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八之下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十行二。
初正明十位。
次明十行者。
【□注】四教義四(六)雲。
此十通名行者。
行以進趣為義。
前既發真悟理。
從此加修。
從空入假。
觀無量四谛。
【■記】此釋名行之所以也。
儀文一句。
标征。
注文引文釋義。
如四教義引涅盤雲。
知諸陰苦。
名中智。
分别諸陰。
有無量相。
悉苦。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名上智。
是名無量苦谛。
知諸入者。
名為門。
名為苦谛。
分别諸入有無量相悉苦。
即無量苦聖谛也。
知十八界名為分。
亦名性。
即苦谛。
分别諸界有無量相悉苦。
名無量苦谛也。
無量集谛者。
知愛因緣能生五陰。
名集。
一人起愛無量無邊。
況一切衆生所起之愛。
如是等愛無量無邊。
即無量集谛也。
無量滅谛者。
知滅煩惱。
名滅。
分别煩惱不可稱計。
滅亦如是。
即無量滅谛也。
無量道谛者。
能斷煩惱名道。
分别道相無量無邊。
所離煩惱亦無量無邊。
即無量道谛也。
如是四谛。
大經悉雲。
非聲聞緣覺所知。
故屬别教所學。
【■補】菩薩住此無量道谛。
學十波羅密一切諸道。
斷塵沙無知中品。
十行成就。
從空入假。
平等觀成。
一歡喜。
二饒益。
三無違逆。
四無屈撓。
五無癡亂。
六善現。
七無着。
八難得。
九善法。
十真實(斷界外塵沙惑)。
【□注】始入法空。
不為邪動。
名歡喜行。
常化衆生。
使得法利。
名饒益行。
常修忍法。
謙下恭敬。
名無違逆行。
行大精進。
令一切至究竟涅盤。
名無屈撓行。
不為無明之所失亂。
名無癡亂行。
生生常在佛國中生。
名善現行。
於我我所。
一切皆空。
名無着行。
菩薩成就難得善根。
名難得行。
說法授人成物軌則。
名善法行。
二谛非如亦非非相。
名真實行。
【■記】此正釋别教菩薩十種行門之妙義。
依稀俨似十波羅密。
況菩薩利物決不[起-巳+俞]斯。
故以十義而消釋也。
言十行者。
一施行。
謂邪附法興。
若修檀時。
未達法空。
即為邪動。
今初行菩薩。
從空入假。
始證假有之法本空。
雖入俗利生。
以布施行。
攝諸衆生。
舍身命财。
無畏法施。
恣意行檀。
不為無常苦等諸邪所動。
其心歡喜。
故以施而釋歡喜也。
二戒行。
謂以戒法利人。
常時化令得益。
故雲饒益行。
三忍行。
謂内修忍行。
外受捶打辱事。
乃至身為大地。
任衆生之所履。
唯自謙卑。
恭上敬下。
違來依納。
逆來順受。
故名無違逆行。
四進行。
謂發大勇猛。
行大精進。
俱令衆生得二涅盤。
當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其精進修行若斯。
故名無屈撓行。
五禅行。
謂修定持心。
無明伏而不動。
則不昏不亂。
故名無癡亂行。
六慧行。
謂心心慧照。
念念覺生。
常不離佛。
無時不現。
故雲善現行。
七方便行。
謂以人法二空方便。
空諸執着。
我及我所。
二俱無有。
故雲無着行。
八願行。
謂依四弘誓。
運大慈悲。
與樂拔苦。
所願如心。
成就一切難得善根。
故名難得行。
九力行。
謂具加持力。
依三軌式。
說法授人。
示教利喜。
令人信解領受。
三輪清淨。
善成軌則。
故名善法行。
十智行。
謂若身若口若意。
三業如智慧行。
所言如所行。
言行相符。
無有虛诳。
故名真實行。
言二谛非如非非相者。
須知如是真谛。
非如是俗谛。
今十行滿足。
但中近顯。
故雙非空有。
别彰一中真實耳。
△二附釋種性。
亦雲性種性。
用從空入假觀。
見俗谛。
開法眼。
成道種智。
【□注】性種性者。
假觀分别。
十界差别種性也。
【■記】謂十行菩薩從空入假。
分别十界中種種性。
種種欲。
悉能分别不謬。
名性種性。
【□注】從空入假觀者。
觀經疏三雲。
若住於空。
與二乘何異。
不成佛法。
不益衆生。
是故觀空。
不住於空而入於假。
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令得服行。
故名從空入假觀(文)。
【■記】此釋從空入假觀。
初句。
标名。
次觀經下。
引古釋義。
如妙宗鈔雲。
先斥住空。
堕二乘地。
若修假觀。
能成佛法。
能益衆生。
觀空作入中方便。
故於空智。
證而不住。
三界惑執。
須蕩令空。
諸法因緣。
須究本末。
見思重數。
如塵若沙。
以大悲心徧觀徧學。
故名知病。
諸法諸門。
破性破相。
一一對治。
無不谙練。
是名識藥。
随惑淺深。
知機生熟。
神通該動。
智辨宣揚。
四悉當宜。
各令獲益。
如此授藥。
方肯服行。
皆由證空入假。
故觀名從空入假也。
【□注】道種智者。
觀音玄下(初)雲。
能知一切道種差别。
則分别假名無謬。
故名道種智(文)。
【■記】玄記雲。
空智總達諸法無生。
不能别知諸法緣起。
故不能用佛道法發衆生善種。
假觀能爾。
名道種智。
【□注】諸文雲。
十住修空斷見思。
十行修假破塵沙。
十向修中伏無明。
此以觀對位也。
若雲初住斷見。
二住至七住斷思。
八九十住斷界内塵沙。
十行斷界外塵沙。
此斷惑分齊也。
四念處四雲。
十住斷界外上品塵沙。
十行斷中品塵沙。
十向斷下品塵沙。
(文)(言三品者。
生無生八門為上品。
無量四門為中品。
無作四門為下品)此以惑從教也。
以别是界外教。
或純用假觀攝故。
【■備】此料簡諸文。
說斷塵沙參差之故。
由以觀對位。
斷惑分齊。
以惑從教。
三種不同。
【■補】純用假攝者。
三觀攝教也。
空攝藏通。
假攝别。
中攝圓。
别教雖三具修。
而空觀無異藏通。
證道同於圓教。
唯有空假。
正屬别教也。
又十住傍修假。
十行正修假。
十向雖修中觀。
猶以假為方便。
故純假觀攝也。
有師标雲。
以惑從教者。
謂以塵沙惑。
從於别教也。
然别教先破見思後破無明。
何獨以對塵沙。
故雲是界外教。
蓋界内藏通二教。
不論斷塵沙。
唯别教四門徧學。
徧斷塵沙。
故非不修空中。
而純用假觀攝者此也。
【□注】又此十行。
明橫學四。
且無作四門。
為圓為但。
若圓無作。
十行位淺。
尚未修中。
如何能說以此化他耶。
若謂但中。
釋簽五(初)雲。
各附彼教。
而為相狀。
(文)既附彼圓。
豈應是但。
雜編五(十四)雲。
十向圓修。
可由實道。
(智轉行融乃修圓中)十行無作。
且順權方。
(隻是但中無作)良以修中之位已深。
出假之位當淺。
位深。
故知昔日化他。
無非妙行。
位淺。
故知将來自行。
亦是但中。
不可以實難權。
以他妨自。
(文)其說切當。
學者知之。
附彼圓教。
但為明於無作相狀。
能附豈可全同深位。
【■備】此節料簡十行位中。
橫學四教中所學之無作也。
謂圓中無作。
非别十行淺位所能說也。
若系但中無作。
又違釋簽附圓相狀之說。
此雙難也。
雜編下。
釋難。
意謂别教十向修中觀位。
既已智轉圓修。
可以說由實道。
别教十行修出假位。
既是化他無作。
自應且順權方。
隻此且順權方四字。
二難俱解。
一解以實難權。
蓋無作名同。
而義有别。
不可以附圓而不應是但也。
二解以他妨自。
蓋十向修在自。
十行學為他。
不可以化他但中。
妨自修圓也。
将來自行亦但中者。
别行位淺。
所學無作。
全依但中。
故由此時。
以望将來。
所有自行。
智亦但中耳。
釋簽明附圓相狀者。
節義雲。
十行中明生滅。
依彼藏教為相狀。
乃至明無作。
附彼圓教為相狀。
既言附圓。
則能依但中。
豈可全同所依圓中耶。
義學雜編六卷。
淨覺法師所述。
【■補】言但中無作者。
如苦不能惱。
集不能染。
出空有二邊之外。
天然之理。
不假造作也。
【□注】然此出假。
若果但中。
圓機起時。
何以赴之。
當知圓機。
自感圓應。
十行出假。
乃教道說。
無稽之問。
不足評矣。
【■記】此明十行出假。
不能應圓機為難。
謂十行出假。
約教道判。
本不應於圓機也。
末二句。
是斥辭。
△三十向二。
初正明十位。
次明十回向者。
【□注】四教義四(七)雲。
此十通名回向者。
回事向理。
回因向果。
回己功德。
普施衆生。
事理和融。
順入法界。
故名回向。
【■記】此明回向得名之所以也。
儀文一句。
釋征。
注文。
引文正釋。
四教義雲。
菩薩深觀如來藏。
破無量取相。
破無量塵沙。
破無量無明。
破無量身相。
受相。
心相。
法相。
知無量病。
識無量藥。
作此觀時。
即入十回向位。
回因向果。
回事向理。
回己濟他。
名回向也。
【□注】四念處三(十一)雲。
别向圓修。
(文)霅川雲。
可由實道。
(雜編但不合雲。
隻緣被接。
方曰圓修)此據得意者。
智轉行融。
及證道說也。
若三觀次第。
唯修但中。
據不得意者。
及教道說也。
【■補】此節引諸文而證釋也。
四念處。
十住。
修性念處觀。
十行。
修共念處觀。
十回向。
回别向圓。
修緣念處觀。
故雲别向圓修也。
有師标雲。
得意者。
乃得佛意也。
淨覺謂。
被接方能圓修。
不知别教得佛意者。
十向自能圓修。
若定言被接。
别教無智轉行融得意人耶。
故原注以不合點之。
若不得意者。
十向唯修但中也。
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
【□注】以無相心。
常行六道。
而入果報。
不受而受。
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
【■記】此下十段。
正釋義也。
謂以無相心行六道。
即不受義。
入果報。
即受義。
到處度生。
心常無相。
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也。
二不壞。
【□注】觀一切法。
有受有用。
念念不住。
名為不壞。
【■補】言一切者。
不出空有。
以凡夫受用於有。
二乘受用於空。
俱屬可壞也。
今者念念不住二邊可壞之相。
而於中道受用。
歸向中道不可壞之性。
故雲不壞也。
三等一切諸佛。
【□注】三世佛法。
一切時行。
名等一切諸佛。
【■記】言一切時行者。
謂一切時中。
依三世佛法而行。
所謂運無緣慈。
度有情界是也。
四至一世處。
【□注】以大願力。
入一切佛土。
供養一切佛。
名至一切處。
【■記】願。
即法門誓學。
佛道誓成願也。
欲成佛度生。
必須親近諸佛。
廣修供養。
名至一切處也。
五無盡功德藏。
【□注】以常住法。
授與前人。
名無盡功德藏。
【■記】言常住法者。
即不生不滅無起盡之理。
此理含藏一切大乘功德。
普應随機。
無有窮盡。
名無盡藏。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
【□注】行無漏善。
善而不二。
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記】言無漏者。
即不漏落于二邊之善也。
善而不二。
即中道之善也。
謂菩薩萬善齊修。
心中了了。
而無一絲挂礙。
故言無漏不二也。
據十向修圓中。
修一善。
即修無量善。
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補】據經雲。
行善無漏。
善而不二。
何者衆生機多。
不可獨用一實而行化。
故兼二邊之機相。
善。
即有邊。
無漏善。
即空邊。
今菩薩智轉行融。
即空而有。
即有而空。
是名入一切平等善根也。
七等随順一切衆生。
【□注】以觀善惡無二一相。
名等随順一切衆生。
【■記】蓋衆生所起心念無量。
此位菩薩緣修中觀。
觀諸善惡性非有二。
即是中道一相
初正明十位。
次明十行者。
【□注】四教義四(六)雲。
此十通名行者。
行以進趣為義。
前既發真悟理。
從此加修。
從空入假。
觀無量四谛。
【■記】此釋名行之所以也。
儀文一句。
标征。
注文引文釋義。
如四教義引涅盤雲。
知諸陰苦。
名中智。
分别諸陰。
有無量相。
悉苦。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名上智。
是名無量苦谛。
知諸入者。
名為門。
名為苦谛。
分别諸入有無量相悉苦。
即無量苦聖谛也。
知十八界名為分。
亦名性。
即苦谛。
分别諸界有無量相悉苦。
名無量苦谛也。
無量集谛者。
知愛因緣能生五陰。
名集。
一人起愛無量無邊。
況一切衆生所起之愛。
如是等愛無量無邊。
即無量集谛也。
無量滅谛者。
知滅煩惱。
名滅。
分别煩惱不可稱計。
滅亦如是。
即無量滅谛也。
無量道谛者。
能斷煩惱名道。
分别道相無量無邊。
所離煩惱亦無量無邊。
即無量道谛也。
如是四谛。
大經悉雲。
非聲聞緣覺所知。
故屬别教所學。
【■補】菩薩住此無量道谛。
學十波羅密一切諸道。
斷塵沙無知中品。
十行成就。
從空入假。
平等觀成。
一歡喜。
二饒益。
三無違逆。
四無屈撓。
五無癡亂。
六善現。
七無着。
八難得。
九善法。
十真實(斷界外塵沙惑)。
【□注】始入法空。
不為邪動。
名歡喜行。
常化衆生。
使得法利。
名饒益行。
常修忍法。
謙下恭敬。
名無違逆行。
行大精進。
令一切至究竟涅盤。
名無屈撓行。
不為無明之所失亂。
名無癡亂行。
生生常在佛國中生。
名善現行。
於我我所。
一切皆空。
名無着行。
菩薩成就難得善根。
名難得行。
說法授人成物軌則。
名善法行。
二谛非如亦非非相。
名真實行。
【■記】此正釋别教菩薩十種行門之妙義。
依稀俨似十波羅密。
況菩薩利物決不[起-巳+俞]斯。
故以十義而消釋也。
言十行者。
一施行。
謂邪附法興。
若修檀時。
未達法空。
即為邪動。
今初行菩薩。
從空入假。
始證假有之法本空。
雖入俗利生。
以布施行。
攝諸衆生。
舍身命财。
無畏法施。
恣意行檀。
不為無常苦等諸邪所動。
其心歡喜。
故以施而釋歡喜也。
二戒行。
謂以戒法利人。
常時化令得益。
故雲饒益行。
三忍行。
謂内修忍行。
外受捶打辱事。
乃至身為大地。
任衆生之所履。
唯自謙卑。
恭上敬下。
違來依納。
逆來順受。
故名無違逆行。
四進行。
謂發大勇猛。
行大精進。
俱令衆生得二涅盤。
當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其精進修行若斯。
故名無屈撓行。
五禅行。
謂修定持心。
無明伏而不動。
則不昏不亂。
故名無癡亂行。
六慧行。
謂心心慧照。
念念覺生。
常不離佛。
無時不現。
故雲善現行。
七方便行。
謂以人法二空方便。
空諸執着。
我及我所。
二俱無有。
故雲無着行。
八願行。
謂依四弘誓。
運大慈悲。
與樂拔苦。
所願如心。
成就一切難得善根。
故名難得行。
九力行。
謂具加持力。
依三軌式。
說法授人。
示教利喜。
令人信解領受。
三輪清淨。
善成軌則。
故名善法行。
十智行。
謂若身若口若意。
三業如智慧行。
所言如所行。
言行相符。
無有虛诳。
故名真實行。
言二谛非如非非相者。
須知如是真谛。
非如是俗谛。
今十行滿足。
但中近顯。
故雙非空有。
别彰一中真實耳。
△二附釋種性。
亦雲性種性。
用從空入假觀。
見俗谛。
開法眼。
成道種智。
【□注】性種性者。
假觀分别。
十界差别種性也。
【■記】謂十行菩薩從空入假。
分别十界中種種性。
種種欲。
悉能分别不謬。
名性種性。
【□注】從空入假觀者。
觀經疏三雲。
若住於空。
與二乘何異。
不成佛法。
不益衆生。
是故觀空。
不住於空而入於假。
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令得服行。
故名從空入假觀(文)。
【■記】此釋從空入假觀。
初句。
标名。
次觀經下。
引古釋義。
如妙宗鈔雲。
先斥住空。
堕二乘地。
若修假觀。
能成佛法。
能益衆生。
觀空作入中方便。
故於空智。
證而不住。
三界惑執。
須蕩令空。
諸法因緣。
須究本末。
見思重數。
如塵若沙。
以大悲心徧觀徧學。
故名知病。
諸法諸門。
破性破相。
一一對治。
無不谙練。
是名識藥。
随惑淺深。
知機生熟。
神通該動。
智辨宣揚。
四悉當宜。
各令獲益。
如此授藥。
方肯服行。
皆由證空入假。
故觀名從空入假也。
【□注】道種智者。
觀音玄下(初)雲。
能知一切道種差别。
則分别假名無謬。
故名道種智(文)。
【■記】玄記雲。
空智總達諸法無生。
不能别知諸法緣起。
故不能用佛道法發衆生善種。
假觀能爾。
名道種智。
【□注】諸文雲。
十住修空斷見思。
十行修假破塵沙。
十向修中伏無明。
此以觀對位也。
若雲初住斷見。
二住至七住斷思。
八九十住斷界内塵沙。
十行斷界外塵沙。
此斷惑分齊也。
四念處四雲。
十住斷界外上品塵沙。
十行斷中品塵沙。
十向斷下品塵沙。
(文)(言三品者。
生無生八門為上品。
無量四門為中品。
無作四門為下品)此以惑從教也。
以别是界外教。
或純用假觀攝故。
【■備】此料簡諸文。
說斷塵沙參差之故。
由以觀對位。
斷惑分齊。
以惑從教。
三種不同。
【■補】純用假攝者。
三觀攝教也。
空攝藏通。
假攝别。
中攝圓。
别教雖三具修。
而空觀無異藏通。
證道同於圓教。
唯有空假。
正屬别教也。
又十住傍修假。
十行正修假。
十向雖修中觀。
猶以假為方便。
故純假觀攝也。
有師标雲。
以惑從教者。
謂以塵沙惑。
從於别教也。
然别教先破見思後破無明。
何獨以對塵沙。
故雲是界外教。
蓋界内藏通二教。
不論斷塵沙。
唯别教四門徧學。
徧斷塵沙。
故非不修空中。
而純用假觀攝者此也。
【□注】又此十行。
明橫學四。
且無作四門。
為圓為但。
若圓無作。
十行位淺。
尚未修中。
如何能說以此化他耶。
若謂但中。
釋簽五(初)雲。
各附彼教。
而為相狀。
(文)既附彼圓。
豈應是但。
雜編五(十四)雲。
十向圓修。
可由實道。
(智轉行融乃修圓中)十行無作。
且順權方。
(隻是但中無作)良以修中之位已深。
出假之位當淺。
位深。
故知昔日化他。
無非妙行。
位淺。
故知将來自行。
亦是但中。
不可以實難權。
以他妨自。
(文)其說切當。
學者知之。
附彼圓教。
但為明於無作相狀。
能附豈可全同深位。
【■備】此節料簡十行位中。
橫學四教中所學之無作也。
謂圓中無作。
非别十行淺位所能說也。
若系但中無作。
又違釋簽附圓相狀之說。
此雙難也。
雜編下。
釋難。
意謂别教十向修中觀位。
既已智轉圓修。
可以說由實道。
别教十行修出假位。
既是化他無作。
自應且順權方。
隻此且順權方四字。
二難俱解。
一解以實難權。
蓋無作名同。
而義有别。
不可以附圓而不應是但也。
二解以他妨自。
蓋十向修在自。
十行學為他。
不可以化他但中。
妨自修圓也。
将來自行亦但中者。
别行位淺。
所學無作。
全依但中。
故由此時。
以望将來。
所有自行。
智亦但中耳。
釋簽明附圓相狀者。
節義雲。
十行中明生滅。
依彼藏教為相狀。
乃至明無作。
附彼圓教為相狀。
既言附圓。
則能依但中。
豈可全同所依圓中耶。
義學雜編六卷。
淨覺法師所述。
【■補】言但中無作者。
如苦不能惱。
集不能染。
出空有二邊之外。
天然之理。
不假造作也。
【□注】然此出假。
若果但中。
圓機起時。
何以赴之。
當知圓機。
自感圓應。
十行出假。
乃教道說。
無稽之問。
不足評矣。
【■記】此明十行出假。
不能應圓機為難。
謂十行出假。
約教道判。
本不應於圓機也。
末二句。
是斥辭。
△三十向二。
初正明十位。
次明十回向者。
【□注】四教義四(七)雲。
此十通名回向者。
回事向理。
回因向果。
回己功德。
普施衆生。
事理和融。
順入法界。
故名回向。
【■記】此明回向得名之所以也。
儀文一句。
釋征。
注文。
引文正釋。
四教義雲。
菩薩深觀如來藏。
破無量取相。
破無量塵沙。
破無量無明。
破無量身相。
受相。
心相。
法相。
知無量病。
識無量藥。
作此觀時。
即入十回向位。
回因向果。
回事向理。
回己濟他。
名回向也。
【□注】四念處三(十一)雲。
别向圓修。
(文)霅川雲。
可由實道。
(雜編但不合雲。
隻緣被接。
方曰圓修)此據得意者。
智轉行融。
及證道說也。
若三觀次第。
唯修但中。
據不得意者。
及教道說也。
【■補】此節引諸文而證釋也。
四念處。
十住。
修性念處觀。
十行。
修共念處觀。
十回向。
回别向圓。
修緣念處觀。
故雲别向圓修也。
有師标雲。
得意者。
乃得佛意也。
淨覺謂。
被接方能圓修。
不知别教得佛意者。
十向自能圓修。
若定言被接。
别教無智轉行融得意人耶。
故原注以不合點之。
若不得意者。
十向唯修但中也。
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
【□注】以無相心。
常行六道。
而入果報。
不受而受。
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
【■記】此下十段。
正釋義也。
謂以無相心行六道。
即不受義。
入果報。
即受義。
到處度生。
心常無相。
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也。
二不壞。
【□注】觀一切法。
有受有用。
念念不住。
名為不壞。
【■補】言一切者。
不出空有。
以凡夫受用於有。
二乘受用於空。
俱屬可壞也。
今者念念不住二邊可壞之相。
而於中道受用。
歸向中道不可壞之性。
故雲不壞也。
三等一切諸佛。
【□注】三世佛法。
一切時行。
名等一切諸佛。
【■記】言一切時行者。
謂一切時中。
依三世佛法而行。
所謂運無緣慈。
度有情界是也。
四至一世處。
【□注】以大願力。
入一切佛土。
供養一切佛。
名至一切處。
【■記】願。
即法門誓學。
佛道誓成願也。
欲成佛度生。
必須親近諸佛。
廣修供養。
名至一切處也。
五無盡功德藏。
【□注】以常住法。
授與前人。
名無盡功德藏。
【■記】言常住法者。
即不生不滅無起盡之理。
此理含藏一切大乘功德。
普應随機。
無有窮盡。
名無盡藏。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
【□注】行無漏善。
善而不二。
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記】言無漏者。
即不漏落于二邊之善也。
善而不二。
即中道之善也。
謂菩薩萬善齊修。
心中了了。
而無一絲挂礙。
故言無漏不二也。
據十向修圓中。
修一善。
即修無量善。
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補】據經雲。
行善無漏。
善而不二。
何者衆生機多。
不可獨用一實而行化。
故兼二邊之機相。
善。
即有邊。
無漏善。
即空邊。
今菩薩智轉行融。
即空而有。
即有而空。
是名入一切平等善根也。
七等随順一切衆生。
【□注】以觀善惡無二一相。
名等随順一切衆生。
【■記】蓋衆生所起心念無量。
此位菩薩緣修中觀。
觀諸善惡性非有二。
即是中道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