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上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上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明妙法方便正修二。

    初總叙法被四機。

     然依上四教修行時。

    各有方便正修。

    謂二十五方便。

    十乘觀法。

    若教教各明。

    其文稍煩。

    義意雖異。

    名數不别。

    故總明。

    可以意知。

     【□注】然前明四教釋經方軌。

    正為開解。

    若依解立行。

    必須各明方便正修。

    故所列方便。

    則通四教。

    但十乘。

    且就圓論。

    蓋立行以圓為正也。

     【■記】此總叙解後。

    自當立行也。

    蓋謂有解無行。

    如有目而無足。

    有行無解。

    如有足而無目。

    此二者。

    俱不能到清涼池也。

    是以前文明教開解。

    此下依解立行。

    欲使解行相資。

    猶目足之兼導也。

    然而四教之行。

    各有方便正修。

    今所列之方便。

    則四教俱通。

    唯十乘。

    獨就圓談。

    蓋由所立之行。

    當須以圓為正故也。

     【□注】不明四種三昧。

    (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十境者。

    (陰煩病業魔禅見慢乘薩)蓋錄大本綱要。

    非止觀意。

    故不委也。

     【■記】此對止觀述不明四行十境所以也。

    初一行。

    點示四行十境名目。

    蓋錄下。

    正述不明所以。

    謂止觀第二。

    則詳明之。

    今但略其綱要而已。

    故不委明也。

    今略雲。

    一常坐。

    出文殊問般若經。

    名一行三昧。

    乃至雲身開常坐。

    遮行住卧。

    或可處衆。

    獨居彌善。

    居一靜室。

    安一繩床。

    九十日為一期。

    或七日不定。

    結跏趺坐。

    專念一佛。

    (雲雲)二常行出般舟三昧經。

    謂唯專行繞。

    九十日為一期。

    亦名佛立三昧。

    三昧成時。

    見十方佛在空中立。

    三半行半坐。

    出方等法華等經。

    方等經雲。

    旋百二十匝。

    卻坐思惟。

    不限時日。

    法華經雲。

    其人若行若立。

    讀誦是經。

    是人若坐。

    思惟是經。

    我時乘六牙白象。

    現其人前。

    以三七日為一期。

    四非坐非行。

    實通行坐。

    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

    若行若坐。

    乃至作務。

    公司匆遽。

    亦可修也。

    南嶽呼為随自意三昧。

    十境不出三障四魔。

    陰入境。

    病患境。

    即報障。

    煩惱境。

    諸見境。

    上慢境。

    即煩惱障。

    業相境。

    魔事境。

    禅定境。

    二乘境。

    菩薩境。

    即業障。

    陰。

    業。

    禅。

    乘。

    薩。

    即陰魔。

    煩。

    見。

    慢。

    即煩惱魔。

    病。

    即死魔。

    魔。

    即天魔也。

     【■補】儀注雲。

    陰者。

    謂初心修觀。

    必先内心。

    故於三科。

    揀去界入。

    複於五陰。

    又除前四。

    的取識陰。

    為所觀境。

    如去丈就尺。

    去尺就寸。

    是為總無明心。

    如伐樹得根。

    灸病得穴。

    千枝萬病。

    自然消殒。

    若不入者。

    然後曆餘一心。

    例餘陰入。

    乃至九境。

    待發方觀。

    不發不觀。

    煩惱者。

    謂無始以來積集重惑。

    今因用觀。

    此惑過常。

    不可控制。

    病患者。

    由觀陰惑。

    激動四大。

    識其元由。

    或用觀用術用醫治之。

    然後複用觀行熏修。

    業相者。

    有漏之業。

    将來應報。

    今因觀發。

    發相雖多。

    不出蔽度。

    各有六相。

    或因止生。

    或因觀生。

    魔事者。

    由觀諸境。

    惑雖未破。

    天魔恐其出界。

    民主皆來。

    撓動行人。

    并人間[怡-台+追]惕夜叉。

    時媚等鬼管屬天魔。

    防遏行者。

    不許出界。

    故大品雲。

    菩薩不說魔者。

    名菩薩旃陀羅。

    禅者。

    謂根本四禅等。

    功夫得力。

    必有宿習現相。

    相最難知。

    如楞嚴止觀廣明。

    見者。

    由觀發見。

    乃至百四十見等。

    慢者。

    既伏見已。

    謂是深詣。

    濫叨上聖。

    是故須識。

    二乘者。

    昔發小志。

    由慈習生。

    菩薩者。

    三藏通别三菩薩心。

    由習而現。

    如上諸境。

    并須觀力而調伏之。

    然此十境。

    出止觀大意。

     【□注】妙玄明入體之門。

    四教四門。

    門門十乘。

    若止觀十境。

    境境十乘。

    唯明圓行。

    義例雲。

    若無十境。

    乘則無體。

    若無十法。

    名壞驢車。

    (文)以陰等十。

    為所觀境。

    以不思議境等。

    為能觀觀故。

     【■備】此引妙玄。

    以明十乘用廣也。

    言入體之門者。

    體。

    理也。

    謂藏教。

    生滅為體。

    乃至圓教。

    無作為體等。

    四教四門者。

    藏通别圓各具空有雙亦雙非四門。

    修此四門。

    均須駕以十乘方到清涼地。

    若止觀下。

    明立行須圓。

    義例下。

    明境乘俱必須十所以也。

     △二略述行立二種二。

    初明方便助行開二十五三。

    初分科。

     言二十五方便者。

    束為五科。

    一具五緣。

    二诃五欲。

    三棄五蓋。

    四調五事。

    五行五法。

     【□注】止觀四(初)方便名善巧。

    善巧修行。

    以微少善根。

    能令無量行成解發。

    入菩薩位(文)。

     【■記】此釋方便名也。

    止觀雲。

    方便者。

    衆緣和合也。

    以能和合成因。

    亦能和合取果。

    輔行雲。

    以善能和合。

    故名方便。

    今二十五法和合調停。

    方能成圓初住因。

    克妙覺果。

    方便名善巧者。

    以方便小行。

    能善巧回向。

    可使小行。

    轉成妙因。

    故名善巧。

    不善巧者。

    權實不二。

    以不二解調停事儀。

    能使一行一切行。

    成三軌真解。

    一發一切發。

    入圓教初住也。

    大論雲。

    小善能作大果者。

    如求佛果。

    或是贊一偈。

    稱一名。

    燒一香。

    獻一華。

    如是小行。

    必得作佛。

    故知善巧名方便者。

    由回向故。

    以智導之力也。

    行成解發者。

    論初心。

    解先行後。

    論入位。

    行若不成。

    真解不發。

     【□注】止觀四初雲。

    圓教以假名五品觀行等位。

    去真猶遠。

    名遠方便。

    六根清淨相似鄰真。

    名近方便。

    (約内外凡位)今就五品之前。

    假名位中。

    複論遠近。

    二十五法為遠方便。

    十種境界為近方便。

    橫豎該羅。

    十觀具足。

    成觀行位。

    能發真似。

    名近方便。

    (文)輔行四上(初)具釋。

     【■記】此示方便之義。

    有遠近不同。

    言假名者。

    前名字中雖從知識。

    或從經卷。

    聞說三谛實相之理。

    通達了知一切諸法。

    猶未修觀。

    雖雲名字。

    乃假名也。

    五品位中。

    雖圓修三觀。

    圓伏五住。

    亦未斷惑。

    尚隔十信。

    故雲去真遙遠也。

    六根鄰真者。

    即十信也。

    以初信斷見。

    二至七斷思。

    八十斷内外塵沙。

    諸粗垢先落。

    而雲清淨。

    以圓伏無明。

    相似見中道理。

    望于初住。

    隻間一心。

    故雲鄰真也。

    輔行雲。

    今文二十五法。

    於圓教遠近方便之前。

    更論方便者。

    以為五品作方便耳。

    於六即中是名字即。

    故雲假名。

    是知今意。

    并在四教内外凡前。

    通為四教遠方便也。

    十種者。

    即十境也。

    若觀若發。

    入品非遙。

    名之為近。

    二十五法。

    去真遠故。

    是名為遠。

    問。

    陰是正修。

    餘九待發。

    雲何以此而名方便。

    答。

    今論十境鹹方便者。

    俱是所觀故也。

    若能觀之。

    方屬正修。

    是故前八。

    但在凡夫。

    後之二名。

    方為聖人方便。

    故知十境。

    并是圓行近方便也。

    若前三教。

    差降不同。

    别於菩薩境但觀二教。

    通但觀一。

    三藏全無。

    但觀九境。

    通二乘觀八境半。

    藏二乘觀八境全。

    通論雖爾。

    今意在圓。

    橫豎下。

    明觀境功能。

    十境橫豎該羅等者。

    如止觀第五初。

    十雙互發。

    今具記之。

    止觀雲。

    互發有十。

    謂次第不次第。

    雜不雜。

    具不具。

    作意不作意。

    成不成。

    益不益。

    久不久。

    難不難。

    更不更。

    三障四魔。

    九雙七隻。

    輔行雲。

    前九相對。

    故雲九雙。

    後一不對。

    故雲七隻也。

    又橫具橫不具。

    豎具豎不具。

    例如發四禅至非想。

    是豎具。

    至不用處。

    是豎不具。

    發通明背舍等。

    是橫具。

    止發七背舍。

    是橫不具。

    又初禅九品是豎具。

    八品來是豎不具。

    又一品五支足是橫具。

    四支已來是橫不具。

    其餘例此可知。

    輔行雲。

    由境發故。

    觀發縱橫複名橫豎。

    又此十法有通有别。

    别者不思議境。

    窮實相底名豎。

    包十法界名橫。

    發心上求名豎。

    下化衆生名橫。

    又上求下化名豎。

    依境發誓名橫。

    安心徹理名豎。

    六十四番名橫。

    破徧惑窮名豎。

    諸門相望名橫。

    通至寶所名豎。

    檢校塞着名橫。

    道品至後名豎。

    品品相望名橫。

    正助至後名豎。

    法法相望名橫。

    次位至極名豎。

    位位徧攝名橫。

    安忍進後名豎。

    違順相望名橫。

    無着入住為豎。

    離似三法為橫。

    此且單約圓乘為解。

    若望偏乘。

    名橫名豎。

    顯非橫豎。

    若不思議。

    非橫非豎。

    能作橫豎。

    而雲橫豎。

    又總論者。

    在一一位。

    十自相望為橫。

    一一至極。

    當法漸深為豎。

    亦可前之七法名橫。

    識位次去為豎也。

     【□注】又二十五法。

    為通方便。

    通四三昧故。

    方等夢王。

    法華六時五悔。

    為别方便。

    四三昧中。

    别於一種三昧所用故。

     【■記】此明通别方便也。

    初二句。

    明通方便。

    以四三昧通於二十五法為方便故。

    次行半。

    判别方便以四三昧中。

    半行半坐一種。

    别用方等夢王法華五悔為方便故也。

    所言夢王者。

    輔行雲。

    方等至尊。

    不可聊爾。

    若欲修習。

    神明為證。

    先求夢王。

    若得見一。

    是許忏悔等。

    法華别約六時五悔。

    解見前九。

     【□注】束為五科者。

    止觀四(初)雲。

    夫道不孤運。

    宏之在人。

    人宏勝法。

    假緣進道。

    所以須具五緣。

    緣力既具。

    當割諸嗜欲。

    嗜欲外屏。

    當内淨其心。

    其心若寂。

    當調試五事。

    五事調已。

    行於五法。

    必至所在。

    乃至三科。

    出大論。

    一種。

    出禅經。

    (具五緣)一是諸禅師立(文調五事)。

     【■記】此引止觀發明五科生起之文。

    初四行。

    正明生起。

    首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