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妙色妙心是也。
神寶記雲。
不同前三。
故雲隐前。
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
要亦不離常所現相。
以圓機一故。
得以稱心同虛空。
量等法界。
是謂究竟法身。
故今此身即是法身。
思之。
【□注】光明記一(八)雲。
此教所說世間相常。
故一切法無非中道。
雖與别人同見尊特。
彼兼别修。
此皆性具。
故龍女雲。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欲彰全性。
是故從勝特名法身(文)。
【■記】此引釋從勝而說圓佛法身也。
【□注】常寂光土者。
觀經疏六雲。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脫。
光即般若。
是三點不縱橫并别。
名秘密藏。
諸佛如來所遊居處。
真常究竟。
極為淨土(文)。
【■記】妙宗鈔雲。
克體立名。
前三在事。
故從居人修斷因果。
立三土名。
此土屬理。
故從本體三德立名。
問。
分證寂光。
三障未盡。
何得一向就理立名。
答。
障未盡邊。
自屬實報。
今就因果分忘之處。
名上中下常寂光土。
謂初住已上名下。
等覺名中。
妙覺為上。
諸佛下。
約能居示相。
金光明雲。
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
過諸菩薩所行清淨。
無量即寂。
甚深即光。
法性即常。
普賢觀經雲。
釋迦牟尼。
名毗盧遮那。
此佛住處名常寂光。
常波羅密所攝成處。
樂波羅密離身相處。
我波羅密所安立處。
淨波羅密滅有相處。
是故此土從四德究竟處立。
以四彼岸。
顯於三德。
常我即法身。
樂即解脫。
淨即般若。
三論互具。
一一論三。
故法身等各具四德。
名秘密藏也。
釋大科正顯位次竟。
△二巧明六即四。
初略叙所以。
然圓教位次。
若不以六即判之。
則多濫上聖。
故須六即判位。
【□注】六即位者。
義蘊佛經。
名出智者。
如貧女寶藏。
力士額珠等。
在諸文所明。
或顯法門高深。
或明修觀位次。
今文備明圓位之後。
複明六即。
欲越上慢自屈之過。
輔行一下(三十三)雲。
此六即義。
起自一家。
深符圓旨。
永無衆過。
暗禅者。
多增上慢。
文字者。
推功上人。
并由不曉六而複即(文)。
【■記】輔行雲。
一顯圓诠諸法。
事理不二。
一切凡聖。
生佛體同。
免生退屈。
故明即字。
雖全體是迷悟因果。
其相有殊。
免生上慢。
故明六字。
二革文字暗禅之弊。
文字法師。
封文滞義。
唯守名相。
推功上人。
自甘退屈。
為此等過。
故曰全體即是。
暗證禅人。
撥棄修行。
唯曰即心是佛。
不辨階位淺深。
多濫上聖。
起增上慢。
為救斯弊。
故明六位也。
又無機子叙雲。
癡禅任性。
濫上聖以矜高。
狂慧随情。
居下凡而自屈。
由是天台。
名六即佛。
破二種見。
揀其太過。
六分因果之事殊。
收彼不收。
即顯聖凡之理等。
大經貧女藏者。
一有藏。
二人指。
三耘掘。
四得近。
五藏開。
六取用。
以配六即。
額珠喻亦出大經。
意同。
【□注】輔行一上(十六)雲。
即者。
廣雅雲合也。
若依此釋。
仍似二物相合名即。
其理猶疎。
今以義求。
體不二故。
故名為即。
(文)妙宗上(十三)雲。
六種即名。
皆是事理體不二義(文)。
【■記】此證體不二。
故名為即也。
妙宗雲。
事有逆順。
名字等五。
是順修事。
唯理性一。
純逆修事。
此逆順事。
與本覺理體皆不二。
釋雲。
知此不二。
事皆合理名順。
其不知者。
事皆違理名逆。
名字等五。
若淺若深。
皆知皆順。
若初理即。
唯迷唯逆。
而迷逆事與其覺理未始暫乖。
故名即佛。
是為不二名即也。
△二詳列位次六。
初明理即。
謂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
又雲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等言。
總是理即。
【□注】金剛錍雲。
言佛性者。
佛是果人。
言一切衆生皆有果人之性(文)。
【■記】此釋理即人也。
佛言。
我以佛眼。
觀一切衆生貪瞋癡煩惱中。
有如來智。
如來眼。
如來身。
結跏趺坐。
俨然不動。
【■補】佛性名出大經。
寄因性。
立果号。
欲其改迷向悟也。
【□注】觀經疏二雲。
斯理灼然。
世間常住。
有佛不能益。
無佛不能損。
得之不為高。
失之不為下。
故言衆生即是佛。
理即也。
(文)妙宗上(十五)雲。
世間常住者。
即十法界三十世間。
一一皆住真如法位。
法位常故。
世間亦常。
(文)今雲性相。
十如中舉初二也。
性以據内。
自分不改。
相以據外。
攬而可别。
【■記】妙宗下文雲。
世間常住者。
即十法界三十世間。
一一皆住真如法位。
法位常故。
世相亦常。
以一切法。
即真實性。
性不改故常。
若謂遷流。
不得言常。
斯謂情見。
良以生法即性。
故常。
住異滅法即性。
故常。
即性之常。
非常不常。
不可思議。
言偏意圓。
故可得雲一生一滅。
無非中道。
唯生唯住。
唯異唯滅。
法華迹門顯所證雲。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本門乃雲。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非如非異。
故知三界即是常住豈乖非如非異。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此理秘妙。
佛能明見。
故曰灼然。
今我智者。
成秘妙觀。
雖是肉眼。
而名佛眼。
能見秘藏。
亦曰灼然。
妙樂雲。
顯露彰灼。
稱為真秘。
真秘之理。
即世相常。
世相常故。
衆生即佛。
此理妙故。
有佛教化。
不益一毫。
空過無佛。
不損一毫。
五即得之。
不足為高。
理即失之。
未始暫下。
對此四事。
示理佛也。
【□注】色香等者。
輔行一上(二十)雲。
此色香等。
世人鹹謂以為世情。
然亦共許色香中道。
無情佛性。
惑耳驚心。
(文)六塵中趣舉二種。
圓觀諸法。
無非中道。
故四念處第四明。
唯色唯聲唯香等義。
【■備】節義雲。
他家謂無情名法性。
有情名佛性。
荊溪雲。
他家共許色香中道。
至今家無情佛性。
則又惑耳驚心。
因知他家於色香中道之旨。
未全徹也。
【■記】無情佛性。
出金剛錍。
六塵下。
明舉二種。
以況其餘無非中道。
四念處下。
指證諸法皆中。
文雲。
天親唯識論唯是一識。
複有分别識。
無分别識。
分别識者。
是識識。
無分别識者。
似塵識。
法界所有缾衣車乘等八皆是無分别識。
成三無性。
無性名非安立谛。
龍樹雲。
四念處即摩诃衍。
一切法趣身念處。
即是一性色。
複有分别色。
無分别色。
分别色者。
如言光明即智慧。
無分别色者。
即是法界四大所成。
是色心不二。
彼既得作兩識之名。
此亦得作兩色之說。
若色心相對。
離色無心。
離心無色。
故圓說者。
亦得唯色唯聲。
唯香唯味。
唯觸唯識。
若合論者。
一一法皆具足法界。
諸法等故。
般若等也。
以是證知色心依正。
皆即性故。
趣舉一法徧攝。
一切諸法徧亦如是。
法法互徧。
皆無際畔。
乃以無界。
而為其界。
無不融通。
故曰無非中道也。
【□注】如觀經疏二引涅盤經雲。
一切衆生即是佛。
如貧女舍寶。
衆物具存。
力士額珠。
圓明頓在。
如來藏經舉十喻。
弊帛裹黃金。
土模内像。
暗室瓶盆。
井中七寶。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淨名雲。
一切衆生皆如也。
寶箧雲。
佛界衆生界。
一界無别界(文)。
【■記】此引諸經明理即義。
妙宗鈔雲。
初引大經衆生即是佛。
何以故。
若離衆生。
不得三菩提故。
如來性品雲。
我者即是佛義。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
如是我義。
從本已來。
常為無量煩惱所覆。
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如貧女多真金藏。
無有知者。
時有異人。
即於其家掘出金藏。
又如力士。
眉間有金剛珠。
與餘士相撲。
以頭觸珠。
沒膚不知。
其處有瘡療治。
乃至醫執鏡照。
珠在鏡中顯現等。
如來藏經十喻者。
彼經一法。
九喻。
一是所喻。
九是能喻。
以所從能。
故雲十喻。
一法者。
經雲。
我以佛眼。
觀衆生貪瞋癡煩惱中。
有如來智。
如來眼。
如來身。
結跏趺坐。
俨然不動。
一切衆生。
雖在諸趣。
煩惱身中。
有如來藏。
常無染污。
德相具足。
如我無異。
即舉九事。
以喻其法。
九喻者。
一萎華佛身。
二嚴峰淳蜜。
三糠糩粳米。
四糞穢真金。
五貧家寶藏。
六庵羅内實。
七币裡金像。
八貧女貴胎。
九焦模鑄像是也。
今文但引暗井具寶。
以證理即。
乃顯圓理。
非如止觀以顯别理。
故雲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次淨名皆如。
語尚涉通。
今須圓解。
次寶箧雲。
己界及法界。
衆生界同等。
己界即心法。
法界即佛法。
佛以法界為體。
故對衆生界。
即成三法。
心生在因。
佛法在果。
三無差别。
故一界無别界。
【□注】理即者。
妙宗上(十三)雲。
良由衆生性具染惡。
不可變異。
其性圓明。
名之為佛。
性染性惡。
全體起作。
修染修惡皆無别體。
全修是性。
故得迷事無非理佛。
即以此理起惑造業。
輪回生死。
而全不知事全是理。
長劫用理。
長劫不知。
不由不知。
便非理佛。
以全是故。
名理即佛。
以不知故。
非後五即。
然理即佛。
貶之極也。
以其全乏解行證即。
但有理性自爾即也。
又理即佛。
非於事外指理為佛。
蓋言三障理全是佛。
又複應知。
不名障即佛。
而名理即佛者。
欲彰後五有修德。
此之一位唯理性是也。
又障即佛。
其名猶通。
以後五人。
皆了三障即是佛故(文)。
【■備】節義雲。
三障理全是佛者。
光明疏雲。
凡明觀法。
初多就易。
易處觀成。
無難不曉。
大師得意之談。
故以惑業苦三皆是三因佛性。
三障輪回之法。
謂心實。
則三障确爾。
情虛。
則三德圓融。
於三德境。
不損毫微。
此三修惡乃名性三。
全為妙境。
即惑業苦。
一通徹法界邊底。
釋理即竟。
△二明名字即。
次從善知識。
及從經卷。
聞見此言。
為名字即。
【□注】止觀一(二十一)雲。
理雖即是。
日用不知。
以未聞三谛。
全不識佛法。
如牛羊眼。
不解方隅。
或從知識。
或從經卷。
聞上所說。
一實菩提。
於名字通達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為名字即(文)。
【■記】此釋名字即也。
如輔行雲。
不知生死即理。
名日用不知。
如人日用不知光之恩故。
言不識方隅者。
牛羊之眼。
不解方隅者多。
故方譬實中之實。
隅喻實中之權。
或從名字下。
正釋義也。
【□注】妙宗上(十六)雲。
名字即佛者。
修德之始。
聞前理性能诠名也。
然有收簡。
收則耳曆法音。
不間明昧。
異全不聞。
俱在此位。
簡則未得圓聞齊别内凡。
尚屬理即。
以七方便未解妙名。
豈知即佛(文)。
【■備】收者。
但聞三障理。
全是佛名字。
圓解開發。
便是名字即人。
簡者。
雖别教住行向三十位内凡。
加功用行。
以其未開圓解。
隔曆不融。
通屬理即故。
△三明觀行即。
依教修行。
為觀行即(五品位)。
【□注】止觀一(二十三)雲。
若但聞名口說。
如蟲食木。
得偶成字。
是蟲不知是字非字。
必須心觀明了。
理慧相應。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是名觀行(文)。
【■記】此釋觀行即也。
初一行。
喻前名字即義。
言如蟲食木者。
大經雲。
如蟲食木有成字者。
蟲不知是字非字。
智人終不唱言是蟲解字。
亦不驚怪。
此經譬舊醫不别。
諸病悉與乳藥。
止觀則喻不解意趣。
聞名口說也。
必須下。
正釋。
意謂境觀明契。
言行相顧。
名觀行即也。
【□注】妙宗上(十七)雲。
始自圓聞觀佛妙境。
至識位次勤行五悔。
若未發品。
此等行人皆屬名字。
故知名字其位甚長。
境觀相資。
塵念靡間。
方能得入觀行位也(文)。
【■記】此節引文剖義。
謂從初随喜圓聞妙理。
起圓解。
修圓行。
從第一觀不思議境。
至第八識位次。
而又勤行五悔。
如是正助齊運。
設若未能發品。
應知觀行未圓。
皆名字位收也。
境觀相資下。
示觀行正義。
【■補】觀經托佛修觀。
故曰觀佛妙境。
問。
發品相狀何似。
答。
名字初修。
失易得難。
名字中心。
得失相半。
後心。
打成一片。
唯得無失。
即發品相。
必到境資觀。
觀益明。
觀資境。
境逾顯。
而塵念靡間。
始是真正發品。
唯境觀相資。
故五品人。
知如來秘藏。
唯塵念靡間。
故五品人五住圓伏。
△四明相似即。
相似解發。
為相似即(十信)。
【□注】止觀一(二十三)雲。
以其愈觀愈明。
愈止愈寂。
如勤射鄰的。
名相似觀慧(文)。
【■記】此釋相似即也。
此人從前觀行。
功勤得力。
境觀相應。
惑障粗垢先脫。
中道妙理相似現前。
故雲相似即佛。
言勤射者。
如楞嚴雲。
譬如學射。
先大準。
次小準。
次射的。
次射錢。
乃至射毛百分之一。
名為學成。
於夜暗中聞聲。
若人非人。
不用心力。
射皆必中。
習三昧者。
亦複如是。
今借彼喻。
不用其法。
既射鄰的。
不同先學射準也。
【□注】觀經疏二雲。
相似者。
二物相類。
如鍮似金。
若瓜比瓠。
猶火先暖涉海初平。
(文)妙宗鈔上(二十)雲。
約四喻明相似行人。
本覺寂照及雙。
相似而發。
成相似位。
三種之覺。
此覺似真。
若鍮若瓜。
比金比瓠。
此之二物。
喻始似本。
如将至火先覺暖氣。
行欲近海。
預觀平相。
此之二事喻於相似近乎分真。
前二約法論似。
後二約位論似(文)。
【■備】寂照及雙者。
妙宗雲。
更於一覺。
約寂照說。
照而常寂。
寂而常照。
非寂非照。
而寂而照。
不可思議。
乃是寂覺照覺。
雙遮雙照。
照覺相似發也。
鍮瓜約相狀邊論。
故喻約法。
火海約功能邊論。
故喻約位。
三種即寂照及雙。
亦即圓三觀也。
瓠。
音胡。
△五明分證即。
分破分見。
為分證即(從初住至等覺)。
【□注】止觀一(二十一)雲。
因相似觀力。
入銅輪位。
初破無明。
見佛性。
開寶藏。
顯真如。
名發心住。
乃至等覺。
無明微薄。
智慧轉着。
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八相成道。
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
以普門示現(文)。
【■記】此釋分證即也。
注文引止觀初二行。
明自利功德。
若人下。
明利他功德。
皆如文可知。
【□注】妙宗上(二十)雲。
雖相得似。
尚屬緣修。
今則親證。
屬於真修。
分破無明。
起信論中稱随分覺。
寂照雙融。
本覺真佛分分而顯。
從所顯說。
名為分真。
從能顯言。
名為分證。
四十一位皆受此名(文)。
【■記】此節引文釋成。
初二句。
舉前似位。
雖相似見理。
以無明未破。
尚是妄心分别。
故名緣修。
今者無明既破。
真如妙性。
觌體相呈。
玄妙三觀。
任運現前。
故為真修。
起信稱随分覺者。
以離分别粗念相故。
今以顯名别義同。
無異意也。
△六名究竟即。
智斷圓滿。
為究竟即(妙覺位)。
【□注】如前引觀經疏。
釋妙覺義。
【■記】此釋究竟即也。
妙理究竟顯。
名智圓滿。
無明究竟破。
名斷圓滿。
故為究竟即佛也。
止觀雲。
究竟即者。
智光圓滿。
不複可增。
名菩提果。
大涅盤斷。
更無可斷。
名為果果。
等覺不通。
唯佛能了。
名究竟圓佛。
△三正釋名義。
約修行位次從淺至深。
故名為六。
約所顯理體位位不二。
故名為即。
【□注】約修行位次等者。
止觀大意二雲。
即故。
初後俱是。
六故。
初後不濫。
理同故即。
事異故六(文)。
【■備】此約位與理。
以釋立名六即之所以也。
以事有差别。
是故從淺至深。
故立六名。
以理本無殊。
始終不二。
故立即名。
△四結勸深知。
是故深識六字。
不生上慢。
委明即字。
不生自屈。
可歸可依。
思之擇之。
略明圓教位竟。
【□注】六種即名。
既皆是事理體不二義。
是故六即皆具事理兩種三千。
故理同故即。
理造也。
事異故六。
事造也。
如義書雲。
修善修惡。
事造三千。
(六也。
理即迷逆。
是修惡。
名字已去順性。
是修善)性善性惡。
理造三千。
(即也)但即不妨六。
六處常即。
故得六而複即也。
【■記】此證事理兩種。
分對六即。
如四明雲。
緣起三千。
為修善修惡。
本具三千。
為性善性惡。
對以六即。
與今注同。
問。
何但約圓說六即耶。
答。
前三教諸法非即。
通雖說即。
但是界内。
故即名唯圓。
然前三教亦可立六即名。
藏教真谛為理即。
诠真為名字即。
外凡為觀行即。
内凡為相似即。
見道為分真。
羅漢為究竟。
藏菩薩至道樹下。
猶居似位。
三十四心。
分真究竟。
通别兩教。
比說可知。
然皆淺近。
故不說即也。
略明圓教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九之下
神寶記雲。
不同前三。
故雲隐前。
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
要亦不離常所現相。
以圓機一故。
得以稱心同虛空。
量等法界。
是謂究竟法身。
故今此身即是法身。
思之。
【□注】光明記一(八)雲。
此教所說世間相常。
故一切法無非中道。
雖與别人同見尊特。
彼兼别修。
此皆性具。
故龍女雲。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欲彰全性。
是故從勝特名法身(文)。
【■記】此引釋從勝而說圓佛法身也。
【□注】常寂光土者。
觀經疏六雲。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脫。
光即般若。
是三點不縱橫并别。
名秘密藏。
諸佛如來所遊居處。
真常究竟。
極為淨土(文)。
【■記】妙宗鈔雲。
克體立名。
前三在事。
故從居人修斷因果。
立三土名。
此土屬理。
故從本體三德立名。
問。
分證寂光。
三障未盡。
何得一向就理立名。
答。
障未盡邊。
自屬實報。
今就因果分忘之處。
名上中下常寂光土。
謂初住已上名下。
等覺名中。
妙覺為上。
諸佛下。
約能居示相。
金光明雲。
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
過諸菩薩所行清淨。
無量即寂。
甚深即光。
法性即常。
普賢觀經雲。
釋迦牟尼。
名毗盧遮那。
此佛住處名常寂光。
常波羅密所攝成處。
樂波羅密離身相處。
我波羅密所安立處。
淨波羅密滅有相處。
是故此土從四德究竟處立。
以四彼岸。
顯於三德。
常我即法身。
樂即解脫。
淨即般若。
三論互具。
一一論三。
故法身等各具四德。
名秘密藏也。
釋大科正顯位次竟。
△二巧明六即四。
初略叙所以。
然圓教位次。
若不以六即判之。
則多濫上聖。
故須六即判位。
【□注】六即位者。
義蘊佛經。
名出智者。
如貧女寶藏。
力士額珠等。
在諸文所明。
或顯法門高深。
或明修觀位次。
今文備明圓位之後。
複明六即。
欲越上慢自屈之過。
輔行一下(三十三)雲。
此六即義。
起自一家。
深符圓旨。
永無衆過。
暗禅者。
多增上慢。
文字者。
推功上人。
并由不曉六而複即(文)。
【■記】輔行雲。
一顯圓诠諸法。
事理不二。
一切凡聖。
生佛體同。
免生退屈。
故明即字。
雖全體是迷悟因果。
其相有殊。
免生上慢。
故明六字。
二革文字暗禅之弊。
文字法師。
封文滞義。
唯守名相。
推功上人。
自甘退屈。
為此等過。
故曰全體即是。
暗證禅人。
撥棄修行。
唯曰即心是佛。
不辨階位淺深。
多濫上聖。
起增上慢。
為救斯弊。
故明六位也。
又無機子叙雲。
癡禅任性。
濫上聖以矜高。
狂慧随情。
居下凡而自屈。
由是天台。
名六即佛。
破二種見。
揀其太過。
六分因果之事殊。
收彼不收。
即顯聖凡之理等。
大經貧女藏者。
一有藏。
二人指。
三耘掘。
四得近。
五藏開。
六取用。
以配六即。
額珠喻亦出大經。
意同。
【□注】輔行一上(十六)雲。
即者。
廣雅雲合也。
若依此釋。
仍似二物相合名即。
其理猶疎。
今以義求。
體不二故。
故名為即。
(文)妙宗上(十三)雲。
六種即名。
皆是事理體不二義(文)。
【■記】此證體不二。
故名為即也。
妙宗雲。
事有逆順。
名字等五。
是順修事。
唯理性一。
純逆修事。
此逆順事。
與本覺理體皆不二。
釋雲。
知此不二。
事皆合理名順。
其不知者。
事皆違理名逆。
名字等五。
若淺若深。
皆知皆順。
若初理即。
唯迷唯逆。
而迷逆事與其覺理未始暫乖。
故名即佛。
是為不二名即也。
△二詳列位次六。
初明理即。
謂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
又雲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等言。
總是理即。
【□注】金剛錍雲。
言佛性者。
佛是果人。
言一切衆生皆有果人之性(文)。
【■記】此釋理即人也。
佛言。
我以佛眼。
觀一切衆生貪瞋癡煩惱中。
有如來智。
如來眼。
如來身。
結跏趺坐。
俨然不動。
【■補】佛性名出大經。
寄因性。
立果号。
欲其改迷向悟也。
【□注】觀經疏二雲。
斯理灼然。
世間常住。
有佛不能益。
無佛不能損。
得之不為高。
失之不為下。
故言衆生即是佛。
理即也。
(文)妙宗上(十五)雲。
世間常住者。
即十法界三十世間。
一一皆住真如法位。
法位常故。
世間亦常。
(文)今雲性相。
十如中舉初二也。
性以據内。
自分不改。
相以據外。
攬而可别。
【■記】妙宗下文雲。
世間常住者。
即十法界三十世間。
一一皆住真如法位。
法位常故。
世相亦常。
以一切法。
即真實性。
性不改故常。
若謂遷流。
不得言常。
斯謂情見。
良以生法即性。
故常。
住異滅法即性。
故常。
即性之常。
非常不常。
不可思議。
言偏意圓。
故可得雲一生一滅。
無非中道。
唯生唯住。
唯異唯滅。
法華迹門顯所證雲。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本門乃雲。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非如非異。
故知三界即是常住豈乖非如非異。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此理秘妙。
佛能明見。
故曰灼然。
今我智者。
成秘妙觀。
雖是肉眼。
而名佛眼。
能見秘藏。
亦曰灼然。
妙樂雲。
顯露彰灼。
稱為真秘。
真秘之理。
即世相常。
世相常故。
衆生即佛。
此理妙故。
有佛教化。
不益一毫。
空過無佛。
不損一毫。
五即得之。
不足為高。
理即失之。
未始暫下。
對此四事。
示理佛也。
【□注】色香等者。
輔行一上(二十)雲。
此色香等。
世人鹹謂以為世情。
然亦共許色香中道。
無情佛性。
惑耳驚心。
(文)六塵中趣舉二種。
圓觀諸法。
無非中道。
故四念處第四明。
唯色唯聲唯香等義。
【■備】節義雲。
他家謂無情名法性。
有情名佛性。
荊溪雲。
他家共許色香中道。
至今家無情佛性。
則又惑耳驚心。
因知他家於色香中道之旨。
未全徹也。
【■記】無情佛性。
出金剛錍。
六塵下。
明舉二種。
以況其餘無非中道。
四念處下。
指證諸法皆中。
文雲。
天親唯識論唯是一識。
複有分别識。
無分别識。
分别識者。
是識識。
無分别識者。
似塵識。
法界所有缾衣車乘等八皆是無分别識。
成三無性。
無性名非安立谛。
龍樹雲。
四念處即摩诃衍。
一切法趣身念處。
即是一性色。
複有分别色。
無分别色。
分别色者。
如言光明即智慧。
無分别色者。
即是法界四大所成。
是色心不二。
彼既得作兩識之名。
此亦得作兩色之說。
若色心相對。
離色無心。
離心無色。
故圓說者。
亦得唯色唯聲。
唯香唯味。
唯觸唯識。
若合論者。
一一法皆具足法界。
諸法等故。
般若等也。
以是證知色心依正。
皆即性故。
趣舉一法徧攝。
一切諸法徧亦如是。
法法互徧。
皆無際畔。
乃以無界。
而為其界。
無不融通。
故曰無非中道也。
【□注】如觀經疏二引涅盤經雲。
一切衆生即是佛。
如貧女舍寶。
衆物具存。
力士額珠。
圓明頓在。
如來藏經舉十喻。
弊帛裹黃金。
土模内像。
暗室瓶盆。
井中七寶。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淨名雲。
一切衆生皆如也。
寶箧雲。
佛界衆生界。
一界無别界(文)。
【■記】此引諸經明理即義。
妙宗鈔雲。
初引大經衆生即是佛。
何以故。
若離衆生。
不得三菩提故。
如來性品雲。
我者即是佛義。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
如是我義。
從本已來。
常為無量煩惱所覆。
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如貧女多真金藏。
無有知者。
時有異人。
即於其家掘出金藏。
又如力士。
眉間有金剛珠。
與餘士相撲。
以頭觸珠。
沒膚不知。
其處有瘡療治。
乃至醫執鏡照。
珠在鏡中顯現等。
如來藏經十喻者。
彼經一法。
九喻。
一是所喻。
九是能喻。
以所從能。
故雲十喻。
一法者。
經雲。
我以佛眼。
觀衆生貪瞋癡煩惱中。
有如來智。
如來眼。
如來身。
結跏趺坐。
俨然不動。
一切衆生。
雖在諸趣。
煩惱身中。
有如來藏。
常無染污。
德相具足。
如我無異。
即舉九事。
以喻其法。
九喻者。
一萎華佛身。
二嚴峰淳蜜。
三糠糩粳米。
四糞穢真金。
五貧家寶藏。
六庵羅内實。
七币裡金像。
八貧女貴胎。
九焦模鑄像是也。
今文但引暗井具寶。
以證理即。
乃顯圓理。
非如止觀以顯别理。
故雲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次淨名皆如。
語尚涉通。
今須圓解。
次寶箧雲。
己界及法界。
衆生界同等。
己界即心法。
法界即佛法。
佛以法界為體。
故對衆生界。
即成三法。
心生在因。
佛法在果。
三無差别。
故一界無别界。
【□注】理即者。
妙宗上(十三)雲。
良由衆生性具染惡。
不可變異。
其性圓明。
名之為佛。
性染性惡。
全體起作。
修染修惡皆無别體。
全修是性。
故得迷事無非理佛。
即以此理起惑造業。
輪回生死。
而全不知事全是理。
長劫用理。
長劫不知。
不由不知。
便非理佛。
以全是故。
名理即佛。
以不知故。
非後五即。
然理即佛。
貶之極也。
以其全乏解行證即。
但有理性自爾即也。
又理即佛。
非於事外指理為佛。
蓋言三障理全是佛。
又複應知。
不名障即佛。
而名理即佛者。
欲彰後五有修德。
此之一位唯理性是也。
又障即佛。
其名猶通。
以後五人。
皆了三障即是佛故(文)。
【■備】節義雲。
三障理全是佛者。
光明疏雲。
凡明觀法。
初多就易。
易處觀成。
無難不曉。
大師得意之談。
故以惑業苦三皆是三因佛性。
三障輪回之法。
謂心實。
則三障确爾。
情虛。
則三德圓融。
於三德境。
不損毫微。
此三修惡乃名性三。
全為妙境。
即惑業苦。
一通徹法界邊底。
釋理即竟。
△二明名字即。
次從善知識。
及從經卷。
聞見此言。
為名字即。
【□注】止觀一(二十一)雲。
理雖即是。
日用不知。
以未聞三谛。
全不識佛法。
如牛羊眼。
不解方隅。
或從知識。
或從經卷。
聞上所說。
一實菩提。
於名字通達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為名字即(文)。
【■記】此釋名字即也。
如輔行雲。
不知生死即理。
名日用不知。
如人日用不知光之恩故。
言不識方隅者。
牛羊之眼。
不解方隅者多。
故方譬實中之實。
隅喻實中之權。
或從名字下。
正釋義也。
【□注】妙宗上(十六)雲。
名字即佛者。
修德之始。
聞前理性能诠名也。
然有收簡。
收則耳曆法音。
不間明昧。
異全不聞。
俱在此位。
簡則未得圓聞齊别内凡。
尚屬理即。
以七方便未解妙名。
豈知即佛(文)。
【■備】收者。
但聞三障理。
全是佛名字。
圓解開發。
便是名字即人。
簡者。
雖别教住行向三十位内凡。
加功用行。
以其未開圓解。
隔曆不融。
通屬理即故。
△三明觀行即。
依教修行。
為觀行即(五品位)。
【□注】止觀一(二十三)雲。
若但聞名口說。
如蟲食木。
得偶成字。
是蟲不知是字非字。
必須心觀明了。
理慧相應。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是名觀行(文)。
【■記】此釋觀行即也。
初一行。
喻前名字即義。
言如蟲食木者。
大經雲。
如蟲食木有成字者。
蟲不知是字非字。
智人終不唱言是蟲解字。
亦不驚怪。
此經譬舊醫不别。
諸病悉與乳藥。
止觀則喻不解意趣。
聞名口說也。
必須下。
正釋。
意謂境觀明契。
言行相顧。
名觀行即也。
【□注】妙宗上(十七)雲。
始自圓聞觀佛妙境。
至識位次勤行五悔。
若未發品。
此等行人皆屬名字。
故知名字其位甚長。
境觀相資。
塵念靡間。
方能得入觀行位也(文)。
【■記】此節引文剖義。
謂從初随喜圓聞妙理。
起圓解。
修圓行。
從第一觀不思議境。
至第八識位次。
而又勤行五悔。
如是正助齊運。
設若未能發品。
應知觀行未圓。
皆名字位收也。
境觀相資下。
示觀行正義。
【■補】觀經托佛修觀。
故曰觀佛妙境。
問。
發品相狀何似。
答。
名字初修。
失易得難。
名字中心。
得失相半。
後心。
打成一片。
唯得無失。
即發品相。
必到境資觀。
觀益明。
觀資境。
境逾顯。
而塵念靡間。
始是真正發品。
唯境觀相資。
故五品人。
知如來秘藏。
唯塵念靡間。
故五品人五住圓伏。
△四明相似即。
相似解發。
為相似即(十信)。
【□注】止觀一(二十三)雲。
以其愈觀愈明。
愈止愈寂。
如勤射鄰的。
名相似觀慧(文)。
【■記】此釋相似即也。
此人從前觀行。
功勤得力。
境觀相應。
惑障粗垢先脫。
中道妙理相似現前。
故雲相似即佛。
言勤射者。
如楞嚴雲。
譬如學射。
先大準。
次小準。
次射的。
次射錢。
乃至射毛百分之一。
名為學成。
於夜暗中聞聲。
若人非人。
不用心力。
射皆必中。
習三昧者。
亦複如是。
今借彼喻。
不用其法。
既射鄰的。
不同先學射準也。
【□注】觀經疏二雲。
相似者。
二物相類。
如鍮似金。
若瓜比瓠。
猶火先暖涉海初平。
(文)妙宗鈔上(二十)雲。
約四喻明相似行人。
本覺寂照及雙。
相似而發。
成相似位。
三種之覺。
此覺似真。
若鍮若瓜。
比金比瓠。
此之二物。
喻始似本。
如将至火先覺暖氣。
行欲近海。
預觀平相。
此之二事喻於相似近乎分真。
前二約法論似。
後二約位論似(文)。
【■備】寂照及雙者。
妙宗雲。
更於一覺。
約寂照說。
照而常寂。
寂而常照。
非寂非照。
而寂而照。
不可思議。
乃是寂覺照覺。
雙遮雙照。
照覺相似發也。
鍮瓜約相狀邊論。
故喻約法。
火海約功能邊論。
故喻約位。
三種即寂照及雙。
亦即圓三觀也。
瓠。
音胡。
△五明分證即。
分破分見。
為分證即(從初住至等覺)。
【□注】止觀一(二十一)雲。
因相似觀力。
入銅輪位。
初破無明。
見佛性。
開寶藏。
顯真如。
名發心住。
乃至等覺。
無明微薄。
智慧轉着。
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八相成道。
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
以普門示現(文)。
【■記】此釋分證即也。
注文引止觀初二行。
明自利功德。
若人下。
明利他功德。
皆如文可知。
【□注】妙宗上(二十)雲。
雖相得似。
尚屬緣修。
今則親證。
屬於真修。
分破無明。
起信論中稱随分覺。
寂照雙融。
本覺真佛分分而顯。
從所顯說。
名為分真。
從能顯言。
名為分證。
四十一位皆受此名(文)。
【■記】此節引文釋成。
初二句。
舉前似位。
雖相似見理。
以無明未破。
尚是妄心分别。
故名緣修。
今者無明既破。
真如妙性。
觌體相呈。
玄妙三觀。
任運現前。
故為真修。
起信稱随分覺者。
以離分别粗念相故。
今以顯名别義同。
無異意也。
△六名究竟即。
智斷圓滿。
為究竟即(妙覺位)。
【□注】如前引觀經疏。
釋妙覺義。
【■記】此釋究竟即也。
妙理究竟顯。
名智圓滿。
無明究竟破。
名斷圓滿。
故為究竟即佛也。
止觀雲。
究竟即者。
智光圓滿。
不複可增。
名菩提果。
大涅盤斷。
更無可斷。
名為果果。
等覺不通。
唯佛能了。
名究竟圓佛。
△三正釋名義。
約修行位次從淺至深。
故名為六。
約所顯理體位位不二。
故名為即。
【□注】約修行位次等者。
止觀大意二雲。
即故。
初後俱是。
六故。
初後不濫。
理同故即。
事異故六(文)。
【■備】此約位與理。
以釋立名六即之所以也。
以事有差别。
是故從淺至深。
故立六名。
以理本無殊。
始終不二。
故立即名。
△四結勸深知。
是故深識六字。
不生上慢。
委明即字。
不生自屈。
可歸可依。
思之擇之。
略明圓教位竟。
【□注】六種即名。
既皆是事理體不二義。
是故六即皆具事理兩種三千。
故理同故即。
理造也。
事異故六。
事造也。
如義書雲。
修善修惡。
事造三千。
(六也。
理即迷逆。
是修惡。
名字已去順性。
是修善)性善性惡。
理造三千。
(即也)但即不妨六。
六處常即。
故得六而複即也。
【■記】此證事理兩種。
分對六即。
如四明雲。
緣起三千。
為修善修惡。
本具三千。
為性善性惡。
對以六即。
與今注同。
問。
何但約圓說六即耶。
答。
前三教諸法非即。
通雖說即。
但是界内。
故即名唯圓。
然前三教亦可立六即名。
藏教真谛為理即。
诠真為名字即。
外凡為觀行即。
内凡為相似即。
見道為分真。
羅漢為究竟。
藏菩薩至道樹下。
猶居似位。
三十四心。
分真究竟。
通别兩教。
比說可知。
然皆淺近。
故不說即也。
略明圓教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九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