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上

關燈
等覺佛。

    若望佛地。

    名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也。

    妙覺地。

    亦名妙覺性。

    是究竟佛菩提果。

    大涅盤之果果也。

     【■補】戒疏發隐雲。

    住者。

    信立之後。

    慧住於理。

    得位不退。

    名住。

    為習種性者。

    信住。

    皆研習空觀也。

    行者。

    既發真悟理。

    從此進趣。

    名行。

    為性種性者。

    行中分别十界差别種性也。

    回向者。

    回事向理。

    回因向果。

    回己功德向衆生。

    名回向。

    為道種性者。

    回向通中道也。

    地者。

    住持佛智。

    荷負衆生。

    名地。

    為聖種性者。

    地地證入聖境也。

    等覺有二義。

    一與佛無間。

    二猶去一等。

    今兼明之。

    言雖齊等。

    未極於妙。

    猶隔一等也。

    妙覺者。

    朗然大覺。

    乃至寂而常照。

    名妙覺地也。

     【□注】六種性者。

    種别性分也。

    地持第一雲。

    種性者。

    名為種子。

    名為界。

    名為性。

    (文種子不同有六界分)又性通六位。

    種局在因。

    故前四名種。

    等覺雖因。

    望前稱覺。

     【■記】此名六種性對位通局也。

    言種性者。

    種。

    謂種子。

    通因徹果。

    則有六位。

    性。

    謂性分。

    言因果六位。

    乃性中之本具也。

    若言因。

    故前四名種。

    若言果。

    故後一稱妙。

    而等覺介乎因窮果徹之際。

    妙猶未極。

    若望後。

    原隔一等。

    若望前。

    可稱為覺。

    故雲等覺性也。

     【□注】二種者。

    地持經雲。

    略說二種。

    性種性者。

    是菩薩六入殊勝。

    展轉相續。

    無始法爾。

    是名性種性。

    習種性者。

    若從先來。

    修善所得。

    是習種性(文)。

     【■補】性種性者。

    謂本性中具有無漏菩提種子性也。

    習種性者。

    謂無始來修習衆善增長所得種性也。

    會玄記雲。

    言總意别故。

    意顯第六意入中有第八識含藏無漏勝種子。

    不同有漏諸法。

    故名殊勝。

    自無始來。

    法爾而有。

    展轉相續不盡。

    以此種子。

    在藏識中。

    第八識體屬意處攝。

    故總名六入殊勝也。

    若準今家。

    不分八識。

    謂菩薩六入。

    即是但中佛性之理。

    超出空有。

    故名殊勝。

    是理。

    人人本具。

    始從凡夫。

    終至佛地皆不離此。

    但外凡仰信。

    内凡解行。

    登地分證。

    故言展轉相續。

    雖如此展轉。

    其體性無始自成。

    不由今有。

    故言無始法爾。

    是名性種性也。

    習種性者。

    過去生中。

    得聞正法。

    依教修善。

    所獲種子。

    或信住中修空所得。

    或十行中修假所得。

    或十向中修中所得。

    皆是增長數習。

    是名習種性也。

     【■備】辨訛雲。

    文中雖言六入。

    意在總意根。

    以總中含八識。

    第八最勝。

    法爾有種生現。

    現熏種。

    無始展轉。

    相續不斷故也。

     【□注】戒疏以六種對位後。

    複用二種者。

    以六位不出地前修習。

    登地證性。

    故用地持結攝六種。

    雖不顯标。

    意必如是。

    況梵網是華嚴結經。

    地持正宗華嚴。

    故宜用彼地持二種。

    結攝璎珞六種。

    又與約行教證。

    其義宛齊。

    故複例之。

     【■補】此明戒疏對位用意也。

    言意必如是者。

    以戒疏六種對位後。

    但明性習相先。

    引喻教證。

    複解行詳辨。

    對生法二佛。

    全不言以地持二種結攝六種。

    故曰雖不顯标。

    但推其意。

    必如是也。

    戒疏性習相先之文。

    如下引。

    始從性習二種。

    乃至言先教後證是也。

    有師标雲。

    六種。

    隻性習二種。

    性習。

    隻教證二道。

    玉師善得此意。

    故和融之。

     【□注】自古以戒疏文難。

    今準舊注戒疏雲。

    性習二種。

    若據位分。

    習種在前。

    性種在後。

    若據行論。

    性習同時。

    前後不定。

    (标約行中義)依體起用。

    (緣中道理起觀行用)先明性種。

    後明習種。

    尋用取體(從自行用取中道體)先習後性。

    (自依體下。

    釋同時不定義)與教證二道相似。

    就位以論。

    教道在前。

    證道在後。

    據行論之。

    教證同時。

    前後不定。

    (此标約行教證)依體起用。

    先證後教。

    (望證道理。

    起教道用)尋用取體。

    先教後證。

    (尋教道用。

    取中道體)習種能生報佛。

    性種能生法佛(文)(地前既論自行修習。

    至果合生報佛。

    登地證性。

    合生法佛。

    智與體冥。

    任運起用。

    故不論應佛也。

    異解備諸章藻)。

     【■補】舊注戒疏。

    有頂山記。

    澤山注。

    今恐指澤山注。

     【■備】疏明性習二種。

    約位習定在前性。

    定在後。

    約行前後不定。

    謂依體起用。

    先性後習。

    尋用取體。

    先習後性。

    教證二道亦然。

    約位教定在前。

    證定在後。

    約行前後不定。

    謂依體起用。

    先證後教。

    尋用取體。

    先教後證是也。

    此明前圖習種。

    對三十心。

    性種。

    對地等妙。

    與地持先明性種。

    後明習種。

    均符教意。

    不可偏難也。

     【□注】梵網經中。

    更有六種。

    一習種性。

    二長養性。

    (隻是研習增長。

    與習種性通對十住)三性種性。

    四不可壞性。

    (俗谛建立。

    故不可壞。

    與。

    性種性通。

    對十行)五道種。

    (十向)六正法性(通收聖種等妙三種)。

     【■記】此兼引梵網六性。

    對别位次。

    如文可知。

     【■記】此四念處六性對别。

    與釋簽列次小異。

    注中謂明扶大品故也。

    四念處雲。

    若扶三觀次第。

    須依大品。

    扶三觀者。

    欲以道慧。

    具足道種慧。

    當學般若。

    欲以道種慧。

    具足一切智。

    當學般若。

    欲以一切智。

    具足一切種智。

    當學般若。

    欲以一切種智。

    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

    初五方便伏見思。

    從假入空觀。

    十住是道種慧斷見思。

    從空入假。

    學道種慧斷塵沙。

    若從假入空。

    破偏假。

    從空入假。

    破偏空。

    至十回向中學不空不假一切智。

    伏無明。

    登地得一切種智。

    若至等覺。

    一時斷盡煩惱及盡。

    若不明等覺。

    隻十地斷煩惱習也。

    是為扶大品三觀也。

    故次約義結對璎珞六性。

    有少不同。

    複由道性二字義通兩向。

    釋簽取種性義。

    以性種性對十行。

    取中道義。

    以道種性對十向。

    四念處取化道義。

    以道種性對十行。

    取一性義。

    以性種性對十向。

    少不同也。

     【□注】從假入空觀者。

    次第三觀。

    出璎珞經。

    觀經疏三雲。

    假是虛妄俗谛也。

    空是審實真谛也。

    今欲去俗歸真。

    故言從假入空觀。

    妙宗上(廿六)雲。

    見思取境。

    無而謂有。

    虛假凡俗。

    知虛名谛。

    二空之理。

    是審實法。

    知實名谛。

    不究俗虛。

    莫知真實。

    要須照假。

    方得入空。

    是故名曰從假入空觀。

    妙玄三(十一)雲。

    住正修空。

    傍修假中。

    十行正修假。

    傍修中。

     【■記】此明别教三觀漸修。

    次第深入也。

    如璎珞經雲。

    從假入空。

    名二谛觀。

    從空入假。

    名平等觀。

    以是二觀。

    為方便道。

    因此二觀。

    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

    雙照二谛。

    心心寂滅。

    進入初地法流水中。

    名菩薩聖種性。

    無相法中。

    行於中道。

    而不二故。

    是為次第三觀之相也。

     【■備】辨訛雲。

    别既次第修於三觀。

    所以能正修空。

    傍修假中者。

    須知别教本意。

    不藉修空。

    但藉空為方便。

    意在下化衆生。

    故修假。

    期心佛果。

    故修中也。

     【□注】淨名略記下之上(十五)若約别教為語。

    正觀中道為慧眼者。

    於十住中遠所期耳。

    慧眼者。

    古德頌雲。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記】此因略記慧眼一語。

    引出五眼淺深優劣之不同也。

    如論雲。

    肉眼見近而不見遠。

    見前而不見後。

    見内而不見外。

    見晝而不見夜。

    見上而不見下。

    故雲礙而非通也。

    天眼者。

    遠近皆見。

    前後内外晝夜上下。

    悉皆無礙。

    故雲通而非礙也。

    慧眼者。

    天眼雖通。

    但見世間和合因緣所生。

    假名之物。

    乃有相之事。

    而不能見無相無作。

    無生無滅之理。

    此寂相之理。

    唯慧眼能了知。

    故雲了知空也。

    法眼者。

    慧眼雖了空理。

    而不能見衆生過去現在未來。

    舍身趣生。

    死此生彼。

    不了出世俗谛大事。

    不能入俗度生。

    何以故。

    無所分别故。

    而法眼能見生住異滅。

    自他一異等相。

    又能為世舟航作大導師。

    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衆生幾微。

    無不洞鑒。

    故雲唯觀俗也。

    佛眼者。

    法眼雖能照俗。

    而不普遍。

    獨有佛眼。

    又名大圓鏡智。

    如千日高懸。

    十方普照。

    世出世間。

    若事若理。

    若依若正。

    若性若相。

    若生若佛。

    莫不一體同觀。

    故雲照異體還同也。

    今言正觀中道。

    本屬佛眼。

    而雲為慧眼者。

    意顯十住開慧眼後。

    可以漸見二空之理。

    故雲遠所期耳。

     【□注】一切智者。

    觀音玄義下(初)雲。

    知一切内法内名。

    一切能知能解。

    一切外法外名。

    能知能解。

    但不能用一切道。

    起一切種。

    故名一切智。

    玄記下具釋。

     【■記】此釋十住成一切智之義也。

    玄記釋雲。

    内法内名者。

    謂理内所诠法相。

    及能诠名字。

    外法外名者。

    即理外所诠法相。

    及能诠名字。

    空觀若成。

    於此名相。

    悉皆體達無我我所。

    故雲内外能知能解。

    然其空智。

    但總達諸法無生。

    不能别知諸法緣起。

    故不能用諸佛道法。

    發起衆生善種也。

     【□注】初住斷見。

    即離四趣。

    身子昔生。

    至六住有退者。

    此見思俱斷。

    思既未盡。

    見亦餘殘。

    故有退堕。

    如四明答日本難教行錄。

     【■記】此節釋不知别住通惑。

    見思同斷之疑也。

    如教行錄問雲。

    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退。

    恐是爾前見思俱斷。

    至六心時。

    見猶未盡。

    六心尚退。

    别教初住。

    界内見惑皆已斷盡。

    豈第六住見猶未盡。

    退作凡夫耶。

    答。

    若常程别教。

    皆曰初住斷見。

    不起諸過。

    況見惑名數雖多。

    乃一位斷。

    思惑經諸位方盡。

    此常談别教分齊也。

    今曰身子六住尚退。

    複起重罪。

    恐有教門。

    以見思俱斷。

    至六心時。

    思猶未盡。

    見亦餘殘。

    牽堕惡道也。

     【■補】仁王經菩薩教化品雲。

    若得信心必不退。

    進入無生初地道。

    疏問。

    本業璎珞雲。

    十住中六住。

    正觀現前。

    值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則出七住。

    常不退轉。

    七住前。

    名退分。

    如佛初會。

    有八萬人退。

    淨目王子。

    法才王子。

    舍利弗等。

    欲入七住。

    值惡因緣。

    退落凡夫。

    不善惡中。

    作大邪見。

    今經不言退者。

    何耶。

    答。

    人心如面。

    各各不同。

    大聖随機。

    故亦差别。

    有說十行性種人。

    猶退堕地獄。

    又初阿僧祗劫有退堕者。

    璎珞言七住名住不退。

    七住已前即有退義。

    約教而斷也。

    初阿僧祇退者。

    三藏意。

    十行退者。

    通教意。

    十回向退者。

    别教意。

    十信退者。

    圓教意。

    今雲信不退。

    進入初住。

    即圓意也。

    文句明通教三不退義。

    亦曰六心已前。

    輕毛菩薩。

    其位猶退。

    七心已上。

    從初地至六地。

    名位不退也。

    此是借别教位名。

    名通教位耳。

    大師判教。

    明文若此。

    後輩無知。

    尚執異見。

    各诤是非。

    皆未曾細閱台宗大部故爾。

    如四明者。

    真可稱為山家之真傳焉。

    附釋六種性習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