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大無降魔。
小乘則有。
而華嚴所列之文。
豈是小乘教耶。
所以古明大小八相之異。
乃開合之殊耳。
【□注】若大小義。
約真中分。
以華嚴中所列八相。
是大乘故。
但小乘八相皆劣。
大乘八相難思。
若爾。
别相亦難思耶。
以同诠中故。
證道同圓故。
今是小乘八相也。
【■記】此明大小八相義别。
謂大乘八相。
依中道妙理而示。
小乘八相。
依偏真而示。
故有勝劣之殊。
釋簽雲若權教中三藏佛。
但雲八相。
相相皆劣。
大乘八相。
一一於中皆具八相也。
問。
若言大乘八相難思。
則别教佛八相亦難思耶。
答。
别教所诠但中。
圓教诠不但中。
但不但雖殊。
所诠之中不異。
又别教登地與圓既同。
佛示八相亦難思也。
末句結今小乘八相。
然此小乘八相中。
前四相如初卷已見。
後四相在下文釋。
若欲具知。
當閱四教義。
【■補】大乘一相具八相者。
如華嚴雲。
菩薩於母胎中。
示現住兜率初生。
為童子出家。
苦行。
成道。
轉法輪。
般涅盤等是也。
【□注】降魔者。
四教義三(五)雲。
即於菩提樹下。
破萬八千億魔兵魔衆。
魔王敗績。
魔兵退散(文)。
【■記】此釋第五降魔相。
如止觀雲。
三藏初伏四魔。
坐道場得菩提道。
破煩惱魔。
得法性身。
破陰入魔。
此二共破死魔。
道樹下得不動三昧。
變三玉女。
破八萬億兵冠劍皆堕者。
是天子魔。
輔行引大集雲。
天主初令諸軍。
次遣太子。
次遣三妃。
皆不能壞。
後自領軍。
為佛所降。
大軍退散。
王颠倒堕。
冠蓋劍三。
各在一處。
今更準瑞應經雲。
魔王見三玉女。
不能娆亂菩薩。
且化老母。
不能自複。
益加忿怒。
更召諸鬼神得一億八千萬衆。
皆使變為獅子。
熊罷。
虎兕。
象龍。
牛馬犬豕。
猿猴之形。
不可稱言。
蟲頭人軀。
蚖蛇之身。
鼋之首而六目。
或一頸而多頭。
齒牙爪距。
擔山吐火。
雷電四繞。
護持戈矛。
菩薩慈心。
不驚不怖。
一毛不動。
光顔益好。
鬼兵退散。
不能得近是也。
【□注】安坐不動等。
四教義三(五)雲。
魔衆散已。
攝心端坐。
於第四禅住中忍。
修觀成。
中忍一剎那。
上忍一剎那。
世第一法一剎那(文)。
【■記】此釋安坐不動成世第一法。
新婆沙雲。
魔王見菩薩坐菩提樹下。
端身不動。
誓取菩提。
速自出宮。
至菩薩所。
謂曰剎利子。
可起此座。
今五濁惡世衆生剛強。
定不能證無上菩提。
且應現受轉輪王位。
我以七寶當相奉獻。
菩薩曰。
汝今所言。
如誘童子。
日月星辰可令堕落。
山林大地可升虛空。
若令我今不取大覺。
起此座者。
定無是處。
後魔将三十六俱胝魔軍。
各現種種可畏形狀。
執持戰具。
色類無邊。
徧三十六踰繕那量。
俱時奔趣道樹下。
惱亂菩薩。
皆不能得。
身心不動。
喻如蘇迷盧也。
是則由是不動。
而造成世第一法也。
【■補】修觀者。
徧觀上下八谛之後。
縮觀減緣減行。
由此端坐修觀。
成世第一。
【■備】辨訛曰。
成中忍。
是結文。
再言一剎那上忍一剎那世第一法。
準四教義有曰一剎那發真無漏。
今既發真無漏。
則最後一剎那三字是剩語。
刻本似破句讀。
【□注】言剎那者。
止觀三(十六)雲。
經雲。
一念六百生滅。
成論師雲一念六十剎那。
(文)俱舍雲。
壯士一彈指。
六十五剎那(文)。
【■記】經言者。
即大涅盤經語也。
又仁王雲。
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俱舍雲。
時之極少名剎那。
△二斷結成佛。
發真無漏。
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
坐木菩提樹下。
生草為座。
成劣應丈六身佛。
【□注】發真無漏等。
輔行三下(四)引大論雲。
下八地諸惑因時未斷。
至樹王下時。
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
以九無礙九解脫。
合為十八。
見道中八忍八智。
合為十六心。
總前合成三十四心。
【■補】止觀明三十四心雲。
隻是一念從假入空。
得慧眼。
照真谛。
而得成佛。
輔行雲引經一念六百生滅等。
隻明一念。
當具多念。
以證無間三十四心。
未足為妨。
【□注】聲聞見思前後各斷。
支佛雖見思頓斷。
習猶未盡。
故皆不得論三十四心。
三藏菩薩至樹王下正習俱盡。
方得論也。
【■記】觀音玄記雲。
頓證羅漢及以支佛。
亦三十四心。
無間而得。
但不以頓盡正習。
一言於習。
有見思習。
塵沙習。
菩薩修學塵沙法門。
治其劣慧。
於一一門用四谛觀。
伏其正使。
於一一門六度行。
熏見思習。
故樹王下三十四心。
於塵沙法上證四真谛。
故令正使及二習氣。
俱時而盡。
故能二谛皆究竟也。
方異二乘弟子。
獨彰佛眼佛智。
【■補】八忍八智者。
以欲界四谛下各有一忍一智。
謂苦法忍苦法智等。
上二界四谛下亦各有一忍一智。
謂苦類忍苦類智等。
合為八忍八智也。
言忍者。
即無漏禅定。
智。
即無漏觀慧。
無間道中三昧斷惑名忍。
乃即慧之定。
解脫道中觀慧證理名智。
乃即定之慧。
此忍智具足即斷見惑。
即見真理。
故雲見道中八忍八智也。
合成三十四心者。
謂見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
修道約三界九地。
各有一無礙一解脫。
名十八心。
見修合論。
共成三十四心。
此之定慧。
并從無始本具無漏種子所發現行。
由此現行。
能證真谛我空真如。
故雲發真無漏三十四心也。
三大阿僧祇所修福智為增上緣。
無始法爾無漏種子為親因緣。
故得頓發頓斷頓證。
然約所斷惑品。
分三十四心。
若約能斷能證。
唯無漏定慧而已。
所證即是我空真如。
亦名擇滅無為。
無為真如。
不堕諸數。
以無為而有差别。
故名三十四心也。
大論問。
得何功德名為佛。
答。
得盡智無生智。
故名為佛。
有言得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三達無礙。
三意止。
三意止者。
一。
受教敬重無喜。
二。
不敬重受教無憂。
三。
敬重不敬重心無異。
大慈大悲。
三十七道品。
一切諸法。
總相别相悉知。
故名為佛。
△三說法度生。
受梵王請。
三轉法輪。
度三根性。
【□注】受梵王請。
正法念經雲。
昔有國王。
有二夫人。
第一夫人。
生一千子。
試當來成佛次第。
釋迦探籌居第四。
第二夫人。
生二子。
第一子願作梵王。
請千兄轉法輪主。
其次願為密迹金剛。
護千兄教。
(文)梵王通為一代請轉法輪主。
今别在小。
【■記】大經雲。
如來既成道已。
梵王勸請。
唯願如來。
當為衆生。
廣開甘露。
說無上法。
佛言。
梵王。
一切衆生。
常為煩惱之所覆障。
不能受我正法之言。
梵王複言。
世尊。
一切衆生凡有三種。
所謂利根。
中根。
鈍根。
利根能受。
唯願為說。
佛言梵王。
我今當為一切衆生。
開甘露門。
即於波羅柰轉正法論。
密迹金剛。
内秘外現。
執金剛杵。
故以立名。
世傳樓至佛非也。
經惟一人。
今於寺門為二像者或以應願無方。
多亦無咎。
有師标雲。
密迹一青翌鬓。
二樓至德。
辨訛曰。
受梵王請。
正法念經不明。
應寶積經。
【□注】三轉法輪者。
淨名經雲。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文)輪者。
佛證四谛法。
有可轉之義。
故名為輪。
又能壞煩惱。
名之為輪。
三轉者。
一。
示轉。
謂此是苦等。
二。
勸轉。
謂此是苦。
汝應知等。
三。
證轉。
謂此是苦。
我已知。
不複更知等。
乃至此是道。
我已修。
不複更修。
一一更生眼智明覺。
三轉則成十二行法輪。
如文句及記。
釋化城喻品(雲雲)。
【■記】此釋三轉法輪。
初一行示。
即長者子寶積說偈。
以歡如來清淨法施。
謂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次一行半。
釋輪義有二。
初運轉義。
如文句雲。
以佛心中化他之法。
度入他心。
名轉法輪。
次摧碾義。
如輔行雲。
以四谛法輪。
度與他心。
摧碾結惑也。
三轉下。
正明三轉法輪。
一一下。
結益成輪。
如文句下。
指文正明。
今具記之。
文句雲。
轉此法度入他心。
令彼得悟。
破六十二見。
乃名轉法輪也。
世間諸法。
不離愛見。
今此法輪。
超愛見故。
名為清淨。
輔行雲。
輪具二義。
一運轉義。
二摧碾義。
以四谛輪。
轉度於他。
摧彼結惑。
如王輪寶。
能壞能安。
法輪亦爾。
壞煩惱怨。
安住谛理。
故于大千轉此法輪。
此四谛理。
體無結惑。
名四本淨。
又本不可說。
名為本淨。
為破他惑。
不得已而轉也。
言示者。
示其相狀。
勸者。
勸令修習。
證者。
引己證彼。
十二行者。
一約教。
二約行。
教十二者。
即示勸證是也。
行十二者。
三轉皆生眼智明覺。
教十二為能轉。
行十二為所轉。
十二行是輪。
十二教非輪。
若作二輪義。
眼智明覺者。
約四十八法。
開此四心成十六心。
為苦法忍為眼。
苦法智為智。
比忍為明。
比智為覺。
餘三谛亦爾。
成十六心。
三根人各得十六心。
成四十八行也。
十二谛是教法輪。
十二行是行輪。
教輪。
能轉唯一權智。
所轉則有十二教也。
行輪。
能轉之教十二。
所轉之行亦十二。
或通三人。
或約一人。
今三道中。
單就見谛道中三人。
利根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
三人合舉。
故言十二行也。
記釋雲。
初文中雲十二行者。
四谛各用示等為教。
一轉各生眼等為行。
言能所者。
四皆佛說曰能。
度入彼心曰所。
言是輪非輪者。
輪以摧碾為義。
唯教無行。
豈能摧惑。
若不摧惑。
亦無輪名。
佛知機知時。
亦不無行而徒轉也。
今言非者。
教從化主。
行從受者。
是故行輪。
從受者得。
功歸化主。
故從佛得。
以未盡理。
故重釋之。
若作二輪教行相循。
共能摧惑。
況複教行俱從佛轉。
是故教行俱得名輪。
但眼智等無别體故。
還指忍等。
故眼等行。
約於谛教而成十六。
故三根人。
聞三轉教。
各生眼等成四十八。
寬狹中。
雲教輪等者。
是化他智。
但屬一權。
則能轉惟一。
所轉十二。
則能轉名狹體寬。
所轉名寬體狹。
行法輪者。
教是能诠。
行是所诠故行随教益有十二。
雖俱十二。
寬狹則異。
教定十二。
行生眼等。
若以示等。
生於眼等。
數同名異。
次辨通别中。
所言或者。
不定辭也。
或三人各聞三轉。
或一人前後聞三。
初雖别簡。
今就下。
正釋。
初轉法輪得見谛解。
三乘之人方有十二也。
【■補】欲界親緣。
曰眼曰智。
上界比知。
曰明曰覺。
如因眼有明。
因智有覺。
【□注】度三根性。
文句七(十七)雲。
為聲聞三轉。
為緣覺再轉。
為菩薩一轉。
何故爾。
由根利鈍。
此一往說耳。
通雲例皆三轉。
諸佛語法。
法至於三。
為衆生有三根故(文)。
【■記】記雲。
為衆生有三根者。
聲聞乘中自有此三。
故於鹿苑取悟不同。
大論婆沙亦雲三根。
上根聞初轉。
中下例知。
文句問。
初為五人。
雲何作三根耶。
複有八萬諸天。
何故無三根。
為生三慧。
三根。
三道故。
記釋雲。
問初為等者。
既曰聲聞自有三根。
五人并是聲聞根性。
既具三根。
複有諸天何意無三。
為生下。
答。
人天通有三義。
謂慧。
根。
道。
聞思修不同。
是三慧。
悟有前後。
即三根。
見修無學。
即三道。
色無色般。
義準亦有。
但非因法輪得耳。
△四緣盡入滅。
住世八十年。
現老比丘相。
薪盡火滅。
入無餘涅盤者。
即三藏佛果也。
【□注】住世八十年。
光句上(二十一)雲。
世壽有三品。
下方四十。
中方八十。
上方百二十。
下方少夭。
上方太老。
中方不老不少。
表常。
又中方。
表中道。
佛樂中道。
為此義故。
方八十年也(文)。
【■記】下方。
猶雲下品。
此釋住世八十年。
初一行。
明壽有三品。
次二行。
明佛取中品壽。
統論諸佛示現壽量。
修短不定。
如佛名七雲。
梵聲佛壽十億歲。
月面修壽一日一夜。
大論明須扇多佛朝現暮寂。
阿彌陀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而我釋迦如來壽命不滿百年。
然世尊同人中壽。
應滿百年。
而今所以不滿者。
為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
如大集月藏分十雲。
悲愍衆生故舍壽。
華嚴疏雲。
見其憍恣。
示迹涅盤。
留餘福教。
以濟危苦。
是則世尊示現八十年。
非惟表居中道第一義天。
抑且留福以庇末法弟子也。
【□注】老比丘。
妙樂一(二十四)雲。
老比丘者。
從後異故(文)。
【■記】四教各有身像。
三藏丈六之身。
不同後三。
故言老以别之也。
阿含雲。
佛臨涅盤。
如老比丘。
詣純陀舍。
【■補】從後異者。
以通教帶比丘像。
别教現尊特。
故言老以甄别之。
【□注】薪盡火滅者。
佛身名薪。
智慧名火。
身滅智亡。
名無餘涅盤也。
大乘則雲機薪既盡。
應火雲亡。
【■記】佛於拘屍那城。
入火光三昧。
燒身滅度。
唯留舍利。
為人天福田。
身智俱滅。
然是小教果佛無餘涅盤相也。
若大乘者。
涅盤疏雲。
四緣感佛。
佛則興世。
四機若息。
佛則唱滅。
△三結歸藏教。
上來所釋。
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
然同斷見思。
同出三界。
同證偏真。
隻行三百由旬。
入化城耳。
略明藏教竟。
【□注】妙玄一(五)雲。
三因大異。
三果小同。
(文)釋簽一(十五)雲。
谛緣度殊。
故因大異。
俱斷見思。
三乘微異。
故果小同。
(文)。
【■記】聲聞。
見思前後各斷。
支佛。
頓斷見思。
習猶未盡。
菩薩正習俱盡。
故證果小同。
【□注】偏真望大說故。
三百由旬。
文句七(二十七)約三義明。
一。
約生死處。
以三界果報處。
為三百。
二。
約煩惱謂見思。
三。
約觀智。
謂空觀。
【■記】文句雲。
三界果報處為三百。
有餘國土為四百。
實報國土為五百。
見惑為一百。
五下分為二百。
五上分為三百。
塵沙為四百。
無明為五百。
入空觀能過三百。
人假觀過四百。
入中觀過五百。
則知小教望大乘中道五百由旬。
而言三百也。
【■補】斷欲界使為一百。
斷色界使為二百。
斷無色界使為三百。
【□注】由旬。
即踰繕那。
此雲限量。
如此方之驿。
大論雲。
由旬三别。
大者八十裡。
中者六十裡。
小者四十裡(文)。
【■記】此釋由旬之量。
初二句。
會梵名華。
次句。
舉況。
大論下。
引證發明限量。
且有大中小之不同也。
略明藏教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七之上
小乘則有。
而華嚴所列之文。
豈是小乘教耶。
所以古明大小八相之異。
乃開合之殊耳。
【□注】若大小義。
約真中分。
以華嚴中所列八相。
是大乘故。
但小乘八相皆劣。
大乘八相難思。
若爾。
别相亦難思耶。
以同诠中故。
證道同圓故。
今是小乘八相也。
【■記】此明大小八相義别。
謂大乘八相。
依中道妙理而示。
小乘八相。
依偏真而示。
故有勝劣之殊。
釋簽雲若權教中三藏佛。
但雲八相。
相相皆劣。
大乘八相。
一一於中皆具八相也。
問。
若言大乘八相難思。
則别教佛八相亦難思耶。
答。
别教所诠但中。
圓教诠不但中。
但不但雖殊。
所诠之中不異。
又别教登地與圓既同。
佛示八相亦難思也。
末句結今小乘八相。
然此小乘八相中。
前四相如初卷已見。
後四相在下文釋。
若欲具知。
當閱四教義。
【■補】大乘一相具八相者。
如華嚴雲。
菩薩於母胎中。
示現住兜率初生。
為童子出家。
苦行。
成道。
轉法輪。
般涅盤等是也。
【□注】降魔者。
四教義三(五)雲。
即於菩提樹下。
破萬八千億魔兵魔衆。
魔王敗績。
魔兵退散(文)。
【■記】此釋第五降魔相。
如止觀雲。
三藏初伏四魔。
坐道場得菩提道。
破煩惱魔。
得法性身。
破陰入魔。
此二共破死魔。
道樹下得不動三昧。
變三玉女。
破八萬億兵冠劍皆堕者。
是天子魔。
輔行引大集雲。
天主初令諸軍。
次遣太子。
次遣三妃。
皆不能壞。
後自領軍。
為佛所降。
大軍退散。
王颠倒堕。
冠蓋劍三。
各在一處。
今更準瑞應經雲。
魔王見三玉女。
不能娆亂菩薩。
且化老母。
不能自複。
益加忿怒。
更召諸鬼神得一億八千萬衆。
皆使變為獅子。
熊罷。
虎兕。
象龍。
牛馬犬豕。
猿猴之形。
不可稱言。
蟲頭人軀。
蚖蛇之身。
鼋之首而六目。
或一頸而多頭。
齒牙爪距。
擔山吐火。
雷電四繞。
護持戈矛。
菩薩慈心。
不驚不怖。
一毛不動。
光顔益好。
鬼兵退散。
不能得近是也。
【□注】安坐不動等。
四教義三(五)雲。
魔衆散已。
攝心端坐。
於第四禅住中忍。
修觀成。
中忍一剎那。
上忍一剎那。
世第一法一剎那(文)。
【■記】此釋安坐不動成世第一法。
新婆沙雲。
魔王見菩薩坐菩提樹下。
端身不動。
誓取菩提。
速自出宮。
至菩薩所。
謂曰剎利子。
可起此座。
今五濁惡世衆生剛強。
定不能證無上菩提。
且應現受轉輪王位。
我以七寶當相奉獻。
菩薩曰。
汝今所言。
如誘童子。
日月星辰可令堕落。
山林大地可升虛空。
若令我今不取大覺。
起此座者。
定無是處。
後魔将三十六俱胝魔軍。
各現種種可畏形狀。
執持戰具。
色類無邊。
徧三十六踰繕那量。
俱時奔趣道樹下。
惱亂菩薩。
皆不能得。
身心不動。
喻如蘇迷盧也。
是則由是不動。
而造成世第一法也。
【■補】修觀者。
徧觀上下八谛之後。
縮觀減緣減行。
由此端坐修觀。
成世第一。
【■備】辨訛曰。
成中忍。
是結文。
再言一剎那上忍一剎那世第一法。
準四教義有曰一剎那發真無漏。
今既發真無漏。
則最後一剎那三字是剩語。
刻本似破句讀。
【□注】言剎那者。
止觀三(十六)雲。
經雲。
一念六百生滅。
成論師雲一念六十剎那。
(文)俱舍雲。
壯士一彈指。
六十五剎那(文)。
【■記】經言者。
即大涅盤經語也。
又仁王雲。
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俱舍雲。
時之極少名剎那。
△二斷結成佛。
發真無漏。
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
坐木菩提樹下。
生草為座。
成劣應丈六身佛。
【□注】發真無漏等。
輔行三下(四)引大論雲。
下八地諸惑因時未斷。
至樹王下時。
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
以九無礙九解脫。
合為十八。
見道中八忍八智。
合為十六心。
總前合成三十四心。
【■補】止觀明三十四心雲。
隻是一念從假入空。
得慧眼。
照真谛。
而得成佛。
輔行雲引經一念六百生滅等。
隻明一念。
當具多念。
以證無間三十四心。
未足為妨。
【□注】聲聞見思前後各斷。
支佛雖見思頓斷。
習猶未盡。
故皆不得論三十四心。
三藏菩薩至樹王下正習俱盡。
方得論也。
【■記】觀音玄記雲。
頓證羅漢及以支佛。
亦三十四心。
無間而得。
但不以頓盡正習。
一言於習。
有見思習。
塵沙習。
菩薩修學塵沙法門。
治其劣慧。
於一一門用四谛觀。
伏其正使。
於一一門六度行。
熏見思習。
故樹王下三十四心。
於塵沙法上證四真谛。
故令正使及二習氣。
俱時而盡。
故能二谛皆究竟也。
方異二乘弟子。
獨彰佛眼佛智。
【■補】八忍八智者。
以欲界四谛下各有一忍一智。
謂苦法忍苦法智等。
上二界四谛下亦各有一忍一智。
謂苦類忍苦類智等。
合為八忍八智也。
言忍者。
即無漏禅定。
智。
即無漏觀慧。
無間道中三昧斷惑名忍。
乃即慧之定。
解脫道中觀慧證理名智。
乃即定之慧。
此忍智具足即斷見惑。
即見真理。
故雲見道中八忍八智也。
合成三十四心者。
謂見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
修道約三界九地。
各有一無礙一解脫。
名十八心。
見修合論。
共成三十四心。
此之定慧。
并從無始本具無漏種子所發現行。
由此現行。
能證真谛我空真如。
故雲發真無漏三十四心也。
三大阿僧祇所修福智為增上緣。
無始法爾無漏種子為親因緣。
故得頓發頓斷頓證。
然約所斷惑品。
分三十四心。
若約能斷能證。
唯無漏定慧而已。
所證即是我空真如。
亦名擇滅無為。
無為真如。
不堕諸數。
以無為而有差别。
故名三十四心也。
大論問。
得何功德名為佛。
答。
得盡智無生智。
故名為佛。
有言得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三達無礙。
三意止。
三意止者。
一。
受教敬重無喜。
二。
不敬重受教無憂。
三。
敬重不敬重心無異。
大慈大悲。
三十七道品。
一切諸法。
總相别相悉知。
故名為佛。
△三說法度生。
受梵王請。
三轉法輪。
度三根性。
【□注】受梵王請。
正法念經雲。
昔有國王。
有二夫人。
第一夫人。
生一千子。
試當來成佛次第。
釋迦探籌居第四。
第二夫人。
生二子。
第一子願作梵王。
請千兄轉法輪主。
其次願為密迹金剛。
護千兄教。
(文)梵王通為一代請轉法輪主。
今别在小。
【■記】大經雲。
如來既成道已。
梵王勸請。
唯願如來。
當為衆生。
廣開甘露。
說無上法。
佛言。
梵王。
一切衆生。
常為煩惱之所覆障。
不能受我正法之言。
梵王複言。
世尊。
一切衆生凡有三種。
所謂利根。
中根。
鈍根。
利根能受。
唯願為說。
佛言梵王。
我今當為一切衆生。
開甘露門。
即於波羅柰轉正法論。
密迹金剛。
内秘外現。
執金剛杵。
故以立名。
世傳樓至佛非也。
經惟一人。
今於寺門為二像者或以應願無方。
多亦無咎。
有師标雲。
密迹一青翌鬓。
二樓至德。
辨訛曰。
受梵王請。
正法念經不明。
應寶積經。
【□注】三轉法輪者。
淨名經雲。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文)輪者。
佛證四谛法。
有可轉之義。
故名為輪。
又能壞煩惱。
名之為輪。
三轉者。
一。
示轉。
謂此是苦等。
二。
勸轉。
謂此是苦。
汝應知等。
三。
證轉。
謂此是苦。
我已知。
不複更知等。
乃至此是道。
我已修。
不複更修。
一一更生眼智明覺。
三轉則成十二行法輪。
如文句及記。
釋化城喻品(雲雲)。
【■記】此釋三轉法輪。
初一行示。
即長者子寶積說偈。
以歡如來清淨法施。
謂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次一行半。
釋輪義有二。
初運轉義。
如文句雲。
以佛心中化他之法。
度入他心。
名轉法輪。
次摧碾義。
如輔行雲。
以四谛法輪。
度與他心。
摧碾結惑也。
三轉下。
正明三轉法輪。
一一下。
結益成輪。
如文句下。
指文正明。
今具記之。
文句雲。
轉此法度入他心。
令彼得悟。
破六十二見。
乃名轉法輪也。
世間諸法。
不離愛見。
今此法輪。
超愛見故。
名為清淨。
輔行雲。
輪具二義。
一運轉義。
二摧碾義。
以四谛輪。
轉度於他。
摧彼結惑。
如王輪寶。
能壞能安。
法輪亦爾。
壞煩惱怨。
安住谛理。
故于大千轉此法輪。
此四谛理。
體無結惑。
名四本淨。
又本不可說。
名為本淨。
為破他惑。
不得已而轉也。
言示者。
示其相狀。
勸者。
勸令修習。
證者。
引己證彼。
十二行者。
一約教。
二約行。
教十二者。
即示勸證是也。
行十二者。
三轉皆生眼智明覺。
教十二為能轉。
行十二為所轉。
十二行是輪。
十二教非輪。
若作二輪義。
眼智明覺者。
約四十八法。
開此四心成十六心。
為苦法忍為眼。
苦法智為智。
比忍為明。
比智為覺。
餘三谛亦爾。
成十六心。
三根人各得十六心。
成四十八行也。
十二谛是教法輪。
十二行是行輪。
教輪。
能轉唯一權智。
所轉則有十二教也。
行輪。
能轉之教十二。
所轉之行亦十二。
或通三人。
或約一人。
今三道中。
單就見谛道中三人。
利根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
三人合舉。
故言十二行也。
記釋雲。
初文中雲十二行者。
四谛各用示等為教。
一轉各生眼等為行。
言能所者。
四皆佛說曰能。
度入彼心曰所。
言是輪非輪者。
輪以摧碾為義。
唯教無行。
豈能摧惑。
若不摧惑。
亦無輪名。
佛知機知時。
亦不無行而徒轉也。
今言非者。
教從化主。
行從受者。
是故行輪。
從受者得。
功歸化主。
故從佛得。
以未盡理。
故重釋之。
若作二輪教行相循。
共能摧惑。
況複教行俱從佛轉。
是故教行俱得名輪。
但眼智等無别體故。
還指忍等。
故眼等行。
約於谛教而成十六。
故三根人。
聞三轉教。
各生眼等成四十八。
寬狹中。
雲教輪等者。
是化他智。
但屬一權。
則能轉惟一。
所轉十二。
則能轉名狹體寬。
所轉名寬體狹。
行法輪者。
教是能诠。
行是所诠故行随教益有十二。
雖俱十二。
寬狹則異。
教定十二。
行生眼等。
若以示等。
生於眼等。
數同名異。
次辨通别中。
所言或者。
不定辭也。
或三人各聞三轉。
或一人前後聞三。
初雖别簡。
今就下。
正釋。
初轉法輪得見谛解。
三乘之人方有十二也。
【■補】欲界親緣。
曰眼曰智。
上界比知。
曰明曰覺。
如因眼有明。
因智有覺。
【□注】度三根性。
文句七(十七)雲。
為聲聞三轉。
為緣覺再轉。
為菩薩一轉。
何故爾。
由根利鈍。
此一往說耳。
通雲例皆三轉。
諸佛語法。
法至於三。
為衆生有三根故(文)。
【■記】記雲。
為衆生有三根者。
聲聞乘中自有此三。
故於鹿苑取悟不同。
大論婆沙亦雲三根。
上根聞初轉。
中下例知。
文句問。
初為五人。
雲何作三根耶。
複有八萬諸天。
何故無三根。
為生三慧。
三根。
三道故。
記釋雲。
問初為等者。
既曰聲聞自有三根。
五人并是聲聞根性。
既具三根。
複有諸天何意無三。
為生下。
答。
人天通有三義。
謂慧。
根。
道。
聞思修不同。
是三慧。
悟有前後。
即三根。
見修無學。
即三道。
色無色般。
義準亦有。
但非因法輪得耳。
△四緣盡入滅。
住世八十年。
現老比丘相。
薪盡火滅。
入無餘涅盤者。
即三藏佛果也。
【□注】住世八十年。
光句上(二十一)雲。
世壽有三品。
下方四十。
中方八十。
上方百二十。
下方少夭。
上方太老。
中方不老不少。
表常。
又中方。
表中道。
佛樂中道。
為此義故。
方八十年也(文)。
【■記】下方。
猶雲下品。
此釋住世八十年。
初一行。
明壽有三品。
次二行。
明佛取中品壽。
統論諸佛示現壽量。
修短不定。
如佛名七雲。
梵聲佛壽十億歲。
月面修壽一日一夜。
大論明須扇多佛朝現暮寂。
阿彌陀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而我釋迦如來壽命不滿百年。
然世尊同人中壽。
應滿百年。
而今所以不滿者。
為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
如大集月藏分十雲。
悲愍衆生故舍壽。
華嚴疏雲。
見其憍恣。
示迹涅盤。
留餘福教。
以濟危苦。
是則世尊示現八十年。
非惟表居中道第一義天。
抑且留福以庇末法弟子也。
【□注】老比丘。
妙樂一(二十四)雲。
老比丘者。
從後異故(文)。
【■記】四教各有身像。
三藏丈六之身。
不同後三。
故言老以别之也。
阿含雲。
佛臨涅盤。
如老比丘。
詣純陀舍。
【■補】從後異者。
以通教帶比丘像。
别教現尊特。
故言老以甄别之。
【□注】薪盡火滅者。
佛身名薪。
智慧名火。
身滅智亡。
名無餘涅盤也。
大乘則雲機薪既盡。
應火雲亡。
【■記】佛於拘屍那城。
入火光三昧。
燒身滅度。
唯留舍利。
為人天福田。
身智俱滅。
然是小教果佛無餘涅盤相也。
若大乘者。
涅盤疏雲。
四緣感佛。
佛則興世。
四機若息。
佛則唱滅。
△三結歸藏教。
上來所釋。
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
然同斷見思。
同出三界。
同證偏真。
隻行三百由旬。
入化城耳。
略明藏教竟。
【□注】妙玄一(五)雲。
三因大異。
三果小同。
(文)釋簽一(十五)雲。
谛緣度殊。
故因大異。
俱斷見思。
三乘微異。
故果小同。
(文)。
【■記】聲聞。
見思前後各斷。
支佛。
頓斷見思。
習猶未盡。
菩薩正習俱盡。
故證果小同。
【□注】偏真望大說故。
三百由旬。
文句七(二十七)約三義明。
一。
約生死處。
以三界果報處。
為三百。
二。
約煩惱謂見思。
三。
約觀智。
謂空觀。
【■記】文句雲。
三界果報處為三百。
有餘國土為四百。
實報國土為五百。
見惑為一百。
五下分為二百。
五上分為三百。
塵沙為四百。
無明為五百。
入空觀能過三百。
人假觀過四百。
入中觀過五百。
則知小教望大乘中道五百由旬。
而言三百也。
【■補】斷欲界使為一百。
斷色界使為二百。
斷無色界使為三百。
【□注】由旬。
即踰繕那。
此雲限量。
如此方之驿。
大論雲。
由旬三别。
大者八十裡。
中者六十裡。
小者四十裡(文)。
【■記】此釋由旬之量。
初二句。
會梵名華。
次句。
舉況。
大論下。
引證發明限量。
且有大中小之不同也。
略明藏教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