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之下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九之下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讀誦品二。

    初标。

     二讀誦品者。

     △二釋三。

    初引經。

     經雲。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記】此引法華經句。

    以證第二品之功德也。

    何況者。

    比拟意。

    以前初品随喜他益鮮鮮之功。

    尚勝二乘施戒福德何況此第二品中讀誦受持自行之功德耶。

    可見此五品之功勳。

    而後後勝於前前矣。

     △二釋意。

     謂内以圓觀。

    更加讀誦。

     【■記】此釋勝前之所以也。

    謂前随喜者。

    但圓信而已。

    今更加讀誦。

    口之誦力。

    耳之聞力。

    以助於觀。

    則内外相藉。

    使圓信轉明。

    十心堅固。

    是故能成第二品也。

     △三喻顯。

     如膏助火。

     【□注】止觀七(三十一)雲。

    善言妙義。

    與心相會。

    如膏助火。

    是時心觀益明。

    名第二品也。

    讀誦如膏。

    圓觀如火。

    文句八(五)看文為讀。

    不忘為誦。

    信心故受。

    念力故持(文)。

     【■補】此釋譬喻也。

    先引止觀。

    法喻并陳。

    初二句。

    言讀誦者随文入觀意。

    次三句。

    喻明因讀誦之外助。

    俾内觀而愈明。

    故成第二品也。

    次二句。

    正以喻顯可知。

    次引文句。

    訓釋四義。

    妙玄雲。

    初品觀智如目。

    次品讀誦如日。

    日有光故。

    目種種色。

    種種色。

    指三千三谛。

    又大論六種法師。

    受持讀誦為四。

    宣傳為說。

    聖人經書難解。

    須解釋。

    共成六種。

    釋讀誦品竟。

     △三說法品二。

    初标。

     三說法品者。

     △二釋二。

    初引經。

     經雲若有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

     【□注】文句八(五)雲。

    宣傳為說。

    聖人經書難解。

    須解釋(文)。

     【■記】儀文引法華經句。

    以證第三品之功德也。

    前品讀誦。

    專為自利。

    此中受持讀誦者。

    自行也。

    為他人說者。

    教他也。

    既能自利。

    亦能利他。

    彼此獲益。

    勝前可知。

    注中引文句以明解說二行。

    其功同也。

    解者注釋其義。

    謂聖經語妙義玄。

    自非達者诠解。

    後學罔措。

    說者。

    宣傳其文。

    所謂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是故宣傳佛語。

    解釋佛經。

    同入說法品也。

     △二釋意。

     内解轉勝。

    導利前人。

    化功歸己。

    心倍勝前。

     【□注】妙玄五(三)雲。

    行者内觀轉強。

    外資又着。

    圓解在懷。

    誓願熏動。

    更加說法。

    如實演布。

    說法開導。

    是前人得道全因緣。

    化功歸己。

    十心則三倍轉明。

    是名第三品位(文)。

     【■記】此釋勝前之所以也。

    前雖觀行轉明。

    功在自行。

    斯則内以誓願熏動。

    外則如法演說。

    開導前人。

    令彼依法修持。

    化功歸己。

    俾己觀三倍增明。

    二利雙修。

    其功德自當勝前。

    奚待言乎。

     【■備】有師标雲。

    中阿含及付法藏經。

    俱言善知識是前人得道全因緣。

    毗昙雲。

    說法解脫。

    聽法解脫。

    經論雖小。

    可以例知。

     【□注】止觀七(三十)雲。

    更加說法。

    轉其内解。

    導利前人。

    以曠濟故。

    化功歸己。

    釋簽(五)雲。

    故知以說法力。

    内熏自智令倍清淨。

    為說圓常。

    内心無着。

    故名為淨。

    化功歸己。

    意在於斯。

    問。

    南嶽天台皆雲為他損己。

    及止觀中令修三術。

    誡弗領徒。

    又輔行七下(二十六)雲。

    蚤領衆者。

    名成損己。

    益他蓋微。

    其如玄文。

    止觀。

    及今說法品。

    皆雲說法開導。

    化他歸己耶。

    須知以慈忍無着之心說法則可。

    如雲三軌備足。

    方可宣通。

    如四安樂行。

    方許說法。

    否則不許。

    若南嶽天台所雲。

    蓋寄自以誡他也。

    如妙樂一雲。

    今問弘經者。

    為名利壅己。

    為大悲益物。

    自行暗於妙宗。

    何殊無目而導。

    衣座室誡。

    思之自克。

     【■記】此節深談說法品位不易登也。

    先引止觀。

    以明功勝前品。

    次引釋簽。

    以證功勝所以。

    問中南嶽謂為他損己者。

    傳中叙智斷師。

    咨疑禅要。

    師雲。

    十地法門。

    驚異心目。

    斷雲。

    恐師位階十地。

    師雲。

    吾是十信鐵輪位耳。

    天台謂為他損己者。

    别傳中述智朗請雲。

    不審師居何位。

    沒此何生。

    師雲。

    吾不領衆。

    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僅止五品耳。

    止觀三術者。

    文雲。

    一莫受莫着。

    二縮德露疵。

    三一舉萬裡。

    此是外三術。

    内三術者。

    謂空假中是也。

    外障是軟賊。

    謂名譽等。

    當修外術以治之。

    内障是強賊。

    謂煩惱等。

    當修内術而治也。

    又輔行下。

    引證損己。

    以難今品之益己也。

    須知下。

    答辭。

    意明有堪說不堪說之分也。

    言三軌者。

    法華經雲。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是也。

    四安樂行者。

    法華明身。

    口。

    意。

    誓願。

    四安樂行。

    又一者。

    正慧離着安樂行。

    二者無輕贊毀安樂行。

    亦名轉諸聲聞。

    令得佛智安樂行。

    三者。

    無惱平等安樂行。

    亦名敬善知識安樂行。

    四者。

    慈悲接引安樂行。

    亦名夢中具足成就神通。

    智慧。

    佛道。

    涅盤。

    安樂行。

    意謂具三軌四行者。

    方堪說法。

    反顯不具者則不堪也。

    若南嶽下。

    通指二師引己以誡衆也。

    如妙樂下。

    正明警誡。

    意謂己眼不明。

    如為人師。

    何異無目導引。

    所謂一盲引衆盲也。

    故教思三軌四行以誡之。

     【■補】文句雲。

    利物慈悲為首。

    涉有忍辱為基。

    說法亡我為本。

    而弘經者。

    慈悲覆護衆生。

    如室。

    忍辱遮蔽衆生惡障。

    及煩惱等醜。

    如衣。

    了諸法空。

    亦無我為能說。

    安心於空。

    方能安他安己。

    如座。

    四安樂行。

    當檢南嶽法華安樂行品解。

     【□注】問今五品位說法品中。

    化功歸己。

    彼止觀安忍中。

    正於五品令修三術。

    誡弗領徒。

    何耶。

    須知雖於品中令修三術。

    意誡初心為他損己。

    又品位雖說。

    須守觀心。

    若逐外有妨。

    是亦須誡。

     【■記】此節問答。

    以釋初心說法者。

    當自量自裁可也。

    問中先明今言益。

    彼謂損。

    如何會通。

    須知下。

    答辭。

    意言初心弘經者。

    宜用彼以自警。

    用今以說法。

    庶幾於他獲利。

    於道無妨。

    不然。

    何如退步為妙。

    釋說法品竟。

     △四兼行六度品二。

    初标。

     四兼行六度。

     △二釋二。

    初引經。

     經雲況複有人。

    能持是經。

    兼行布施等。

     【□注】妙玄五(三)雲。

    上來前熟觀心。

    未遑涉事。

    今正觀稍明。

    即傍兼利物。

    能以少施。

    與虛空法界等。

    使一切法趣檀。

    檀為法界。

    餘五亦如是。

    事相雖少。

    運懷甚大。

    此則理觀為正。

    事行為傍。

    故言兼行布施。

     【■記】此儀文引經。

    以證第四品之功德也。

    況者亦比拟意。

    言前品說法。

    雖是利他。

    似乎但熟理觀為要。

    未敢涉於事行。

    所謂劃地以自限也。

    故不若此品兼行六度之為勝也。

    注中引妙玄釋成勝義。

    初四句。

    校前而論超勝所以。

    能以少施下。

    明圓教行門之妙。

    不同前三教之粗行也。

    圓人。

    一圓一切圓。

    故有運心利物之能。

    如取一抟之食施人。

    令一切法皆成布施。

    何以故。

    了達此施。

    全體法界。

    法界外。

    更無剩法故也。

    故能使一切皆趣於施。

    是為少施與虛空等也。

    以其能作法界之觀。

    故雲事相雖少。

    運懷甚大。

    此品依然理觀為正。

    事行為傍。

    故言兼也。

     △二釋意。

     福德力故。

    倍增觀心。

     【□注】事福資理。

    則十心彌盛。

    是名第四品位(文)。

     【■記】此明勝前之所以也。

    前者既未涉事。

    雖有理觀之功。

    唯有慧而無福。

    今藉事福之力以助之。

    使理觀倍加增明。

    故雲事福資理十心彌盛。

    自當勝前。

    故稱第四品也。

    釋兼行品竟。

     △五正行六度品二。

    初标。

     五正行六度者。

     △二釋二。

    初引經。

     經雲。

    若人讀誦。

    為他人說。

    複能持戒等。

     【□注】妙玄五(三)雲。

    行人圓觀稍熟。

    理事欲融。

    涉事不妨理。

    在理不隔事。

    故具行六度。

    若布施時。

    無二邊取着。

    十法界依正。

    一舍一切舍。

    财身及命。

    無畏等施。

    若持戒時。

    性重譏嫌。

    等無差别。

    五部重輕。

    無所觸犯。

    若行忍時。

    生法寂滅。

    荷負安耐。

    若行精進。

    身心俱淨。

    無間無退。

    若行禅時。

    遊入諸禅。

    靜散無妨。

    若修慧時。

    權實二智。

    究了通達。

    乃至世智治生産等。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具足解釋佛之知見。

    而於正觀。

    如火益薪。

    此是第五品位(文)。

     【■記】此儀文引經。

    以證最後品之功德也。

    謂前品文意。

    持經理觀以自利為正。

    兼行事度以利他為助。

    俨然事理有妨。

    是故不得謂正也。

    以其自第二讀誦品中發心兼利。

    多從理觀。

    少涉事行。

    蓋是圓教中一類鈍根人也。

    此中不同。

    以其自第三說法品中人。

    發心而行六度。

    是人居本位中。

    慣以弘法利生。

    今者不行則已。

    既已發心行度。

    是故稱之為正也。

    前以檀度該餘五。

    此以屍度攝之。

    則一也。

    注中引妙玄發明正行之巧。

    反顯兼行之拙。

    其中利鈍曆曆可觀。

    初一行。

    先明理事融通。

    自他無礙。

    故能具足而行六度。

    若布施下六行。

    列明圓教六度之相具足解釋句。

    明大弘妙法也。

    而於正觀下二句。

    略喻正行之益。

    末句。

    結成五品也。

    初。

    如文。

    若布施下。

    言财施者。

    十界依正。

    身财及命。

    一切皆舍。

    是内外施。

    如雲國城妻子。

    象馬七珍。

    乃至頭目髓腦。

    悉皆施與。

    無畏施者。

    能令一切安然離畏也。

    法施者以己所見聞信解一切佛法。

    對機而說。

    即前說法品也。

    今行三種施時。

    皆無二邊取着。

    以達三輪體空也。

    若持戒下。

    謂雖了戒相如空。

    而觀譏嫌等於性重無别。

    非唯不犯波羅夷之重。

    即突吉羅之小。

    亦不敢觸。

    所謂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也。

    若行忍下。

    忍有三。

    生。

    法。

    寂滅也。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達能忍所忍。

    皆不可得。

    所謂忍心如幻化。

    辱境若龜毛也。

    若行精進下。

    身心俱淨。

    勤無間雜。

    進而無退也。

    若行禅下。

    謂世出世及出世上上禅。

    皆能遊心造入。

    靜散悉無妨礙。

    所謂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也。

    若修慧下。

    實慧無分别。

    證理離諸能所。

    權慧有分别。

    照事無諸錯謬。

    權實并行。

    方名大慧。

    亦且治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違。

    唯其通達世出世智。

    故能具足解釋佛之知見。

    佛之知見。

    即妙法蓮華經也。

    言具足解釋者。

    以其能弘全文也。

    三智圓顯。

    曰佛知。

    五眼圓明。

    曰佛見。

     【□注】釋簽五(二十六)雲。

    事理不二。

    方名正行。

    若取其意。

    但用三藏事六度相。

    皆以實相融令不二。

    無非法界。

    即是其相。

    無畏等施者。

    論有三施。

    謂資生。

    無畏。

    法。

    舍於依正。

    名施資生。

    略不言法。

    故雲等也(文)。

     【■記】此節複引釋簽。

    以明事理不礙。

    即無作六度義。

    意謂無作六度。

    無别有相。

    即是藏教事六度是其相也。

    三藏不達實相無相。

    故雲有作。

    圓人了達。

    故以實相妙心。

    融令不二。

    即理即事。

    無非法界。

    故雲三藏事度。

    即是無作之相也。

    文中單引二施者。

    以玄文略不明法故也。

    無性論雲。

    法施無染心。

    宣說契經等法。

    财施無染心。

    施資生具。

    無畏施心無損害。

    拔濟驚怖。

    此自施行相也。

    又雲。

    法施為益他善根。

    财施為益他身。

    無畏施為資他心。

    此明施所為也。

    又雲。

    若論得報。

    法施資心。

    财施資身。

    無畏施雙益身心。

    故得果報最殊妙也。

     【■補】瑜伽論雲。

    無畏施者。

    謂拔濟獅子虎狼鬼魅等畏。

    王賊等畏。

    水火等畏是也。

     【■備】有師标彌勒頌雲。

    檀度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謂資攝布施。

    無畏攝持戒忍辱。

    法攝精進等也。

     △二釋意。

     謂自行化他。

    事理具足。

    觀心無礙。

    轉勝於前。

    不可比喻。

     【□注】止觀七(三十一)雲。

    正修六度。

    自行化他。

    事理具足。

    心觀無礙。

    轉勝於前。

    不可比喻。

    名第五品也(文)。

     【■記】此釋勝前之所以也。

    謂前品雖兼利他。

    事理不融。

    則觀心有妨。

    今者己他不二。

    理事雙融。

    自當倍勝於前也。

    不可比喻者。

    言此品功德難思。

    設以下方盡虛空界。

    尚不足以格量。

    所謂有口不能宣也。

    釋第五正行竟。

     【■記】玄文雲。

    五品是圓家方便。

    欲令易解。

    準小望大。

    如三藏五停心。

    初品圓信法界。

    上信諸佛。

    下信衆生。

    皆起随喜。

    是圓慈停心。

    徧治法界上嫉妒。

    二讀誦大乘文字。

    是法身氣命。

    讀誦明利。

    是圓數息停心。

    徧治法界上覺觀。

    三說法。

    能自淨心。

    亦淨他心。

    是圓因緣停心。

    徧治法界上自他癡。

    癡去。

    故行去。

    乃至老死去。

    四兼行六度。

    是圓不淨停心。

    六蔽名貪欲。

    若舍貪欲。

    欲因欲果皆舍。

    舍故。

    無複報身。

    非淨非不淨也。

    五正行六度。

    是圓念佛停心。

    正行六度。

    即事而理。

    理不妨道。

    事妨於道。

    今既即事而理。

    則無障可論。

    大意如此。

    與圖示似異。

     【■補】前圖依四念處五停心者五品是也。

    藏以數息停散。

    圓以信理除疑。

    信是道元。

    故當初品。

    又信是功德母。

    如彼氣命。

    又信忍不動故。

    即是停心。

    信品是一停心也。

    藏以不淨事觀停貪。

    圓以讀誦除穢染。

    若着文字。

    染污法性。

    非求法也。

    文字性離即是解脫。

    解脫清淨。

    第二停心也。

    藏以慈停瞋。

    圓以慈故有說。

    說有秘密。

    則非慈相。

    當知慈故能說。

    第三停心也。

    藏以因緣觀停癡。

    圓以六度度六蔽。

    暗去明生。

    第四停心也。

    藏以念佛停逼迫。

    圓以即事而理。

    理即法界。

    法佛豈逼迫佛法。

    無能逼所逼。

    第五停心也。

    當知信事即理。

    文字即解脫。

    慈即寬宏。

    度蔽彼岸。

    一切平等。

    圓五停心也。

     【□注】四信五品對三慧。

    文句十雲。

    初二。

    是聞慧位。

    廣聞廣信。

    是思慧位。

    觀行想成。

    是修慧位。

    自淺之深。

    成六根清淨十信位也。

    又雲前三人。

    是聞慧位。

    兼行六度。

    是思慧位。

    正行六度。

    是修慧位。

     【■備】四信單對正行六度。

    此依楞嚴寺本。

    現在儀注。

    依昭慶寺本。

    雙對兼行六度者悞。

     【■記】文句雲。

    雲何四信。

    略解三人。

    廣說二人。

    觀成一人。

    信通四人。

    故言四信也。

    四信者。

    一。

    一念信解。

    未能演說。

    二。

    略解言趣。

    三。

    廣為他說。

    四。

    深信觀成。

    妙樂釋雲。

    攝五成四。

    不須至五。

    又名從初得。

    故俱名信。

    略解三人者。

    去通從别。

    則受别名。

    廣及觀成。

    必有略故。

    故略通三人。

    唯除初信。

    初無解故。

    廣說二人。

    除略解者。

    廣局第三。

    不通前二。

    觀成一人。

    複除廣解。

    不通餘三。

    除信一事。

    餘不通四。

    唯信解四。

    名為四信。

    若一念信解。

    未有下三。

    乃是初信最局。

    略具初信。

    廣具初二。

    觀必具三。

    故後漸寬。

    但後後者。

    勝於前前。

    故成後局也。

     【■補】一念信解者。

    謂随所聞處。

    豁爾開明。

    随語而入。

    無有隔礙。

    信一切法。

    皆是佛法。

    又信佛法。

    不隔一切法。

    不得佛法。

    不得一切法。

    而見一切法。

    亦見佛法。

    六根凡有所對。

    悉亦如是。

    無疑。

    曰信。

    明了。

    曰解。

    是為一念信解心也。

    二略解言趣者。

    前但言解。

    未能敷說。

    說涉名數。

    須善方言。

    今此具足。

    故言解其言趣。

    即是為他解說。

    以說力故。

    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三廣為他說者。

    經雲。

    廣聞是經。

    若教人聞。

    若自持。

    若教人持。

    若自書。

    若教人書。

    若以華香璎珞。

    香油蘇燈等。

    供養經卷。

    是則廣聞廣解。

    廣為他說。

    廣修供養也。

    四。

    深信觀成者。

    經雲。

    聞我說壽命長遠。

    深心信解。

    則為見佛。

    常在靈山。

    為衆說法。

    又見娑婆世界。

    其地平正。

    乃至大菩薩衆。

    鹹處其中。

    若能如是觀者。

    是為深信解相也。

    又觀行想成。

    亦是第四深信觀成。

    謂具上三信。

    加修觀行。

    入禅用慧。

    想成相起。

    能見有餘實報二土相貌。

    見佛與比丘僧。

    常在靈山。

    方便有餘土相。

    又見娑婆。

    純諸菩薩。

    實報土相也。

    妙樂雲。

    想成相起者。

    理具此相。

    依理起想。

    故想成便見此相。

    從初習觀。

    但得想名觀行淺故。

    但依此想。

    漸深漸成。

    入初住位。

    任運遍見。

    應用無方。

    問。

    稱理起想。

    何須想土。

    但觀一念妙理即足。

    答。

    前之三教用觀。

    皆須破陰。

    唯圓教即觀一念。

    三千三谛具足。

    是則一心一切心。

    一身一切身。

    一土一切土。

    故觀成時。

    一心見一切心。

    乃至一土見一切土。

    十方諸佛。

    身中現故。

    故於自心常寂光中。

    遍見十方一切身土。

     【□注】妙樂十(十二)雲。

    何故現在唯四信。

    滅後立五品。

    答其義既齊。

    四五無别。

    但是滅後加讀誦為第二品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