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之下

關燈
菩薩斷惑之位。

    若共二乘。

    不名初炎。

    初炎即是斷位故也。

    論别立菩薩。

    故以初地為斷位。

    故大論燈炷品十地有二(雲雲)如後文引。

     【■記】四教義引大論雲。

    聲聞法中名乾慧地。

    於菩薩法即是伏忍。

    聲聞性地。

    菩薩柔順忍。

    聲聞八人地。

    菩薩無生忍。

    聲聞見地。

    菩薩亦無生忍。

    聲聞薄地。

    菩薩遊戲神通。

    聲聞離欲地。

    菩薩名離欲清淨阿羅漢地。

    於聲聞法中即是佛地。

    而三藏佛三十四心發真無漏。

    斷三界結盡。

    與羅漢齊也。

    大品雲。

    阿羅漢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即對菩薩八地。

    侵除習氣。

    九過辟支佛地。

    入菩薩位者。

    即九地十地是。

    則十地菩薩當知如佛也。

    玄文雲。

    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薩别立忍名。

    而義通二。

    用别教名。

    名别義通。

    通義已如前說。

    别立者。

    别為菩薩立伏忍柔順忍無生忍之名也。

    乾慧地三人同伏見惑。

    而菩薩更加伏忍之名者。

    菩薩信因緣即空。

    而於無生四谛降伏其心。

    起四弘誓願。

    雖知衆生如虛空。

    而發心度一切衆生。

    是菩薩欲度衆生。

    如欲度虛空。

    故金剛般若雲。

    菩薩如是降伏其心。

    所謂滅度無量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次三誓願降伏其心亦如是。

    是為菩薩在乾慧地。

    修停心别總相念處觀時。

    異於二乘。

    故别稱伏忍。

    複次三乘人同發善有漏五陰。

    生相似解。

    皆伏見惑。

    順第一義。

    而菩薩獨受柔順忍名者。

    菩薩非但伏結順理。

    又能為一切衆生。

    伏心徧行六度。

    一切事中福慧皆令究竟。

    如三藏菩薩於中忍中三僧祇行六度。

    不惜身命。

    今菩薩亦如是。

    以空無相願。

    調伏諸根。

    為衆生故。

    滿足六度。

    故名順忍也。

    複次三乘人同發真無漏。

    若智若斷。

    同名無生。

    而菩薩獨受無生法忍名者。

    以其見谛理。

    斷結使。

    不生取證之心。

    故别受無生法忍之名也。

    所以者何。

    若生取證之心。

    即堕二乘之地。

    不得入菩薩第九地。

    而别為立忍名。

    良有以也。

    複次三乘人同得神通。

    二乘不能用神通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

    故不得遊戲之名也。

    阿那含雖斷五下分結。

    不能舍深禅定。

    來生欲界。

    和光利物。

    而不同塵。

    故不得離欲清淨之名也。

    止觀問。

    三乘人智斷既齊。

    何故二乘名智斷。

    菩薩名法忍。

    答。

    忍。

    因也。

    智。

    果也。

    故十五心名忍。

    十六心名智。

    又二乘取證。

    宜判智斷。

    菩薩望佛猶居因位。

    但受忍名。

    又菩薩一品思盡。

    即一分自在生。

    品品死。

    品品生。

    能忍生死勞苦。

    不入涅盤。

    故名忍也。

     【□注】别明菩薩燋炷十地。

    妙玄四(三十一)雲。

    别圓各逗一種根性。

    故用發真為初焰。

    (别初地圓初住)通教為逗多種根性。

    所謂别圓入通。

    故含容取乾慧耳。

     【■記】通教機雜。

    而乾慧中尤雜。

    取多所含容之意。

    故以未發真為初焰。

    四念處雲以相似燈炷為初焰耳。

    尋常謂别圓入通多約被接言之。

    今言别圓入通者。

    通之一字。

    指通教中當教之機。

    别圓入通。

    指通别通圓之機。

    故雲三教含容通說。

    非秪約被接言也。

     【□注】若鈍根者。

    八人見地是初焰。

    利者。

    於乾慧即能斷結即是初焰(已上皆妙玄之文)。

     【■記】此上二節文。

    俱釋菩薩燋炷十地。

    初一句。

    牒前标示。

    妙玄下。

    明通教乾慧為菩薩初焰。

    然此所引。

    乃是答辭。

    因文前問。

    大論三處明初焰。

    約别圓。

    皆取發真為初焰。

    通教何意取乾慧為初焰耶。

    答。

    别圓各逗一種根性。

    如文(雲雲)。

    又輔行雲。

    大論三處燋炷者。

    意引乾慧别在菩薩斷惑之位。

    若共二乘。

    不名初焰。

    初焰即是斷位故也。

    論别立菩薩。

    故以初地而為斷位。

    故大論七十八燈炷品雲。

    十地有二。

    一菩薩初地為初焰。

    二聲聞見地為初焰。

    若獨菩薩地。

    即歡喜地為初焰。

    論文既以菩薩初地而為初焰。

    故今取之以為況釋。

    於共伏道尚得以為菩薩初焰。

    今但退取共斷位者為獨菩薩初焰。

    有何不可。

    故知此文别判通教菩薩位也。

     (大品雲。

    初地燋炷。

    大論明三處初焰。

    焰約能照。

    譬智。

    炷約所照。

    譬惑。

    三處者。

    通别圓也。

    三教含容通說。

    故曰别圓入通。

    非被接意)。

     【■備】此段小注本在儀文乾慧地耳下。

    因記文長。

    消釋未便。

    故列於後。

     【■記】此段小注。

    釋明含容取乾慧意。

    大品明第一地燋炷者。

    經深奧品雲。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薩用初心得阿耨菩提。

    用後心得。

    世尊。

    是前心不至後心。

    後心不至前心。

    世尊。

    如是心心所法不俱。

    雲何善根增益。

    若善根不增。

    雲何當得菩提。

    佛告須菩提。

    譬如然燈。

    為用初焰燋炷。

    為用後焰燋炷。

    須菩提言。

    世尊。

    非初焰燋炷。

    亦非離初焰。

    非後焰燋炷。

    亦非離後焰。

    佛言須菩提。

    於意雲何。

    炷為焦否。

    世尊。

    炷實焦。

    佛告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

    如是不用初心得菩提。

    亦不離初心。

    不用後心得菩提。

    亦不離後心。

    菩薩始發意。

    行般若波羅密。

    具足十地。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論釋雲。

    燈。

    譬菩薩道。

    炷。

    喻無明煩惱。

    焰。

    如初地相應智慧。

    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

    焦無明等煩惱炷。

    亦非初心智焰。

    亦非後心智焰。

    而無明等煩惱焦炷盡。

    得成無上菩提。

    是則以論中釋經。

    則知大品明初地焦炷意也。

    大論明三處初焰者。

    四念處雲。

    大論釋燈炷品雲。

    有人言。

    乾慧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有言歡喜地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如此解釋不同者。

    恐是諸大乘師釋滿字教門。

    三教名位不同。

    各取此意。

    以釋初後焰也。

    若言二地是菩薩斷道者。

    此取性地為斷道。

    至六地與羅漢齊。

    或取八人地是斷道。

    此以三地為斷道。

    七地齊羅漢。

    今不取二地三地。

    乃取乾慧者。

    故知是通三人之初。

    以似道為初焰耳。

    有言歡喜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者。

    此約别教初地斷道為初焰。

    别教登地見常住理。

    斷無明。

    見中道。

    故以歡喜為初焰也。

    有言初住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者。

    是圓教意。

    以圓教登住是中道佛性。

    斷一品無明故。

    此是通教通别通圓之義也。

     【□注】且乾慧初焰。

    三通言之。

    是何根性。

    須知論釋焦炷。

    雖通三教。

    乾慧初焰自是一途。

    不必三通收。

    以通教機雜故。

     【■記】此揀明乾慧非三通也。

    先問。

    次答。

    如文可知。

    三通者。

    即上文所謂因果俱通。

    因通非果通。

    通别通圓是也。

    言不必三通收者。

    謂因果俱通之機。

    初地不能斷結。

    因通非果通之機。

    三地四地方能斷結。

    藉通開導之機。

    亦非能初心斷結。

    是故乾慧初焰。

    自是通之當教一途。

    不必三通收也。

     【□注】又乾慧初焰。

    何位伏惑。

    例如單借十地。

    如輔行。

    或雲利根。

    即伏即斷。

     【■記】此料簡乾慧初焰伏惑也。

    問。

    乾慧初焰。

    既是斷惑。

    将何位而為伏惑耶。

    問中約位問伏惑。

    答中舉單借十地。

    意明乾慧如别教歡喜地斷見。

    則以地前為伏惑位也。

    如輔行者。

    如上圖中引文可知。

    或雲下。

    更指一釋。

     【■補】然此中論伏惑位者。

    若雲逗多種根性。

    含容取乾慧為初焰。

    其意則寬。

    故得例前借十地。

    地前立伏惑位也。

    若雲鈍根。

    八人見地是初焰。

    利根。

    於乾慧地即能斷結。

    即是初焰。

    此則地前不須更立。

    何以故。

    乾慧本是伏惑之位。

    但利根之人。

    即伏即斷。

    故以為初焰。

    若更立伏惑位。

    不名乾慧為初焰矣。

    良由前文單借十地。

    無論機之利鈍。

    但未斷惑。

    而不入位。

    故地前更須立地。

    即更立伏惑位。

    此中不然。

    故立為不立。

    意存兩向。

     【□注】大品更說十地菩薩為如佛。

    輔行明通二種如佛。

    以釋大品。

    一别為菩薩立忍名。

    第十亦名菩薩地。

    對共佛地故雲如也。

    又被接人至十地。

    破無明。

    能八相作佛。

    似通教佛。

    故雲如也。

    釋簽亦明圓教觀行如佛。

    相似如佛。

    但非今通教所論。

     【■記】此釋經說十地菩薩為如佛。

    初一句。

    牒前标示。

    以大品經雲。

    菩薩住十地中。

    當知如佛。

    謂若菩薩摩诃薩。

    具足六(波羅)密。

    四念處。

    乃至十八不共法。

    一切種智。

    具足圓滿。

    斷一切煩惱及習。

    是為菩薩摩诃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

    論釋雲。

    當知如佛者。

    菩薩坐如是樹下。

    入第十地名法雲地。

    譬如大雲澍雨連下無間。

    心自然生無量無邊清淨諸佛法。

    念念無間。

    爾時菩薩作是念。

    欲界魔王心未降伏。

    放眉間光。

    令百億魔宮。

    暗蔽不現。

    魔即嗔惱。

    集其兵衆來逼菩薩。

    菩薩降伏魔已。

    十方諸佛慶其功勳。

    皆放眉間光。

    從菩薩頂入。

    是時十地所得功德變為佛法。

    斷一切煩惱習。

    得無礙解脫。

    具足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十八十共法。

    大慈大悲等無量佛法。

    地六種動。

    天雨華香。

    諸菩薩天人。

    皆合掌贊歎。

    是時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十方諸佛菩薩天人。

    大聲唱言。

    某方某國某甲菩薩。

    坐於道場。

    成具佛事。

    是其光明。

    是名十地當知如佛也。

    輔行下。

    引荊溪明通教二種如佛。

    以釋大品經十地如佛。

    初種可知。

    二種。

    如文雲。

    若被接者至此既破一品無明。

    亦能八相。

    如彼八相。

    故雲如佛也。

    對共佛地句。

    謂通教第十地。

    名為佛地。

    對三乘之共佛地。

    而曰如也。

    似通佛句。

    謂被接之人。

    能破無明。

    無明破已。

    如彼通佛。

    同得八相。

    故名如也。

    釋簽下。

    明圓教亦有二種如佛。

    文雲。

    若入圓教。

    假使住前。

    亦得通名坐道場也。

    即是相似如佛。

    觀行如佛。

    然彼文意。

    為異别教教道言耳。

    非今通教所論之如佛。

     △二詳示二。

    初因地列名八。

    初名乾慧地。

     一乾慧地。

    未有理水。

    故得其名。

    即外凡位。

    與藏教五停心總别等三位齊。

     【□注】三乘之初。

    同名乾慧。

    用體法念處等觀。

    雖未得暖法相似理水。

    而總相智慧深利。

    故稱乾慧也。

     【■記】此釋得名乾慧地者。

    謂雖有能觀之智。

    然所照之惑火未亡。

    真谛之理水未顯。

    既未有理水。

    乾有其慧。

    故得乾慧之名也。

    是知惑喻如火。

    理譬如水。

    惑亡理顯。

    猶水之克火也。

    妙玄明三乘共十地。

    第一名乾慧地者。

    三乘之初。

    同名乾慧。

    即是體法五停心總相别相四念處觀。

    事相不異三藏。

    此三階法門。

    體陰入界如幻如化。

    總破見愛八倒。

    名身念處。

    受心法。

    亦如是。

    住是觀中。

    修正勤如意根力覺道。

    雖未得暖法相似理水。

    而總相智慧深利故。

    體法停心别總二相念處觀。

    出四教義二廣明。

    須者往檢。

     △二明性地。

     二性地。

    相似得法性水。

    伏見思惑。

    即内凡位。

    與藏教四善根齊。

     【□注】性地中無生方便。

    解慧善巧。

    轉勝於前。

    得相似無漏性水。

    故言性地也。

     【■記】妙玄雲。

    性地者。

    得過乾慧。

    得暖已。

    能增進初中後心。

    入頂法乃至世第一法。

    皆名性地。

    性地中無生方便解慧善巧轉勝於前。

    言勝前者。

    如解苦無苦。

    而有真谛。

    以陰入界不生。

    皆如夢幻響化。

    水月鏡像。

    畢竟空無所有故也。

    解集無集而有真谛。

    以了一切煩惱業行皆如夢幻等故。

    解滅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而有真谛。

    以知一切生滅之法皆不可得。

    故使有法過於涅盤。

    亦如夢幻等故。

    知道有道而有真谛。

    信一切至涅盤道。

    皆如夢幻等無有二相。

    則任運虛通。

    入第一義。

    得相似無漏性水。

    故言性地也。

     △三二地并明。

    言并明者。

    以此二位。

    同入無間三昧。

    同斷見惑。

    所以同為發明也。

     三八人地四見地。

    此二位入無間三昧。

    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盡。

    發真無漏。

    見真谛理。

    與藏教初果齊。

     【□注】三乘信法二行。

    體見假以發真斷惑。

    在無間三昧中。

    八忍具足。

    智少一分。

    故名八人位也。

    (即八忍也)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谛之理。

    同斷見惑八十八使盡也。

     【■補】此明得名八人見地也。

    初三乘下。

    釋八人地。

    次三乘下。

    釋見地也。

    八人位中。

    隻具八忍七智。

    但是十五心。

    少一道比智。

    故曰八忍具足。

    智少一分。

    即以具足立名。

    故名八人地。

    至十六心滿。

    即入見道。

    名見地也。

     【□注】無間三昧等者。

    止觀六(六)雲。

    若言三地者。

    據斷見初。

    言四地者。

    據斷見後。

    皆不出觀(文)。

     【■記】此釋二位無間三昧斷見也。

    止觀雲。

    别名名通家共位者。

    舊雲三地斷見。

    或雲四地斷見。

    或言六地斷思盡。

    或言七地斷思盡。

    今核此語。

    若雲三地四地皆斷見者。

    此師不解通教義。

    三乘共位。

    同入無間三昧。

    不出入觀而斷見。

    那忽用三地四地斷見耶。

    若但取三地斷見者。

    四地應斷思。

    若但取四地斷見者。

    三地應未斷見。

    若用兩地斷見。

    為出入觀。

    為不出入觀。

    若不出入觀。

    則無兩地。

    若用兩地斷見為出入觀。

    非斷見位。

    人師救雲。

    經說如此。

    蓋由此師不解經意。

    今言經借别教之意。

    以顯通教耳。

    然别見義長。

    論三地四地。

    通見義短。

    不出入觀。

    但名可借别。

    義必依通。

    若作不出入觀釋者。

    如言三地者。

    據斷見初。

    言四地者。

    據斷見後。

    皆不出觀。

    例如十六心。

    或言是見道。

    或言是思道。

    是則無間三昧者。

    三四二地。

    以斷見初後分之。

    雖分二地。

    觀智無有間斷。

    故雲無間也。

     【□注】輔行六上(七)雲。

    通雖二地。

    斷時仍促。

    三乘共故。

    雖促複長。

    是故雖分三地四地。

     【■記】此釋通教斷見須分三四兩地也。

    輔行問。

    當通教中。

    判斷見位。

    自分二地。

    何須破他。

    自立借别。

    立斷見位。

    還同通教。

    答。

    隻緣同通。

    故得名通。

    通雖二地。

    斷時仍促。

    三乘共故。

    雖促複長。

    是故雖分三地四地。

    或時借别。

    别見更長。

    仍有二意。

    若約理說。

    通至佛地。

    若約教道。

    雲三四地。

    雖二意殊。

    見義并長。

    以别長故。

    故借教道判兩地斷見之義無爽。

    若依通義。

    雲不出觀。

    若依别義。

    地地皆能破見。

    以此為異。

    以别長故。

    故後兩番通用四地皆斷見位。

    人多不見。

    謂通義足。

    何須借别。

     △四明薄地。

     五薄地斷欲界九品思前六品。

    與藏教二果齊。

     【□注】體愛假即真。

    發六品無礙。

    斷欲界六品。

    證第六解脫。

    欲界煩惱輕薄也。

     【■記】此明得名薄地也。

    言薄者。

    厚之待也。

    以前三四二地。

    惟斷見惑。

    思惑全在。

    猶冰之堅厚也。

    至此第五地中。

    不但斷見。

    複能進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之六品。

    正與藏教二果位等。

    以其欲界之煩惱輕微。

    猶冰之少薄。

    故名為薄地也。

     △五明離欲地。

     六離欲地。

    斷欲界九品思盡。

    與藏教三果齊。

     【□注】禮愛假即真。

    斷欲界五下分結盡。

    離欲界煩惱也。

     【■記】此明得名離欲也。

    言五下分者。

    一身見。

    二戒取。

    三疑使。

    四貪使。

    五瞋使。

    是也。

    見四卷廣明。

     △六明已辦地。

     七已辦地。

    斷三界見思惑盡。

    但斷正使。

    不能侵習。

    如燒木成炭。

    與藏教四果齊。

    聲聞位。

    齊此。

     【□注】三乘之人。

    體色無色愛即真。

    斷五上分結七十二品思盡也。

    斷三界事惑究竟。

    故言已辦地(文)。

     【■補】此明得名已辨也。

    言已辦者。

    以三界事惑斷盡。

    無功可用。

    如雲所作已辦也。

    見思曰事障。

    無明曰理障。

    以無明理障。

    對見思事障。

    故曰事惑。

    事惑者。

    即五上分也。

    五上分者。

    一掉舉。

    二慢。

    三無明。

    四色染。

    五無色染。

    斷此究竟。

    則名所作已辦也。

     【□注】燒木成炭。

    四教義三(十二)引智論雲。

    聲聞智慧力弱。

    如小火燒木。

    雖然。

    猶有炭在。

     【■記】此釋斷正使不能侵習氣也。

    言習氣者。

    煩惱殘習也。

    如乳母衣。

    久故垢着。

    以灰淨浣。

    雖無有垢。

    垢氣猶在。

    衣如聖人心。

    垢如諸煩惱。

    雖以智水浣。

    煩惱氣猶在。

    如難陀。

    淫習重故。

    雖得阿羅漢道。

    於男女大衆中坐。

    眼先視女衆。

    而與之言語說法。

    舍利弗。

    瞋習重故。

    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

    即便吐食。

    終不複受請。

    摩诃迦葉。

    瞋習重故。

    佛滅度後。

    集法之時。

    敕令阿難入突吉羅罪忏悔。

    而複自牽阿難手出。

    不共住。

    言汝漏未盡。

    不得以不淨人而集佛法。

    畢陵伽婆蹉。

    罵河神為小婢。

    慢習重也。

    摩頭婆私咤。

    或時從衣架踔上梁。

    或梁至棚。

    或棚至閣等。

    掉戲習重也。

    如是等聖人。

    雖漏盡。

    尚有習在。

    如火焚薪。

    炭猶存也。

     【□注】聲聞位齊此者。

    輔行六上(七)雲。

    通教二乘。

    七地已前與菩薩共。

    名共聲聞。

    若爾。

    八地已上。

    過二乘地。

    何故亦名共菩薩耶。

    答。

    以初名後。

    從本立名。

    不同别圓始終别故。

     【■記】輔行又問。

    藏教亦共聲聞。

    何不立共名。

    答。

    三藏教中。

    雖有三乘。

    菩薩行遠。

    始終伏惑永異二乘。

    故不名共。

    不聞别理。

    複非不共。

    則顯通教菩薩斷盡正使。

    故與二乘齊。

    複聞别理。

    得受别接。

    共與不共。

    皆可以說。

    不同三藏也。

     △七明支佛地。

     八辟支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