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香。
又雲。
入不二法門。
般若明最上乘。
涅盤明一心五行。
又經雲。
有人入大海浴。
已用一切諸河之水。
又娑伽羅龍。
澍車軸雨。
唯大海能受。
餘地不堪。
又搗萬種香為丸。
若燒一塵。
具足衆氣。
【□注】開示悟入。
如前釋。
【■記】謂十住。
破無明。
開如來藏。
見實相理。
名開。
十行。
惑障既除。
知見體顯。
法界衆德。
顯示分明。
名示。
十向障除體顯。
法界分明。
事理圓融。
更無二趣。
名悟。
十地。
事理既融。
自在無礙。
流注任運。
從阿至荼。
入薩婆若海。
名入。
【□注】初發心者。
三因性開發。
即初住位。
二住已去。
莫不皆然。
故結雲圓四十二位。
【■記】三因性發即初住者。
觀經疏雲。
分證佛者。
初發心住。
一發一切發。
發一切功德。
發一切智慧。
發一切境界。
不前不後。
亦不一時。
鈔雲。
住名發心。
發本覺心也。
常寂常照。
寂照雙融。
是本圓覺。
即一而三。
不發而發。
故成三發。
皆言一切者。
法界無外。
攝法不遺。
諸佛衆生。
色心依正。
同一覺體。
全體為緣。
全體為了。
全體為正。
緣因發故。
了正亦發。
了因發故。
緣正亦發。
正因發故。
緣了亦發。
蓋三法圓融。
發則俱發。
緣發名功德。
能資成故。
了發名智慧。
能觀照故。
正發名境界。
是所顯故。
當知初住既爾。
後四十一位無不皆然。
【□注】薝蔔等者。
薝蔔。
翻黃華。
觀衆生品。
天女诃身子之文。
淨名空室。
表常寂光。
【■記】薝蔔。
西域近海岸樹。
金翅鳥來即栖其上。
維摩經雲。
舍利弗問天女。
汝於三乘。
為何志求。
天曰。
以聲聞法。
化衆生故。
我為聲聞。
以因緣法。
化衆生故。
我為辟支佛。
以大悲法。
化衆生故。
我為大乘。
舍利弗。
如人入薝蔔林。
不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
但聞諸佛功德之香。
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之香也。
末句是輔行文。
引表經旨。
如輔行雲。
淨名空室。
表常寂光。
是故入者。
唯齅佛乘。
【□注】入不二法門者。
彼經三十一菩薩。
各說入不二法門已。
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雲。
如我意者。
於一切法。
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歎雲。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文)須知三十一菩薩。
乃以有言言於無言。
文殊乃以無言言於無言。
淨名乃以無言無言。
故文殊歎雲。
是真入不二法門也。
【■記】華嚴疏雲。
然此經意。
前後相成。
共顯經旨。
若辨優劣。
或三重四重。
三重者。
一。
諸菩薩以無二遣二。
以言顯說。
似有不二可說。
對二明不二。
非絕待也。
二。
文殊以言遣言。
明無不二可說。
令忘言會旨。
三。
維摩無言顯理。
謂本自無言。
不待更遣。
是為三也。
言四重者。
文殊以言印彼。
又明言即無言。
若欲合者。
前後三段反覆相成。
但為一義。
初文殊以言顯無言。
次淨名無言印無言。
後文殊以言印無言。
三段。
二人共顯絕言之理。
前三十一菩薩。
以無二遣二。
後二大士以無言遣言。
但有二節。
若更合者。
若無諸菩薩以言遣二。
空有絕言。
何由顯理。
是則前諸菩薩假言顯理。
後二大士以無言顯理。
言與無言雙忘。
皆真不二矣。
故雖三節。
一緻無違。
是則皆成圓教法門也。
【□注】般若明最上乘者。
金剛經雲。
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
涅盤雲。
複有一行。
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盤佛性之理。
【■記】言最上乘者。
謂四教有十六門。
門門有無量行。
所謂藏不如通。
通不若别。
别何似圓。
是以圓教法門。
為最上乘也。
言一心五行者。
聖行品文。
疏标不次第行。
為三。
一标行名。
謂複有一行。
二人。
謂如來。
以如來因行。
即因人也。
三法。
謂大乘大涅盤經。
大乘即圓因。
涅盤即圓果。
即因而果。
具足無缺。
是為一行一切行也。
【■補】大論雲。
從初發心。
常觀涅盤行道。
當知亦不出一心照十法界。
即空假中。
即空聖行具足。
即假梵病嬰兒行具足。
即中天行具足。
是為一心五行。
一行一切行也。
【□注】又經雲者。
大經雲。
譬如有人。
在大海浴。
當知是人已用一切諸河之水。
輔行一上(二十七)雲。
理具諸法。
如海水。
修觀行者。
如在浴也。
行攝一切。
名為已用(文)。
【■記】大經雲。
菩薩亦如是。
修習如是金剛三昧。
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
輔行下。
引釋經譬。
意明修習即理之圓行。
具足一切諸行。
猶如浴海。
已用諸河水也。
【□注】娑伽羅。
此翻鹹海。
如來龍王。
圓頓教雨。
為上根性。
不雨三教下類之地。
【■記】此釋重引華嚴雨車軸雨等文。
法譬俱可知也。
【□注】首楞嚴雲。
搗萬種香為丸。
若燒一塵。
具足衆氣。
(文)輔行一上(二十七)雲。
理性如丸。
觀行如燒。
諸法頓發。
名具衆氣(文)。
【■記】此引經以譬圓教之行門。
所謂一行一切行。
一修一切修。
一成一切成也。
輔行下。
引法合譬可知。
△二結成。
如是等類。
并屬圓教。
【■記】此結文之所歸屬也。
言如是者。
指确之辭也。
等類者。
猶言同流也。
謂承上法華。
華嚴。
淨名。
涅盤。
及首楞嚴等文義。
莫不同歸圓教之所攝也。
△二别依二經二。
初标名顯位。
今且依法華璎珞。
略明位次有八。
一五品弟子位。
(外凡出法華經)二十信位。
(内凡)三十住位。
(聖初)四十行。
五十回向。
六十地。
七等覺。
(是因位末)八妙覺(是果位)。
【□注】法華但有五品六根。
璎珞具明五十二位。
妙樂三(四)雲。
若雲圓位。
六即亦足。
何須更列四十二耶。
以分真位長。
故借别位分其品秩。
(文)或者據此。
謂圓教本無位次。
但借别顯圓。
然妙樂意以五十二位。
在經論中。
多被别人。
祖師用釋圓位。
故雲借耳。
又有雲五十二位名雖在别。
圓亦同用。
以分淺深。
豈可圓教全無位次。
大品四十二字。
華嚴初住八相。
法華五品六根。
皆圓義也。
故曰顯一理。
則始終無二。
存諸教。
則因果曆然。
既禀教修行。
安得無位耶。
【■記】妙玄雲。
平等法界。
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辨淺深。
既論悟不悟。
何妨辨淺深。
簽雲。
約理。
則證法無名。
約事。
則不無諸位。
故知悟即初住。
未悟即住前。
既許有悟不悟。
何妨論於淺深。
成五十二位耶。
是則圓教亦有淺深。
何言本無位次。
四十二字者。
補注頌雲。
阿啰波遮那邏陀。
婆茶沙和多夜咤。
迦娑磨伽佗阇簸。
馱奢呿叉哆若拖。
婆車魔火嗟伽佗。
拏頗歌醝遮咤荼。
華嚴初住八相。
解見前文。
法華五品六根者。
分别功德品明如來滅後。
五品觀行位。
法師功德品。
明六根清淨位。
如是等經義。
皆明圓位也。
【■補】妙玄雲。
有言圓教頓悟。
一悟即佛。
無複位次之殊。
說十地者。
為鈍根耳。
如思益雲。
如此頓悟妙理之學。
不從一地至一地。
又有雲。
圓教既是頓悟。
初心一悟。
即究竟圓極。
有四十二位者。
為鈍根方便立淺深名耳。
又引楞伽雲。
初地即二地。
二地即三地。
寂滅真如。
有何位次耶。
已上悉皆偏釋。
而不知法界平等。
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論淺深。
既論悟否。
焉得而不辨哉。
檢大乘經明理究竟。
無過華嚴。
大集大品。
法華涅盤。
雖明法界平等。
無說無示。
而菩薩行位炳然。
故還約七位。
以明圓教之位也。
【□注】又揀諸文。
開合有四。
一。
開前合後。
如大經三十三天。
(住行向為三十。
地等妙為三)二。
合前開後。
如仁王十四般若。
(合三十心為三。
十地為十。
等覺為一。
總十四忍轉入佛心。
名之為智)三。
前後俱開。
如大品四十二字。
(對四十二位)四。
前後俱合。
如法華開示悟入。
及遊四方。
(對。
四十位)妙宗上(二十三)。
【■記】一開前合後下。
指大經。
然大經前後各處稱三十三天。
疏中并不對位。
唯二卷雲。
如人遠行。
中路疲極。
寄止他舍。
卧寐中大火卒起。
即時驚窹。
作自思惟。
我今定死無疑。
即便命終生忉利天。
疏開六親義。
謂遠行譬理觀。
中路譬名字觀。
寄止他舍譬觀行觀。
即時驚窹譬相似觀。
生忉利天譬分真觀起。
此譬兩成就。
三十二臣。
即分真義。
若就一主。
即究竟義。
今準是義。
開前合後對四十二位也。
然妙玄雲。
大經明三十三天不死甘露。
将臣共服。
此譬諸位開前為三十心。
合十地為一。
等覺為一。
譬三十二臣。
喻因位。
妙覺為主。
喻果位。
君臣同服甘露。
因果俱證常樂。
若不以圓位釋之。
此文難會也。
二合前開後下。
仁王經教化品雲。
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
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謂信忍。
止忍。
堅忍。
善覺忍。
離達忍。
明慧忍。
炎慧忍。
勝慧忍。
現忍。
遠達忍。
等覺忍。
慧光忍。
灌頂忍。
圓覺忍。
是也。
又雲。
五忍是菩薩法。
伏忍上中下。
信忍上中下。
順忍上中下。
無生忍上中下。
寂滅忍上中下。
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
乃至雲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
五忍中十四忍。
疏雲。
略即五忍。
廣即十四。
謂三賢是三。
十地乃佛地成十四。
今合前開後。
對圓位四十二也。
三前後俱開下。
指大品說四十二字。
後結雲。
一字皆入四十二字。
四十二字亦入一字。
南嶽用表四十二位。
初阿字表初住。
乃至後荼字。
表妙覺。
故雲過荼無字可說。
故今前後對圓家四十二位也。
四前後俱合下。
指法華雲。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譬喻品雲。
諸子是時。
歡喜踴躍。
乘是寶乘。
遊於四方。
天台於是二文。
皆對住行向地。
今前後俱合。
對四十位也。
妙宗下。
指證四句。
文雲。
用彼大經月愛喻。
十五日月。
對四十二圓因果位。
皆智光增。
惑暗減。
初之三日。
對住行向三十位。
初四至十三日。
對十地。
十四日。
對等覺。
十五日對妙覺。
合前三十。
開後十地也。
若三十三天同服甘露。
對四十二位皆證常理。
開前三十位。
對三十三天。
合後十地。
用對一天。
等覺。
對一天。
妙覺極位。
用對一天也。
若四十二字。
字字互具四十二字。
對圓證四十二位。
位位相收。
前後俱開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對圓真因四十位者。
前後俱合也。
是則與今大同小異。
今舉十四般若。
明合前開後。
舉妙宗。
亦明合前開後。
是為小異也。
【□注】又棱嚴明位有六十。
前加三漸次。
(名字即)及立乾慧地。
(觀行即)向後地前立四加行。
并常五十二位。
共成六十。
【■記】楞嚴經雲。
雲何名三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又雲。
欲愛乾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圓明。
蓥十方界。
乾有其慧。
名乾慧地。
又雲。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木。
欲然其火。
名為暖地。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
善德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是為四加行也。
并常所明十信。
名相似即。
住行向地等覺。
名分真即。
妙覺。
名究竟即。
為六十位也。
略明标名顯位竟。
卷八之下
又雲。
入不二法門。
般若明最上乘。
涅盤明一心五行。
又經雲。
有人入大海浴。
已用一切諸河之水。
又娑伽羅龍。
澍車軸雨。
唯大海能受。
餘地不堪。
又搗萬種香為丸。
若燒一塵。
具足衆氣。
【□注】開示悟入。
如前釋。
【■記】謂十住。
破無明。
開如來藏。
見實相理。
名開。
十行。
惑障既除。
知見體顯。
法界衆德。
顯示分明。
名示。
十向障除體顯。
法界分明。
事理圓融。
更無二趣。
名悟。
十地。
事理既融。
自在無礙。
流注任運。
從阿至荼。
入薩婆若海。
名入。
【□注】初發心者。
三因性開發。
即初住位。
二住已去。
莫不皆然。
故結雲圓四十二位。
【■記】三因性發即初住者。
觀經疏雲。
分證佛者。
初發心住。
一發一切發。
發一切功德。
發一切智慧。
發一切境界。
不前不後。
亦不一時。
鈔雲。
住名發心。
發本覺心也。
常寂常照。
寂照雙融。
是本圓覺。
即一而三。
不發而發。
故成三發。
皆言一切者。
法界無外。
攝法不遺。
諸佛衆生。
色心依正。
同一覺體。
全體為緣。
全體為了。
全體為正。
緣因發故。
了正亦發。
了因發故。
緣正亦發。
正因發故。
緣了亦發。
蓋三法圓融。
發則俱發。
緣發名功德。
能資成故。
了發名智慧。
能觀照故。
正發名境界。
是所顯故。
當知初住既爾。
後四十一位無不皆然。
【□注】薝蔔等者。
薝蔔。
翻黃華。
觀衆生品。
天女诃身子之文。
淨名空室。
表常寂光。
【■記】薝蔔。
西域近海岸樹。
金翅鳥來即栖其上。
維摩經雲。
舍利弗問天女。
汝於三乘。
為何志求。
天曰。
以聲聞法。
化衆生故。
我為聲聞。
以因緣法。
化衆生故。
我為辟支佛。
以大悲法。
化衆生故。
我為大乘。
舍利弗。
如人入薝蔔林。
不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
但聞諸佛功德之香。
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之香也。
末句是輔行文。
引表經旨。
如輔行雲。
淨名空室。
表常寂光。
是故入者。
唯齅佛乘。
【□注】入不二法門者。
彼經三十一菩薩。
各說入不二法門已。
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雲。
如我意者。
於一切法。
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歎雲。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文)須知三十一菩薩。
乃以有言言於無言。
文殊乃以無言言於無言。
淨名乃以無言無言。
故文殊歎雲。
是真入不二法門也。
【■記】華嚴疏雲。
然此經意。
前後相成。
共顯經旨。
若辨優劣。
或三重四重。
三重者。
一。
諸菩薩以無二遣二。
以言顯說。
似有不二可說。
對二明不二。
非絕待也。
二。
文殊以言遣言。
明無不二可說。
令忘言會旨。
三。
維摩無言顯理。
謂本自無言。
不待更遣。
是為三也。
言四重者。
文殊以言印彼。
又明言即無言。
若欲合者。
前後三段反覆相成。
但為一義。
初文殊以言顯無言。
次淨名無言印無言。
後文殊以言印無言。
三段。
二人共顯絕言之理。
前三十一菩薩。
以無二遣二。
後二大士以無言遣言。
但有二節。
若更合者。
若無諸菩薩以言遣二。
空有絕言。
何由顯理。
是則前諸菩薩假言顯理。
後二大士以無言顯理。
言與無言雙忘。
皆真不二矣。
故雖三節。
一緻無違。
是則皆成圓教法門也。
【□注】般若明最上乘者。
金剛經雲。
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
涅盤雲。
複有一行。
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盤佛性之理。
【■記】言最上乘者。
謂四教有十六門。
門門有無量行。
所謂藏不如通。
通不若别。
别何似圓。
是以圓教法門。
為最上乘也。
言一心五行者。
聖行品文。
疏标不次第行。
為三。
一标行名。
謂複有一行。
二人。
謂如來。
以如來因行。
即因人也。
三法。
謂大乘大涅盤經。
大乘即圓因。
涅盤即圓果。
即因而果。
具足無缺。
是為一行一切行也。
【■補】大論雲。
從初發心。
常觀涅盤行道。
當知亦不出一心照十法界。
即空假中。
即空聖行具足。
即假梵病嬰兒行具足。
即中天行具足。
是為一心五行。
一行一切行也。
【□注】又經雲者。
大經雲。
譬如有人。
在大海浴。
當知是人已用一切諸河之水。
輔行一上(二十七)雲。
理具諸法。
如海水。
修觀行者。
如在浴也。
行攝一切。
名為已用(文)。
【■記】大經雲。
菩薩亦如是。
修習如是金剛三昧。
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
輔行下。
引釋經譬。
意明修習即理之圓行。
具足一切諸行。
猶如浴海。
已用諸河水也。
【□注】娑伽羅。
此翻鹹海。
如來龍王。
圓頓教雨。
為上根性。
不雨三教下類之地。
【■記】此釋重引華嚴雨車軸雨等文。
法譬俱可知也。
【□注】首楞嚴雲。
搗萬種香為丸。
若燒一塵。
具足衆氣。
(文)輔行一上(二十七)雲。
理性如丸。
觀行如燒。
諸法頓發。
名具衆氣(文)。
【■記】此引經以譬圓教之行門。
所謂一行一切行。
一修一切修。
一成一切成也。
輔行下。
引法合譬可知。
△二結成。
如是等類。
并屬圓教。
【■記】此結文之所歸屬也。
言如是者。
指确之辭也。
等類者。
猶言同流也。
謂承上法華。
華嚴。
淨名。
涅盤。
及首楞嚴等文義。
莫不同歸圓教之所攝也。
△二别依二經二。
初标名顯位。
今且依法華璎珞。
略明位次有八。
一五品弟子位。
(外凡出法華經)二十信位。
(内凡)三十住位。
(聖初)四十行。
五十回向。
六十地。
七等覺。
(是因位末)八妙覺(是果位)。
【□注】法華但有五品六根。
璎珞具明五十二位。
妙樂三(四)雲。
若雲圓位。
六即亦足。
何須更列四十二耶。
以分真位長。
故借别位分其品秩。
(文)或者據此。
謂圓教本無位次。
但借别顯圓。
然妙樂意以五十二位。
在經論中。
多被别人。
祖師用釋圓位。
故雲借耳。
又有雲五十二位名雖在别。
圓亦同用。
以分淺深。
豈可圓教全無位次。
大品四十二字。
華嚴初住八相。
法華五品六根。
皆圓義也。
故曰顯一理。
則始終無二。
存諸教。
則因果曆然。
既禀教修行。
安得無位耶。
【■記】妙玄雲。
平等法界。
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辨淺深。
既論悟不悟。
何妨辨淺深。
簽雲。
約理。
則證法無名。
約事。
則不無諸位。
故知悟即初住。
未悟即住前。
既許有悟不悟。
何妨論於淺深。
成五十二位耶。
是則圓教亦有淺深。
何言本無位次。
四十二字者。
補注頌雲。
阿啰波遮那邏陀。
婆茶沙和多夜咤。
迦娑磨伽佗阇簸。
馱奢呿叉哆若拖。
婆車魔火嗟伽佗。
拏頗歌醝遮咤荼。
華嚴初住八相。
解見前文。
法華五品六根者。
分别功德品明如來滅後。
五品觀行位。
法師功德品。
明六根清淨位。
如是等經義。
皆明圓位也。
【■補】妙玄雲。
有言圓教頓悟。
一悟即佛。
無複位次之殊。
說十地者。
為鈍根耳。
如思益雲。
如此頓悟妙理之學。
不從一地至一地。
又有雲。
圓教既是頓悟。
初心一悟。
即究竟圓極。
有四十二位者。
為鈍根方便立淺深名耳。
又引楞伽雲。
初地即二地。
二地即三地。
寂滅真如。
有何位次耶。
已上悉皆偏釋。
而不知法界平等。
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論淺深。
既論悟否。
焉得而不辨哉。
檢大乘經明理究竟。
無過華嚴。
大集大品。
法華涅盤。
雖明法界平等。
無說無示。
而菩薩行位炳然。
故還約七位。
以明圓教之位也。
【□注】又揀諸文。
開合有四。
一。
開前合後。
如大經三十三天。
(住行向為三十。
地等妙為三)二。
合前開後。
如仁王十四般若。
(合三十心為三。
十地為十。
等覺為一。
總十四忍轉入佛心。
名之為智)三。
前後俱開。
如大品四十二字。
(對四十二位)四。
前後俱合。
如法華開示悟入。
及遊四方。
(對。
四十位)妙宗上(二十三)。
【■記】一開前合後下。
指大經。
然大經前後各處稱三十三天。
疏中并不對位。
唯二卷雲。
如人遠行。
中路疲極。
寄止他舍。
卧寐中大火卒起。
即時驚窹。
作自思惟。
我今定死無疑。
即便命終生忉利天。
疏開六親義。
謂遠行譬理觀。
中路譬名字觀。
寄止他舍譬觀行觀。
即時驚窹譬相似觀。
生忉利天譬分真觀起。
此譬兩成就。
三十二臣。
即分真義。
若就一主。
即究竟義。
今準是義。
開前合後對四十二位也。
然妙玄雲。
大經明三十三天不死甘露。
将臣共服。
此譬諸位開前為三十心。
合十地為一。
等覺為一。
譬三十二臣。
喻因位。
妙覺為主。
喻果位。
君臣同服甘露。
因果俱證常樂。
若不以圓位釋之。
此文難會也。
二合前開後下。
仁王經教化品雲。
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
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謂信忍。
止忍。
堅忍。
善覺忍。
離達忍。
明慧忍。
炎慧忍。
勝慧忍。
現忍。
遠達忍。
等覺忍。
慧光忍。
灌頂忍。
圓覺忍。
是也。
又雲。
五忍是菩薩法。
伏忍上中下。
信忍上中下。
順忍上中下。
無生忍上中下。
寂滅忍上中下。
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
乃至雲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
五忍中十四忍。
疏雲。
略即五忍。
廣即十四。
謂三賢是三。
十地乃佛地成十四。
今合前開後。
對圓位四十二也。
三前後俱開下。
指大品說四十二字。
後結雲。
一字皆入四十二字。
四十二字亦入一字。
南嶽用表四十二位。
初阿字表初住。
乃至後荼字。
表妙覺。
故雲過荼無字可說。
故今前後對圓家四十二位也。
四前後俱合下。
指法華雲。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譬喻品雲。
諸子是時。
歡喜踴躍。
乘是寶乘。
遊於四方。
天台於是二文。
皆對住行向地。
今前後俱合。
對四十位也。
妙宗下。
指證四句。
文雲。
用彼大經月愛喻。
十五日月。
對四十二圓因果位。
皆智光增。
惑暗減。
初之三日。
對住行向三十位。
初四至十三日。
對十地。
十四日。
對等覺。
十五日對妙覺。
合前三十。
開後十地也。
若三十三天同服甘露。
對四十二位皆證常理。
開前三十位。
對三十三天。
合後十地。
用對一天。
等覺。
對一天。
妙覺極位。
用對一天也。
若四十二字。
字字互具四十二字。
對圓證四十二位。
位位相收。
前後俱開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對圓真因四十位者。
前後俱合也。
是則與今大同小異。
今舉十四般若。
明合前開後。
舉妙宗。
亦明合前開後。
是為小異也。
【□注】又棱嚴明位有六十。
前加三漸次。
(名字即)及立乾慧地。
(觀行即)向後地前立四加行。
并常五十二位。
共成六十。
【■記】楞嚴經雲。
雲何名三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又雲。
欲愛乾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圓明。
蓥十方界。
乾有其慧。
名乾慧地。
又雲。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木。
欲然其火。
名為暖地。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
善德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是為四加行也。
并常所明十信。
名相似即。
住行向地等覺。
名分真即。
妙覺。
名究竟即。
為六十位也。
略明标名顯位竟。
卷八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