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見不空。
不空即中道。
分二種。
謂但。
不但。
若見但中。
别教來接。
若見不但中。
圓教來接。
故言通後。
【□注】利根被接。
被字去聲。
如來被下之義。
此約應說。
如雲說圓中道。
被而覆之也。
若上聲呼。
此就機論。
如雲通教利根。
被别圓接。
接。
即點示。
接入也。
【■記】此釋利根被接之義有二。
一者。
約佛加被論。
二者。
約機可被論。
加被者。
如來蒙覆被接。
引導一切衆生。
至但不但二種中道之中。
不令沉滞於偏真也。
可被者。
衆生根利。
始可受接於别圓也。
【□注】然被接義。
散出諸經。
大品八地聞中。
大經空不空。
一切法趣。
非漏非無漏。
楞伽三種意生身。
大經三十六文末。
一生二生等。
若具明者。
謂大經十二。
明四谛後。
列八二谛。
章安作七二谛消之。
初一是總。
餘七是别。
此於四正。
複論三接。
故名七種二谛。
【■記】此示明諸經被接之義。
大品八地聞中者。
此的示般若經被接義。
問。
從七地八地。
觀常住。
破無明。
是何教之位。
答。
非通非别。
是别接通。
何者。
以通教始終不明常。
何得中間而破無明。
别教初心知常。
初地破無明。
雲何八地始破無明。
既八地聞中道。
始破無明。
則知是通下根被接之義也。
止觀雲。
初空假二觀。
破俗上惑。
方聞中道。
仍須修觀破無明。
能八相作佛。
此佛是果。
仍前二觀為因。
故言以别接通耳。
輔行雲。
若初後不聞中。
全屬前二。
若從初即聞。
全屬後兩。
複有一人破二惑盡。
至八地方聞中道。
聞已修觀破無明。
得法身本。
八相作佛。
雖見中道。
必假通教空假二觀為前方便。
待别理接之方聞。
此乃别接通意也。
大經空不空。
一切法趣。
非漏非無漏者。
此撮示經文被接義。
詳解見下節記中妙玄雲其相雲何。
至所聞不同止。
乃明别圓接通意也。
楞伽三種意生身者。
經雲。
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法數釋雲。
通教菩薩得如幻三昧。
随意無疑。
意欲至。
身亦至。
名意生。
一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者。
三昧。
翻正受。
異苦樂受故。
通教三四五地菩薩。
得真空寂滅樂。
普入一切佛剎。
随意無礙也。
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者。
八地菩薩。
覺了一切諸法自性之性。
如幻如化。
悉無所有。
以無量神力。
普入一切佛剎。
迅疾如意。
自在無礙也。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者。
九地十地菩薩。
覺知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
一身無量身。
一時普現。
如鏡中像。
随諸種類而得俱生。
雖現衆像。
而無作為也。
按釋中一身無量身。
即種類意。
普現。
即俱生意。
又輔行雲。
一三昧樂意成身。
即三四五地。
心寂不動也。
二覺法自性意成身。
即八地。
普入佛剎。
故以法為自性。
三種類俱生無作意成身。
謂了佛證法。
成之與生。
并從果說。
此約通教。
及以接别。
初文雖雲五地。
亦兼七地。
即入空位也。
八地當入假位。
種類俱生者。
了佛證法。
即是入中。
屬佛種類。
未必自證。
若接入别。
七地已前。
入别十住。
八地已去。
接入十行。
知佛證法。
入十回向。
并非證道。
故名意生也。
大經一生二生者。
此的示經文被接義。
經中佛為須跋那言。
一切諸法。
皆是虛假。
随其滅處。
是名實相。
是名法界等。
下智觀故。
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
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
得無上菩提。
說是法時。
十千菩薩。
得一生實相。
萬五千菩薩。
得二生法界。
疏曰。
一生實相二生法界者。
謂十地補處大士為一生。
九地則二生也。
亦如法華損生義意章安雲。
三乘同觀第一義。
智解不同。
一生二生。
是破無明一品二品。
實相。
是别理。
法界。
是圓理。
即利根接入别圓也。
若具明下。
具指大經及疏三接義。
經明四谛後列八二谛者。
聖行品。
佛為迦葉菩薩廣明四谛已。
又為文殊菩薩說八種二谛。
謂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
一者世法。
二者出世法。
善男子。
為出世人之所知者。
名第一義谛。
世人知者。
名世谛。
善男子。
五陰和合。
稱某甲凡夫。
衆生随其所稱。
是名世谛。
解陰無某甲名字。
離陰亦無出世之人。
如其性相而能知之。
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或複有法。
有名無實者。
即是世谛。
有名有實者。
即第一義谛。
善男子。
如我衆生。
壽命知見。
養育丈夫。
作者受者。
熱時之焰。
乾闼婆城。
龜毛兔角。
旋火之輪。
諸陰界入。
是名世谛。
苦集滅道。
名第一義谛。
善男子。
世法有五。
一名世。
二句世。
三縛世。
四法世。
五執着世。
善男子。
男女瓶衣。
車乘屋舍。
如是等物。
是名名世。
四句一偈。
如是等偈。
名為句世。
卷合系結。
束縛合掌。
名為縛世。
鳴椎集僧。
嚴鼓誡兵。
吹貝知時。
名為法世。
如望遠人。
有染衣者。
生想執着。
言是沙門。
非婆羅門。
見有結繩。
橫佩身上。
便生念言。
是婆羅門。
非沙門也。
是名執着世。
如是五種。
是為世法。
善男子。
若有衆生。
於如是五法。
心無煩惱。
如實而知。
是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若燒若割。
若死若壞。
是名世谛。
無燒無割。
無死無壞。
是則名為第一義谛。
複次有八苦相。
名為世谛。
無生老病死。
無愛别離。
無怨憎會。
無求不得。
無五陰盛。
名第一義谛。
複次譬如一人。
多有所能。
若其走時。
則名走者。
或收刈時。
複名刈者。
或作飲食。
名作食者。
若治材木。
則名工匠。
鍛金銀時。
名金銀師。
如是一人。
有多名字。
法亦如是。
其實是一。
而有多名。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
是名世谛。
而知十二因緣和合生者。
名第一義。
是為經列八二谛也。
章安作七二谛消者。
涅盤疏雲。
若随言說。
凡有八種。
一世出世。
二名無名。
三實不實。
四定不定。
五法不法。
六燒不燒。
七苦不苦。
八和合也。
今明大師有七二谛。
名雖不同。
其義可會。
一生滅。
二無生。
三單俗複真。
四單俗單中。
五複俗單中。
六複俗複中。
七圓二谛。
若依法華玄文。
名相稍别。
義意必同。
讀者應知。
就一種中。
複各三種。
謂随情。
随智。
随情智。
今欲以彼七種二谛。
求釋此文。
佛旨難知。
且出一師之見。
八種不同。
即名八文。
初約世出世兩人判二谛者。
通冠下七。
一一二谛。
各有此意。
世情多想。
束為世谛。
聖智多知。
束為真谛。
此即随情智判二谛也。
二約名無名判。
五陰和合。
攬陰名生。
即世谛。
即陰離陰。
如性知之性。
即真谛。
此約有作四谛立也。
三或複有法有名無實者。
他曰世谛。
有名名名。
於體物應。
於名真谛。
但有名無實。
今文反此。
世但虛名無實。
不生不滅。
與法相稱。
即是真谛。
不能即色是空。
故有名無實。
能即色名空。
故有實有名。
此約無生四谛立也。
四衆生壽命。
如旋火輪。
此單俗複真以論二谛。
假名幻化。
熱焰火輪。
但有其名。
而無其實。
稱世流布。
即是世谛。
真與中合。
共為真谛。
若單以真為第一義者。
不得言苦集滅道。
是第一義。
俱指四谛。
即真中合。
此名無量四谛中。
若真若中。
同為第一義谛。
前文曰第一義無量無邊。
不可稱說也。
五世法五種去。
此約單俗單中以明二谛。
上以熱焰火輪五譬。
以譬人我為世谛。
今以五法為世谛。
五法如焰輪。
焰輪譬法。
法譬互舉。
同是單俗。
心無颠倒。
如實知之。
即單指中道以為如實。
此名有作無生等苦集為俗。
指下文一實谛為真也。
六若燒若割去。
此約複俗單中以明二谛。
若燒若死。
此明體法始終。
若割若壞。
此明析法始終。
即以兩始為有。
兩終為無。
此之有無合之為俗。
即是複俗。
單指中道非有非無。
故無燒割。
即第一義。
此明上有作無生之真俗。
同名為俗。
指下文一實谛以為真也。
七有八苦去。
此約複俗複中以明二谛。
複俗。
如向言。
複中者。
非單指理。
即事而理。
法界圓備為複中。
此合上來有作無生真之與俗。
皆名為俗。
指下一實不可思議。
而為真谛。
文雖不顯。
義推自成。
然此一番。
猶是複俗複中二谛也。
八複次下。
先譬。
次合。
明圓二谛。
真俗相即。
皆不可思議。
譬如父母和合生子。
一人多能。
以譬圓俗。
十二因緣和合三道。
即是三德第一義。
以顯圓真。
是名不可思議二谛。
一切二谛。
悉入此中。
方便随俗。
說諸二谛。
無量無邊。
止論七種。
何足驚怪。
能如是知。
名慧聖行。
古來皆悉此二谛文。
今用天台七種二谛。
來釋八番。
義則相應。
真順聖慧也。
由是故釋簽雲。
若欲憑教者。
然此七文。
散在諸經。
無一處具出。
唯大經十二。
列八二谛。
章安作七二谛消之。
初一是總。
餘七是别。
初曰如出世人。
心所見者。
名第一義。
世人心所見者。
名世谛。
疏曰。
總冠諸谛。
世情多種。
束為世谛。
聖智多知。
束為第一義谛。
即是諸教随情智說也。
經雲五陰和合稱某甲。
名世谛。
解陰無陰。
亦無名字。
離陰亦無。
名第一義。
陰是實法。
某甲是假名。
即實有俗谛也。
無陰無名。
即假實空。
若離陰者。
名太虛空。
是故離陰。
亦無某甲及二谛名。
疏雲名無名二谛也。
世谛有名。
真谛無名。
即生滅二谛也。
又經雲。
或有法有名有實。
是第一義。
或有法有名無實。
是名世谛。
幻化假名。
即空故實。
即真谛也。
隻指幻化但有假名。
故名世谛。
故疏雲實不實二谛也。
真實幻化不實也。
即無生二谛也。
經雲。
如我人衆生壽命知見。
乃至如龜毛兔角等。
陰界入名世谛。
苦集滅道名真谛。
兔角之俗。
與前不殊。
故成單俗。
四谛義含。
共為真谛。
即是含中真谛也。
故疏雲。
定不定二谛也。
即單俗複真。
俗是不定。
中道是定。
又經雲。
名世句世等五法。
是名世谛。
於五法中心無颠倒。
是第一義谛。
五種世法。
名與前異。
大意不别。
亦是單俗。
於世無倒。
謂見實相。
教道但中。
雖未究竟。
此中究竟。
望前故實。
故疏雲。
法不法二谛也。
法謂實相。
不法謂俗。
亦是含中二谛也。
又經雲。
燒割死壞是世谛。
無燒割等是第一義。
地前方便皆屬無常。
故可燒。
登地見常。
故無燒等。
故疏雲。
燒不燒二谛也。
無常可燒。
常不可燒。
複俗單中二谛也。
經雲。
有八種苦。
是名世谛。
無八種苦。
故是第一義。
八苦無常。
同前燒義。
無八苦真。
即是實相。
故疏雲苦不苦二谛也。
亦是複俗單中。
教道有苦。
圓中無苦。
經雲。
如一人有多名字。
依父母生。
名世谛。
依十二因緣和合生者。
名第一義谛。
依父母生。
即十二緣。
而分二者。
以大經明十二緣即佛性故。
且據顯說。
即以佛性而為真谛。
依父母生。
即是無明。
名為世谛。
故疏雲。
和合二谛。
真俗不二。
故名和合。
複俗複中二谛也。
此於四正。
複論三接。
故名七種二谛者。
四正。
即一藏。
二通。
五别。
七圓。
四種。
正明藏通别圓四教二谛。
三接。
即三四六三種。
三是别接通。
四是圓接通。
六是圓接别。
如妙玄雲。
一實有為俗。
實有滅為真。
二幻有為俗。
即幻有空為真。
三幻有為俗。
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
四幻有為俗。
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五幻有。
幻有即空。
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為真。
六幻有。
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
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七幻有。
幻有即空皆為俗。
一切法趣有。
趣空。
趣不有不空。
為真也。
一實有二谛者。
一切依正色心陰界入等。
皆是實法。
實法所成森羅萬品。
皆名為俗。
方便修道滅此俗已。
乃得會真。
乃至雲病中無藥。
文字中無菩提。
皆此意也。
二幻有空二谛者。
斥前意也。
何者。
實有時無真。
滅有時無俗。
二谛義不成。
若明幻有者。
幻有是俗。
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
乃至雲是名幻有無二谛也。
通人随智照真。
與前不異。
随智照俗不同。
何者。
通教觀巧。
複局照俗亦巧。
卻尋本俗。
名為複局。
析空體空。
觀門各異。
故稱局也。
三幻有空不空二谛者。
俗不異前。
真則三種不同。
一俗随三真。
即成三種二谛。
其相雲何。
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等。
大經明空不空等。
複次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等。
解見下節記中其相雲何起。
至具一切法也止。
是故說此一俗。
随三真轉。
或對單真。
或對複真。
或對不思議真。
乃至雲若随智證。
俗随智轉。
智證偏真。
即成通教二谛。
智證不空真。
即成别入通二谛。
智證一切法趣不空真。
即成圓入通二谛。
三人入真之智不同。
複局照俗亦異也。
四一切法趣空不空二谛。
并入此文中釋。
即圓入通二谛也。
五幻有無為俗。
不有不無為真。
有無二。
故為俗。
中道不有不無不二為真。
六圓入别二谛者。
俗與别同。
同觀幻有之俗。
真谛則異。
謂一邊但中。
一邊不但中。
故雲異也。
别人謂不空。
但理而已。
欲顯此理。
地前先修諸行。
登地方顯中道。
雖緣修方便。
故言一切法趣不空。
圓人聞不空理。
即至具一切佛法無有缺減。
故言一切法趣不空也。
七圓教二谛者。
直說不思議二谛也。
言直說者。
即事顯理。
三千歸于一念。
即理明事。
三千性相宛然是也。
真即是俗。
俗即是真。
如如意珠。
珠體本空。
即是真谛。
而能雨寶。
即俗谛也。
珠以譬真。
用以譬俗。
即珠是用。
即用是珠。
不二而二。
分真俗耳。
已上撮略妙玄之文。
是為七種二谛四為正。
三論接也。
【□注】古來二十三家。
明乎二谛。
唯莊嚴。
開善。
擅風流之名。
莊嚴謂佛果出二谛外。
(即今被接)開善謂佛果不出二谛。
(通當教佛)吾祖曲盡如來逗機設化之相。
故明被接。
則於諸經無所壅矣。
【■記】此示古今諸師發明二谛之義。
有所未盡善矣。
初一句。
通示。
次一句。
别美。
莊嚴下。
出二師義之所歸也。
然莊嚴立義。
乃據利根。
即今被接者也。
開善立義。
乃就鈍根。
故是通教佛果也。
吾祖下。
明天台智眼。
卓越古今。
為判教之獨步也。
是故二谛被接。
義合佛經。
如止觀三雲。
通教三乘。
二乘體假入空。
隻入但空。
不能從但空入假。
無化他用。
菩薩體假入但空。
能從但空入假。
化度衆生。
上根菩薩體假入空。
前入但空。
次入不但空。
則破無明。
見佛性。
與前真永别。
豈可用為一真谛也。
莊嚴師謂三界集谛。
是招依正色心。
有漏之俗。
佛果無漏。
不招依正色心。
出俗谛外。
而有真谛。
一見。
不複更見。
故出二谛之外。
今雲此義但得片意。
而作義不成。
不知佛智别照何境。
别斷何惑。
若得今義。
出外意則成。
開善師謂體見思之俗。
當俗即空之真。
是故佛果不出二谛外也。
今雲此義若不能動。
則異二乘作意複不成。
若得此意。
不出義亦成矣。
古來名此為風流二谛。
義在此但空不但空。
合時祇是一真谛。
離時卻成兩真谛。
與三藏家異。
彼三藏第三谛。
但有中道名。
無别有體。
眼無别見。
智無别知。
今則不爾。
但三谛亦名真谛。
亦名中道第一義谛。
有别體。
别見。
别知。
是為通教二谛三谛合離之相也。
輔行雲。
莊嚴雲出。
開善雲不出。
此由三乘共學菩薩有但不但。
古人不曉利鈍兩根。
但诤佛果出與不出。
終未見今開合之意。
故使二家各明已計。
今文并破是故皆雲作意不成。
故知二家。
各得今文利鈍一。
邊。
所以雲片意也。
又不能知出外。
别照中道之境。
用中道智進破無明。
故雲片意。
若不能知鈍根依教。
與二乘同證真谛。
是亦但得片意。
若全得今意。
出與不出義悉成矣。
是故古人雙美二家。
目此二谛而曰風流。
言風流者。
動止合儀。
出入無失也。
若依今用含中二谛。
進退鹹美。
風流有餘。
故雲吾祖曲盡如來逗機設化之相者。
良有以也。
【■補】涅盤玄雲莊嚴謂。
佛果出二谛外。
非真俗攝。
凡夫以惑因感果。
是虛浮世谛。
假體即空。
故是真谛。
佛果非惑因所感。
故非世谛。
不可複空。
故非真谛。
引仁王經雲。
超度世谛第一義谛。
住第十一薩雲若地是也。
開善謂。
佛果不出二谛。
佛果涅盤還為二谛所攝。
體是續待二假。
故是世谛。
即此二假可空。
故是真谛。
佛果靈智。
亦複冥真也。
【□注】古明被接。
不出三義。
以含中為發源。
點示為機要。
發習為根性。
以通教巧故。
一真含二中。
利根菩薩才證真空。
即為點示。
如妙玄明别接通中。
寄三法以示三根解源。
謂非漏非無漏。
空不空。
一切法趣。
如釋簽三(十九)具釋。
然由利根發昔所習。
方可點示。
若鈍根菩薩。
同二乘人。
直至法華。
方乃被會。
【■記】此示古明被接而有三義也。
初句。
總标三義。
次三句。
别列三義。
次五行。
貫釋三義也。
言一真含二中者。
如雲幻有即空不空共為真。
此真含但中也。
幻有即空不空。
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此真含不但中。
是為通教一真含二中為發源也。
利根才證真空即為點示者。
此釋點示為機要。
不使利根耽着真空。
令成别圓中聖人也。
如妙玄下。
引證點示。
妙玄雲。
一俗随三真轉。
即成三種。
其相雲何。
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
初人謂非漏。
是非俗。
非無漏
不空即中道。
分二種。
謂但。
不但。
若見但中。
别教來接。
若見不但中。
圓教來接。
故言通後。
【□注】利根被接。
被字去聲。
如來被下之義。
此約應說。
如雲說圓中道。
被而覆之也。
若上聲呼。
此就機論。
如雲通教利根。
被别圓接。
接。
即點示。
接入也。
【■記】此釋利根被接之義有二。
一者。
約佛加被論。
二者。
約機可被論。
加被者。
如來蒙覆被接。
引導一切衆生。
至但不但二種中道之中。
不令沉滞於偏真也。
可被者。
衆生根利。
始可受接於别圓也。
【□注】然被接義。
散出諸經。
大品八地聞中。
大經空不空。
一切法趣。
非漏非無漏。
楞伽三種意生身。
大經三十六文末。
一生二生等。
若具明者。
謂大經十二。
明四谛後。
列八二谛。
章安作七二谛消之。
初一是總。
餘七是别。
此於四正。
複論三接。
故名七種二谛。
【■記】此示明諸經被接之義。
大品八地聞中者。
此的示般若經被接義。
問。
從七地八地。
觀常住。
破無明。
是何教之位。
答。
非通非别。
是别接通。
何者。
以通教始終不明常。
何得中間而破無明。
别教初心知常。
初地破無明。
雲何八地始破無明。
既八地聞中道。
始破無明。
則知是通下根被接之義也。
止觀雲。
初空假二觀。
破俗上惑。
方聞中道。
仍須修觀破無明。
能八相作佛。
此佛是果。
仍前二觀為因。
故言以别接通耳。
輔行雲。
若初後不聞中。
全屬前二。
若從初即聞。
全屬後兩。
複有一人破二惑盡。
至八地方聞中道。
聞已修觀破無明。
得法身本。
八相作佛。
雖見中道。
必假通教空假二觀為前方便。
待别理接之方聞。
此乃别接通意也。
大經空不空。
一切法趣。
非漏非無漏者。
此撮示經文被接義。
詳解見下節記中妙玄雲其相雲何。
至所聞不同止。
乃明别圓接通意也。
楞伽三種意生身者。
經雲。
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法數釋雲。
通教菩薩得如幻三昧。
随意無疑。
意欲至。
身亦至。
名意生。
一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者。
三昧。
翻正受。
異苦樂受故。
通教三四五地菩薩。
得真空寂滅樂。
普入一切佛剎。
随意無礙也。
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者。
八地菩薩。
覺了一切諸法自性之性。
如幻如化。
悉無所有。
以無量神力。
普入一切佛剎。
迅疾如意。
自在無礙也。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者。
九地十地菩薩。
覺知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
一身無量身。
一時普現。
如鏡中像。
随諸種類而得俱生。
雖現衆像。
而無作為也。
按釋中一身無量身。
即種類意。
普現。
即俱生意。
又輔行雲。
一三昧樂意成身。
即三四五地。
心寂不動也。
二覺法自性意成身。
即八地。
普入佛剎。
故以法為自性。
三種類俱生無作意成身。
謂了佛證法。
成之與生。
并從果說。
此約通教。
及以接别。
初文雖雲五地。
亦兼七地。
即入空位也。
八地當入假位。
種類俱生者。
了佛證法。
即是入中。
屬佛種類。
未必自證。
若接入别。
七地已前。
入别十住。
八地已去。
接入十行。
知佛證法。
入十回向。
并非證道。
故名意生也。
大經一生二生者。
此的示經文被接義。
經中佛為須跋那言。
一切諸法。
皆是虛假。
随其滅處。
是名實相。
是名法界等。
下智觀故。
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
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
得無上菩提。
說是法時。
十千菩薩。
得一生實相。
萬五千菩薩。
得二生法界。
疏曰。
一生實相二生法界者。
謂十地補處大士為一生。
九地則二生也。
亦如法華損生義意章安雲。
三乘同觀第一義。
智解不同。
一生二生。
是破無明一品二品。
實相。
是别理。
法界。
是圓理。
即利根接入别圓也。
若具明下。
具指大經及疏三接義。
經明四谛後列八二谛者。
聖行品。
佛為迦葉菩薩廣明四谛已。
又為文殊菩薩說八種二谛。
謂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
一者世法。
二者出世法。
善男子。
為出世人之所知者。
名第一義谛。
世人知者。
名世谛。
善男子。
五陰和合。
稱某甲凡夫。
衆生随其所稱。
是名世谛。
解陰無某甲名字。
離陰亦無出世之人。
如其性相而能知之。
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或複有法。
有名無實者。
即是世谛。
有名有實者。
即第一義谛。
善男子。
如我衆生。
壽命知見。
養育丈夫。
作者受者。
熱時之焰。
乾闼婆城。
龜毛兔角。
旋火之輪。
諸陰界入。
是名世谛。
苦集滅道。
名第一義谛。
善男子。
世法有五。
一名世。
二句世。
三縛世。
四法世。
五執着世。
善男子。
男女瓶衣。
車乘屋舍。
如是等物。
是名名世。
四句一偈。
如是等偈。
名為句世。
卷合系結。
束縛合掌。
名為縛世。
鳴椎集僧。
嚴鼓誡兵。
吹貝知時。
名為法世。
如望遠人。
有染衣者。
生想執着。
言是沙門。
非婆羅門。
見有結繩。
橫佩身上。
便生念言。
是婆羅門。
非沙門也。
是名執着世。
如是五種。
是為世法。
善男子。
若有衆生。
於如是五法。
心無煩惱。
如實而知。
是名第一義谛。
複次善男子。
若燒若割。
若死若壞。
是名世谛。
無燒無割。
無死無壞。
是則名為第一義谛。
複次有八苦相。
名為世谛。
無生老病死。
無愛别離。
無怨憎會。
無求不得。
無五陰盛。
名第一義谛。
複次譬如一人。
多有所能。
若其走時。
則名走者。
或收刈時。
複名刈者。
或作飲食。
名作食者。
若治材木。
則名工匠。
鍛金銀時。
名金銀師。
如是一人。
有多名字。
法亦如是。
其實是一。
而有多名。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
是名世谛。
而知十二因緣和合生者。
名第一義。
是為經列八二谛也。
章安作七二谛消者。
涅盤疏雲。
若随言說。
凡有八種。
一世出世。
二名無名。
三實不實。
四定不定。
五法不法。
六燒不燒。
七苦不苦。
八和合也。
今明大師有七二谛。
名雖不同。
其義可會。
一生滅。
二無生。
三單俗複真。
四單俗單中。
五複俗單中。
六複俗複中。
七圓二谛。
若依法華玄文。
名相稍别。
義意必同。
讀者應知。
就一種中。
複各三種。
謂随情。
随智。
随情智。
今欲以彼七種二谛。
求釋此文。
佛旨難知。
且出一師之見。
八種不同。
即名八文。
初約世出世兩人判二谛者。
通冠下七。
一一二谛。
各有此意。
世情多想。
束為世谛。
聖智多知。
束為真谛。
此即随情智判二谛也。
二約名無名判。
五陰和合。
攬陰名生。
即世谛。
即陰離陰。
如性知之性。
即真谛。
此約有作四谛立也。
三或複有法有名無實者。
他曰世谛。
有名名名。
於體物應。
於名真谛。
但有名無實。
今文反此。
世但虛名無實。
不生不滅。
與法相稱。
即是真谛。
不能即色是空。
故有名無實。
能即色名空。
故有實有名。
此約無生四谛立也。
四衆生壽命。
如旋火輪。
此單俗複真以論二谛。
假名幻化。
熱焰火輪。
但有其名。
而無其實。
稱世流布。
即是世谛。
真與中合。
共為真谛。
若單以真為第一義者。
不得言苦集滅道。
是第一義。
俱指四谛。
即真中合。
此名無量四谛中。
若真若中。
同為第一義谛。
前文曰第一義無量無邊。
不可稱說也。
五世法五種去。
此約單俗單中以明二谛。
上以熱焰火輪五譬。
以譬人我為世谛。
今以五法為世谛。
五法如焰輪。
焰輪譬法。
法譬互舉。
同是單俗。
心無颠倒。
如實知之。
即單指中道以為如實。
此名有作無生等苦集為俗。
指下文一實谛為真也。
六若燒若割去。
此約複俗單中以明二谛。
若燒若死。
此明體法始終。
若割若壞。
此明析法始終。
即以兩始為有。
兩終為無。
此之有無合之為俗。
即是複俗。
單指中道非有非無。
故無燒割。
即第一義。
此明上有作無生之真俗。
同名為俗。
指下文一實谛以為真也。
七有八苦去。
此約複俗複中以明二谛。
複俗。
如向言。
複中者。
非單指理。
即事而理。
法界圓備為複中。
此合上來有作無生真之與俗。
皆名為俗。
指下一實不可思議。
而為真谛。
文雖不顯。
義推自成。
然此一番。
猶是複俗複中二谛也。
八複次下。
先譬。
次合。
明圓二谛。
真俗相即。
皆不可思議。
譬如父母和合生子。
一人多能。
以譬圓俗。
十二因緣和合三道。
即是三德第一義。
以顯圓真。
是名不可思議二谛。
一切二谛。
悉入此中。
方便随俗。
說諸二谛。
無量無邊。
止論七種。
何足驚怪。
能如是知。
名慧聖行。
古來皆悉此二谛文。
今用天台七種二谛。
來釋八番。
義則相應。
真順聖慧也。
由是故釋簽雲。
若欲憑教者。
然此七文。
散在諸經。
無一處具出。
唯大經十二。
列八二谛。
章安作七二谛消之。
初一是總。
餘七是别。
初曰如出世人。
心所見者。
名第一義。
世人心所見者。
名世谛。
疏曰。
總冠諸谛。
世情多種。
束為世谛。
聖智多知。
束為第一義谛。
即是諸教随情智說也。
經雲五陰和合稱某甲。
名世谛。
解陰無陰。
亦無名字。
離陰亦無。
名第一義。
陰是實法。
某甲是假名。
即實有俗谛也。
無陰無名。
即假實空。
若離陰者。
名太虛空。
是故離陰。
亦無某甲及二谛名。
疏雲名無名二谛也。
世谛有名。
真谛無名。
即生滅二谛也。
又經雲。
或有法有名有實。
是第一義。
或有法有名無實。
是名世谛。
幻化假名。
即空故實。
即真谛也。
隻指幻化但有假名。
故名世谛。
故疏雲實不實二谛也。
真實幻化不實也。
即無生二谛也。
經雲。
如我人衆生壽命知見。
乃至如龜毛兔角等。
陰界入名世谛。
苦集滅道名真谛。
兔角之俗。
與前不殊。
故成單俗。
四谛義含。
共為真谛。
即是含中真谛也。
故疏雲。
定不定二谛也。
即單俗複真。
俗是不定。
中道是定。
又經雲。
名世句世等五法。
是名世谛。
於五法中心無颠倒。
是第一義谛。
五種世法。
名與前異。
大意不别。
亦是單俗。
於世無倒。
謂見實相。
教道但中。
雖未究竟。
此中究竟。
望前故實。
故疏雲。
法不法二谛也。
法謂實相。
不法謂俗。
亦是含中二谛也。
又經雲。
燒割死壞是世谛。
無燒割等是第一義。
地前方便皆屬無常。
故可燒。
登地見常。
故無燒等。
故疏雲。
燒不燒二谛也。
無常可燒。
常不可燒。
複俗單中二谛也。
經雲。
有八種苦。
是名世谛。
無八種苦。
故是第一義。
八苦無常。
同前燒義。
無八苦真。
即是實相。
故疏雲苦不苦二谛也。
亦是複俗單中。
教道有苦。
圓中無苦。
經雲。
如一人有多名字。
依父母生。
名世谛。
依十二因緣和合生者。
名第一義谛。
依父母生。
即十二緣。
而分二者。
以大經明十二緣即佛性故。
且據顯說。
即以佛性而為真谛。
依父母生。
即是無明。
名為世谛。
故疏雲。
和合二谛。
真俗不二。
故名和合。
複俗複中二谛也。
此於四正。
複論三接。
故名七種二谛者。
四正。
即一藏。
二通。
五别。
七圓。
四種。
正明藏通别圓四教二谛。
三接。
即三四六三種。
三是别接通。
四是圓接通。
六是圓接别。
如妙玄雲。
一實有為俗。
實有滅為真。
二幻有為俗。
即幻有空為真。
三幻有為俗。
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
四幻有為俗。
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五幻有。
幻有即空。
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為真。
六幻有。
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
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七幻有。
幻有即空皆為俗。
一切法趣有。
趣空。
趣不有不空。
為真也。
一實有二谛者。
一切依正色心陰界入等。
皆是實法。
實法所成森羅萬品。
皆名為俗。
方便修道滅此俗已。
乃得會真。
乃至雲病中無藥。
文字中無菩提。
皆此意也。
二幻有空二谛者。
斥前意也。
何者。
實有時無真。
滅有時無俗。
二谛義不成。
若明幻有者。
幻有是俗。
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
乃至雲是名幻有無二谛也。
通人随智照真。
與前不異。
随智照俗不同。
何者。
通教觀巧。
複局照俗亦巧。
卻尋本俗。
名為複局。
析空體空。
觀門各異。
故稱局也。
三幻有空不空二谛者。
俗不異前。
真則三種不同。
一俗随三真。
即成三種二谛。
其相雲何。
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等。
大經明空不空等。
複次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等。
解見下節記中其相雲何起。
至具一切法也止。
是故說此一俗。
随三真轉。
或對單真。
或對複真。
或對不思議真。
乃至雲若随智證。
俗随智轉。
智證偏真。
即成通教二谛。
智證不空真。
即成别入通二谛。
智證一切法趣不空真。
即成圓入通二谛。
三人入真之智不同。
複局照俗亦異也。
四一切法趣空不空二谛。
并入此文中釋。
即圓入通二谛也。
五幻有無為俗。
不有不無為真。
有無二。
故為俗。
中道不有不無不二為真。
六圓入别二谛者。
俗與别同。
同觀幻有之俗。
真谛則異。
謂一邊但中。
一邊不但中。
故雲異也。
别人謂不空。
但理而已。
欲顯此理。
地前先修諸行。
登地方顯中道。
雖緣修方便。
故言一切法趣不空。
圓人聞不空理。
即至具一切佛法無有缺減。
故言一切法趣不空也。
七圓教二谛者。
直說不思議二谛也。
言直說者。
即事顯理。
三千歸于一念。
即理明事。
三千性相宛然是也。
真即是俗。
俗即是真。
如如意珠。
珠體本空。
即是真谛。
而能雨寶。
即俗谛也。
珠以譬真。
用以譬俗。
即珠是用。
即用是珠。
不二而二。
分真俗耳。
已上撮略妙玄之文。
是為七種二谛四為正。
三論接也。
【□注】古來二十三家。
明乎二谛。
唯莊嚴。
開善。
擅風流之名。
莊嚴謂佛果出二谛外。
(即今被接)開善謂佛果不出二谛。
(通當教佛)吾祖曲盡如來逗機設化之相。
故明被接。
則於諸經無所壅矣。
【■記】此示古今諸師發明二谛之義。
有所未盡善矣。
初一句。
通示。
次一句。
别美。
莊嚴下。
出二師義之所歸也。
然莊嚴立義。
乃據利根。
即今被接者也。
開善立義。
乃就鈍根。
故是通教佛果也。
吾祖下。
明天台智眼。
卓越古今。
為判教之獨步也。
是故二谛被接。
義合佛經。
如止觀三雲。
通教三乘。
二乘體假入空。
隻入但空。
不能從但空入假。
無化他用。
菩薩體假入但空。
能從但空入假。
化度衆生。
上根菩薩體假入空。
前入但空。
次入不但空。
則破無明。
見佛性。
與前真永别。
豈可用為一真谛也。
莊嚴師謂三界集谛。
是招依正色心。
有漏之俗。
佛果無漏。
不招依正色心。
出俗谛外。
而有真谛。
一見。
不複更見。
故出二谛之外。
今雲此義但得片意。
而作義不成。
不知佛智别照何境。
别斷何惑。
若得今義。
出外意則成。
開善師謂體見思之俗。
當俗即空之真。
是故佛果不出二谛外也。
今雲此義若不能動。
則異二乘作意複不成。
若得此意。
不出義亦成矣。
古來名此為風流二谛。
義在此但空不但空。
合時祇是一真谛。
離時卻成兩真谛。
與三藏家異。
彼三藏第三谛。
但有中道名。
無别有體。
眼無别見。
智無别知。
今則不爾。
但三谛亦名真谛。
亦名中道第一義谛。
有别體。
别見。
别知。
是為通教二谛三谛合離之相也。
輔行雲。
莊嚴雲出。
開善雲不出。
此由三乘共學菩薩有但不但。
古人不曉利鈍兩根。
但诤佛果出與不出。
終未見今開合之意。
故使二家各明已計。
今文并破是故皆雲作意不成。
故知二家。
各得今文利鈍一。
邊。
所以雲片意也。
又不能知出外。
别照中道之境。
用中道智進破無明。
故雲片意。
若不能知鈍根依教。
與二乘同證真谛。
是亦但得片意。
若全得今意。
出與不出義悉成矣。
是故古人雙美二家。
目此二谛而曰風流。
言風流者。
動止合儀。
出入無失也。
若依今用含中二谛。
進退鹹美。
風流有餘。
故雲吾祖曲盡如來逗機設化之相者。
良有以也。
【■補】涅盤玄雲莊嚴謂。
佛果出二谛外。
非真俗攝。
凡夫以惑因感果。
是虛浮世谛。
假體即空。
故是真谛。
佛果非惑因所感。
故非世谛。
不可複空。
故非真谛。
引仁王經雲。
超度世谛第一義谛。
住第十一薩雲若地是也。
開善謂。
佛果不出二谛。
佛果涅盤還為二谛所攝。
體是續待二假。
故是世谛。
即此二假可空。
故是真谛。
佛果靈智。
亦複冥真也。
【□注】古明被接。
不出三義。
以含中為發源。
點示為機要。
發習為根性。
以通教巧故。
一真含二中。
利根菩薩才證真空。
即為點示。
如妙玄明别接通中。
寄三法以示三根解源。
謂非漏非無漏。
空不空。
一切法趣。
如釋簽三(十九)具釋。
然由利根發昔所習。
方可點示。
若鈍根菩薩。
同二乘人。
直至法華。
方乃被會。
【■記】此示古明被接而有三義也。
初句。
總标三義。
次三句。
别列三義。
次五行。
貫釋三義也。
言一真含二中者。
如雲幻有即空不空共為真。
此真含但中也。
幻有即空不空。
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此真含不但中。
是為通教一真含二中為發源也。
利根才證真空即為點示者。
此釋點示為機要。
不使利根耽着真空。
令成别圓中聖人也。
如妙玄下。
引證點示。
妙玄雲。
一俗随三真轉。
即成三種。
其相雲何。
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
初人謂非漏。
是非俗。
非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