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更侵習氣。
如燒炭成灰。
【□注】緣覺發真無漏。
功德力大。
故能侵除習氣也。
【■記】侵者損也。
習氣未盡。
故但言侵之損之。
而使之盡也。
【□注】燒炭成灰者。
四教義三(十二)引大論雲。
緣覺智慧力勝。
如大火燒木。
木然炭盡。
餘有灰在。
【■記】經雲。
譬如窮人。
負他錢債。
雖債欲畢。
餘未畢故。
猶系在獄。
而不得脫。
聲聞緣覺。
亦複如是。
以有愛習餘氣。
所以不得成菩提也。
△八明菩薩地。
九菩薩地。
正使斷盡。
與二乘同。
扶習潤生。
道觀雙流。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注】從空入假。
道觀雙流。
深觀二谛。
進斷習氣色心無知。
得法眼。
道種智。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學佛十力。
四無所畏。
斷習氣将盡也。
【■記】此明菩薩修學佛道。
正習雙除。
俨超二乘之像。
乃三乘中之傑士。
所謂出類拔萃者也。
言。
從空等者。
二乘慧眼了空。
惟觀真谛。
菩薩法眼照假。
能觀俗谛。
所以從空。
亦能入假也。
道。
謂化道。
即慈悲利物。
觀。
謂空觀。
即鑒理自利。
所謂悲智雙融。
真俗并運也。
色心無知。
即塵沙障習。
五眼中。
法眼能觀俗。
三智中。
道種能照俗。
下别教住行向中解。
通教菩薩。
與别教菩薩。
斷習及得眼智。
逈有淺深粗細不同。
然觀空自利。
觀俗利他。
亦能進斷塵沙。
得法眼。
證道種智也。
成就衆生。
即下以布施攝衆生來生其國等。
佛十力者。
法界次第雲。
此十通名力者。
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
通達一切。
了了分明。
無能壞。
無能勝。
故名力也。
大菩薩亦分得此智力。
比佛小劣。
故不受名。
十力者。
是處非處力。
業智力。
定力。
根力。
欲力。
性力。
至處道力。
宿命力。
天眼力。
漏盡力。
四無所畏者。
一一切智無所畏。
二漏盡。
三說障道。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此四通名無畏者。
於大衆中廣說自他智斷。
既決定無失。
則無恐懼之相。
故稱無所畏也。
言斷習将盡者。
既之曰将。
當知未全盡也。
須知此菩薩盡習。
必在七寶菩提樹下。
機緣熟時。
以一念相應慧。
而頓斷也。
【■備】問。
藏通菩薩既同不見中。
何以一留惑。
一斷惑。
答。
藏通雖同不見中。
藏則正化二乘。
若雲菩薩斷惑。
二乘大恐。
故須留也。
通則正化菩薩。
不妨明言斷惑。
【□注】扶習潤生者。
輔行五下(二十四)雲。
大品雲。
留餘殘習。
以誓願力。
及扶餘習。
而生三界。
利樂有情。
(文)此教亦無中道應本。
以誓扶習。
而生三界。
【■記】此明扶習潤生。
初二行。
舉輔行引經正釋。
次一行。
明扶習潤生之故。
亦是兼藏教菩薩而言。
妙記雲。
兩教入滅。
無未來化。
玄文雲。
藏通等聖。
亦得有應。
但是作意神通。
譬如圖寫。
作意乃成。
核論無本。
何者。
灰身泯智。
無常住本。
約何起應是也。
【■備】問。
正使牽生死。
習氣不牽生死。
何以言扶習而潤生耶。
答。
菩薩生三界。
當以誓願為正。
扶習為傍。
所以扶習者。
不過為受生緣耳。
不必定如凡夫以使為牽生。
習不牽生為難也。
若不留此殘習。
便登佛地。
何以長能出假度生耶。
【□注】道觀雙流者。
道。
謂化道。
觀。
謂空觀。
帶空出假。
故曰雙流。
【■記】化道。
即修行六度。
空觀。
即體達法空。
空假并行。
故曰雙流也。
【□注】遊戲神通者。
遊諸世間。
譬如兒戲。
亦如幻師。
種種變現。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
徹照無礙。
【■記】此釋遊戲神通。
初二句。
釋遊戲義。
諸世間。
即器。
有情。
正覺。
三世間也。
菩薩遊三世間。
行來往返。
其猶兒童嬉戲。
不作意分别也。
次二句。
喻神通義。
謂幻師以幻咒力。
幻造種種之事。
或拈莖草。
幻成為人。
或舉幅巾。
變為匹馬。
今菩薩承禅定力。
種種變現。
或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亦如幻師也。
末四句。
約法正釋。
即璎珞經雲。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
徹照無礙。
當知天然慧性。
與六法相應。
即能轉變自在。
故曰神通也。
【□注】淨佛國土者。
一切諸行。
無非菩薩淨土之行。
如以布施攝衆生。
菩薩成佛時。
布施衆生來生其國等是也。
【■記】淨名經雲。
佛為寶積。
廣明衆行。
為淨土因。
如雲布施。
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
成佛時。
行十善滿願衆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淨土。
成佛時。
三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淨土。
成佛時。
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禅定是淨土。
成佛時。
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淨土。
成佛時。
正定衆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
四攝法。
一切方便。
三十七道品。
回向心。
說除八難。
自守戒行。
不譏彼阙十善法等。
皆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乃至命終不中夭。
大富梵行。
所言誠谛。
常以軟語。
眷屬不離。
善和诤訟。
言必饒益。
不嫉不恚。
正見衆生。
來生其國是也。
輔行雲。
淨佛國土者。
通教出假菩薩。
亦為衆生作淨土因。
處處結緣。
衆生機熟。
斷習成佛。
名淨佛土。
結緣之時。
名淨土行。
故淨名經雲。
菩薩取於淨土。
皆為饒益諸衆生故。
乃至布施是淨土。
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結緣時。
以布施攝。
成佛時。
地多珍寶。
諸所舍者。
同生其土。
而受五種布施化益。
由攝生有五差故。
所謂人天及以四教。
一切諸行無非菩薩淨土之行。
故有四土橫豎攝物。
是則淨土義通諸教。
今文且依通教菩薩斷餘殘習。
為淨土果。
但是異于二乘而已。
△二果地顯義三。
初明成佛。
十佛地。
機緣若熟。
以一念相應慧。
頓斷殘習。
坐七寶菩提樹下。
以天衣為座。
現帶劣勝應身成佛。
【□注】上釋諸位。
具如妙玄四(二十八)。
【■記】妙玄雲。
大功德力。
資智慧。
一念相應慧。
觀真谛究竟。
習亦究竟。
如劫火燒木。
無複炭灰。
喻習究竟。
如象渡河。
到於邊底。
喻真究竟。
雖菩薩佛。
名異二乘。
俱觀無生體法。
同是無學。
得一涅盤。
共歸灰斷。
證果處一。
故稱為通也。
【□注】過菩薩地。
則入佛地。
用誓扶餘習。
生閻浮提八相成道。
五相同三藏。
唯六成道樹下。
得一念相應慧。
與無生四谛理相應。
斷一切煩惱習盡。
具足力無畏等。
名之為佛。
【■記】一念相應者。
衆生機緣既熟。
即一念空慧與無生理相應。
習盡成佛。
妙玄雲。
藏佛因伏果斷。
通佛因果俱斷。
藏佛一日三時照機。
通佛即俗而真照不須入。
【□注】頓斷殘習者。
觀音玄記下(五)雲。
前斷正使。
今侵二習。
至於佛地。
見思習盡。
真谛究竟。
塵沙習盡。
俗谛究竟。
【■記】此菩薩從已辦地。
留習潤生。
用慈悲道。
與真空觀。
雙行化物。
造到佛位。
頓斷殘習也。
【□注】七寶天衣者。
表殊勝自然也。
【■記】大品雲。
我當於菩提樹下。
從四天王天。
乃至阿迦膩咤天。
以天衣為座。
當學般若。
大論申明生身佛把草樹下。
法性生身佛天衣為座。
成佛時。
諸天龍等各以妙衣為座。
欲界天衣。
從樹邊生。
無縷無織。
譬如薄冰。
光曜明淨。
有種種色。
色界天衣。
純金色光明。
如是等寶衣敷座。
菩薩坐上。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寶樹。
表殊勝。
天衣。
表自然也。
【□注】現帶劣勝應者。
通佛亦是丈六之身。
或十裡。
百億。
神通變現耳。
住空故劣。
住中故勝。
以通教有合身義。
故雲帶劣勝應。
【■記】仁王疏雲。
帶丈六像。
現尊特身。
樹下一念相應。
斷餘殘習。
即通教佛自覺覺他。
則神通變現。
有十裡百億神通身量也。
金光明疏雲。
丈六身佛。
住真谛。
丈六尊特合身佛。
雙住真中。
尊特身佛。
雙住俗中。
法身佛。
住中道。
此依二理。
故有二佛。
則知通佛住空故劣。
住中故勝也。
然通佛有合身佛義者。
神寶記雲。
即三藏佛。
示成道相。
帶丈六像。
現尊特身者。
通被衍門。
有利鈍二機。
故所見相。
勝劣不同。
所謂合身尊特者是也。
而實一佛。
機見有異。
非謂大邊存小名為帶也。
言合言共。
亦義雲爾。
舊多錯解。
故略雲之。
【■補】光明記雲。
通教觀既體法。
顯二種空。
謂但不但。
鈍根菩薩同二乘人。
唯見但空。
無中實故。
非色心本。
故佛元由誓扶殘習。
幻出身智。
終歸灰斷。
色有分齊。
故曰丈六。
利根受别圓接。
解不但空。
空是本覺中實之體。
是妙色身。
佛慧證得。
所有身智。
稱體無邊。
故名尊特。
尊重奇特。
亦名根身。
隻一佛身。
由利鈍機見二種狀。
故曰合身。
通教佛身。
須作此辯應了利根見佛。
縱高十裡乃至百億。
以依但空。
亦非尊特。
有分齊故。
若利人見。
丈六八尺。
既依中道。
亦無分齊也。
【□注】舊問。
别圓成道。
在初寂場。
鹿苑。
唯明三藏成佛。
今通教佛。
於何處成。
如法師雲。
隻一金剛土台成道。
四機所見不同。
若寂場鹿苑。
自論大小兩始。
轉法輪處。
不可以難成道也。
【■記】此料簡通佛成道處。
初行半。
舉舊難。
如法師下。
正示釋。
像法決疑經雲。
一切大衆所見不同。
或見娑羅林地。
悉是土沙草木石壁。
或見七寶清淨莊嚴。
或見此林是諸佛遊行處。
或見此林即諸佛境界。
真實法體。
例知此義。
四見不同。
以證四教佛成道處。
無别約機見有異也。
【■補】金剛土台。
大論雲。
菩薩成佛時。
實於智慧身。
是時坐處。
變為金剛。
有言。
土在金輪上。
金輪在金剛上。
從金剛際出。
如蓮台直上。
持菩薩坐處。
令不陷沒。
名為金剛。
有師标四機所見不同者。
大經疏雲。
勝天中王。
初坐樹下。
有四種相。
或見坐吉祥草。
或見坐天衣。
或見坐七寶。
或見坐虛空。
△二明說法。
為三乘根性。
轉無生四谛法輪。
【□注】然通教佛。
合但明成道等者。
以由此三。
稍異三藏。
前五不異。
故略不論。
【■記】此節注文。
雖明前之五相。
與三藏同。
後之三相。
與三藏異。
亦可且作别釋說法相。
不然。
應在釋涅盤相後通明也。
故今權作說法一相而釋焉。
文句雲。
成道如上注。
涅盤如後文。
七轉法輪者。
權智。
開三藏生滅四谛法輪。
實智。
說摩诃衍無生四谛法輪。
被通教三乘人也。
△三明涅盤。
緣盡入滅。
正習俱除。
如炭灰俱盡。
【□注】緣盡入滅者。
第八涅盤相。
妙玄四(三十)雲。
雙樹入無餘涅盤。
薪盡火滅。
留舍利為一切人天福田也。
【■補】緣盡入滅者。
則同大乘機薪既盡。
應火雲亡之義。
此約利根所見也。
又緣盡入滅。
亦可約兩意釋。
若言機緣未熟。
故扶習潤生。
機緣熟已。
斷餘殘習。
今緣盡入滅。
仍屬當教鈍根所見。
若知中道應本。
屬利根所見也。
所言雙樹者。
林中。
四方。
方各雙樹。
四方共有四雙八株。
樹曰娑羅。
如來於此入涅盤已。
東西二雙。
南北二雙。
合為一樹。
垂蔭寶床。
蓋於如來。
慘然變白。
猶如白鶴。
既八隻合為二樹。
故雲雙樹入無餘涅盤也。
薪盡火滅者。
謂如來之身。
既入七寶金棺。
四天王各持天上旃檀沉水。
各五百根。
乃至第六諸天。
世間大衆。
各持旃檀沉水。
至茶毗所。
以妙香木。
成大香樓。
舉棺樓上。
直至迦葉禮贊竟。
從心胸中。
火湧棺外。
漸漸茶毗。
經于七日。
香樓乃盡。
即是薪盡火滅之相。
若鈍根所見。
乃身滅智亡。
若利根所見。
是機薪既盡。
應火雲亡也。
留舍利為人天福田者。
梵語舍利。
此雲骨身。
是戒定慧之所熏修。
究其為義。
别有生法全碎之辯。
如雲我不滅度常在靈山。
此非法身全身乎。
今論涅盤之後。
八萬四千。
則唯示生碎二身爾。
故如來茶毗。
始經七日。
帝釋開棺取佛右牙。
天上起塔。
有二疾捷羅剎。
盜取佛牙一雙。
時城内大衆。
收取舍利滿八金壇。
入拘屍城七日供養。
時八國王。
共來争求舍利。
有大臣。
優波吉。
谏八國王。
時帝釋化作人語。
我等諸天。
亦應有分。
若不見與。
力足於敵。
時優波吉告言。
諸君且止。
此舍利宜共分之。
何須見诤。
即分舍利為三分。
一分諸天。
一分八王。
一分龍王。
於是各還本國。
起塔供養。
【□注】正習俱除。
兼前總舉。
【■記】此釋正習俱除。
蓋前七地。
已斷正使。
八地。
更侵習氣。
九地。
進斷習氣。
并斷色心無知。
則此十地。
隻是頓斷。
而留餘殘習氣。
而言正習俱除者。
乃兼前而總舉也。
【□注】炭灰俱盡。
四教義三(十三)雲。
諸佛智慧力大。
如劫燒火炭灰俱盡。
【■記】以炭喻正使。
灰喻習氣。
謂佛正習永盡無餘。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
一切大地都盡。
無炭無煙。
△三引證。
經雲。
三獸渡河。
謂象馬兔也。
喻斷惑不同故。
又經雲。
諸法實相。
三乘皆得。
亦不名佛。
即此教也。
【□注】河喻空理。
菩薩正習俱盡。
如象得底。
支佛侵習。
如馬次深。
聲聞斷正使。
如兔最淺。
如涅盤經。
【■記】大經雲。
是實相法界究竟智。
第一義谛。
第一義空。
下智觀。
聲聞得。
中智觀。
緣覺得。
上智觀。
無上菩提得。
疏雲。
古來有解。
謂三乘觀異。
今明三乘同觀第一義空。
但智有上中下成三乘别。
例如三獸渡河。
得水深淺。
三乘同觀中道。
深智。
即得無上菩提。
淺智。
但得支佛聲聞菩提。
輔行雲。
三乘如獸。
真空如水底。
象雖得底。
仍分二别。
小象得泥。
通菩薩也。
大象得底。
即見不空。
不空。
複有二種。
謂但不但也。
又戒經雲。
如恒河水。
三獸皆渡。
兔不至底。
浮水而過。
馬或至底。
或不至底。
象則至底。
即十二因緣河也。
聲聞如兔。
緣覺如馬。
如來猶象。
今借此意。
證成通教三乘同禀。
同作是解。
解有淺深。
故成三乘也。
【□注】又經雲者。
文出華嚴。
彼雲諸法實性相。
三乘亦皆得。
而不名為佛。
幻有之俗。
名為諸法。
即空之理。
名為實相。
乃真空實相也。
菩薩至果名佛。
言不名佛者。
以中奪偏耳。
【■記】此釋華嚴文也。
初一行引文。
次二行釋義。
然是晉譯之文也。
若唐譯第八地四勸文。
則雲善男子。
此諸法之性。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
名為如來。
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别法。
頌雲。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當知二譯。
文異義同。
皆以中奪偏也。
【□注】彼經不共二乘。
那作此說。
如拾遺記雲。
彼部雖無小機禀教。
何妨說於三乘粗淺。
顯圓佛乘。
(文)彼後分經明四乘品。
故斥三乘非佛乘也。
【■記】此料簡引結也。
初二句。
約意推經不斥三乘非佛為簡。
如拾遺下。
引釋。
以明不妨說小以顯佛乘。
彼後分下。
結明華嚴斥三非佛。
四乘者。
四聖法界也。
△四會同。
此教三乘。
因同果異。
證果雖異。
同斷見思。
同出分段。
同證偏真。
【□注】三因大同。
三果小異。
異則習盡不等。
同乃共觀即空。
不同三藏谛緣度别。
【■記】此料簡同異也。
初二句。
泛釋。
次二句。
轉釋。
謂聲聞果。
但斷見思正使。
支佛果。
更能侵除習氣。
菩薩果。
斷盡正習。
更破塵沙。
如斯不等。
此其所以果有小異也。
共觀即空者。
而此三乘同以無言說道。
體色入空。
故雲同也。
【□注】分段者。
支分形段。
三界生死也。
【■記】支形者。
他非我身。
我非他身。
彼此各别也。
分段者。
即分限也。
如欲界分限。
不過百歲。
乃至非非想天壽。
縱饒八萬四千大劫。
亦是分限。
下界以年計。
上界以劫計。
既堕於數。
奚嘗越限。
故曰分段也。
△二因根機利鈍前後互通二。
初略标。
然於菩薩中。
有二種。
謂利鈍。
【□注】此約接不接。
而分利鈍。
【■記】此總明根有利鈍。
所以有接與不接之殊。
以此教乃大乘之初門。
接者引也。
其問最利一類。
受圓人接。
引入於圓。
其稍利者。
受别人接。
引入於别。
其鈍根人。
不能受接。
故雲不接也。
△二詳示二。
初鈍通三藏。
鈍則但見偏空。
不見不空。
止成當教果頭佛。
行因雖殊。
果與藏教齊。
故言通前。
【□注】修因克果。
果在於上。
故曰果頭。
通教菩薩。
扶習潤生。
雖異藏教。
伏惑行因。
斷惑證理不别。
故言通前。
結釋前文。
通前藏教也。
【■記】此明結釋通前。
文并可知。
言行因殊者。
通教扶習潤生。
藏教伏惑行因故。
至於果上。
斷惑證理。
藏通無二。
故得通前也。
△二利通别圓二。
初正釋。
若利根菩薩。
非但見空。
兼
如燒炭成灰。
【□注】緣覺發真無漏。
功德力大。
故能侵除習氣也。
【■記】侵者損也。
習氣未盡。
故但言侵之損之。
而使之盡也。
【□注】燒炭成灰者。
四教義三(十二)引大論雲。
緣覺智慧力勝。
如大火燒木。
木然炭盡。
餘有灰在。
【■記】經雲。
譬如窮人。
負他錢債。
雖債欲畢。
餘未畢故。
猶系在獄。
而不得脫。
聲聞緣覺。
亦複如是。
以有愛習餘氣。
所以不得成菩提也。
△八明菩薩地。
九菩薩地。
正使斷盡。
與二乘同。
扶習潤生。
道觀雙流。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注】從空入假。
道觀雙流。
深觀二谛。
進斷習氣色心無知。
得法眼。
道種智。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學佛十力。
四無所畏。
斷習氣将盡也。
【■記】此明菩薩修學佛道。
正習雙除。
俨超二乘之像。
乃三乘中之傑士。
所謂出類拔萃者也。
言。
從空等者。
二乘慧眼了空。
惟觀真谛。
菩薩法眼照假。
能觀俗谛。
所以從空。
亦能入假也。
道。
謂化道。
即慈悲利物。
觀。
謂空觀。
即鑒理自利。
所謂悲智雙融。
真俗并運也。
色心無知。
即塵沙障習。
五眼中。
法眼能觀俗。
三智中。
道種能照俗。
下别教住行向中解。
通教菩薩。
與别教菩薩。
斷習及得眼智。
逈有淺深粗細不同。
然觀空自利。
觀俗利他。
亦能進斷塵沙。
得法眼。
證道種智也。
成就衆生。
即下以布施攝衆生來生其國等。
佛十力者。
法界次第雲。
此十通名力者。
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
通達一切。
了了分明。
無能壞。
無能勝。
故名力也。
大菩薩亦分得此智力。
比佛小劣。
故不受名。
十力者。
是處非處力。
業智力。
定力。
根力。
欲力。
性力。
至處道力。
宿命力。
天眼力。
漏盡力。
四無所畏者。
一一切智無所畏。
二漏盡。
三說障道。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此四通名無畏者。
於大衆中廣說自他智斷。
既決定無失。
則無恐懼之相。
故稱無所畏也。
言斷習将盡者。
既之曰将。
當知未全盡也。
須知此菩薩盡習。
必在七寶菩提樹下。
機緣熟時。
以一念相應慧。
而頓斷也。
【■備】問。
藏通菩薩既同不見中。
何以一留惑。
一斷惑。
答。
藏通雖同不見中。
藏則正化二乘。
若雲菩薩斷惑。
二乘大恐。
故須留也。
通則正化菩薩。
不妨明言斷惑。
【□注】扶習潤生者。
輔行五下(二十四)雲。
大品雲。
留餘殘習。
以誓願力。
及扶餘習。
而生三界。
利樂有情。
(文)此教亦無中道應本。
以誓扶習。
而生三界。
【■記】此明扶習潤生。
初二行。
舉輔行引經正釋。
次一行。
明扶習潤生之故。
亦是兼藏教菩薩而言。
妙記雲。
兩教入滅。
無未來化。
玄文雲。
藏通等聖。
亦得有應。
但是作意神通。
譬如圖寫。
作意乃成。
核論無本。
何者。
灰身泯智。
無常住本。
約何起應是也。
【■備】問。
正使牽生死。
習氣不牽生死。
何以言扶習而潤生耶。
答。
菩薩生三界。
當以誓願為正。
扶習為傍。
所以扶習者。
不過為受生緣耳。
不必定如凡夫以使為牽生。
習不牽生為難也。
若不留此殘習。
便登佛地。
何以長能出假度生耶。
【□注】道觀雙流者。
道。
謂化道。
觀。
謂空觀。
帶空出假。
故曰雙流。
【■記】化道。
即修行六度。
空觀。
即體達法空。
空假并行。
故曰雙流也。
【□注】遊戲神通者。
遊諸世間。
譬如兒戲。
亦如幻師。
種種變現。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
徹照無礙。
【■記】此釋遊戲神通。
初二句。
釋遊戲義。
諸世間。
即器。
有情。
正覺。
三世間也。
菩薩遊三世間。
行來往返。
其猶兒童嬉戲。
不作意分别也。
次二句。
喻神通義。
謂幻師以幻咒力。
幻造種種之事。
或拈莖草。
幻成為人。
或舉幅巾。
變為匹馬。
今菩薩承禅定力。
種種變現。
或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亦如幻師也。
末四句。
約法正釋。
即璎珞經雲。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
徹照無礙。
當知天然慧性。
與六法相應。
即能轉變自在。
故曰神通也。
【□注】淨佛國土者。
一切諸行。
無非菩薩淨土之行。
如以布施攝衆生。
菩薩成佛時。
布施衆生來生其國等是也。
【■記】淨名經雲。
佛為寶積。
廣明衆行。
為淨土因。
如雲布施。
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
成佛時。
行十善滿願衆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淨土。
成佛時。
三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淨土。
成佛時。
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禅定是淨土。
成佛時。
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淨土。
成佛時。
正定衆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
四攝法。
一切方便。
三十七道品。
回向心。
說除八難。
自守戒行。
不譏彼阙十善法等。
皆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乃至命終不中夭。
大富梵行。
所言誠谛。
常以軟語。
眷屬不離。
善和诤訟。
言必饒益。
不嫉不恚。
正見衆生。
來生其國是也。
輔行雲。
淨佛國土者。
通教出假菩薩。
亦為衆生作淨土因。
處處結緣。
衆生機熟。
斷習成佛。
名淨佛土。
結緣之時。
名淨土行。
故淨名經雲。
菩薩取於淨土。
皆為饒益諸衆生故。
乃至布施是淨土。
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結緣時。
以布施攝。
成佛時。
地多珍寶。
諸所舍者。
同生其土。
而受五種布施化益。
由攝生有五差故。
所謂人天及以四教。
一切諸行無非菩薩淨土之行。
故有四土橫豎攝物。
是則淨土義通諸教。
今文且依通教菩薩斷餘殘習。
為淨土果。
但是異于二乘而已。
△二果地顯義三。
初明成佛。
十佛地。
機緣若熟。
以一念相應慧。
頓斷殘習。
坐七寶菩提樹下。
以天衣為座。
現帶劣勝應身成佛。
【□注】上釋諸位。
具如妙玄四(二十八)。
【■記】妙玄雲。
大功德力。
資智慧。
一念相應慧。
觀真谛究竟。
習亦究竟。
如劫火燒木。
無複炭灰。
喻習究竟。
如象渡河。
到於邊底。
喻真究竟。
雖菩薩佛。
名異二乘。
俱觀無生體法。
同是無學。
得一涅盤。
共歸灰斷。
證果處一。
故稱為通也。
【□注】過菩薩地。
則入佛地。
用誓扶餘習。
生閻浮提八相成道。
五相同三藏。
唯六成道樹下。
得一念相應慧。
與無生四谛理相應。
斷一切煩惱習盡。
具足力無畏等。
名之為佛。
【■記】一念相應者。
衆生機緣既熟。
即一念空慧與無生理相應。
習盡成佛。
妙玄雲。
藏佛因伏果斷。
通佛因果俱斷。
藏佛一日三時照機。
通佛即俗而真照不須入。
【□注】頓斷殘習者。
觀音玄記下(五)雲。
前斷正使。
今侵二習。
至於佛地。
見思習盡。
真谛究竟。
塵沙習盡。
俗谛究竟。
【■記】此菩薩從已辦地。
留習潤生。
用慈悲道。
與真空觀。
雙行化物。
造到佛位。
頓斷殘習也。
【□注】七寶天衣者。
表殊勝自然也。
【■記】大品雲。
我當於菩提樹下。
從四天王天。
乃至阿迦膩咤天。
以天衣為座。
當學般若。
大論申明生身佛把草樹下。
法性生身佛天衣為座。
成佛時。
諸天龍等各以妙衣為座。
欲界天衣。
從樹邊生。
無縷無織。
譬如薄冰。
光曜明淨。
有種種色。
色界天衣。
純金色光明。
如是等寶衣敷座。
菩薩坐上。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寶樹。
表殊勝。
天衣。
表自然也。
【□注】現帶劣勝應者。
通佛亦是丈六之身。
或十裡。
百億。
神通變現耳。
住空故劣。
住中故勝。
以通教有合身義。
故雲帶劣勝應。
【■記】仁王疏雲。
帶丈六像。
現尊特身。
樹下一念相應。
斷餘殘習。
即通教佛自覺覺他。
則神通變現。
有十裡百億神通身量也。
金光明疏雲。
丈六身佛。
住真谛。
丈六尊特合身佛。
雙住真中。
尊特身佛。
雙住俗中。
法身佛。
住中道。
此依二理。
故有二佛。
則知通佛住空故劣。
住中故勝也。
然通佛有合身佛義者。
神寶記雲。
即三藏佛。
示成道相。
帶丈六像。
現尊特身者。
通被衍門。
有利鈍二機。
故所見相。
勝劣不同。
所謂合身尊特者是也。
而實一佛。
機見有異。
非謂大邊存小名為帶也。
言合言共。
亦義雲爾。
舊多錯解。
故略雲之。
【■補】光明記雲。
通教觀既體法。
顯二種空。
謂但不但。
鈍根菩薩同二乘人。
唯見但空。
無中實故。
非色心本。
故佛元由誓扶殘習。
幻出身智。
終歸灰斷。
色有分齊。
故曰丈六。
利根受别圓接。
解不但空。
空是本覺中實之體。
是妙色身。
佛慧證得。
所有身智。
稱體無邊。
故名尊特。
尊重奇特。
亦名根身。
隻一佛身。
由利鈍機見二種狀。
故曰合身。
通教佛身。
須作此辯應了利根見佛。
縱高十裡乃至百億。
以依但空。
亦非尊特。
有分齊故。
若利人見。
丈六八尺。
既依中道。
亦無分齊也。
【□注】舊問。
别圓成道。
在初寂場。
鹿苑。
唯明三藏成佛。
今通教佛。
於何處成。
如法師雲。
隻一金剛土台成道。
四機所見不同。
若寂場鹿苑。
自論大小兩始。
轉法輪處。
不可以難成道也。
【■記】此料簡通佛成道處。
初行半。
舉舊難。
如法師下。
正示釋。
像法決疑經雲。
一切大衆所見不同。
或見娑羅林地。
悉是土沙草木石壁。
或見七寶清淨莊嚴。
或見此林是諸佛遊行處。
或見此林即諸佛境界。
真實法體。
例知此義。
四見不同。
以證四教佛成道處。
無别約機見有異也。
【■補】金剛土台。
大論雲。
菩薩成佛時。
實於智慧身。
是時坐處。
變為金剛。
有言。
土在金輪上。
金輪在金剛上。
從金剛際出。
如蓮台直上。
持菩薩坐處。
令不陷沒。
名為金剛。
有師标四機所見不同者。
大經疏雲。
勝天中王。
初坐樹下。
有四種相。
或見坐吉祥草。
或見坐天衣。
或見坐七寶。
或見坐虛空。
△二明說法。
為三乘根性。
轉無生四谛法輪。
【□注】然通教佛。
合但明成道等者。
以由此三。
稍異三藏。
前五不異。
故略不論。
【■記】此節注文。
雖明前之五相。
與三藏同。
後之三相。
與三藏異。
亦可且作别釋說法相。
不然。
應在釋涅盤相後通明也。
故今權作說法一相而釋焉。
文句雲。
成道如上注。
涅盤如後文。
七轉法輪者。
權智。
開三藏生滅四谛法輪。
實智。
說摩诃衍無生四谛法輪。
被通教三乘人也。
△三明涅盤。
緣盡入滅。
正習俱除。
如炭灰俱盡。
【□注】緣盡入滅者。
第八涅盤相。
妙玄四(三十)雲。
雙樹入無餘涅盤。
薪盡火滅。
留舍利為一切人天福田也。
【■補】緣盡入滅者。
則同大乘機薪既盡。
應火雲亡之義。
此約利根所見也。
又緣盡入滅。
亦可約兩意釋。
若言機緣未熟。
故扶習潤生。
機緣熟已。
斷餘殘習。
今緣盡入滅。
仍屬當教鈍根所見。
若知中道應本。
屬利根所見也。
所言雙樹者。
林中。
四方。
方各雙樹。
四方共有四雙八株。
樹曰娑羅。
如來於此入涅盤已。
東西二雙。
南北二雙。
合為一樹。
垂蔭寶床。
蓋於如來。
慘然變白。
猶如白鶴。
既八隻合為二樹。
故雲雙樹入無餘涅盤也。
薪盡火滅者。
謂如來之身。
既入七寶金棺。
四天王各持天上旃檀沉水。
各五百根。
乃至第六諸天。
世間大衆。
各持旃檀沉水。
至茶毗所。
以妙香木。
成大香樓。
舉棺樓上。
直至迦葉禮贊竟。
從心胸中。
火湧棺外。
漸漸茶毗。
經于七日。
香樓乃盡。
即是薪盡火滅之相。
若鈍根所見。
乃身滅智亡。
若利根所見。
是機薪既盡。
應火雲亡也。
留舍利為人天福田者。
梵語舍利。
此雲骨身。
是戒定慧之所熏修。
究其為義。
别有生法全碎之辯。
如雲我不滅度常在靈山。
此非法身全身乎。
今論涅盤之後。
八萬四千。
則唯示生碎二身爾。
故如來茶毗。
始經七日。
帝釋開棺取佛右牙。
天上起塔。
有二疾捷羅剎。
盜取佛牙一雙。
時城内大衆。
收取舍利滿八金壇。
入拘屍城七日供養。
時八國王。
共來争求舍利。
有大臣。
優波吉。
谏八國王。
時帝釋化作人語。
我等諸天。
亦應有分。
若不見與。
力足於敵。
時優波吉告言。
諸君且止。
此舍利宜共分之。
何須見诤。
即分舍利為三分。
一分諸天。
一分八王。
一分龍王。
於是各還本國。
起塔供養。
【□注】正習俱除。
兼前總舉。
【■記】此釋正習俱除。
蓋前七地。
已斷正使。
八地。
更侵習氣。
九地。
進斷習氣。
并斷色心無知。
則此十地。
隻是頓斷。
而留餘殘習氣。
而言正習俱除者。
乃兼前而總舉也。
【□注】炭灰俱盡。
四教義三(十三)雲。
諸佛智慧力大。
如劫燒火炭灰俱盡。
【■記】以炭喻正使。
灰喻習氣。
謂佛正習永盡無餘。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
一切大地都盡。
無炭無煙。
△三引證。
經雲。
三獸渡河。
謂象馬兔也。
喻斷惑不同故。
又經雲。
諸法實相。
三乘皆得。
亦不名佛。
即此教也。
【□注】河喻空理。
菩薩正習俱盡。
如象得底。
支佛侵習。
如馬次深。
聲聞斷正使。
如兔最淺。
如涅盤經。
【■記】大經雲。
是實相法界究竟智。
第一義谛。
第一義空。
下智觀。
聲聞得。
中智觀。
緣覺得。
上智觀。
無上菩提得。
疏雲。
古來有解。
謂三乘觀異。
今明三乘同觀第一義空。
但智有上中下成三乘别。
例如三獸渡河。
得水深淺。
三乘同觀中道。
深智。
即得無上菩提。
淺智。
但得支佛聲聞菩提。
輔行雲。
三乘如獸。
真空如水底。
象雖得底。
仍分二别。
小象得泥。
通菩薩也。
大象得底。
即見不空。
不空。
複有二種。
謂但不但也。
又戒經雲。
如恒河水。
三獸皆渡。
兔不至底。
浮水而過。
馬或至底。
或不至底。
象則至底。
即十二因緣河也。
聲聞如兔。
緣覺如馬。
如來猶象。
今借此意。
證成通教三乘同禀。
同作是解。
解有淺深。
故成三乘也。
【□注】又經雲者。
文出華嚴。
彼雲諸法實性相。
三乘亦皆得。
而不名為佛。
幻有之俗。
名為諸法。
即空之理。
名為實相。
乃真空實相也。
菩薩至果名佛。
言不名佛者。
以中奪偏耳。
【■記】此釋華嚴文也。
初一行引文。
次二行釋義。
然是晉譯之文也。
若唐譯第八地四勸文。
則雲善男子。
此諸法之性。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
名為如來。
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别法。
頌雲。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當知二譯。
文異義同。
皆以中奪偏也。
【□注】彼經不共二乘。
那作此說。
如拾遺記雲。
彼部雖無小機禀教。
何妨說於三乘粗淺。
顯圓佛乘。
(文)彼後分經明四乘品。
故斥三乘非佛乘也。
【■記】此料簡引結也。
初二句。
約意推經不斥三乘非佛為簡。
如拾遺下。
引釋。
以明不妨說小以顯佛乘。
彼後分下。
結明華嚴斥三非佛。
四乘者。
四聖法界也。
△四會同。
此教三乘。
因同果異。
證果雖異。
同斷見思。
同出分段。
同證偏真。
【□注】三因大同。
三果小異。
異則習盡不等。
同乃共觀即空。
不同三藏谛緣度别。
【■記】此料簡同異也。
初二句。
泛釋。
次二句。
轉釋。
謂聲聞果。
但斷見思正使。
支佛果。
更能侵除習氣。
菩薩果。
斷盡正習。
更破塵沙。
如斯不等。
此其所以果有小異也。
共觀即空者。
而此三乘同以無言說道。
體色入空。
故雲同也。
【□注】分段者。
支分形段。
三界生死也。
【■記】支形者。
他非我身。
我非他身。
彼此各别也。
分段者。
即分限也。
如欲界分限。
不過百歲。
乃至非非想天壽。
縱饒八萬四千大劫。
亦是分限。
下界以年計。
上界以劫計。
既堕於數。
奚嘗越限。
故曰分段也。
△二因根機利鈍前後互通二。
初略标。
然於菩薩中。
有二種。
謂利鈍。
【□注】此約接不接。
而分利鈍。
【■記】此總明根有利鈍。
所以有接與不接之殊。
以此教乃大乘之初門。
接者引也。
其問最利一類。
受圓人接。
引入於圓。
其稍利者。
受别人接。
引入於别。
其鈍根人。
不能受接。
故雲不接也。
△二詳示二。
初鈍通三藏。
鈍則但見偏空。
不見不空。
止成當教果頭佛。
行因雖殊。
果與藏教齊。
故言通前。
【□注】修因克果。
果在於上。
故曰果頭。
通教菩薩。
扶習潤生。
雖異藏教。
伏惑行因。
斷惑證理不别。
故言通前。
結釋前文。
通前藏教也。
【■記】此明結釋通前。
文并可知。
言行因殊者。
通教扶習潤生。
藏教伏惑行因故。
至於果上。
斷惑證理。
藏通無二。
故得通前也。
△二利通别圓二。
初正釋。
若利根菩薩。
非但見空。
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