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之下

關燈
果。

    集乃苦家之因。

    因果相牽。

    是生死因。

    名塞。

    此塞須破。

    十二因緣。

    如十二重城。

    绲定行不能進。

    六蔽。

    蔽行人之心性。

    塵沙。

    障行人之道眼。

    無明。

    翳法性之妙理。

    為塞。

    道乃滅家之因。

    滅乃道家之果。

    因果相通。

    則能至乎寶所。

    滅因緣智。

    則能明心見性。

    六度。

    度生死此岸。

    到彼涅盤彼岸。

    一心三觀。

    破見思塵沙無明為通。

    若通須護。

    有塞須破。

    於道滅中。

    而生執着。

    名為塞。

    此塞須破。

    于通起塞。

    能破如所破。

    節節檢校。

    名識通塞。

     【□注】大意七雲。

    雖知生死煩惱為塞。

    菩提涅盤為通。

    複應須識于通起塞。

    此塞須破。

    於塞得通。

    此通須護。

    如将為賊。

    此賊豈存。

    若賊為将。

    此将豈破。

    節節檢校。

    無令生着。

    着故名塞。

    破塞存通。

    非唯一轍。

    有心皆爾。

    念念常須檢校通塞(文)。

     【■記】此釋識通塞也。

    初一行。

    縱其已知橫豎通塞。

    次三行。

    示須識於通起塞。

    如止觀雲。

    若同外道愛着觀空智慧。

    宜以四句徧破。

    能破如所破。

    令衆塞得通。

    若不執着觀空智慧。

    則能破不如所破。

    但去塞存通。

    如除膜養珠。

    破賊護将。

    将若為賊。

    此賊亦破。

    賊若為将。

    此将亦護。

    如是展轉将皆為賊。

    節節破之。

    故大意中。

    但舉徧破也。

    輔行雲。

    一者通途通塞。

    以所破為塞。

    能破為通。

    二者别相通塞。

    以於能起着為塞。

    無着為通。

    既法相淺深。

    任有通塞。

    故須節節檢校。

    無令生着也。

    言節節檢校者。

    止觀雲。

    以橫織豎。

    檢校通塞。

    如從假入空破惑。

    又用橫織豎檢校。

    從空入假觀通塞。

    又用橫織豎檢校。

    中道正觀。

    皆雲一一法。

    一一能。

    一一所。

    若起三塞。

    破之令通。

    若是三通。

    養之成就。

    輔行雲。

    一橫通塞。

    二豎通塞。

    三橫别通塞。

    四一心通塞。

    皆須四句檢校。

    若於四通而起塞着。

    皆須破塞以存于通。

    如是展轉。

    以破為期。

    故於一一能。

    一一所。

    一一心。

    皆須檢校也。

    複須四句分别。

    一塞中有通。

    二通中有塞。

    三塞是自塞。

    四通是自通。

    初二句。

    是别相通塞。

    後二句。

    若塞已破。

    即屬破徧。

    故雲非唯一轍。

    凡有心皆有。

    故當念念常須檢校也。

     【□注】安置丹枕者。

    文句五(二十七)雲。

    車若駕運。

    随所到處。

    須此支昂。

    譬即動而靜。

    即靜而動。

    (文)妙樂六(二十四)雲。

    丹枕雲支昂者。

    即車外枕。

    車住須支。

    支之恐昂。

    故雲支昂。

    支。

    持也。

    昂舉也。

    譬動靜相即者。

    車行枕閑。

    即動而靜。

    車息枕用。

    即靜而動。

    用時常靜。

    閑時常動。

    實體與用。

    亦複如是。

    自因之果。

    法性無動。

    所以如風不移。

    寂然而到。

    萬行無作。

    衆智莫觀。

    此則三德俱不二也。

    以三即一。

    故使爾耳。

    (文)輔行七下(二十七)雲。

    若車外枕。

    或動或靜。

    動靜秖是通塞義也(文)。

     【■記】此釋經文安置丹枕句也。

    初行半。

    文句正釋。

    妙樂下。

    轉釋。

    初三行半。

    舉譬釋義。

    實體與用。

    亦複如是二句。

    合法。

    言實體指性。

    合車。

    用則指修。

    合枕。

    車枕既即動而靜。

    即靜而動。

    動靜不二。

    則實體與用。

    亦即性而修。

    即修而性。

    性修不二。

    故雲亦複如是。

    自因下二行。

    明三德不二。

    謂法身是體。

    既雲寂然而到。

    則即靜而動。

    般若解脫是用。

    既雲萬行無作。

    衆智莫觀。

    則即動而靜。

    體用既其相即。

    故雲三德俱不二也。

    末二句。

    結明不二所以。

    輔行下。

    會通動靜。

    即是通塞義也。

     △六道品調适。

     六道品調适。

    謂無作道品一一調停。

    随宜而入。

    經雲。

    有大白牛等(已上五中根)。

     【□注】大意七雲。

    約門徧破。

    於理又昧。

    應須七科次第調試。

    若不爾者。

    此之道品為誰施設。

    以破徧門。

    雖觀陰境。

    陰上未分念處名故。

    況有六科展轉調停。

    故用此門檢校诠擇(文)。

     【■記】此釋道品調适也。

    止觀雲。

    上來雖破法徧。

    識通塞。

    若不調停道品。

    何能疾與真法相應。

    真法名無漏。

    道品是有漏。

    有漏能作無漏方便。

    方便失所。

    真理難會。

    大論雲。

    三十七品。

    是行道法。

    涅盤城有三門。

    三門是近因。

    道品是遠因。

    為是義故。

    應須道品調停也。

    若不下三句。

    明道品徒施之失。

    以破下。

    明今用道品調适之意。

    謂上破法徧中。

    所觀陰境。

    既未分四念處之名。

    豈有四正勤等調适之事。

    故今用之以為檢點校量。

    诠顯道理。

    決擇應用也。

     【□注】實相為車體。

    道品為前導。

    故喻白牛。

    白牛等者。

    等於經中膚色充潔。

    形體姝好。

    有大筋力。

    行步平正文也。

    大意以中根至七乘。

    今至第六者。

    以正助分中下也。

     【■記】文句雲。

    四念處慧。

    破除八倒之黑。

    名駕白牛。

    四正勤中二世善滿。

    如膚充。

    二世惡盡。

    如色潔。

    四如意足。

    稱行者心。

    如形好。

    筋譬五根。

    住立能生義也。

    力譬五力。

    摧伏幹用義也。

    行步平正。

    譬定慧均平。

    又譬七覺調平。

    然此道品。

    名雖通前。

    義實局圓。

     △七對治助開。

     七對治助開。

    謂若正道多障。

    圓理不開。

    須修事助。

    謂五停心。

    及六度等。

    經雲。

    又多仆從(此下為下根)。

     【□注】大意八雲。

    七助道對治者。

    涅盤雲。

    衆生煩惱非一種。

    佛說無量對治門。

    夫不信有對治之人。

    當知此人未曉正行。

    若識己身正行未辦。

    良由事惡。

    助於理惡。

    共蔽理善。

    令不現前。

    事惡若去。

    理善易明。

    故先修事度。

    以治事惡。

    事惡傾已。

    理善可生(文)。

     【■記】止觀雲。

    根利無遮。

    易入清涼池。

    不須對治。

    根利有遮。

    但專三脫門。

    遮不能障。

    亦不須助道。

    根鈍遮重者。

    根鈍故。

    不能開三脫門。

    遮重故。

    牽破觀心。

    為是義故。

    應須治道對破遮障。

    則得安隐入三脫門。

    大論稱諸對治。

    是助開門法。

    即此意也。

     △八知位次。

     八知位次。

    謂修行之人。

    免增上慢故。

     【□注】大意八雲。

    下根障重。

    非唯正助不明。

    卻生上慢。

    謂己均佛。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須知次位。

    使朱紫不濫。

    若未證得而謂證得。

    非唯失位。

    卻堕泥犂。

    故小乘經中四禅比丘。

    謂為四果。

    大乘經中。

    魔與菩薩授跋緻記。

    若生取着。

    必同魔屬。

    尚失人天。

    何關至道。

    故大小經論。

    鹹明次位(文)。

     【■記】小乘等者。

    謂佛世有族姓子。

    於佛法中出家。

    不修多聞方便。

    住阿蘭若。

    以夙因故。

    能超世俗初禅。

    自謂是須陀洹果。

    乃至超世第四禅。

    謂是阿羅漢果。

    於一生中。

    未得謂得。

    未解謂解。

    未證謂證。

    更不求勝進道。

    後命終時。

    第四禅中有現前。

    爾時念言。

    我斷一切生分。

    應般涅盤。

    不應更生。

    今我中有何緣而生。

    定無解脫。

    若有解脫。

    我應得之。

    便生謗涅盤邪見。

    以邪見故。

    四禅中有即滅。

    地獄中有現前。

    命終生阿鼻地獄是也。

    大乘等者。

    明大乘因記生慢。

    大品雲。

    魔作比丘。

    到菩薩所。

    作如是言。

    若菩薩於般若作證。

    得須陀洹。

    乃至辟支佛。

    大論雲。

    魔語菩薩。

    汝於諸佛授菩提記。

    父母兄弟名某。

    若受着者。

    成增上慢。

     【□注】於此知位中彌修五悔。

     【■記】謂此五悔方便。

    助開正道。

    自因位之初。

    至因位之極。

    皆當修習。

    是故知位次中彌修五悔。

    非無位也。

    彌。

    猶勤也。

     △九能安忍。

     九能安忍。

    謂於逆順。

    安然不動。

    策進五品。

    而入六根。

     【□注】大意九雲。

    圓頓行人。

    初入外凡。

    外招名利。

    内動宿障。

    夙障縱薄。

    名利彌至。

    為衆圍繞。

    廢損自行。

    因茲破敗。

    豈能進道。

    外人視之。

    猶謂大聖。

    如樹抱蠍。

    表似内虛。

    唯當自勉。

    不為所動。

    得入内凡。

    名為似位(文)。

     【■記】止觀雲。

    始觀陰界。

    至識位次。

    障轉慧開。

    或未入品。

    或入初品。

    神智爽利。

    或見講者不稱理。

    或見行道不當轍。

    慈悲示語。

    即被圍繞。

    即說一兩句法。

    或示一二節禅。

    初對一人。

    馳傳漸廣。

    初謂有益。

    益他蓋微。

    廢損自行。

    則知圓位外凡。

    益人實少。

    自損誠多。

    末勸自勉。

    入相似位。

    六根清淨。

    明初依人有所說法。

    亦可信受。

    一音徧滿。

    聞者歡喜。

    故當勉進也。

     【□注】謂於逆順等者。

    逆是煩惱業定見慢等。

    從内來破者。

    當以内三術治之。

    謂空假中也。

    順則名譽羅罥。

    利養毛繩。

    眷屬集樹。

    妨蠧内侵。

    枝葉外盡。

    從外來破者。

    當以外三術去之。

    一莫受莫着。

    二縮德露玼。

    三一舉萬裡。

    如止觀七(三十二)。

     【■記】此示逆順兩緣。

    謂行人逆緣内破。

    用内三術以治之。

    不難也。

    順緣外侵。

    用外三術以治之。

    非易也。

    所以止觀明治外緣之三術雲。

    若被名譽羅罥。

    乃至枝葉外盡者。

    當早推之。

    莫受莫着。

    推若不去。

    反被粘系者。

    當縮德露玼。

    揚狂隐實。

    密覆金貝。

    莫令盜見。

    若遁迹不脫。

    當一舉萬裡。

    絕域他方。

    無相暗練。

    快學得道。

    乃至若名利眷屬。

    從外來破。

    憶此三術齧齒忍耐。

    雖千萬請。

    确乎難拔。

    讓哉隐哉去哉。

     【■補】毛繩。

    西域用以刺腰。

    以龍須為之。

    入水必斷骨。

    喻利養着身。

    必斷慧命。

    名利如蠧。

    令内觀散滅。

    名内侵也。

    眷屬如集。

    令諸行壞。

    名外盡也。

    猶如大樹。

    外集衆鳥。

    内抱蟲蠍。

    樹必死壞矣。

     △十離法愛。

     十離法愛。

    莫着十信相似之道。

    須入利住真實之理。

    經雲。

    乘是寶乘遊於四方。

    (遊四十位)直至道場(妙覺位)。

     【□注】大意九雲。

    若專住似位。

    名為法愛。

    已得相似六根互用。

    已破兩惑。

    永無墜苦。

    愛此似位。

    名為頂堕。

    若修離愛。

    進入銅輪。

    名為十住。

    分身百界。

    一多相即。

    身土既爾。

    己他亦然。

    十身利生。

    四土攝物(文)。

     【■記】根互用者。

    如法華法師功德品。

    鼻根章文雲。

    知好惡。

    辨貴賤。

    及天宮莊嚴等。

    即鼻有眼用。

    讀經說法。

    聞香能知。

    則有耳用。

    諸樹華果。

    酥油香氣。

    聞香能知。

    則有舌用。

    入禅出禅。

    禅有八觸五欲嬉戲。

    亦是觸塵。

    聞香能知。

    則有身用。

    染欲嗔恚。

    亦知修善。

    聞香能知。

    則有意用。

    鼻根自在。

    勝用若茲。

    例餘五根。

    亦複如是。

    頂堕者。

    止觀雲。

    行上九事。

    過内外障。

    應得入真。

    若不入者。

    以法愛住着。

    而不前進。

    大論雲。

    三三昧。

    是似道位。

    未發真時。

    喜有法愛。

    名為頂堕。

    醫如同帆。

    一去一停。

    停即住着。

    不進不退名為頂堕。

    若破法愛。

    入三解脫。

    釋雲。

    至十信時。

    若生愛心。

    不入初住。

    而六根淨位。

    定不堕小。

    以住頂故。

    名之為堕。

    非謂退堕。

    以六根無退義故。

    況複更有造重逆耶。

    故此頂堕。

    異前藏通。

    大論明頂堕義。

    二種不同。

    一頂退名堕。

    二住頂名堕。

    小乘雖具二義。

    住頂多退。

    故今圓位見思已落。

    但有住頂一堕義耳。

    餘可知。

    略明大科妙法方便正修竟。

     △三結抄略指廣示異三。

    初結抄略錄。

     謹按台教廣本。

    抄錄五時八教。

    略。

    知如此。

     【□注】此結所錄五時八教。

    天台判釋儀式也。

     【■記】此釋結文。

    意謂大師依義立名。

    用此判釋。

    則非聖明特達者。

    莫之能開也。

    然五時八教一句。

    大有妙旨。

    所謂佛之一事。

    理事備矣。

     △二指歸廣本。

     若要委明之者。

    請看法華玄義十卷。

    委判十方三世諸佛說法儀式。

    猶如明鏡。

    及淨名玄義中四卷。

    全判教相。

     【□注】所判聖教。

    一期施化之相也。

    妙樂一(十七)雲。

    淨名前玄。

    總有十卷。

    因為晉王着淨名疏。

    别制略玄。

    乃離前玄。

    分為三部别立題目。

    謂四教六卷。

    四悉兩卷。

    三觀兩卷。

    後人合六為四。

    今雲淨名玄義中四卷是也。

     【■記】此釋指廣判教。

    初二句。

    指妙玄。

    妙樂下。

    指淨玄。

    初二句。

    指前玄分卷有十。

    因為下。

    明離十立三之名。

    晉王即隋炀帝為太子時之封谥也。

    後人下。

    明合六為四。

    淨名玄義。

    即今四教義是也。

    學者欲委明教相。

    請尋妙玄等諸廣本。

    細心玩索可也。

     △三示異諸家。

     自從此下。

    略明諸家判教儀式耳。

     【□注】今依大本玄義。

    抄錄綱要。

    彼文今師判教之後。

    備叙諸家。

    今略去而不明也。

     【■補】謂四教儀共有二卷。

    今此卷者。

    乃上卷也專明一家判教立義而已。

    自從此下者。

    指下卷而言也。

    其下卷。

    示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

    後至孤山勘校。

    言下卷破古。

    猶為可緩。

    是故但行上卷也。

     【□注】如是則顯上一書判釋儀式。

    在今天台。

    然所判是如來說法儀式。

    能判是大師判教儀式。

    兩種不分而分。

    須善識焉。

     【■備】天台判釋。

    允符佛心。

    雖一為所判。

    一為能判。

    學者其緻意焉。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下(終)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連圈計字肆拾貳萬壹千柒伯陸拾玖個。

    序文科文圖線。

    加工并刷印。

    施送貳伯部。

    夾闆貳伯副。

    待歸結後。

    倘有餘資。

    另商别刻。

     時 維大清光緒戊戌年春王月卓三氏谛閑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