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明道在人宏。
所謂人能宏道。
非道宏人也。
次二句。
明雖賴人宏。
必假緣助。
所以下。
點示五科聯絡乃至下。
顯有所祖也。
言必至所在者。
輔行以初住為所在。
從初住去。
非今文意。
故下文雲。
入住功德。
今所不論。
三科出大論者。
論雲。
雲何方便得禅度。
謂卻五事。
除五法。
行五行。
文廣不記。
一種出禅經。
即下頁四緣雖具足(雲雲)者是。
一是諸禅師立者。
未詳。
輔行雲。
雖是人立。
行之最要。
故今用之。
【□注】止觀雲。
譬如陶師。
若欲得器。
先擇良處。
(具緣)息餘際務。
(诃欲)治身内疾。
(棄蓋)調於泥輪。
(調五事)作而不廢。
(行五法)得此譬意。
五如指掌。
若欲造修。
當尋止觀(雲雲)。
【■記】此引止觀别列五科。
舉譬發明也。
初七句。
正引文舉譬。
輔行雲。
陶者。
今濮州南。
陶丘城。
堯曾居之。
故雲堯城。
是故言堯。
為陶唐氏。
陶。
即瓦宇也。
以之命名。
故謂陶師。
若從所造為名。
應作陶。
瓦器也。
次二句。
明得譬知法。
論語雲。
其如視。
諸斯乎。
指其掌。
指掌。
言甚明也。
末二句。
指廣文。
今具記之。
止觀雲。
譬如陶師。
若欲得器。
先擇良處。
無砂無鹹。
草水豐便。
可立作所。
次息緣務。
務際不靜。
安得成功。
際。
接也。
言交接世務也。
雖息外緣。
身内有疾。
雲何執作。
身雖康壯。
泥輪不調。
不成器物。
上緣雖整。
不專於業。
廢不相續。
永無辦理。
止觀五緣。
亦複如是。
有待之身。
必假資藉。
如彼好處。
诃厭塵欲。
棄絕五蓋。
如治内疾。
調适五事。
如調泥輪。
行於五法。
如作不廢。
世間淺事。
非緣不合。
何況出世大事。
若無弄引。
何易可階。
故曆二十五法。
約事為觀。
調粗入細。
檢散令靜。
故為遠方便也。
△二牒釋五。
初具五緣二。
初正牒。
初明五緣者。
【□注】禅經雲。
四緣雖具足。
開導由良師。
故用五法為入道梯[柷-口+登]。
一缺則妨事(文)。
【■記】止觀一種出禅經者。
正指此文。
【□注】輔行四上(二)雲。
大小兩乘。
以戒為本。
是故先明。
内禁雖嚴。
必資衣食。
進修定慧。
須藉空閑。
處雖空閑。
假絕緣務。
四緣雖具。
開導由師(文)。
【■記】此轉明禅經五緣次第也。
大論雲。
持戒清淨。
斷結使。
得阿羅漢道。
大心持戒。
憐念衆生。
是為菩薩。
故大小皆以持戒為本。
當先明也。
餘可解。
【□注】止觀大意四雲。
一衣食具足。
離希望緣故。
二持戒清淨。
離惡道因故。
三閑居靜處。
離愦鬧事故。
四息諸緣務。
棄猥雜業故。
五須善知識。
有咨疑地故(文)。
【■記】此明行道以五緣為要務。
必不可少也。
意謂衣食。
乃助道資糧。
資益色身。
故須具足。
所謂法輪未轉。
食輪先運也。
淨戒。
乃趨極果之正因。
結道場之妙業。
故當先持之清淨。
以離惡道也。
靜處乃用功入道之地。
所謂探珠宜浪靜。
急水取應難也。
息緣乃攝心要法。
所謂制之一處。
無事不辦也。
善知識乃得道全因緣。
所謂嬰孩須傍母。
弱羽必纏枝也。
△二别釋五。
初持戒清淨。
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
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
應持淨戒。
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注】法界次第上(十二)雲。
戒以防止為義。
(文)戒疏上初雲。
梵語屍羅。
大論雲。
秦言性善。
亦雲清涼。
以其能止破戒熱惱。
從能得名。
亦名波羅提木叉。
譯言保解脫。
又名淨命。
亦言成就威儀(文)。
【■記】防非止惡曰防止。
大論乃什師所譯。
故曰秦言。
性善者。
性本自善。
無所染污。
戒體然也。
清涼者。
破戒人欲火炎燒。
戒能防止也。
保解脫者。
謂能保持三業。
離諸系縛也。
淨命者。
清淨自活。
永離邪命也。
成就威儀者。
威嚴可畏。
儀軌可則也。
【□注】如經中說者。
遺教經也。
輔行四上(五)雲。
引證道定。
複以律儀而為根本(文)。
【■記】遺教經雲。
汝等比丘。
於我滅後。
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如暗遇明。
如貧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大師。
若我住世無以異也。
乃至雲。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
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
弗令毀缺。
輔行下。
釋證意。
【□注】在家戒者。
五戒。
八戒。
於五更加不坐高廣床。
不着華鬘衣。
不往觀聽歌舞。
故名八戒。
【■記】五戒者。
殺盜淫妄酒也。
四分律明有四種不同。
一但受三歸。
名無分優婆塞。
二受一戒。
名少分。
三受二三四。
名多分。
四具受。
名滿分優婆塞。
如五戒全缺。
則人間路絕。
以此五戒。
是大小乘屍羅根本。
故經雲。
五戒者。
天下大禁忌。
若犯五戒。
在天違五星。
在地違五嶽。
在方違五帝。
在人違五常。
在身違五髒。
故佛成道未轉法輪。
先為提胃長者授五戒法。
名為人乘。
居五乘之首。
由茲五戒運出三途也。
又五戒者。
四性一遮。
俱舍雲。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若論制已有犯。
性上加一制罪。
八戒者。
六齋日受也。
論問。
何以六齋日受八戒。
修福德。
答。
是日惡鬼逐人。
欲奪人命。
疾病兇衰。
令人不吉。
是故劫初聖人。
教人持齋。
修善作福。
以避兇衰。
有言昔時所行齋法。
不受八戒。
直以一日不食為齋。
至佛出世告言。
汝當一日一夜。
如諸佛持八戒。
過中不食。
以是功德。
能至涅盤。
如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
使者太子。
及四天王。
自下觀察。
衆生若布施。
持戒。
孝順父母。
少者上啟天帝。
帝釋諸天。
悉皆不悅。
歎言。
諸天衆減少。
阿修羅熾盛。
多者心皆歡喜。
贊言。
增益諸天衆。
減損阿修羅。
複次此六齋日。
所在丘聚。
有持齋受戒者。
惡鬼遠去。
住處安隐。
是故以此六日持齋受戒。
福德增多。
不坐高廣大床者。
準四分。
迦留陀夷。
預知佛來。
即於道中敷高好床座。
佛知内懷弊惡。
告諸比丘。
此癡人。
但自為己。
乃诃責結戒。
若作繩床木床。
足應高如來八指。
過此則犯。
阿含雲。
下足長尺六非高。
闊四尺非廣。
長八尺非大。
越此量者名高廣大床。
則違佛制矣。
不着華鬘衣者着布帛服宜矣。
【□注】出家戒者。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此雲學戒女)。
【■記】比丘戒相有二百五十。
比丘尼。
通稱女為尼。
大論雲。
尼得無量律儀。
故應次比丘。
佛以儀法不便。
故在沙門後。
尼衆篇雲。
佛初不度女人出家。
為滅正法五百年。
後為說八敬。
聽出家。
依教行故。
還得千年。
今時不行。
随處法滅。
會正記雲。
佛成道後十四年。
姨母求出家。
佛不許度。
阿難為陳三請。
佛令阿難傳八敬向說。
若能行者。
聽汝出家。
彼雲頂戴受持。
八敬者。
頌雲。
禮不罵謗不舉過。
從僧受戒行摩那。
半月僧中求教授。
安居近僧請自恣。
尼之戒相略有五百條也。
沙彌。
此雲息慈。
謂息世染之情。
以慈濟衆生也。
意言初入佛法多存俗情。
故須息惡行慈也。
唐譯寶利摩那路迦。
此翻勤策。
有男女之别。
自七歲至年十三。
皆名驅烏沙彌。
十四至十九。
名應法沙彌。
二十已上。
方稱名字沙彌也。
其所戒相有十。
尼衆亦然。
式叉摩那。
此雲學法女。
四分謂十八童女。
應二歲學戒。
又雲少年曾嫁。
年十歲者。
與六法。
十誦雲。
六法練心也。
能持六法。
方與受具。
二年者。
練身也。
可知有胎無胎。
事鈔雲。
式叉尼。
具學三法。
一學根本。
謂四重是也。
二學六法。
即羯磨所謂染心相觸。
盜人四錢。
斷畜生命。
小妄語。
非時食。
飲酒是也。
三學行法。
謂一切大尼戒行。
并須學之。
若學法中犯者。
更與二年羯磨。
僧祇雲。
在大尼下沙彌尼上坐。
六法頌雲。
染心相觸盜四錢。
斷畜生命小妄語。
戒非時食及飲酒。
是名式叉學六法。
大論問。
沙彌十戒。
便受具戒。
比丘尼法中。
何以有式叉摩那。
然後得受具戒。
答。
佛世有長者婦。
不覺妊。
出家受具戒。
其後身大轉現。
諸長者譏嫌。
比丘白佛。
因此制有二年學戒。
受六法。
然後受具足戒。
問。
若為譏嫌。
式叉摩那豈得不嫌。
答。
式叉摩那未受具足戒。
譬如小兒。
亦如給使。
雖有罪穢。
人不嫌也。
而有二種。
一。
十八童女受六法。
二。
大家十歲得受六法。
若受具戒。
應二部僧中。
用五衣缽盂。
比丘尼為和尚。
及教師。
比丘為戒師。
餘如受戒法。
略說五百戒。
廣說八萬戒。
第三羯磨訖。
即得無量律儀。
成就比丘衆。
或略說三百四十八戒。
如今時流通是也。
【□注】小乘沙彌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
頌雲。
四重十三二不定。
三十九十四提尼。
一百衆學七滅诤。
總論二百五十戒(夷殘提尼吉)。
【■補】佛制出家者。
五夏已前專精戒律。
五夏已後方乃聽教參禅。
是故沙彌剃落。
先受十戒。
次則登壇受具。
此十戒。
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也。
【□注】若論五篇者。
夷(四波羅夷淫殺盜妄)殘(十三僧殘)提(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共百二十)尼(四提舍尼)吉。
(突吉羅即一百衆學)若論六聚。
更加偷蘭遮。
【■記】五篇。
出僧祇。
六聚。
出四分。
梵語波羅夷
明道在人宏。
所謂人能宏道。
非道宏人也。
次二句。
明雖賴人宏。
必假緣助。
所以下。
點示五科聯絡乃至下。
顯有所祖也。
言必至所在者。
輔行以初住為所在。
從初住去。
非今文意。
故下文雲。
入住功德。
今所不論。
三科出大論者。
論雲。
雲何方便得禅度。
謂卻五事。
除五法。
行五行。
文廣不記。
一種出禅經。
即下頁四緣雖具足(雲雲)者是。
一是諸禅師立者。
未詳。
輔行雲。
雖是人立。
行之最要。
故今用之。
【□注】止觀雲。
譬如陶師。
若欲得器。
先擇良處。
(具緣)息餘際務。
(诃欲)治身内疾。
(棄蓋)調於泥輪。
(調五事)作而不廢。
(行五法)得此譬意。
五如指掌。
若欲造修。
當尋止觀(雲雲)。
【■記】此引止觀别列五科。
舉譬發明也。
初七句。
正引文舉譬。
輔行雲。
陶者。
今濮州南。
陶丘城。
堯曾居之。
故雲堯城。
是故言堯。
為陶唐氏。
陶。
即瓦宇也。
以之命名。
故謂陶師。
若從所造為名。
應作陶。
瓦器也。
次二句。
明得譬知法。
論語雲。
其如視。
諸斯乎。
指其掌。
指掌。
言甚明也。
末二句。
指廣文。
今具記之。
止觀雲。
譬如陶師。
若欲得器。
先擇良處。
無砂無鹹。
草水豐便。
可立作所。
次息緣務。
務際不靜。
安得成功。
際。
接也。
言交接世務也。
雖息外緣。
身内有疾。
雲何執作。
身雖康壯。
泥輪不調。
不成器物。
上緣雖整。
不專於業。
廢不相續。
永無辦理。
止觀五緣。
亦複如是。
有待之身。
必假資藉。
如彼好處。
诃厭塵欲。
棄絕五蓋。
如治内疾。
調适五事。
如調泥輪。
行於五法。
如作不廢。
世間淺事。
非緣不合。
何況出世大事。
若無弄引。
何易可階。
故曆二十五法。
約事為觀。
調粗入細。
檢散令靜。
故為遠方便也。
△二牒釋五。
初具五緣二。
初正牒。
初明五緣者。
【□注】禅經雲。
四緣雖具足。
開導由良師。
故用五法為入道梯[柷-口+登]。
一缺則妨事(文)。
【■記】止觀一種出禅經者。
正指此文。
【□注】輔行四上(二)雲。
大小兩乘。
以戒為本。
是故先明。
内禁雖嚴。
必資衣食。
進修定慧。
須藉空閑。
處雖空閑。
假絕緣務。
四緣雖具。
開導由師(文)。
【■記】此轉明禅經五緣次第也。
大論雲。
持戒清淨。
斷結使。
得阿羅漢道。
大心持戒。
憐念衆生。
是為菩薩。
故大小皆以持戒為本。
當先明也。
餘可解。
【□注】止觀大意四雲。
一衣食具足。
離希望緣故。
二持戒清淨。
離惡道因故。
三閑居靜處。
離愦鬧事故。
四息諸緣務。
棄猥雜業故。
五須善知識。
有咨疑地故(文)。
【■記】此明行道以五緣為要務。
必不可少也。
意謂衣食。
乃助道資糧。
資益色身。
故須具足。
所謂法輪未轉。
食輪先運也。
淨戒。
乃趨極果之正因。
結道場之妙業。
故當先持之清淨。
以離惡道也。
靜處乃用功入道之地。
所謂探珠宜浪靜。
急水取應難也。
息緣乃攝心要法。
所謂制之一處。
無事不辦也。
善知識乃得道全因緣。
所謂嬰孩須傍母。
弱羽必纏枝也。
△二别釋五。
初持戒清淨。
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
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
應持淨戒。
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注】法界次第上(十二)雲。
戒以防止為義。
(文)戒疏上初雲。
梵語屍羅。
大論雲。
秦言性善。
亦雲清涼。
以其能止破戒熱惱。
從能得名。
亦名波羅提木叉。
譯言保解脫。
又名淨命。
亦言成就威儀(文)。
【■記】防非止惡曰防止。
大論乃什師所譯。
故曰秦言。
性善者。
性本自善。
無所染污。
戒體然也。
清涼者。
破戒人欲火炎燒。
戒能防止也。
保解脫者。
謂能保持三業。
離諸系縛也。
淨命者。
清淨自活。
永離邪命也。
成就威儀者。
威嚴可畏。
儀軌可則也。
【□注】如經中說者。
遺教經也。
輔行四上(五)雲。
引證道定。
複以律儀而為根本(文)。
【■記】遺教經雲。
汝等比丘。
於我滅後。
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如暗遇明。
如貧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大師。
若我住世無以異也。
乃至雲。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
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
弗令毀缺。
輔行下。
釋證意。
【□注】在家戒者。
五戒。
八戒。
於五更加不坐高廣床。
不着華鬘衣。
不往觀聽歌舞。
故名八戒。
【■記】五戒者。
殺盜淫妄酒也。
四分律明有四種不同。
一但受三歸。
名無分優婆塞。
二受一戒。
名少分。
三受二三四。
名多分。
四具受。
名滿分優婆塞。
如五戒全缺。
則人間路絕。
以此五戒。
是大小乘屍羅根本。
故經雲。
五戒者。
天下大禁忌。
若犯五戒。
在天違五星。
在地違五嶽。
在方違五帝。
在人違五常。
在身違五髒。
故佛成道未轉法輪。
先為提胃長者授五戒法。
名為人乘。
居五乘之首。
由茲五戒運出三途也。
又五戒者。
四性一遮。
俱舍雲。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若論制已有犯。
性上加一制罪。
八戒者。
六齋日受也。
論問。
何以六齋日受八戒。
修福德。
答。
是日惡鬼逐人。
欲奪人命。
疾病兇衰。
令人不吉。
是故劫初聖人。
教人持齋。
修善作福。
以避兇衰。
有言昔時所行齋法。
不受八戒。
直以一日不食為齋。
至佛出世告言。
汝當一日一夜。
如諸佛持八戒。
過中不食。
以是功德。
能至涅盤。
如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
使者太子。
及四天王。
自下觀察。
衆生若布施。
持戒。
孝順父母。
少者上啟天帝。
帝釋諸天。
悉皆不悅。
歎言。
諸天衆減少。
阿修羅熾盛。
多者心皆歡喜。
贊言。
增益諸天衆。
減損阿修羅。
複次此六齋日。
所在丘聚。
有持齋受戒者。
惡鬼遠去。
住處安隐。
是故以此六日持齋受戒。
福德增多。
不坐高廣大床者。
準四分。
迦留陀夷。
預知佛來。
即於道中敷高好床座。
佛知内懷弊惡。
告諸比丘。
此癡人。
但自為己。
乃诃責結戒。
若作繩床木床。
足應高如來八指。
過此則犯。
阿含雲。
下足長尺六非高。
闊四尺非廣。
長八尺非大。
越此量者名高廣大床。
則違佛制矣。
不着華鬘衣者着布帛服宜矣。
【□注】出家戒者。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此雲學戒女)。
【■記】比丘戒相有二百五十。
比丘尼。
通稱女為尼。
大論雲。
尼得無量律儀。
故應次比丘。
佛以儀法不便。
故在沙門後。
尼衆篇雲。
佛初不度女人出家。
為滅正法五百年。
後為說八敬。
聽出家。
依教行故。
還得千年。
今時不行。
随處法滅。
會正記雲。
佛成道後十四年。
姨母求出家。
佛不許度。
阿難為陳三請。
佛令阿難傳八敬向說。
若能行者。
聽汝出家。
彼雲頂戴受持。
八敬者。
頌雲。
禮不罵謗不舉過。
從僧受戒行摩那。
半月僧中求教授。
安居近僧請自恣。
尼之戒相略有五百條也。
沙彌。
此雲息慈。
謂息世染之情。
以慈濟衆生也。
意言初入佛法多存俗情。
故須息惡行慈也。
唐譯寶利摩那路迦。
此翻勤策。
有男女之别。
自七歲至年十三。
皆名驅烏沙彌。
十四至十九。
名應法沙彌。
二十已上。
方稱名字沙彌也。
其所戒相有十。
尼衆亦然。
式叉摩那。
此雲學法女。
四分謂十八童女。
應二歲學戒。
又雲少年曾嫁。
年十歲者。
與六法。
十誦雲。
六法練心也。
能持六法。
方與受具。
二年者。
練身也。
可知有胎無胎。
事鈔雲。
式叉尼。
具學三法。
一學根本。
謂四重是也。
二學六法。
即羯磨所謂染心相觸。
盜人四錢。
斷畜生命。
小妄語。
非時食。
飲酒是也。
三學行法。
謂一切大尼戒行。
并須學之。
若學法中犯者。
更與二年羯磨。
僧祇雲。
在大尼下沙彌尼上坐。
六法頌雲。
染心相觸盜四錢。
斷畜生命小妄語。
戒非時食及飲酒。
是名式叉學六法。
大論問。
沙彌十戒。
便受具戒。
比丘尼法中。
何以有式叉摩那。
然後得受具戒。
答。
佛世有長者婦。
不覺妊。
出家受具戒。
其後身大轉現。
諸長者譏嫌。
比丘白佛。
因此制有二年學戒。
受六法。
然後受具足戒。
問。
若為譏嫌。
式叉摩那豈得不嫌。
答。
式叉摩那未受具足戒。
譬如小兒。
亦如給使。
雖有罪穢。
人不嫌也。
而有二種。
一。
十八童女受六法。
二。
大家十歲得受六法。
若受具戒。
應二部僧中。
用五衣缽盂。
比丘尼為和尚。
及教師。
比丘為戒師。
餘如受戒法。
略說五百戒。
廣說八萬戒。
第三羯磨訖。
即得無量律儀。
成就比丘衆。
或略說三百四十八戒。
如今時流通是也。
【□注】小乘沙彌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
頌雲。
四重十三二不定。
三十九十四提尼。
一百衆學七滅诤。
總論二百五十戒(夷殘提尼吉)。
【■補】佛制出家者。
五夏已前專精戒律。
五夏已後方乃聽教參禅。
是故沙彌剃落。
先受十戒。
次則登壇受具。
此十戒。
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也。
【□注】若論五篇者。
夷(四波羅夷淫殺盜妄)殘(十三僧殘)提(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共百二十)尼(四提舍尼)吉。
(突吉羅即一百衆學)若論六聚。
更加偷蘭遮。
【■記】五篇。
出僧祇。
六聚。
出四分。
梵語波羅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