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
是遣着。
何者。
緣無漏生着。
如緣滅生使。
破着還入無漏。
此是一番二谛也。
次人聞非漏非無漏。
謂非二邊别顯中理。
中理為真。
又是一番二谛也。
後人聞非漏非無漏。
即知雙非。
正顯中道。
中道法界。
力用廣大。
與虛空等。
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
此又一番二谛也。
初番即單真單俗通二谛也。
二番即别接通含中入真二谛也。
三番即圓接通含不思議中入真二谛也。
大經雲。
聲聞但見於空。
不見不空。
智者見空。
及與不空。
即是此意。
二乘謂着此空。
破着空。
故言不空。
空着若破。
但見空。
不見不空也。
利人謂不空即妙有。
故言不空。
利利人聞不空。
謂是如來藏。
一切法趣如來藏。
還約空不空。
即有三種。
複次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
顯三種異者。
初人聞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者。
謂諸法不離空。
周行十方界。
還如瓶中如。
瓶喻於人。
人中之空。
不異十方之空。
十方之空。
不異瓶内之空。
故十方空。
皆趣瓶空也。
次人聞趣。
知此中理。
須一切行來趣發之。
一切行者。
即是方便之空假。
要知地前之行。
而趣發此中道。
乃是緣修。
以顯真修。
所謂緣修滿時。
真修自顯也。
後人聞一切法趣。
即非漏非無漏。
具一切法也。
如釋簽具釋者。
文雲。
通寄三法。
以辨其相。
漏無漏。
本是通法。
為成接義。
故立雙非。
空不空。
本是别法。
一切法趣。
本是圓法。
於一一法。
各有三人取解不同者。
良由機發有異。
故所聞不同。
乃至别圓機發。
對鈍住空。
故成三别。
是以釋後二接。
須對通鈍。
共成三人同聽異聞。
此言是證。
何言聞耶。
以利根随聞随證故。
故約漏等以示解源。
若得此意。
於一切法自在無礙。
是為點示機要義也。
然由下。
釋發習為根性。
簽雲。
通教菩薩。
由根利鈍。
發習不同。
若發昔生所習别解。
能解但中。
方可點示受别教接。
或發昔生所習圓解。
能解不但中者。
方可點示受圓教接。
此是利根雖同觀幻有之俗。
而契真各異。
故爾前接入中道。
但鈍根同於二乘。
直至法華會上方乃被會。
是為以發習為根性也。
【□注】非但見空等者。
止觀三(十六)引大經雲。
二乘之人。
但見於空。
不見不空。
智者非但見空。
能見不空。
不空。
即大涅盤(文)。
【■記】輔行雲。
智者。
即是利根。
見中。
名見不空。
不空。
即是不但空也。
三德具足。
名大涅盤。
【□注】離邊名但。
即邊名不但。
【■記】此釋但中不但中之異。
言但中者。
必離二邊之空有。
獨顯一中。
假喻發明。
如離卻虛空。
别指一月也。
言不但中者。
不須離二邊空有。
别顯中道。
當須指邊即中。
離邊空有。
中亦不可得也。
如離卻虛空。
何處更有月可指示。
此明别人入中。
但解自性清淨真如不具諸法。
故雲但中。
圓人不然。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譬如食蜜。
中邊皆甜。
故曰不但中也。
△二揀位二。
初問。
問。
何位受接。
接入何位。
【□注】初問所接。
次問能接。
【■記】此釋問意。
言所接者。
指通教利根人也。
能接者。
指如來以圓别二法接引通教二種利人也。
何位者。
意謂但不知何位之人。
可以受上二教之所接引耶。
設蒙接入。
又不知於二教中可居何位耶。
△二答二。
初答通定三根。
答。
受接人三根不同。
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
中根之人五地六地。
下根之人七地八地。
【□注】答中就被接機。
發習遲速。
以論三根。
輔行以四地為上。
六七為中。
八九為下。
今進一位者。
教位從容。
文或進退故。
此答初問。
【■補】此明以答初問也。
初三句。
釋三根意。
輔行下。
對明今文三根。
末句。
結答。
三四地者。
即八人見地也。
此位斷見惑盡。
見真空理。
但利者。
於十五心即得見道。
鈍者。
待十六心滿。
方能見道。
故成二位。
然此二地所以被接者。
蓋上根一見一切見。
非但見空。
亦見不空。
既見不空。
故能被接也。
五地斷欲六品思。
六地斷下九品思盡。
既斷欲思。
或始見不空而受接。
故判屬中根也。
七地斷思盡。
八地侵習氣。
此既待見思盡。
方解不空。
故是下根也。
止觀雲。
破見思惑盡。
到八地。
方為說真内之中。
故雲智者見空。
及與不空。
被接方聞。
輔行雲八地方接者。
此據下根。
問。
何故須知第八方接。
答。
為欲示真内之中故。
故待證空。
方為點示。
令深觀空。
即見不空。
若爾。
中上二根。
其義雲何。
答。
中上二根。
亦見真已方示中空。
但前二根真空尚淺。
是故說教多附下根也。
△二答入位真似。
所接之教。
真似不同。
若似位被接。
别十回向。
圓十信位。
若真位受接。
别初地。
圓初住。
【□注】所接之教等者。
答次問也。
所。
即語辭。
【■記】此明以答次問也。
然上所之一字。
是語助辭。
非能所之所也。
【□注】别向圓信。
按位接也。
别地圓住。
勝進接也。
【■補】此明所接之教。
有似位真位之不同。
似位者。
相似之位也。
謂通斷見思。
被别十向所接。
乃至修中道。
伏無明。
被圓十信所接。
以别十向。
圓十信。
俱為相似。
皆斷見思之位。
今欲接斷見思之人。
故以别向圓信之教被而覆之。
則所接者。
按其位而成别圓中人。
故曰按位接也。
真位者。
分真之位也。
謂通教斷惑。
但斷見思。
若與後二教按而論之。
但是相似。
以其根利能見不空。
今欲接引。
而以别地圓住之教被而覆之。
則所接者。
随其勝進而成别圓中人。
蓋别教登地已上。
圓入初住已去。
皆屬分真。
俱是破無明之位。
以破無明之深位。
而接斷見思之淺位。
故雲勝進接也。
【□注】據上似位被接。
真位受接。
應作被字。
蓋以能從所也。
【■記】此釋真位受接之受字。
依義當用被字為妥。
何者。
謂上似位被接。
乃覆被之被而為能接。
故下真位受接之受字。
亦應作覆被之被字。
方得同為能接。
而儀文雲受接者。
蓋以能接之位次。
從所接之三根也。
【□注】輔行三下(八)雲。
若接入教道。
在回向中。
若接入證道。
即在初地。
若接入圓。
亦分教證。
比說可知(文)。
【■記】言教道證道者。
能诠之教。
為教道。
以言說有次第故。
所證之理。
為證道。
以真理無二故。
别教三賢位中。
未破無明。
還須修證。
修必次第修。
證必次第證。
故屬教道。
一登初地。
已破無明。
親證真如。
故屬證道。
若接入圓亦分教證者。
蓋圓教本無教證之别。
設欲分之。
則比别教之說可知。
例謂。
接入教道在六根清淨中。
接入證道。
即在初住。
故雲比說可知。
【□注】又别圓接通。
接聖不接賢。
接真不接俗。
若圓接别。
接俗不接真。
接賢不接聖。
【■記】此料簡圓接通别。
各有當接不接之殊也。
且如通教三地四地已後。
既得斷惑。
故稱為聖。
初地二地。
全不斷惑。
僅能稱賢。
見尚不斷。
安論被接。
故雲接聖不接賢也。
前二地為俗。
後七地為真。
惟除佛地。
前二既不被接。
故曰接真不接俗也。
别教前四十位。
無明未破總名為俗。
登地已後。
分破無明。
俱名為真言。
接俗不接真者。
真是證道同圓。
故不須接。
故其所接者。
唯俗而已。
俗即賢。
真即聖也。
别教亦有三根不同。
上根。
信住便能被接。
中根十行方堪被接。
下根。
必待十向才可被接。
此則約教分齊。
得受接義。
故圓來接。
而聖真位。
則如初地。
已破無明。
已成真因。
任運流入。
何須更接。
是故圓所不接也。
【□注】又妙玄順能诠教。
約教道邊。
具明三接。
止觀為成觀故。
從所诠理。
約證道邊。
唯明一接。
【■記】此明二部論接。
三一不同也。
止觀問。
何以别接通。
而不雲接藏耶。
答。
由别教初修空假二觀。
破真俗二谛惑盡。
方聞中道。
仍須修觀破無明八相作佛。
此佛是果。
仍須前觀為因。
故言以别接通耳。
輔行釋問意雲。
何獨接通。
而不雲接藏。
何獨别接。
而不雲圓接。
答意雲。
通須别接。
以機别故。
若初後不聞。
全屬前二。
若從初即聞。
全屬後兩。
複有一人。
破二惑盡。
至八地方聞中修觀。
進破無明。
得法身本。
八相作佛。
雖見中道。
必借通教空假二觀。
為前進之方便。
亦必待别教之理接之方聞。
今言别接者。
應具二義。
一别教。
教鄰近故。
二别理。
理異真故。
輔行又雲。
玄文以圓接通别者。
分為教證。
行位别故。
今不雲者。
約證道故。
但約觀故。
釋簽雲。
若止觀中。
為成理觀。
但以界外理。
接界内理。
通别兩教。
是明二理之交際。
故明别接通耳。
今玄文前六重。
仍存教道。
故有圓接通别二意。
實道隻因圓理接權。
故釋今文應須教道。
複以圓中接但中也。
六重者。
一藏。
二通。
三别接通。
四圓接通。
五别。
六圓接别。
止觀輔行會三。
更有明不接藏。
圓不接之文。
須者檢詳可也。
【□注】然圓頓止觀。
亦明被接者。
為知通塞。
複以思議。
顯不思議也。
如輔行三(十七)。
【■記】此點示圓頓止觀明接。
另有一意。
非可與前節同年語也。
蓋此圓頓止觀。
曾經法華開顯。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有何接與不接。
以前之三教有隔礙取舍。
今之法門。
唯觀吾人一念之心。
亡能所。
絕對待。
能所不二。
理智一如。
反觀山河大地。
猶如大圓鏡智。
以己心所。
名之曰通。
内心少有絲毫隔礙。
名之為塞。
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隻此一念原具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上與諸佛平等。
下與衆生一如。
如心亦複爾。
如佛衆生然。
故名不可思議也。
又修止觀時。
於真生着名塞。
能達於中名通。
真是界内權理。
名可思議。
中是界外實理。
名不可思議也。
輔行問。
玄文雲接非會義。
今約法華。
隻應論會。
何故論接。
答。
前後諸文。
會義非一。
今論修觀。
亦可重述法華前教。
以例行人通塞之相。
論於教門有通塞相。
故須明之。
如此明接。
未妨於會。
況接在菩薩。
與會不殊。
又前後文處處皆明可思議等。
但為顯於不思議故。
前待後絕。
次第應然。
何須問言。
不應論接。
△三揀異藏通二。
初問。
問。
此藏通二教。
同是三乘。
同斷四住。
止出三界。
同證偏真。
同行三百由旬。
同入化城。
何故分二。
△二答二。
初縱許。
答。
誠如所問。
△二裁奪二。
初辨析同中有異。
然同而不同。
所證雖同。
大小巧拙永異。
此之二教。
是界内教。
△二正釋異之所以二。
初明藏教之拙。
藏是界内小拙。
不通於大。
故小。
折色入空。
故拙。
此教三人。
雖當教内有上中下異。
望通三人。
則一概鈍根。
故須析破也。
【□注】然藏通三乘。
斷惑出界證理雖同。
教行有異。
大小。
約小衍。
巧拙。
論體析。
對界外方便等土。
名界内教。
以此二教化界内也。
不通於大。
故小。
不能遠通常住故。
析色入空者。
外計鄰虛。
不出斷常。
今總觀色心生滅。
非斷非常。
對破外道。
汝說非正。
如止觀三(二十六)輔行三下(二十四)。
【■記】此明藏通鈍者似同。
利者碩異也。
然藏教教是生滅。
通教教是無生。
藏教觀是析空。
通教觀是體空。
故雲教行有異也。
大小約小衍者。
是轉釋教異。
謂藏是小教。
通是衍門。
是為教之大小有異也。
巧拙論體析者。
是轉釋行異。
謂藏人析色明空。
通人體色明空。
是為行之巧拙有異也。
言對界外名界内教者。
蓋四土言之。
藏通二教。
但化凡聖同居土六凡法界也。
别圓二教。
兼化方便實報寂光三土。
四聖法界也。
故知藏通對别圓界外教。
而名界内教也。
言不能遠通常住者。
常住。
乃大乘中道妙理。
有五百由旬之遠。
而藏乘界内之教既不能通。
故是小也。
析色入空一節。
正明藏人觀行之拙。
初二句。
出外計。
今總下。
明藏行雖拙。
亦能破邪。
末二句。
引證。
如止觀破外鄰虛雲。
此塵為有為無。
若有極微色。
則有十方分。
若無極微色。
則無十方分。
若析極微色不盡。
則成常見有見。
若析盡。
則成斷見無見。
此外道析色也。
析心亦如是。
若有若無。
皆堕斷常也。
三藏析法觀雲。
色若粗若細。
總而觀之。
無常無我。
以色從無明生。
無明不實。
粗細皆假。
假故。
無常無性。
即得入空。
又介爾心起。
必藉根塵。
無一法不從緣生。
從緣生者。
皆悉無常。
或言一念六十剎那。
或言百億剎那。
剎那不住。
念念無常。
乃至雲是名析色觀意也。
析名。
本於外道。
對破邪析。
而名正析。
何但外邪。
應須正析。
乃至圓教四門生着。
亦須析破也。
輔行釋雲。
方分者。
無塵而已。
有必是色。
色必有方。
方必有分。
有十方分。
次破其更析極微。
析故則盡。
若一塵可盡。
諸塵皆可盡。
若可盡者。
如何和合而成於身。
若不盡者。
一塵是常。
諸塵皆常。
若是常者。
身不應滅。
故非佛法正析相也。
析心亦爾。
若一剎那心不可盡者。
如何後剎那生。
後剎那生。
前心必滅。
若永滅者。
如何複有後心而生。
故知剎那念念生滅。
非斷非常。
今三藏析法。
亦先觀色。
次觀心。
觀色心時。
但觀粗細無常無我。
不須雲盡及以不盡。
謂從過去一念無明。
而生諸行。
複由至中陰時。
我無明心。
複與父母無明心合。
生於色身。
依報亦由共無明業同感。
是故依正。
莫不皆由無明而生。
無明之體。
從因緣有。
故使造色。
亦從因緣。
當知因果。
皆是無常。
如何計之為盡不盡。
觀心亦爾。
過去剎那。
感今剎那。
況今剎那。
複對外境因緣故有。
是故念念皆悉無常。
如是推時。
何但識與色心無常。
進推心念本來非有。
乃見法性真如常住。
然此析名。
本於外道。
今觀無常。
亦名析者。
已上俱是輔行之文。
原是對破外道。
汝析非正。
△二明通教之巧二。
初正明巧大。
通教。
則界内大巧。
大。
謂大乘初門故。
巧謂體色入空故。
雖當教中三人。
有上中下異。
若望藏教。
則一概為利。
【□注】通後别圓。
故是初門。
了知諸法如幻如化。
當體即空。
【■記】此明通人之巧。
故能為大乘之初門也。
以其能了達諸法。
如夢幻泡影。
鏡像水月。
竟無所得。
當體全空。
是故别圓藉此開導。
△二兼容攝小二。
初疑問。
問。
教既大乘。
何故有二乘之人。
【■記】問意通教既稱大乘初門。
其所被之機。
必然自他雙利之大士。
何以而有聲聞緣覺獨善之流耶。
△二釋答。
答朱雀門中。
何妨庶民出入。
故人雖有小。
教定是大。
大乘兼小。
漸引入實。
豈不巧哉。
【□注】天子南門。
謂之朱雀。
漸引入實。
明佛意也。
【■記】此以佛意釋明漸引入實。
如雲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之意。
如止觀雲。
如朱雀門。
天子所立。
正通王事。
不妨群小出入。
雖是小人終是天子門也。
今摩诃衍。
亦複如是。
正為菩薩體法入空。
雖有小乘。
終名為大也。
當知大乘教門有小人出入者。
蓋在轉小成大也。
漸引入實者。
謂漸次接引。
令其造詣入於圓實之地。
是則雖小是大。
故其通教二乘人之所修行。
亦得名為巧度也。
言天子南門謂之朱雀者。
國王而曰天子。
言非凡品也。
以有覆護之德。
仁育之恩。
正如天之子也。
故諺雲。
萬靈振護者。
聖天子也。
以所居之都。
四方四門。
各有其名。
東曰青龍。
西曰白虎。
南曰朱雀。
北曰玄武。
今舉正陽之南門。
況通教大乘之初門。
而有大小同出入也。
△四結所屬文。
般若方等。
部内共般若等。
即此教也。
【□注】釋簽四(十九)雲。
不同三藏四阿含等别有部帙。
今以諸部方等諸般若中。
但是三乘共行。
即判屬通。
(文)今文通指般若方等下但雲共般若等。
蓋方等彈斥。
共義稍疎故。
【■記】儀文雲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者。
非是局指般若中三乘共聞者為共般若。
意取方等般若二時部内。
三乘共聞者俱名共般若耳。
如輔行雲。
雖無别部共般若文。
但取方等般若中。
或一時。
一會。
一章。
獨明共意。
其流亦多。
今觀此文。
則知方等部内。
亦有共般若者。
即此教所屬之文也。
注中引釋簽以證成。
言不同三藏等者。
以三藏之教。
有四阿含等為部帙。
今此通教無别部帙。
是故於二時中三乘共聞者。
判屬於通。
而今不曰共方等。
而曰共般若者。
蓋方等重在彈斥。
共義稍疎。
而般若之空宗。
正當教之妙旨。
以是則曰共般若者。
盡善也已。
△三結。
略明通教竟。
【■記】此句總結通教全文。
言略明者。
以通教前後融通。
大小不壅。
焉能盡剖其奧。
亦不過略為消顯而已。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七之下
是遣着。
何者。
緣無漏生着。
如緣滅生使。
破着還入無漏。
此是一番二谛也。
次人聞非漏非無漏。
謂非二邊别顯中理。
中理為真。
又是一番二谛也。
後人聞非漏非無漏。
即知雙非。
正顯中道。
中道法界。
力用廣大。
與虛空等。
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
此又一番二谛也。
初番即單真單俗通二谛也。
二番即别接通含中入真二谛也。
三番即圓接通含不思議中入真二谛也。
大經雲。
聲聞但見於空。
不見不空。
智者見空。
及與不空。
即是此意。
二乘謂着此空。
破着空。
故言不空。
空着若破。
但見空。
不見不空也。
利人謂不空即妙有。
故言不空。
利利人聞不空。
謂是如來藏。
一切法趣如來藏。
還約空不空。
即有三種。
複次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
顯三種異者。
初人聞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者。
謂諸法不離空。
周行十方界。
還如瓶中如。
瓶喻於人。
人中之空。
不異十方之空。
十方之空。
不異瓶内之空。
故十方空。
皆趣瓶空也。
次人聞趣。
知此中理。
須一切行來趣發之。
一切行者。
即是方便之空假。
要知地前之行。
而趣發此中道。
乃是緣修。
以顯真修。
所謂緣修滿時。
真修自顯也。
後人聞一切法趣。
即非漏非無漏。
具一切法也。
如釋簽具釋者。
文雲。
通寄三法。
以辨其相。
漏無漏。
本是通法。
為成接義。
故立雙非。
空不空。
本是别法。
一切法趣。
本是圓法。
於一一法。
各有三人取解不同者。
良由機發有異。
故所聞不同。
乃至别圓機發。
對鈍住空。
故成三别。
是以釋後二接。
須對通鈍。
共成三人同聽異聞。
此言是證。
何言聞耶。
以利根随聞随證故。
故約漏等以示解源。
若得此意。
於一切法自在無礙。
是為點示機要義也。
然由下。
釋發習為根性。
簽雲。
通教菩薩。
由根利鈍。
發習不同。
若發昔生所習别解。
能解但中。
方可點示受别教接。
或發昔生所習圓解。
能解不但中者。
方可點示受圓教接。
此是利根雖同觀幻有之俗。
而契真各異。
故爾前接入中道。
但鈍根同於二乘。
直至法華會上方乃被會。
是為以發習為根性也。
【□注】非但見空等者。
止觀三(十六)引大經雲。
二乘之人。
但見於空。
不見不空。
智者非但見空。
能見不空。
不空。
即大涅盤(文)。
【■記】輔行雲。
智者。
即是利根。
見中。
名見不空。
不空。
即是不但空也。
三德具足。
名大涅盤。
【□注】離邊名但。
即邊名不但。
【■記】此釋但中不但中之異。
言但中者。
必離二邊之空有。
獨顯一中。
假喻發明。
如離卻虛空。
别指一月也。
言不但中者。
不須離二邊空有。
别顯中道。
當須指邊即中。
離邊空有。
中亦不可得也。
如離卻虛空。
何處更有月可指示。
此明别人入中。
但解自性清淨真如不具諸法。
故雲但中。
圓人不然。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譬如食蜜。
中邊皆甜。
故曰不但中也。
△二揀位二。
初問。
問。
何位受接。
接入何位。
【□注】初問所接。
次問能接。
【■記】此釋問意。
言所接者。
指通教利根人也。
能接者。
指如來以圓别二法接引通教二種利人也。
何位者。
意謂但不知何位之人。
可以受上二教之所接引耶。
設蒙接入。
又不知於二教中可居何位耶。
△二答二。
初答通定三根。
答。
受接人三根不同。
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
中根之人五地六地。
下根之人七地八地。
【□注】答中就被接機。
發習遲速。
以論三根。
輔行以四地為上。
六七為中。
八九為下。
今進一位者。
教位從容。
文或進退故。
此答初問。
【■補】此明以答初問也。
初三句。
釋三根意。
輔行下。
對明今文三根。
末句。
結答。
三四地者。
即八人見地也。
此位斷見惑盡。
見真空理。
但利者。
於十五心即得見道。
鈍者。
待十六心滿。
方能見道。
故成二位。
然此二地所以被接者。
蓋上根一見一切見。
非但見空。
亦見不空。
既見不空。
故能被接也。
五地斷欲六品思。
六地斷下九品思盡。
既斷欲思。
或始見不空而受接。
故判屬中根也。
七地斷思盡。
八地侵習氣。
此既待見思盡。
方解不空。
故是下根也。
止觀雲。
破見思惑盡。
到八地。
方為說真内之中。
故雲智者見空。
及與不空。
被接方聞。
輔行雲八地方接者。
此據下根。
問。
何故須知第八方接。
答。
為欲示真内之中故。
故待證空。
方為點示。
令深觀空。
即見不空。
若爾。
中上二根。
其義雲何。
答。
中上二根。
亦見真已方示中空。
但前二根真空尚淺。
是故說教多附下根也。
△二答入位真似。
所接之教。
真似不同。
若似位被接。
别十回向。
圓十信位。
若真位受接。
别初地。
圓初住。
【□注】所接之教等者。
答次問也。
所。
即語辭。
【■記】此明以答次問也。
然上所之一字。
是語助辭。
非能所之所也。
【□注】别向圓信。
按位接也。
别地圓住。
勝進接也。
【■補】此明所接之教。
有似位真位之不同。
似位者。
相似之位也。
謂通斷見思。
被别十向所接。
乃至修中道。
伏無明。
被圓十信所接。
以别十向。
圓十信。
俱為相似。
皆斷見思之位。
今欲接斷見思之人。
故以别向圓信之教被而覆之。
則所接者。
按其位而成别圓中人。
故曰按位接也。
真位者。
分真之位也。
謂通教斷惑。
但斷見思。
若與後二教按而論之。
但是相似。
以其根利能見不空。
今欲接引。
而以别地圓住之教被而覆之。
則所接者。
随其勝進而成别圓中人。
蓋别教登地已上。
圓入初住已去。
皆屬分真。
俱是破無明之位。
以破無明之深位。
而接斷見思之淺位。
故雲勝進接也。
【□注】據上似位被接。
真位受接。
應作被字。
蓋以能從所也。
【■記】此釋真位受接之受字。
依義當用被字為妥。
何者。
謂上似位被接。
乃覆被之被而為能接。
故下真位受接之受字。
亦應作覆被之被字。
方得同為能接。
而儀文雲受接者。
蓋以能接之位次。
從所接之三根也。
【□注】輔行三下(八)雲。
若接入教道。
在回向中。
若接入證道。
即在初地。
若接入圓。
亦分教證。
比說可知(文)。
【■記】言教道證道者。
能诠之教。
為教道。
以言說有次第故。
所證之理。
為證道。
以真理無二故。
别教三賢位中。
未破無明。
還須修證。
修必次第修。
證必次第證。
故屬教道。
一登初地。
已破無明。
親證真如。
故屬證道。
若接入圓亦分教證者。
蓋圓教本無教證之别。
設欲分之。
則比别教之說可知。
例謂。
接入教道在六根清淨中。
接入證道。
即在初住。
故雲比說可知。
【□注】又别圓接通。
接聖不接賢。
接真不接俗。
若圓接别。
接俗不接真。
接賢不接聖。
【■記】此料簡圓接通别。
各有當接不接之殊也。
且如通教三地四地已後。
既得斷惑。
故稱為聖。
初地二地。
全不斷惑。
僅能稱賢。
見尚不斷。
安論被接。
故雲接聖不接賢也。
前二地為俗。
後七地為真。
惟除佛地。
前二既不被接。
故曰接真不接俗也。
别教前四十位。
無明未破總名為俗。
登地已後。
分破無明。
俱名為真言。
接俗不接真者。
真是證道同圓。
故不須接。
故其所接者。
唯俗而已。
俗即賢。
真即聖也。
别教亦有三根不同。
上根。
信住便能被接。
中根十行方堪被接。
下根。
必待十向才可被接。
此則約教分齊。
得受接義。
故圓來接。
而聖真位。
則如初地。
已破無明。
已成真因。
任運流入。
何須更接。
是故圓所不接也。
【□注】又妙玄順能诠教。
約教道邊。
具明三接。
止觀為成觀故。
從所诠理。
約證道邊。
唯明一接。
【■記】此明二部論接。
三一不同也。
止觀問。
何以别接通。
而不雲接藏耶。
答。
由别教初修空假二觀。
破真俗二谛惑盡。
方聞中道。
仍須修觀破無明八相作佛。
此佛是果。
仍須前觀為因。
故言以别接通耳。
輔行釋問意雲。
何獨接通。
而不雲接藏。
何獨别接。
而不雲圓接。
答意雲。
通須别接。
以機别故。
若初後不聞。
全屬前二。
若從初即聞。
全屬後兩。
複有一人。
破二惑盡。
至八地方聞中修觀。
進破無明。
得法身本。
八相作佛。
雖見中道。
必借通教空假二觀。
為前進之方便。
亦必待别教之理接之方聞。
今言别接者。
應具二義。
一别教。
教鄰近故。
二别理。
理異真故。
輔行又雲。
玄文以圓接通别者。
分為教證。
行位别故。
今不雲者。
約證道故。
但約觀故。
釋簽雲。
若止觀中。
為成理觀。
但以界外理。
接界内理。
通别兩教。
是明二理之交際。
故明别接通耳。
今玄文前六重。
仍存教道。
故有圓接通别二意。
實道隻因圓理接權。
故釋今文應須教道。
複以圓中接但中也。
六重者。
一藏。
二通。
三别接通。
四圓接通。
五别。
六圓接别。
止觀輔行會三。
更有明不接藏。
圓不接之文。
須者檢詳可也。
【□注】然圓頓止觀。
亦明被接者。
為知通塞。
複以思議。
顯不思議也。
如輔行三(十七)。
【■記】此點示圓頓止觀明接。
另有一意。
非可與前節同年語也。
蓋此圓頓止觀。
曾經法華開顯。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有何接與不接。
以前之三教有隔礙取舍。
今之法門。
唯觀吾人一念之心。
亡能所。
絕對待。
能所不二。
理智一如。
反觀山河大地。
猶如大圓鏡智。
以己心所。
名之曰通。
内心少有絲毫隔礙。
名之為塞。
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隻此一念原具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上與諸佛平等。
下與衆生一如。
如心亦複爾。
如佛衆生然。
故名不可思議也。
又修止觀時。
於真生着名塞。
能達於中名通。
真是界内權理。
名可思議。
中是界外實理。
名不可思議也。
輔行問。
玄文雲接非會義。
今約法華。
隻應論會。
何故論接。
答。
前後諸文。
會義非一。
今論修觀。
亦可重述法華前教。
以例行人通塞之相。
論於教門有通塞相。
故須明之。
如此明接。
未妨於會。
況接在菩薩。
與會不殊。
又前後文處處皆明可思議等。
但為顯於不思議故。
前待後絕。
次第應然。
何須問言。
不應論接。
△三揀異藏通二。
初問。
問。
此藏通二教。
同是三乘。
同斷四住。
止出三界。
同證偏真。
同行三百由旬。
同入化城。
何故分二。
△二答二。
初縱許。
答。
誠如所問。
△二裁奪二。
初辨析同中有異。
然同而不同。
所證雖同。
大小巧拙永異。
此之二教。
是界内教。
△二正釋異之所以二。
初明藏教之拙。
藏是界内小拙。
不通於大。
故小。
折色入空。
故拙。
此教三人。
雖當教内有上中下異。
望通三人。
則一概鈍根。
故須析破也。
【□注】然藏通三乘。
斷惑出界證理雖同。
教行有異。
大小。
約小衍。
巧拙。
論體析。
對界外方便等土。
名界内教。
以此二教化界内也。
不通於大。
故小。
不能遠通常住故。
析色入空者。
外計鄰虛。
不出斷常。
今總觀色心生滅。
非斷非常。
對破外道。
汝說非正。
如止觀三(二十六)輔行三下(二十四)。
【■記】此明藏通鈍者似同。
利者碩異也。
然藏教教是生滅。
通教教是無生。
藏教觀是析空。
通教觀是體空。
故雲教行有異也。
大小約小衍者。
是轉釋教異。
謂藏是小教。
通是衍門。
是為教之大小有異也。
巧拙論體析者。
是轉釋行異。
謂藏人析色明空。
通人體色明空。
是為行之巧拙有異也。
言對界外名界内教者。
蓋四土言之。
藏通二教。
但化凡聖同居土六凡法界也。
别圓二教。
兼化方便實報寂光三土。
四聖法界也。
故知藏通對别圓界外教。
而名界内教也。
言不能遠通常住者。
常住。
乃大乘中道妙理。
有五百由旬之遠。
而藏乘界内之教既不能通。
故是小也。
析色入空一節。
正明藏人觀行之拙。
初二句。
出外計。
今總下。
明藏行雖拙。
亦能破邪。
末二句。
引證。
如止觀破外鄰虛雲。
此塵為有為無。
若有極微色。
則有十方分。
若無極微色。
則無十方分。
若析極微色不盡。
則成常見有見。
若析盡。
則成斷見無見。
此外道析色也。
析心亦如是。
若有若無。
皆堕斷常也。
三藏析法觀雲。
色若粗若細。
總而觀之。
無常無我。
以色從無明生。
無明不實。
粗細皆假。
假故。
無常無性。
即得入空。
又介爾心起。
必藉根塵。
無一法不從緣生。
從緣生者。
皆悉無常。
或言一念六十剎那。
或言百億剎那。
剎那不住。
念念無常。
乃至雲是名析色觀意也。
析名。
本於外道。
對破邪析。
而名正析。
何但外邪。
應須正析。
乃至圓教四門生着。
亦須析破也。
輔行釋雲。
方分者。
無塵而已。
有必是色。
色必有方。
方必有分。
有十方分。
次破其更析極微。
析故則盡。
若一塵可盡。
諸塵皆可盡。
若可盡者。
如何和合而成於身。
若不盡者。
一塵是常。
諸塵皆常。
若是常者。
身不應滅。
故非佛法正析相也。
析心亦爾。
若一剎那心不可盡者。
如何後剎那生。
後剎那生。
前心必滅。
若永滅者。
如何複有後心而生。
故知剎那念念生滅。
非斷非常。
今三藏析法。
亦先觀色。
次觀心。
觀色心時。
但觀粗細無常無我。
不須雲盡及以不盡。
謂從過去一念無明。
而生諸行。
複由至中陰時。
我無明心。
複與父母無明心合。
生於色身。
依報亦由共無明業同感。
是故依正。
莫不皆由無明而生。
無明之體。
從因緣有。
故使造色。
亦從因緣。
當知因果。
皆是無常。
如何計之為盡不盡。
觀心亦爾。
過去剎那。
感今剎那。
況今剎那。
複對外境因緣故有。
是故念念皆悉無常。
如是推時。
何但識與色心無常。
進推心念本來非有。
乃見法性真如常住。
然此析名。
本於外道。
今觀無常。
亦名析者。
已上俱是輔行之文。
原是對破外道。
汝析非正。
△二明通教之巧二。
初正明巧大。
通教。
則界内大巧。
大。
謂大乘初門故。
巧謂體色入空故。
雖當教中三人。
有上中下異。
若望藏教。
則一概為利。
【□注】通後别圓。
故是初門。
了知諸法如幻如化。
當體即空。
【■記】此明通人之巧。
故能為大乘之初門也。
以其能了達諸法。
如夢幻泡影。
鏡像水月。
竟無所得。
當體全空。
是故别圓藉此開導。
△二兼容攝小二。
初疑問。
問。
教既大乘。
何故有二乘之人。
【■記】問意通教既稱大乘初門。
其所被之機。
必然自他雙利之大士。
何以而有聲聞緣覺獨善之流耶。
△二釋答。
答朱雀門中。
何妨庶民出入。
故人雖有小。
教定是大。
大乘兼小。
漸引入實。
豈不巧哉。
【□注】天子南門。
謂之朱雀。
漸引入實。
明佛意也。
【■記】此以佛意釋明漸引入實。
如雲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之意。
如止觀雲。
如朱雀門。
天子所立。
正通王事。
不妨群小出入。
雖是小人終是天子門也。
今摩诃衍。
亦複如是。
正為菩薩體法入空。
雖有小乘。
終名為大也。
當知大乘教門有小人出入者。
蓋在轉小成大也。
漸引入實者。
謂漸次接引。
令其造詣入於圓實之地。
是則雖小是大。
故其通教二乘人之所修行。
亦得名為巧度也。
言天子南門謂之朱雀者。
國王而曰天子。
言非凡品也。
以有覆護之德。
仁育之恩。
正如天之子也。
故諺雲。
萬靈振護者。
聖天子也。
以所居之都。
四方四門。
各有其名。
東曰青龍。
西曰白虎。
南曰朱雀。
北曰玄武。
今舉正陽之南門。
況通教大乘之初門。
而有大小同出入也。
△四結所屬文。
般若方等。
部内共般若等。
即此教也。
【□注】釋簽四(十九)雲。
不同三藏四阿含等别有部帙。
今以諸部方等諸般若中。
但是三乘共行。
即判屬通。
(文)今文通指般若方等下但雲共般若等。
蓋方等彈斥。
共義稍疎故。
【■記】儀文雲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者。
非是局指般若中三乘共聞者為共般若。
意取方等般若二時部内。
三乘共聞者俱名共般若耳。
如輔行雲。
雖無别部共般若文。
但取方等般若中。
或一時。
一會。
一章。
獨明共意。
其流亦多。
今觀此文。
則知方等部内。
亦有共般若者。
即此教所屬之文也。
注中引釋簽以證成。
言不同三藏等者。
以三藏之教。
有四阿含等為部帙。
今此通教無别部帙。
是故於二時中三乘共聞者。
判屬於通。
而今不曰共方等。
而曰共般若者。
蓋方等重在彈斥。
共義稍疎。
而般若之空宗。
正當教之妙旨。
以是則曰共般若者。
盡善也已。
△三結。
略明通教竟。
【■記】此句總結通教全文。
言略明者。
以通教前後融通。
大小不壅。
焉能盡剖其奧。
亦不過略為消顯而已。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