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畜百一。
下畜百一衆具。
亦應更雲畜餘長也。
【■記】此補中下二衣之文義可知。
△二釋食。
食亦有三。
一者上根大士。
深山絕世。
菜根草果随得資身。
二常乞食。
三檀越送食。
僧中淨食。
【□注】止觀四(十六)雲。
一深山絕迹。
去遠人民。
但資甘果美水。
一菜一果而已。
或餌松柏。
以續精氣。
如雪山甘香藕等。
如是食者。
上士也。
二阿蘭若處。
頭陀抖擻。
分衛自資。
七佛皆明乞食法。
方等。
般舟。
法華。
皆雲乞食也。
路徑若遠。
分衛勞妨。
若近。
人物相喧。
不遠不近。
乞食便易。
是中士也。
三既不能絕谷餌果。
又不能頭陀乞食。
外護。
檀越送食供養。
亦可得受。
又僧中如法潔淨食。
亦可得受。
下士也(文)。
【■記】水果松柏。
食已坐禅。
更無餘事。
上士也。
阿蘭若。
乃寂靜處。
絕放牧聲。
是修道處。
故須居之以行頭陀。
肇師雲。
忿競生乎衆聚。
無诤出乎空閑。
故佛贊之。
輔行雲。
十二頭陀中五種食法。
今且舉其一也。
若墾植耕種。
舂砻碓硙。
硙。
磨也。
畜八不淨。
事涉四邪。
污染檀越。
非蘭若行。
近代所置。
彌隔聖言。
男女往來。
兼招譏醜。
倘依佛教。
利益不輕也。
般舟經雲。
常行乞食。
不受請。
法華雲入裡乞食。
然蘭若不宜太遠大近。
遠則勞妨。
譬喻經雲。
昔波羅奈。
去城五十裡有山。
有五比丘居。
平旦入城乞食。
中後還山日暮。
乃至疲極。
不堪安禅。
曆年如此。
勞而無獲。
佛化道人。
往安慰之。
是比丘雲。
四大之身。
常受饑餒。
若欲乞食。
去城道遠。
有何樂耶。
止念畢命而已。
化沙門言。
願諸道人明日莫往。
吾當送供一日之糧。
明佛送食。
五人食已。
俱得羅漢。
是則住處亦為道緣也。
若近。
則語鬧聲喧。
亦難入禅。
必使遠近适中。
乞食便易。
乃中士也。
若受檀越送供。
聽鉗錘受食者。
下士也。
【■補】潔淨食。
潔。
應結。
羯磨中引佛言。
聽在伽藍内邊房靜處結淨廚。
【■備】衣食既為道緣。
饑寒逼膚奈何。
答。
真心行道。
必感三寶天龍加被護持。
但慚愧精勤。
忏悔宿報而已。
道人一缽依於十方。
遇有緣處。
但不違礙。
大乘戒者。
方便依行。
以速成道果。
若宿業所遭。
了知心具實相。
現前守觀。
待命可也。
或一心淨土。
報盡往生。
亦可也。
【□注】輔行四下(初)雲。
分衛者。
此雲乞食。
十住婆沙雲。
乞食有十利。
(雲雲)僧中淨食。
仍為下根。
豈可安坐房中。
私營别味(文)。
【■記】分衛雲乞食者。
僧祇雲。
乞食分施僧尼。
衛護令修道業。
故雲分衛。
(雲雲)者。
未盡之貌。
雲。
之謂言也。
謂象雲氣在天。
回轉之形。
言之在口。
如雲潤物。
十利者。
一自用活命自屬不屬他。
二施我者。
令住三寶。
然後當食。
三常生悲心。
四随順佛教。
五易滿易養。
六破憍慢法。
七無見頂善根。
八見我乞食。
餘皆效我。
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事故。
十次第乞。
生平等心。
是為十利。
末一行。
取下士食義。
以誡背衆而食也。
△三閑居靜處。
三閑居靜處。
不作衆事。
名閑。
無愦鬧處名靜。
處有三。
例衣食可知。
【□注】止觀四(十七)雲。
若深山遠谷。
途路艱險。
永絕人蹤。
誰相惱亂。
恣意禅觀。
是處最勝。
二頭陀抖擻。
極近三裡。
交往亦疎。
覺策煩惱。
是處為次。
三蘭若伽藍。
閑靜之寺。
獨處一房。
不幹事物。
正谛思惟。
是處為下(文)。
【■記】安身入道。
必須選擇。
慎勿率爾。
若得好處。
不須數移。
當知此之蘭若。
與前十二頭陀中蘭若有别。
以前蘭若是中處。
乃空逈地也。
此之蘭若是下處。
空逈住處也。
十住毗婆沙明蘭若有十利。
一自在去來。
二無我所。
三随喜無障。
四心樂蘭若處。
五少欲少事。
六不惜身命。
具足功德。
七離衆鬧語。
八雖行功德。
不求恩報。
九易得一心。
十易生無障礙想。
然蘭若伽藍。
簡異白衣齋邑。
閑靜寺院。
簡異陋巷鬧市。
獨處一房。
簡異同學伴侶。
不幹事物。
簡異散涉世法。
正谛思惟。
簡異邪慮妄想也。
△四息諸緣務。
四息諸緣務。
息生活。
息人事。
息工巧技術等。
【□注】止觀四(十八)雲。
緣務妨禅。
由來甚矣。
蘭若比丘。
去喧親靜。
雲何營造緣務。
壞蘭若行。
非所應也。
緣務有四。
一生活。
二人事。
三技能。
四學問。
一生活緣務者。
經紀生方。
觸途紛紏。
得一失一。
喪道亂心。
二人事者。
慶吊俯仰。
低昂造聘。
此往彼來。
來往不絕。
三技能者。
醫方蔔筮。
泥木彩畫。
棋書咒術等是也。
四學問者。
讀誦經論。
問答勝負等是也。
領持記憶。
心勞志倦。
言論往複。
水濁珠昏。
何暇更得修止觀耶。
此事尚舍。
況前三務。
(文)今雲等者。
等於學問也。
【■記】前三種務。
理宜止息。
而學問亦當息者。
何所以耶。
答。
熏修止觀。
本於一心。
讀誦妨靜。
心何能一。
故亦當息也。
難處搜根為險問。
釋處擊節為巧答。
義立為勝。
言堕為負。
若論博學。
審問。
明辨。
雖能相資見識。
其實難免勝負之咎。
以勝負故。
因法緻愆。
累世怨雠。
常相中害。
故勝負是非。
一向須廢也。
領持等者。
若習學問。
必須領持文字。
記憶旨趣。
未免心勞志倦。
又複問答。
必當建言立論。
豈免水濁珠昏。
應知心性如水。
真理如珠。
緣務如攪。
慮心如濁。
迷理如昏。
既慮動理昏。
何暇精修止觀耶。
由是亦息者宜矣。
又此外學。
小乘教中。
十二時許一時習學。
以伏外道。
若大乘。
初心菩薩一向不許。
且令進行。
至六根淨位。
學應不難。
是則學正經正論。
領持記憶。
而于助道有益。
時尚棄舍。
況前三耶。
△五近善知識。
五近善知識有三。
一外護善知識。
二同行善知識。
三教授善知識。
【□注】止觀四(十九)雲。
夫外護者。
不揀黑白。
但能營理所須。
如母養兒。
如虎銜子。
調和得所。
舊行道人。
乃能為耳。
是名外護。
二同行者。
更相策發。
不眠不散。
日有其新。
切磋琢磨。
同心齊志。
如乘一船。
互相敬重。
如視世尊。
是名同行。
三教授者。
内外方便。
通塞妨障。
皆能決了。
善巧說法。
示教利喜。
轉破人心。
於諸方便。
自能決了。
可得獨行。
妨難未谙。
不宜舍也(文)。
【■記】此釋三種善知識。
初二行半。
釋外護。
輔行雲。
外護者。
自己身心為内。
望他身心為外。
為外所護。
故名外護。
道俗鹹可為得。
故雲不揀黑白。
如母如虎者。
母雖慈。
養子必策。
虎雖猛。
銜子必寬。
将護行人。
當勿舉勿惱可也。
舊行道人等者。
若未親行。
暗於可否。
一向混俗。
不了開遮又何但專命外護。
護己亦應善須将護。
如阿含雲。
佛在祇園。
告諸比丘。
應當恭敬檀越施主。
如敬順父母。
養之待之。
施之能成戒定智慧。
多所饒益。
能施四事。
故諸比丘。
慈心於檀越。
小恩尚不忘。
何況於大者。
應三業精勤。
使福不唐捐。
如迷者指示。
乏者與糧。
所謂将護外護也。
同行者。
智與智共。
方有日新之功。
如膏則切。
象則磋。
玉則琢。
石則磨。
皆治器之法。
今謂互相切磋。
使成法器。
同心等者。
謂能同志相敬。
則道法互增。
大論言。
菩薩共住相視。
當如世尊。
何以故。
是我真伴。
如共乘船。
彼學我學故也。
教授者。
輔行雲。
夫為導者。
必具目足。
若解行不均。
安能利他。
乃至行解具足。
德在於彼。
謂益我者但在於解。
内外方便者。
謂道前方便。
複有内外。
十境。
為内方便。
二十五法。
為外方便。
又二十五中而分内外。
具緣一向在外。
呵欲。
棄蓋。
義兼内外。
調五事。
亦内亦外。
眠食在外。
餘三屬内。
行五法。
一向在内。
通塞等者。
方便得所為通。
方便背行為塞。
說法轉心。
此取解也。
又雲。
十境互發。
十乘增減。
一一法中皆為通塞。
若能善此通塞妨障。
複善說法導達人心。
方可名為教授知識。
示教利喜者。
指授為示。
教诏為教。
令彼得益為利。
見他得利故喜。
轉破人心者。
法輪既轉。
則能破彼無始妄想之心也。
而行者得是解行具足教授已。
當自揣摩。
若能自己方便。
可得獨行。
或妨難未谙。
義當親近不宜舍也。
【□注】教授者。
輔行四下(六)雲。
宣傳聖言。
名之為教。
訓誨於我。
名之為授。
(文)通名善知識者。
法華疏雲。
聞名為知。
見形為識。
是人益我菩提之道。
名善知識(文)。
【■記】付法藏雲。
習近聖法得至涅盤。
由善知識。
阿難白佛。
善知識者。
是得道半因緣。
佛言。
不也。
善知識者。
是得道全因緣。
阿難當知。
此閻浮提。
除大迦葉舍利弗。
其餘衆生。
若不遇我。
無解脫期。
是故我言。
善知識者。
能大利益。
增一雲。
莫與惡知識。
與愚共從事。
當與善知識。
智者而交通。
若入本無惡。
親近於惡人。
後必成惡人。
惡名遍天下。
善知識反此。
是故須親近。
大論有二因緣。
得無上道。
一者内自思惟。
二者得善知識。
大經阿阇世王。
來至佛所。
佛告大衆。
菩提近因。
莫過善友。
阇王不遇耆婆。
當堕地獄。
是故須近真善知識也。
略明具五緣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上
下畜百一衆具。
亦應更雲畜餘長也。
【■記】此補中下二衣之文義可知。
△二釋食。
食亦有三。
一者上根大士。
深山絕世。
菜根草果随得資身。
二常乞食。
三檀越送食。
僧中淨食。
【□注】止觀四(十六)雲。
一深山絕迹。
去遠人民。
但資甘果美水。
一菜一果而已。
或餌松柏。
以續精氣。
如雪山甘香藕等。
如是食者。
上士也。
二阿蘭若處。
頭陀抖擻。
分衛自資。
七佛皆明乞食法。
方等。
般舟。
法華。
皆雲乞食也。
路徑若遠。
分衛勞妨。
若近。
人物相喧。
不遠不近。
乞食便易。
是中士也。
三既不能絕谷餌果。
又不能頭陀乞食。
外護。
檀越送食供養。
亦可得受。
又僧中如法潔淨食。
亦可得受。
下士也(文)。
【■記】水果松柏。
食已坐禅。
更無餘事。
上士也。
阿蘭若。
乃寂靜處。
絕放牧聲。
是修道處。
故須居之以行頭陀。
肇師雲。
忿競生乎衆聚。
無诤出乎空閑。
故佛贊之。
輔行雲。
十二頭陀中五種食法。
今且舉其一也。
若墾植耕種。
舂砻碓硙。
硙。
磨也。
畜八不淨。
事涉四邪。
污染檀越。
非蘭若行。
近代所置。
彌隔聖言。
男女往來。
兼招譏醜。
倘依佛教。
利益不輕也。
般舟經雲。
常行乞食。
不受請。
法華雲入裡乞食。
然蘭若不宜太遠大近。
遠則勞妨。
譬喻經雲。
昔波羅奈。
去城五十裡有山。
有五比丘居。
平旦入城乞食。
中後還山日暮。
乃至疲極。
不堪安禅。
曆年如此。
勞而無獲。
佛化道人。
往安慰之。
是比丘雲。
四大之身。
常受饑餒。
若欲乞食。
去城道遠。
有何樂耶。
止念畢命而已。
化沙門言。
願諸道人明日莫往。
吾當送供一日之糧。
明佛送食。
五人食已。
俱得羅漢。
是則住處亦為道緣也。
若近。
則語鬧聲喧。
亦難入禅。
必使遠近适中。
乞食便易。
乃中士也。
若受檀越送供。
聽鉗錘受食者。
下士也。
【■補】潔淨食。
潔。
應結。
羯磨中引佛言。
聽在伽藍内邊房靜處結淨廚。
【■備】衣食既為道緣。
饑寒逼膚奈何。
答。
真心行道。
必感三寶天龍加被護持。
但慚愧精勤。
忏悔宿報而已。
道人一缽依於十方。
遇有緣處。
但不違礙。
大乘戒者。
方便依行。
以速成道果。
若宿業所遭。
了知心具實相。
現前守觀。
待命可也。
或一心淨土。
報盡往生。
亦可也。
【□注】輔行四下(初)雲。
分衛者。
此雲乞食。
十住婆沙雲。
乞食有十利。
(雲雲)僧中淨食。
仍為下根。
豈可安坐房中。
私營别味(文)。
【■記】分衛雲乞食者。
僧祇雲。
乞食分施僧尼。
衛護令修道業。
故雲分衛。
(雲雲)者。
未盡之貌。
雲。
之謂言也。
謂象雲氣在天。
回轉之形。
言之在口。
如雲潤物。
十利者。
一自用活命自屬不屬他。
二施我者。
令住三寶。
然後當食。
三常生悲心。
四随順佛教。
五易滿易養。
六破憍慢法。
七無見頂善根。
八見我乞食。
餘皆效我。
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事故。
十次第乞。
生平等心。
是為十利。
末一行。
取下士食義。
以誡背衆而食也。
△三閑居靜處。
三閑居靜處。
不作衆事。
名閑。
無愦鬧處名靜。
處有三。
例衣食可知。
【□注】止觀四(十七)雲。
若深山遠谷。
途路艱險。
永絕人蹤。
誰相惱亂。
恣意禅觀。
是處最勝。
二頭陀抖擻。
極近三裡。
交往亦疎。
覺策煩惱。
是處為次。
三蘭若伽藍。
閑靜之寺。
獨處一房。
不幹事物。
正谛思惟。
是處為下(文)。
【■記】安身入道。
必須選擇。
慎勿率爾。
若得好處。
不須數移。
當知此之蘭若。
與前十二頭陀中蘭若有别。
以前蘭若是中處。
乃空逈地也。
此之蘭若是下處。
空逈住處也。
十住毗婆沙明蘭若有十利。
一自在去來。
二無我所。
三随喜無障。
四心樂蘭若處。
五少欲少事。
六不惜身命。
具足功德。
七離衆鬧語。
八雖行功德。
不求恩報。
九易得一心。
十易生無障礙想。
然蘭若伽藍。
簡異白衣齋邑。
閑靜寺院。
簡異陋巷鬧市。
獨處一房。
簡異同學伴侶。
不幹事物。
簡異散涉世法。
正谛思惟。
簡異邪慮妄想也。
△四息諸緣務。
四息諸緣務。
息生活。
息人事。
息工巧技術等。
【□注】止觀四(十八)雲。
緣務妨禅。
由來甚矣。
蘭若比丘。
去喧親靜。
雲何營造緣務。
壞蘭若行。
非所應也。
緣務有四。
一生活。
二人事。
三技能。
四學問。
一生活緣務者。
經紀生方。
觸途紛紏。
得一失一。
喪道亂心。
二人事者。
慶吊俯仰。
低昂造聘。
此往彼來。
來往不絕。
三技能者。
醫方蔔筮。
泥木彩畫。
棋書咒術等是也。
四學問者。
讀誦經論。
問答勝負等是也。
領持記憶。
心勞志倦。
言論往複。
水濁珠昏。
何暇更得修止觀耶。
此事尚舍。
況前三務。
(文)今雲等者。
等於學問也。
【■記】前三種務。
理宜止息。
而學問亦當息者。
何所以耶。
答。
熏修止觀。
本於一心。
讀誦妨靜。
心何能一。
故亦當息也。
難處搜根為險問。
釋處擊節為巧答。
義立為勝。
言堕為負。
若論博學。
審問。
明辨。
雖能相資見識。
其實難免勝負之咎。
以勝負故。
因法緻愆。
累世怨雠。
常相中害。
故勝負是非。
一向須廢也。
領持等者。
若習學問。
必須領持文字。
記憶旨趣。
未免心勞志倦。
又複問答。
必當建言立論。
豈免水濁珠昏。
應知心性如水。
真理如珠。
緣務如攪。
慮心如濁。
迷理如昏。
既慮動理昏。
何暇精修止觀耶。
由是亦息者宜矣。
又此外學。
小乘教中。
十二時許一時習學。
以伏外道。
若大乘。
初心菩薩一向不許。
且令進行。
至六根淨位。
學應不難。
是則學正經正論。
領持記憶。
而于助道有益。
時尚棄舍。
況前三耶。
△五近善知識。
五近善知識有三。
一外護善知識。
二同行善知識。
三教授善知識。
【□注】止觀四(十九)雲。
夫外護者。
不揀黑白。
但能營理所須。
如母養兒。
如虎銜子。
調和得所。
舊行道人。
乃能為耳。
是名外護。
二同行者。
更相策發。
不眠不散。
日有其新。
切磋琢磨。
同心齊志。
如乘一船。
互相敬重。
如視世尊。
是名同行。
三教授者。
内外方便。
通塞妨障。
皆能決了。
善巧說法。
示教利喜。
轉破人心。
於諸方便。
自能決了。
可得獨行。
妨難未谙。
不宜舍也(文)。
【■記】此釋三種善知識。
初二行半。
釋外護。
輔行雲。
外護者。
自己身心為内。
望他身心為外。
為外所護。
故名外護。
道俗鹹可為得。
故雲不揀黑白。
如母如虎者。
母雖慈。
養子必策。
虎雖猛。
銜子必寬。
将護行人。
當勿舉勿惱可也。
舊行道人等者。
若未親行。
暗於可否。
一向混俗。
不了開遮又何但專命外護。
護己亦應善須将護。
如阿含雲。
佛在祇園。
告諸比丘。
應當恭敬檀越施主。
如敬順父母。
養之待之。
施之能成戒定智慧。
多所饒益。
能施四事。
故諸比丘。
慈心於檀越。
小恩尚不忘。
何況於大者。
應三業精勤。
使福不唐捐。
如迷者指示。
乏者與糧。
所謂将護外護也。
同行者。
智與智共。
方有日新之功。
如膏則切。
象則磋。
玉則琢。
石則磨。
皆治器之法。
今謂互相切磋。
使成法器。
同心等者。
謂能同志相敬。
則道法互增。
大論言。
菩薩共住相視。
當如世尊。
何以故。
是我真伴。
如共乘船。
彼學我學故也。
教授者。
輔行雲。
夫為導者。
必具目足。
若解行不均。
安能利他。
乃至行解具足。
德在於彼。
謂益我者但在於解。
内外方便者。
謂道前方便。
複有内外。
十境。
為内方便。
二十五法。
為外方便。
又二十五中而分内外。
具緣一向在外。
呵欲。
棄蓋。
義兼内外。
調五事。
亦内亦外。
眠食在外。
餘三屬内。
行五法。
一向在内。
通塞等者。
方便得所為通。
方便背行為塞。
說法轉心。
此取解也。
又雲。
十境互發。
十乘增減。
一一法中皆為通塞。
若能善此通塞妨障。
複善說法導達人心。
方可名為教授知識。
示教利喜者。
指授為示。
教诏為教。
令彼得益為利。
見他得利故喜。
轉破人心者。
法輪既轉。
則能破彼無始妄想之心也。
而行者得是解行具足教授已。
當自揣摩。
若能自己方便。
可得獨行。
或妨難未谙。
義當親近不宜舍也。
【□注】教授者。
輔行四下(六)雲。
宣傳聖言。
名之為教。
訓誨於我。
名之為授。
(文)通名善知識者。
法華疏雲。
聞名為知。
見形為識。
是人益我菩提之道。
名善知識(文)。
【■記】付法藏雲。
習近聖法得至涅盤。
由善知識。
阿難白佛。
善知識者。
是得道半因緣。
佛言。
不也。
善知識者。
是得道全因緣。
阿難當知。
此閻浮提。
除大迦葉舍利弗。
其餘衆生。
若不遇我。
無解脫期。
是故我言。
善知識者。
能大利益。
增一雲。
莫與惡知識。
與愚共從事。
當與善知識。
智者而交通。
若入本無惡。
親近於惡人。
後必成惡人。
惡名遍天下。
善知識反此。
是故須親近。
大論有二因緣。
得無上道。
一者内自思惟。
二者得善知識。
大經阿阇世王。
來至佛所。
佛告大衆。
菩提近因。
莫過善友。
阇王不遇耆婆。
當堕地獄。
是故須近真善知識也。
略明具五緣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