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上

關燈


    此翻棄。

    小乘雲不可忏。

    大乘雲他勝處。

    僧伽婆屍沙。

    翻衆殘。

    如斷人頭氣喉在故。

    波逸提。

    翻堕。

    因畜财犯舍。

    堕未忏故。

    波羅提提舍尼。

    翻可呵。

    突吉羅。

    翻惡作。

    又雲惡說。

    然此五篇之罪。

    或配五刑五行。

    謂夷。

    配死配土。

    殘。

    配流配水。

    提。

    配徒配金。

    尼。

    配杖配火。

    吉配笞配木也。

    名義雲。

    一波羅夷。

    義當極惡。

    以三意釋之。

    一者退沒。

    由犯此戒。

    道果無分故。

    二者不共住。

    非但失道。

    亦不得說戒羯磨。

    二種僧中共住故。

    三者堕落。

    舍此身已。

    堕阿鼻地獄故。

    若犯此罪。

    如他化自在天壽。

    十六千歲堕泥犁中。

    二僧殘。

    善見雲。

    僧初者。

    謂僧前與覆藏羯磨也。

    殘者。

    謂末後與出罪羯磨也。

    若犯此罪。

    僧作法除故。

    從境為名。

    又僧殘者。

    如為他所斫。

    殘咽喉故。

    理須早救。

    其罪如化樂天壽。

    八千歲堕獄中。

    三偷蘭遮。

    此雲大障。

    善見雲。

    大障善道。

    後堕惡道。

    體是鄙穢。

    從不善體以立名。

    由能成前兩篇之罪也。

    明了論翻為粗過。

    粗有二種。

    一是重罪方便。

    二是能斷善根。

    其罪如兜率天壽。

    四千歲堕獄中。

    四波逸提。

    義翻為堕。

    十誦雲。

    其罪如夜摩天壽。

    二千歲堕獄中。

    尼薩耆。

    翻舍堕。

    此罪因财事生犯。

    貪慢心強。

    制舍入僧。

    名尼薩耆也。

    五波羅提提舍尼。

    義翻向彼悔。

    從對治境立名。

    此罪應發露也。

    其罪如忉利天壽。

    一千歲堕獄中。

    六突吉羅。

    翻惡作。

    四分雲。

    式叉迦羅尼。

    義翻應當學。

    此罪微細。

    持之極難。

    故以随學随守立名也。

    餘戒易持罪重。

    此戒難持易犯。

    常須念學。

    其罪如四天王壽。

    五百歲堕獄中。

     【□注】若雲七聚。

    開吉羅為惡作。

    惡說(結罪齊五。

    報劫齊六。

    因果雜攝齊七。

    蘭有三品。

    不入正篇。

    不定。

    七滅诤。

    篇聚不攝。

    亦屬吉羅。

    報劫齊六者。

    以六聚受報劫數。

    與等活等上六獄劫數相齊。

    因果雜攝齊七者。

    以惡作惡說是吉聚之因。

    并前五聚之果。

    故為七聚。

    如翻譯名義)。

     【■記】名義雲。

    開吉羅一部。

    而為二聚者。

    以身名惡作口名惡說故也。

    小注判釋三種篇聚。

    初三句。

    正判齊。

    蘭有三下。

    釋判齊五。

    謂偷蘭遮上中下三品者。

    謂盜四錢破轉法輪主為上。

    盜三錢破伴為中。

    盜一錢裸形石缽着外衣為下。

    然但是成上初二篇罪之法。

    是故不入正篇也。

    二不定者。

    初三法不定。

    次二法不定。

    律雲。

    若比丘共女人獨在屏覆處。

    障處。

    可作淫處坐。

    說非法語。

    有住信優婆夷。

    於三法中一一法說。

    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

    於三法中應一一治。

    如住信優婆夷所說。

    應如法治。

    是比丘。

    是名三法不定。

    若比丘共女人在露現處。

    不可作淫處坐。

    說粗惡語。

    有住信優婆夷。

    於二法中一一法說。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是坐比丘自言。

    我犯是罪。

    於二法中應一一治。

    如住信優婆夷所說。

    應如是治。

    是比丘。

    是名二不定法也。

    七滅诤者。

    律雲。

    若比丘。

    有诤事起。

    即應除滅。

    應與現前毗尼。

    當與現前毗尼。

    應與憶念毗尼。

    當與憶念毗尼。

    應與不癡毗尼。

    當與不癡毗尼。

    應與自言治。

    當與自言治。

    應與多人覓罪相。

    當與多人覓罪相。

    應與如草覆地。

    當與如草覆地。

    是七能滅诤事。

    故得此名也。

    蓋诤不出四種。

    一言诤。

    比丘共比丘言诤。

    引十八诤事。

    謂法非法。

    乃至說不說。

    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語。

    遂彼此共鬥。

    二覓诤。

    比丘與比丘舉罪。

    以三舉事。

    謂破戒。

    破見。

    破威儀。

    見。

    問。

    疑。

    作如是相覓罪。

    三犯诤。

    謂犯七種罪。

    一波羅夷。

    二僧殘。

    三堕。

    四悔過。

    五偷蘭遮。

    六突吉羅。

    七惡說。

    四事诤。

    前三中事作。

    是中言诤。

    以二毗尼滅。

    謂現前多人語。

    或但一毗尼滅。

    謂現前。

    覓诤。

    共四毗尼滅。

    謂現前憶念。

    或現前不癡。

    或現前罪處所。

    犯诤。

    共三毗尼滅。

    謂現前自言治。

    或現前覆草地。

    事诤。

    以一切毗尼滅。

    随所犯。

    是則篇聚所不攝者。

    以偷蘭遮滅诤不定。

    皆在篇聚之外。

    故於篇聚所不攝也。

    然亦屬於吉羅。

    故雲結罪齊五。

    劫罪齊六。

    雜釋齊七。

    見上。

     【□注】大乘。

    即梵網十重四十八輕。

    凡有心者皆得受之。

    更有大論十戒。

    大經十戒。

    及五支戒。

    通大小乘。

    具如妙玄三末。

    釋簽四(二十四)止觀四(三)輔行四上(六)。

     【■記】梵網十重四十八輕數如彼經。

    犯重者得波羅夷罪。

    犯輕者。

    得輕垢罪。

    總名五十八篇大戒也。

    凡有心者皆得受之者。

    謂與人受戒時。

    不得揀擇一切王。

    王子。

    大臣。

    百官。

    四衆。

    乃至淫男女。

    梵天。

    欲天。

    無根。

    二根。

    黃門。

    奴婢。

    一切鬼神。

    盡得受也。

    大論十戒者。

    文雲。

    從初發意已來。

    應念聖戒。

    無缺戒。

    乃至随定戒。

    大經十戒者。

    清淨乃至具足成就波羅密戒。

    五支戒者。

    文雲。

    菩薩舍欲。

    持性重戒。

    息世譏嫌。

    等無差别。

    不為愛見羅剎。

    毀戒浮囊。

    因此受持。

    具足根本。

    業清淨戒。

    前後眷屬。

    餘清淨戒。

    非諸惡覺。

    覺清淨戒。

    護持正念。

    念清淨戒。

    回向具足無上道戒。

    此即五支戒也。

    又雲根本戒者。

    十善性戒。

    衆戒根本。

    為無漏心持。

    故言清淨。

    前後眷屬者。

    偷蘭等是前眷屬。

    僧殘等是後眷屬。

    此二支屬律儀作法受得之戒也。

    後三支非作法。

    是得法時乃發斯戒也。

    非諸惡覺覺清淨戒者。

    即定共也。

    屍羅不清淨。

    三昧不現前。

    以戒淨故。

    事障除。

    發得未來。

    性障除。

    發得根本滅惡覺觀。

    名定共戒。

    欲戒定中。

    身首床座為事障。

    欲界煩惱為性障。

    乃至初禅覺。

    為二禅事障。

    二禅喜。

    為三禅事障也。

    護持正念。

    即四念處觀理正念。

    雖未發真。

    由四加行相似之正念。

    能發初果無漏真道。

    成道共戒。

    名正念也。

    複次定共戒依定心發。

    屬止善義。

    道共戒依分别心發。

    屬行善義。

    動不動俱是毗尼。

    何者。

    戒論防止。

    得定共。

    心不得起惡。

    得道共發真。

    永無過罪。

    故俱是成也。

    回向具足者。

    即菩薩於諸戒中。

    具四宏六度。

    發願要心。

    回向菩提。

    故名大乘戒也。

    六度者。

    厭患在家逼迫。

    欣樂出家。

    舍於所愛。

    是檀。

    纖毫不犯。

    拒逆羅剎。

    是屍。

    檢節身心安忍打罵。

    是生忍。

    耐八風寒熱違順貪恚等。

    名法忍。

    愛見不能損。

    是羼提。

    守護於戒。

    犯心不起。

    是精進。

    決定持戒。

    不為狐疑所诳。

    專心不動。

    名禅。

    明識因果。

    知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出生一切三乘聖果。

    非六十二見雞狗等戒。

    名般若也。

    略釋初緣竟。

     △二衣食具足二。

    初合标。

     二衣食具足。

     【□注】止觀四(十五)雲。

    衣以蔽形遮醜陋。

    食以支命填饑瘡。

    身安則道隆。

    道隆則本立。

    形命及道。

    賴此衣食。

    此雖小緣。

    能辦大事。

    裸餒不安。

    道法焉在。

    故須衣食具足也。

     【■記】輔行雲。

    為道支蔽。

    必先形命。

    形命若立。

    道本即存。

    故雲及也。

    乃至然此衣食。

    本為色身報命之緣。

    故曰小緣。

    托此複能修行辦道。

    故雲大事也。

     △二分釋二。

    初釋衣。

     衣有三。

    一者。

    如雪山大士。

    随所得衣。

    蔽形即足。

    不遊人間。

    堪忍力成故。

    二者。

    如迦葉等集糞掃衣。

    及但三衣。

    不畜餘長。

    三者。

    多寒國土。

    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衆具。

     【□注】雪山大士。

    絕形深澗。

    不涉人間。

    結草為席。

    被鹿皮衣。

    無受持說淨等事。

    堪忍力成。

    不須溫厚。

    不遊人間。

    無煩支助。

    此上人也。

    十二頭陀。

    但畜三衣。

    不多不少。

    出聚入山。

    被服齊整。

    故立三衣。

    此中士也。

    多寒國土。

    聽百一助身。

    要當說淨。

    趣足供事。

    無得多求。

    多求辛苦。

    守護又苦。

    妨亂自行。

    複擾檀越。

    少有所得。

    即便知足。

    下士也(文)。

     【■補】此釋衣有三類之殊。

    言無受持說诤等事者。

    輔行雲。

    大經言。

    釋迦先世居雪山。

    唯食諸果。

    如是乃可忘于說淨受持等事。

    此佛自叙本生事。

    因堪忍力成時。

    世無佛法。

    故無受持說淨等事。

    然說淨之法。

    先請施主辭雲。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請大德為衣藥缽展轉淨施主。

    願大德為我作衣藥缽展轉淨施主。

    慈愍故。

    三說已。

    後所得衣物。

    皆指此人名。

    而向餘人說淨。

    又說淨者。

    詞雲。

    大德一心念。

    此是我某甲長衣。

    未作淨。

    今為淨故。

    施與大德。

    為展轉淨故。

    彼受者言。

    長老一心念。

    汝有長衣。

    未作淨。

    為淨故。

    施與我。

    我今受之。

    受已言。

    汝施與誰。

    彼當言。

    施與某甲。

    受淨者言。

    長老一心念。

    汝有是長衣。

    未作淨。

    為淨故。

    與我。

    我已受之。

    汝與某甲。

    是衣某甲已有。

    汝為某甲故。

    善護持。

    着用随因緣。

    施與某甲。

    即指所請施主之名。

    不論在界内界外。

    皆得指名而說。

    又心念說淨法。

    為獨住比丘開。

    内含二法。

    先明說淨法。

    次明舍受法。

    五分雲。

    應偏袒右肩。

    胡跪。

    手捉衣。

    心生口言。

    我某甲比丘。

    此長衣淨。

    施與某甲。

    於五衆中。

    随意施與。

    随彼取用。

    得至十一日。

    複如前威儀言。

    我某甲。

    此長衣從某甲取還。

    得至十日。

    複如前言。

    我某甲。

    此長衣淨。

    施與某甲。

    随彼取用。

    如是舍故取新。

    十日一易。

     【□注】輔行四上(十九)雲。

    十二頭陀等者。

    此雲抖擻。

    一蘭若。

    二常乞食。

    三糞掃衣。

    四一坐食。

    五節量食。

    六中後不飲漿。

    七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