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行徒引。
是則權實義等。
理不徒然。
故胎經亦從實得說。
若實得者。
從六根清淨。
得無生忍。
應物所好。
容起神變。
現身成佛。
及證圓經。
既證無生。
豈不知本無所受。
何妨舍此。
往彼餘教凡位。
至此位中。
進斷無明。
亦複如是。
凡如此例。
必須權實不二。
以釋疑妨。
南方緣熟。
宜八相成道。
此土緣淺。
隻龍女教化。
此是權巧。
方得一身一切身。
普現色身三昧也。
【■補】胎經雲。
界名火焰。
佛名無欲。
一切人民悉受女身。
了苦空無常無我。
七十萬二千億女。
行三解脫。
一日一時。
即成佛道。
名不舍女身受身成佛也。
問。
實行權行。
如何分析。
答。
實行是佛世當機之人。
當證圓理。
便知龍女同成實行。
次往南方。
即從體起用。
便是權行。
【□注】諸聲聞授劫國名号。
與物結緣(文)。
【■記】妙樂雲。
二乘且與八相記者。
令與物結淨土緣。
【■備】儀文引龍女成佛。
聲聞授記。
以證圓初住。
是本意。
注中龍女從權說者。
恐人疑龍女成佛。
何以知是初住。
既是初住。
何以說為成佛。
故以從權釋之。
二乘八相與佛結緣。
亦可例知。
△二明三因克果。
慧身。
即般若德。
了因性開發。
妙法身。
即法身德。
正因性開發。
應一切。
即解脫德。
即緣因性開發。
如此三身。
發得本有。
故言不由他悟。
【□注】發得本有者。
妙宗上(二十二)雲。
今初住所發三法。
皆性具故。
發則俱發。
從智證法。
從法起應。
即非一時。
三身頓得。
故非前後。
不縱不橫。
複見於此。
從始圓修一心三觀。
今圓三智一心中得。
即以此智證得法身。
智性即色。
三一體融。
名妙色身。
此身湛寂。
如鑒無情。
形對像生。
山毫靡間。
名應一切。
三身三德。
體離縱橫(文)。
【■記】此明以因克果。
毫發無差也。
初句标征。
妙宗下。
引文正釋。
謂今破無明。
顯法性。
位登初住。
所發功德。
皆自性之本有。
非從外來也。
故雲皆性具故。
發則俱發。
從智證法二句。
明三身非一時。
三身頓得句。
明三身非前後。
即不縱不橫義。
【■補】前約二修一性論三心開發。
故不橫。
二亦本有。
故不縱今約從智證法等論不橫。
得非前後故不縱。
又一番解釋。
故雲複見於此。
從始圓修下。
指前五品觀行。
今圓三智一心中得。
即今初住。
所發本有三法名三智者。
一道種智。
外破諸暗。
二一切智。
能返自照。
三一切種智。
非内非外。
非自非他。
今初住一心中得。
此三智也。
即以此智下。
轉釋從智證法。
然此證得法身。
即名一身。
智性即色。
即名三身。
以智即報身。
性即法身。
色即應身。
三一體融。
名清淨妙色身也。
【■補】起信論問。
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
雲何能現色相。
答。
即此法身是色體故。
能現於色。
謂從本以來。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故。
色體無形。
說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
說名法身徧一切處。
△三結成。
中觀現前。
開佛眼。
成一切種智。
行五百由旬。
到寶所。
初居實報無障閡土。
念不退位。
【□注】中觀現前者。
既三因開發。
應三智圓明。
五眼洞照。
今但雲佛眼種智者。
中必雙照。
三智具足。
四眼入佛眼。
同名為佛眼。
輔行三上(二十五)雲。
如河入海。
失本河名。
何以故。
肉天二眼。
有漏因緣。
慧法二眼。
習氣未盡。
故舍本位。
入佛眼中(文)。
【■記】中必雙照三智具足者。
謂中必雙照空假二邊。
則言一切種智。
而道種智。
一切智。
法爾具足。
觀音玄義雲。
一切種智。
能於一種智。
知一切道。
知一切種。
一相寂滅相。
種種行類。
能知能解。
名一切種智。
記雲。
中觀智者。
了一切法皆是中道。
中則不偏絕待為義。
一法若中。
一切衆生因地所種一切佛法無不鹹趣。
一外有法。
不名中也。
一法既爾。
一切法皆然。
故雲於一切種智。
知一切道知一切種也。
言一相寂滅相等者。
結前文所說。
而成遮照。
雙遮。
則一相寂滅。
雙照。
則種種皆知。
遮照同時。
故名一切種智。
正此義也。
四眼入佛眼等者。
經雲。
五眼具足成菩提。
永於三界作父母。
獨稱佛眼者。
如衆流入海失本名字。
非無四用。
大論雲。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於成佛時。
失其本名。
但名佛眼。
何以故。
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
故虛诳不實。
唯佛眼無诳法。
天眼從禅定因緣和合生。
故虛诳不能如實見事。
慧眼法眼煩惱習未盡。
故不畢竟清淨。
故舍本位。
入佛眼中。
無有錯謬。
盡其邊際故也。
【■補】妙句記雲。
若華嚴明初住。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具三不退者。
記釋雲。
今從初住。
已具三德。
故曰具也。
般若是位。
離二死故。
解脫是行。
諸行具故。
法身名念。
證實境故。
釋初住竟。
△二九位齊明。
次從二住至十住。
各斷一品無明。
增一分中道。
與别教十地齊。
【□注】次從二住等者。
妙玄五(五)雲。
即是十番進發無漏。
同見中道佛性。
第一義理。
以不住法。
從淺至深。
住佛三德。
及一切佛法。
故名十住位(文)。
【■記】如上初住三觀。
現前無功用心。
念念斷法界無量品無明。
不可稱計。
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
即是十住。
仁王經雲。
入理般若。
名為住。
即十番進發無漏真明。
同入中道佛性第一義谛之理。
以不住法。
從淺至深。
住佛三德秘藏之理。
即是十品住一切佛法名十住也。
所言住一切佛法者。
妙玄雲。
又住清淨圓滿菩提心。
無緣慈悲。
無作誓願。
普覆法界。
又住一念中。
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密。
又住一切種智。
圓斷法界見思無明。
又住得佛眼。
圓見十法界三谛之法。
又住圓入一切法門。
所謂二十五三昧。
冥益衆生。
又住能從一地。
具足諸地功德。
心心寂滅。
流入薩婆若海也。
明十住竟。
△二行向地二。
初明初二兩行與前别教校同異三。
初明二行與别同。
次入初行。
斷一品無明。
與别教等覺齊。
次入二行。
與别教妙覺齊。
【□注】次初行等者。
妙玄五(五)雲。
即是從十住後。
實相真明不可思議。
更十番智斷。
破十品無明。
一行一切行。
念念進趣。
流入平等法界海。
諸波羅密。
任運生長。
自行化他功德。
與虛空等。
故名十行位也(文)。
【■記】頌曰。
等妙二覺初二行。
是也。
△二明後位與别異。
從三行已去。
别教之人尚不知名字。
雲何伏斷。
以别教但破十二品無明故。
【■記】頌雲。
進前三行不知名是也。
△三釋同所以二。
初明以因為果。
故以我家之真因。
為汝家之極果。
【□注】我家真因等者。
妙玄五(十二)雲。
若十地十品破無明。
圓家十住亦十品破無明。
設開十地為三十品。
秪是圓家十住三十品齊。
若與而為論。
圓家不開十住。
今取三十心為三十品。
與别家十地三十品等者。
則十地與圓家十回向齊。
若奪而為論。
别家佛地。
與圓家初行齊。
【■補】若開等覺。
與二行齊。
今不開等覺。
但初行齊。
【□注】與而為論。
别家佛地。
與圓家初地齊。
【■記】頌雲。
别地全齊圓住平。
無明分斷證真因是也。
設開下。
與奪并論。
△二明因果所以三。
初正明所以。
隻緣教彌權。
位彌高。
教彌實。
位彌下。
【□注】故知别教權說。
判佛則高。
望實為言。
其佛猶下。
【■記】此正明權實之所以也。
以權教粗而且雜。
位雖高而不高。
實教妙而且純。
位雖下奚尚下。
故曰權說則高。
實言猶下也。
△二喻顯所以。
譬如邊方未靜。
借職則高。
定爵論勳。
其位實下。
【□注】譬如邊方未靜。
授官則高。
定爵論勳。
置官則下。
别教權說。
雖高而粗。
圓教實說。
雖低而妙。
以我之因。
為汝之果。
(文)爵者。
封也。
爵有五等。
謂公侯伯子男。
勳者。
功也。
【■記】此節喻顯權高實下之所以也。
以上皆妙玄之文。
爵者下。
玉師釋義。
一一如文可見。
△三結果同因。
故權教雖稱妙覺。
但是實教中第二行也。
【■記】言别教之權位。
所以高而不高者何也。
以其圓教中二行之因人。
在别教中可居妙覺之極果。
是故雲他家極果。
原我家之真因也。
△二顯三行已後二十八位一齊明。
次從三行已去。
至十地。
各斷一品無明。
增一分中道。
即斷四十品惑也。
【□注】十向位者。
妙玄五(六)雲。
即是十行之後。
無功用道。
不可思議真明。
念念開發一切法界。
願行事理。
自然和融。
回入平等法界海。
更證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
故名回向也。
【■補】無功用道者。
從初住來。
即是無功用道。
今於向中明者。
一借用璎珞。
原是别義。
故於向後明之。
二初住雖用。
至此轉着。
故在此明。
願行事理和融者。
菩薩無功用道。
願力熏起妙行。
所起之行。
全法界起。
仍複回向法界。
回向即願。
是願行和融也。
又願行之事。
悉回向法界。
法界是理。
是事理和融也。
【□注】十地位者。
即是無漏真明。
入無功用道。
猶如大地。
能生一切佛法。
荷負法界衆生。
普入三世佛地。
又證十番智斷。
破十品無明。
故名十地位也(文)。
【■記】此明十地之妙義也。
承上登住已來。
即入無功用道。
心心寂滅。
念念增明也。
猶如大地句。
喻明地上菩薩大行如斯。
如地能生長萬物。
菩薩能宣揚佛法。
地能荷負一切。
菩薩能荷擔法界衆生。
使令普入三世諸佛地也。
明行向地竟。
△三明等覺。
更破一品無明。
入等覺位。
此是一生補處。
【□注】等覺者。
妙玄五(六)雲。
觀達無始無明源底。
邊際智滿。
畢竟清淨。
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
登中道山頂。
與無明父母别。
是名有所斷者。
名有上士也(文)。
【■記】此明等覺智斷也。
釋簽雲。
居妙覺邊名邊際智滿。
亦可以佛不思議用名邊際智滿。
【□注】等覺位中正習俱斷。
如今文雲。
更破一品無明。
并上妙玄文斷正也。
淨名疏二(四)雲。
無複餘習者。
圓教始從初住。
終至法雲。
圓斷諸見。
猶有習在。
等覺入重玄門。
千萬億劫重修凡夫事。
見理分明。
習氣微薄。
事等微煙。
(文)此斷習也。
【■補】重玄者。
前來已用不思議妙智。
斷無明惑。
起應利生名玄。
至等覺斷餘殘習。
重修前所曆法門。
倒行凡夫事。
玄之又玄。
名為重也。
【□注】又淨名疏五(三十五)雲。
住等覺地。
餘有一品及習氣在(文)。
【■記】此一品無明。
即最初一念不覺。
必須斷此。
方成妙覺。
起信論雲。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性即常住。
名究竟覺。
又此一品及習氣。
如唯識論二愚及彼粗重。
論雲。
此地於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
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所智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直俟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入如來地。
由斯佛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於一切所知境。
極微細着愚。
即此中微所知障。
二極微細礙愚。
即此中任運煩惱障種。
(文)然二論似非圓教意。
況不立等覺。
但以十地滿心。
明斷生相細障習氣。
成究竟覺。
今但記之。
以例知圓教等覺。
餘有一品及習氣在。
必須斷竟。
方成妙覺也。
明等覺竟。
△二果位二。
初智斷并顯。
進破一品微細無明。
入妙覺位。
永别無明父母。
究竟登涅盤山頂。
諸法不生。
般若不生。
不生不生。
名大涅盤。
【□注】觀經疏雲。
究竟佛者。
道窮妙覺。
位鄰於荼。
故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邊際智滿。
種覺頓圓。
無上士者。
名無所斷。
無上士者。
更無過者(文)。
【■記】妙宗鈔雲。
等覺已名滿足方便地。
菩薩究竟地。
始覺道窮。
本覺理極。
本始既泯。
無以名焉。
強稱妙覺。
【□注】妙宗上(二十三)雲。
今此極位。
乃究竟具諸位功德。
故引法華唯我釋迦。
與一切佛。
乃能究盡諸法之權。
實相之實。
達無明底。
到諸法邊。
名邊際智。
不思議權智也。
今已究竟。
故名為滿。
於種種法。
證本圓覺不思議實智也。
此覺極滿。
名為頓圓。
複用第七無上士号。
顯智斷極。
有惑可斷。
名有上士等覺位也。
無惑可斷。
名無上士即是妙覺。
斷德究竟。
名大涅盤。
(雲雲)無明父母者。
楞伽經雲。
弒無明父。
斷貪愛母(文)。
【■記】楞伽疏釋經。
雲何衆生母。
謂貪愛喜俱。
如子女緣母。
得以成立。
無明為父。
癡愛喻母。
生於六入十二處聚落。
斷無明與愛二根本。
名害父母。
大經雲。
若以貪愛母。
無明以為父。
随順而重者。
則堕無間獄。
意以弒斷此父母者。
究竟成佛也。
喻父母者。
貪心是内向。
喻母。
無明是外境。
喻父。
又無明是受身本。
喻父。
愛是枝末煩惱。
如母。
又父是疎緣。
如無明。
母是親緣。
如愛。
弒斷者。
诠斷煩惱彰理觀也。
【□注】涅盤山頂。
喻更無過上也。
諸法是境。
般若是智。
境智寂滅。
名大涅盤。
【■記】大經雲。
安置諸子秘密之藏。
我亦於此秘藏而般涅盤。
此究竟涅盤。
名不生不生。
般若畢竟不生不生。
不滅不滅。
更無惑可滅也。
今以諸法般若譬境智名大涅盤者。
四念處雲。
能觀之智。
照而常寂。
所觀之境。
寂而常照。
境寂智亦寂。
智照境亦照。
一相無相。
即是實相。
所謂無上大涅盤。
圓明常寂照也。
△二依正雙明。
以虛空為座。
成清淨法身。
居常寂光土。
即圓教佛相也。
【□注】以虛空為座者。
義彰法身體遍也。
【■記】經雲。
法身徧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故雲以虛空為座。
【□注】成清淨法身者。
指修即性。
增勝而說也。
若論教主。
亦名尊特。
亦名勝應。
【■記】法華雲。
清淨妙法身。
具相三十二。
是指修即性。
增勝說也。
次約圓實部主論。
以教言之。
法華三十二相。
上品尊特也。
以相言之。
華嚴藏塵相好。
即上品相好。
據圓機而見。
故名勝應。
【□注】妙玄七(十三)雲。
或言道場以虛空為座。
一成一切成。
毗盧遮那。
徧一切處。
舍那釋迦成。
亦徧一切處。
三佛具足。
無有缺減。
三佛相即。
無有一異。
法華八方。
一一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安置釋迦悉是遮那。
普賢觀經雲。
釋迦牟尼。
名毗盧遮那。
此即圓佛果成相也(文)。
【■記】此證增勝論圓佛具足三身。
初華嚴圓佛成相。
虛空為座。
依報成也。
遮那。
舍那。
釋迦。
法報應三。
一成一切成。
正報成也。
次明三佛具足相即義。
具足故。
無缺減。
相即故。
無一異。
意顯法華已前。
三佛離明。
來至法華。
從劣辨勝。
即三而一也。
法華八方下。
示應佛即圓佛。
法華佛變娑婆悉令清淨。
容受十方分身諸佛。
然於一方猶故未盡。
故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清淨。
容受所分身諸佛。
複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
那由他國清淨。
為諸佛當來坐故。
當知八方各四百萬億。
那由他淨土。
分身釋迦。
悉遮那也。
普賢觀經下。
引證。
經明空中聲教行者。
修行普賢忏悔觀法。
爾時行者問空中聲。
我今何處行忏悔法。
空中聲言。
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其佛住處。
名常寂光。
一切波羅密所攝成處。
當如是處。
觀十方佛。
知釋迦是遮那明矣。
故知應佛即法佛。
乃明圓佛果成之相。
【□注】文句一(八)雲。
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
即圓佛自覺覺他。
(文)妙樂一(二十四)雲。
若隐前三相。
從勝而說。
非謂太虛名為圓佛(文)。
【■記】此重示圓佛果成相。
尚未的示作何相也。
文句雲。
身長丈六老比丘相。
即三藏佛自覺覺他。
帶老比丘現尊特身。
通教佛自覺覺他。
單現尊特華台受職。
别教佛自覺覺他。
隐前三相。
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
即圓佛自覺覺他。
妙樂釋隐前三相。
從勝而說。
非謂太虛而為圓佛。
蓋别佛既曰單論。
即是隐前二相。
故今圓佛單論。
即是隐前三相。
但以劣顯勝如虛空相。
非謂虛空而為圓佛。
以空是色法。
有生滅也。
【■補】隐非隐蔽圓人。
觀前三相。
唯是法性。
是則權實義等。
理不徒然。
故胎經亦從實得說。
若實得者。
從六根清淨。
得無生忍。
應物所好。
容起神變。
現身成佛。
及證圓經。
既證無生。
豈不知本無所受。
何妨舍此。
往彼餘教凡位。
至此位中。
進斷無明。
亦複如是。
凡如此例。
必須權實不二。
以釋疑妨。
南方緣熟。
宜八相成道。
此土緣淺。
隻龍女教化。
此是權巧。
方得一身一切身。
普現色身三昧也。
【■補】胎經雲。
界名火焰。
佛名無欲。
一切人民悉受女身。
了苦空無常無我。
七十萬二千億女。
行三解脫。
一日一時。
即成佛道。
名不舍女身受身成佛也。
問。
實行權行。
如何分析。
答。
實行是佛世當機之人。
當證圓理。
便知龍女同成實行。
次往南方。
即從體起用。
便是權行。
【□注】諸聲聞授劫國名号。
與物結緣(文)。
【■記】妙樂雲。
二乘且與八相記者。
令與物結淨土緣。
【■備】儀文引龍女成佛。
聲聞授記。
以證圓初住。
是本意。
注中龍女從權說者。
恐人疑龍女成佛。
何以知是初住。
既是初住。
何以說為成佛。
故以從權釋之。
二乘八相與佛結緣。
亦可例知。
△二明三因克果。
慧身。
即般若德。
了因性開發。
妙法身。
即法身德。
正因性開發。
應一切。
即解脫德。
即緣因性開發。
如此三身。
發得本有。
故言不由他悟。
【□注】發得本有者。
妙宗上(二十二)雲。
今初住所發三法。
皆性具故。
發則俱發。
從智證法。
從法起應。
即非一時。
三身頓得。
故非前後。
不縱不橫。
複見於此。
從始圓修一心三觀。
今圓三智一心中得。
即以此智證得法身。
智性即色。
三一體融。
名妙色身。
此身湛寂。
如鑒無情。
形對像生。
山毫靡間。
名應一切。
三身三德。
體離縱橫(文)。
【■記】此明以因克果。
毫發無差也。
初句标征。
妙宗下。
引文正釋。
謂今破無明。
顯法性。
位登初住。
所發功德。
皆自性之本有。
非從外來也。
故雲皆性具故。
發則俱發。
從智證法二句。
明三身非一時。
三身頓得句。
明三身非前後。
即不縱不橫義。
【■補】前約二修一性論三心開發。
故不橫。
二亦本有。
故不縱今約從智證法等論不橫。
得非前後故不縱。
又一番解釋。
故雲複見於此。
從始圓修下。
指前五品觀行。
今圓三智一心中得。
即今初住。
所發本有三法名三智者。
一道種智。
外破諸暗。
二一切智。
能返自照。
三一切種智。
非内非外。
非自非他。
今初住一心中得。
此三智也。
即以此智下。
轉釋從智證法。
然此證得法身。
即名一身。
智性即色。
即名三身。
以智即報身。
性即法身。
色即應身。
三一體融。
名清淨妙色身也。
【■補】起信論問。
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
雲何能現色相。
答。
即此法身是色體故。
能現於色。
謂從本以來。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故。
色體無形。
說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
說名法身徧一切處。
△三結成。
中觀現前。
開佛眼。
成一切種智。
行五百由旬。
到寶所。
初居實報無障閡土。
念不退位。
【□注】中觀現前者。
既三因開發。
應三智圓明。
五眼洞照。
今但雲佛眼種智者。
中必雙照。
三智具足。
四眼入佛眼。
同名為佛眼。
輔行三上(二十五)雲。
如河入海。
失本河名。
何以故。
肉天二眼。
有漏因緣。
慧法二眼。
習氣未盡。
故舍本位。
入佛眼中(文)。
【■記】中必雙照三智具足者。
謂中必雙照空假二邊。
則言一切種智。
而道種智。
一切智。
法爾具足。
觀音玄義雲。
一切種智。
能於一種智。
知一切道。
知一切種。
一相寂滅相。
種種行類。
能知能解。
名一切種智。
記雲。
中觀智者。
了一切法皆是中道。
中則不偏絕待為義。
一法若中。
一切衆生因地所種一切佛法無不鹹趣。
一外有法。
不名中也。
一法既爾。
一切法皆然。
故雲於一切種智。
知一切道知一切種也。
言一相寂滅相等者。
結前文所說。
而成遮照。
雙遮。
則一相寂滅。
雙照。
則種種皆知。
遮照同時。
故名一切種智。
正此義也。
四眼入佛眼等者。
經雲。
五眼具足成菩提。
永於三界作父母。
獨稱佛眼者。
如衆流入海失本名字。
非無四用。
大論雲。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於成佛時。
失其本名。
但名佛眼。
何以故。
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
故虛诳不實。
唯佛眼無诳法。
天眼從禅定因緣和合生。
故虛诳不能如實見事。
慧眼法眼煩惱習未盡。
故不畢竟清淨。
故舍本位。
入佛眼中。
無有錯謬。
盡其邊際故也。
【■補】妙句記雲。
若華嚴明初住。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具三不退者。
記釋雲。
今從初住。
已具三德。
故曰具也。
般若是位。
離二死故。
解脫是行。
諸行具故。
法身名念。
證實境故。
釋初住竟。
△二九位齊明。
次從二住至十住。
各斷一品無明。
增一分中道。
與别教十地齊。
【□注】次從二住等者。
妙玄五(五)雲。
即是十番進發無漏。
同見中道佛性。
第一義理。
以不住法。
從淺至深。
住佛三德。
及一切佛法。
故名十住位(文)。
【■記】如上初住三觀。
現前無功用心。
念念斷法界無量品無明。
不可稱計。
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
即是十住。
仁王經雲。
入理般若。
名為住。
即十番進發無漏真明。
同入中道佛性第一義谛之理。
以不住法。
從淺至深。
住佛三德秘藏之理。
即是十品住一切佛法名十住也。
所言住一切佛法者。
妙玄雲。
又住清淨圓滿菩提心。
無緣慈悲。
無作誓願。
普覆法界。
又住一念中。
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密。
又住一切種智。
圓斷法界見思無明。
又住得佛眼。
圓見十法界三谛之法。
又住圓入一切法門。
所謂二十五三昧。
冥益衆生。
又住能從一地。
具足諸地功德。
心心寂滅。
流入薩婆若海也。
明十住竟。
△二行向地二。
初明初二兩行與前别教校同異三。
初明二行與别同。
次入初行。
斷一品無明。
與别教等覺齊。
次入二行。
與别教妙覺齊。
【□注】次初行等者。
妙玄五(五)雲。
即是從十住後。
實相真明不可思議。
更十番智斷。
破十品無明。
一行一切行。
念念進趣。
流入平等法界海。
諸波羅密。
任運生長。
自行化他功德。
與虛空等。
故名十行位也(文)。
【■記】頌曰。
等妙二覺初二行。
是也。
△二明後位與别異。
從三行已去。
别教之人尚不知名字。
雲何伏斷。
以别教但破十二品無明故。
【■記】頌雲。
進前三行不知名是也。
△三釋同所以二。
初明以因為果。
故以我家之真因。
為汝家之極果。
【□注】我家真因等者。
妙玄五(十二)雲。
若十地十品破無明。
圓家十住亦十品破無明。
設開十地為三十品。
秪是圓家十住三十品齊。
若與而為論。
圓家不開十住。
今取三十心為三十品。
與别家十地三十品等者。
則十地與圓家十回向齊。
若奪而為論。
别家佛地。
與圓家初行齊。
【■補】若開等覺。
與二行齊。
今不開等覺。
但初行齊。
【□注】與而為論。
别家佛地。
與圓家初地齊。
【■記】頌雲。
别地全齊圓住平。
無明分斷證真因是也。
設開下。
與奪并論。
△二明因果所以三。
初正明所以。
隻緣教彌權。
位彌高。
教彌實。
位彌下。
【□注】故知别教權說。
判佛則高。
望實為言。
其佛猶下。
【■記】此正明權實之所以也。
以權教粗而且雜。
位雖高而不高。
實教妙而且純。
位雖下奚尚下。
故曰權說則高。
實言猶下也。
△二喻顯所以。
譬如邊方未靜。
借職則高。
定爵論勳。
其位實下。
【□注】譬如邊方未靜。
授官則高。
定爵論勳。
置官則下。
别教權說。
雖高而粗。
圓教實說。
雖低而妙。
以我之因。
為汝之果。
(文)爵者。
封也。
爵有五等。
謂公侯伯子男。
勳者。
功也。
【■記】此節喻顯權高實下之所以也。
以上皆妙玄之文。
爵者下。
玉師釋義。
一一如文可見。
△三結果同因。
故權教雖稱妙覺。
但是實教中第二行也。
【■記】言别教之權位。
所以高而不高者何也。
以其圓教中二行之因人。
在别教中可居妙覺之極果。
是故雲他家極果。
原我家之真因也。
△二顯三行已後二十八位一齊明。
次從三行已去。
至十地。
各斷一品無明。
增一分中道。
即斷四十品惑也。
【□注】十向位者。
妙玄五(六)雲。
即是十行之後。
無功用道。
不可思議真明。
念念開發一切法界。
願行事理。
自然和融。
回入平等法界海。
更證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
故名回向也。
【■補】無功用道者。
從初住來。
即是無功用道。
今於向中明者。
一借用璎珞。
原是别義。
故於向後明之。
二初住雖用。
至此轉着。
故在此明。
願行事理和融者。
菩薩無功用道。
願力熏起妙行。
所起之行。
全法界起。
仍複回向法界。
回向即願。
是願行和融也。
又願行之事。
悉回向法界。
法界是理。
是事理和融也。
【□注】十地位者。
即是無漏真明。
入無功用道。
猶如大地。
能生一切佛法。
荷負法界衆生。
普入三世佛地。
又證十番智斷。
破十品無明。
故名十地位也(文)。
【■記】此明十地之妙義也。
承上登住已來。
即入無功用道。
心心寂滅。
念念增明也。
猶如大地句。
喻明地上菩薩大行如斯。
如地能生長萬物。
菩薩能宣揚佛法。
地能荷負一切。
菩薩能荷擔法界衆生。
使令普入三世諸佛地也。
明行向地竟。
△三明等覺。
更破一品無明。
入等覺位。
此是一生補處。
【□注】等覺者。
妙玄五(六)雲。
觀達無始無明源底。
邊際智滿。
畢竟清淨。
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
登中道山頂。
與無明父母别。
是名有所斷者。
名有上士也(文)。
【■記】此明等覺智斷也。
釋簽雲。
居妙覺邊名邊際智滿。
亦可以佛不思議用名邊際智滿。
【□注】等覺位中正習俱斷。
如今文雲。
更破一品無明。
并上妙玄文斷正也。
淨名疏二(四)雲。
無複餘習者。
圓教始從初住。
終至法雲。
圓斷諸見。
猶有習在。
等覺入重玄門。
千萬億劫重修凡夫事。
見理分明。
習氣微薄。
事等微煙。
(文)此斷習也。
【■補】重玄者。
前來已用不思議妙智。
斷無明惑。
起應利生名玄。
至等覺斷餘殘習。
重修前所曆法門。
倒行凡夫事。
玄之又玄。
名為重也。
【□注】又淨名疏五(三十五)雲。
住等覺地。
餘有一品及習氣在(文)。
【■記】此一品無明。
即最初一念不覺。
必須斷此。
方成妙覺。
起信論雲。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
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性即常住。
名究竟覺。
又此一品及習氣。
如唯識論二愚及彼粗重。
論雲。
此地於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
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所智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直俟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入如來地。
由斯佛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於一切所知境。
極微細着愚。
即此中微所知障。
二極微細礙愚。
即此中任運煩惱障種。
(文)然二論似非圓教意。
況不立等覺。
但以十地滿心。
明斷生相細障習氣。
成究竟覺。
今但記之。
以例知圓教等覺。
餘有一品及習氣在。
必須斷竟。
方成妙覺也。
明等覺竟。
△二果位二。
初智斷并顯。
進破一品微細無明。
入妙覺位。
永别無明父母。
究竟登涅盤山頂。
諸法不生。
般若不生。
不生不生。
名大涅盤。
【□注】觀經疏雲。
究竟佛者。
道窮妙覺。
位鄰於荼。
故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邊際智滿。
種覺頓圓。
無上士者。
名無所斷。
無上士者。
更無過者(文)。
【■記】妙宗鈔雲。
等覺已名滿足方便地。
菩薩究竟地。
始覺道窮。
本覺理極。
本始既泯。
無以名焉。
強稱妙覺。
【□注】妙宗上(二十三)雲。
今此極位。
乃究竟具諸位功德。
故引法華唯我釋迦。
與一切佛。
乃能究盡諸法之權。
實相之實。
達無明底。
到諸法邊。
名邊際智。
不思議權智也。
今已究竟。
故名為滿。
於種種法。
證本圓覺不思議實智也。
此覺極滿。
名為頓圓。
複用第七無上士号。
顯智斷極。
有惑可斷。
名有上士等覺位也。
無惑可斷。
名無上士即是妙覺。
斷德究竟。
名大涅盤。
(雲雲)無明父母者。
楞伽經雲。
弒無明父。
斷貪愛母(文)。
【■記】楞伽疏釋經。
雲何衆生母。
謂貪愛喜俱。
如子女緣母。
得以成立。
無明為父。
癡愛喻母。
生於六入十二處聚落。
斷無明與愛二根本。
名害父母。
大經雲。
若以貪愛母。
無明以為父。
随順而重者。
則堕無間獄。
意以弒斷此父母者。
究竟成佛也。
喻父母者。
貪心是内向。
喻母。
無明是外境。
喻父。
又無明是受身本。
喻父。
愛是枝末煩惱。
如母。
又父是疎緣。
如無明。
母是親緣。
如愛。
弒斷者。
诠斷煩惱彰理觀也。
【□注】涅盤山頂。
喻更無過上也。
諸法是境。
般若是智。
境智寂滅。
名大涅盤。
【■記】大經雲。
安置諸子秘密之藏。
我亦於此秘藏而般涅盤。
此究竟涅盤。
名不生不生。
般若畢竟不生不生。
不滅不滅。
更無惑可滅也。
今以諸法般若譬境智名大涅盤者。
四念處雲。
能觀之智。
照而常寂。
所觀之境。
寂而常照。
境寂智亦寂。
智照境亦照。
一相無相。
即是實相。
所謂無上大涅盤。
圓明常寂照也。
△二依正雙明。
以虛空為座。
成清淨法身。
居常寂光土。
即圓教佛相也。
【□注】以虛空為座者。
義彰法身體遍也。
【■記】經雲。
法身徧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故雲以虛空為座。
【□注】成清淨法身者。
指修即性。
增勝而說也。
若論教主。
亦名尊特。
亦名勝應。
【■記】法華雲。
清淨妙法身。
具相三十二。
是指修即性。
增勝說也。
次約圓實部主論。
以教言之。
法華三十二相。
上品尊特也。
以相言之。
華嚴藏塵相好。
即上品相好。
據圓機而見。
故名勝應。
【□注】妙玄七(十三)雲。
或言道場以虛空為座。
一成一切成。
毗盧遮那。
徧一切處。
舍那釋迦成。
亦徧一切處。
三佛具足。
無有缺減。
三佛相即。
無有一異。
法華八方。
一一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安置釋迦悉是遮那。
普賢觀經雲。
釋迦牟尼。
名毗盧遮那。
此即圓佛果成相也(文)。
【■記】此證增勝論圓佛具足三身。
初華嚴圓佛成相。
虛空為座。
依報成也。
遮那。
舍那。
釋迦。
法報應三。
一成一切成。
正報成也。
次明三佛具足相即義。
具足故。
無缺減。
相即故。
無一異。
意顯法華已前。
三佛離明。
來至法華。
從劣辨勝。
即三而一也。
法華八方下。
示應佛即圓佛。
法華佛變娑婆悉令清淨。
容受十方分身諸佛。
然於一方猶故未盡。
故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清淨。
容受所分身諸佛。
複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
那由他國清淨。
為諸佛當來坐故。
當知八方各四百萬億。
那由他淨土。
分身釋迦。
悉遮那也。
普賢觀經下。
引證。
經明空中聲教行者。
修行普賢忏悔觀法。
爾時行者問空中聲。
我今何處行忏悔法。
空中聲言。
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其佛住處。
名常寂光。
一切波羅密所攝成處。
當如是處。
觀十方佛。
知釋迦是遮那明矣。
故知應佛即法佛。
乃明圓佛果成之相。
【□注】文句一(八)雲。
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
即圓佛自覺覺他。
(文)妙樂一(二十四)雲。
若隐前三相。
從勝而說。
非謂太虛名為圓佛(文)。
【■記】此重示圓佛果成相。
尚未的示作何相也。
文句雲。
身長丈六老比丘相。
即三藏佛自覺覺他。
帶老比丘現尊特身。
通教佛自覺覺他。
單現尊特華台受職。
别教佛自覺覺他。
隐前三相。
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
即圓佛自覺覺他。
妙樂釋隐前三相。
從勝而說。
非謂太虛而為圓佛。
蓋别佛既曰單論。
即是隐前二相。
故今圓佛單論。
即是隐前三相。
但以劣顯勝如虛空相。
非謂虛空而為圓佛。
以空是色法。
有生滅也。
【■補】隐非隐蔽圓人。
觀前三相。
唯是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