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
名等随順一切衆生。
【■補】菩薩正修圓中。
實相無相。
故無凡夫有漏善惡之二相。
亦無二乘偏空涅盤之一相。
既平等普觀。
随順實相。
無非佛因。
鹹皆趨向究竟佛果。
故名等随順一切衆生也。
八真如相。
【□注】心得自在。
等三世佛。
常照有無。
名真如相。
【■記】謂菩薩以中觀心。
随順實相。
出入同佛。
即寂即照。
照有。
即不變随緣。
照無。
即随緣不變。
名真如也。
【■補】不為二邊動亂。
故得自在。
無妄曰真。
不異名如。
乃三世諸佛安住之處。
菩薩常照有無。
即真如相。
故名真如相也。
九無縛無着解脫。
【□注】以般若照三世諸法。
是一合相名無縛無着解脫。
【■記】般若。
是即理之智。
三世諸法。
是即智之理。
理智合一。
無能照所照。
孰為縛着耶。
【■補】般若是智。
三世諸法是境。
三世約豎。
諸法約橫。
一合相者。
即佛大總相法門。
若境智不忘。
猶為縛着。
今以無緣般若。
照無相妙境。
境智一如。
故名無縛無着解脫也。
十入法界無量。
【□注】覺一切法中道無相。
名入法界無量。
【■記】謂菩薩覺悟一切。
皆中道無相。
一法既圓。
萬法俱寂。
名入法界無量。
【■補】前曰一合相。
以理為總。
今謂一切法中道。
以事為總。
一切法者。
即十法界依正假實色心法也。
此諸事法。
全理而成。
具一切造。
一切即中道無相。
中道即法界。
十向菩薩修圓中觀。
圓融之理。
相似而顯。
故覺一切法。
皆中道無相法界。
名入法界無量也。
(伏無明。
習中觀)。
【□注】伏無明習中觀者。
集解雲。
空假之心。
既已滿足正修中道第一義觀。
無明不起。
忍伏故也。
【■記】此釋伏惑修中之力也。
此位是解行終心。
粗惑已融。
似中慧淨。
斷界外下品塵沙。
伏無明之忍轉強。
相似之中道也。
△二附釋種性。
亦名道種性。
行四百由旬。
居方便有餘土。
(以上三十位。
為三賢。
亦名内凡。
從八住至此。
為行不退位)。
【□注】道種性者。
始正修中。
故名道。
能生佛果。
故名種。
行四百由旬者。
約生死處。
加方便土。
約煩惱。
加塵沙。
約觀智。
加假觀。
以此增前為四百也。
方便有餘土者。
觀經疏五雲。
修方便道。
斷四住惑。
故曰方便。
無明未盡。
故曰有餘。
【■記】妙宗鈔雲。
修方便道者。
九種行人。
合生彼土。
藏二。
通三。
别住行二。
既修空假。
皆方便道。
别向圓信。
所修雖實。
猶居似道。
判為方便。
不生分段。
蓋除四住。
約此修斷。
名方便。
斷通餘别。
為有餘也。
【□注】行不退者。
化他行滿無退轉也。
前七住還斷惑證空。
名位不退。
後初地去。
名念不退。
中道正念二邊莫動。
【■記】此明行不退也。
以此十位之大士。
以其正修中觀。
相似見中道理。
了知自他不二。
因果一緻。
理事圓融。
所以不着於自。
而回向於他。
不着於因。
而回向於果。
不着於事。
而回向於理。
故能化他行滿。
而無退轉也。
前七住下。
言不能稱為行不退位。
後初地下。
言其位超勝。
亦不稱之為行不退位。
唯八住至此。
共二十三人。
俱得稱為不退位也。
△二聖二。
初明因二。
初十地。
次明十地者。
【□注】四教義四(八)雲。
此十通言地者。
一能生佛智。
住持不動。
二能與無緣大悲。
荷負一切。
故名為地也(文)。
【■記】此言所以得地之功能也。
初儀文一句。
标征。
注文。
是引文發明。
言地有二義。
一能生。
二能持。
璎珞經雲。
地名為持。
能持百萬阿僧祇功德故。
亦名為生。
能生一切因果故。
論雲。
生成佛智住持故也。
一歡喜。
(從此用中道觀。
破一分無明。
顯一分三德。
乃至等覺。
俱名聖種性)此是見道位。
又無功用位。
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
利益衆生。
行五百由旬。
初入實報無障礙土。
初入實所。
【■補】大經雲。
菩薩聖行滿足。
即住無所畏地。
即是初地菩薩。
離五怖畏。
謂無死畏。
無不活畏。
無惡道畏。
無惡名畏。
無大衆威德畏。
若言不畏貪欲恚癡。
此内無三毒。
外無八風。
則無惡名畏。
若言不畏地獄等。
即無惡道畏。
若言不畏沙門。
婆羅門。
即無大衆畏。
見中道無二死。
即無死畏也。
法身常命已顯。
即無不活畏。
得入此地。
具二十五三昧。
破二十五有。
顯二十五有之我性。
我性即實性。
實性即佛性。
佛性既顯。
有感即應。
故能百界現生。
利益衆生也。
又此地具足四德。
破二十五有煩惱。
名淨。
破二十五有業。
名我。
不受二十五有報。
名樂。
無二十五有生死。
名常。
即佛性顯也。
【□注】舍凡入聖。
四魔不動。
到有無邊。
平等雙照。
名歡喜地。
【■記】謂此菩薩。
既離凡入聖。
能轉魔界成佛界。
四魔莫能動也。
有邊萬法齊彰。
無邊。
一塵不立。
照有不乖無。
照無不乖有。
有無二邊。
平等雙照。
居然中道第一義天。
是則前未到而今到。
甯不歡喜乎。
【■補】四魔不動者。
分破無明。
不為煩惱所動。
分證法身。
不為陰魔所動。
分得常住。
不為死魔所動。
百界作佛。
不為天魔所動。
【□注】從此用中道觀者。
四教義四(七)雲。
從此見佛性。
發中道第一義谛觀。
雙照二谛。
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證無作四谛。
一實平等。
法界圓融(文)。
【■記】止觀雲。
陰入皆如。
無苦可舍。
無明塵勞即菩提。
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盤。
無滅可證。
此謂無作四谛。
一實圓融也。
【□注】破一分無明。
顯一分三德者。
無明。
乃是障中道之别惑。
無明分破。
中道分顯。
法身般若解脫。
是為三。
常樂我淨。
故稱德。
應知初地所破無明。
細分三品。
中上雖破。
猶在回向後心。
至三品盡。
方入初地。
【■記】無明翳乎法性。
是障中别惑也。
三德。
如金光明玄義雲。
法名可軌。
諸佛軌之成佛。
經雲。
諸佛所師法也。
身者聚也。
一法一切法。
無有缺減。
故名身。
經雲。
我身是一切衆生真善知識是也。
般若覺了諸法集散。
非集非散。
即覺了三谛之法也。
於諸法無染無住名解脫。
此三皆言德者。
皆有常樂我淨四德也。
謂法身無二死為常。
不受二邊為樂。
具八自在為我。
身口意三清淨為淨。
般若任運具四德。
如智冥真如境。
故大品雲。
色淨故般若淨。
例此即得色常色樂色我。
諸義皆成。
當知般若具四德明矣。
解脫四德者。
諸惡永盡。
即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皆已盡也。
衆善溥會。
即常樂我淨也。
大經雲。
真解脫者。
即是如來。
如來即法身。
當知解脫同如來常樂我淨也。
應知下。
明初地正破下一品。
【□注】俱名聖種性者。
據同證論。
準經。
必須開等覺性。
【■記】言同證者。
即無作四谛圓融中道之理。
是十一地同所證也。
所準之經。
即是纓珞。
如經雲。
從初地至等覺。
俱名聖種性。
【□注】見道位者。
四教義四(七)雲。
從初地至佛地。
皆斷無明。
但以約位分為三道。
初地名見谛道。
二地至六地。
名修道。
從七地已去。
名無學道。
(文)初地斷無明别見。
發真中道。
故雲見道。
大經雲。
自此已前。
皆名邪見人也。
故知兩教三乘。
别教地前。
未見中道。
未斷别見。
皆名邪見人也。
此約證道同圓。
初地即同初住故也。
【■記】初地名見道者。
謂發真中道。
見佛性理。
斷無明見惑。
顯真應二身。
入佛智地是也。
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者。
斷别惑三界愛。
智論。
迦葉聞甄迦琴聲。
不能自安。
雲三界五欲。
我已斷竟。
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
故於是事不能安忍。
例色愛無色愛。
亦複如是。
維摩诃須菩提雲。
同於煩惱。
不别菩提。
入於八難。
不得無難。
意在於此。
故從二地至六地。
通名修道。
斷此别惑也。
今以義推。
二離垢地。
即侵斷别教欲愛。
名斯陀含向。
三明地。
即别教斯陀含果。
四炎地。
别教阿那含向。
五難勝地。
别教阿那含果。
斷别惑欲愛盡也。
六現前地。
别教阿羅漢向。
斷别色無色愛也。
七遠行地。
别教阿羅漢果。
斷别無色愛盡。
從此名無學道也。
大經下。
證初地可名正見人也。
【□注】又無功用者。
既至初地。
不加功力。
任運流入薩婆若海百界作佛者。
四教義四(八)雲。
初發真中道。
見佛性理。
斷無明見惑。
顯真應二身。
緣感即應百佛世界。
現十法界身。
入三世佛智地。
能自利利他。
真實大慶。
故名歡喜地也。
(文)輔行七下(二十四)引璎珞雲。
初地百界。
二地千界。
乃至萬億等界。
現身亦爾。
(文)行五百由旬者。
約生死處。
加實報土。
約煩惱。
加無明。
約觀智。
加中觀。
實報無障礙土者。
觀經疏六雲。
行真實法。
感得勝報。
色心不相妨。
故言無障礙(文)。
【■記】妙宗鈔雲行真實法等者。
圓教從初。
别教十向。
能於諸法。
稱實觀中也。
中理今開。
即感妙報。
色心不二。
毛剎相容。
純是法身菩薩所居。
實報無障礙土也。
妙玄雲。
分别言之。
此實報土。
在方便土外。
若即事而真。
此亦不遠。
如雲觀見娑婆。
瑠璃為地。
坦然平正。
諸樓台觀。
衆寶所成。
純是菩薩鹹處其中。
即實報土是也。
【■補】色心不相妨者。
色周徧。
心亦周徧。
此色即真常之色。
故不相妨。
如雲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等。
此乃勝妙五陰。
法法圓融故也。
妙玄雲。
華嚴明阿僧祇香華雲。
不可思議充塞法界者。
此是菩薩勝妙果報所感五塵。
呼此為欲界思惑。
菩薩出入無量百千三昧禅定心塵之法。
呼此為色無色思惑。
簽雲。
此中為消界外同體見思。
故須界外更立三界。
不然。
於二乘所斷何别。
既分内外見思名同。
故須立思分三界。
從五塵為名。
故例如欲界。
從定地為名。
故例色無色界。
故知違理由見。
感報由思。
四念處雲。
登地斷别見。
二地至七地斷别思。
此亦偏斷之義耳。
(雲雲)至八地已上。
猶是無色界不可思議六塵。
以地持解等覺無垢地。
始得離見清淨禅。
當知離欲界色無色惑。
俱至等覺乃盡方是圓義。
故大經雲。
十地為無我輪惑所轉。
無我。
隻是見惑。
若見惑不斷。
不應至無垢地。
若見至無垢地者。
乃圓義耳。
故義推偏斷是别義也。
所言偏斷者。
為對圓伏而說也。
【□注】寶所者。
喻分證寂光也。
【■記】寶所喻寂光者。
以常寂光淨土。
乃功德叢林。
真如庫藏。
世出世寶。
無不具足。
假喻發明。
猶若寶山。
今言喻分證者。
以儀文雲。
初入寶所。
既雲初入。
是故喻之分以證寂也。
二離垢地。
【□注】以正無相。
入衆生界。
同於虛空。
名離垢地。
【■記】若除諸相而言無相。
是邪無相。
即於無相。
無相乃正。
以正無相。
入衆生界。
終日度生。
不見有生可度。
生界同處無法當情。
名離垢也。
【■補】不為空有二邊之垢所染故。
三發光地。
【□注】光慧信忍。
習佛之道。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記】仁王五忍。
疏以三賢為伏忍。
初地至三地。
對無漏信忍下中上。
今上品信位。
中道無漏之慧轉着。
名光。
以習久淨明。
淨極光通。
名發光地也。
四焰慧地。
【□注】順無生
名等随順一切衆生。
【■補】菩薩正修圓中。
實相無相。
故無凡夫有漏善惡之二相。
亦無二乘偏空涅盤之一相。
既平等普觀。
随順實相。
無非佛因。
鹹皆趨向究竟佛果。
故名等随順一切衆生也。
八真如相。
【□注】心得自在。
等三世佛。
常照有無。
名真如相。
【■記】謂菩薩以中觀心。
随順實相。
出入同佛。
即寂即照。
照有。
即不變随緣。
照無。
即随緣不變。
名真如也。
【■補】不為二邊動亂。
故得自在。
無妄曰真。
不異名如。
乃三世諸佛安住之處。
菩薩常照有無。
即真如相。
故名真如相也。
九無縛無着解脫。
【□注】以般若照三世諸法。
是一合相名無縛無着解脫。
【■記】般若。
是即理之智。
三世諸法。
是即智之理。
理智合一。
無能照所照。
孰為縛着耶。
【■補】般若是智。
三世諸法是境。
三世約豎。
諸法約橫。
一合相者。
即佛大總相法門。
若境智不忘。
猶為縛着。
今以無緣般若。
照無相妙境。
境智一如。
故名無縛無着解脫也。
十入法界無量。
【□注】覺一切法中道無相。
名入法界無量。
【■記】謂菩薩覺悟一切。
皆中道無相。
一法既圓。
萬法俱寂。
名入法界無量。
【■補】前曰一合相。
以理為總。
今謂一切法中道。
以事為總。
一切法者。
即十法界依正假實色心法也。
此諸事法。
全理而成。
具一切造。
一切即中道無相。
中道即法界。
十向菩薩修圓中觀。
圓融之理。
相似而顯。
故覺一切法。
皆中道無相法界。
名入法界無量也。
(伏無明。
習中觀)。
【□注】伏無明習中觀者。
集解雲。
空假之心。
既已滿足正修中道第一義觀。
無明不起。
忍伏故也。
【■記】此釋伏惑修中之力也。
此位是解行終心。
粗惑已融。
似中慧淨。
斷界外下品塵沙。
伏無明之忍轉強。
相似之中道也。
△二附釋種性。
亦名道種性。
行四百由旬。
居方便有餘土。
(以上三十位。
為三賢。
亦名内凡。
從八住至此。
為行不退位)。
【□注】道種性者。
始正修中。
故名道。
能生佛果。
故名種。
行四百由旬者。
約生死處。
加方便土。
約煩惱。
加塵沙。
約觀智。
加假觀。
以此增前為四百也。
方便有餘土者。
觀經疏五雲。
修方便道。
斷四住惑。
故曰方便。
無明未盡。
故曰有餘。
【■記】妙宗鈔雲。
修方便道者。
九種行人。
合生彼土。
藏二。
通三。
别住行二。
既修空假。
皆方便道。
别向圓信。
所修雖實。
猶居似道。
判為方便。
不生分段。
蓋除四住。
約此修斷。
名方便。
斷通餘别。
為有餘也。
【□注】行不退者。
化他行滿無退轉也。
前七住還斷惑證空。
名位不退。
後初地去。
名念不退。
中道正念二邊莫動。
【■記】此明行不退也。
以此十位之大士。
以其正修中觀。
相似見中道理。
了知自他不二。
因果一緻。
理事圓融。
所以不着於自。
而回向於他。
不着於因。
而回向於果。
不着於事。
而回向於理。
故能化他行滿。
而無退轉也。
前七住下。
言不能稱為行不退位。
後初地下。
言其位超勝。
亦不稱之為行不退位。
唯八住至此。
共二十三人。
俱得稱為不退位也。
△二聖二。
初明因二。
初十地。
次明十地者。
【□注】四教義四(八)雲。
此十通言地者。
一能生佛智。
住持不動。
二能與無緣大悲。
荷負一切。
故名為地也(文)。
【■記】此言所以得地之功能也。
初儀文一句。
标征。
注文。
是引文發明。
言地有二義。
一能生。
二能持。
璎珞經雲。
地名為持。
能持百萬阿僧祇功德故。
亦名為生。
能生一切因果故。
論雲。
生成佛智住持故也。
一歡喜。
(從此用中道觀。
破一分無明。
顯一分三德。
乃至等覺。
俱名聖種性)此是見道位。
又無功用位。
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
利益衆生。
行五百由旬。
初入實報無障礙土。
初入實所。
【■補】大經雲。
菩薩聖行滿足。
即住無所畏地。
即是初地菩薩。
離五怖畏。
謂無死畏。
無不活畏。
無惡道畏。
無惡名畏。
無大衆威德畏。
若言不畏貪欲恚癡。
此内無三毒。
外無八風。
則無惡名畏。
若言不畏地獄等。
即無惡道畏。
若言不畏沙門。
婆羅門。
即無大衆畏。
見中道無二死。
即無死畏也。
法身常命已顯。
即無不活畏。
得入此地。
具二十五三昧。
破二十五有。
顯二十五有之我性。
我性即實性。
實性即佛性。
佛性既顯。
有感即應。
故能百界現生。
利益衆生也。
又此地具足四德。
破二十五有煩惱。
名淨。
破二十五有業。
名我。
不受二十五有報。
名樂。
無二十五有生死。
名常。
即佛性顯也。
【□注】舍凡入聖。
四魔不動。
到有無邊。
平等雙照。
名歡喜地。
【■記】謂此菩薩。
既離凡入聖。
能轉魔界成佛界。
四魔莫能動也。
有邊萬法齊彰。
無邊。
一塵不立。
照有不乖無。
照無不乖有。
有無二邊。
平等雙照。
居然中道第一義天。
是則前未到而今到。
甯不歡喜乎。
【■補】四魔不動者。
分破無明。
不為煩惱所動。
分證法身。
不為陰魔所動。
分得常住。
不為死魔所動。
百界作佛。
不為天魔所動。
【□注】從此用中道觀者。
四教義四(七)雲。
從此見佛性。
發中道第一義谛觀。
雙照二谛。
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證無作四谛。
一實平等。
法界圓融(文)。
【■記】止觀雲。
陰入皆如。
無苦可舍。
無明塵勞即菩提。
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盤。
無滅可證。
此謂無作四谛。
一實圓融也。
【□注】破一分無明。
顯一分三德者。
無明。
乃是障中道之别惑。
無明分破。
中道分顯。
法身般若解脫。
是為三。
常樂我淨。
故稱德。
應知初地所破無明。
細分三品。
中上雖破。
猶在回向後心。
至三品盡。
方入初地。
【■記】無明翳乎法性。
是障中别惑也。
三德。
如金光明玄義雲。
法名可軌。
諸佛軌之成佛。
經雲。
諸佛所師法也。
身者聚也。
一法一切法。
無有缺減。
故名身。
經雲。
我身是一切衆生真善知識是也。
般若覺了諸法集散。
非集非散。
即覺了三谛之法也。
於諸法無染無住名解脫。
此三皆言德者。
皆有常樂我淨四德也。
謂法身無二死為常。
不受二邊為樂。
具八自在為我。
身口意三清淨為淨。
般若任運具四德。
如智冥真如境。
故大品雲。
色淨故般若淨。
例此即得色常色樂色我。
諸義皆成。
當知般若具四德明矣。
解脫四德者。
諸惡永盡。
即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皆已盡也。
衆善溥會。
即常樂我淨也。
大經雲。
真解脫者。
即是如來。
如來即法身。
當知解脫同如來常樂我淨也。
應知下。
明初地正破下一品。
【□注】俱名聖種性者。
據同證論。
準經。
必須開等覺性。
【■記】言同證者。
即無作四谛圓融中道之理。
是十一地同所證也。
所準之經。
即是纓珞。
如經雲。
從初地至等覺。
俱名聖種性。
【□注】見道位者。
四教義四(七)雲。
從初地至佛地。
皆斷無明。
但以約位分為三道。
初地名見谛道。
二地至六地。
名修道。
從七地已去。
名無學道。
(文)初地斷無明别見。
發真中道。
故雲見道。
大經雲。
自此已前。
皆名邪見人也。
故知兩教三乘。
别教地前。
未見中道。
未斷别見。
皆名邪見人也。
此約證道同圓。
初地即同初住故也。
【■記】初地名見道者。
謂發真中道。
見佛性理。
斷無明見惑。
顯真應二身。
入佛智地是也。
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者。
斷别惑三界愛。
智論。
迦葉聞甄迦琴聲。
不能自安。
雲三界五欲。
我已斷竟。
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
故於是事不能安忍。
例色愛無色愛。
亦複如是。
維摩诃須菩提雲。
同於煩惱。
不别菩提。
入於八難。
不得無難。
意在於此。
故從二地至六地。
通名修道。
斷此别惑也。
今以義推。
二離垢地。
即侵斷别教欲愛。
名斯陀含向。
三明地。
即别教斯陀含果。
四炎地。
别教阿那含向。
五難勝地。
别教阿那含果。
斷别惑欲愛盡也。
六現前地。
别教阿羅漢向。
斷别色無色愛也。
七遠行地。
别教阿羅漢果。
斷别無色愛盡。
從此名無學道也。
大經下。
證初地可名正見人也。
【□注】又無功用者。
既至初地。
不加功力。
任運流入薩婆若海百界作佛者。
四教義四(八)雲。
初發真中道。
見佛性理。
斷無明見惑。
顯真應二身。
緣感即應百佛世界。
現十法界身。
入三世佛智地。
能自利利他。
真實大慶。
故名歡喜地也。
(文)輔行七下(二十四)引璎珞雲。
初地百界。
二地千界。
乃至萬億等界。
現身亦爾。
(文)行五百由旬者。
約生死處。
加實報土。
約煩惱。
加無明。
約觀智。
加中觀。
實報無障礙土者。
觀經疏六雲。
行真實法。
感得勝報。
色心不相妨。
故言無障礙(文)。
【■記】妙宗鈔雲行真實法等者。
圓教從初。
别教十向。
能於諸法。
稱實觀中也。
中理今開。
即感妙報。
色心不二。
毛剎相容。
純是法身菩薩所居。
實報無障礙土也。
妙玄雲。
分别言之。
此實報土。
在方便土外。
若即事而真。
此亦不遠。
如雲觀見娑婆。
瑠璃為地。
坦然平正。
諸樓台觀。
衆寶所成。
純是菩薩鹹處其中。
即實報土是也。
【■補】色心不相妨者。
色周徧。
心亦周徧。
此色即真常之色。
故不相妨。
如雲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等。
此乃勝妙五陰。
法法圓融故也。
妙玄雲。
華嚴明阿僧祇香華雲。
不可思議充塞法界者。
此是菩薩勝妙果報所感五塵。
呼此為欲界思惑。
菩薩出入無量百千三昧禅定心塵之法。
呼此為色無色思惑。
簽雲。
此中為消界外同體見思。
故須界外更立三界。
不然。
於二乘所斷何别。
既分内外見思名同。
故須立思分三界。
從五塵為名。
故例如欲界。
從定地為名。
故例色無色界。
故知違理由見。
感報由思。
四念處雲。
登地斷别見。
二地至七地斷别思。
此亦偏斷之義耳。
(雲雲)至八地已上。
猶是無色界不可思議六塵。
以地持解等覺無垢地。
始得離見清淨禅。
當知離欲界色無色惑。
俱至等覺乃盡方是圓義。
故大經雲。
十地為無我輪惑所轉。
無我。
隻是見惑。
若見惑不斷。
不應至無垢地。
若見至無垢地者。
乃圓義耳。
故義推偏斷是别義也。
所言偏斷者。
為對圓伏而說也。
【□注】寶所者。
喻分證寂光也。
【■記】寶所喻寂光者。
以常寂光淨土。
乃功德叢林。
真如庫藏。
世出世寶。
無不具足。
假喻發明。
猶若寶山。
今言喻分證者。
以儀文雲。
初入寶所。
既雲初入。
是故喻之分以證寂也。
二離垢地。
【□注】以正無相。
入衆生界。
同於虛空。
名離垢地。
【■記】若除諸相而言無相。
是邪無相。
即於無相。
無相乃正。
以正無相。
入衆生界。
終日度生。
不見有生可度。
生界同處無法當情。
名離垢也。
【■補】不為空有二邊之垢所染故。
三發光地。
【□注】光慧信忍。
習佛之道。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記】仁王五忍。
疏以三賢為伏忍。
初地至三地。
對無漏信忍下中上。
今上品信位。
中道無漏之慧轉着。
名光。
以習久淨明。
淨極光通。
名發光地也。
四焰慧地。
【□注】順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