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記】言義齊四五無别者。
謂初信齊一二品。
二信齊三品。
三信齊四品。
四信齊五品。
故雲四五無别也。
△三結成。
此五品位。
圓伏五住煩惱。
外凡位也。
與别十信位同。
【□注】妙玄五(八)雲。
五品已圓解一實四谛。
其心念念與法界諸波羅密相應。
徧體無邪曲偏等倒。
圓伏枝客根本惑。
故名伏忍。
諸教初心。
無此氣分(文)。
【■記】此明五品觀行之妙。
伏惑之能也。
四教義雲。
上根利智。
聞圓诠因緣即中。
明無作四實谛理。
便信解一實谛。
是如來虛空佛性。
非世間。
非出世間。
非因非果。
不可宣說。
非可顯示。
無說而說。
說世間因果。
即無作苦集。
說出世因果。
即無作道滅。
故維摩诃彌勒雲。
佛知一切衆生。
畢竟寂滅。
即涅盤相。
不可複滅。
一切衆生。
即菩提相。
不可複得。
若知涅盤即生死。
是無作苦谛。
菩提即煩惱。
是無作集谛。
生死即涅盤。
是無作滅谛。
煩惱即菩提。
是無作道谛。
名四實谛也。
所以者何。
約一實以明四。
一實谛不作於四。
四不自作。
乃至四亦無因緣而作四也。
而說為四者。
是無作之四。
此四畢竟不可得。
即是一實谛。
名無作四實谛。
若聞此信解無疑者。
深信一切衆生。
是不思議解脫。
即大乘。
即般若。
即首楞嚴定。
即佛性。
即法身。
即實相。
即中道第一義谛。
即如來藏。
即法界。
即畢竟空。
即一切佛法。
因此誓願。
菩提心發。
是為圓教名字即之信解也。
應知四教義。
乃品信合說。
此以品信間說。
故可引十信文。
明五品圓解一實谛也。
其心。
即觀心。
既與法界諸波羅密相應。
是圓教觀行即之圓行也。
次明伏惑得名。
謂法界理中。
無外道邪倒。
人天曲倒。
二乘偏倒。
既與相應。
故無諸倒。
複能圓伏諸惑。
得伏忍名也。
【□注】又十紙雲。
五品之位。
理須未顯。
觀慧已圓。
具煩惱性。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堪為世間作初依止。
(文)妙玄五(十一)雲。
五品六根為初依。
十住為二依。
十行十回向為三依。
十地等覺為四依。
(文)釋簽六(三)雲。
四依位者。
以此四人并能化他。
故以此位。
釋於因人功用(文)。
【■記】此示五品位人。
正堪為世間作初依之大士也。
五住煩惱。
但伏而未斷。
故雲中道之理未顯也。
了達惑體原是法界。
故雲觀慧已圓。
三惑全在。
故雲具煩惱性。
圓人初心。
便觀涅盤行道。
故雲能知秘藏也。
堪為句。
正示初依人也。
是則觀行位成者。
猶如如來。
不久詣道樹。
證菩提。
一切世間皆應向禮。
一切賢聖皆應見之也。
妙玄下。
通明四依。
若推圓望别。
應約十住明三依。
對住前為四依。
若約始終位次。
判為四依者。
如文可知。
釋簽下。
證義釋成。
此四依義。
出涅盤如來性品。
【□注】此約觀行成就。
五品在十信前。
若普賢觀品信合說。
蓋赴機異爾。
【■記】此料簡普賢觀與今文。
品信開合之有異也。
彼經雲。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除滅六根罪過。
得六根清淨。
以讀誦大乘經典。
是五品義。
除六根過。
得六根淨。
是十信義。
故雲合說也。
彼經是如來說法。
此文乃祖師判教。
皆是赴機之談。
因時機差别。
故開合有異耳。
【□注】又吾祖位居五品。
而雲獲旋總持者。
然旋假入空。
約位豎論。
雖在六根七信已前。
約觀橫辨不妨通於五品。
【■記】此點示總持橫通五品。
以釋來學纖芥之疑也。
恐有疑雲。
大師自雲位居五品。
奚能獲證旋陀羅尼。
故有此文以示之。
初二句。
标示。
次五句。
釋疑。
謂約位豎論。
雖在信位。
約觀橫辨。
何礙通於五品耶。
如妙玄雲經說得三總持。
但名似道。
未得真道。
簽雲。
旋者轉也。
轉一切法。
皆悉入空。
言百千萬億者。
以從數故名假。
法音方便者。
中道法音。
能作内體證中方便。
此三總是一心三觀。
持一切法。
通名總持。
即相似三總持也。
是第一旋陀羅尼。
旋假入空。
在六根七信前。
天台居五品位。
何言得旋陀羅尼耶。
故此釋之。
又妙玄雲。
若大乘忏悔。
發初随喜圓信之心。
獲一旋陀羅尼。
已不可向人說。
雖種種分别。
亦不可解。
況後諸位。
簽雲。
今舉三中之一。
以劣況勝。
故雲一旋。
約教豎論。
雖在六根七信已前。
今約三觀。
亦通五品初心也。
釋外凡一科竟。
△二内凡二。
初判略标。
次進六根清淨位。
即是十信。
【□注】妙玄五(四)雲。
十信位者。
初以圓聞。
能起圓信。
修於圓行。
善巧增益。
令此圓行五倍深明。
因此圓行。
得入圓位。
以善修平等法界。
即入信心。
乃至善修無着。
即入願心。
是名十信位。
璎珞雲。
一信有十。
十信有百。
百法。
為一切法之根本也。
是名圓教鐵輪十信位即是六根清淨。
圓教似解暖頂忍世第一法。
普賢觀明無生忍前。
有十種境界。
即此位也(文)(普賢。
釋迦。
分身。
多寶。
四聖。
及六根清淨。
共為十種)。
【■記】此節略顯相似位中之功德也。
言次進者。
以前五品觀行位中。
觀心之功漸次增進。
圓慧深明。
任運粗垢先落。
雖未證入法性。
相似見中道理。
故得六受用清淨無染。
以其似見之境。
自淺至深。
粗妙非一。
故有十種心智之殊。
雲十信也。
注中引妙玄總列十種善修之行。
而得十種心智之名也。
初二行。
攝前五品增進之功。
而造入於斯也。
初以圓聞。
即随喜也。
能起圓信。
即讀誦說法也。
修於圓行。
即兼正二行六度也。
因此二行善巧增益。
故令圓行五倍增明。
此結歎品行之巧也。
因此下二句。
略明造入來原。
以善修下。
正列顯十行。
此是略舉始終。
以該中間。
今具記之。
文雲。
一。
善修平等法界入信心。
二。
善修慈憫入念心。
三。
善修寂照入進心。
四。
善修破法入慧心。
五。
善修通塞入定心。
六。
善修道品入不退心。
七善修正助入回向心。
八。
善修凡聖入護法心。
九。
善修不動入戒心。
十。
善修無着入願心也。
簽雲善修者。
由緣實相。
行於五悔。
策勤精進。
至五品位。
得入十信。
名為善修。
又雲。
既由十乘入於十信。
理須具對橫豎二意。
已上豎對也。
次璎珞下。
約橫對。
如經雲。
修十信心。
須具十德。
簽雲。
由善修故。
相似解起。
故十法在相似位轉名十信心。
乃至願心。
亦複如是。
何者。
不思議境。
以信為本。
慈悲誓願。
藉念力持。
心安止觀。
功由精進。
破於三惑。
妙慧方徧。
於通無塞。
由決定力。
圓修道品。
為求不退。
正助無阙。
回因向果。
不濫位次。
方能護法。
内外不動。
由善防非。
於法無愛。
由大願力。
故得至此。
名為信心。
乃至願心。
十法既許初心具修。
當知信信皆具十法。
如是則十信有百法明矣。
是名下。
結明有三。
一。
鐵輪十信。
二。
六根清淨。
三。
圓教四加行也。
普賢下。
指證。
小注。
出十種境界也。
即經雲。
一切衆生。
誦大乘經者。
修大乘行者。
發大乘意者。
樂見普賢色身者。
樂見多寶佛塔者。
樂見釋迦牟尼佛。
及分身諸佛者。
樂得六根清淨者。
當學是觀。
此後别名四聖及六根清淨十種境也。
【■備】記又引華嚴鈔雲。
信有十德。
一親近善友。
二供養諸佛。
三修習善根。
四志求勝法。
五心常柔和。
六遭苦能忍。
七慈悲深厚。
八深心平等。
九愛樂大乘。
十求佛智慧。
又雲。
此十法者。
即十乘觀法也。
釋判位略标竟。
△二列位詳釋即相似十信位也。
分二。
初明前七信二。
初正明二。
初先明初信。
初信斷見惑。
顯真理。
與藏教初果。
通教八人見地。
别教初住齊。
證位不退也。
【■記】此略明初信斷惑證真也。
然圓人。
一圓一切圓。
所謂圓解。
圓修。
圓伏。
圓斷。
圓證也。
既言圓斷圓證。
則三惑齊斷。
三谛頓證。
何謂此位人斷見惑而顯真理耶。
答。
誠如所問。
至下引證科中。
自當冰釋。
今茲任運先落粗垢。
校之三藏。
正初果斷見惑顯真理人也。
與藏教下。
會同前三教位等。
如頌雲。
果位須陀預聖流。
與通三四地齊俦。
并連别住圓初信。
八十八使正方休。
是也。
若約三不退者。
此是分證位不退也。
△二後明六信。
次從二信至七信。
斷思惑盡。
與藏通二佛。
别教七住齊。
三界苦集。
斷盡無餘。
【■記】此略明六信斷證也。
其脫落粗垢。
校之三藏。
正二果至四果斷思惟盡。
若會同位次。
如頌雲。
圓别信住二之七。
藏通極果皆同級。
同除四住證偏真。
内外塵沙分斷伏。
約位雖同。
約行優劣天殊。
塵沙之名。
藏通不聞。
知尚不知。
焉能伏而且斷。
今言内外分斷伏者。
以圓人至此。
而能斷界内之塵沙。
并能伏界外之塵沙。
此是滿證位不退也。
三界苦集斷盡無餘者。
苦。
果也。
即分段生死是。
集。
因也。
即見思煩惱是。
既能斷界内塵沙。
豈有三界見思餘而未盡。
故雲斷盡無餘也。
集因既謝。
則苦果自亡矣。
△二引證二。
初引仁王經二。
初正引。
故仁王雲。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别三界苦輪海。
【□注】仁王雲者。
波斯匿王所說偈也。
十善者。
仁王疏中(十九)雲。
十信善者。
有三品。
上品善。
鐵輪王。
化一天下。
中品善。
粟散王。
下品善。
人中王(文)。
【■記】仁王經疏雲。
波斯匿王。
已於過去十千劫。
龍光王佛法中。
為四地菩薩。
今現王身說偈。
乃舊所經履。
故引證之。
【■補】上品。
對八九十信。
中品。
對二之七信。
下品。
對初信。
以喻三種王也。
△二解釋二。
初正釋十善。
解曰。
十善者。
各具十善也。
若别十信。
即伏而不斷。
故定屬圓信。
【□注】妙樂(十八)雲。
信信通皆具足十善。
非謂專以人天不殺盜等用對十信。
既雲長别三界苦輪。
當知須是斷惑十信(文)。
【■記】此節儀文。
辨答十信。
定屬於圓而非别也。
注中重引妙樂釋成圓義。
言斷惑者。
即圓教十信也。
然而别教十信。
乃初心之位。
伏而未斷。
若未斷惑。
何能長别苦輪。
須知定是圓信明矣。
仁王疏雲。
十信菩薩由發大心。
求出三界。
雖未能出。
已遠離惡道等苦。
故言長别。
若别教十信。
猶是外凡。
未能暫離。
豈能長别。
圓教十信。
斷三界惑。
至十住初。
即斷界外無明等惑。
以其但斷四住。
與羅漢齊。
長别苦海。
與二乘人同生方便有餘土。
若羅漢支佛。
於彼土遇餘佛為說法華。
即成菩薩進斷無明。
若十信菩薩。
縱未聞法華。
亦能漸次進斷無明。
故屬圓教也。
【□注】釋簽五(二十七)雲。
亦有人雲。
六根清淨。
名為頓義。
十善菩薩。
此是漸義。
今文所引十善菩薩以證六根。
豈應引漸而證於頓。
故知二文。
俱頓明矣。
但仁王經。
語其初後。
法華經意。
論其中間。
人不見之。
徒生異見(文)。
【■記】此節會通仁王。
法華。
語異義同。
初一行。
是舉疑。
今文下。
是答釋。
意謂十信人。
乃六根清淨位也。
大師引仁王十善而印定者。
以其義同故也。
若彼漸而今頓。
豈可引漸而證頓耶。
但仁王下點明二義無殊。
言仁王語其初後者。
初句十善菩薩發大心。
語十信之初心。
次句長别三界苦輪海。
語十信之後心。
法華論中間者。
經意圓融。
初後俱可。
中間亦可。
△二非本所期三。
初述意。
然圓人本期不斷見思塵沙。
意在入住。
斷無明。
見佛性。
【□注】此明圓斷之義。
輔行六上(九)雲。
從初已來三谛圓修。
與次第義永不相關。
此論粗惑任運斷處。
與次第齊。
(文)又七下(二十四)雲。
五品已能圓伏五住。
豈至此位别斷見思。
但是圓修粗惑先斷。
猶如冶鐵。
粗垢先除。
(文)。
【■記】此明圓人惑障。
雖有任運先斷。
非彼本心也。
何者。
志在入住。
圓破無明。
頓見佛性也。
注中初句。
是标辭。
次引輔行。
釋圓斷義。
意謂雖非本心。
則任運而有先斷也。
末二句。
設喻發明先斷之意。
△二立譬。
然譬如冶鐵。
粗垢先去。
非本所期。
意在成器。
器未成時。
自然先落。
雖見先去。
其人無一念欣心。
所以者何。
未遂本期故。
【□注】别行玄記下(六)雲。
圓譬冶鐵作器。
别喻燒金作器。
冶謂镕鑄。
淳撲頓融。
任運粗垢先落。
燒謂鍛煉。
物體猶堅。
特要粗塵先去。
然後融金。
以除細垢。
圓觀頓窮法界。
無意先觀二谛。
二惑任運先落。
别觀次第顯中有意先觀二谛。
故使二惑先除(文)。
【■記】此明圓修圓斷。
任運而有先後也。
初一行。
喻明無心斷惑。
自然而有先後之所以也。
明顯可知。
注中引記釋成。
初三行。
先立二譬。
以顯圓别修斷各異。
次二行。
用二觀合法也。
然此雖引圓位。
始終由智微着。
分惑先後。
正顯圓位七信。
智力於四住惑着而親。
於無明惑微而疎。
故無明厚迷未除。
四住薄惑先落也。
△三合法。
圓教行人。
亦複如是。
雖非本所望。
自然先落。
【□注】指要鈔下(五)雲。
圓人始終用絕待智。
頓亡諸法。
理果尚亡。
惑何次第。
隻由此智功力微着。
故成親疎。
由親疎故。
惑落前後。
名迷厚薄。
智疏惑厚。
智親惑薄。
傳傳明之。
此乃約智分惑也(文)。
【■記】此節以法合譬。
轉明斷惑先後。
斯由功力勤惰。
功力勤惰。
緻使觀智親疎。
而成迷惑厚薄也。
【■補】絕待智者。
無一法當情。
尚不見理果可證。
況有次第斷惑耶。
又詳解引補注問。
觀力微則俱微。
着則俱着。
所破之惑。
何故不随三觀之力。
同時分破耶。
答。
此問甚有眉目。
從來學者。
以情難法。
今謂圓人圓法。
一切圓融。
所破之惑。
乃偏情耳。
偏情粗細。
故有先後。
強分三惑也。
【■備】十不二門雲。
隻由亡智親疎。
緻使迷成厚薄。
此是修觀要語。
【□注】先達雲。
修觀惑智一如。
功成惑落先後。
【■記】此二語。
引古為證也。
先達者。
過來人也。
修觀惑智一如者。
即境即智也。
功成惑落先後者。
明起暗亡也。
△二引永嘉集二。
初正引。
永嘉大師雲。
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
三藏則劣。
即此位也。
【□注】永嘉集雲。
然三藏之佛。
望六根清淨位。
有齊有劣。
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
三藏則劣。
二乘可知。
此本是妙玄位妙中文。
永嘉集中。
引用之耳。
昔傳唐末五代時。
台教湮沒。
因錢氏讀永嘉集。
至此不解。
問於韶國師。
國師指為台教中語。
當問螺溪羲寂法師。
師奏海東盛行。
遂求於高麗。
由是觀師赍教部來使。
始複興焉。
今稱永嘉。
蓋有由矣。
【■記】此引古語。
證成圓位之優也。
永嘉。
乃東瓯首邑之名也。
大師者。
即玄覺禅師。
國朝封号洞明妙智禅師。
本永嘉人也。
悟道弘法。
始終皆居本處。
今稱永嘉者。
蓋尊其處。
隐其諱也。
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者。
位同三藏也。
若伏無明三藏則劣者。
行勝三藏也。
二乘可知者。
佛位尚劣。
況二乘乎。
位妙中者。
言玄文中有十種妙。
所謂境妙。
智妙。
行妙。
位妙。
三法妙。
感應妙。
神通妙。
說法妙。
眷屬妙。
利益妙也。
今此語者。
乃位妙中文。
永嘉引用耳。
錢氏即吳越錢忠懿王也。
讀集因緣。
見儀文緣起。
并傳。
△二解釋二。
初除見思惑卻同。
解曰。
四住者。
隻是見思。
謂見為一。
名見一切處住地。
思惑分三。
一欲愛住地。
欲界九品思。
二色愛住地。
色界四地各九品思。
三無色愛住地。
無色界四地各九品思。
此之四住。
三藏佛與六根清淨人同斷。
故言同除四住也。
【■記】此釋斷界内惑約位正齊也。
四住者。
見思二惑也。
見惑通於三界。
合不可分。
故但為一。
以其斷則同斷也。
思惑亦遍三界。
以其不可同斷。
故須分三。
由此四惑纏縛。
不能躍出。
欲去難許自由。
故雲住也。
地者。
指三界之處。
分之則成九地也。
三藏果人斷此四住。
可以趣此。
六根淨人任運亦斷。
故雲同除也。
△二伏無明惑便劣。
言若伏無明三藏則劣者。
無明。
即界外障中道之别惑。
三藏教。
止論界内通惑。
無明名字尚不能知。
況複伏斷。
故言三藏則劣也。
【□注】釋簽六(四)雲。
有齊有劣者。
惑盡處齊。
觀行聞教。
是則為劣。
亦以佛位格者。
為順教道故也。
【■記】此明界外無明。
三藏尚不知名。
雲何伏斷。
以是為劣。
固情願矣。
注引釋簽。
指明齊劣
謂初信齊一二品。
二信齊三品。
三信齊四品。
四信齊五品。
故雲四五無别也。
△三結成。
此五品位。
圓伏五住煩惱。
外凡位也。
與别十信位同。
【□注】妙玄五(八)雲。
五品已圓解一實四谛。
其心念念與法界諸波羅密相應。
徧體無邪曲偏等倒。
圓伏枝客根本惑。
故名伏忍。
諸教初心。
無此氣分(文)。
【■記】此明五品觀行之妙。
伏惑之能也。
四教義雲。
上根利智。
聞圓诠因緣即中。
明無作四實谛理。
便信解一實谛。
是如來虛空佛性。
非世間。
非出世間。
非因非果。
不可宣說。
非可顯示。
無說而說。
說世間因果。
即無作苦集。
說出世因果。
即無作道滅。
故維摩诃彌勒雲。
佛知一切衆生。
畢竟寂滅。
即涅盤相。
不可複滅。
一切衆生。
即菩提相。
不可複得。
若知涅盤即生死。
是無作苦谛。
菩提即煩惱。
是無作集谛。
生死即涅盤。
是無作滅谛。
煩惱即菩提。
是無作道谛。
名四實谛也。
所以者何。
約一實以明四。
一實谛不作於四。
四不自作。
乃至四亦無因緣而作四也。
而說為四者。
是無作之四。
此四畢竟不可得。
即是一實谛。
名無作四實谛。
若聞此信解無疑者。
深信一切衆生。
是不思議解脫。
即大乘。
即般若。
即首楞嚴定。
即佛性。
即法身。
即實相。
即中道第一義谛。
即如來藏。
即法界。
即畢竟空。
即一切佛法。
因此誓願。
菩提心發。
是為圓教名字即之信解也。
應知四教義。
乃品信合說。
此以品信間說。
故可引十信文。
明五品圓解一實谛也。
其心。
即觀心。
既與法界諸波羅密相應。
是圓教觀行即之圓行也。
次明伏惑得名。
謂法界理中。
無外道邪倒。
人天曲倒。
二乘偏倒。
既與相應。
故無諸倒。
複能圓伏諸惑。
得伏忍名也。
【□注】又十紙雲。
五品之位。
理須未顯。
觀慧已圓。
具煩惱性。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堪為世間作初依止。
(文)妙玄五(十一)雲。
五品六根為初依。
十住為二依。
十行十回向為三依。
十地等覺為四依。
(文)釋簽六(三)雲。
四依位者。
以此四人并能化他。
故以此位。
釋於因人功用(文)。
【■記】此示五品位人。
正堪為世間作初依之大士也。
五住煩惱。
但伏而未斷。
故雲中道之理未顯也。
了達惑體原是法界。
故雲觀慧已圓。
三惑全在。
故雲具煩惱性。
圓人初心。
便觀涅盤行道。
故雲能知秘藏也。
堪為句。
正示初依人也。
是則觀行位成者。
猶如如來。
不久詣道樹。
證菩提。
一切世間皆應向禮。
一切賢聖皆應見之也。
妙玄下。
通明四依。
若推圓望别。
應約十住明三依。
對住前為四依。
若約始終位次。
判為四依者。
如文可知。
釋簽下。
證義釋成。
此四依義。
出涅盤如來性品。
【□注】此約觀行成就。
五品在十信前。
若普賢觀品信合說。
蓋赴機異爾。
【■記】此料簡普賢觀與今文。
品信開合之有異也。
彼經雲。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除滅六根罪過。
得六根清淨。
以讀誦大乘經典。
是五品義。
除六根過。
得六根淨。
是十信義。
故雲合說也。
彼經是如來說法。
此文乃祖師判教。
皆是赴機之談。
因時機差别。
故開合有異耳。
【□注】又吾祖位居五品。
而雲獲旋總持者。
然旋假入空。
約位豎論。
雖在六根七信已前。
約觀橫辨不妨通於五品。
【■記】此點示總持橫通五品。
以釋來學纖芥之疑也。
恐有疑雲。
大師自雲位居五品。
奚能獲證旋陀羅尼。
故有此文以示之。
初二句。
标示。
次五句。
釋疑。
謂約位豎論。
雖在信位。
約觀橫辨。
何礙通於五品耶。
如妙玄雲經說得三總持。
但名似道。
未得真道。
簽雲。
旋者轉也。
轉一切法。
皆悉入空。
言百千萬億者。
以從數故名假。
法音方便者。
中道法音。
能作内體證中方便。
此三總是一心三觀。
持一切法。
通名總持。
即相似三總持也。
是第一旋陀羅尼。
旋假入空。
在六根七信前。
天台居五品位。
何言得旋陀羅尼耶。
故此釋之。
又妙玄雲。
若大乘忏悔。
發初随喜圓信之心。
獲一旋陀羅尼。
已不可向人說。
雖種種分别。
亦不可解。
況後諸位。
簽雲。
今舉三中之一。
以劣況勝。
故雲一旋。
約教豎論。
雖在六根七信已前。
今約三觀。
亦通五品初心也。
釋外凡一科竟。
△二内凡二。
初判略标。
次進六根清淨位。
即是十信。
【□注】妙玄五(四)雲。
十信位者。
初以圓聞。
能起圓信。
修於圓行。
善巧增益。
令此圓行五倍深明。
因此圓行。
得入圓位。
以善修平等法界。
即入信心。
乃至善修無着。
即入願心。
是名十信位。
璎珞雲。
一信有十。
十信有百。
百法。
為一切法之根本也。
是名圓教鐵輪十信位即是六根清淨。
圓教似解暖頂忍世第一法。
普賢觀明無生忍前。
有十種境界。
即此位也(文)(普賢。
釋迦。
分身。
多寶。
四聖。
及六根清淨。
共為十種)。
【■記】此節略顯相似位中之功德也。
言次進者。
以前五品觀行位中。
觀心之功漸次增進。
圓慧深明。
任運粗垢先落。
雖未證入法性。
相似見中道理。
故得六受用清淨無染。
以其似見之境。
自淺至深。
粗妙非一。
故有十種心智之殊。
雲十信也。
注中引妙玄總列十種善修之行。
而得十種心智之名也。
初二行。
攝前五品增進之功。
而造入於斯也。
初以圓聞。
即随喜也。
能起圓信。
即讀誦說法也。
修於圓行。
即兼正二行六度也。
因此二行善巧增益。
故令圓行五倍增明。
此結歎品行之巧也。
因此下二句。
略明造入來原。
以善修下。
正列顯十行。
此是略舉始終。
以該中間。
今具記之。
文雲。
一。
善修平等法界入信心。
二。
善修慈憫入念心。
三。
善修寂照入進心。
四。
善修破法入慧心。
五。
善修通塞入定心。
六。
善修道品入不退心。
七善修正助入回向心。
八。
善修凡聖入護法心。
九。
善修不動入戒心。
十。
善修無着入願心也。
簽雲善修者。
由緣實相。
行於五悔。
策勤精進。
至五品位。
得入十信。
名為善修。
又雲。
既由十乘入於十信。
理須具對橫豎二意。
已上豎對也。
次璎珞下。
約橫對。
如經雲。
修十信心。
須具十德。
簽雲。
由善修故。
相似解起。
故十法在相似位轉名十信心。
乃至願心。
亦複如是。
何者。
不思議境。
以信為本。
慈悲誓願。
藉念力持。
心安止觀。
功由精進。
破於三惑。
妙慧方徧。
於通無塞。
由決定力。
圓修道品。
為求不退。
正助無阙。
回因向果。
不濫位次。
方能護法。
内外不動。
由善防非。
於法無愛。
由大願力。
故得至此。
名為信心。
乃至願心。
十法既許初心具修。
當知信信皆具十法。
如是則十信有百法明矣。
是名下。
結明有三。
一。
鐵輪十信。
二。
六根清淨。
三。
圓教四加行也。
普賢下。
指證。
小注。
出十種境界也。
即經雲。
一切衆生。
誦大乘經者。
修大乘行者。
發大乘意者。
樂見普賢色身者。
樂見多寶佛塔者。
樂見釋迦牟尼佛。
及分身諸佛者。
樂得六根清淨者。
當學是觀。
此後别名四聖及六根清淨十種境也。
【■備】記又引華嚴鈔雲。
信有十德。
一親近善友。
二供養諸佛。
三修習善根。
四志求勝法。
五心常柔和。
六遭苦能忍。
七慈悲深厚。
八深心平等。
九愛樂大乘。
十求佛智慧。
又雲。
此十法者。
即十乘觀法也。
釋判位略标竟。
△二列位詳釋即相似十信位也。
分二。
初明前七信二。
初正明二。
初先明初信。
初信斷見惑。
顯真理。
與藏教初果。
通教八人見地。
别教初住齊。
證位不退也。
【■記】此略明初信斷惑證真也。
然圓人。
一圓一切圓。
所謂圓解。
圓修。
圓伏。
圓斷。
圓證也。
既言圓斷圓證。
則三惑齊斷。
三谛頓證。
何謂此位人斷見惑而顯真理耶。
答。
誠如所問。
至下引證科中。
自當冰釋。
今茲任運先落粗垢。
校之三藏。
正初果斷見惑顯真理人也。
與藏教下。
會同前三教位等。
如頌雲。
果位須陀預聖流。
與通三四地齊俦。
并連别住圓初信。
八十八使正方休。
是也。
若約三不退者。
此是分證位不退也。
△二後明六信。
次從二信至七信。
斷思惑盡。
與藏通二佛。
别教七住齊。
三界苦集。
斷盡無餘。
【■記】此略明六信斷證也。
其脫落粗垢。
校之三藏。
正二果至四果斷思惟盡。
若會同位次。
如頌雲。
圓别信住二之七。
藏通極果皆同級。
同除四住證偏真。
内外塵沙分斷伏。
約位雖同。
約行優劣天殊。
塵沙之名。
藏通不聞。
知尚不知。
焉能伏而且斷。
今言内外分斷伏者。
以圓人至此。
而能斷界内之塵沙。
并能伏界外之塵沙。
此是滿證位不退也。
三界苦集斷盡無餘者。
苦。
果也。
即分段生死是。
集。
因也。
即見思煩惱是。
既能斷界内塵沙。
豈有三界見思餘而未盡。
故雲斷盡無餘也。
集因既謝。
則苦果自亡矣。
△二引證二。
初引仁王經二。
初正引。
故仁王雲。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别三界苦輪海。
【□注】仁王雲者。
波斯匿王所說偈也。
十善者。
仁王疏中(十九)雲。
十信善者。
有三品。
上品善。
鐵輪王。
化一天下。
中品善。
粟散王。
下品善。
人中王(文)。
【■記】仁王經疏雲。
波斯匿王。
已於過去十千劫。
龍光王佛法中。
為四地菩薩。
今現王身說偈。
乃舊所經履。
故引證之。
【■補】上品。
對八九十信。
中品。
對二之七信。
下品。
對初信。
以喻三種王也。
△二解釋二。
初正釋十善。
解曰。
十善者。
各具十善也。
若别十信。
即伏而不斷。
故定屬圓信。
【□注】妙樂(十八)雲。
信信通皆具足十善。
非謂專以人天不殺盜等用對十信。
既雲長别三界苦輪。
當知須是斷惑十信(文)。
【■記】此節儀文。
辨答十信。
定屬於圓而非别也。
注中重引妙樂釋成圓義。
言斷惑者。
即圓教十信也。
然而别教十信。
乃初心之位。
伏而未斷。
若未斷惑。
何能長别苦輪。
須知定是圓信明矣。
仁王疏雲。
十信菩薩由發大心。
求出三界。
雖未能出。
已遠離惡道等苦。
故言長别。
若别教十信。
猶是外凡。
未能暫離。
豈能長别。
圓教十信。
斷三界惑。
至十住初。
即斷界外無明等惑。
以其但斷四住。
與羅漢齊。
長别苦海。
與二乘人同生方便有餘土。
若羅漢支佛。
於彼土遇餘佛為說法華。
即成菩薩進斷無明。
若十信菩薩。
縱未聞法華。
亦能漸次進斷無明。
故屬圓教也。
【□注】釋簽五(二十七)雲。
亦有人雲。
六根清淨。
名為頓義。
十善菩薩。
此是漸義。
今文所引十善菩薩以證六根。
豈應引漸而證於頓。
故知二文。
俱頓明矣。
但仁王經。
語其初後。
法華經意。
論其中間。
人不見之。
徒生異見(文)。
【■記】此節會通仁王。
法華。
語異義同。
初一行。
是舉疑。
今文下。
是答釋。
意謂十信人。
乃六根清淨位也。
大師引仁王十善而印定者。
以其義同故也。
若彼漸而今頓。
豈可引漸而證頓耶。
但仁王下點明二義無殊。
言仁王語其初後者。
初句十善菩薩發大心。
語十信之初心。
次句長别三界苦輪海。
語十信之後心。
法華論中間者。
經意圓融。
初後俱可。
中間亦可。
△二非本所期三。
初述意。
然圓人本期不斷見思塵沙。
意在入住。
斷無明。
見佛性。
【□注】此明圓斷之義。
輔行六上(九)雲。
從初已來三谛圓修。
與次第義永不相關。
此論粗惑任運斷處。
與次第齊。
(文)又七下(二十四)雲。
五品已能圓伏五住。
豈至此位别斷見思。
但是圓修粗惑先斷。
猶如冶鐵。
粗垢先除。
(文)。
【■記】此明圓人惑障。
雖有任運先斷。
非彼本心也。
何者。
志在入住。
圓破無明。
頓見佛性也。
注中初句。
是标辭。
次引輔行。
釋圓斷義。
意謂雖非本心。
則任運而有先斷也。
末二句。
設喻發明先斷之意。
△二立譬。
然譬如冶鐵。
粗垢先去。
非本所期。
意在成器。
器未成時。
自然先落。
雖見先去。
其人無一念欣心。
所以者何。
未遂本期故。
【□注】别行玄記下(六)雲。
圓譬冶鐵作器。
别喻燒金作器。
冶謂镕鑄。
淳撲頓融。
任運粗垢先落。
燒謂鍛煉。
物體猶堅。
特要粗塵先去。
然後融金。
以除細垢。
圓觀頓窮法界。
無意先觀二谛。
二惑任運先落。
别觀次第顯中有意先觀二谛。
故使二惑先除(文)。
【■記】此明圓修圓斷。
任運而有先後也。
初一行。
喻明無心斷惑。
自然而有先後之所以也。
明顯可知。
注中引記釋成。
初三行。
先立二譬。
以顯圓别修斷各異。
次二行。
用二觀合法也。
然此雖引圓位。
始終由智微着。
分惑先後。
正顯圓位七信。
智力於四住惑着而親。
於無明惑微而疎。
故無明厚迷未除。
四住薄惑先落也。
△三合法。
圓教行人。
亦複如是。
雖非本所望。
自然先落。
【□注】指要鈔下(五)雲。
圓人始終用絕待智。
頓亡諸法。
理果尚亡。
惑何次第。
隻由此智功力微着。
故成親疎。
由親疎故。
惑落前後。
名迷厚薄。
智疏惑厚。
智親惑薄。
傳傳明之。
此乃約智分惑也(文)。
【■記】此節以法合譬。
轉明斷惑先後。
斯由功力勤惰。
功力勤惰。
緻使觀智親疎。
而成迷惑厚薄也。
【■補】絕待智者。
無一法當情。
尚不見理果可證。
況有次第斷惑耶。
又詳解引補注問。
觀力微則俱微。
着則俱着。
所破之惑。
何故不随三觀之力。
同時分破耶。
答。
此問甚有眉目。
從來學者。
以情難法。
今謂圓人圓法。
一切圓融。
所破之惑。
乃偏情耳。
偏情粗細。
故有先後。
強分三惑也。
【■備】十不二門雲。
隻由亡智親疎。
緻使迷成厚薄。
此是修觀要語。
【□注】先達雲。
修觀惑智一如。
功成惑落先後。
【■記】此二語。
引古為證也。
先達者。
過來人也。
修觀惑智一如者。
即境即智也。
功成惑落先後者。
明起暗亡也。
△二引永嘉集二。
初正引。
永嘉大師雲。
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
三藏則劣。
即此位也。
【□注】永嘉集雲。
然三藏之佛。
望六根清淨位。
有齊有劣。
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
三藏則劣。
二乘可知。
此本是妙玄位妙中文。
永嘉集中。
引用之耳。
昔傳唐末五代時。
台教湮沒。
因錢氏讀永嘉集。
至此不解。
問於韶國師。
國師指為台教中語。
當問螺溪羲寂法師。
師奏海東盛行。
遂求於高麗。
由是觀師赍教部來使。
始複興焉。
今稱永嘉。
蓋有由矣。
【■記】此引古語。
證成圓位之優也。
永嘉。
乃東瓯首邑之名也。
大師者。
即玄覺禅師。
國朝封号洞明妙智禅師。
本永嘉人也。
悟道弘法。
始終皆居本處。
今稱永嘉者。
蓋尊其處。
隐其諱也。
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者。
位同三藏也。
若伏無明三藏則劣者。
行勝三藏也。
二乘可知者。
佛位尚劣。
況二乘乎。
位妙中者。
言玄文中有十種妙。
所謂境妙。
智妙。
行妙。
位妙。
三法妙。
感應妙。
神通妙。
說法妙。
眷屬妙。
利益妙也。
今此語者。
乃位妙中文。
永嘉引用耳。
錢氏即吳越錢忠懿王也。
讀集因緣。
見儀文緣起。
并傳。
△二解釋二。
初除見思惑卻同。
解曰。
四住者。
隻是見思。
謂見為一。
名見一切處住地。
思惑分三。
一欲愛住地。
欲界九品思。
二色愛住地。
色界四地各九品思。
三無色愛住地。
無色界四地各九品思。
此之四住。
三藏佛與六根清淨人同斷。
故言同除四住也。
【■記】此釋斷界内惑約位正齊也。
四住者。
見思二惑也。
見惑通於三界。
合不可分。
故但為一。
以其斷則同斷也。
思惑亦遍三界。
以其不可同斷。
故須分三。
由此四惑纏縛。
不能躍出。
欲去難許自由。
故雲住也。
地者。
指三界之處。
分之則成九地也。
三藏果人斷此四住。
可以趣此。
六根淨人任運亦斷。
故雲同除也。
△二伏無明惑便劣。
言若伏無明三藏則劣者。
無明。
即界外障中道之别惑。
三藏教。
止論界内通惑。
無明名字尚不能知。
況複伏斷。
故言三藏則劣也。
【□注】釋簽六(四)雲。
有齊有劣者。
惑盡處齊。
觀行聞教。
是則為劣。
亦以佛位格者。
為順教道故也。
【■記】此明界外無明。
三藏尚不知名。
雲何伏斷。
以是為劣。
固情願矣。
注引釋簽。
指明齊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