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之上

關燈


    名寂滅忍。

    以初地得無漏信。

    是别教意也。

    故引疏以釋十信名伏忍位。

    然三賢内凡。

    尚為伏忍。

    況十信外凡乎。

    判位随機不同。

    仰信而已。

     【□注】與藏通齊者。

    格量伏惑義齊也(下去格量準此)。

     【■記】偈雲。

    七賢七位藏初機。

    通教位中一二齊。

    别信并圓五品位。

    見思初伏在凡居。

     【□注】此位出假。

    即名上根。

    淨名疏七(二十)雲。

    菩薩化物心重。

    自行則輕。

    故慈悲重者。

    不務斷結。

    從相似空解即便出假。

    見思未斷。

    故言有疾(文)。

     【■記】淨名疏下。

    證釋菩薩出假意。

    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也。

    有疾者。

    稱為導師也。

     △二内凡三。

    初十住二。

    初正明十住位次。

     次明十住者。

     【□注】四教義四(五)雲。

    此十通名住者。

    會理之心。

    名之為住。

     【■記】此節釋明住名之所以也。

    儀文一句。

    是标征。

    注文。

    是引釋。

    仁王經雲。

    入理般若。

    名住。

    華嚴蔬雲。

    慧住於理。

    名住。

    理為所住。

    慧為能住。

    是能所合釋也。

     一發心住。

    (斷三界見惑盡。

    與藏教初果。

    通教八人見地齊)二治地。

    三修行。

    四生貴。

    五具足方便。

    六正心。

    七不退(已上六住。

    斷三界思惑盡。

    得位不退。

    與藏通二佛齊)。

     【■備】辨訛雲。

    論别七住所斷惑。

    應言與藏通二乘齊。

    今言二佛齊者。

    當知藏通。

    果佛位勝二乘。

    若論斷惑。

    則無異也。

     【■記】初住斷見盡者。

    四教義雲。

    體假入空觀成。

    發真無漏。

    見真谛理。

    斷界内見思九十八使。

    名發心住。

    乃是以伏從斷。

    故言斷九十八使。

    其實隻斷見惑八十八使。

    伏思惑十使。

    頌雲。

    果位須陀預聖流。

    與通三四地齊俦。

    并連别住圓初信。

    八十八使正方休。

    又二住至七住與藏通二佛齊者。

    頌雲。

    圓别信住二之七。

    藏通極果皆同級。

    同除四住證偏真。

    内外塵沙分斷伏。

    故雲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也。

     【■補】發心住有二義。

    一發真解。

    住偏真法性理。

    二出中道似解。

    住第一義佛性理。

    若生偏真解。

    即通教八人見地智斷齊。

    生中道似解。

    是初得别教善有漏五陰。

    入别教内凡性地柔順忍位。

     【□注】於諸劫中。

    行十信心。

    不作邪見。

    廣求智慧。

    名發心住。

     【■記】璎珞經雲。

    是上進分善根人。

    若一劫。

    二劫。

    一恒沙佛。

    二恒沙佛所。

    行十信心。

    信常住三寶。

    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

    修一切行。

    一切法門。

    乃至始入空界。

    故名住。

    依仁王起信。

    即十千劫來。

    修信行滿。

    入位不退。

    創起大心。

    發心即住。

    名發心住。

    即信成就心。

    破見惑。

    故無邪見欲。

    見真谛理。

    故廣求智慧。

     【□注】常随空心。

    淨諸法門名治地住。

     【■記】常随空心。

    淨八萬四千法門。

    清淨潔白。

    煉治心地。

    使悲智增明也。

     【■補】空即真谛。

    心。

    即真無漏智。

    即前初住所發見理之智。

    由此真智。

    方證空理。

    故曰空心。

    今謂斷思重慮緣真。

    故雲常随。

    諸法門者。

    即六度等。

    然住前雖修此法門。

    但未見理。

    不離於惑。

    皆成有漏。

    不得名淨。

    今見理已。

    常随理心。

    修諸法門。

    則能忘相。

    如修檀時。

    能達三輪體空。

    名淨。

    修屍羅時。

    性重譏嫌。

    等無差别。

    乃至修禅。

    靜散無妨。

    常随理心。

    而成無漏。

    故言淨。

    門。

    謂能通至佛果故。

     【□注】長養衆行。

    名修行住。

     【■記】巧觀空有。

    增修正行。

    故衆行。

    即諸法門也。

     【□注】生在佛家。

    種性清淨。

    名生貴住。

     【■記】佛家。

    有二。

    一菩提家。

    二真如家。

    生亦二。

    一解生。

    二證生。

    解生。

    生菩提家。

    證生。

    生真如家。

    今是解生。

    生佛菩提心家也。

    又生佛家有三。

    一菩提心家。

    初住即生。

    二大教王家今四住生。

    此皆解生。

    三法界家。

    至初地生。

    此證生也。

    謂諸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

    則其種性。

    至淨至貴。

    别教四住菩薩。

    生在佛家。

    名生貴住。

     【□注】多習無量諸善根。

    名具足方便住。

     【■記】菩薩生佛家。

    克肖於佛。

    故帶真随俗。

    習無量善根。

    方便成就具足。

     【□注】成就第六般若法門。

    名正心住。

     【■備】菩薩成就般若。

    則慧心方為真正。

     【■補】五度是行行。

    今般若是慧行。

    事障除。

    正理顯。

    曰成就。

     【□注】入於無生畢竟空界。

    名不退住。

     【■補】見思阻乎空寂。

    從二住來。

    用入理智。

    重慮緣真。

    至此思惑畢竟斷盡。

    永無三界生因。

    徹證無生畢竟空界。

    名不退也。

     【□注】得位不退者。

    初住至七住。

    位不退。

    八住至十向。

    行不退。

    初地已上。

    念不退。

     【■記】位不退者。

    入空觀。

    永無退失超凡之位。

    行不退者。

    入假觀。

    不退化他真正之行。

    念不退者。

    入中觀不退中道常住正念。

    雖通舉三種不退明别位賢聖。

    今取位不退。

    以釋前之七住也。

     【□注】妙玄四(十一)雲。

    見思破故。

    得位不退。

    真谛三昧成。

    塵沙破故。

    得行不退。

    俗谛三昧成。

    無明破故。

    得念不退。

    中谛三昧成(文)。

     【■補】真谛三昧。

    離見愛為調直。

    俗谛三昧。

    以稱機為調直。

    中谛三昧。

    無二邊曲為調直。

    故通言三昧。

     八童真。

    九法王子。

    十灌頂(已上三住斷界内塵沙。

    伏界外塵沙。

    前二不知名目)。

     【■備】辨訛雲。

    不知名目者。

    以藏通佛。

    但知界内塵沙。

    不知界外塵沙也。

    止觀雲。

    得法眼。

    證俗谛。

    通教入假。

    即進斷色心無知。

    則知前二教。

    既能斷界内塵沙。

    豈不知耶。

    謂不知者。

    藏通極果。

    不知别教八九十住界外塵沙名目。

    以其但齊七住也。

     【□注】不生邪倒破菩提心。

    名童真住。

     【■補】菩提心者。

    佛心也。

    佛以化利衆生為心。

    凡外起愛見邪倒。

    自他俱失。

    二乘起灰斷邪倒。

    不能利人自利亦不究竟。

    俱不發菩提心。

    故不論破。

    菩薩最初發菩提心。

    惟恐生邪倒以破之。

    今愛見七住斷盡。

    不生外凡邪倒破菩提心矣。

    複不住空而入假。

    不生二乘邪倒破菩提心矣。

    童真者。

    從喻立名。

    世人初生。

    天真純粹。

    名為童真。

    例今菩薩。

    悲智堅固。

    不破菩提心者。

    名童真也。

     【□注】從佛王教。

    而生於解。

    當紹佛位。

    名法王子住。

     【■記】從佛王教生解。

    是從佛法生。

    如佛化度。

    故雲當紹佛種。

     【□注】觀空無相。

    得無生心。

    法水灌頂。

    名灌頂住。

     【■補】菩薩常觀空理。

    得無生忍。

    諸佛法水。

    灌其心頂。

    名灌頂也。

    問。

    此得真智與前七住無異。

    何以見其超勝於前。

    若從八住來。

    即能從空出假。

    至今十住名灌頂者。

    應以俗智灌頂。

    何言真智耶。

    答。

    真是實智俗是權智。

    化他用權。

    自行用實。

    今此二位。

    雖是俗智利生超勝於前。

    然約自行。

    修證入位。

    用實而不用權。

    故言真智法水。

    又此雖是照俗之位。

    然必證真。

    方能了俗。

    俗智從真智而起。

    推功歸本。

    名無生心。

    有此二義。

    言真智也。

     【□注】斷界内塵沙等者。

    正修假觀為伏。

    觀成俗顯為斷。

    輔行一下(九)雲。

    塵沙者。

    譬無知數多(文)。

     【■記】正修假觀時。

    但伏界内塵沙。

    未伏界外塵沙。

    直待假成俗備。

    方斷界内塵沙。

    伏彼界外塵沙。

    當知伏惑如壓草。

    斷惑。

    如刈草。

    此明斷伏也。

    輔行下。

    以譬顯塵沙之名也。

    以菩薩不知衆生病。

    不知法門藥。

    此等無知之惑。

    如塵若沙。

    故名塵沙也。

     【□注】然塵沙惑。

    隻是通别見思。

    就所化衆生得名。

    妙宗上(廿六)雲。

    衆生見思重數。

    如塵若沙。

    究論其體。

    即劣慧也。

    如妙樂雲。

    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

    以其不能分别藥病故也。

    若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令得服行。

    即斷塵沙相也。

    懶於化導。

    為塵沙習。

     【■記】界内塵沙。

    是通見思。

    界外塵沙。

    是别見思。

    如所化六凡之機。

    不能知病與藥。

    令斷通見思。

    於菩薩成界内塵沙。

    所化三乘之機。

    不能知病與藥。

    令斷别見思。

    於菩薩成界外塵沙。

    故菩薩塵沙惑。

    就所化衆生得名也。

    妙宗下。

    釋名體。

    如妙樂下。

    證釋。

    妙樂明小乘立二無如。

    一染污無知。

    無明為體。

    見思惑也。

    二不染污無知。

    劣慧為體。

    塵沙惑也。

    菩薩不能分别藥病。

    而成塵沙。

    故雲劣慧為體也。

     【■補】止觀所示入假有三。

    謂知病。

    識藥應病授藥。

    不了此三。

    名惑。

    徧觀徧學。

    名伏。

    稱機用與。

    名斷。

    所知不盡。

    名為習氣。

     【□注】且三品塵沙。

    與三根出假何異。

    蓋三品塵沙約一人豎論。

    三根出假。

    約三人橫辨。

    又三根出假。

    通乎四教。

    三品塵沙。

    局在别論。

     【■記】答中初約一人三人橫豎各異。

    謂菩薩於住斷上品。

    於行斷中品。

    於向斷下品。

    十信出假名上根。

    十住出假名中根。

    十行出假名下根。

    是為約人三一橫豎異也。

    次約四教别教通局論異。

    謂三根出假通四教。

    如上引止觀可知。

    三品塵沙局别論。

    如今所明曆住行向觀成所斷。

    是為約教通四局别為異也。

    正明十住位次竟。

     △二附釋六種性習。

     亦名習種性。

    用從假入空觀。

    見真谛理。

    開慧眼。

    成一切智。

    行三百由旬。

     【□注】習種性者。

    璎珞經上卷(賢字函)明六種以對别位(淨名疏第九。

    亦借别名以顯圖)。

     【■記】此指璎珞六種性習。

    以對别位也。

    若南本職字函。

    佛為敬首菩薩說六種性。

    謂習種性。

    性種性。

    道種性。

    聖種性。

    等覺性妙覺性。

    又說此六種性。

    複名六堅。

    複名六忍。

    六慧。

    六定。

    六觀。

    今對别者。

    如下圖示。

    淨名疏借别顯圓。

    承便指之。

     【□注】今家玄簽。

    四教義。

    戒疏等。

    并依經列。

    四念處中。

    少有不次。

    又地持論。

    略明二種。

    (亦名經。

    彌勒造賢字函)如戒疏列六種後。

    複用二種。

    及對教證前後。

    生報佛。

    法佛。

    并圖示。

     【■記】圖中但示釋簽列對者。

    該四教義也。

    文雲。

    初十信是外凡。

    别教乾慧地伏忍也。

    十住是習種性。

    從此已去盡三十心解行位悉是内凡。

    性地柔順忍。

    約别教義推。

    如暖法也。

    十行是性種性。

    别教義推。

    如頂法也。

    十向是道種性。

    别教義推。

    如忍法世第一法也。

    問。

    别教何須明四加行耶。

    答。

    十地既對四果。

    故須明也。

    又通教通真似解脫。

    為暖頂忍世第一法。

    今别教别真似解脫。

    義立此名。

    比決分明也。

    次十地是聖種性。

    此皆入别教四果聖位。

    悉斷無明别見思惑。

    等覺位。

    即等覺性。

    若望菩薩。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