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上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八之上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三别教三。

    初标。

     次明别教者。

     【□注】四教義一(三)雲。

    别者。

    不共之名也。

    若名不共。

    但異藏通。

    未異圓教。

    故但名别。

     【■記】此釋立别名之所以也。

    言别者。

    乃不共之名。

    今以别得名。

    而不以不共為名者。

    别則前後各異。

    是故前異藏通。

    後異於圓。

    教中行相。

    無不隔異。

    故以别為名也。

     △二釋三。

    初略辨名義二。

    初正釋。

     此教明界外獨菩薩法。

    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别前二教。

    别後圓教。

    故名别也。

     【□注】此教明因緣假名。

    無量四聖谛理。

    的化菩薩。

    不涉二乘。

    别義略明有八。

    謂教理智斷等也。

    教。

    則獨被菩薩。

    理。

    則隔曆三谛。

    智。

    則三智次第。

    斷。

    則三惑前後。

    行。

    則五行差别。

    位。

    則位不相收。

    因。

    則一因逈出。

    果。

    則一果不融(釋簽一十五雲。

    在因說理。

    不在二邊。

    故雲逈出。

    複說果理。

    諸位差别。

    故雲不融)。

     【■記】此明教中。

    行相逈異不同。

    故得别名。

    良有由也。

    所言八義者。

    如四教義雲。

    一教别。

    佛說恒沙法。

    獨為菩薩。

    不通二乘。

    二理别。

    藏識有恒沙俗谛之理。

    三智别。

    道種智也。

    四斷别。

    塵沙無知。

    界外見思斷也。

    五行别。

    曆塵沙劫。

    行諸波羅密。

    自行化他。

    六位别。

    三十心伏無明。

    是賢位。

    十地發真斷無明。

    是聖位也。

    七因别。

    無礙金剛之因也。

    八果别。

    解脫。

    涅盤。

    四德。

    異二乘也。

    是知文與此異。

    義則同也。

    小注引釋簽以明因果别義。

    言一因逈出者。

    對他顯異。

    不同通教三乘通修。

    今一道出離。

    逈超二乘。

    亦離二邊以顯中故也。

    言一果不融者。

    謂四德三身。

    各不融會。

    不能一德一切德。

    一身一切身故。

    或問。

    既雲别義有八。

    今但名别教者何也。

    答。

    若不知别教。

    何以得知别理。

    乃至别果。

    以是而知。

    但名别教也。

     【□注】獨被菩薩。

    故别前。

    隔曆次第故别後。

     【■記】此明前後隔異故以得别之名也。

    獨菩薩法者。

    不同前之三教。

    三乘鼎立。

    故雲别前。

    隔曆次第者。

    不同後之圓教。

    圓融無礙。

    故雲别後也。

     △二引證。

     涅盤雲。

    四谛因緣有無量相。

    非聲聞緣覺所知。

     【□注】涅盤雲等。

    乃聖行品明四種四谛中無量四谛。

    即别教義。

    謂苦集滅道各有因緣。

    皆有無量相。

    是菩薩法。

    豈二乘所知。

    乃以涅盤對鹿苑說。

    故雲非聲聞等也。

    此證别前藏通。

     【■記】此明涅盤證成别前義。

    而疏中辨雲。

    夫無量者。

    非超然出四谛外種别不同。

    故涅盤疏雲。

    經謂分别校計。

    有無量種。

    若委論者。

    應從地獄。

    乃至於佛。

    凡聖五陰。

    種别不同。

    於一一陰。

    複更分别無量界入。

    豈聲聞緣覺所知。

    是無量苦谛。

    從獄至佛。

    行業不同。

    一一行業。

    分别校計。

    亦有無量種。

    非聲聞緣覺所知。

    是無量集谛。

    從獄至佛。

    應以何身。

    應說何法。

    令其修學。

    一一身法。

    分别校計。

    有無量法門。

    以為眷屬。

    亦非聲聞緣覺所知。

    是無量道谛。

    從獄至佛。

    因緣不同。

    一一解脫。

    複有無量解脫。

    分别校計。

    有無量種。

    非聲聞緣覺所知。

    是無量滅谛。

    如此四境。

    既異有作無生。

    亦非二乘中智所及也。

    乃以涅盤對鹿苑說者。

    斷經意也。

    謂以涅盤經中之無量四聖行。

    以對鹿苑之生滅四谛而說。

    故雲獨菩薩法。

    非聲聞緣覺之所知也。

     △二正列位行二。

    初略示。

     諸大乘經。

    廣明菩薩曆劫修行。

    行位次第。

    互不相攝。

    此并别教之相也。

     【□注】諸大乘經等者。

    釋簽四(十二)指華嚴方等般若行法。

    即是其相。

    然方等中多以别行。

    斥於小行。

    般若中多以别法。

    展轉融通。

    華嚴正當曆别之行(文)。

     【■記】此總明諸部曆别行相。

    皆别教所收也。

    初三句。

    總列諸部行相。

    次二行别明行相大意。

    言方等别行者。

    别行雖多。

    而不外乎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二語。

    言之盡矣。

    斥於小行者。

    如淨名。

    舍利弗去華。

    迦葉自鄙等。

    般若以别融通者。

    大品以共不共般若。

    令空生身子轉教菩薩。

    會一切法皆摩诃衍是也。

    華嚴正當曆别之行者。

    如經十地品。

    廣列行布法門。

    法界品。

    明善财於一善知識所。

    各聞一法為行。

    或如幻三昧。

    或投岩赴火。

    算砂相黡發菩提心等。

    種種諸行。

    皆言佛法如海。

    我唯知此一種法門。

    餘非所知。

    乃知一百一十善知識。

    一一法門。

    悉皆如是。

     【□注】如别行玄下(四)别行記下(六)既時長行遠。

    次第隔曆。

    此證别後圓教。

     【■記】此引别行玄記證成别後之義。

    即觀音玄雲。

    别教雖明中道。

    為鈍根人方便說中。

    次第顯理。

    廣明曆劫修行。

    故大品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修行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次第修習恒沙法門。

    助顯中道。

    前卻四住。

    次破塵沙。

    後破無明。

    十信通伏諸惑。

    而正伏四住。

    十住通伏諸惑。

    而正斷四住。

    成一切智。

    十行出假斷無知。

    成道種智。

    兼伏界外塵沙。

    十向斷界外塵沙。

    成道種智。

    正修中道。

    伏無明。

    十地斷無明。

    見佛性。

    成一切種智。

    譬如燒金。

    塵垢先去。

    然後镕金。

    次第斷結。

    亦複如是。

    此菩薩發心秉法慈悲修行。

    自斷無明。

    成就真應。

    大誓慈悲。

    熏於法界。

    衆生機感。

    即拔苦與樂。

    此是從空出假。

    觀道種智。

    别教義也。

    記雲。

    教诠中道。

    故異前二。

    顯理次第。

    故異後圓。

    故名為别。

    不共般若。

    不共二乘。

    故别前教。

    圓非不共。

    故未别後。

    不名不共。

    意在於茲。

    又明行相次第中雲。

    雖說衆生見聞覺知體是佛性。

    而全起作三種之惑。

    故須用此覺知之性。

    觀空破有。

    觀假破空。

    待二均平。

    方照本性中道之覺。

    故名方便次第顯理。

    既有如此迂回。

    故須經曆塵劫。

    從初标志。

    次第修學。

    恒沙觀智。

    破恒沙惑。

    顯如來藏恒沙性德。

    故緣無量四谛發心。

    又明伏斷相中。

    先法雲。

    十信緣中。

    通伏三惑。

    心正着有。

    要先觀空。

    伏斷四住。

    方袪滞有。

    複偏着空。

    故觀六界藥病。

    成就體析八門道種。

    又觀四聖惑智因。

    緣無量作八門道種。

    二觀既成。

    故照中道。

    此時三觀。

    隻在一心。

    别向圓修。

    斯之謂欤。

    次喻雲。

    圓譬冶鐵作器。

    别喻煉金作器。

    冶謂镕鑄。

    淳樸頓融。

    任運粗垢先落。

    别觀次第顯中。

    有意先觀二谛。

    故使二惑先除。

    菩薩期真。

    應先利物。

    初雖次第修。

    後能圓應也。

    問。

    别向圓修。

    何但結為出假之智。

    答。

    從勝受名故。

    約教道故。

    如輔行雲。

    一教始終。

    雖具三谛。

    若入證道。

    不複名别。

    是故别教但在於假也。

    末一句。

    是結證。

     △二詳列二。

    初總依諸經列位二。

    初正列。

     華嚴明十住。

    十行。

    十回向。

    為賢。

    十地。

    為聖。

    妙覺。

    為佛。

    纓絡明五十二位。

    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

    勝天王明十地。

    涅盤明五行。

     【□注】此出諸大乘經行位次第之義。

    華嚴前無十信。

    後無等覺。

    於十住品前。

    明十梵行。

    自古講者。

    指為十信。

     【■記】此列諸經行位次第。

    皆别教所攝也。

    注中先揀華嚴本部。

    自無前後因位。

    古德敷演。

    皆以十梵行之淨業。

    即十信人所熏修也。

    如華嚴疏雲。

    十信自不成位。

    謂是方便。

    可以攝在住中。

    等覺。

    因位之極。

    通稱為頂。

    故無等覺之名。

    今疏不論十信成位不成位。

    皆以三品别答信問。

    謂十信有解行德三。

    以菩薩問明品。

    明信之解。

    梵行品。

    明信之行。

    賢首品。

    明信之德用。

    今指十梵行者。

    蓋淨行品。

    乃随事造修。

    悲智兼導。

    至此純熟。

    了心自性。

    悲智無二。

    正顯自他梵行至淨。

    為入住之因。

    是十信位之所修行。

    以是而知。

    十梵行者。

    即可以指於十信之位也。

     【■補】十梵者。

    謂身。

    身業。

    口。

    口業。

    意。

    意業。

    及佛法僧戒。

    解見輔行。

    茲不繁載。

     【□注】四念處三(初)於十住中。

    多明圓義。

    於登地中。

    多明别義。

    (文)故華嚴位。

    義通圓别。

    今且示别。

    故雲住行向為賢。

    十地妙覺為聖。

     【■記】此明經義。

    以示今文判賢聖意。

    義通圓别者。

    釋簽雲。

    始從住前。

    至登住來。

    全是圓義。

    從二住至七住。

    文相次第又似别義。

    於七住中。

    又辨一多相即自在。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

    說十地勝進行。

    有十一品。

    第七品不思議法。

    明果德十普賢行等。

    此皆屬圓。

    餘皆屬别也。

    然華嚴圓融行布。

    無盡重重。

    固是多說於圓。

    今且示别以分賢聖者。

    以住行向三十心義明伏惑。

    是故為賢。

    十地方明斷惑。

    是故為聖。

    以是約位。

    别之所攝也。

     【□注】本業璎珞。

    亦明六輪。

    如法數對。

     【■記】輔行雲。

    依璎珞經。

    明位有六。

    展轉從淺至深。

    故名為輪。

    又一一位皆破結惑。

    故約輪義以明摧碾。

    言六輪相對者。

    謂住行向地等妙。

    如次對於鐵。

    銅。

    銀。

    金。

    琉璃。

    摩尼。

    水約輪。

     【■補】今明因位。

    退妙覺加十信。

    以為六輪。

    以妙覺位中無惑可破。

    不成輪義也。

     【□注】金光明指真谛所譯者。

     【■記】金光明共五譯。

    而有六本。

    今所指者。

    乃西天竺真谛法師於梁朝之所翻也。

    言六本者。

    五譯之外有隋朝大興善寺寶貴法師。

    閱諸譯各有繁簡。

    由是太繁者删之。

    不足者補之。

    合成一部八卷二十四品。

    共成六本也。

    然真谛三藏所譯。

    金光明帝王經。

    名最委悉。

    故大師用之以定華梵。

    今在藏者。

    僅存三譯。

    并真谛所譯者。

    沒之久矣。

    無由再考者矣。

     【□注】勝天王。

    即般若也。

     【■記】勝天王是般若八部中之一。

    於中但明十地佛地。

    而不辨三十心及等覺也。

     【□注】五行者。

    聖梵天病嬰兒也。

     【■記】涅盤明聖行有三。

    謂戒定慧。

    戒者。

    菩薩欲拔苦集。

    而起大悲。

    興兩誓願。

    欲與道滅。

    而起大慈。

    興兩誓願。

    發誓願已。

    次則修行。

    棄家舍欲。

    白四羯磨。

    持性重戒。

    息世譏嫌。

    等無差别。

    回向具足無上戒等。

    是名戒聖行。

    定者。

    一世間禅。

    二出世禅。

    三上上禅。

    如前四卷初明。

    慧者。

    四種四谛慧。

    謂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等也。

    是名慧聖行。

    梵行。

    梵者。

    淨也。

    即是無緣慈悲喜舍。

    菩薩以大涅盤心。

    修於梵行。

    得無畏地。

    具二十五王三昧。

    無方大用。

    具一切功德莊嚴。

    故名梵行也。

    天行。

    謂第一義天天然之理。

    此語道前。

    由理成行。

    名梵。

    此語道中。

    由行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