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八樹下坐。
九露坐。
十常坐。
十一次第乞。
十二三衣。
今文以十二頭陀中糞掃三衣。
合為中士。
言三衣者。
但三衣也。
出聚落。
則着僧伽黎加二衣上。
入大衆。
則着郁多羅僧加五條上。
入山林。
則唯着安陀會。
為慚愧故。
為多寒故。
許其重着。
皆威儀整肅。
長物善根。
故雲被服齊整。
【■記】頭陀。
新譯杜多。
此翻抖擻。
亦翻修治。
又雲淘汰。
垂裕記雲。
抖擻煩惱故也。
善住意天子經雲。
頭陀者。
抖擻貪欲嗔恚愚癡。
三界内外六入。
若不取不舍。
不修不着。
我說彼人。
名為杜多。
今訛稱為頭陀也。
然律論不同。
律有随坐。
不作餘食。
及一抟食。
大論稱節量。
中後不飲。
及次第乞。
又律雲納衣。
論雲糞掃。
律但雲乞食。
論雲常乞食。
此二名異意同。
餘十俱同。
諸部阿含。
及十住論。
亦有不同之相。
大體無殊。
今依大論略出相狀。
一蘭若。
翻寂靜處。
在家多惱。
故舍眷屬。
而師徒同學。
還有結着。
複相惱亂。
故住蘭若。
令身遠離。
最近三裡。
能遠彌善。
身遠離已。
亦當心離五欲五蓋。
二常乞食者。
乞食自活。
多所成就。
詳下分衛節明乞食有十利故。
三糞掃衣者。
若四方馳求。
或着邪命。
若受他施。
於好於惡。
而生憂喜。
或憂賊盜等故。
糞掃衣。
無此慮故。
四一坐食者。
謂比丘修道。
應作是念。
我求一食。
尚有所妨。
況早食中食後食。
廢半日之功。
不得一心行道。
五節量食者。
飽啖腹脹。
氣塞妨道。
故應節食。
如舍利弗。
食五六口。
足之以水。
六中後不飲漿者。
謂比丘修道。
於種種漿。
日若過中。
悉不得飲。
若心生樂着。
求種種漿。
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猶養馬着勒。
其意則息。
七冢間者。
易悟無常。
易得道果故。
以無常苦空之觀。
是佛法之初門。
能令厭離三界故也。
八樹下坐者。
以得道事辦。
舍至樹下。
謂比丘于冢間不得道者。
當至樹下。
如佛轉法輪。
入涅盤。
皆在樹下。
臭爛狼藉。
火燒鳥啄。
則無常不淨之觀。
易得成就。
九露坐者。
或謂樹下。
猶如半舍。
蔭覆涼樂。
尚生着故。
又樹下坐有二過。
一慮天雨冷濕。
二有鳥糞毒蟲。
於是思惟。
露地而坐。
随意快樂。
月光徧照令心明利。
易入空定。
故雲露坐也。
十常坐者。
着衣脫衣。
随意快樂。
四儀之中。
坐為第一。
食易消化。
氣息調和。
求道大事。
大辦功力。
若懈怠睡眠。
諸賊常伺人便。
不宜安卧。
若行若立。
心亦難攝。
故宜常坐。
脅不着席。
十一次第乞者。
不着於味。
不輕衆生。
等心憐憫。
不擇貧富。
十二三衣者。
謂比丘少欲知足。
衣取蔽形。
不多不少。
白衣之人。
以多求故。
是故多畜。
外道苦行。
是故裸形。
不多不少。
故畜三衣。
南山律鈔。
位分為四。
衣有二。
一納衣。
二但三衣。
食有四。
一乞食。
二不作餘食法。
三一坐。
四一揣。
揣。
雜也。
一種而雜者。
不以種種盛貯。
名一揣食。
處有五。
一蘭若。
二冢間。
三樹下。
四露坐。
五随坐。
威儀一。
常坐。
此無次第乞食。
處加随坐。
通源記引南山雲。
季世佛法。
崇尚官榮。
僥幸之夫。
妄生朋翼。
庶因此語。
自省厥躬。
至若謂利養如毛繩。
視朱門為蓬戶。
尚思曳尾。
猶彼興嘲。
況乎以咳啞為恩。
眄睐成飾。
潛通惠好。
強事趣馳。
縱假龐于一時。
終受嗤于群口。
榮不補辱。
夫何誤哉。
是知末世頭陀不缺。
能使佛法常住不滅也。
今文下。
明今止觀合糞掃三衣為中士也。
【□注】下根者。
此土多寒。
根性又薄。
大聖一許。
三品通開(故三衣外聽畜百一。
及許畜長。
但三衣為上。
畜百一為中。
畜長為下。
故雲通開。
此依律說。
與今少異。
今取雪山為上品故)。
【■記】此釋三衣外畜百一衆具為下。
大注明依國土根性俱有不同。
是故通開三品。
小注明依律而釋三品所以。
末二句明經三品。
如下自明。
【□注】若畜百一。
記憶而已。
有雲加法(薩婆多雲。
百一之物。
各得畜一。
百一之外。
皆是長物。
言記憶者。
於百一物。
心中但自記憶一種。
謂是我物。
有雲加法者。
加法受持。
如六物圖)。
【■記】記。
謂記識。
憶。
謂憶念。
言此是尼師壇。
此是覆瘡衣。
此是雨浴衣等。
言百一記憶。
而又曰加法者。
如輔行雲。
以加法說淨之二品合論。
而名百一也。
原注初一行。
明畜百一。
薩婆多毗尼中雲。
若說淨之錢寶。
貿一切衣财。
作三衣缽器。
入百一物數。
不須說淨。
又雲。
凡百物中。
三衣具缽。
必應受持。
自外若受則可。
不受無過。
六物圖詳下。
【□注】若畜長說淨。
則加法受持(百一之外。
若畜長物。
定須說淨。
詞雲。
大德一心念。
此是某甲長衣。
未作淨。
為淨故。
施為大德)。
【■記】薩婆多毗尼雲。
自百一物外。
一切說淨。
又雲。
凡受衣法。
若長應說淨。
若不說淨入長。
财中又雲。
如畜寶戒中說。
應僧中作波逸提悔過。
若錢及似寶。
除百一物數。
一切亦應舍。
可見畜長。
定須說淨也。
次雲說淨詞。
輔行雲。
說淨之法。
附近大乘。
故地持中菩薩所畜。
即於十方諸佛菩薩而為淨施。
乃以聲聞淨施。
而為譬雲。
譬如比丘。
以己衣物。
於和尚阿阇黎舍作淨施。
若達一實。
即此淨施。
成菩薩法。
有人雲。
凡諸所有。
非己物想。
有益使用。
說淨何為。
今問。
等非己财。
何不任於四海。
有益便用。
何不直付兩田。
而閉之深房。
封於藏箧。
實懷他想。
用必招愆。
忽謂己财。
仍為說淨。
說淨而施。
於理何妨。
順己執心。
後生仿效。
故說淨法。
不可無也。
毗婆沙四。
初結長衣戒因緣中問。
此淨施者。
是實施。
是假施。
答。
一切淨施。
九十六種無淨施法。
佛大慈悲。
方便力故。
教令淨施。
是方便施。
非真施也。
令諸弟子得畜長财。
而不犯戒。
又問。
佛何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财。
而強與結戒。
設此方便。
答。
佛法以少欲為本。
是故結戒不畜長财。
而衆生根性不同。
或有衆生。
多畜積而後行道。
得證聖果。
是故如來先為結戒。
而後方便。
於佛法無礙。
衆生得益也。
【□注】糞掃衣者。
南山雲。
世人所棄無複堪用。
義同糞掃。
體是賤物。
離自貪着。
不為王賊所貪。
常得資身長道(文)。
【■記】四分雲。
糞掃者。
非死人衣也。
薩婆多律。
明出處有五别。
一途中。
二河邊。
三空處。
四糞聚處。
五破碎。
此之衣體。
由事差别。
及出處不同。
總有七種。
一毛衣。
二刍摩衣。
三奢[禾*弱]迦衣。
四揭播死迦衣。
五獨孤洛迦衣。
六高詀薄迦衣。
七阿缽蘭得迦衣。
複有五。
一牛嚼。
二鼠齧。
三蟻穿。
四火燒。
五乳母棄物。
當知衣此糞掃者。
内離己貪。
外息他貪。
常得資持幻身。
長養聖道也。
【□注】三衣者。
一僧伽黎。
此雲雜碎衣。
條相多故。
從用則名入王宮聚落衣。
二郁多羅僧。
名中價衣。
從用名入衆衣。
三安陀會。
名下衣。
從用名院内行道雜作衣。
若雲袈娑。
此雲不正色染。
亦名壞色。
即戒本中三種染壞。
皆如法也。
一者青色。
二者黑色。
三者木蘭色。
如六物圖。
【■記】僧伽黎。
此翻合。
又雲重。
謂割截合成也。
義淨雲僧迦胝。
翻重複衣。
靈感傳雲。
每轉法輪。
披僧伽黎。
南山雲。
此三衣名。
諸部無正翻。
今此注者。
乃依義所翻而引用。
謂大衣名雜碎。
以條數多故。
若從用為名。
則雲入王宮聚落時衣。
乞食說法時着。
薩婆多論大衣分三品。
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
二長一短。
名下三品。
十五十七十九條。
三長一短。
名中三品。
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
四長一短。
名上三品。
雖分九品。
不以條多為貴。
但約衣财大小。
以分條隔少多。
郁多羅僧。
此譯上着衣。
即七條也。
南山謂中價衣者。
以界於二衣之間。
其價亦處中也。
從用則曰入衆衣者。
凡禮忏。
誦經。
坐禅。
赴齋。
聽講時着。
安陀會。
此雲中宿衣。
謂近身住也。
南山謂下衣者。
謂三衣之中。
條數此為最下也。
從用名雜作衣者。
凡寺中執勞服役。
一切時中俱可披着也。
袈娑。
具雲迦羅沙曳。
翻不正色染。
亦雲壞色。
乃從色得名。
會正雲。
袈娑。
是草名。
可染衣故。
今指衣名袈娑者。
目此為号也。
真谛雜記雲。
袈娑是外國三衣之名。
名含多義。
或名離塵服。
由斷六塵故。
或名消瘦服。
由割煩惱故。
或名蓮華服。
服者離染着故。
或名間色服。
以三如法色所成故。
業疏。
以刀截成沙門衣。
不為怨賊所剝故。
章服儀雲。
條堤之相。
事等田疇之畦。
貯水而養嘉苗。
譬服此衣生功德也。
佛令像此。
義不徒然。
青黑木蘭三種色者。
青。
謂銅青。
黑。
謂雜泥。
木蘭。
即桦樹皮。
律雲。
苾刍得新衣。
當作三種染壞色。
若青。
若泥。
若木。
随一而造。
若不作三壞色而受用者。
犯波逸底迦。
可見染壞色而成衣者。
方名如法也。
六物圖者。
一僧伽黎。
二郁多羅僧。
三安陀會。
四濾水囊。
五缽多羅。
翻應器。
六尼師壇。
翻坐具。
出三藏法數。
【□注】若據律文。
以糞掃衣及但三衣為上。
百一為中。
餘長為下。
今文以雪山大士被鹿皮衣為上。
故以糞掃衣但三衣為中。
畜百一及畜餘長為下。
【■記】此明律文與今文不同。
然均無礙也。
【□注】上雲不畜餘長。
應更雲
八樹下坐。
九露坐。
十常坐。
十一次第乞。
十二三衣。
今文以十二頭陀中糞掃三衣。
合為中士。
言三衣者。
但三衣也。
出聚落。
則着僧伽黎加二衣上。
入大衆。
則着郁多羅僧加五條上。
入山林。
則唯着安陀會。
為慚愧故。
為多寒故。
許其重着。
皆威儀整肅。
長物善根。
故雲被服齊整。
【■記】頭陀。
新譯杜多。
此翻抖擻。
亦翻修治。
又雲淘汰。
垂裕記雲。
抖擻煩惱故也。
善住意天子經雲。
頭陀者。
抖擻貪欲嗔恚愚癡。
三界内外六入。
若不取不舍。
不修不着。
我說彼人。
名為杜多。
今訛稱為頭陀也。
然律論不同。
律有随坐。
不作餘食。
及一抟食。
大論稱節量。
中後不飲。
及次第乞。
又律雲納衣。
論雲糞掃。
律但雲乞食。
論雲常乞食。
此二名異意同。
餘十俱同。
諸部阿含。
及十住論。
亦有不同之相。
大體無殊。
今依大論略出相狀。
一蘭若。
翻寂靜處。
在家多惱。
故舍眷屬。
而師徒同學。
還有結着。
複相惱亂。
故住蘭若。
令身遠離。
最近三裡。
能遠彌善。
身遠離已。
亦當心離五欲五蓋。
二常乞食者。
乞食自活。
多所成就。
詳下分衛節明乞食有十利故。
三糞掃衣者。
若四方馳求。
或着邪命。
若受他施。
於好於惡。
而生憂喜。
或憂賊盜等故。
糞掃衣。
無此慮故。
四一坐食者。
謂比丘修道。
應作是念。
我求一食。
尚有所妨。
況早食中食後食。
廢半日之功。
不得一心行道。
五節量食者。
飽啖腹脹。
氣塞妨道。
故應節食。
如舍利弗。
食五六口。
足之以水。
六中後不飲漿者。
謂比丘修道。
於種種漿。
日若過中。
悉不得飲。
若心生樂着。
求種種漿。
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猶養馬着勒。
其意則息。
七冢間者。
易悟無常。
易得道果故。
以無常苦空之觀。
是佛法之初門。
能令厭離三界故也。
八樹下坐者。
以得道事辦。
舍至樹下。
謂比丘于冢間不得道者。
當至樹下。
如佛轉法輪。
入涅盤。
皆在樹下。
臭爛狼藉。
火燒鳥啄。
則無常不淨之觀。
易得成就。
九露坐者。
或謂樹下。
猶如半舍。
蔭覆涼樂。
尚生着故。
又樹下坐有二過。
一慮天雨冷濕。
二有鳥糞毒蟲。
於是思惟。
露地而坐。
随意快樂。
月光徧照令心明利。
易入空定。
故雲露坐也。
十常坐者。
着衣脫衣。
随意快樂。
四儀之中。
坐為第一。
食易消化。
氣息調和。
求道大事。
大辦功力。
若懈怠睡眠。
諸賊常伺人便。
不宜安卧。
若行若立。
心亦難攝。
故宜常坐。
脅不着席。
十一次第乞者。
不着於味。
不輕衆生。
等心憐憫。
不擇貧富。
十二三衣者。
謂比丘少欲知足。
衣取蔽形。
不多不少。
白衣之人。
以多求故。
是故多畜。
外道苦行。
是故裸形。
不多不少。
故畜三衣。
南山律鈔。
位分為四。
衣有二。
一納衣。
二但三衣。
食有四。
一乞食。
二不作餘食法。
三一坐。
四一揣。
揣。
雜也。
一種而雜者。
不以種種盛貯。
名一揣食。
處有五。
一蘭若。
二冢間。
三樹下。
四露坐。
五随坐。
威儀一。
常坐。
此無次第乞食。
處加随坐。
通源記引南山雲。
季世佛法。
崇尚官榮。
僥幸之夫。
妄生朋翼。
庶因此語。
自省厥躬。
至若謂利養如毛繩。
視朱門為蓬戶。
尚思曳尾。
猶彼興嘲。
況乎以咳啞為恩。
眄睐成飾。
潛通惠好。
強事趣馳。
縱假龐于一時。
終受嗤于群口。
榮不補辱。
夫何誤哉。
是知末世頭陀不缺。
能使佛法常住不滅也。
今文下。
明今止觀合糞掃三衣為中士也。
【□注】下根者。
此土多寒。
根性又薄。
大聖一許。
三品通開(故三衣外聽畜百一。
及許畜長。
但三衣為上。
畜百一為中。
畜長為下。
故雲通開。
此依律說。
與今少異。
今取雪山為上品故)。
【■記】此釋三衣外畜百一衆具為下。
大注明依國土根性俱有不同。
是故通開三品。
小注明依律而釋三品所以。
末二句明經三品。
如下自明。
【□注】若畜百一。
記憶而已。
有雲加法(薩婆多雲。
百一之物。
各得畜一。
百一之外。
皆是長物。
言記憶者。
於百一物。
心中但自記憶一種。
謂是我物。
有雲加法者。
加法受持。
如六物圖)。
【■記】記。
謂記識。
憶。
謂憶念。
言此是尼師壇。
此是覆瘡衣。
此是雨浴衣等。
言百一記憶。
而又曰加法者。
如輔行雲。
以加法說淨之二品合論。
而名百一也。
原注初一行。
明畜百一。
薩婆多毗尼中雲。
若說淨之錢寶。
貿一切衣财。
作三衣缽器。
入百一物數。
不須說淨。
又雲。
凡百物中。
三衣具缽。
必應受持。
自外若受則可。
不受無過。
六物圖詳下。
【□注】若畜長說淨。
則加法受持(百一之外。
若畜長物。
定須說淨。
詞雲。
大德一心念。
此是某甲長衣。
未作淨。
為淨故。
施為大德)。
【■記】薩婆多毗尼雲。
自百一物外。
一切說淨。
又雲。
凡受衣法。
若長應說淨。
若不說淨入長。
财中又雲。
如畜寶戒中說。
應僧中作波逸提悔過。
若錢及似寶。
除百一物數。
一切亦應舍。
可見畜長。
定須說淨也。
次雲說淨詞。
輔行雲。
說淨之法。
附近大乘。
故地持中菩薩所畜。
即於十方諸佛菩薩而為淨施。
乃以聲聞淨施。
而為譬雲。
譬如比丘。
以己衣物。
於和尚阿阇黎舍作淨施。
若達一實。
即此淨施。
成菩薩法。
有人雲。
凡諸所有。
非己物想。
有益使用。
說淨何為。
今問。
等非己财。
何不任於四海。
有益便用。
何不直付兩田。
而閉之深房。
封於藏箧。
實懷他想。
用必招愆。
忽謂己财。
仍為說淨。
說淨而施。
於理何妨。
順己執心。
後生仿效。
故說淨法。
不可無也。
毗婆沙四。
初結長衣戒因緣中問。
此淨施者。
是實施。
是假施。
答。
一切淨施。
九十六種無淨施法。
佛大慈悲。
方便力故。
教令淨施。
是方便施。
非真施也。
令諸弟子得畜長财。
而不犯戒。
又問。
佛何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财。
而強與結戒。
設此方便。
答。
佛法以少欲為本。
是故結戒不畜長财。
而衆生根性不同。
或有衆生。
多畜積而後行道。
得證聖果。
是故如來先為結戒。
而後方便。
於佛法無礙。
衆生得益也。
【□注】糞掃衣者。
南山雲。
世人所棄無複堪用。
義同糞掃。
體是賤物。
離自貪着。
不為王賊所貪。
常得資身長道(文)。
【■記】四分雲。
糞掃者。
非死人衣也。
薩婆多律。
明出處有五别。
一途中。
二河邊。
三空處。
四糞聚處。
五破碎。
此之衣體。
由事差别。
及出處不同。
總有七種。
一毛衣。
二刍摩衣。
三奢[禾*弱]迦衣。
四揭播死迦衣。
五獨孤洛迦衣。
六高詀薄迦衣。
七阿缽蘭得迦衣。
複有五。
一牛嚼。
二鼠齧。
三蟻穿。
四火燒。
五乳母棄物。
當知衣此糞掃者。
内離己貪。
外息他貪。
常得資持幻身。
長養聖道也。
【□注】三衣者。
一僧伽黎。
此雲雜碎衣。
條相多故。
從用則名入王宮聚落衣。
二郁多羅僧。
名中價衣。
從用名入衆衣。
三安陀會。
名下衣。
從用名院内行道雜作衣。
若雲袈娑。
此雲不正色染。
亦名壞色。
即戒本中三種染壞。
皆如法也。
一者青色。
二者黑色。
三者木蘭色。
如六物圖。
【■記】僧伽黎。
此翻合。
又雲重。
謂割截合成也。
義淨雲僧迦胝。
翻重複衣。
靈感傳雲。
每轉法輪。
披僧伽黎。
南山雲。
此三衣名。
諸部無正翻。
今此注者。
乃依義所翻而引用。
謂大衣名雜碎。
以條數多故。
若從用為名。
則雲入王宮聚落時衣。
乞食說法時着。
薩婆多論大衣分三品。
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
二長一短。
名下三品。
十五十七十九條。
三長一短。
名中三品。
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
四長一短。
名上三品。
雖分九品。
不以條多為貴。
但約衣财大小。
以分條隔少多。
郁多羅僧。
此譯上着衣。
即七條也。
南山謂中價衣者。
以界於二衣之間。
其價亦處中也。
從用則曰入衆衣者。
凡禮忏。
誦經。
坐禅。
赴齋。
聽講時着。
安陀會。
此雲中宿衣。
謂近身住也。
南山謂下衣者。
謂三衣之中。
條數此為最下也。
從用名雜作衣者。
凡寺中執勞服役。
一切時中俱可披着也。
袈娑。
具雲迦羅沙曳。
翻不正色染。
亦雲壞色。
乃從色得名。
會正雲。
袈娑。
是草名。
可染衣故。
今指衣名袈娑者。
目此為号也。
真谛雜記雲。
袈娑是外國三衣之名。
名含多義。
或名離塵服。
由斷六塵故。
或名消瘦服。
由割煩惱故。
或名蓮華服。
服者離染着故。
或名間色服。
以三如法色所成故。
業疏。
以刀截成沙門衣。
不為怨賊所剝故。
章服儀雲。
條堤之相。
事等田疇之畦。
貯水而養嘉苗。
譬服此衣生功德也。
佛令像此。
義不徒然。
青黑木蘭三種色者。
青。
謂銅青。
黑。
謂雜泥。
木蘭。
即桦樹皮。
律雲。
苾刍得新衣。
當作三種染壞色。
若青。
若泥。
若木。
随一而造。
若不作三壞色而受用者。
犯波逸底迦。
可見染壞色而成衣者。
方名如法也。
六物圖者。
一僧伽黎。
二郁多羅僧。
三安陀會。
四濾水囊。
五缽多羅。
翻應器。
六尼師壇。
翻坐具。
出三藏法數。
【□注】若據律文。
以糞掃衣及但三衣為上。
百一為中。
餘長為下。
今文以雪山大士被鹿皮衣為上。
故以糞掃衣但三衣為中。
畜百一及畜餘長為下。
【■記】此明律文與今文不同。
然均無礙也。
【□注】上雲不畜餘長。
應更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