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故雲七莖。
諸文但雲摩納五華奉散也。
如集解瑞應經。
【■補】因果經言。
過去無數阿僧祗劫。
有仙名善惠。
時燈照王太子普光。
啟父出家。
成菩薩道。
善惠初為五百外道講論道義。
各以銀錢上之。
當往普光佛所。
欲施供養。
見王家青衣。
持七莖青蓮華過。
問言。
此華賣否。
答言。
當送宮内。
願以上佛。
善惠請以五百銀錢。
雇五莖華供佛。
青衣從命。
并寄二華。
以獻於佛。
願我後來。
常為君妻。
時王及臣。
禮佛散華。
悉堕於地。
善惠五華。
皆住空中。
化成金台。
後散二華。
住佛二邊。
佛贊言善惠。
汝過阿僧祇劫。
當得成佛。
号釋迦牟尼。
善惠見地濁濕。
心自念言。
雲何令千輻輪足[跳-兆+(焰-火)]此而過。
即脫鹿皮衣以用布施。
不足掩泥。
又解發以覆之。
如來踐已。
因記之曰。
汝後得佛。
當於五濁惡世。
度諸天人。
時善惠求佛出家。
佛言。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袈裟着身。
即成沙門。
善惠命終之後。
上生為四天王。
下生為轉輪王。
乃至上生第七為梵王。
各三十六返。
或為外道六師。
婆羅門小王。
各盡其壽。
不可稱數。
時善惠者。
即我身是。
青衣女者。
即耶輸陀羅是也。
【□注】布發掩泥。
稽首佛足。
見地濯濕。
即解皮衣。
欲以覆之。
不足掩泥。
乃解發布地。
令佛[跳-兆+(焰-火)]而過。
(文)得受記莂等。
瑞應經雲。
佛因記言。
汝自是後。
九十一劫。
劫号為賢。
汝當作佛。
号釋迦文。
菩薩已得訣言。
疑解望止。
霍然無想。
寂而入定。
便逮清淨。
不起法忍(文)。
【■記】禅書雲。
世尊因地。
布發掩泥獻華于然燈佛。
佛見布發處遂約退衆。
乃指地雲。
此一方地。
當建一梵剎竟。
時諸天散華相贊。
是則布發掩泥一行。
最為希有供養也。
瑞應經雲。
菩薩散五華。
止空中。
當佛上。
散瞿夷所寄二華。
挾佛肩上。
佛知至意。
贊言。
汝無數劫。
所學清淨心。
棄命舍欲。
守空不起。
不滅無猗之慈。
積德行願。
今得之矣。
因記雲雲。
然劫号賢者。
大悲經言。
佛問阿難。
何故名為賢劫。
阿難。
此三千大千世界。
劫欲成時。
盡為一水。
淨居天子。
見此世界。
唯一大水。
見有千枝諸妙蓮華。
一一蓮華各有千葉。
甚可愛樂。
天子見華。
心生歡喜。
踴躍無量。
而皆贊言。
奇哉希有。
奇哉希有。
如此劫中。
當有千佛出世。
以是因緣。
遂名為賢。
是則然燈預記劫号良可驗也。
佛号釋迦文者。
淨名疏雲。
天竺語釋迦為能。
文為儒。
義名能儒。
【□注】妙玄七(十一)既雲斷惑。
故知通佛行因之相也。
釋簽八(三)雲。
然燈授記。
得無生忍。
故知是通佛行因也(文)。
【■記】此釋明不起法忍。
決非藏教佛果行因之相明矣。
妙玄明四教佛果行因之相雲。
迹因多種。
或言昔為陶師。
值先釋迦佛。
三事供養。
藉草。
然燈。
石蜜漿。
發口得記。
父母名字。
弟子侍人。
皆如先佛。
是初僧祇發心。
既不明斷惑。
知是三藏行因之相也。
或言昔為摩納。
值然燈佛。
五華奉散。
布發掩泥。
躍身虛空。
得無生忍。
佛與授記。
号釋迦文。
大品亦言。
華嚴城内得托。
義與此同。
并言斷惑。
故知通佛行因之相也。
或言昔為寶海梵志。
删提岚國。
寶藏佛所。
行大精進。
於十方佛。
送華供養。
既為寶藏佛父。
又是彌陀之師。
稱其功德。
不可思議。
具在悲華經中。
知是别圓行因之相也。
今但明得忍。
乃知是通佛行因之相無疑。
問。
瑞應經明摩納獻華。
然燈。
諸文引此證二僧祇。
何故妙玄證通佛行因耶。
答。
經中既言得不起法忍。
三藏由伏惑故。
無此法忍。
故證通佛。
而諸文證二僧祇者。
以瑞應是三藏經故。
淨名疏以初祇為伏。
二三祇為順。
百劫為無生。
三十四心為寂滅。
故諸文中證二僧祇也。
【□注】發轸鈔據此。
瑞應經屬方等攝。
若明降生之相。
蓋約三藏境本而言。
【■記】此節與上節皆帶辨藏通教相發轸。
問言。
若通别圓。
妙玄何故判為通教。
答。
非但通二。
亦通三藏。
随教所說。
淺深不同。
一往。
瑞應多屬通義。
以得忍故。
異前三藏。
不說行因不思議相。
異後别圓。
況複若判屬通。
必兼後二。
又言。
餘經說遇然燈是八地。
正是通教支佛地也。
明降生之相者。
瑞應言。
自夫人懷妊。
天為獻飲食。
自然日至。
夫人得而享之。
不知所從來。
不複王廚以為苦而且辛。
到四月八日夜。
明星出時。
化從右脅生。
堕地。
即行七步。
舉右手柱而言曰。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三界皆苦。
無可樂者。
則知就三藏境本而言也。
【□注】此時自知等者。
戒疏上(三)雲。
爾時雖自知作佛。
而口不說。
準位。
在暖法性地。
既有證法之信。
必知作佛。
修行六度。
心未分明。
口不向他說也(文)。
【■記】四教義雲。
爾時菩薩。
雖能自知我必作佛。
口不稱說。
謂此是用暖法智慧。
修六度也。
何者。
因總相四念處初。
所得善有漏五陰。
即是性地順忍初心之位。
既有證法之信。
故必知作佛。
而用暖解法修行六度。
心未分明。
不向他說也。
【■備】集注問答雲。
藏加行。
與通性地齊。
暖在加行首。
故約藏通對言耳。
△三三祇行行。
次從然燈佛。
至毗婆屍佛。
七萬七千佛。
名第三阿僧祇滿。
此時自知。
亦向人說。
必當作佛。
自他不疑。
若望聲聞位。
即頂位。
【□注】毗婆屍。
翻勝觀。
亦雲徧見。
【■記】華嚴疏雲。
此翻有四。
淨觀。
勝觀。
勝見。
徧見。
如月圓智滿。
是徧見也。
魄盡惑亡。
是淨觀也。
既圓且淨。
是勝觀勝見也。
名義雲。
毗婆屍。
亦名維衛。
此雲勝觀。
此由釋尊於毗婆屍佛初種相好。
故為七佛之首。
以贊弗沙精進力故。
超九大劫。
故至於今。
過九十一大劫也。
【■補】七佛首之毗婆屍。
居莊嚴劫末。
隻隔一劫。
何有九十一劫。
以義推之。
應非七佛中也。
準屍棄佛可知。
【□注】優婆塞戒經雲。
於迦葉佛滿三僧祗者。
随機異說耳。
【■記】此明戒經中三祇行滿不同。
戒經第一修三十二相業品。
佛為善生言。
善男子。
我於往昔寶頂佛所。
滿第一阿僧祇。
然燈佛所。
滿第二阿僧祇。
迦葉佛所。
滿第三阿僧祇。
當知此文随機說耳。
【■補】統紀雲。
按戒經佛言。
我於釋迦最初發心。
於迦葉佛滿三僧祇。
竊詳三祇滿時。
正在毗婆屍。
今言迦葉者。
兼百劫種相好言耳。
【□注】此三祇等義。
并出大論。
俱舍婆沙。
【■記】大論言。
從過去釋迦文佛。
到罽那屍棄佛。
為初阿僧祇。
至然燈佛。
為二阿僧祗。
至毗婆屍佛。
為三阿僧祇。
是中菩薩種三十二相業因緣也。
俱舍雲。
第一僧祇滿。
值寶髻佛。
第二滿。
值然燈佛。
第三滿。
值勝觀佛。
是知大論名罽那屍棄毗婆屍者。
或彼此音異也。
【□注】此時自知等者。
戒疏上(三)雲。
是時内心了了。
自知作佛。
口自發言。
準望位。
在頂法位中。
修行六度。
四谛解明。
如登山頂。
了見四方。
故口向他說(文)。
【■記】四教義雲。
是時菩薩内心了了。
自知作佛。
口自發言。
無所畏難。
我於來世。
當得作佛。
今謂此是頂法之位。
行六度四谛。
觀解分明。
如登山頂。
四顧分明。
了了自知作佛。
亦向他人說也。
【□注】觀音玄記下四雲。
聲聞但於一境一門修念處等。
故易成就。
菩薩徧於一切境界。
一一四門。
複加六度。
久遠熏修。
使一一行。
攝諸衆生。
令種熟脫。
故三祇内。
凡化幾人。
超凡入聖。
自身此岸。
度人彼岸。
故經長劫。
證位猶下(文)。
【■記】此釋望聲聞頂位也。
然此所引記文。
乃是答辭。
以前有問言。
聲聞根鈍。
尚能速入七賢四聖。
菩薩智利。
何故三祇猶居頂法。
故今引聲聞但於一境一門等之答辭。
以明菩薩望聲聞位頂法位也。
△二百劫種相好因二。
初結前生後。
經如許時。
修六度竟。
更住百劫種相好因。
修百福。
成一相。
【□注】輔行三下(三)雲。
過三祇已。
百福種相。
種即修也。
於欲界。
人中。
南洲。
男身。
佛出世時。
能種相業也。
前後不拘(文)。
【■記】四教義問。
菩薩幾時種三十二相。
答。
極疾九十一劫。
極遲百劫也。
而言於欲界人中等者。
乃就迦旃延小乘而論也。
大論述其問雲。
三十二相業。
向何處可種。
答。
欲界中種。
非色無色界。
於欲界五道中。
在人道。
於四洲中。
在南洲。
於人道中。
在男身。
於時中。
在佛出世時種。
何以故。
緣佛身得種故。
又問。
於三業中。
何業種。
答。
意業種。
何以故。
意業利故。
意業有六識。
何識種。
答。
意識種。
何以故。
五識不得分别故。
前後不拘者。
大論言何相初種。
答。
有言足下安立相先種。
何以故。
先安立。
前後能種餘相故。
有言绀青眼相初種。
得此眼相。
以大悲觀察衆生故。
今謂。
雖有此語。
不必爾也。
若相因緣和合時。
便是初種也。
【■補】色界耽樂。
無色住定。
故不能種。
欲界苦多樂少。
能發大心。
修行六度。
餘三洲福報最勝。
唯南洲福壽俱微。
善心易發。
聖人化導。
必生南洲。
女人多障無智。
故須男身。
若非佛世。
則無所緣。
故佛出世時。
能種相業也。
【□注】百福成一相者。
四教義三(二)雲。
修行六度。
成百福德。
用百福德成一相。
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也(文)。
【■記】此釋百福成相。
乃相好之因緣也。
大論雲。
複次有人布施。
是三十二相之因緣。
所以者何。
施時與心堅固。
得足下安立相。
施時五事圍繞。
受者是眷屬業因緣故。
得足下輪相。
大勇猛力施故。
得足跟廣平相。
施攝人故。
得足下缦網相。
美味飲食施故。
得手足柔軟七處滿相。
施以益命故。
得長指身不曲大直相。
施時言我當相與。
施心轉增故。
得足趺高毛上向相。
施時受者求之。
一心好聽。
殷勤約敕。
令必疾得故。
得伊泥延膊相。
不瞋不輕求者故。
得臂長過膝相。
如求者意。
施不待言故。
得陰藏相。
好衣服卧具金銀珍寶施故。
得金色身相。
薄皮相。
布施時。
适可前人意。
起自在業因緣故。
得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相。
乞者求之。
即言當與。
以是業故。
得上身如師子肩圓相。
病者施藥。
饑渴者與飲食。
起少病業因緣故。
得兩腋下滿相。
最上味相。
施時勸人行施而安慰之。
開布施道故。
得肉髻相。
身圓如泥拘盧相。
有乞求者。
意欲與時。
柔軟實語。
必與不虛故。
得廣長舌相。
梵音聲相。
如迦陵頻伽鳥聲相。
施時如實語。
利益語故。
得師子頰相。
施時供養受者。
心清淨故。
得牙白齒齊相。
施時實語。
和合語故。
得齒密相。
四十齒相。
施時不瞋不着。
等心視彼故。
得青眼相。
眼睫如牛王相。
是為種三十二相因緣也。
然大論唯言布施。
約意通六。
以檀度能攝五度故。
所謂檀義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是也。
問。
何謂修六度。
成百福。
答。
瑜伽論雲。
一少分離殺。
乃至邪見為一福。
二多分離殺等。
三。
全分離殺等。
四。
少時離。
五。
多時離。
六。
盡壽離。
七。
自離。
八。
教人離。
九。
以無量稱揚贊歎述離。
十。
見離殺等深心慶悅。
大生歡喜。
十門各十。
總說為百福行。
華嚴鈔言。
少分者。
經部許有分受。
或多或全。
由彼根生有劣中上差别。
及時有多時少時等。
少時從一日至十日。
多時謂一年乃至命終。
然其十種。
分為四類。
初三十據事以分。
次三十依時有别。
次二十約自他明。
後二十約贊說立。
正約行時。
名為百行。
約所生福。
名為百福。
依百福成一相也。
△二别示福相。
福義多途。
難可定判。
有雲大千盲人治差。
為一福等。
【□注】福義多途等者。
輔行三下(三)雲。
問幾許為一福。
乃至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
謂下。
中。
上。
上。
上上中上。
初發五心。
乃至具足五心。
如是百心。
名為百福成於一相。
如是至三十二。
名身清淨(文)。
【■記】此釋福義。
然據文。
是指廣示别。
而注釋意。
又似通明福量。
今且福義多途者。
大論問。
幾許名一福德。
答。
有言業報轉輪聖王。
於四天下受樂自在。
名一福德。
如是百福成一相。
有言作釋提桓因。
於二天中得自在。
名一福德。
有言作他化自在天王。
於欲界中得自在。
名為一福。
有言除補處菩薩。
餘一切衆生所得福報。
是名一福。
有言天地劫盡。
一切衆生共福德故。
三千大千世界報立。
是名一福。
有言是福不可量。
不可以譬喻知。
如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衆生皆盲無目。
有人能治令差。
是為一福。
一切人皆被毒藥。
一人能治令差。
一切人應死。
一人能救令脫。
一切人破戒破正見。
一人能教令得淨戒正見。
如是等俱為一福。
複有人言。
是福不可量。
不可以譬喻。
是菩薩入第三阿僧祇中。
心思大行。
種是三十二相因緣。
故知是福無能量。
唯佛能知也。
是為福義多途難可定判也。
今儀文但舉一種而已。
而注雲。
乃至修十善。
名有五心等。
通以百心。
釋百福義。
乃準大經高貴德王品雲。
菩薩修清淨身者。
菩薩修不殺戒。
有五種心。
謂下。
中。
上。
上上。
上中上。
乃至正見亦如是。
是五十心。
名初發心具足。
決定成五十心。
是名滿足。
如是百心。
名百福德。
具是百福。
成於一相。
如是展轉具足。
成就三十二相。
名清淨身也。
又此百心。
即是百思。
謂菩薩先以五十思治身。
謂修十善各五思。
成五十思。
後心複起五十思。
令圓成百福。
五思者。
婆沙雲。
離殺思。
勸導思。
贊善思。
随喜思。
回向思也。
【□注】觀音玄下(二)雲。
凡用三千二百福。
修成三十二大人相。
現時。
方稱菩薩摩诃薩。
【■記】三千二百福。
即累上百福。
而成因性。
三十二相。
即所成果相。
大論第四問。
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
菩薩亦有三十二相。
有何差别。
答。
菩薩相者。
有七事勝轉輪聖王。
一淨好。
二分明。
三不失處。
四具足。
五深入。
六随智慧行。
不随世間。
七随遠離。
輪王相不爾。
又問。
菩薩何以三十二相。
不多不少。
答。
有言佛以三十二相莊嚴身者。
端正不亂故。
若少。
身不端正。
若多。
佛身相亂。
是三十二相端正不亂。
不
故雲七莖。
諸文但雲摩納五華奉散也。
如集解瑞應經。
【■補】因果經言。
過去無數阿僧祗劫。
有仙名善惠。
時燈照王太子普光。
啟父出家。
成菩薩道。
善惠初為五百外道講論道義。
各以銀錢上之。
當往普光佛所。
欲施供養。
見王家青衣。
持七莖青蓮華過。
問言。
此華賣否。
答言。
當送宮内。
願以上佛。
善惠請以五百銀錢。
雇五莖華供佛。
青衣從命。
并寄二華。
以獻於佛。
願我後來。
常為君妻。
時王及臣。
禮佛散華。
悉堕於地。
善惠五華。
皆住空中。
化成金台。
後散二華。
住佛二邊。
佛贊言善惠。
汝過阿僧祇劫。
當得成佛。
号釋迦牟尼。
善惠見地濁濕。
心自念言。
雲何令千輻輪足[跳-兆+(焰-火)]此而過。
即脫鹿皮衣以用布施。
不足掩泥。
又解發以覆之。
如來踐已。
因記之曰。
汝後得佛。
當於五濁惡世。
度諸天人。
時善惠求佛出家。
佛言。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袈裟着身。
即成沙門。
善惠命終之後。
上生為四天王。
下生為轉輪王。
乃至上生第七為梵王。
各三十六返。
或為外道六師。
婆羅門小王。
各盡其壽。
不可稱數。
時善惠者。
即我身是。
青衣女者。
即耶輸陀羅是也。
【□注】布發掩泥。
稽首佛足。
見地濯濕。
即解皮衣。
欲以覆之。
不足掩泥。
乃解發布地。
令佛[跳-兆+(焰-火)]而過。
(文)得受記莂等。
瑞應經雲。
佛因記言。
汝自是後。
九十一劫。
劫号為賢。
汝當作佛。
号釋迦文。
菩薩已得訣言。
疑解望止。
霍然無想。
寂而入定。
便逮清淨。
不起法忍(文)。
【■記】禅書雲。
世尊因地。
布發掩泥獻華于然燈佛。
佛見布發處遂約退衆。
乃指地雲。
此一方地。
當建一梵剎竟。
時諸天散華相贊。
是則布發掩泥一行。
最為希有供養也。
瑞應經雲。
菩薩散五華。
止空中。
當佛上。
散瞿夷所寄二華。
挾佛肩上。
佛知至意。
贊言。
汝無數劫。
所學清淨心。
棄命舍欲。
守空不起。
不滅無猗之慈。
積德行願。
今得之矣。
因記雲雲。
然劫号賢者。
大悲經言。
佛問阿難。
何故名為賢劫。
阿難。
此三千大千世界。
劫欲成時。
盡為一水。
淨居天子。
見此世界。
唯一大水。
見有千枝諸妙蓮華。
一一蓮華各有千葉。
甚可愛樂。
天子見華。
心生歡喜。
踴躍無量。
而皆贊言。
奇哉希有。
奇哉希有。
如此劫中。
當有千佛出世。
以是因緣。
遂名為賢。
是則然燈預記劫号良可驗也。
佛号釋迦文者。
淨名疏雲。
天竺語釋迦為能。
文為儒。
義名能儒。
【□注】妙玄七(十一)既雲斷惑。
故知通佛行因之相也。
釋簽八(三)雲。
然燈授記。
得無生忍。
故知是通佛行因也(文)。
【■記】此釋明不起法忍。
決非藏教佛果行因之相明矣。
妙玄明四教佛果行因之相雲。
迹因多種。
或言昔為陶師。
值先釋迦佛。
三事供養。
藉草。
然燈。
石蜜漿。
發口得記。
父母名字。
弟子侍人。
皆如先佛。
是初僧祇發心。
既不明斷惑。
知是三藏行因之相也。
或言昔為摩納。
值然燈佛。
五華奉散。
布發掩泥。
躍身虛空。
得無生忍。
佛與授記。
号釋迦文。
大品亦言。
華嚴城内得托。
義與此同。
并言斷惑。
故知通佛行因之相也。
或言昔為寶海梵志。
删提岚國。
寶藏佛所。
行大精進。
於十方佛。
送華供養。
既為寶藏佛父。
又是彌陀之師。
稱其功德。
不可思議。
具在悲華經中。
知是别圓行因之相也。
今但明得忍。
乃知是通佛行因之相無疑。
問。
瑞應經明摩納獻華。
然燈。
諸文引此證二僧祇。
何故妙玄證通佛行因耶。
答。
經中既言得不起法忍。
三藏由伏惑故。
無此法忍。
故證通佛。
而諸文證二僧祇者。
以瑞應是三藏經故。
淨名疏以初祇為伏。
二三祇為順。
百劫為無生。
三十四心為寂滅。
故諸文中證二僧祇也。
【□注】發轸鈔據此。
瑞應經屬方等攝。
若明降生之相。
蓋約三藏境本而言。
【■記】此節與上節皆帶辨藏通教相發轸。
問言。
若通别圓。
妙玄何故判為通教。
答。
非但通二。
亦通三藏。
随教所說。
淺深不同。
一往。
瑞應多屬通義。
以得忍故。
異前三藏。
不說行因不思議相。
異後别圓。
況複若判屬通。
必兼後二。
又言。
餘經說遇然燈是八地。
正是通教支佛地也。
明降生之相者。
瑞應言。
自夫人懷妊。
天為獻飲食。
自然日至。
夫人得而享之。
不知所從來。
不複王廚以為苦而且辛。
到四月八日夜。
明星出時。
化從右脅生。
堕地。
即行七步。
舉右手柱而言曰。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三界皆苦。
無可樂者。
則知就三藏境本而言也。
【□注】此時自知等者。
戒疏上(三)雲。
爾時雖自知作佛。
而口不說。
準位。
在暖法性地。
既有證法之信。
必知作佛。
修行六度。
心未分明。
口不向他說也(文)。
【■記】四教義雲。
爾時菩薩。
雖能自知我必作佛。
口不稱說。
謂此是用暖法智慧。
修六度也。
何者。
因總相四念處初。
所得善有漏五陰。
即是性地順忍初心之位。
既有證法之信。
故必知作佛。
而用暖解法修行六度。
心未分明。
不向他說也。
【■備】集注問答雲。
藏加行。
與通性地齊。
暖在加行首。
故約藏通對言耳。
△三三祇行行。
次從然燈佛。
至毗婆屍佛。
七萬七千佛。
名第三阿僧祇滿。
此時自知。
亦向人說。
必當作佛。
自他不疑。
若望聲聞位。
即頂位。
【□注】毗婆屍。
翻勝觀。
亦雲徧見。
【■記】華嚴疏雲。
此翻有四。
淨觀。
勝觀。
勝見。
徧見。
如月圓智滿。
是徧見也。
魄盡惑亡。
是淨觀也。
既圓且淨。
是勝觀勝見也。
名義雲。
毗婆屍。
亦名維衛。
此雲勝觀。
此由釋尊於毗婆屍佛初種相好。
故為七佛之首。
以贊弗沙精進力故。
超九大劫。
故至於今。
過九十一大劫也。
【■補】七佛首之毗婆屍。
居莊嚴劫末。
隻隔一劫。
何有九十一劫。
以義推之。
應非七佛中也。
準屍棄佛可知。
【□注】優婆塞戒經雲。
於迦葉佛滿三僧祗者。
随機異說耳。
【■記】此明戒經中三祇行滿不同。
戒經第一修三十二相業品。
佛為善生言。
善男子。
我於往昔寶頂佛所。
滿第一阿僧祇。
然燈佛所。
滿第二阿僧祇。
迦葉佛所。
滿第三阿僧祇。
當知此文随機說耳。
【■補】統紀雲。
按戒經佛言。
我於釋迦最初發心。
於迦葉佛滿三僧祇。
竊詳三祇滿時。
正在毗婆屍。
今言迦葉者。
兼百劫種相好言耳。
【□注】此三祇等義。
并出大論。
俱舍婆沙。
【■記】大論言。
從過去釋迦文佛。
到罽那屍棄佛。
為初阿僧祇。
至然燈佛。
為二阿僧祗。
至毗婆屍佛。
為三阿僧祇。
是中菩薩種三十二相業因緣也。
俱舍雲。
第一僧祇滿。
值寶髻佛。
第二滿。
值然燈佛。
第三滿。
值勝觀佛。
是知大論名罽那屍棄毗婆屍者。
或彼此音異也。
【□注】此時自知等者。
戒疏上(三)雲。
是時内心了了。
自知作佛。
口自發言。
準望位。
在頂法位中。
修行六度。
四谛解明。
如登山頂。
了見四方。
故口向他說(文)。
【■記】四教義雲。
是時菩薩内心了了。
自知作佛。
口自發言。
無所畏難。
我於來世。
當得作佛。
今謂此是頂法之位。
行六度四谛。
觀解分明。
如登山頂。
四顧分明。
了了自知作佛。
亦向他人說也。
【□注】觀音玄記下四雲。
聲聞但於一境一門修念處等。
故易成就。
菩薩徧於一切境界。
一一四門。
複加六度。
久遠熏修。
使一一行。
攝諸衆生。
令種熟脫。
故三祇内。
凡化幾人。
超凡入聖。
自身此岸。
度人彼岸。
故經長劫。
證位猶下(文)。
【■記】此釋望聲聞頂位也。
然此所引記文。
乃是答辭。
以前有問言。
聲聞根鈍。
尚能速入七賢四聖。
菩薩智利。
何故三祇猶居頂法。
故今引聲聞但於一境一門等之答辭。
以明菩薩望聲聞位頂法位也。
△二百劫種相好因二。
初結前生後。
經如許時。
修六度竟。
更住百劫種相好因。
修百福。
成一相。
【□注】輔行三下(三)雲。
過三祇已。
百福種相。
種即修也。
於欲界。
人中。
南洲。
男身。
佛出世時。
能種相業也。
前後不拘(文)。
【■記】四教義問。
菩薩幾時種三十二相。
答。
極疾九十一劫。
極遲百劫也。
而言於欲界人中等者。
乃就迦旃延小乘而論也。
大論述其問雲。
三十二相業。
向何處可種。
答。
欲界中種。
非色無色界。
於欲界五道中。
在人道。
於四洲中。
在南洲。
於人道中。
在男身。
於時中。
在佛出世時種。
何以故。
緣佛身得種故。
又問。
於三業中。
何業種。
答。
意業種。
何以故。
意業利故。
意業有六識。
何識種。
答。
意識種。
何以故。
五識不得分别故。
前後不拘者。
大論言何相初種。
答。
有言足下安立相先種。
何以故。
先安立。
前後能種餘相故。
有言绀青眼相初種。
得此眼相。
以大悲觀察衆生故。
今謂。
雖有此語。
不必爾也。
若相因緣和合時。
便是初種也。
【■補】色界耽樂。
無色住定。
故不能種。
欲界苦多樂少。
能發大心。
修行六度。
餘三洲福報最勝。
唯南洲福壽俱微。
善心易發。
聖人化導。
必生南洲。
女人多障無智。
故須男身。
若非佛世。
則無所緣。
故佛出世時。
能種相業也。
【□注】百福成一相者。
四教義三(二)雲。
修行六度。
成百福德。
用百福德成一相。
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也(文)。
【■記】此釋百福成相。
乃相好之因緣也。
大論雲。
複次有人布施。
是三十二相之因緣。
所以者何。
施時與心堅固。
得足下安立相。
施時五事圍繞。
受者是眷屬業因緣故。
得足下輪相。
大勇猛力施故。
得足跟廣平相。
施攝人故。
得足下缦網相。
美味飲食施故。
得手足柔軟七處滿相。
施以益命故。
得長指身不曲大直相。
施時言我當相與。
施心轉增故。
得足趺高毛上向相。
施時受者求之。
一心好聽。
殷勤約敕。
令必疾得故。
得伊泥延膊相。
不瞋不輕求者故。
得臂長過膝相。
如求者意。
施不待言故。
得陰藏相。
好衣服卧具金銀珍寶施故。
得金色身相。
薄皮相。
布施時。
适可前人意。
起自在業因緣故。
得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相。
乞者求之。
即言當與。
以是業故。
得上身如師子肩圓相。
病者施藥。
饑渴者與飲食。
起少病業因緣故。
得兩腋下滿相。
最上味相。
施時勸人行施而安慰之。
開布施道故。
得肉髻相。
身圓如泥拘盧相。
有乞求者。
意欲與時。
柔軟實語。
必與不虛故。
得廣長舌相。
梵音聲相。
如迦陵頻伽鳥聲相。
施時如實語。
利益語故。
得師子頰相。
施時供養受者。
心清淨故。
得牙白齒齊相。
施時實語。
和合語故。
得齒密相。
四十齒相。
施時不瞋不着。
等心視彼故。
得青眼相。
眼睫如牛王相。
是為種三十二相因緣也。
然大論唯言布施。
約意通六。
以檀度能攝五度故。
所謂檀義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是也。
問。
何謂修六度。
成百福。
答。
瑜伽論雲。
一少分離殺。
乃至邪見為一福。
二多分離殺等。
三。
全分離殺等。
四。
少時離。
五。
多時離。
六。
盡壽離。
七。
自離。
八。
教人離。
九。
以無量稱揚贊歎述離。
十。
見離殺等深心慶悅。
大生歡喜。
十門各十。
總說為百福行。
華嚴鈔言。
少分者。
經部許有分受。
或多或全。
由彼根生有劣中上差别。
及時有多時少時等。
少時從一日至十日。
多時謂一年乃至命終。
然其十種。
分為四類。
初三十據事以分。
次三十依時有别。
次二十約自他明。
後二十約贊說立。
正約行時。
名為百行。
約所生福。
名為百福。
依百福成一相也。
△二别示福相。
福義多途。
難可定判。
有雲大千盲人治差。
為一福等。
【□注】福義多途等者。
輔行三下(三)雲。
問幾許為一福。
乃至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
謂下。
中。
上。
上。
上上中上。
初發五心。
乃至具足五心。
如是百心。
名為百福成於一相。
如是至三十二。
名身清淨(文)。
【■記】此釋福義。
然據文。
是指廣示别。
而注釋意。
又似通明福量。
今且福義多途者。
大論問。
幾許名一福德。
答。
有言業報轉輪聖王。
於四天下受樂自在。
名一福德。
如是百福成一相。
有言作釋提桓因。
於二天中得自在。
名一福德。
有言作他化自在天王。
於欲界中得自在。
名為一福。
有言除補處菩薩。
餘一切衆生所得福報。
是名一福。
有言天地劫盡。
一切衆生共福德故。
三千大千世界報立。
是名一福。
有言是福不可量。
不可以譬喻知。
如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衆生皆盲無目。
有人能治令差。
是為一福。
一切人皆被毒藥。
一人能治令差。
一切人應死。
一人能救令脫。
一切人破戒破正見。
一人能教令得淨戒正見。
如是等俱為一福。
複有人言。
是福不可量。
不可以譬喻。
是菩薩入第三阿僧祇中。
心思大行。
種是三十二相因緣。
故知是福無能量。
唯佛能知也。
是為福義多途難可定判也。
今儀文但舉一種而已。
而注雲。
乃至修十善。
名有五心等。
通以百心。
釋百福義。
乃準大經高貴德王品雲。
菩薩修清淨身者。
菩薩修不殺戒。
有五種心。
謂下。
中。
上。
上上。
上中上。
乃至正見亦如是。
是五十心。
名初發心具足。
決定成五十心。
是名滿足。
如是百心。
名百福德。
具是百福。
成於一相。
如是展轉具足。
成就三十二相。
名清淨身也。
又此百心。
即是百思。
謂菩薩先以五十思治身。
謂修十善各五思。
成五十思。
後心複起五十思。
令圓成百福。
五思者。
婆沙雲。
離殺思。
勸導思。
贊善思。
随喜思。
回向思也。
【□注】觀音玄下(二)雲。
凡用三千二百福。
修成三十二大人相。
現時。
方稱菩薩摩诃薩。
【■記】三千二百福。
即累上百福。
而成因性。
三十二相。
即所成果相。
大論第四問。
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
菩薩亦有三十二相。
有何差别。
答。
菩薩相者。
有七事勝轉輪聖王。
一淨好。
二分明。
三不失處。
四具足。
五深入。
六随智慧行。
不随世間。
七随遠離。
輪王相不爾。
又問。
菩薩何以三十二相。
不多不少。
答。
有言佛以三十二相莊嚴身者。
端正不亂故。
若少。
身不端正。
若多。
佛身相亂。
是三十二相端正不亂。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