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之下

關燈
】此别行疏明水難中文。

    疏以三藏支佛。

    與通菩薩共論淺處彼岸。

    記中各論二人淺處彼岸。

    可解。

    二習。

    即煩惱習。

    業習。

    以其福隆。

    故進侵業習。

    以其慧隆。

    故進侵煩惱習也。

    與支佛自論者與。

    支佛果自論也。

     (舊謂支佛必須發真。

    方侵習氣。

    别行疏記雲。

    預侵二習。

    複雲。

    雖未發真。

    此謂難也。

    須知疏中以三藏。

    支佛與通菩薩共論淺處彼岸。

    記中義開二人各論。

    不可謂記文正釋疏中支佛侵習為淺處。

    以預侵二習連下雖未發真。

    而作難也。

    若如上注釋。

    則無妨矣)。

     【■記】此段小注。

    正上記文句義。

    先出引舊并疏記文作難。

    次誡示疏記共論各論義别。

    不可下。

    遮其以文作難。

    若如下。

    指依上釋為妥。

     △二分釋二。

    初明緣覺禀教四。

    初正明所禀教法。

     值佛出世。

    禀十二因緣教。

    所謂一無明(煩惱障煩惱道)。

     【□注】過去一切煩惱。

    皆是無明。

    體。

    即是癡。

    迷暗為性。

    無所明了。

    故曰無明。

     【■記】此指無明名體也。

    初二句。

    指名。

    如法界次第雲。

    過去一切煩惱。

    通是無明。

    以過去未有智慧光明。

    則一切煩惱得起。

    是以過去煩惱。

    悉是無明也。

    次一句。

    出體。

    如唯識論雲。

    癡惑於諸理事。

    迷暗為性。

    當知癡。

    即無明也。

    又雲。

    我癡者。

    謂無明。

    愚於我相。

    迷無我理。

    故名我癡。

    若敵體指之。

    亦如唯識雲。

    此中無明。

    唯取能發。

    正惑後世善惡業者是也。

    末二句。

    謂無智照之明於諸事理。

    無所明了故。

     【□注】注雲煩惱障煩惱道者。

    輔行三下(十四)雲。

    能蔽聖道故名為障。

    展轉互通。

    故名為道。

    并從過患功能立名(文)。

     【■記】此釋無明。

    即名障道。

    蓋障者。

    遮障遮蔽為義。

    道者道路能通為義。

    而此無明。

    能遮蔽聖道真明。

    能互通有漏業果。

    是故以三障論之。

    為煩惱障。

    以三道論之。

    為煩惱道也。

     二行(業障。

    業道。

    此二支。

    屬過去)。

     【□注】造作名行。

    於過去世。

    造作諸業也。

     【■記】此釋行業名義。

    如法界雲。

    從無明生業。

    業即是行。

    以善不善業。

    能作世界果故。

    故名為行。

    妙玄雲。

    行時過去諸行時。

    唯識論雲。

    即彼無明所發。

    名行也。

    既行以造作為義。

    能引為支故於三障。

    為業障。

    於三道。

    為業道。

    此即過去二支因也。

     【■備】辨訛曰。

    标記雲。

    三障。

    與三道不同。

    數數現起者。

    名煩惱障。

    餘惑名煩惱道。

    五逆惡業。

    名業障。

    餘業但名業道。

    北洲無想及善惡趣名為報障。

    餘報。

    但名苦道。

    分道障者。

    修行之切要也。

     三識(托胎一分氣息)。

     【□注】既有惑業。

    以生垢心。

    故父母交會時。

    意識妄念投托母胎。

    一剎那間。

    有了别義。

    名之為識。

     【■記】此釋識名惑業者。

    即無明與行。

    為能生垢心。

    即颠倒垢染之心為所生。

    由此所生垢心。

    於父母交會根境研磨之時而起妄念。

    或愛母而憎父。

    或愛父而憎母。

    認其所遺。

    以為己有。

    即此三緣和合。

    名為投胎。

    所謂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也。

    一剎那間有了别義名之為識者。

    法相宗以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别名識。

    蓋明八七六識次第得名也。

    今指第六名識支。

    又法界雲。

    從行生垢心。

    初身因。

    如犢子識母。

    自相識故。

    名識。

    即是父母交會托胎時名。

     【□注】托胎一分氣息。

    止觀九(二十一)雲。

    初托胎。

    名歌羅邏。

    此時即具三事。

    一命。

    二暖。

    三識。

    是中有報風。

    依風。

    名為命。

    精血不臭不爛。

    名為暖。

    是中心意。

    名為識。

    (文)此時便随母氣息上下出入也。

     【■記】此引止觀之文釋托胎也。

    如輔行雲。

    初入母胎如風雨入舍。

    入已。

    若不壞者。

    七日一變。

    初七名歌羅邏。

    此雲凝滑。

    狀如薄酪。

    是中有報風依風名命者。

    輔行雲。

    壽名風息。

    初投胎時。

    有一毫氣。

    但根未具時。

    随母氣息。

    根具氣分。

    名為兒息。

    由有息故。

    連持此身。

    從能持說。

    故息名壽也。

    精血名暖者。

    輔行雲。

    暖。

    即是身。

    以由暖故。

    精血不壞。

    從功能說也。

    心意名識者。

    輔行雲。

    識。

    即是心。

    從當體說。

     【■補】報風依風。

    亦名報息依息。

    依息者。

    依心而起。

    如嗔欲時。

    氣息隆盛。

    初入母胎。

    即有報息。

    随母氣息。

    兒漸長成。

    風路滑成。

    兒息出入。

    不複随母。

    生在異處。

    各各有息。

    名曰報息。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

     【□注】從托胎後。

    五個七日。

    名形位。

    生諸根形。

    四支差别故。

    雖有身根。

    及意根。

    未有眼等餘四根故。

    六處未圓。

    皆是名色蹑。

     【■記】此釋名色也。

    初一句。

    示胎中第五位。

    以教中明初七名歌羅邏。

    翻凝滑。

    二七名頞部昙。

    翻疱。

    三七名蔽屍。

    翻凝結。

    四七名羯南。

    翻凝厚。

    五七名缽羅奢佉。

    翻形位也。

    雖有下。

    明成及未成各根。

    妙玄雲。

    已受生相續。

    未生四種色根也。

     【□注】名是心色是質者。

    四蘊是心。

    一蘊是色。

    質礙曰色。

    心但有名也。

     【■記】名者。

    緣慮之氣。

    但有其名。

    而無其實。

    法界雲。

    從識生非色四陰。

    及所住色陰。

    是為名色也。

     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

     【□注】從名色後至第六七日。

    名發毛爪齒位。

    七七日名具根位。

    五根圓滿故。

     【■記】妙玄雲。

    六入已生。

    四種色根具足也。

    法界雲。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

    名六入。

    從五疱初開已來。

    即是六入名也。

     【□注】六根成者。

    輔行四下(二十一)雲。

    十九七日。

    諸根具足。

    (文)此胎中總有名色六入。

    皆胎中位故。

    輔行(八)雲。

    三十八個七日。

    皆胎中位。

     【■記】此結示胎中位也。

    初總示。

    次引證。

    輔行引阿難問經。

    佛為廣說胎相。

    初七名阿羅邏。

    如薄酪。

    二七名阿浮陀。

    如厚酪。

    三七名閉手。

    如短小藥杵。

    四七名伽那。

    如溫石。

    五七名波羅奢呵。

    五疱開張。

    六七現膝相。

    七七現手足相。

    八七手指相。

    九七眼耳鼻口。

    大小便道相。

    十七堅實有風門。

    吹胎如囊。

    十一七七孔開徹。

    母性改常。

    十二七生大小腸如絲綖。

    有三支節。

    一百孔穴。

    十三七生饑渴想。

    十四七生九脈交絡纏繞。

    十五七生二十脈派一邊各十。

    又四十脈派。

    八萬名。

    十六七氣息通。

    十七七眼得光。

    十八七諸根明。

    十九七諸根具。

    二十七生諸骨。

    二十一七生肉。

    二十二七生血。

    二十三七生皮。

    二十四七生膚。

    二十五七血肉長。

    二十六七生發。

    二十七七以業力故。

    分别端醜。

    男居母左。

    女居母右。

    男面向内。

    女面向外。

    皆手掩面。

    蹲踞而坐。

    二十八七生八種想。

    謂床榻園林等。

    二十九七生光潤。

    五色别異。

    三十七長發爪。

    三十一七至三十五七。

    人相具足。

    三十六七生厭離想不樂。

    三十七七生穢獄想。

    三十八七風力所轉。

    頭向産門。

    申兩臂。

    出産門。

    每於一七。

    各有一風。

    吹令變易。

    風各有名。

    具如彼經。

    生已。

    八萬戶蟲。

    從方而生。

    縱橫飲啖。

    左右各五百諸節。

    各有若幹蟲戶。

    長大衰老。

    常與蟲居。

    是則乃至三十八七。

    計日成二百六十六。

    計成九月。

    所以少四日者。

    以半小月故也。

    問。

    世教及經。

    并雲十月。

    何故唯九。

    答九即十也。

    如月初一受胎者。

    定唯九月。

    二日已去。

    日數滿時。

    即跨至十。

    又羅雲六年。

    脅尊者六十。

    亦有減者。

    乃至五月者。

    雖謂增減不同。

    而壽暖息必具。

    此不可以常論。

     六觸(出胎)。

     【□注】出胎已後。

    至三四歲。

    由根對塵。

    情塵識合。

    然於違順中庸差别境上。

    未能了知生苦樂舍。

    是名為觸。

     【■記】此釋觸名體也。

    先出體。

    謂人生三四歲時。

    眼等五根。

    對色等五塵。

    中有識生。

    以此情塵識三。

    和合而成觸體。

    故法界雲由入對塵。

    情塵識合。

    是名為觸。

    然於下。

    示觸名。

    謂一切境緣。

    并有媸妍。

    見有好醜。

    皆出自心。

    故人於違境生苦。

    順境生樂。

    非違順中庸境。

    生舍。

    今尚未起苦樂等見。

    名之為觸也。

     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

    從識至受。

    名現在五果)。

     【□注】從五六歲至十三歲。

    因六塵。

    觸六根。

    即領納前境。

    於三受違順中庸境上。

    已能了别。

    然未能起淫貪之心。

    故名受也。

     【■記】妙玄雲。

    能分别苦樂。

    避危害事。

    能生貪愛。

    不起淫欲。

    於一切相。

    不生染着。

    是時名受。

    此上識等五。

    以三世因果言之。

    同是現果。

    即現在五支果也。

     八愛(愛色男女金銀錢物等事)。

     【□注】從十四五歲。

    至十八九歲。

    貪於種種勝妙資具。

    及淫欲等境。

    然猶未能廣遍追求。

    不名為取。

    皆是愛支所攝。

     【■記】此釋愛名用也。

    先明業用。

    謂貪勝妙資具。

    乃愛資生塵境。

    及貪淫欲。

    乃愛男女情境。

    法界雲。

    從受中心着。

    名愛。

    謂於領受中心心渴愛也。

    然未能廣遍追求。

    如沖虎穴。

    過龍津。

    不顧危亡。

    唯以欲求。

    乃名為取。

    今既未能。

    故是愛攝。

     九取(凡見一切境。

    皆生取着心。

    此二未來因。

    皆屬煩惱。

    如過去無明)。

     【□注】即從二十歲已後。

    貪欲轉盛。

    於五塵境。

    四方馳求。

    名之為取。

     【■記】以釋取名也。

    謂二十已後。

    正當強壯。

    血氣方剛。

    較前淫欲。

    愈覺轉盛是以戴月披星。

    梯山航海。

    适越投楚。

    走北奔南。

    深染塵欲。

    名之為取。

    妙玄雲。

    以貪境故。

    四方追求。

    是時名取也。

    此取與愛。

    以三世因果言之。

    同是未來生死因。

    以三障三道言之。

    如過去無明同煩惱障。

    煩惱道。

    即無明愛取三煩惱也。

    惟無明發業。

    愛取潤生。

    有殊耳。

     十有(業已成就。

    是未來因。

    屬業道。

    如過去行)。

     【□注】體即是業。

    謂馳求諸境。

    起善惡業。

    積集牽引。

    當生三有果。

    故名為有。

    注雲是未來因者。

    雖屬現在。

    卻為未來苦果之因也。

     【■記】此釋有名體也。

    初指體次釋名。

    取為能起。

    善惡業為所起。

    即此所起善惡業為牽引因。

    成三有之異熟果。

    是則有因有果。

    因果不忘。

    名有。

    法界雲。

    從取。

    則後世業因成。

    名有。

    又因能有果。

    故名為有。

    注指儀文原解。

    業已成就是未來因者。

    雖雲現在三支因。

    實為未來苦果之因也。

    又以三道言之。

    而此有支。

    與過去行支。

    同是業道。

    即行有二支屬業道也。

    然有少别。

    以行惟善惡二性。

    有。

    通善無覆無記也。

     十一生(未來受生事)。

     【□注】從有還受後世五衆之身。

    是名生。

    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記】此釋生名也。

    初正釋名。

    謂由現在有支為正感生死之因。

    故受未來生身之果。

    五衆。

    即五蘊也。

    所謂下。

    示生處。

    先德雲鑽馬腹。

    入驢胎。

    塗炭經曾幾度回。

    适從帝釋殿前過。

    又向閻君鍋裡來。

    是也。

    四生六道。

    乃善惡者。

    受生之處也。

     十二老死。

     【□注】從五衆之身熟壞。

    是名老死。

     【■記】此釋老死名也。

    如唯識雲。

    老死。

    猶雲衰變敗壞。

    住世衰變。

    總為老名。

    身毀命終。

    最後敗壞。

    乃得死名也。

    而老死同一支者。

    唯識又雲。

    老非定有。

    附死立支也。

    此老死支。

    與上生支。

    同為未來苦果。

    即未來二支果也。

    又此未來二果。

    及現在五果。

    於三道。

    即苦道。

    於三障。

    即報障也。

     此是所滅之境。

     【□注】以能滅之觀。

    順推此境。

    故此十二。

    即所滅境也。

     【■記】此釋結名也。

    言所滅之境者。

    如法界雲。

    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

    則無明盡。

    無明盡。

    故行盡。

    乃至衆苦和合皆盡。

    是為以觀順推。

    此境滅盡。

    名所滅境。

     【□注】不立病支者。

    妙玄二(十六)雲。

    問。

    何不說病為支。

    答。

    一切時。

    一切處。

    盡有者立支。

    自有人從生無病。

    如薄拘羅生來不識頭痛。

    況餘病也。

    是故不立。

    問。

    憂悲是支否。

    答。

    非也。

    以終顯始耳。

    如老死。

    必憂悲(文)。

     【■記】此節料簡有二。

    先明病不立支。

    問以生老病死為四大山。

    皆能逼害於人。

    既三種立支。

    何獨病不立支耶。

    答中不徧時處。

    故不立支。

    如瑜伽論雲。

    十二有支。

    一切一分。

    上二界有。

    而病不遍一切處。

    不定一切時。

    故不立支。

    又唯識論雲。

    薄拘羅。

    年百六十歲。

    無病無夭。

    由昔持不殺戒。

    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昔施僧一诃黎勒果。

    故身常無病。

    欲界衆生尚有如薄拘羅者。

    況色無色。

    故不以病為支也。

    次明憂悲不立支。

    如有老死。

    必有憂悲。

    故婆沙雲。

    老死有果。

    謂憂悲。

    老死為憂悲因。

    名始。

    憂悲為老死果名終。

    憂悲既苦。

    老死亦苦。

    故雲以終顯始耳。

     【□注】釋簽三(三)雲。

    問。

    愛取何别。

    答。

    愛增廣。

    名取。

    (文)然上一往似論三世。

    在支佛逆順兩緣。

    百千萬世觀因緣等。

     【■記】因緣有三世。

    二世。

    一念。

    三種。

    随修一種。

    即證緣覺果故。

    今但論三世也。

    支佛逆順兩緣。

    百千萬世等觀。

    已記前。

     △二谛緣開合殊異三。

    初标顯殊異。

     與前四谛開合之異耳。

     【□注】止觀一(十二)雲。

    總說名四谛。

    别說名十二因緣。

     △二征釋開合。

     雲何開合。

    謂無明。

    行。

    愛。

    取。

    有。

    此之五支。

    合為集谛。

    餘七支。

    為苦谛也。

     【□注】苦。

    是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生。

    老死。

    七支。

    集。

    是無明。

    行。

    愛。

    取。

    有。

    五支。

    道。

    是對治因緣方便。

    滅。

    是無明滅。

    乃至老死滅。

    (文)輔行一下(十)雲。

    離苦集為十二支。

    觀因緣智以為道谛。

    十二支滅。

    以為滅谛。

    (文)文句七(二十一)雲。

    十二因緣者。

    還是别相細觀四谛耳。

    約苦集。

    即有無明老死。

    約道滅。

    即有無明滅。

    乃至老死滅也(文)。

     【■備】此對聲聞四谛判。

     △三殊異所以。

     既名異義同。

    何故重說。

    為機宜不同故。

     【□注】聲聞總觀四谛。

    緣覺别觀十二因緣。

     【■記】根有鈍利。

    所謂機宜不同也。

     △三境觀逆順研推。

     緣覺之人。

    先觀集谛。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生緣老死。

    此則生起。

    若滅觀者。

    無明滅。

    則行滅。

    乃至生滅。

    則老死滅。

     【□注】緣覺之人。

    等者。

    此觀十二因緣生。

    若滅觀者等。

    此觀十二因緣滅。

     【■記】此順推流轉還滅二門也。

     【□注】諸文更有逆順等異。

    如阿含明始無明。

    終老死。

    名順觀。

    始老死。

    終無明。

    名逆觀。

    又止觀禅境。

    以有支在初。

    推因。

    知果也。

    釋簽先從受支起觀。

    此推果知因也(此如輔行。

    又四念處約十二支。

    觀愛觀見。

    明推尋觀破之義也文)。

     【■記】此指諸文推境推觀。

    阿含明逆順觀者。

    但作此觀自滅諸惑也。

    止觀以有支在初者。

    文雲。

    思惟心所緣處。

    或緣善心惡心。

    能緣所緣。

    即是有支。

    有能含果。

    此有由取。

    以取善惡。

    而得有有。

    若不取者。

    亦無此有。

    故知有從取生。

    複知取從愛起。

    如愛色故取。

    不愛。

    則不取。

    愛因受生。

    由領受善惡。

    故愛生。

    若無領納。

    愛則不生。

    又觀受由觸。

    六塵來觸六根。

    故得有受。

    無觸。

    則無受。

    經雲。

    六觸因緣生諸受。

    又知觸由入。

    若無六陰統六根。

    則不能涉入諸塵而生觸。

    入由名色。

    色心合故。

    則有于入。

    當知入由名色。

    名色由初托胎識。

    故有凝酥薄酪。

    六疱開張。

    名色和合。

    當知名色由識。

    識由過去善惡業行。

    行由無明癡愛。

    造作衆行。

    使識流轉。

    從過去來今。

    從今愛取緣有。

    有能含果。

    招未來生死。

    是知以有支在初。

    以欲推因知果也。

    釋簽先從受支起觀者。

    文雲如諸觀法。

    皆從受起。

    若支佛自起觀者。

    應如阿含。

    生滅各有逆順觀境。

    但作此觀。

    自滅諸惑。

    今大小偏圓。

    共為觀法。

    況四谛因緣。

    名異義同。

    四谛。

    觀苦為初門。

    故今觀因緣。

    亦初起苦道。

    如四四谛。

    苦并居初。

    故四觀緣。

    鹹從受起。

    知苦斷集。

    次第不殊。

    用四種智。

    見理各異。

    須分此四也。

    是知從受支起觀。

    乃欲推果知因也。

    此如輔行者。

    文雲觀十二緣。

    凡有二種。

    一。

    推果知因。

    如先推受。

    以至無明。

    既知無明。

    生於受等。

    則不起愛等。

    起於當果。

    具如玄文。

    釋因緣境。

    二推因知果。

    即如今文。

    文明發得。

    還寄修辯。

    於定心中。

    所緣善惡能所和合。

    得名為業。

    業必招果。

    故名為含。

    業即有因。

    故有能含果。

    次推此業。

    還由於取。

    取於善惡。

    乃至無明。

    故息現因。

    令滅當果也。

    四念處文。

    已記前五卷因緣觀中不錄。

     △四結顯悟理受名。

     觀十二因緣。

    覺真谛理。

    故言緣覺。

     【□注】因觀十二等。

    以觀因緣生滅。

    覺悟真空。

    而結名也。

     【■記】此釋結名也。

    意謂因緣和合。

    諸法有生。

    因緣别離。

    諸法有滅。

    是知生滅本自因緣。

    而諸法體寂然不動。

    真空之理。

    從茲别觀。

    細察自悟。

    是故得名因緣覺也。

     △二明獨覺自悟。

     言獨覺者。

    出無佛世。

    獨宿孤峰。

    觀物變易。

    自覺無生。

    故名獨覺。

     【□注】觀外因緣。

    無師自悟。

    未必一向。

    獨宿孤峰。

    如國王花飛钏動等(如釋簽七二十一雲)。

     【■記】此别釋獨覺也。

    花飛者。

    如大論雲。

    有一國王。

    出國遊戲。

    清旦見樹林花果郁茂。

    甚可愛樂。

    時王食已。

    即便偃卧。

    王諸婇女。

    采花毀樹。

    時王覺已。

    見林毀壞。

    思惟一切。

    悉皆無常。

    無漏開發。

    斷結成辟支佛果。

    钏動者。

    如禅經雲。

    有國王。

    令宮女摩身。

    為镮钏鬧。

    令漸漸減。

    乃至唯一。

    則不複聲。

    因思此聲。

    從因緣生。

    悟證辟支佛果。

    等者。

    如猕猴見支佛坐禅。

    後於餘處。

    見諸外道。

    種種苦行。

    乃教外道。

    跏趺而坐。

    撚其口。

    合其眼。

    外道歎雲。

    必有勝法。

    外道受教。

    皆證支佛是也。

     △三同異二。

    初明兩種自揀行位無殊。

     兩名不同。

    行位無别。

     【□注】雖緣覺獨覺之異。

    而同修因緣之行。

    同證侵習之果。

     △二與聲聞對揀斷侵有異。

     此人斷三界見思。

    與聲聞同。

    更侵習氣。

    故居聲聞上。

     【□注】習氣者。

    慣習氣分。

    如氣中香。

    其香雖盡。

    餘氣尚存。

    統論諸文。

    有三家二即。

    今是見思家習耳。

     【■記】三家。

    謂見思塵沙無明三家習也。

    二即謂塵沙即習。

    無明即習。

     【■補】無明亦分正習。

    而言即者。

    菩薩斷無明時。

    至等覺位。

    必斷其習。

    無留習者。

    故言無明即習。

    若聲聞但斷正使。

    則正習條然不同。

    故不即也。

     【■備】集注問答雲。

    通名三家。

    别稱二即。

    何耶。

    答。

    見思最粗。

    正使外别有習氣體。

    故聲聞斷正。

    支佛侵習不盡。

    菩薩方盡。

    塵沙無明惑細。

    習無别體。

    隻附於正。

    正斷。

    習亦斷。

    是知二無别體。

    故即。

    三各不同稱家耳。

     【□注】大經雲。

    我衣我缽。

    見習也。

    舍利弗嗔。

    畢陵伽慢。

    思習也。

     【■記】大經雲。

    聲聞緣覺。

    有煩惱習氣。

    謂我身我衣等。

    又疏雲。

    二乘猶有我衣我缽。

    是見習也。

    大論佛言。

    舍利弗往昔為蛇。

    曾害國王。

    醫人收蛇。

    令吸毒氣。

    若不吸者。

    即須入火。

    蛇思之雲。

    我毒已放。

    雲何更吸。

    即入火死。

    以由善惡不相妨故。

    故得聖果。

    猶餘嗔也。

    又畢陵伽。

    一日渡河。

    因其水急。

    叱曰。

    小婢駐流。

    河神詣佛白言。

    畢陵慢我。

    佛令忏悔。

    畢陵喚雲。

    小婢來。

    我與汝忏悔。

    衆笑。

    忏而更罵。

    佛問神。

    見畢陵合掌未。

    曰。

    見。

    佛言。

    忏已無慢。

    當知此人。

    五百世作婆羅門。

    又見河神。

    宿生曾為己婢。

    常自高傲口言而已。

    是思習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