當系念鼻頭令心住在緣中。
浮者。
若坐時心神飄動。
身亦不安。
念在異緣。
是為浮相。
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
制諸亂念。
心則定住。
此心則易安靜。
舉要言之。
不沉不浮。
是心調相。
欲入定時。
從粗入細。
身為粗息居中。
心最細。
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住禅中下。
明住定調。
謂住禅中三事不調。
心不入法。
如調琴入弄。
後不成曲。
即知弦轸差異。
遂覺而改之。
此是住定時調三事也。
若出定下。
明出定調。
謂欲出定時。
應先放心異緣。
開口放氣。
想息從百脈随意而散。
然後微微動身。
此為出定調身息心之方便。
以從細出粗故也。
已上三事和适。
是名善入出住。
偈雲。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出而欲住。
是也。
【□注】輔行四下(二十三)雲。
故禅門中調身雲。
夫坐者。
先須安處。
使久無妨。
若半跏。
以左壓右。
牽來近身。
使與左右[月*坒]齊。
若欲全跏。
更[跳-兆+必]右以壓左。
寬衣帶。
周正身。
弗使坐時更有脫落。
手以左壓右。
重累相當。
置右腳上。
亦令近身。
當心安置。
挺動支節。
七八許度。
如按摩法。
弗曲弗聳。
正頭直項。
令鼻對臍。
不偏邪。
不低昂。
身如碇石。
無得騷動。
無寬急過。
是身調相。
調息者。
身既調已。
次開口吐胸中氣自恣而出。
使身中百脈處。
皆悉随氣出。
次閉口鼻中納清氣。
如是至三。
若息已調。
一度亦足。
次閉口唇齒才相拄。
舌向上腭。
閉眼才令斷外光。
次簡息風氣。
息若調者。
則易入定。
次調心者。
一者調亂。
令不越逸。
二者調心。
令沉浮得所。
若心沉時。
系念鼻端。
若心浮時。
安心向下(雲雲)。
【■記】念誦經雲。
全跏諸佛坐。
半跏菩薩坐。
大論問。
有多坐法。
何故但示跏趺。
答。
最安穩故。
攝持手足。
心不動故。
魔王怖故。
偈雲。
得道慚愧人。
安坐若龍蟠。
見畫跏趺坐。
魔王亦驚怖。
不同俗坐及異外道翹立等。
是故但示跏趺坐也。
釋調五事竟。
△五行五法二。
初總牒。
第五行五法。
【□注】止觀三(十一)雲。
上二十法雖備。
若無樂欲希慕。
身心苦策。
念想方便。
一心決志者。
止觀無由現前。
若能欣習無厭。
曉夜匪懈。
念念相續。
善得其意。
一心無異。
此人能進前路。
一心。
譬船柁。
巧慧。
如點頭。
三種。
如篙橹。
若少一事。
則不安隐(文)。
【■記】此總釋行五法也。
初二行。
反顯意。
輔行雲。
若無二字。
通徹於下。
謂若無樂欲希慕。
合無樂欲。
若無身心苦策。
合無精進。
若無念想合無念。
若無方便。
合巧慧。
若無一心。
止觀無由現前。
合正行不成。
備上二十法。
若無五法。
尚自不成。
況二十中阙。
或全無五法耶。
若能下行半。
順釋意。
輔行雲。
若能二字。
亦當通徹下五句。
依次對合。
五法鹹有也。
一心下一行。
法譬合明。
輔行雲。
前喻導師。
事悉整。
而不作。
作不殷勤。
不存作法。
作不方便。
作不專一。
則事無成。
初不作。
譬無欲。
作不勤。
譬無進。
不存作法。
譬無念。
作不巧便。
譬無慧。
作不專一。
譬無一心。
則事不成。
譬正行不成。
禅門雲。
巧慧者。
行人初修善時。
若識内外方便。
巧而用之。
不失其宜。
疾得禅定。
故名巧慧也。
△二别示五。
初示樂欲法。
一欲。
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颠倒。
欲得一切諸禅定智慧門故。
【■記】欲者。
欲離愚散之倒。
欲得定慧之門故。
大論雲。
欲者。
欲從欲界到初禅是也。
禅門雲。
欲者。
秪是大志成就願樂之心。
不應於用心時。
起希望憶念之想。
若希望心起。
則心不澄靜。
三昧無由得發也。
△二示精進法。
二精進。
堅持禁戒。
棄於五蓋。
初中後夜。
勤行精進故。
【■記】精進者。
欲界難過。
若不精進。
不能得出。
如叛還本國。
界首難度故。
大論雲。
施戒忍。
世間常法。
如客主之禮。
法應供給。
見作惡者破治。
不敢為罪。
或力少而忍。
不須精進。
今欲生般若。
須因禅定。
須大精進。
身心急着。
乃得成辦故也。
△三示念法。
三念。
念世間欺诳。
可輕可賤。
禅定智慧。
可尊可貴。
【■記】念者。
常念初禅。
不念餘事。
餘事者。
定慧之外。
皆名餘事。
即世間五欲雜染之情也。
△四示巧慧法。
四巧慧。
籌量世間樂。
禅定智慧樂。
得失輕重等。
【■記】巧慧者。
分别初禅。
尊重可貴。
欲界欺诳可惡。
初禅。
謂欣上勝妙出。
欲界。
謂厭下苦粗障。
因果合論則有十二觀。
與外道六行。
同名異義。
但外道專為求禅。
佛弟子用邪入正。
無漏心修。
還成正法。
是為巧慧也。
△五示一心法。
五一心。
念慧分明。
明見世間。
可患可惡。
善識禅定智慧功德。
可尊可貴。
【■記】一心者。
修此法時。
一心專志。
不涉餘緣。
此之一心。
乃決定之一心。
非入定之一心也。
示行五法竟。
△三結意。
此二十五法。
為四教前方便故。
應須具足。
若無此方便者。
世間禅定尚不可得。
豈況出世妙理乎。
然則明教既漸頓不同。
方便亦異。
依何教修行。
臨時審量耳。
【□注】止觀四末雲。
此二十五法。
通為一切禅慧方便。
諸觀不同。
故方便亦轉。
譬如曲弄既别。
調弦亦别(文)。
【■記】此節結釋從通轉異也。
輔行雲。
一切者。
亦不出世間及以四教。
以世禅四教觀解。
導此二十五法。
則所為皆别。
故曰亦轉。
然圓教用此為方便者。
如止觀雲。
今用此二十五法為定外方便。
亦名遠方便。
因是調心。
豁然見理。
見理時。
誰論内外遠近。
大品雲。
非内觀。
得是智慧。
非外觀。
非内外觀。
不離内觀。
不離外觀。
及内外觀。
亦不以無觀。
得是智慧。
今且約此明外方便也。
然不可定執而生俱非。
且寄未見理前。
須立二十五法内外方便也。
若解此意。
浮沉得所。
内外俱成方便也。
弄曲者。
即正曲之弄。
名弄曲。
以喻觀法。
調弦者。
即正曲之序。
名曲序。
以喻方便。
略釋方便助行開二十五竟。
△二觀法正修仍開十乘二。
初總标法被四機。
次明十乘觀法。
亦四教名同義異。
今且明圓教。
餘教例此。
【□注】大本十乘。
雖通四教。
但十法名同。
偏圓義異。
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