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成道。
名出楞伽。
謂初僧祇。
二僧祇。
三僧祇。
百劫種相好也。
△二釋二。
初發願修行二。
初發願。
一未度者。
令度。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
此緣苦谛境。
二未解者。
令解。
即煩惱無數誓願斷。
此緣集谛境。
三未安者。
令安。
即法門無量誓願學。
此緣道谛境。
四未得涅盤者。
令得涅盤。
即佛道無上誓願成。
此緣滅谛境。
【□注】四教義三初雲。
一未度者令度。
即是度天魔外道。
愛見二種六道衆生。
未度三界火宅之苦谛。
令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解愛見二十五有業。
令得解也。
三未安者令安。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安三十七品一切諸道。
令安道谛也。
四未得涅盤者令得涅盤。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滅二十五有生死因果。
皆令得滅谛涅盤也。
【■記】以上如文可知。
△二修行二。
初結前生後。
既已發心。
須行行填願。
【□注】觀音玄記上(七)雲。
若非行山。
莫填願海(文)。
【■記】此釋以行填願。
蓋由觀音玄義雲。
欲滿此願。
必須修行。
修行不出福慧。
慧即般若。
福即五度。
互於資導。
以行順願。
事理圓足。
故記雲。
若非行山。
莫填願海。
行即福慧。
義當六度。
五資於慧。
慧導於五。
其猶目足。
不可互缺。
五除事障。
慧除理障。
此二功圓。
悟理得事矣。
△二正明修行二。
初總标。
於三阿僧祗劫。
修六度行。
百劫種相好。
【■補】修六度行者。
行施。
乃盡命傾财。
持戒。
則防遮護性。
忍辱。
則就刀割水。
精進。
則如救頭然。
禅那。
乃四儀湛寂。
智慧。
則一念圓明。
大願之心普被。
有作之道徧施。
度生死流。
登涅盤岸。
故曰六度。
第一名施度。
梵語檀那。
秦言徧施。
若内有信心。
外有福田。
有财物。
三事和合。
心生舍法。
能破悭貪。
是為檀那。
布施有二。
一。
财施。
謂飲食衣服。
田宅六畜。
奴婢珍寶。
一切己之所有資生之具。
以及妻子。
乃至身命。
悉屬他有。
為他财物。
故雲猶屬财施。
有所須者。
能施與之。
皆名财施也。
二。
法施。
若從諸佛菩薩經論。
及善知識。
聞說世出世法。
以清淨心。
為人演說。
皆名法施也。
第二名戒度。
梵語屍羅。
此雲戒。
戒以防非止惡為義。
謂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
止三業所起之惡也。
大論雲。
雲何為戒。
若惡止更不作。
若心生。
若口言。
若從他受。
息身口惡。
是為戒。
又戒。
訓警也。
謂警策三業。
遠離過非也。
又戒名為制。
能制一切不善法故。
第三名忍辱。
梵語羼提。
此雲忍辱。
謂内心能安。
忍外所辱之境。
故名忍辱。
忍辱有二。
一生忍。
二法忍。
生忍複二。
一。
於恭敬供養中。
能忍不着。
則不生憍逸也。
二。
於罵詈打害中能忍。
則不生瞋恨怨惱也。
二。
法忍亦二。
一者非心法。
謂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謂瞋恚憂愁。
淫欲憍慢。
諸邪見等。
菩薩於此二法。
皆能忍而不動。
是名生法忍也。
第四名精進。
梵名毗梨耶。
此雲精進。
欲樂勤行善法。
不自放逸。
謂之精進。
精進有二。
一身精進。
若身勤修善法。
行道禮拜。
講說勸助開化等。
名身精進。
二心精進。
勤修忍辱禅定智慧等。
是名心精進。
大集經佛言。
精進有二種。
一始發精進。
二終成精進。
菩薩以始發精進。
習成一切善法。
以終成精進。
分别一切法不得自性也。
第五名禅度。
梵名禅那。
此言靜慮。
禅亦有二種。
一世間禅。
謂根本四禅。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等。
是名凡夫所行禅。
二出世間禅複二。
一出世間禅者。
謂六妙門。
十六特勝。
觀練熏修等。
二出世間上上禅。
謂自性等九種大禅。
今是事禅。
非出世間上上禅也。
第六名智度。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三藏菩薩所有智慧。
惟照生滅偏空之理也。
【□注】輔行三下初雲。
阿僧祗。
此翻無數。
劫。
翻時。
【■記】此釋阿僧祗華梵名目也。
梵語僧祗。
秦言數。
阿者。
秦言無。
問。
幾時名阿僧祗。
答。
大論雲。
天人中能知算數者。
極數不能知。
名一阿僧祗。
如十千名萬。
十萬名億。
千萬億名那由他。
千萬那由他名頻婆。
千萬頻婆名迦他。
過迦他。
名阿僧祗。
或翻阿僧企耶。
此雲無央數。
央。
盡也。
劫翻時者。
大論言劫波。
秦言分别時節。
西域記雲。
時極短者。
謂剎那。
百二十剎那。
為一呾剎那。
六十呾剎那。
為一臘縛。
三十臘縛。
為一牟呼栗多。
五十牟呼栗多。
為一時。
二六時合成一日一夜。
(雲雲)俱舍言。
時之極少名剎那。
時之極長名為劫。
【□注】俱舍雲。
八十中大劫。
(謂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
今此一增一減亦名中劫。
如劫章。
其小劫名。
自有十種當詳)大劫三無數。
謂六十數中第五十二數。
名阿僧祇。
謂積此大劫成無數時。
故雲三阿僧祗(文)。
【■記】此釋三阿僧祇數。
乃至名三阿僧祇也。
若此方數法。
秪有十等。
如黃帝算經雲。
億。
兆。
京。
姊。
垓。
壤。
溝。
澗。
正。
載。
風俗通雲。
千生萬。
萬生億。
乃至正生載。
載地不能載也。
億分四等。
一以十萬為億。
二以百萬為億。
三以千萬為億。
四以萬萬為億。
縱至于載。
猶可數而知。
唯佛法中第五十二數。
非心力能及。
方名無數也。
然六十數中。
阿僧祇是五十二數。
于六十忘失餘八。
故但出五十二名耳。
大中小劫。
解見前三卷中。
今以一增一減名中劫者。
乃依劫章中義也。
十種小劫名。
詳法數雲。
一時。
二年。
三月。
四半月。
五日。
六夜。
七剎那。
八怛剎那。
九臘縛。
十目呼剌多。
是也。
大劫三無數者。
論釋雲。
劫性是何。
謂唯五蘊經說。
三劫阿僧祇耶精進修行。
方得成佛。
於前所說四種劫中。
積何劫。
成三劫無數。
累前大劫為十百千。
乃至積成三劫無數也。
今注謂六十數中第五十二名阿僧祇者。
翻譯名義中詳載。
【□注】俱舍問雲。
既積無數。
何複言三。
答。
非無數言。
顯不可數(文)。
【■記】論雲。
解脫經言。
六十數中。
阿僧祇耶是其一數。
雲何六十。
如彼經言。
有一而無餘。
數始為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十千為萬。
十萬為洛叉。
乃至大跋羅欃為阿僧祇耶。
于此六十數忘失餘八。
若數大劫至此數中阿僧祇耶。
名劫無數。
此劫無數複積至三。
經中說為三劫無數。
非諸算計所能數知。
故得說為三劫無數也。
【□注】諸經更有拂石劫。
芥子劫。
具如輔行一上六紙。
【■記】輔行引金光明經言。
梵天三铢天衣。
三年一拂。
拂盡畟方四十裡石。
以為小劫。
八十裡盡。
以為中劫。
百二十裡盡。
以為大劫。
不於如此劫修學。
不名菩薩。
又雲。
有一裡劫。
二裡劫。
乃至萬裡劫。
又雲有大方城。
周四十裡。
滿中芥子。
百年取一芥。
芥盡名為劫。
經劫無數。
名阿僧祇。
畟。
音出。
利也。
【□注】若大乘亦有一百零三數(如華嚴)。
【■記】唐譯華嚴阿僧祇品。
心王菩薩問佛。
雲何阿僧祗。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佛言。
一百洛叉。
為一俱胝。
俱胝俱胝。
為一阿庾多。
乃至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
為一不可說不可說。
此又不可說不可說。
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共有一百二十三數是也。
若刊定記破經文。
此又二字為長。
而清涼師則開此又二字贊一不可說不可說。
共有四不可說。
而據刊定記。
唯一百二十三數。
據清涼疏。
則有一百二十四數也。
△二釋相三。
初三祇行因列數二。
初總标。
言三阿(無)僧祇(數)劫(時)者。
此句儀文标征可知。
△二示相三。
初初祇行行。
且約釋迦修菩薩道時論分限者。
從古釋迦至屍棄佛。
值七萬五千佛。
名初阿僧祇。
從此常離女身。
及四惡趣。
常修六度。
然自不知當作佛。
若望聲聞位。
即五停心。
總别念處(外凡)。
【□注】輔行六上(十三)雲。
彼婆沙中。
釋菩薩義。
明因。
則指釋迦三祇百劫。
明果。
則指彌勒當成。
何故爾耶。
釋迦果已成。
是故指因行。
為令慕果而行因故。
彌勒因已滿。
是故指當果。
皆使觀因以知果故。
故諸聖教。
并明釋迦之因。
如說菩薩昔苦行等。
并明彌勒之果。
如說彌勒下生經等。
(文)從古釋迦等者。
發轸鈔雲。
釋迦。
翻能仁。
牟尼。
翻寂默。
能仁是姓。
寂默是字。
姓從慈悲利物。
字取智慧冥理。
以利物故。
不住涅盤。
以冥理故。
不住生死(文)。
【■記】此釋今佛修因。
古佛姓字。
發轸鈔。
乃吳興所撰。
以釋金剛疏之書也。
鈔雲。
釋迦翻能仁。
準本起經。
牟尼翻寂默。
準本行經。
能仁是姓者。
長阿含雲。
昔有輪王。
姓甘蔗氏。
聽次妃贊。
擯四太子。
至雪山北。
自立城居。
以德歸人。
郁為強國。
父王悔召。
太子辭過不還。
父王三歎。
我子釋迦。
因此命氏也。
寂默是字者。
本行經雲。
又諸釋種。
性憍多言。
及見太子。
悉皆默然。
王言。
宜字牟尼也。
從古釋迦者。
婆沙雲。
過去久遠。
人壽百歲。
有佛出世。
名釋迦牟尼。
剎帝利姓。
釋種衆生。
母名摩耶。
父名淨飯。
子名羅睺羅。
侍者。
弟子。
出五濁時。
皆如今佛。
時彼世尊。
化導有情。
恒涉道路。
為風所傷。
肩背有疾。
令阿難陀。
往陶師家。
求胡麻油。
及以暖水。
為吾塗洗。
時彼侍者。
至陶師家。
廣贊佛德。
求索油水。
彼陶師者。
名曰廣識。
辦胡麻油。
及以香水。
為佛灌洗。
風疾除愈。
佛為說法。
彼聞歡喜。
即發願言。
願我未來作佛。
名号弟子眷屬時處。
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彼陶師者。
即今釋迦。
從古釋迦而發心也。
【□注】屍棄。
此雲寶髻。
非七佛中第二屍棄也。
緣載四教義三初。
并大論第三(文)。
【■記】翻譯名義雲。
罽那屍棄。
名出俱舍。
大論名剌那屍棄。
此翻寶髻。
亦雲寶頂。
吾佛世尊。
初僧祇滿時。
值此佛。
與七佛中第二屍棄。
隔二僧祇。
先達謂同。
故今辨異也。
所言七佛者。
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
有佛名毗婆屍。
第三十一劫有二佛。
一名屍棄。
此雲大。
二名[鞥-合+(白-日+田)]恕婆。
附是賢劫中有四佛。
一名鸠飱陀。
二名迦那伽牟尼。
三名迦葉。
四名釋迦牟尼。
【□注】從此常離女身者。
妙玄四(二十七)釋簽三(十五)四教義三(二)雲。
第三僧祇。
始離五障。
一惡道。
二貧賤。
三女身。
四形殘。
五喜忘。
方乃不堕。
如戒疏上三雲。
初僧祇得五種功德。
一生人天。
二生富貴。
三男身。
四根具。
五知宿命。
舊雲初僧祇有遇緣不遇緣異。
不遇違緣。
即離五障。
如戒疏。
若遇違緣。
至第三祇方離。
如釋簽。
又初僧祇離障。
且約功能。
三祇方離。
乃據定位。
【■記】妙玄雲。
此菩薩從初發菩提心。
起慈悲誓願。
觀察四谛。
以道谛為初門。
行六波羅密。
從初釋迦。
至罽那屍棄佛時。
名第一阿僧祇。
常離女身。
釋簽科但曰於中分凡聖位。
四教義雲。
從過去釋迦至屍棄佛。
名一阿僧祇劫。
從此常離女身。
爾時不知當作佛不作佛。
此初阿僧祇劫。
即是得五停心别總相念之位。
用性念處。
共念處。
緣念處。
行六度。
乃至雲是初僧祇劫。
修行六度。
用四弘誓。
安撫生死衆生。
心無怯弱。
故壞女人之業。
常受丈夫之身。
爾時未發暖解。
位在外凡。
戒疏雲。
初僧祇得五種功德。
一不生惡道。
二不生邊地。
三諸根完具。
四不受女身。
五常識宿命也。
已上所記。
皆據方冊明文而注出。
四教義等說第三僧祇始離五障者。
或依舊本亦未可知。
又指釋戒疏五種功德。
與今所記前後辭異。
然意是同也。
舊雲下。
出舊會釋。
又下。
今注文會釋。
【■補】問。
上引戒疏雲。
初僧祇得五種功德。
何故此又言離障。
答。
以離障即得功德故。
如大論雲。
若離五法。
得五法。
是名菩薩。
何謂五法。
離三惡道。
常生天上人間。
離貧窮下賤。
常得尊貴。
離非男法。
常得男子之身。
離諸形殘醜陋。
常得諸根具足。
離喜舍忘。
常憶宿命。
得是宿命智慧。
常離一切惡法。
遠舍惡人。
常求道法。
攝取弟子。
如是名為菩薩是也。
離喜舍忘。
謂離妄想分别。
有了記心。
而能知宿命也。
【■備】節義雲。
從此常離女身下。
應言妙玄四教義勾斷。
釋簽三應移在下。
蓋釋五障文。
原在釋簽三故。
【□注】又文句二(十二)雲。
不生三惡道。
位不退。
不生邊地。
諸根完具。
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
常識宿命。
不起妄想分别。
攀緣諸境。
即念不退。
(文)妙樂二(二十一)雲。
第三祇時。
橫得三不退故(文)。
【■記】此以五種功德。
配三不退。
乃至通是三不退也。
文句雲。
約位行念論不退。
應四句分别。
不生三惡道。
位不退。
不生邊地。
諸根完具。
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
常識宿命。
即念不退。
具此名不退地三藏義也。
妙樂雲。
第三祇。
橫得三不退。
故離五障時。
三義俱得。
即是第三僧祇通至百劫。
通是三不退也。
至此名為上忍故。
今但取藏教初祇五功德。
配三不退。
【□注】成論以念處為位不退。
暖頂為行不退。
忍為念不退。
數論以下中上忍為三不退。
淨名疏以暖頂忍為三不退。
各随義對也。
【■記】此明諸文。
賢位對三不退。
可知。
【□注】然自不知作佛。
四教義三(二)雲。
爾時未發暖解。
位在外凡。
故不自知己身當作佛不作佛。
【■記】妙玄亦言。
準望二乘。
位在五停心别總相念處位中。
故不自知當作佛也。
△二二祇行行。
次從屍棄至然燈佛。
值七萬六千佛。
名第二阿僧祇。
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
布發掩泥。
得授記莂。
号釋迦文。
爾時自知作佛。
口未能說。
若望聲聞位。
即暖位。
【□注】梵語提洹竭。
此雲然燈。
大論雲。
太子生時。
一切身邊。
光如燈故。
故雲然燈。
以至成佛。
亦名然燈。
(文)瑞應翻為錠光。
【■記】大論如文。
瑞應下。
示别翻。
有足曰錠。
無足曰燈。
故瑞應經翻為錠光。
摭華言。
錠。
音定。
燈屬也。
古來翻譯。
回文不同。
語異義同。
故須從金。
【□注】七莖華等者。
初儒童為五百道士講論。
得銀錢五百。
後問王家女。
名瞿夷。
買得五華。
并女寄二華。
供養於佛
名出楞伽。
謂初僧祇。
二僧祇。
三僧祇。
百劫種相好也。
△二釋二。
初發願修行二。
初發願。
一未度者。
令度。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
此緣苦谛境。
二未解者。
令解。
即煩惱無數誓願斷。
此緣集谛境。
三未安者。
令安。
即法門無量誓願學。
此緣道谛境。
四未得涅盤者。
令得涅盤。
即佛道無上誓願成。
此緣滅谛境。
【□注】四教義三初雲。
一未度者令度。
即是度天魔外道。
愛見二種六道衆生。
未度三界火宅之苦谛。
令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解愛見二十五有業。
令得解也。
三未安者令安。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安三十七品一切諸道。
令安道谛也。
四未得涅盤者令得涅盤。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滅二十五有生死因果。
皆令得滅谛涅盤也。
【■記】以上如文可知。
△二修行二。
初結前生後。
既已發心。
須行行填願。
【□注】觀音玄記上(七)雲。
若非行山。
莫填願海(文)。
【■記】此釋以行填願。
蓋由觀音玄義雲。
欲滿此願。
必須修行。
修行不出福慧。
慧即般若。
福即五度。
互於資導。
以行順願。
事理圓足。
故記雲。
若非行山。
莫填願海。
行即福慧。
義當六度。
五資於慧。
慧導於五。
其猶目足。
不可互缺。
五除事障。
慧除理障。
此二功圓。
悟理得事矣。
△二正明修行二。
初總标。
於三阿僧祗劫。
修六度行。
百劫種相好。
【■補】修六度行者。
行施。
乃盡命傾财。
持戒。
則防遮護性。
忍辱。
則就刀割水。
精進。
則如救頭然。
禅那。
乃四儀湛寂。
智慧。
則一念圓明。
大願之心普被。
有作之道徧施。
度生死流。
登涅盤岸。
故曰六度。
第一名施度。
梵語檀那。
秦言徧施。
若内有信心。
外有福田。
有财物。
三事和合。
心生舍法。
能破悭貪。
是為檀那。
布施有二。
一。
财施。
謂飲食衣服。
田宅六畜。
奴婢珍寶。
一切己之所有資生之具。
以及妻子。
乃至身命。
悉屬他有。
為他财物。
故雲猶屬财施。
有所須者。
能施與之。
皆名财施也。
二。
法施。
若從諸佛菩薩經論。
及善知識。
聞說世出世法。
以清淨心。
為人演說。
皆名法施也。
第二名戒度。
梵語屍羅。
此雲戒。
戒以防非止惡為義。
謂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
止三業所起之惡也。
大論雲。
雲何為戒。
若惡止更不作。
若心生。
若口言。
若從他受。
息身口惡。
是為戒。
又戒。
訓警也。
謂警策三業。
遠離過非也。
又戒名為制。
能制一切不善法故。
第三名忍辱。
梵語羼提。
此雲忍辱。
謂内心能安。
忍外所辱之境。
故名忍辱。
忍辱有二。
一生忍。
二法忍。
生忍複二。
一。
於恭敬供養中。
能忍不着。
則不生憍逸也。
二。
於罵詈打害中能忍。
則不生瞋恨怨惱也。
二。
法忍亦二。
一者非心法。
謂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謂瞋恚憂愁。
淫欲憍慢。
諸邪見等。
菩薩於此二法。
皆能忍而不動。
是名生法忍也。
第四名精進。
梵名毗梨耶。
此雲精進。
欲樂勤行善法。
不自放逸。
謂之精進。
精進有二。
一身精進。
若身勤修善法。
行道禮拜。
講說勸助開化等。
名身精進。
二心精進。
勤修忍辱禅定智慧等。
是名心精進。
大集經佛言。
精進有二種。
一始發精進。
二終成精進。
菩薩以始發精進。
習成一切善法。
以終成精進。
分别一切法不得自性也。
第五名禅度。
梵名禅那。
此言靜慮。
禅亦有二種。
一世間禅。
謂根本四禅。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等。
是名凡夫所行禅。
二出世間禅複二。
一出世間禅者。
謂六妙門。
十六特勝。
觀練熏修等。
二出世間上上禅。
謂自性等九種大禅。
今是事禅。
非出世間上上禅也。
第六名智度。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三藏菩薩所有智慧。
惟照生滅偏空之理也。
【□注】輔行三下初雲。
阿僧祗。
此翻無數。
劫。
翻時。
【■記】此釋阿僧祗華梵名目也。
梵語僧祗。
秦言數。
阿者。
秦言無。
問。
幾時名阿僧祗。
答。
大論雲。
天人中能知算數者。
極數不能知。
名一阿僧祗。
如十千名萬。
十萬名億。
千萬億名那由他。
千萬那由他名頻婆。
千萬頻婆名迦他。
過迦他。
名阿僧祗。
或翻阿僧企耶。
此雲無央數。
央。
盡也。
劫翻時者。
大論言劫波。
秦言分别時節。
西域記雲。
時極短者。
謂剎那。
百二十剎那。
為一呾剎那。
六十呾剎那。
為一臘縛。
三十臘縛。
為一牟呼栗多。
五十牟呼栗多。
為一時。
二六時合成一日一夜。
(雲雲)俱舍言。
時之極少名剎那。
時之極長名為劫。
【□注】俱舍雲。
八十中大劫。
(謂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
今此一增一減亦名中劫。
如劫章。
其小劫名。
自有十種當詳)大劫三無數。
謂六十數中第五十二數。
名阿僧祇。
謂積此大劫成無數時。
故雲三阿僧祗(文)。
【■記】此釋三阿僧祇數。
乃至名三阿僧祇也。
若此方數法。
秪有十等。
如黃帝算經雲。
億。
兆。
京。
姊。
垓。
壤。
溝。
澗。
正。
載。
風俗通雲。
千生萬。
萬生億。
乃至正生載。
載地不能載也。
億分四等。
一以十萬為億。
二以百萬為億。
三以千萬為億。
四以萬萬為億。
縱至于載。
猶可數而知。
唯佛法中第五十二數。
非心力能及。
方名無數也。
然六十數中。
阿僧祇是五十二數。
于六十忘失餘八。
故但出五十二名耳。
大中小劫。
解見前三卷中。
今以一增一減名中劫者。
乃依劫章中義也。
十種小劫名。
詳法數雲。
一時。
二年。
三月。
四半月。
五日。
六夜。
七剎那。
八怛剎那。
九臘縛。
十目呼剌多。
是也。
大劫三無數者。
論釋雲。
劫性是何。
謂唯五蘊經說。
三劫阿僧祇耶精進修行。
方得成佛。
於前所說四種劫中。
積何劫。
成三劫無數。
累前大劫為十百千。
乃至積成三劫無數也。
今注謂六十數中第五十二名阿僧祇者。
翻譯名義中詳載。
【□注】俱舍問雲。
既積無數。
何複言三。
答。
非無數言。
顯不可數(文)。
【■記】論雲。
解脫經言。
六十數中。
阿僧祇耶是其一數。
雲何六十。
如彼經言。
有一而無餘。
數始為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十千為萬。
十萬為洛叉。
乃至大跋羅欃為阿僧祇耶。
于此六十數忘失餘八。
若數大劫至此數中阿僧祇耶。
名劫無數。
此劫無數複積至三。
經中說為三劫無數。
非諸算計所能數知。
故得說為三劫無數也。
【□注】諸經更有拂石劫。
芥子劫。
具如輔行一上六紙。
【■記】輔行引金光明經言。
梵天三铢天衣。
三年一拂。
拂盡畟方四十裡石。
以為小劫。
八十裡盡。
以為中劫。
百二十裡盡。
以為大劫。
不於如此劫修學。
不名菩薩。
又雲。
有一裡劫。
二裡劫。
乃至萬裡劫。
又雲有大方城。
周四十裡。
滿中芥子。
百年取一芥。
芥盡名為劫。
經劫無數。
名阿僧祇。
畟。
音出。
利也。
【□注】若大乘亦有一百零三數(如華嚴)。
【■記】唐譯華嚴阿僧祇品。
心王菩薩問佛。
雲何阿僧祗。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佛言。
一百洛叉。
為一俱胝。
俱胝俱胝。
為一阿庾多。
乃至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
為一不可說不可說。
此又不可說不可說。
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共有一百二十三數是也。
若刊定記破經文。
此又二字為長。
而清涼師則開此又二字贊一不可說不可說。
共有四不可說。
而據刊定記。
唯一百二十三數。
據清涼疏。
則有一百二十四數也。
△二釋相三。
初三祇行因列數二。
初總标。
言三阿(無)僧祇(數)劫(時)者。
此句儀文标征可知。
△二示相三。
初初祇行行。
且約釋迦修菩薩道時論分限者。
從古釋迦至屍棄佛。
值七萬五千佛。
名初阿僧祇。
從此常離女身。
及四惡趣。
常修六度。
然自不知當作佛。
若望聲聞位。
即五停心。
總别念處(外凡)。
【□注】輔行六上(十三)雲。
彼婆沙中。
釋菩薩義。
明因。
則指釋迦三祇百劫。
明果。
則指彌勒當成。
何故爾耶。
釋迦果已成。
是故指因行。
為令慕果而行因故。
彌勒因已滿。
是故指當果。
皆使觀因以知果故。
故諸聖教。
并明釋迦之因。
如說菩薩昔苦行等。
并明彌勒之果。
如說彌勒下生經等。
(文)從古釋迦等者。
發轸鈔雲。
釋迦。
翻能仁。
牟尼。
翻寂默。
能仁是姓。
寂默是字。
姓從慈悲利物。
字取智慧冥理。
以利物故。
不住涅盤。
以冥理故。
不住生死(文)。
【■記】此釋今佛修因。
古佛姓字。
發轸鈔。
乃吳興所撰。
以釋金剛疏之書也。
鈔雲。
釋迦翻能仁。
準本起經。
牟尼翻寂默。
準本行經。
能仁是姓者。
長阿含雲。
昔有輪王。
姓甘蔗氏。
聽次妃贊。
擯四太子。
至雪山北。
自立城居。
以德歸人。
郁為強國。
父王悔召。
太子辭過不還。
父王三歎。
我子釋迦。
因此命氏也。
寂默是字者。
本行經雲。
又諸釋種。
性憍多言。
及見太子。
悉皆默然。
王言。
宜字牟尼也。
從古釋迦者。
婆沙雲。
過去久遠。
人壽百歲。
有佛出世。
名釋迦牟尼。
剎帝利姓。
釋種衆生。
母名摩耶。
父名淨飯。
子名羅睺羅。
侍者。
弟子。
出五濁時。
皆如今佛。
時彼世尊。
化導有情。
恒涉道路。
為風所傷。
肩背有疾。
令阿難陀。
往陶師家。
求胡麻油。
及以暖水。
為吾塗洗。
時彼侍者。
至陶師家。
廣贊佛德。
求索油水。
彼陶師者。
名曰廣識。
辦胡麻油。
及以香水。
為佛灌洗。
風疾除愈。
佛為說法。
彼聞歡喜。
即發願言。
願我未來作佛。
名号弟子眷屬時處。
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彼陶師者。
即今釋迦。
從古釋迦而發心也。
【□注】屍棄。
此雲寶髻。
非七佛中第二屍棄也。
緣載四教義三初。
并大論第三(文)。
【■記】翻譯名義雲。
罽那屍棄。
名出俱舍。
大論名剌那屍棄。
此翻寶髻。
亦雲寶頂。
吾佛世尊。
初僧祇滿時。
值此佛。
與七佛中第二屍棄。
隔二僧祇。
先達謂同。
故今辨異也。
所言七佛者。
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
有佛名毗婆屍。
第三十一劫有二佛。
一名屍棄。
此雲大。
二名[鞥-合+(白-日+田)]恕婆。
附是賢劫中有四佛。
一名鸠飱陀。
二名迦那伽牟尼。
三名迦葉。
四名釋迦牟尼。
【□注】從此常離女身者。
妙玄四(二十七)釋簽三(十五)四教義三(二)雲。
第三僧祇。
始離五障。
一惡道。
二貧賤。
三女身。
四形殘。
五喜忘。
方乃不堕。
如戒疏上三雲。
初僧祇得五種功德。
一生人天。
二生富貴。
三男身。
四根具。
五知宿命。
舊雲初僧祇有遇緣不遇緣異。
不遇違緣。
即離五障。
如戒疏。
若遇違緣。
至第三祇方離。
如釋簽。
又初僧祇離障。
且約功能。
三祇方離。
乃據定位。
【■記】妙玄雲。
此菩薩從初發菩提心。
起慈悲誓願。
觀察四谛。
以道谛為初門。
行六波羅密。
從初釋迦。
至罽那屍棄佛時。
名第一阿僧祇。
常離女身。
釋簽科但曰於中分凡聖位。
四教義雲。
從過去釋迦至屍棄佛。
名一阿僧祇劫。
從此常離女身。
爾時不知當作佛不作佛。
此初阿僧祇劫。
即是得五停心别總相念之位。
用性念處。
共念處。
緣念處。
行六度。
乃至雲是初僧祇劫。
修行六度。
用四弘誓。
安撫生死衆生。
心無怯弱。
故壞女人之業。
常受丈夫之身。
爾時未發暖解。
位在外凡。
戒疏雲。
初僧祇得五種功德。
一不生惡道。
二不生邊地。
三諸根完具。
四不受女身。
五常識宿命也。
已上所記。
皆據方冊明文而注出。
四教義等說第三僧祇始離五障者。
或依舊本亦未可知。
又指釋戒疏五種功德。
與今所記前後辭異。
然意是同也。
舊雲下。
出舊會釋。
又下。
今注文會釋。
【■補】問。
上引戒疏雲。
初僧祇得五種功德。
何故此又言離障。
答。
以離障即得功德故。
如大論雲。
若離五法。
得五法。
是名菩薩。
何謂五法。
離三惡道。
常生天上人間。
離貧窮下賤。
常得尊貴。
離非男法。
常得男子之身。
離諸形殘醜陋。
常得諸根具足。
離喜舍忘。
常憶宿命。
得是宿命智慧。
常離一切惡法。
遠舍惡人。
常求道法。
攝取弟子。
如是名為菩薩是也。
離喜舍忘。
謂離妄想分别。
有了記心。
而能知宿命也。
【■備】節義雲。
從此常離女身下。
應言妙玄四教義勾斷。
釋簽三應移在下。
蓋釋五障文。
原在釋簽三故。
【□注】又文句二(十二)雲。
不生三惡道。
位不退。
不生邊地。
諸根完具。
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
常識宿命。
不起妄想分别。
攀緣諸境。
即念不退。
(文)妙樂二(二十一)雲。
第三祇時。
橫得三不退故(文)。
【■記】此以五種功德。
配三不退。
乃至通是三不退也。
文句雲。
約位行念論不退。
應四句分别。
不生三惡道。
位不退。
不生邊地。
諸根完具。
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
常識宿命。
即念不退。
具此名不退地三藏義也。
妙樂雲。
第三祇。
橫得三不退。
故離五障時。
三義俱得。
即是第三僧祇通至百劫。
通是三不退也。
至此名為上忍故。
今但取藏教初祇五功德。
配三不退。
【□注】成論以念處為位不退。
暖頂為行不退。
忍為念不退。
數論以下中上忍為三不退。
淨名疏以暖頂忍為三不退。
各随義對也。
【■記】此明諸文。
賢位對三不退。
可知。
【□注】然自不知作佛。
四教義三(二)雲。
爾時未發暖解。
位在外凡。
故不自知己身當作佛不作佛。
【■記】妙玄亦言。
準望二乘。
位在五停心别總相念處位中。
故不自知當作佛也。
△二二祇行行。
次從屍棄至然燈佛。
值七萬六千佛。
名第二阿僧祇。
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
布發掩泥。
得授記莂。
号釋迦文。
爾時自知作佛。
口未能說。
若望聲聞位。
即暖位。
【□注】梵語提洹竭。
此雲然燈。
大論雲。
太子生時。
一切身邊。
光如燈故。
故雲然燈。
以至成佛。
亦名然燈。
(文)瑞應翻為錠光。
【■記】大論如文。
瑞應下。
示别翻。
有足曰錠。
無足曰燈。
故瑞應經翻為錠光。
摭華言。
錠。
音定。
燈屬也。
古來翻譯。
回文不同。
語異義同。
故須從金。
【□注】七莖華等者。
初儒童為五百道士講論。
得銀錢五百。
後問王家女。
名瞿夷。
買得五華。
并女寄二華。
供養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