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下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诃五欲二。
初總牒。
第二诃五欲。
【□注】止觀四(二十)雲。
五塵非欲。
而其中有味。
能生行人須欲之心。
故言五欲。
常能牽人入諸魔境。
雖具前緣。
攝心難立。
是故須诃。
乃至此五過患者。
色如熱金丸。
執之則燒。
聲如塗毒鼓。
聞之必死。
香如憋龍氣。
齅之則病。
味如沸蜜。
湯舌則爛。
如蜜塗刀。
舐之則傷。
觸如卧師子。
近之則齧。
上代名僧詩雲。
遠之易為士。
近之難為情。
香味頹高志。
聲色喪軀齡。
(文)五中皆有依正二報。
【■記】十住毗婆沙雲。
禁六情。
如絷狗鹿魚蛇猿鳥。
狗樂聚落。
鹿樂山澤。
魚樂池沼。
蛇樂穴居。
猿樂深林。
鳥樂依空。
六根樂六塵。
非淺智弱志所能降伏。
唯有智慧堅心正念。
乃能降伏。
總喻六根。
大師對之。
謂眼貪色。
色有質像。
如狗貪聚落。
耳貪聲。
聲無質礙。
如鹿貪深山。
鼻貪香。
如魚貪池沼。
舌引味。
如蛇貪空穴。
身着觸。
如猿貪深林。
心緣法。
如鳥貪依空。
今不言法。
但明五塵。
故雲五塵非欲。
而其中别有一種可愛滋味。
能生行人須欲之心言五欲也。
大論雲。
哀哉衆生。
常為五欲之所惱亂。
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
得之轉劇。
如火炙疥。
五欲無益。
如狗咬枯骨。
五欲增诤。
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
如踐惡蛇。
五欲無實。
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
假借須臾。
世人愚惑。
貪着五欲。
至死不舍。
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如愚人貪果。
上樹食之。
不肯即下。
人伐樹。
傾堕而死。
可見五欲。
乃喪身之所。
而人何苦近而不遠乎。
憋音匹。
嗔也。
惡也。
△二别釋五。
初诃色欲。
一诃色。
謂男女形貌端嚴。
修目高眉。
丹唇皓齒。
及世間寶物。
玄黃朱紫。
種種妙色等。
【■記】注中缺别釋诃色之文。
今為釋之。
如智論雲。
若人着色。
諸結使火。
盡皆熾然燒害人身。
如火燒金銀。
煮沸熱蜜。
雖有色味。
燒身爛口。
急應舍之。
又能棄者。
不得棄火而留金。
要當金火而俱棄。
如頻婆娑王。
以色故。
身入敵國。
獨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
優填王。
以色染故。
截五百仙人手足。
為害如是。
色固可诃也。
止觀雲。
色欲者。
所謂赤白長短。
明眸善睐。
素頸翠眉。
皓齒丹唇乃至依報。
則玄黃朱紫諸珍寶物。
惑動人心。
如禅門所說。
色害尤深。
令人狂醉。
生死根本。
良由此也。
如難陀。
為欲持戒。
雖得羅漢。
習氣尚多。
況複衆生具縛者乎。
國王耽荒無度。
不顧宗廟社稷之重。
為欲樂故。
身入怨國。
此間上世。
亡國破家。
多從欲起。
赫赫宗周。
褒姒滅之。
即其事也。
觀經雲。
色使所使。
為恩愛奴。
不得自在。
若知色過患。
則不為色所欺。
如是诃已。
色欲即息。
△二诃聲欲。
二诃聲。
謂絲竹環佩之聲。
及男女歌詠聲等。
【□注】絲竹者。
絲曰弦。
竹曰管。
具有八音。
金石絲竹。
匏土革木。
環佩者。
在指者為環。
佩謂佩帶。
并是飾女身者。
歌詠者。
止觀四(二十一)雲。
即是嬌媚妖詞。
淫聲染語。
(文)輔行四下(十二)引提波延那仙人。
聞舍脂語失通。
五百仙人。
在雪山中住。
聞甄迦羅女歌聲。
失諸禅定(雲雲)。
【■記】此釋聲之過患。
為害非細。
固當诃也。
情與非情。
俱有音聲令人起欲。
先明絲竹環佩。
皆無情之聲。
今言絲竹。
舉八音之二者。
所謂令左右相擊以起樂也。
環佩。
即琳琅玉佩等類。
并是女身分上之莊飾者。
令聞者有生欲之過。
次言歌詠。
乃有情之聲。
初一行。
引止觀正釋。
次二行。
引輔行以證其過。
仙聞語而失通者。
佛未出時。
帝釋常詣波提仙人所聽法。
舍脂夫人疑雲。
帝釋舍我。
欲諸餘女。
即隐形上車。
到仙人所。
帝釋先乃語言。
仙人不欲見女。
汝可還宮。
舍脂不肯。
帝釋乃以荷莖打之。
舍脂以軟語謝帝釋。
仙人聞聲起欲。
螺髻落地失通。
五百聞歌失定者。
論雲。
五百仙人在雪山住。
有女在山浴而且歌。
仙聞歌聲。
即失禅定。
心醉狂逸。
不能自轉。
故論雲聲相無常。
暫聞即滅。
愚癡不解無常。
於聲妄生好樂。
遂生邪念染心。
緻令現生失益。
後堕惡道。
故當诃也。
△三诃香欲。
三诃香。
謂男女身香。
及世間飲食香等。
【□注】輔行四下(十三)雲。
人謂着香少過。
今則不然。
開結使門。
杜真正路。
百年持戒。
能一時壞(文)。
【■記】此言香欲大患。
所以當诃也。
大論雲。
有羅漢常入龍宮。
受龍請食。
食已。
令沙彌洗缽。
缽中有殘飯數粒。
沙彌嗅之大香。
食之甚美。
便作方便。
入師繩床下。
手提床足。
師入龍宮。
每與繩床俱。
沙彌由是亦得入宮。
龍言。
此未得道。
何以将來。
師言。
不覺。
沙彌得食。
亦見龍女身體端正。
妙香無比。
心生染着。
密發願言。
願我作福。
奪此龍處。
居其宮殿。
龍言。
後莫将此沙彌來。
沙彌還已。
一心施戒。
專求作龍。
後時繞寺。
足下水出。
自知龍業已成。
必得作龍。
徑至池邊。
以袈娑覆頂。
入水而死。
變為大龍。
以福德大故。
即殺彼龍。
舉池盡赤。
未死之前。
諸師诃之。
沙彌言。
我心已定。
心相已出。
時師及諸僧就池觀之。
歎言。
由着香故。
緻使爾也。
複有比丘。
在蓮華池邊經行。
聞蓮華香。
鼻受心着。
池神斥言。
汝何以舍於禅定。
而偷我香。
以着香故。
令諸結使久已卧者。
今皆覺起。
時有一人。
入池取華。
掘挽根莖。
狼藉而去。
池神見之。
嘿而不語。
比丘問言。
此人破池取華。
汝都無言。
我但池岸經行。
便見诃斥。
雲我偷香何也。
神言。
世間惡人。
常在罪垢糞中。
不淨堆裡。
故我不與共語。
汝是禅行好人。
而着香者。
破汝好事。
故诃責也。
是名诃香。
△四诃味欲。
四诃味。
謂種種飲食肴膳美味等。
【□注】輔行四下(十二)雲。
以着味故。
常受洋銅灌口。
以着味故。
堕不淨中(文)。
【■記】此言味欲為害。
亦未小也。
智論雲。
銅橛地獄。
獄卒問諸罪人。
汝何住處。
答言。
我心迷悶。
不知來處。
但患饑渴。
是時獄卒。
即驅罪人。
令坐熱鐵橛上。
以鐵鉗開口。
灌以洋銅。
吞以鐵丸。
入口口焦。
入咽咽爛。
入腹燒燃。
五髒俱壞。
直過堕地。
此人宿行因緣。
劫盜他财。
以自供口。
諸出家人。
或時詐病。
多求酥油石蜜。
故受洋銅灌口。
言堕不淨者。
若沙門婆羅門於福田食。
以不淨手觸。
或先啖。
或以不淨物着中。
或破淨命乞食。
以邪命自活因緣。
堕沸屎地獄中。
又一沙彌。
心常愛酪。
諸檀越饷僧酪時。
沙彌每得餘殘之分。
心中愛着。
樂喜不離。
命終之後。
生酪缾中。
其師得阿羅漢道。
僧分酪時。
語言徐徐。
莫傷愛酪沙彌。
諸人問故。
答言。
此蟲本我沙彌。
以愛酪故。
生此瓶中。
以是因緣。
味欲當诃也。
△五诃觸欲。
五诃觸。
謂男女分身柔軟細滑。
寒時體溫。
熱時體涼。
及諸好觸等。
【□注】輔行四下(十三)雲。
觸欲者。
生死之本。
系縛之緣。
何以故。
餘欲於四根各得其分。
惟此觸欲。
徧滿身受。
生處廣故。
多生染着。
此着難舍。
若堕地獄。
還以身觸受苦萬端。
此觸名為大黑暗處(文)。
【■記】此名觸欲之害。
尤多大也。
言生死之本者。
圓覺經雲。
若諸世界。
一切種性。
卵生胎生。
濕生化生。
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又雲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
衆生愛命。
還依欲本。
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故雲生死根本也。
系縛之緣者。
楞嚴經雲。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故謂系縛之緣也。
何以故下。
征釋所以。
大論引劫撥仙。
因觸欲。
而步行出宮。
失神足。
而不能飛行也。
鹿角仙。
由染欲。
而項騎淫女。
毀久積之多載精修也。
末行示觸欲過患之報論雲。
地獄有二部。
一名寒冰。
二名炎火。
此二獄中。
皆以身觸受罪。
苦毒萬端。
此觸名為大黑暗處。
危難之險道也。
略明诃五欲竟。
△三棄五蓋。
第三乘五蓋。
謂貪欲。
嗔恚。
睡眠。
掉悔。
疑。
【□注】止觀四(二十二)雲。
通稱蓋者。
蓋覆纏綿。
心神昏暗。
定慧不發。
故名為蓋。
前诃五欲。
乃是五根。
對現在五塵。
發五識。
今棄五蓋。
即是五識。
轉入意地。
追緣過去。
逆慮未來五塵等法。
為心内大障。
【■記】此節通明五法。
俱能蓋覆真性。
以破佛道。
開魔路。
為害亦不輕也。
初一行。
釋蓋義。
前诃下。
乃與前科辨異。
追緣下。
正明五蓋不棄。
則三世流害。
故雲為心内之大障。
【□注】乃至貪欲蓋起。
追念昔時粗弊五欲。
思想計校。
心生醉惑。
忘失正念等。
【■記】此下别明蓋相也。
意謂貪蓋無别。
其相即在貪念起時。
其念不息。
追念過去粗弊五欲。
随又思想計校。
心即醉惑。
忘失正念。
或作方便。
更望得之。
由是無間粗覺蓋禅。
名貪蓋體相也。
等者。
義貪不足之辭。
下例知。
【□注】嗔恚蓋者。
追想是人惱我。
惱我親。
稱歎我怨。
三世九惱。
怨對結恨。
心熱氣粗。
忿怒相續等。
【■記】意謂嗔蓋無他。
其相即在追想過去前人惱我。
或惱我父母等親。
或贊我相恨之怨。
此是現在嗔也。
一世既有三惱。
三世便有九惱。
如是怨境相對。
故令心熱氣粗。
以緻忿怒相續。
是為嗔蓋體相也。
輔行問。
過去已去。
未來未至。
雲何名惱。
答。
惱雖過未。
境實現在。
與時相值而生惱亂。
以過去曾惱我也。
若離嗔者。
雖有惱境。
惱心不生也。
【□注】睡眠蓋者。
心神昏昏為睡。
六識暗塞。
四肢倚放為眠。
眠名增心數法。
烏暗沉塞。
密來覆人。
難可妨衛等。
【■記】意謂睡蓋無他。
但是心依無記。
增長無明。
故意識昏熟。
五情暗冥。
無所覺知。
為睡眠也。
數人說為增心數法。
猶屬見思所斷。
癡使攝也。
輔行雲。
此中總說睡眠之法。
能令心數增長不息。
彼俱舍約法相雲。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以通善惡無記三性故也。
大論诃雲。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狂奪人民。
亦如臨陣自刃間。
如共毒蛇同室居。
如人被縛将去殺。
爾時雲何可安眠。
眠之妨禅。
其過最重。
是為睡蓋之相也。
【□注】掉悔者。
若覺觀偏起。
屬前蓋攝。
今覺觀等起。
徧緣諸法。
乍緣貪欲。
又想嗔恚。
及以邪癡。
焰焰不停。
卓卓無住。
乍起乍伏。
種種紛纭。
身無趣遊行。
口無益談笑。
是名為掉。
掉而無悔。
則不成蓋。
以其掉故。
心地思惟謹慎不節。
雲何乃作無益之事。
實為可恥。
心中憂悔。
懊結繞心則成悔蓋。
【■記】意謂粗心分别曰覺。
細心沉思曰觀。
輔行雲。
掉之為法。
破出家心。
攝猶不定。
況更掉散。
掉動也。
大論雲。
汝已剃發着袈娑。
雲何樂着戲論法。
放逸自恣失法利耶。
悔有二種。
一掉後生悔。
二如重罪人。
常懷怖畏。
悔箭入心。
堅不可拔。
故法界次第雲。
邪心動念曰掉。
退思憂悴曰悔。
若從無明謬取。
則戲論動。
掉心生焉。
既所為乖失。
退思憂惱。
悔心生矣。
此亦是增心數法。
正屬見谛所斷。
見使攝。
思惟斷亦有小分。
【■補】若入禅定。
知過而已。
不應想着。
非但悔故而得免脫。
當修禅定清淨之法。
那得将悔榮心。
妨於大事。
故雲悔已莫後憂。
不應常念着。
若懊結繞心。
則成悔蓋。
蓋覆禅定。
不得開發。
俱是悔蓋之相也。
【□注】疑蓋者。
此非見谛障理之疑。
乃是障定疑也。
疑有三種。
一疑自者。
謂我身低下。
必非道器。
是故疑自。
二疑師者。
此人身口。
不稱我懷。
何必能有深禅好慧。
師而事之。
将不誤我。
三疑法者。
所受之法。
何必中理。
三疑猶豫。
常在懷抱。
禅定不發。
設發永失。
此是疑蓋之相也。
【■記】此明疑使之過。
為障道之大患也。
初二句。
揀非指是。
疑有三下。
正明疑事非一。
謂癡心求理。
猶豫不決。
名疑。
若修道定等法。
無明暗鈍。
不别真僞。
因生猶豫。
心無決斷。
皆疑也。
猶豫獸名。
喻不決之狀。
【□注】若貪欲蓋重。
當用不淨觀棄之。
若嗔恚蓋多。
當念慈心滅除恚火。
若睡蓋多者。
當勤精進。
策勵身心。
若掉散多者。
應用數息。
若三疑在懷。
當作是念。
我身即是大富盲兒。
具足無上法身财寶。
煩惱所翳。
道眼未開。
要當修治。
終不放舍。
又無量劫來習因何定。
豈可自疑失時失利。
若疑師者。
我今無智。
上聖大人皆求其法。
不取其人。
若疑法者。
我法眼未開。
不别是非。
憑信而已。
佛法如海。
唯信能入(文)。
【■記】此文正明。
棄之一字。
乃治病之良方也。
前文是
初總牒。
第二诃五欲。
【□注】止觀四(二十)雲。
五塵非欲。
而其中有味。
能生行人須欲之心。
故言五欲。
常能牽人入諸魔境。
雖具前緣。
攝心難立。
是故須诃。
乃至此五過患者。
色如熱金丸。
執之則燒。
聲如塗毒鼓。
聞之必死。
香如憋龍氣。
齅之則病。
味如沸蜜。
湯舌則爛。
如蜜塗刀。
舐之則傷。
觸如卧師子。
近之則齧。
上代名僧詩雲。
遠之易為士。
近之難為情。
香味頹高志。
聲色喪軀齡。
(文)五中皆有依正二報。
【■記】十住毗婆沙雲。
禁六情。
如絷狗鹿魚蛇猿鳥。
狗樂聚落。
鹿樂山澤。
魚樂池沼。
蛇樂穴居。
猿樂深林。
鳥樂依空。
六根樂六塵。
非淺智弱志所能降伏。
唯有智慧堅心正念。
乃能降伏。
總喻六根。
大師對之。
謂眼貪色。
色有質像。
如狗貪聚落。
耳貪聲。
聲無質礙。
如鹿貪深山。
鼻貪香。
如魚貪池沼。
舌引味。
如蛇貪空穴。
身着觸。
如猿貪深林。
心緣法。
如鳥貪依空。
今不言法。
但明五塵。
故雲五塵非欲。
而其中别有一種可愛滋味。
能生行人須欲之心言五欲也。
大論雲。
哀哉衆生。
常為五欲之所惱亂。
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
得之轉劇。
如火炙疥。
五欲無益。
如狗咬枯骨。
五欲增诤。
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
如踐惡蛇。
五欲無實。
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
假借須臾。
世人愚惑。
貪着五欲。
至死不舍。
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如愚人貪果。
上樹食之。
不肯即下。
人伐樹。
傾堕而死。
可見五欲。
乃喪身之所。
而人何苦近而不遠乎。
憋音匹。
嗔也。
惡也。
△二别釋五。
初诃色欲。
一诃色。
謂男女形貌端嚴。
修目高眉。
丹唇皓齒。
及世間寶物。
玄黃朱紫。
種種妙色等。
【■記】注中缺别釋诃色之文。
今為釋之。
如智論雲。
若人着色。
諸結使火。
盡皆熾然燒害人身。
如火燒金銀。
煮沸熱蜜。
雖有色味。
燒身爛口。
急應舍之。
又能棄者。
不得棄火而留金。
要當金火而俱棄。
如頻婆娑王。
以色故。
身入敵國。
獨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
優填王。
以色染故。
截五百仙人手足。
為害如是。
色固可诃也。
止觀雲。
色欲者。
所謂赤白長短。
明眸善睐。
素頸翠眉。
皓齒丹唇乃至依報。
則玄黃朱紫諸珍寶物。
惑動人心。
如禅門所說。
色害尤深。
令人狂醉。
生死根本。
良由此也。
如難陀。
為欲持戒。
雖得羅漢。
習氣尚多。
況複衆生具縛者乎。
國王耽荒無度。
不顧宗廟社稷之重。
為欲樂故。
身入怨國。
此間上世。
亡國破家。
多從欲起。
赫赫宗周。
褒姒滅之。
即其事也。
觀經雲。
色使所使。
為恩愛奴。
不得自在。
若知色過患。
則不為色所欺。
如是诃已。
色欲即息。
△二诃聲欲。
二诃聲。
謂絲竹環佩之聲。
及男女歌詠聲等。
【□注】絲竹者。
絲曰弦。
竹曰管。
具有八音。
金石絲竹。
匏土革木。
環佩者。
在指者為環。
佩謂佩帶。
并是飾女身者。
歌詠者。
止觀四(二十一)雲。
即是嬌媚妖詞。
淫聲染語。
(文)輔行四下(十二)引提波延那仙人。
聞舍脂語失通。
五百仙人。
在雪山中住。
聞甄迦羅女歌聲。
失諸禅定(雲雲)。
【■記】此釋聲之過患。
為害非細。
固當诃也。
情與非情。
俱有音聲令人起欲。
先明絲竹環佩。
皆無情之聲。
今言絲竹。
舉八音之二者。
所謂令左右相擊以起樂也。
環佩。
即琳琅玉佩等類。
并是女身分上之莊飾者。
令聞者有生欲之過。
次言歌詠。
乃有情之聲。
初一行。
引止觀正釋。
次二行。
引輔行以證其過。
仙聞語而失通者。
佛未出時。
帝釋常詣波提仙人所聽法。
舍脂夫人疑雲。
帝釋舍我。
欲諸餘女。
即隐形上車。
到仙人所。
帝釋先乃語言。
仙人不欲見女。
汝可還宮。
舍脂不肯。
帝釋乃以荷莖打之。
舍脂以軟語謝帝釋。
仙人聞聲起欲。
螺髻落地失通。
五百聞歌失定者。
論雲。
五百仙人在雪山住。
有女在山浴而且歌。
仙聞歌聲。
即失禅定。
心醉狂逸。
不能自轉。
故論雲聲相無常。
暫聞即滅。
愚癡不解無常。
於聲妄生好樂。
遂生邪念染心。
緻令現生失益。
後堕惡道。
故當诃也。
△三诃香欲。
三诃香。
謂男女身香。
及世間飲食香等。
【□注】輔行四下(十三)雲。
人謂着香少過。
今則不然。
開結使門。
杜真正路。
百年持戒。
能一時壞(文)。
【■記】此言香欲大患。
所以當诃也。
大論雲。
有羅漢常入龍宮。
受龍請食。
食已。
令沙彌洗缽。
缽中有殘飯數粒。
沙彌嗅之大香。
食之甚美。
便作方便。
入師繩床下。
手提床足。
師入龍宮。
每與繩床俱。
沙彌由是亦得入宮。
龍言。
此未得道。
何以将來。
師言。
不覺。
沙彌得食。
亦見龍女身體端正。
妙香無比。
心生染着。
密發願言。
願我作福。
奪此龍處。
居其宮殿。
龍言。
後莫将此沙彌來。
沙彌還已。
一心施戒。
專求作龍。
後時繞寺。
足下水出。
自知龍業已成。
必得作龍。
徑至池邊。
以袈娑覆頂。
入水而死。
變為大龍。
以福德大故。
即殺彼龍。
舉池盡赤。
未死之前。
諸師诃之。
沙彌言。
我心已定。
心相已出。
時師及諸僧就池觀之。
歎言。
由着香故。
緻使爾也。
複有比丘。
在蓮華池邊經行。
聞蓮華香。
鼻受心着。
池神斥言。
汝何以舍於禅定。
而偷我香。
以着香故。
令諸結使久已卧者。
今皆覺起。
時有一人。
入池取華。
掘挽根莖。
狼藉而去。
池神見之。
嘿而不語。
比丘問言。
此人破池取華。
汝都無言。
我但池岸經行。
便見诃斥。
雲我偷香何也。
神言。
世間惡人。
常在罪垢糞中。
不淨堆裡。
故我不與共語。
汝是禅行好人。
而着香者。
破汝好事。
故诃責也。
是名诃香。
△四诃味欲。
四诃味。
謂種種飲食肴膳美味等。
【□注】輔行四下(十二)雲。
以着味故。
常受洋銅灌口。
以着味故。
堕不淨中(文)。
【■記】此言味欲為害。
亦未小也。
智論雲。
銅橛地獄。
獄卒問諸罪人。
汝何住處。
答言。
我心迷悶。
不知來處。
但患饑渴。
是時獄卒。
即驅罪人。
令坐熱鐵橛上。
以鐵鉗開口。
灌以洋銅。
吞以鐵丸。
入口口焦。
入咽咽爛。
入腹燒燃。
五髒俱壞。
直過堕地。
此人宿行因緣。
劫盜他财。
以自供口。
諸出家人。
或時詐病。
多求酥油石蜜。
故受洋銅灌口。
言堕不淨者。
若沙門婆羅門於福田食。
以不淨手觸。
或先啖。
或以不淨物着中。
或破淨命乞食。
以邪命自活因緣。
堕沸屎地獄中。
又一沙彌。
心常愛酪。
諸檀越饷僧酪時。
沙彌每得餘殘之分。
心中愛着。
樂喜不離。
命終之後。
生酪缾中。
其師得阿羅漢道。
僧分酪時。
語言徐徐。
莫傷愛酪沙彌。
諸人問故。
答言。
此蟲本我沙彌。
以愛酪故。
生此瓶中。
以是因緣。
味欲當诃也。
△五诃觸欲。
五诃觸。
謂男女分身柔軟細滑。
寒時體溫。
熱時體涼。
及諸好觸等。
【□注】輔行四下(十三)雲。
觸欲者。
生死之本。
系縛之緣。
何以故。
餘欲於四根各得其分。
惟此觸欲。
徧滿身受。
生處廣故。
多生染着。
此着難舍。
若堕地獄。
還以身觸受苦萬端。
此觸名為大黑暗處(文)。
【■記】此名觸欲之害。
尤多大也。
言生死之本者。
圓覺經雲。
若諸世界。
一切種性。
卵生胎生。
濕生化生。
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又雲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
衆生愛命。
還依欲本。
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故雲生死根本也。
系縛之緣者。
楞嚴經雲。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故謂系縛之緣也。
何以故下。
征釋所以。
大論引劫撥仙。
因觸欲。
而步行出宮。
失神足。
而不能飛行也。
鹿角仙。
由染欲。
而項騎淫女。
毀久積之多載精修也。
末行示觸欲過患之報論雲。
地獄有二部。
一名寒冰。
二名炎火。
此二獄中。
皆以身觸受罪。
苦毒萬端。
此觸名為大黑暗處。
危難之險道也。
略明诃五欲竟。
△三棄五蓋。
第三乘五蓋。
謂貪欲。
嗔恚。
睡眠。
掉悔。
疑。
【□注】止觀四(二十二)雲。
通稱蓋者。
蓋覆纏綿。
心神昏暗。
定慧不發。
故名為蓋。
前诃五欲。
乃是五根。
對現在五塵。
發五識。
今棄五蓋。
即是五識。
轉入意地。
追緣過去。
逆慮未來五塵等法。
為心内大障。
【■記】此節通明五法。
俱能蓋覆真性。
以破佛道。
開魔路。
為害亦不輕也。
初一行。
釋蓋義。
前诃下。
乃與前科辨異。
追緣下。
正明五蓋不棄。
則三世流害。
故雲為心内之大障。
【□注】乃至貪欲蓋起。
追念昔時粗弊五欲。
思想計校。
心生醉惑。
忘失正念等。
【■記】此下别明蓋相也。
意謂貪蓋無别。
其相即在貪念起時。
其念不息。
追念過去粗弊五欲。
随又思想計校。
心即醉惑。
忘失正念。
或作方便。
更望得之。
由是無間粗覺蓋禅。
名貪蓋體相也。
等者。
義貪不足之辭。
下例知。
【□注】嗔恚蓋者。
追想是人惱我。
惱我親。
稱歎我怨。
三世九惱。
怨對結恨。
心熱氣粗。
忿怒相續等。
【■記】意謂嗔蓋無他。
其相即在追想過去前人惱我。
或惱我父母等親。
或贊我相恨之怨。
此是現在嗔也。
一世既有三惱。
三世便有九惱。
如是怨境相對。
故令心熱氣粗。
以緻忿怒相續。
是為嗔蓋體相也。
輔行問。
過去已去。
未來未至。
雲何名惱。
答。
惱雖過未。
境實現在。
與時相值而生惱亂。
以過去曾惱我也。
若離嗔者。
雖有惱境。
惱心不生也。
【□注】睡眠蓋者。
心神昏昏為睡。
六識暗塞。
四肢倚放為眠。
眠名增心數法。
烏暗沉塞。
密來覆人。
難可妨衛等。
【■記】意謂睡蓋無他。
但是心依無記。
增長無明。
故意識昏熟。
五情暗冥。
無所覺知。
為睡眠也。
數人說為增心數法。
猶屬見思所斷。
癡使攝也。
輔行雲。
此中總說睡眠之法。
能令心數增長不息。
彼俱舍約法相雲。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以通善惡無記三性故也。
大論诃雲。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狂奪人民。
亦如臨陣自刃間。
如共毒蛇同室居。
如人被縛将去殺。
爾時雲何可安眠。
眠之妨禅。
其過最重。
是為睡蓋之相也。
【□注】掉悔者。
若覺觀偏起。
屬前蓋攝。
今覺觀等起。
徧緣諸法。
乍緣貪欲。
又想嗔恚。
及以邪癡。
焰焰不停。
卓卓無住。
乍起乍伏。
種種紛纭。
身無趣遊行。
口無益談笑。
是名為掉。
掉而無悔。
則不成蓋。
以其掉故。
心地思惟謹慎不節。
雲何乃作無益之事。
實為可恥。
心中憂悔。
懊結繞心則成悔蓋。
【■記】意謂粗心分别曰覺。
細心沉思曰觀。
輔行雲。
掉之為法。
破出家心。
攝猶不定。
況更掉散。
掉動也。
大論雲。
汝已剃發着袈娑。
雲何樂着戲論法。
放逸自恣失法利耶。
悔有二種。
一掉後生悔。
二如重罪人。
常懷怖畏。
悔箭入心。
堅不可拔。
故法界次第雲。
邪心動念曰掉。
退思憂悴曰悔。
若從無明謬取。
則戲論動。
掉心生焉。
既所為乖失。
退思憂惱。
悔心生矣。
此亦是增心數法。
正屬見谛所斷。
見使攝。
思惟斷亦有小分。
【■補】若入禅定。
知過而已。
不應想着。
非但悔故而得免脫。
當修禅定清淨之法。
那得将悔榮心。
妨於大事。
故雲悔已莫後憂。
不應常念着。
若懊結繞心。
則成悔蓋。
蓋覆禅定。
不得開發。
俱是悔蓋之相也。
【□注】疑蓋者。
此非見谛障理之疑。
乃是障定疑也。
疑有三種。
一疑自者。
謂我身低下。
必非道器。
是故疑自。
二疑師者。
此人身口。
不稱我懷。
何必能有深禅好慧。
師而事之。
将不誤我。
三疑法者。
所受之法。
何必中理。
三疑猶豫。
常在懷抱。
禅定不發。
設發永失。
此是疑蓋之相也。
【■記】此明疑使之過。
為障道之大患也。
初二句。
揀非指是。
疑有三下。
正明疑事非一。
謂癡心求理。
猶豫不決。
名疑。
若修道定等法。
無明暗鈍。
不别真僞。
因生猶豫。
心無決斷。
皆疑也。
猶豫獸名。
喻不決之狀。
【□注】若貪欲蓋重。
當用不淨觀棄之。
若嗔恚蓋多。
當念慈心滅除恚火。
若睡蓋多者。
當勤精進。
策勵身心。
若掉散多者。
應用數息。
若三疑在懷。
當作是念。
我身即是大富盲兒。
具足無上法身财寶。
煩惱所翳。
道眼未開。
要當修治。
終不放舍。
又無量劫來習因何定。
豈可自疑失時失利。
若疑師者。
我今無智。
上聖大人皆求其法。
不取其人。
若疑法者。
我法眼未開。
不别是非。
憑信而已。
佛法如海。
唯信能入(文)。
【■記】此文正明。
棄之一字。
乃治病之良方也。
前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