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下

關燈
忍。

    觀一切法。

    明焰慧地。

     【■記】四五六地。

    對柔順忍。

    以順無生。

    故名曰順。

    蓋約教道。

    七地方對無生忍。

    故仁王雲。

    爾焰聖覺達地菩薩。

    修行順法忍。

    逆五見流。

    集無量功德。

    住須陀洹。

    疏以四地對下品順忍。

    故今注雲。

    順無生忍。

    觀一切法。

    粗得下品忍。

    觀慧發焰。

    比前極其明盛。

    名焰慧地也。

     五難勝地。

     【□注】順忍修道。

    三界無明莫不皆空。

    名難勝地。

     【■記】仁王經雲。

    勝進達菩薩。

    於順道忍。

    以四無畏。

    觀那由他谛。

    内道論。

    外道論。

    藥方工術。

    故曰我是一切智人。

    滅三界疑等煩惱故。

    集無量功德故。

    即斯陀含。

    疏以五地對中品忍。

    故曰順無生忍修道。

    三界無明皆空。

    下地所不及。

    名難勝地也。

     【■補】三界。

    乃界外之三界以塵沙是方便土之無明。

    無明是實報分證寂光之無明。

    今至五地。

    順無生忍而修佛道。

    方便塵沙已盡。

    即實報分證寂光無明亦分盡。

    故曰皆空。

     六現前地。

     【□注】上順諸法。

    觀於三世寂滅無二。

    名現前地。

     【■記】仁王雲。

    常觀真實。

    住順忍中。

    作中道觀。

    盡三界集因集果。

    一切煩惱盡故。

    乃至證阿那含。

    疏以六地對上品忍。

    故雲上順諸法。

    即順諸法上品無生忍。

    故觀過現未起滅無二。

    當下寂滅。

    寂滅境相常時現前。

    曰現前地也。

     七遠行地。

     【□注】觀諸煩惱。

    不有不無。

    常向上地。

    念念寂滅。

    名遠行地。

     【■記】仁王雲。

    玄達菩薩。

    十阿僧祇劫。

    修無生法樂忍。

    滅三界集因集果。

    住後身中。

    無量功德皆成就。

    無生智。

    盡智。

    五分法身。

    皆滿足故。

    即阿羅漢梵天位。

    疏以七地對下品無生忍。

    故曰觀諸煩惱。

    不有不無。

    即是以中道觀觀之。

    為不有不無第一義谛也。

    由居下品無生忍。

    所以常向上地。

    由觀法無生故。

    所以念念寂滅。

    是則從功用邊造至上地。

    名遠行地也。

     八不動地。

     【□注】以無生觀。

    舍於三界。

    名不動地。

     【■記】仁王疏八地對中品無生忍。

    故曰以無生觀。

    舍於三界。

    當知三界乃有為動作之地。

    既入無為寂滅。

    不為動之所動。

    名不動也。

     九善慧地。

     【□注】入於上觀。

    光光佛化。

    無生忍道。

    名善慧地。

     【■記】仁王疏九地對上品無生忍。

    故曰入於上觀。

    光光佛化。

    無生忍道。

    當知此道具足辨才。

    現身如雲。

    說法如雨。

    名善慧地也。

     【■補】菩薩一一世界。

    學佛化度。

    無明将盡。

    智慧轉增。

    故名曰光。

    光光者念念也。

    佛者。

    覺也。

    覺無生之理也。

    即以此道覺悟衆生。

    故名佛化等。

    能以此利他。

    此慧之善者。

     十法雲地。

     【□注】入中道觀。

    受佛職位。

    既同真如。

    亦等法界。

    法雲普覆。

    名法雲地。

     【■記】仁王疏以此得菩薩果。

    名寂滅忍。

    故雲入中道觀。

    受佛職位。

    既等不妄不變之真如。

    亦同交徹融攝之法界。

    唯以妙法慈雲。

    遍覆涅盤果海。

    名法雲地也。

     (已上九地。

    地地各斷一品無明。

    證一分中道)。

     【■備】辨訛雲。

    明十地。

    将相宗寄位明十地。

    引來相宜。

    初二三地。

    寄同世間。

    初地布施。

    二地持戒。

    三地精進。

    此三種世間亦修故也。

    四地寄同初果。

    與注中無生觀相宜。

    五地寄同四果。

    與注中三界無明莫不皆空相宜。

    六地寄同緣覺。

    與注中觀三世寂滅相宜。

    七地寄同菩薩。

    八地去方入無功用位。

    寄顯一乘三世寂滅者。

    正與緣覺還滅三世十二因緣是同。

    第八地而雲舍於三界者。

    約頓悟菩薩論。

    而論中明頓悟菩薩。

    八地始受變易。

    若是漸悟。

    初地論舍。

     【■補】佛從真如法界生。

    真如法界。

    一體異名。

    即中道寂滅之理。

    菩薩入此觀。

    故受佛職。

     △二等覺。

     更斷一品無明。

    入等覺位。

    亦名金剛心。

    亦名一生補處。

    亦名有上士。

     【□注】於十地後心用觀。

    更斷一品。

    方入等覺。

     【■記】十地皆有初中後三心。

    今於第十地後心用觀。

    斷十一品無明。

    方入等覺也。

     【□注】四教義四(十四)雲。

    即是邊際智滿。

    入重玄門。

    若望法雲。

    名之為佛。

    望妙覺。

    名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

    三魔已盡。

    餘有一品死魔在。

    斷無明習也。

    (文)集解雲。

    解入百千三昧。

    照一相無相。

    寂滅無為。

    望於妙覺。

    猶有一等。

    比下名覺。

    故名等覺。

    所修觀智。

    純一堅利。

    喻若金剛。

    名金剛心(文)。

     【■記】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者。

    璎珞明等覺地。

    百千萬劫入重玄門。

    報修凡夫事。

    謂菩薩将前所修之法。

    重曆一番。

    故曰重玄。

    法雲是種性。

    等覺是覺性。

    故等覺為佛。

    妙覺乃當教極果。

    等覺是當教極因。

    故此望之稱為菩薩。

    以其智慧堅利。

    名金剛心。

    隻有一品生相無明在易斷。

    故稱無垢。

    三魔盡死魔在者。

    大論問。

    五陰魔可攝三種魔。

    何以三魔盡。

    死魔在。

    答。

    實是一魔。

    義有四種。

    煩惱魔。

    人因貪欲嗔恚故。

    死作奪命因緣。

    别為一種。

    天魔。

    福德力勢大邪見力。

    能奪慧命。

    亦能作死因緣。

    别為一種。

    無常死力大。

    無能免者。

    甚可畏厭。

    别為一種。

    是為義有四也。

    又論雲。

    得菩薩道。

    破煩惱魔。

    得法性身。

    破五陰魔。

    得道得法性身。

    破死魔。

    常一心故。

    一切處心不着故。

    入不動三昧故。

    破他化自在天魔。

    此等覺菩薩尚未得道得法性身。

    故死魔在也。

    次引集解釋。

    謂此菩薩發廣大智解。

    造入百千三昧。

    於三昧中照一實相。

    無生死相。

    無涅盤相。

    寂滅現前。

    然以望於妙覺。

    猶有一等。

    名等。

    比下十地之未覺。

    名覺。

    上下望之。

    名等覺也。

    又此菩薩所修觀智。

    純一堅利。

    堅故。

    不為諸物壞。

    利故。

    能壞一切物。

    喻若金剛。

    故其觀智。

    名金剛心。

    問。

    别教何故法雲後更有金剛等覺耶。

    經論止明十地行滿。

    便成佛果。

    南北諸師靜論此義。

    答。

    更立等覺。

    未足為疑。

    華嚴經明法雲地功德智慧。

    比佛如爪上土方大地。

    若爾。

    雖說一品無明。

    而實不可說品。

    何以得知。

    後心菩薩無功用道。

    其疾如風。

    一日間。

    能破無量品無明障惑。

    何況璎珞經明等覺地。

    於百千萬劫入重玄門報。

    修凡夫事。

    故開法雲。

    更立金剛心等覺。

    於理無失。

     【■補】止觀雲。

    三不應前盡。

    一不應獨餘。

    此乃别教方便說耳。

    輔行雲三魔已過者。

    此璎珞教道說也。

    若從實說。

    過則俱過。

    問。

    雖曰方便。

    亦必有說。

    何以消釋經文。

    答。

    大集經雲。

    若能觀法如幻相者。

    能破陰魔。

    若諸法悉是空相。

    壞煩惱魔。

    若見諸法不生不滅。

    能壞死魔。

    若除憍慢。

    則壞天魔。

    又雲知苦壞陰魔。

    離集破煩惱魔。

    證滅壞死魔。

    修道壞天魔。

    等覺既到無功用後邊。

    邊際智滿。

    入重玄門。

    三魔已盡。

    所證未窮。

    餘死魔在。

    又十地莫窮其邊際。

    故等覺邊際智滿。

     【□注】一生補處者。

    猶有一品無明。

    故有一生。

    過此一生。

    即補妙覺之處。

    觀音玄記上(四)雲。

    猶儲君之義也。

    妙宗上(二十三)雲。

    有惑可斷。

    名有上士(文)。

     【■記】言一生補處者。

    以無明未盡。

    猶有一品生相在也。

    若能以金剛觀。

    再破一品無明。

    名過一生。

    即可補入妙覺佛果之處矣。

    言猶儲君者。

    如王太子将紹南面。

    先且暫儲東宮。

    故雲儲君也。

    有上士者。

    以等覺乃因位。

    非果位也。

    其上猶有妙覺極果在。

    不得稱為無上。

    故雲為有上士也。

     △二明果二。

    初成等正覺。

     更破一品無明。

    入妙覺位。

    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

    大寶華王座。

    現圓滿報身。

     【□注】四教義四(十五)雲。

    金剛後心朗然大覺。

    妙智窮源。

    無明習盡。

    名真解脫。

    翛然無累。

    寂而常照。

    名妙覺地(文)。

     【■記】此明别教極果成佛之相。

    注是引文釋成。

    初三句。

    明智德圓。

    次三句。

    明斷德圓。

    末二句。

    謂寂即妙。

    照即覺也。

     【□注】藏者。

    包含十方法界悉在中也(文)。

     【■記】經雲。

    華藏世界海。

    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世界種。

    一一種各有二十重世界是也。

     【□注】七寶菩提樹者。

    七寶衆多。

    表無量故。

    大寶華王座者。

    妙玄七(十二)雲。

    或言寂滅道場。

    七寶華為座。

    身稱華台。

    千葉上一一菩薩。

    複有百億菩薩。

    如是則有千百億菩薩。

    十方放白毫及分身光。

    白毫。

    入華台菩薩頂。

    分身光。

    入華葉菩薩頂。

    此名受法王職位。

    窮得諸佛法底。

    而得成佛。

    華台名報佛。

    華葉上名應佛。

    報應但是相關而已。

    不得相即。

    此是别佛果成相也(文)。

     【■記】寂滅場。

    見初卷注。

    七寶華為座者。

    華嚴經雲。

    其華廣大。

    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

    以衆寶華。

    間錯莊嚴。

    乃至雲毗琉璃摩尼寶為莖。

    栴檀王為台。

    瑪瑙為須。

    閻浮檀金為葉。

    其華常有無量光明。

    衆寶為藏。

    寶網彌覆。

    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乃至菩薩坐此華座。

    身相大小相稱。

    無量菩薩坐餘蓮華為眷屬。

    十方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

    名增益一切智神通。

    無數光明以為眷屬。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右繞十匝。

    乃至示現種種莊嚴事。

    從大菩薩頂上入。

    其眷屬光明。

    亦各入彼諸菩薩頂。

    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

    名為已得受職之位。

    入佛境界。

    具足十力。

    堕在佛數也。

    末結圓滿報身。

    如雲若始坐華台。

    眷屬菩薩悉坐華葉。

    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華台頂。

    諸佛眷屬放眉間光入華葉頂。

    華台菩薩三昧受職。

    成於報身佛。

    華葉菩薩成應身佛。

    此大緣見勝。

    故現圓滿報身佛也。

     △二轉大法輪。

     為純根菩薩衆。

    轉無量四谛法輪。

    即此佛也。

     【□注】純根菩薩者。

    迷中重故。

    次第修證。

    迂通寶所。

    對圓名鈍。

     【■補】初地能分身百界。

    具轉四教法輪。

    此中但言無量者。

    由别人中道之迷重故。

    因中依無量四谛而修。

    故果上亦轉無量四谛法輪。

    所謂約說。

    始終屬教者此也。

     △三别示随機二。

    初正明随機三。

    初點示教道。

     有經論說。

    七地已前。

    名有功用道。

    八地已上。

    名無功用道。

    妙覺位但破一品無明者。

    總是約教道說。

     【□注】華嚴雲。

    菩薩未至第八地時。

    如人乘船。

    欲渡大海。

    未至大海。

    多用功力。

    若至八地。

    從大方便。

    近佛智慧。

    無功用心。

    不加工力。

     【■記】此下料簡經論判位。

    有通别圓之不同。

    本節之文屬别教也。

    如華嚴八地文雲。

    譬如有人。

    夢中見身堕在大河。

    為欲渡故。

    發大勇猛。

    施大方便。

    以大勇猛方便力故。

    即便覺悟。

    既覺悟已。

    所作皆息。

    菩薩亦爾。

    見衆生在泗流中。

    為救度故。

    發大勇猛。

    起大精進。

    以勇猛精進故。

    至不動地。

    既至此已。

    一切功用靡不皆息。

     【□注】妙覺位但破一品無明。

    未審據何文說。

     【■補】此是玉師斷說。

    肇師雲。

    出楞嚴三昧經。

    文雲。

    首楞嚴定。

    非初地乃至第九地所得。

    唯十地乃能得之。

    既十地方得。

    則轉入佛地。

    但破一品無明也。

     【□注】諸文但雲斷十二品。

    稱為妙覺也。

     【■記】别教果頭。

    齊圓二行。

    進前三行。

    則不知名。

    故知約教道說。

    於等覺斷十一品無明外。

    更破一品。

    是為但斷十二品。

    稱為妙覺也。

     △二借别名通。

     有處說。

    初地斷見。

    二地至六地斷思。

    與羅漢齊者。

    此乃借别教位名。

    名通教位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