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下

關燈
注】至六地斷思與羅漢齊者。

    取十度義。

    以第六般若空慧斷惑故也。

    如止觀第六借位中(雲雲)。

     【■記】此節正屬通教也。

    初地斷見等。

    前七卷引。

    言取十度義者。

    是取釋簽便也。

    以十度中第六般若。

    乃入空之慧。

    斷惑若盡。

    與羅漢齊。

    至第七方便般若。

    出假化用故也。

    如止觀者。

    文雲。

    舊曰六地思盡齊羅漢是也。

     【□注】十度者。

    六度外加願智力方便。

     △三借别名圓。

     有雲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此借别教名。

    明圓教位也。

     【□注】三賢者。

    别住行向。

    住果報土。

    義則屬圓。

    此仁王經偈文。

     【■記】此節文明屬圓教也。

    仁王疏雲。

    三賢。

    即地前三十心。

    十聖即十地菩薩。

    此四十心同生華藏果報土。

    非藏通教中果報。

    若藏教是凡聖同居。

    若通教唯生有餘化城土。

    今言果報。

    即别圓教人。

    得無障礙。

    生無障礙土。

    問。

    此中三賢。

    是别是圓。

    答。

    是圓。

    問。

    圓教合生常寂光。

    何故生華藏。

    答。

    華藏之中。

    别圓共生。

    以是因非果。

    不得生寂光土。

    故華藏土中有别教十地。

    圓教四十心共生也。

    妙覺極果毗盧遮那。

    唯獨一人生寂光淨土。

    問。

    前三土中亦有淨土。

    何故寂光獨擅其名。

    答。

    凡聖同居。

    聖少凡多。

    是穢非淨。

    方便有餘。

    但除見思。

    未斷無明。

    偏真之淨。

    非是真淨。

    華藏世界。

    帶别方便。

    未為純淨。

    寂光無此諸過。

    獨擅淨土名也。

    又義例雲。

    有言此兼兩教。

    圓教三賢。

    别教十聖。

    喻曰言果報者。

    是實報土。

    既生果報。

    即是圓教四位人也。

    此師但見賢聖之名。

    便分别圓兩教。

    賢聖之稱。

    乃借别明圓。

    但生實報。

    即是正明圓位。

    若言别教賢聖位。

    不合生彼。

    而判十地屬别者。

    圓四十位俱破無明。

    因何乃分十地屬别。

    又約證道。

    地即是住。

    何須分别。

    縱存教道。

    則十地以含兩教。

    亦無分義。

     △二勸審斷證。

     如此流類甚衆。

    須細知當教斷證之位。

    至何位。

    斷何惑。

    證何理。

    往判諸教證位。

    無不通達。

     【□注】此乃觀師示人判教之方。

    能知此者。

    不但别門可通。

    於一切教皆無壅矣。

     【■記】觀師者。

    即高麗法師也。

    言觀師以此示人。

    必須細詳本教中斷惑證理當在何位。

    何位斷幾惑。

    何位證何理。

    然後往判諸教諸位。

    無有不昭然矣。

     △三結。

     略明别教竟。

     【□注】此教明縱橫者。

    别論不出性橫修縱。

    因縱果橫。

    通論。

    因果各具縱橫。

    性但有橫。

    修具縱橫。

     【■記】此總标别教通别兩論。

    修性因果縱橫也。

    别論者。

    性修一對。

    因果一對。

    通論者。

    性修因果合論也。

     【□注】初性橫修縱者。

    妙句九雲。

    若但性德三如來。

    是橫。

    修德三如來。

    是縱。

    (前後而得)先法次報後應。

    亦是縱。

    (一性二修)記九雲。

    性德之名。

    名通别教。

    别教雖有性德之語。

    三皆在性。

    而不互融。

    故成别義。

    若三在修。

    前後而得。

    道理成縱。

    又妙宗雲。

    别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

    是故染惡非二佛性。

    别修緣了。

    顯本法身。

    (修縱)亦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

    不能全性起染惡修。

    乃成理體橫具三法。

    (性橫)。

     【■記】此别釋性橫修縱也。

    初引文句。

    正示性橫修縱。

    次引句記。

    釋成。

    後引外宗。

    重明性一為橫。

    修二為縱。

    釋簽明别教三德雲。

    别教法身為惑所覆。

    良由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

    是故染惡非二德也。

    故别惑通惑。

    業識事識。

    煩惱結業。

    三乘六道。

    變易分設。

    此等一切迷中二法。

    非二佛性。

    既非佛性。

    則成定有能覆之惑。

    應須還用随緣覺性。

    别緣真谛。

    及以俗中。

    次第别修空假緣了。

    或中邊緣了。

    種種二因。

    或初緣次了。

    或初了次緣。

    次第翻破一切迷法。

    顯於法身本覺之性。

    是故覆理成於縱義。

    又雲。

    别人理體具足。

    而不相收。

    亦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

    不能全性起染惡修。

    乃成理體橫具三法也。

     【□注】次因縱果橫者。

    光明記一雲。

    行智理三次第資發。

    修時縱也。

    法報應三果中齊顯。

    證時橫也。

     【■補】光句記雲。

    相資為論。

    行資智。

    智資理。

    理顯。

    故能盡衆苦。

    苦盡故法身顯。

    智圓。

    故報身顯。

    功德無上。

    故應身顯。

     【□注】良田此教本有法身為惑所覆。

    故須别作緣了之功於資顯發。

    複由此教性具三法而不相收。

    故使三身橫顯。

    此指修縱。

    隻是因縱。

    性橫。

    成於果橫。

    修性因果相對别論也。

     【■記】此别釋因縱果橫也。

    光明記雲。

    修時縱證時橫者。

    即今因縱果橫論也。

    良由下。

    釋成。

    釋簽雲。

    應知覆義。

    不同泥土覆彼頑石。

    既覆但中佛性之理。

    如善人為惡人逼。

    令作衆惡。

    故說善人為惡人所覆地。

    既此本有法身。

    為染惡覆。

    成於迷中之法。

    故須别作緣了之功。

    於資顯發。

    故論修成縱也。

    又雲。

    以其三法定俱在性。

    皆是所發。

    猶如三人。

    各稱帝三。

    何能相攝。

    是故不知性中三法。

    二是修者。

    二乃成橫也。

    此指下。

    結明修縱性橫。

    成因縱果橫。

     【□注】次因果各有縱橫者。

    文句二雲。

    别家因時三法縱橫。

    果時三法亦縱橫。

    因縱如向。

    因橫即性橫也。

    果縱如妙玄九雲。

    法身本有。

    般若修成。

    解脫始滿。

    果橫亦如向說。

    須知此教因果三法。

    次第即縱。

    各異即橫。

    妙玄五雲。

    資成在前。

    觀照居次。

    真性在後。

    此三豎别。

    縱非大乘。

    此三并異。

    橫非大乘。

     【■記】此釋通論因果各具縱橫。

    初引文句通示因果三法縱橫。

    然是所破。

    為今所示也。

    因縱如向者。

    行智理次第資發。

    修時縱也。

    因橫即性橫者。

    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也。

    果縱如妙玄者。

    意明三德次第而成。

    故成果縱也。

    果橫亦如向者。

    光明記雲。

    複由此教。

    性具三法而不相收。

    故使三身橫顯也。

    須知下。

    勸知别教因果三法縱橫義。

    妙玄五下。

    證釋。

    末四句。

    結成圓義與别全然不同。

    意明圓教因果三法。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此别教三法。

    豎别為縱。

    并異為橫也。

     【□注】次性但有橫。

    修具縱橫者。

    性橫如上性中三法未論起修。

    無前後故。

    則無縱義。

    凡言修者。

    通因通果。

    因果既其各有縱橫。

    修任運有也。

     【■備】義見九卷廣明。

    今以圖示。

     修性因果縱橫圖 △四圓教三。

    初标。

     次明圓教者。

     【□注】四教義一(三)雲。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

    事理具足不别。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故名圓教也(文)。

     【■記】此明圓教得名之所以也。

    儀文一句。

    标示。

    注文引釋。

    玄義雲。

    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者。

    為利根人即事顯理是也。

     【■補】一念三千。

    即空假中。

    不思議二谛者。

    妙玄雲。

    但點法性為真谛。

    無明十二因緣為俗谛。

    簽雲。

    無明迷真之始。

    法性全指無明。

    無始時來。

    奚嘗非真。

    未發心前。

    無真不俗。

    隻點一法。

    二谛宛然。

    俗則百界千如。

    真則全居一念。

    又三千外無實相。

    即俗恒真。

    事造即理具。

    實相外無三千。

    即真恒俗。

    理具即事造。

    故曰理具事造。

    兩重三千。

    同居一念。

     【□注】又雲。

    圓教诠因緣即中道。

    不思議佛性涅盤之理。

    菩薩禀此教門。

    理雖非淺非深。

    而證者不無淺深之位。

    今明入道。

    亦具四門。

    而諸大乘經意。

    多用非空非有門以明位也(文)。

     【■記】因緣即中者。

    大經雲。

    因緣明佛性者。

    無明愛取。

    是煩惱道。

    煩惱即菩提。

    菩提通達。

    無煩惱。

    煩惱既無。

    即究竟淨。

    了因佛性也。

    行有。

    是業道。

    業即解脫。

    解脫自在。

    緣因佛性也。

    名色老死是苦道。

    苦即法身。

    法身無苦無樂。

    名大樂。

    不生不死。

    是常。

    正因佛性也。

    故言無明與愛是二中間。

    即中道。

    無明是過去。

    愛是現在。

    若邊若中。

    無非佛性常樂我淨。

    無明不生。

    亦複不滅。

    名不思議不生不滅因緣也。

    菩薩證理有淺深者。

    理絕修證。

    智似階差也。

     【□注】釋簽五(二十)雲。

    圓教菩薩。

    以界外滅谛為初門(文)。

     △二釋二。

    初名義功用二。

    初釋名義。

     圓名。

    圓妙。

    圓滿。

    圓足。

    圓頓。

    故名圓教也(此釋圓明)。

     【□注】三谛圓融。

    不可思議。

    名圓妙。

    三一相即。

    無有缺減。

    名圓滿。

    圓見事理。

    一念具足。

    名圓足。

    體非漸成。

    故名圓頓。

     【■記】三谛圓融。

    名圓。

    不可思議。

    名妙。

    三一相即。

    為圓。

    無有缺減。

    故滿。

    圓見事理。

    名圓。

    一念具足。

    為足。

    教體本周。

    名圓。

    非漸次成。

    故頓。

     【■補】通則四名俱通初後。

    别則滿唯局後。

    妙足頓三。

    且在初。

    以色心本妙。

    萬法具足。

    頓解本成。

    故後惑盡。

    德始滿也。

     △二明功用。

     所謂圓伏。

    圓信。

    圓斷。

    圓行。

    圓位。

    圓自在莊嚴。

    圓建立衆生(此釋圓法)。

     【□注】圓伏五住。

    圓常正信。

    圓斷五住。

    圓行。

    一行一切行。

    圓位。

    位位相攝。

    妙用莊嚴。

    故雲自在。

    四悉普益。

    故雲建立。

    如止觀一(三)。

     【■記】止觀雲。

    圓信者。

    信諸法即空假中。

    無一二三。

    而一二三。

    無一二三是遮。

    而一二三是照。

    無遮無照。

    皆究竟清淨自在。

    聞深不怖。

    聞廣不疑。

    聞非深非廣。

    意而有勇。

    名圓信。

    圓行者。

    專求無上菩提。

    即邊而中。

    不餘趣向。

    三谛圓修。

    不為無邊所寂。

    有邊所動。

    不動不寂。

    直入中道。

    名圓行。

    圓位者。

    入初住時。

    一住一切住。

    一切究竟。

    一切清淨。

    一切自在。

    名圓位。

    圓自在莊嚴者。

    或於此根入正受。

    或於彼根起出說。

    或於一根雙入出。

    或於一根不入出。

    餘一一根亦如是。

    或於此塵入正受。

    或於彼塵起出說。

    或於一塵雙出入。

    或於一塵不入出。

    餘一一塵亦如是。

    乃至或於此方入正受。

    或於彼方起出說。

    (雲雲)若委說者。

    隻於一根一塵。

    即出即入。

    即雙入出。

    不入出。

    於正報依報亦如是。

    輔行雲。

    一心三谛為所嚴。

    一心三觀為能嚴。

    於依正二報無不自在。

    故正受。

    空功德。

    出說。

    假功德。

    雙入出。

    不入出。

    中功德。

    圓建生衆生者。

    或放一光。

    能令衆生得空假中益。

    得入出。

    雙入出。

    不入出益。

    曆行住坐卧。

    語默作止。

    亦如是。

     【■補】菩薩内自通達即空假中。

    不動法性而令獲種種益。

    得種種用。

    名圓力用建立衆生。

    問。

    莊嚴建立。

    有何差别。

    答。

    并是不思議一心三智。

    能莊嚴法身。

    名莊嚴外益。

    於彼名建立。

    法華雲。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度生。

    即建立也。

     【■補】圓斷者。

    不斷而斷。

    五住惑斷。

    開佛知見。

    住大涅盤。

    故名圓斷也。

     △二按經顯位二。

    初總指。

     諸大乘經論。

    說佛境界。

    不共三乘位次。

    總屬此教也。

     【□注】一代教中。

    唯除鹿苑。

    顯露無圓。

    諸大乘經。

    凡說圓法。

    皆佛境界也。

    不共三乘位次者。

    揀異别教不共二乘。

    今圓是佛乘。

    故不共三乘也。

     【■記】此教說佛境不共三乘者。

    如經雲。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又雲。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也。

     △二别釋二。

    初正顯位次二。

    初通列諸經二。

    初正列。

     法華中開示悟入四字。

    對圓教住行向地。

    此四十位。

    華嚴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此明圓四十二位。

    維摩經雲。

    薝蔔林中。

    不齅餘香。

    入此室者。

    唯聞諸佛功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