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
三藏僅用空觀。
但斷界内通惑。
圓人一心三觀。
故能圓伏無明也。
釋前七信竟。
△二明後三信。
次從八信至十信。
斷界内外塵沙惑盡。
假觀現前。
見俗谛理。
開法眼。
成道種智。
行四百由旬。
與别教八九十住。
及行向位齊。
行不退也。
【□注】雖約位斷證。
格量似齊。
圓别即離。
不可一混。
【■記】此明信中後三位之功行也。
前七僅斷界内之惑。
而界外塵沙。
但伏而已。
以其假觀未得現前故也。
今此三位中人。
由假觀現前。
所以能斷塵沙惑盡。
能開法眼。
見俗谛之理。
成道種智也。
行四百由旬。
到實報莊嚴土也。
與别教下。
約位會齊。
頌雲。
八之十信二惑空。
假成俗備理方通齊。
前别住後三位。
并連行向位相同也。
注中四句。
誡示圓别即離之旨。
不可不知。
妙樂雲。
起信疏釋真如門立二義。
一真如不變義。
二随緣起滅義。
指要鈔雲。
随緣。
對不變說。
不變。
即中道理本有不變之義。
随緣。
乃全理成事轉變造作之義。
良由真如不守自性。
故受熏變随於染淨二緣。
故名随緣。
體相者。
别教不變以真如一。
性如來藏理為當體。
體無明差别。
為所依體。
圓教不變。
以理具三千為當體體。
随緣。
以事造三千為當體體。
并以一念妄心為所依體。
不變。
即性具三千。
相相宛然為相。
随緣。
則以真如與無明互相熏習。
成染淨二用為相。
不同他宗。
一理随緣。
但是合義。
不談理具。
單說真如随緣。
仍是離義。
今家明三千之理。
随緣起三千之用。
不随緣時。
三千宛然。
故差别法。
與體不二。
是則自他宗中。
具明真如不變随緣二義。
若不以具不具簡明。
則圓别即離之旨混矣。
是故誡之。
不可一混也。
又儀注謂。
文雖約六根清淨位。
斷二惑。
證二理。
格量圓教名即。
謂即生死是涅盤。
即煩惱是菩提。
即空假是中道。
無斷而斷。
無證而證。
别教名離。
謂離煩惱顯菩提。
離生死得涅盤。
離二邊是中道。
有惑可斷。
有理可證。
故不可混同而不知也。
行不退者。
塵沙障乎化導。
今塵沙既斷。
則化導行成。
自當不退菩薩之行。
故雲行不退也。
【□注】又此六根。
明下根出假。
功逾十向。
此是相似圓融三谛。
不同次第出假之位。
又五品。
明中根出假。
五品之初。
為上根。
亦約觀行論坐道場。
度衆生等。
又輔行五上雲。
以初住為真出假位。
【■記】此節明圓人利鈍有異。
是故出假度生。
則成三根遲速之殊也。
初一行。
明信位出假。
乃圓教下根人也。
雖稱下根。
功超别教十向之上。
以是一心三觀。
相似見圓融三谛之理。
不同别人次第出假之位也。
又下。
明中根者。
五品即出假也。
上根者。
初品就出假也。
若言即佛之談。
即在觀行位中。
就可論坐道場。
度衆生也。
古雲觀行謂如佛。
即此意也。
已上是論似位出假。
輔行下。
論真位出假。
可知。
釋凡夫一科竟。
△二明聖二。
初因位三。
初明十住二。
初首位單明。
初正明二。
初明内證。
次入初住。
斷一品無明。
證一分三德。
謂解脫。
般若。
法身。
此之三德。
不縱不橫。
如世伊三點。
若天主三目。
【□注】此明斷惑證理。
全體起用。
三德次第。
本法身。
般若。
解脫。
今順初住緣了正。
三心開發。
而為次也。
【■記】此明破無明。
顯法性。
到寶所。
開秘藏。
初發心住。
能發一切之功德也。
華嚴經雲。
初住功德。
三世諸佛歎不能盡。
若具足說。
人聞心狂。
而今文明初住證一分三德。
乃舉要攝諸也。
大經疏雲。
果地衆德。
但言三者。
蓋舉略該諸耳。
法身者。
此身非色。
非無色。
非色故。
不可形相見。
非無色故。
不可心想知。
雖非色。
而充滿十方。
巨細相容。
不廣不狹。
雖非非色。
亦可尋求能發衆生深廣智慧。
故曰如來色無盡等。
法身德也。
般若者。
非知非字。
非知故。
不可動慮分别。
非字故。
不可言說書紳。
亦非不知不字。
非不知故。
不同灰滅。
非不字故。
不同偏空。
雖非知無所不知。
三谛遍朗極佛境界。
凡聖并明雖非字。
半滿具足。
世間出世間。
出世間上上諸字。
悉了法界流注。
若懸河海湧。
不可窮盡。
淨名雲。
能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即如來不定法。
般若德也。
解脫者。
非喧寂。
非縛脫。
非縛故。
五住不能系。
非脫故。
十智不能虛。
非說而說。
二邊之所不拘。
如百句解脫中說。
非縛而縛。
為讷鈍邪癡闡提外道所縛。
故有病行嬰兒行。
住首楞嚴。
示現善惡。
随所調伏衆生之處。
雖鄙必施。
如醫療病。
如華在水。
無染無着。
解脫德也。
佛身業不可思議。
法身則攝。
佛口業不可思議。
般若則攝。
佛意業不可思議。
解脫則攝。
故知三德攝一切德。
色含總别。
囊括事理。
以略收廣。
不逾三德也。
則知圓教初住。
分證果佛。
一證一切證。
而曰證一分三德者。
舉三德以攝功德也。
然三德序次。
當以法身居初。
般若次。
解脫後。
今以解脫初。
法身後者。
為順初住。
緣了正三因心開發為次也。
如雲緣因善心發者。
則衆生無量劫來。
低頭合掌。
彈指散華。
發菩提心。
慈悲誓願。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等。
一切善根。
一時開發。
一心具足萬行也。
了因慧心發者。
衆生無量劫來。
聞大乘經。
乃至一句一偈。
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觀行修習。
所有智慧。
一時開發。
成真無漏也。
正因理心發者。
衆生無始已來。
佛性真心。
常為無明之所隐覆。
今以緣了二因有力。
能破無明癡暗。
而令正因朗然圓顯也。
此三種圓發。
故名發心。
緣因發。
即解脫。
了因發。
即般若。
正因發。
即法身。
三心既發。
同世伊字。
假名行人。
以不住法住此三心。
即住三德涅盤。
不可思議秘密之藏。
名初發心住也。
【■補】三心發則俱發。
本無初後。
亦論次第者。
以此三法。
二為能顯。
一為所顯。
就能顯中。
緣因資成。
了因觀照。
不妨無次第中論次第也。
觀經疏雲。
不前不後。
亦不一時。
是也。
【□注】言不縱不橫者。
異乎别教非縱即橫也。
釋簽六(二十)雲。
雖一點在上。
不同點水之縱。
三德亦爾。
雖法身本有。
不同别教為惑所履。
雖二點在下。
不同列火之橫。
三德亦爾。
以二德修成。
不同别人理體具足。
而不相收。
如妙宗雲。
三雖性具。
緣了是修。
二雖是修。
非适今有。
二若非修。
三法則橫。
二若非性。
三法則縱。
【■記】此明三德名同。
圓别證異也。
意謂圓人三觀圓修。
三因圓發。
是以三德圓證也。
别人不然。
修則三觀次第。
顯則三因。
證則三德。
俱次也。
言法身為惑所覆者。
不知本覺性具惡德。
故染惡非緣了二德也。
但有法身本覺。
随於染緣。
作一切迷中之法。
名之為惑所覆。
既覆但中佛性之理。
如淳善人。
惡非所能。
為惡人逼。
令作衆惡。
故說為惡所覆。
此顯定有能覆之惡。
所覆真如。
其理不變。
始終常淨。
故說唯不從覆故。
得有種名。
【■補】儀注雲。
應須還用随緣覺性。
别緣真谛。
及以俗中。
次第别修空假緣了。
翻破一切迷法。
顯於法身本覺之性。
故覆理成於縱義。
圓人不爾。
以知本覺具染惡性。
體染惡修。
即二佛性。
豈有佛性。
更覆佛性。
如君子不器。
善惡俱能。
或同惡人作惡。
則彰己能。
何覆之有。
故即二迷。
以為緣了。
顯發於正。
緣了二德。
體迷而得。
義當所發。
元是修德。
複當能顯。
雖分修性。
皆本具故。
義不成縱。
【■記】是以圓教不縱。
異别教縱也。
雖二點在下下。
明圓不橫以異别橫。
然别教理體具足不相收者。
亦為不知本覺性具染惡德。
不能全性起染惡修。
乃成理體橫具三法。
所言不相收者。
三法定俱在性。
皆是所發。
猶如三人。
各稱帝王。
何能相攝。
故不知性中三法。
二是修者。
二乃成橫。
故其理體具足。
而不相收也。
【■補】儀注雲。
圓人不爾。
知本覺具染惡性。
故使迷中一切染惡。
當處即是緣了佛性。
以二修顯一性。
如一主。
二臣。
主攝臣。
臣歸主。
三德相收。
亦複如是。
【■記】故圓教不橫。
異别教橫也。
如妙宗下。
轉釋。
初二句轉明三法不橫。
即二德修成。
不同别人理體具足而不相收也。
次二句。
轉明三法不縱。
即法身本有。
不同别教為惑所覆也。
次二句。
明不論二修。
則成橫。
以别教雖有性德之語。
三皆在性。
而不互融。
此因中橫也。
複由别教性具三法。
而不相收。
故使果上三身橫顯。
皆由不論二修之過也。
末二句。
明不論二性。
則成縱。
以别教因中。
則法身本有為惑所覆。
須别作緣了之功相資。
顯發果上。
則法身本有。
般若修成。
解脫始滿。
皆由不論二性之咎也。
是故論二是性是修。
乃成三德不縱不橫也。
言如伊字三點。
天主三目。
喻顯不縱不橫也。
【□注】三點三目。
出大經哀歎品。
西方有新舊二伊。
舊伊。
如走火點水之縱。
新伊。
如此方草書下字。
細畫相貫。
不縱不橫。
摩酰首羅。
有三目八臂。
【■記】此文辨示立喻之原。
初二句。
指出處。
下二行。
辨釋正義。
如大經雲。
何名秘密藏。
猶如字三點。
并則不成。
縱亦不成。
如摩酰首羅面上三目。
乃得成。
三點若别。
亦複不成。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
亦非涅盤。
如來之身。
亦非涅盤。
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
為衆生故。
名入涅盤。
疏文為三。
一譬三點。
二譬三目。
三合三德。
言從事入理者。
三點。
是文字。
此約言教。
三目。
是天眼。
此約修行。
三德。
是佛師。
此即約理。
又是佛印。
印於教行。
凡有言說。
與此相應。
即秘密教。
修習相應。
是秘密行。
證得相應。
是秘密理。
故一法二喻。
稱理教行也。
次釋三點者。
舊伊。
譬昔教三德。
法身本有。
般若修成。
入無餘已。
方是解脫。
無複身智。
豎如點水。
縱而相離。
又約身約智。
分得有餘解脫。
橫一時有。
三法各異。
橫如列火。
各不相關。
新。
譬今教三德。
法身即照。
亦即自在。
名一為三。
三無别體。
故不橫。
非前非後。
故不縱。
一即三。
如三點。
三即一。
如細畫。
不可一三說。
不可一三思。
名不可思議。
非三非一。
秘密藏也。
【■備】辨訛曰。
管标西方伊字。
新舊猶此方草隸。
轉變不同。
準止觀明三點若橫。
如走火。
縱。
如點水。
後人辄以橫寫作川。
豎寫作三。
遂曰橫川縱三。
非也。
今文應去橫川二字。
直雲走火之橫。
點水之縱為是。
當知西方伊字。
但約有細畫為新。
無細畫[、/(、*、)]為舊。
而分之。
列火。
點水。
乃章安借況語。
非以釋縱橫也。
此中亦然。
△二明外化。
現身百界。
八相成道。
廣濟群生。
【□注】八相者。
華嚴雲。
或見入胎等。
皆雲或者。
一一相中皆有八相故(文)。
【■記】華嚴雲。
菩薩於兜率下生時。
諸人天。
或見菩薩住兜率天。
或見入胎。
或見初生。
或見出家。
或見成道。
或見降魔。
或見轉法輪。
或見入涅盤是也。
一一相中皆有八相者。
菩薩處胎中有十種微細。
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
乃至灌頂地。
在胎中示現住兜率。
示現初生。
示現童子地。
示現處皇宮。
示現出家。
示現苦行。
詣道場。
成等正覺。
示現轉法輪。
示現般涅盤等是也。
然初住於百界現身成道利生者。
仁王雲。
若菩薩住百佛國土中。
作閻浮提王。
王四天下。
修百法明門。
二谛平等心。
化一切衆生。
妙玄雲。
初住豎破一分無明。
獲一分二十五王三昧。
顯一分我性。
論真實處。
不可思議。
橫則百佛世界分身散影。
作十法界像。
導利衆生也。
正明竟。
△二引證二。
初引經。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注】此下引經釋出。
就斥他謬。
【■記】經雲。
若諸菩薩。
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於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初發心時。
即得菩提。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又雲。
究竟離虛妄。
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是也。
問。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雲何複說後心菩提。
答。
非初非後。
不離初後。
大論雲。
若但初心得不以後心者。
菩薩始發心。
即應是佛。
若無初心。
雲何有第二第三心。
以初心為根本因緣。
亦不但後心。
亦不離後心者。
是後心。
亦不離初心。
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德。
後心則具足。
故能斷煩惱習。
得無上道也。
是則圓住已上。
傳傳論初後。
方得成菩提也。
△二解釋二。
初明始成正覺二。
初示法判位二。
初正明。
解曰。
初發心者。
初住名也。
便成正覺者。
成八相佛也。
是分證果。
即此教真因。
【■記】此文斷定初發心者。
圓初住也。
此位中人。
始破無明。
即顯三德。
倘住前行道時。
結緣之衆。
機宜淳熟。
菩薩便可示現佛身。
成正覺相。
百佛世界。
廣說諸法度脫衆生。
故雲便成正覺。
此即成八相之佛也。
是分證果即此教真因者。
所謂他家之極果。
是我國之真因也。
△二斥謬三。
初以因為果。
謂成妙覺謬其甚矣。
若如是者。
二住已去。
諸位徒施。
【■記】此斥以因為果之謬也。
如妙玄雲。
有師謂。
頓悟初心。
即究竟圓極。
簽雲。
然華嚴中。
位兼圓别。
人不通曉兩教位意。
又複不達圓位始終。
直指初心。
以為妙覺。
惟尚頓門。
成佛速疾。
乃成圓教後位徒施。
豈非權實初後之濫乎。
△二引救重诘。
若言重說者。
佛有煩重之咎。
【■記】此斥恐成轉計之謬也。
意謂。
若雲二住已去。
尚有四十一人之後位。
而非徒施者。
乃佛運大慈悲心。
為鈍根人而重說也。
若如是。
猶不免佛有繁重之過也。
以是而知。
依舊判者。
誠未可也。
△三引文勸審。
雖有位位各攝諸位之言。
又雲。
發心究竟二不别。
須知攝之所由。
細識不二之旨。
【□注】雖雲各攝諸位。
須知攝之所由者。
由理具故。
雖雲發心究竟不别。
細識不二之旨者。
旨在於即。
即具之理雖爾。
淺梁之事位那不分。
即故。
初後不二。
六故。
初後不濫。
位位各攝諸位者。
如大品初阿。
後荼。
中四十字。
初阿字門。
具四十二字。
後茶字門。
亦然。
又如華嚴一地具諸地功德。
【■記】此明尚恐不達謬之所由。
及引經句為證也。
先明位位各攝者。
如大品雲。
阿字門。
一切諸法不生故。
羅字門。
一切法離垢故。
波字門。
一切法第一義故。
乃至荼字門。
入諸法邊竟處故。
過荼。
無字可說。
大論雲。
四十二字中一字盡入諸字者。
如阿字為定。
阿變為羅。
亦變為波。
如是盡入四十二字。
四十二字入一字者。
四十二字盡入阿分。
阿分還入阿中。
是為具四十二字也。
末句。
指華嚴說。
初地菩薩成就淨諸地法。
文雲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成地法。
所謂信悲慈舍。
無有疲厭。
知諸經論。
善解世法。
慚愧堅固力。
供養諸佛。
依教修行。
又雲。
此菩薩布施偏多。
餘非不修。
但随力随分。
又雲。
菩薩於此淨修十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故清涼疏雲。
一地之中。
具攝一切諸地功德也。
【□注】大經雲。
發心究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難。
發心即初住。
究竟。
即妙覺。
【■記】次正明引經為證也。
其作證者。
乃上句是。
猶未識透下句之所以也。
言二不别者。
神寶記雲。
初發心住。
與究竟即。
雖分極異。
而證道同。
故雲二不别也。
言前心難者。
雖初後理一。
而初發匪易。
故前心難也。
【■備】一地普攝諸地。
發心究竟不别。
所以引此二文者是為釋成圓住。
非煩重徒施也。
弗忘章旨。
△二指人證同。
龍女便成正覺。
諸聲聞人。
受當來成佛記莂。
皆是此位成佛之相。
【□注】龍女成佛。
文從權說。
以證圓經成佛速疾。
若實行不疾。
權行徒施。
權實義等。
理不徒然。
如妙樂八(三十五)雲。
【■記】此以人指證。
為初住成佛之相也。
如妙樂者。
文雲。
正示圓中。
雲龍女作佛者。
問。
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
若不即成佛。
則此龍女成佛。
及胎經偈。
雲何通耶。
胎經雲。
魔梵釋女。
皆不舍身。
不受身。
悉於現身得成佛。
故偈雲。
法性如大海。
不說有是非。
凡夫聖賢人。
平等無高下。
唯在心垢淨。
取證如反掌。
答。
龍女成佛。
從權而說。
以證圓經成佛速疾。
若實行不疾。
權
三藏僅用空觀。
但斷界内通惑。
圓人一心三觀。
故能圓伏無明也。
釋前七信竟。
△二明後三信。
次從八信至十信。
斷界内外塵沙惑盡。
假觀現前。
見俗谛理。
開法眼。
成道種智。
行四百由旬。
與别教八九十住。
及行向位齊。
行不退也。
【□注】雖約位斷證。
格量似齊。
圓别即離。
不可一混。
【■記】此明信中後三位之功行也。
前七僅斷界内之惑。
而界外塵沙。
但伏而已。
以其假觀未得現前故也。
今此三位中人。
由假觀現前。
所以能斷塵沙惑盡。
能開法眼。
見俗谛之理。
成道種智也。
行四百由旬。
到實報莊嚴土也。
與别教下。
約位會齊。
頌雲。
八之十信二惑空。
假成俗備理方通齊。
前别住後三位。
并連行向位相同也。
注中四句。
誡示圓别即離之旨。
不可不知。
妙樂雲。
起信疏釋真如門立二義。
一真如不變義。
二随緣起滅義。
指要鈔雲。
随緣。
對不變說。
不變。
即中道理本有不變之義。
随緣。
乃全理成事轉變造作之義。
良由真如不守自性。
故受熏變随於染淨二緣。
故名随緣。
體相者。
别教不變以真如一。
性如來藏理為當體。
體無明差别。
為所依體。
圓教不變。
以理具三千為當體體。
随緣。
以事造三千為當體體。
并以一念妄心為所依體。
不變。
即性具三千。
相相宛然為相。
随緣。
則以真如與無明互相熏習。
成染淨二用為相。
不同他宗。
一理随緣。
但是合義。
不談理具。
單說真如随緣。
仍是離義。
今家明三千之理。
随緣起三千之用。
不随緣時。
三千宛然。
故差别法。
與體不二。
是則自他宗中。
具明真如不變随緣二義。
若不以具不具簡明。
則圓别即離之旨混矣。
是故誡之。
不可一混也。
又儀注謂。
文雖約六根清淨位。
斷二惑。
證二理。
格量圓教名即。
謂即生死是涅盤。
即煩惱是菩提。
即空假是中道。
無斷而斷。
無證而證。
别教名離。
謂離煩惱顯菩提。
離生死得涅盤。
離二邊是中道。
有惑可斷。
有理可證。
故不可混同而不知也。
行不退者。
塵沙障乎化導。
今塵沙既斷。
則化導行成。
自當不退菩薩之行。
故雲行不退也。
【□注】又此六根。
明下根出假。
功逾十向。
此是相似圓融三谛。
不同次第出假之位。
又五品。
明中根出假。
五品之初。
為上根。
亦約觀行論坐道場。
度衆生等。
又輔行五上雲。
以初住為真出假位。
【■記】此節明圓人利鈍有異。
是故出假度生。
則成三根遲速之殊也。
初一行。
明信位出假。
乃圓教下根人也。
雖稱下根。
功超别教十向之上。
以是一心三觀。
相似見圓融三谛之理。
不同别人次第出假之位也。
又下。
明中根者。
五品即出假也。
上根者。
初品就出假也。
若言即佛之談。
即在觀行位中。
就可論坐道場。
度衆生也。
古雲觀行謂如佛。
即此意也。
已上是論似位出假。
輔行下。
論真位出假。
可知。
釋凡夫一科竟。
△二明聖二。
初因位三。
初明十住二。
初首位單明。
初正明二。
初明内證。
次入初住。
斷一品無明。
證一分三德。
謂解脫。
般若。
法身。
此之三德。
不縱不橫。
如世伊三點。
若天主三目。
【□注】此明斷惑證理。
全體起用。
三德次第。
本法身。
般若。
解脫。
今順初住緣了正。
三心開發。
而為次也。
【■記】此明破無明。
顯法性。
到寶所。
開秘藏。
初發心住。
能發一切之功德也。
華嚴經雲。
初住功德。
三世諸佛歎不能盡。
若具足說。
人聞心狂。
而今文明初住證一分三德。
乃舉要攝諸也。
大經疏雲。
果地衆德。
但言三者。
蓋舉略該諸耳。
法身者。
此身非色。
非無色。
非色故。
不可形相見。
非無色故。
不可心想知。
雖非色。
而充滿十方。
巨細相容。
不廣不狹。
雖非非色。
亦可尋求能發衆生深廣智慧。
故曰如來色無盡等。
法身德也。
般若者。
非知非字。
非知故。
不可動慮分别。
非字故。
不可言說書紳。
亦非不知不字。
非不知故。
不同灰滅。
非不字故。
不同偏空。
雖非知無所不知。
三谛遍朗極佛境界。
凡聖并明雖非字。
半滿具足。
世間出世間。
出世間上上諸字。
悉了法界流注。
若懸河海湧。
不可窮盡。
淨名雲。
能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即如來不定法。
般若德也。
解脫者。
非喧寂。
非縛脫。
非縛故。
五住不能系。
非脫故。
十智不能虛。
非說而說。
二邊之所不拘。
如百句解脫中說。
非縛而縛。
為讷鈍邪癡闡提外道所縛。
故有病行嬰兒行。
住首楞嚴。
示現善惡。
随所調伏衆生之處。
雖鄙必施。
如醫療病。
如華在水。
無染無着。
解脫德也。
佛身業不可思議。
法身則攝。
佛口業不可思議。
般若則攝。
佛意業不可思議。
解脫則攝。
故知三德攝一切德。
色含總别。
囊括事理。
以略收廣。
不逾三德也。
則知圓教初住。
分證果佛。
一證一切證。
而曰證一分三德者。
舉三德以攝功德也。
然三德序次。
當以法身居初。
般若次。
解脫後。
今以解脫初。
法身後者。
為順初住。
緣了正三因心開發為次也。
如雲緣因善心發者。
則衆生無量劫來。
低頭合掌。
彈指散華。
發菩提心。
慈悲誓願。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等。
一切善根。
一時開發。
一心具足萬行也。
了因慧心發者。
衆生無量劫來。
聞大乘經。
乃至一句一偈。
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觀行修習。
所有智慧。
一時開發。
成真無漏也。
正因理心發者。
衆生無始已來。
佛性真心。
常為無明之所隐覆。
今以緣了二因有力。
能破無明癡暗。
而令正因朗然圓顯也。
此三種圓發。
故名發心。
緣因發。
即解脫。
了因發。
即般若。
正因發。
即法身。
三心既發。
同世伊字。
假名行人。
以不住法住此三心。
即住三德涅盤。
不可思議秘密之藏。
名初發心住也。
【■補】三心發則俱發。
本無初後。
亦論次第者。
以此三法。
二為能顯。
一為所顯。
就能顯中。
緣因資成。
了因觀照。
不妨無次第中論次第也。
觀經疏雲。
不前不後。
亦不一時。
是也。
【□注】言不縱不橫者。
異乎别教非縱即橫也。
釋簽六(二十)雲。
雖一點在上。
不同點水之縱。
三德亦爾。
雖法身本有。
不同别教為惑所履。
雖二點在下。
不同列火之橫。
三德亦爾。
以二德修成。
不同别人理體具足。
而不相收。
如妙宗雲。
三雖性具。
緣了是修。
二雖是修。
非适今有。
二若非修。
三法則橫。
二若非性。
三法則縱。
【■記】此明三德名同。
圓别證異也。
意謂圓人三觀圓修。
三因圓發。
是以三德圓證也。
别人不然。
修則三觀次第。
顯則三因。
證則三德。
俱次也。
言法身為惑所覆者。
不知本覺性具惡德。
故染惡非緣了二德也。
但有法身本覺。
随於染緣。
作一切迷中之法。
名之為惑所覆。
既覆但中佛性之理。
如淳善人。
惡非所能。
為惡人逼。
令作衆惡。
故說為惡所覆。
此顯定有能覆之惡。
所覆真如。
其理不變。
始終常淨。
故說唯不從覆故。
得有種名。
【■補】儀注雲。
應須還用随緣覺性。
别緣真谛。
及以俗中。
次第别修空假緣了。
翻破一切迷法。
顯於法身本覺之性。
故覆理成於縱義。
圓人不爾。
以知本覺具染惡性。
體染惡修。
即二佛性。
豈有佛性。
更覆佛性。
如君子不器。
善惡俱能。
或同惡人作惡。
則彰己能。
何覆之有。
故即二迷。
以為緣了。
顯發於正。
緣了二德。
體迷而得。
義當所發。
元是修德。
複當能顯。
雖分修性。
皆本具故。
義不成縱。
【■記】是以圓教不縱。
異别教縱也。
雖二點在下下。
明圓不橫以異别橫。
然别教理體具足不相收者。
亦為不知本覺性具染惡德。
不能全性起染惡修。
乃成理體橫具三法。
所言不相收者。
三法定俱在性。
皆是所發。
猶如三人。
各稱帝王。
何能相攝。
故不知性中三法。
二是修者。
二乃成橫。
故其理體具足。
而不相收也。
【■補】儀注雲。
圓人不爾。
知本覺具染惡性。
故使迷中一切染惡。
當處即是緣了佛性。
以二修顯一性。
如一主。
二臣。
主攝臣。
臣歸主。
三德相收。
亦複如是。
【■記】故圓教不橫。
異别教橫也。
如妙宗下。
轉釋。
初二句轉明三法不橫。
即二德修成。
不同别人理體具足而不相收也。
次二句。
轉明三法不縱。
即法身本有。
不同别教為惑所覆也。
次二句。
明不論二修。
則成橫。
以别教雖有性德之語。
三皆在性。
而不互融。
此因中橫也。
複由别教性具三法。
而不相收。
故使果上三身橫顯。
皆由不論二修之過也。
末二句。
明不論二性。
則成縱。
以别教因中。
則法身本有為惑所覆。
須别作緣了之功相資。
顯發果上。
則法身本有。
般若修成。
解脫始滿。
皆由不論二性之咎也。
是故論二是性是修。
乃成三德不縱不橫也。
言如伊字三點。
天主三目。
喻顯不縱不橫也。
【□注】三點三目。
出大經哀歎品。
西方有新舊二伊。
舊伊。
如走火點水之縱。
新伊。
如此方草書下字。
細畫相貫。
不縱不橫。
摩酰首羅。
有三目八臂。
【■記】此文辨示立喻之原。
初二句。
指出處。
下二行。
辨釋正義。
如大經雲。
何名秘密藏。
猶如字三點。
并則不成。
縱亦不成。
如摩酰首羅面上三目。
乃得成。
三點若别。
亦複不成。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
亦非涅盤。
如來之身。
亦非涅盤。
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
為衆生故。
名入涅盤。
疏文為三。
一譬三點。
二譬三目。
三合三德。
言從事入理者。
三點。
是文字。
此約言教。
三目。
是天眼。
此約修行。
三德。
是佛師。
此即約理。
又是佛印。
印於教行。
凡有言說。
與此相應。
即秘密教。
修習相應。
是秘密行。
證得相應。
是秘密理。
故一法二喻。
稱理教行也。
次釋三點者。
舊伊。
譬昔教三德。
法身本有。
般若修成。
入無餘已。
方是解脫。
無複身智。
豎如點水。
縱而相離。
又約身約智。
分得有餘解脫。
橫一時有。
三法各異。
橫如列火。
各不相關。
新。
譬今教三德。
法身即照。
亦即自在。
名一為三。
三無别體。
故不橫。
非前非後。
故不縱。
一即三。
如三點。
三即一。
如細畫。
不可一三說。
不可一三思。
名不可思議。
非三非一。
秘密藏也。
【■備】辨訛曰。
管标西方伊字。
新舊猶此方草隸。
轉變不同。
準止觀明三點若橫。
如走火。
縱。
如點水。
後人辄以橫寫作川。
豎寫作三。
遂曰橫川縱三。
非也。
今文應去橫川二字。
直雲走火之橫。
點水之縱為是。
當知西方伊字。
但約有細畫為新。
無細畫[、/(、*、)]為舊。
而分之。
列火。
點水。
乃章安借況語。
非以釋縱橫也。
此中亦然。
△二明外化。
現身百界。
八相成道。
廣濟群生。
【□注】八相者。
華嚴雲。
或見入胎等。
皆雲或者。
一一相中皆有八相故(文)。
【■記】華嚴雲。
菩薩於兜率下生時。
諸人天。
或見菩薩住兜率天。
或見入胎。
或見初生。
或見出家。
或見成道。
或見降魔。
或見轉法輪。
或見入涅盤是也。
一一相中皆有八相者。
菩薩處胎中有十種微細。
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
乃至灌頂地。
在胎中示現住兜率。
示現初生。
示現童子地。
示現處皇宮。
示現出家。
示現苦行。
詣道場。
成等正覺。
示現轉法輪。
示現般涅盤等是也。
然初住於百界現身成道利生者。
仁王雲。
若菩薩住百佛國土中。
作閻浮提王。
王四天下。
修百法明門。
二谛平等心。
化一切衆生。
妙玄雲。
初住豎破一分無明。
獲一分二十五王三昧。
顯一分我性。
論真實處。
不可思議。
橫則百佛世界分身散影。
作十法界像。
導利衆生也。
正明竟。
△二引證二。
初引經。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注】此下引經釋出。
就斥他謬。
【■記】經雲。
若諸菩薩。
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於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初發心時。
即得菩提。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又雲。
究竟離虛妄。
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是也。
問。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雲何複說後心菩提。
答。
非初非後。
不離初後。
大論雲。
若但初心得不以後心者。
菩薩始發心。
即應是佛。
若無初心。
雲何有第二第三心。
以初心為根本因緣。
亦不但後心。
亦不離後心者。
是後心。
亦不離初心。
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德。
後心則具足。
故能斷煩惱習。
得無上道也。
是則圓住已上。
傳傳論初後。
方得成菩提也。
△二解釋二。
初明始成正覺二。
初示法判位二。
初正明。
解曰。
初發心者。
初住名也。
便成正覺者。
成八相佛也。
是分證果。
即此教真因。
【■記】此文斷定初發心者。
圓初住也。
此位中人。
始破無明。
即顯三德。
倘住前行道時。
結緣之衆。
機宜淳熟。
菩薩便可示現佛身。
成正覺相。
百佛世界。
廣說諸法度脫衆生。
故雲便成正覺。
此即成八相之佛也。
是分證果即此教真因者。
所謂他家之極果。
是我國之真因也。
△二斥謬三。
初以因為果。
謂成妙覺謬其甚矣。
若如是者。
二住已去。
諸位徒施。
【■記】此斥以因為果之謬也。
如妙玄雲。
有師謂。
頓悟初心。
即究竟圓極。
簽雲。
然華嚴中。
位兼圓别。
人不通曉兩教位意。
又複不達圓位始終。
直指初心。
以為妙覺。
惟尚頓門。
成佛速疾。
乃成圓教後位徒施。
豈非權實初後之濫乎。
△二引救重诘。
若言重說者。
佛有煩重之咎。
【■記】此斥恐成轉計之謬也。
意謂。
若雲二住已去。
尚有四十一人之後位。
而非徒施者。
乃佛運大慈悲心。
為鈍根人而重說也。
若如是。
猶不免佛有繁重之過也。
以是而知。
依舊判者。
誠未可也。
△三引文勸審。
雖有位位各攝諸位之言。
又雲。
發心究竟二不别。
須知攝之所由。
細識不二之旨。
【□注】雖雲各攝諸位。
須知攝之所由者。
由理具故。
雖雲發心究竟不别。
細識不二之旨者。
旨在於即。
即具之理雖爾。
淺梁之事位那不分。
即故。
初後不二。
六故。
初後不濫。
位位各攝諸位者。
如大品初阿。
後荼。
中四十字。
初阿字門。
具四十二字。
後茶字門。
亦然。
又如華嚴一地具諸地功德。
【■記】此明尚恐不達謬之所由。
及引經句為證也。
先明位位各攝者。
如大品雲。
阿字門。
一切諸法不生故。
羅字門。
一切法離垢故。
波字門。
一切法第一義故。
乃至荼字門。
入諸法邊竟處故。
過荼。
無字可說。
大論雲。
四十二字中一字盡入諸字者。
如阿字為定。
阿變為羅。
亦變為波。
如是盡入四十二字。
四十二字入一字者。
四十二字盡入阿分。
阿分還入阿中。
是為具四十二字也。
末句。
指華嚴說。
初地菩薩成就淨諸地法。
文雲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成地法。
所謂信悲慈舍。
無有疲厭。
知諸經論。
善解世法。
慚愧堅固力。
供養諸佛。
依教修行。
又雲。
此菩薩布施偏多。
餘非不修。
但随力随分。
又雲。
菩薩於此淨修十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故清涼疏雲。
一地之中。
具攝一切諸地功德也。
【□注】大經雲。
發心究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難。
發心即初住。
究竟。
即妙覺。
【■記】次正明引經為證也。
其作證者。
乃上句是。
猶未識透下句之所以也。
言二不别者。
神寶記雲。
初發心住。
與究竟即。
雖分極異。
而證道同。
故雲二不别也。
言前心難者。
雖初後理一。
而初發匪易。
故前心難也。
【■備】一地普攝諸地。
發心究竟不别。
所以引此二文者是為釋成圓住。
非煩重徒施也。
弗忘章旨。
△二指人證同。
龍女便成正覺。
諸聲聞人。
受當來成佛記莂。
皆是此位成佛之相。
【□注】龍女成佛。
文從權說。
以證圓經成佛速疾。
若實行不疾。
權行徒施。
權實義等。
理不徒然。
如妙樂八(三十五)雲。
【■記】此以人指證。
為初住成佛之相也。
如妙樂者。
文雲。
正示圓中。
雲龍女作佛者。
問。
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
若不即成佛。
則此龍女成佛。
及胎經偈。
雲何通耶。
胎經雲。
魔梵釋女。
皆不舍身。
不受身。
悉於現身得成佛。
故偈雲。
法性如大海。
不說有是非。
凡夫聖賢人。
平等無高下。
唯在心垢淨。
取證如反掌。
答。
龍女成佛。
從權而說。
以證圓經成佛速疾。
若實行不疾。
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