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之下

關燈
滅。

    滅智。

    則慧及知見滅也。

    又解脫者。

    肇雲。

    縱任無癡。

    塵累不能拘。

    解脫也。

    釋雲。

    變化如意。

    於法自在。

    解脫無礙。

    故名解脫。

    又雲。

    心得自在。

    不為不能所縛。

    故名解脫。

    淨名疏雲。

    一真性。

    二實慧。

    三方便。

    此當初真性也。

    解脫知見者。

    如大論問。

    但言知。

    何以複言見。

    答。

    言知言見。

    事得牢固。

    譬如繩。

    二合為一。

    則得牢堅。

    複次若但說知。

    則不攝一切慧。

    如阿毗昙所說。

    慧有三種。

    一。

    有知非見。

    二。

    有見非知。

    三。

    有亦知亦見。

    有知非見者。

    盡智無生智。

    五識相應智。

    有見非知者。

    八忍世間正見。

    五邪見。

    有亦知亦見者。

    餘殘諸慧。

    若說知。

    則攝見。

    若說見。

    則不攝知。

    故說知見。

    則具足。

     【■備】辨訛曰。

    将解脫知見分。

    半分屬身。

    半分屬智。

    據經論祖诰。

    并無此意。

    又解脫身。

    即盡智。

    解脫知見。

    即無生智。

    若論身者。

    五俱身。

    論智。

    五俱智。

    不可半半分對也。

    又灰身者。

    乃滅報質身。

    不可指五分法身。

    存考。

     【□注】然身子入滅。

    而均提答佛。

    何雲五分法身不滅耶。

    釋簽十雲。

    無作之業。

    至未來世。

    名為不滅。

    非常住不滅也。

    (文)無作業者。

    乃功勳耳(雲雲)。

     【■記】此料簡五分法身滅義。

    問中舉事。

    以明滅而不滅。

    然均提乃身子弟子。

    身子既入涅盤。

    弟子均提攜師衣缽來至佛所。

    佛即問言。

    汝師五分法身滅耶。

    均提答佛。

    不滅。

    今釋無餘涅盤。

    五分法身俱滅故舉其事。

    問彼雲何不滅。

    反明彼若不滅者為是。

    此則何以言俱滅耶。

    釋簽下。

    引答以明其不滅者。

    乃延留未來之不滅。

    非亘古今湛然常住之不滅也。

    蓋無作業。

    即小乘戒定慧也。

    所以但至未來世者。

    如律疏雲。

    無作之業。

    至未來世。

    戒是有為色法。

    定是有為心法。

    命朽之時。

    形俱無作。

    戒體雖謝。

    無作戒業得得不滅。

    以随業道至未來故。

    由諸事定能伏結惑。

    如蟲殘藏。

    由伏故斷。

    如蟲害命。

    以無漏慧。

    得初果已。

    慧道勢分。

    流至未來。

    經於七生。

    以滅盡惑。

    是則均提所言不滅。

    終歸乎滅。

    以無作之業。

    乃功勳故耳。

    故此無餘涅盤。

    必須五分法身俱寂滅也。

     【■補】若約凡夫及有學人。

    可雲是業至未來。

    羅漢不受後有。

    隻可作功勳邊論。

     【□注】孤調解脫者。

    輔行三上(十一)雲。

    灰身。

    故無身。

    滅智。

    故無智。

    獨一解脫。

    故曰孤調。

    妙玄取獨滅義。

    亦名孤調。

    涅盤名獨滅者。

    輔行引大論雲。

    小乘戒為自調。

    禅為自淨。

    慧為自度(文)。

     【■記】此釋孤調解脫義也。

    謂此小乘解脫。

    不同大乘必具身智。

    所謂直解脫。

    非解脫。

    解脫必具法身般若故也。

    小乘以身為大患。

    以智為勞形。

    故灰其身。

    滅其智。

    以取解脫。

    是為孤然一解脫也。

    輔行雲。

    若入滅定等者。

    既有身在。

    名為法身。

    受想心所識智不行。

    名無般若。

    故雲無智羅漢。

    在無色等者。

    無色般含。

    於彼無色。

    得有餘般。

    名為羅漢。

    唯有心智。

    而無色身。

    似有般若。

    而無法身。

    若入無餘等者。

    灰身故無身。

    滅智。

    故無智。

    獨一解脫。

    故曰孤調。

    妙玄下。

    指義示明。

    輔行引大論釋妙玄獨滅名義者。

    謂是中說勝因緣。

    是二乘福德。

    皆為自調自淨自度。

    持戒是自調。

    修禅是自淨。

    修慧是自度。

    又自調者。

    正語。

    正業。

    正命。

    自淨者。

    正念。

    正定。

    自度者。

    正見。

    正思惟。

    正方便。

    此亦不出戒定慧意。

    今取自私自利之行。

    不行利他之業。

    以釋獨滅義也。

     【■補】妙玄取獨滅義。

    應妙樂四卷二十九。

     【□注】然斷欲九品。

    立二三果。

    上八地思惟一無學者。

    止觀六(七)雲。

    如險處多難。

    多須城壁。

    欲界多難。

    多果休息也。

    (文)故知上界定地少難。

    惟立一果。

     【■記】此釋伏問也。

    或問教中依斷惑立果證。

    則應依品數寬狹立果位多少。

    何以欲界唯九品惑。

    多立二三兩果。

    而上界八地。

    有七十二品惑。

    唯立一果耶。

    故此牒而釋之。

    以明欲界多難。

    人有八苦。

    天有五衰。

    所具之惑。

    能潤七番生死。

    既有多種患難。

    故二三兩果與之休息。

    以下例上。

    則知定地。

    縱然有難。

    難亦不多。

    是故唯立一無學果也。

     【□注】若爾。

    七聖中二為見道。

    (信行法行)二為修道。

    (信解見得)二為無學道。

    (時解脫不時解脫)複以身證對四果向者。

    何耶。

    有雲。

    位鄰無學。

    将斷非非想惑。

    特立此位。

    如别圓之有等覺也。

    今謂空有二論。

    設位不等。

    教門方便。

    多少随宜耳。

     【■記】此釋蹑問也。

    或蹑上問雲。

    若上界定地少難。

    惟立一果者。

    何以教門七聖對三道。

    複以身證對四果向耶。

    答中有二。

    初舉舊答。

    意明别人将斷十二品無明。

    證妙覺果時。

    必立一位等覺。

    圓人将斷四十二品證妙覺果時。

    亦立一位等覺。

    蓋以别圓兩教。

    意在等覺。

    運起金剛觀智。

    斷盡一分障果無明。

    藏人亦然。

    欲運金剛觀智。

    斷盡非非想最下一品軟惑。

    故須立此身證一位也。

    今下。

    是注家融會。

    意明身證一位。

    成論所有。

    毗昙所無。

    且教門随機施設。

    不必定執也。

     【□注】妙玄明身證得滅盡定。

    約似證也。

    成論雲。

    不得滅盡定名身證者。

    對四果真證。

    奪而言之。

     【■記】此二文明身證滅定。

    有得不得之别。

    妙玄第四下。

    明身證雲。

    入滅盡定者。

    身證此定。

    受想心滅。

    成論明若得滅盡。

    而不能入諸禅定。

    名慧脫。

    若能入諸禅定。

    而不得滅盡。

    名身證。

    若二俱得。

    名俱解脫。

    是則二文身證滅定。

    有得不得之别。

    故此釋明妙玄。

    乃約似證而與之。

    成論。

    乃對真證而奪之。

     【■補】成論以滅盡定為羅漢果。

    引經若比丘能入滅定。

    一切事訖。

    若滅定非羅漢果。

    不應說一切事訖。

    經中說學人得九次第定。

    不說得滅盡。

    行者。

    若得滅盡。

    而不能入諸禅定。

    名慧解脫。

    若能入諸禅定。

    而不得滅盡。

    名身證。

    若二俱得名俱解脫。

     △三結明位竟。

     略明聲聞位竟。

     △二支佛三。

    初合标。

     次明緣覺。

    亦名獨覺。

     【□注】輔行九下(十五)引大論二十一雲。

    迦羅此翻緣覺。

    亦名獨覺。

    (文)四教義二(十八)标雲。

    辟支迦羅。

    此翻緣覺。

    釋中開二。

    謂緣覺獨覺。

     【■記】四教義雲。

    辟支迦羅。

    此翻緣覺。

    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

    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

    大論雲。

    緣覺有二種。

    一。

    獨覺。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

    是人先世因緣。

    能獨出世。

    不從他聞。

    自以智慧得道。

    故名獨覺。

    二名因緣覺者。

    是人道根淳熟。

    藉小因緣。

    而能覺悟。

    如見林壞。

    因此覺悟。

    成辟支佛。

    大論意似用此名因緣覺。

    是為标示華梵一名。

    而釋為二也。

    今明因緣覺者。

    因聞十二因緣以悟也。

    皆四教義文。

     【□注】新譯華嚴音義雲。

    二名各有梵語。

    畢勒支底迦。

    此名各各獨行。

    佛者覺也。

    缽羅底迦。

    此翻緣覺(翻譯名義亦開二名)。

     【■記】此出靜苑師音義。

    又曰畢勒支底迦。

    舊翻獨覺。

    正得其義。

    或翻緣覺者。

    譯人之謬。

    以梵語缽羅底迦。

    此翻緣覺。

    故智論十八通上二類也。

     【□注】辟支迦羅。

    名通二種。

    若畢勒支底迦。

    局在獨覺。

    此皆梵音賒切故也。

    (除通二名。

    切局獨覺)緣覺者。

    觀内因緣。

    禀佛教法。

    獨覺者。

    觀外因緣。

    無師自悟。

    文句四(七)引大論雲。

    獨覺者。

    出無佛世。

    緣覺者。

    願生佛世(文)。

     【■記】此正釋二名。

    言緣覺觀内者。

    如雲。

    過去二支因。

    現在五支果。

    現在三支因。

    未來二支果。

    又雲。

    二因既非其業。

    五果之報何酬。

    愛取有既已無疵。

    生老死亦何所累。

    如此觀察十二因緣。

    流轉還滅。

    是出有佛世。

    禀佛教法者也。

    獨覺觀外者。

    如雲。

    秋觀黃葉落。

    春見百華開。

    睹物變以悟無常。

    鑒時遷而入真道。

    是出無佛世。

    無師自悟者也。

    文句引大論。

    是證成意。

     【□注】俱舍明獨覺。

    自有二種。

    一麟喻。

    二部行(如析玄上)。

     【■補】一麟喻者。

    唯欲自度。

    全無度他之心。

    譬如麒麟。

    唯有一角。

    獨行無偶。

    二部行者。

    兼能利他。

    謂部黨共行。

    對前各各獨行而言。

    此人得初果已。

    未值佛世。

    七番生死後。

    證餘支佛。

    教中如鹿行走。

    亦能并馳并顧也。

     【□注】已上名義各釋。

     【■記】此結上文緣覺獨覺各釋名義也。

    自此以下。

    約名義通釋。

     【□注】若集解雲。

    慈恩基師。

    引仁王經列獨覺衆。

    又雲釋迦出世。

    五百獨覺從山中來。

    至於佛所。

    學者如何消釋此耶(文)。

     【■記】此引集解為通釋之本。

    集解神智義師。

    釋四教儀之書也。

     【□注】補注六亦引而釋雲。

    本是聲聞根性。

    以緣悟菩提。

    故名支佛(文)。

     【■記】此引輔注以聲聞根性。

    通釋獨覺。

    輔注神智義師釋三大部之書也。

     【□注】然仁王經初。

    本無獨覺之名。

    但雲複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

    慈恩意以緣覺一衆。

    諸經兼聲聞而列之。

    若二乘别列。

    如仁王也。

    然經雲緣覺。

    慈恩稱獨覺者。

    蓋根性不異名義互通。

    如緣覺稱獨覺者。

    雖值於佛。

    樂獨善寂故。

    即慈恩所雲是也。

    獨覺稱緣覺者。

    雖無師教。

    觀外因緣故。

    如光明經雲。

    或不恭敬。

    緣覺菩薩。

    智者科為忏無佛世。

    敬田惡業是也。

     【■記】此會通基師。

    引經列衆之意。

    然仁王經下。

    領上列獨覺衆意來。

    謂經初本無其名。

    但有大仙緣覺之語。

    而基師列為獨覺者。

    意列諸經。

    以獨覺攝在聲聞衆中。

    乃以大仙緣覺之語。

    列為獨覺衆。

    所謂若聲聞獨覺。

    二乘别列。

    則如仁王經也。

    然經雲下。

    釋明基師以經中緣覺稱獨覺意。

    謂根性不異。

    故同為小乘。

    而名義互通。

    故可交互相稱。

    雖值於佛下。

    示緣覺之名義通獨覺。

    謂值佛聞因緣入道。

    名緣覺。

    而志樂離群孤寂。

    故義通獨覺也。

    如慈恩所雲一句。

    證慈恩所指獨覺是其人也。

    無師教示下。

    示獨覺名亦通緣覺。

    謂無師教示。

    而觀外因緣境悟道。

    故名通也。

    如光明經下。

    指證其人。

    即經忏悔品雲。

    或不恭敬。

    緣覺菩薩。

    如是等罪。

    悉皆忏悔。

    而大師文句中。

    科為忏無佛世敬田惡業。

    是則科名無佛世敬田。

    即是獨覺。

    而經言緣覺者。

    當是獨覺名為緣覺也。

     【■補】忏敬田惡業者。

    田有三種。

    一。

    卑田。

    亦名悲田。

    即衆生是。

    二。

    敬田。

    即父母佛菩薩是。

    謂緣覺菩薩。

    出無佛世。

    乃衆生之福田。

    既不恭敬福田。

    即成惡業矣。

    故當忏悔之。

    既無佛世。

    而有緣覺。

    則知獨覺。

    亦稱緣覺矣。

    若不孝養父母。

    則為恩田惡業。

    不濟貧苦衆生。

    則為悲田惡業。

    今不崇三寶。

    故雲敬田惡業也。

     【□注】又獨覺亦通見佛。

    文句四(七)引華嚴等。

    獨覺有三類。

    一者知佛出世。

    即先入滅。

    或佛神力。

    徙於他土。

    二者出無佛世。

    三者雖生佛世。

    願見佛故。

    不即舍壽。

    亦不被移。

    (文中義具此三)五百獨覺從山來者。

    即第三類。

     【■記】此人雲通五百獨覺。

    來至佛所也。

    初一句。

    标。

    文句下。

    舉文證釋。

    一者下。

    即華嚴所雲。

    菩薩下兜率。

    放光照之。

    覺即舍身。

    不覺。

    則佛以神力而徙之。

    二者下。

    即中論所雲支佛出世。

    佛法已滅。

    此是獨覺人也。

    三者下。

    謂此人先得初果。

    十四生未滿。

    若值佛。

    即成羅漢。

    不值佛。

    即成獨覺。

    其既值佛。

    亦不舍壽。

    亦不被移。

    願見佛故。

    二果三果例然。

    文中義具此三者。

    此句指今儀文。

    通具三類獨覺。

    或是文句指經通具也。

     【□注】通義雖爾。

    别釋如前。

    又二辟支。

    各有大小。

    準輔行九下(十五)有三義。

    一具相名大。

    不具名小。

    二兩大中現通者大。

    無通者小。

    三現通中說法者大。

    不說者小。

    又四教義四。

    宿世偏修性念處者小。

    兼修共念處者大。

    又先達立漸頓二義。

    如輔行等。

    七生初果後方極證為小。

    頓證為大。

     【■記】輔行三義者。

    引大論雲。

    若七生初果。

    值無佛世。

    名小。

    百劫種相。

    名大。

    種相不同。

    或三十相。

    二十九八。

    乃至一相。

    此獨覺大小也。

    又七生盡。

    植佛出世。

    名小。

    種相修福。

    遇佛聞教。

    名大。

    此緣覺大小也。

    又兩大中。

    各有現通不現通現通者大。

    不現通者小。

    現通說法者大。

    不說法者小也。

    四教義雲。

    今此小大二種獨覺。

    辟支迦羅。

    宿植不同。

    或於前世。

    若偏修性念處。

    觀十二因緣。

    善根淳熟。

    生無佛世。

    因於遠離。

    自然獨覺。

    成小辟支迦羅也。

    若修性共二種念處。

    理事善根淳熟。

    獨覺自悟。

    具足三明八解脫。

    及六神通。

    成大辟支迦羅也。

    又先達立頓漸指如輔行等者。

     【■備】意謂七生方證辟支果。

    為漸為小。

    不待七生而證者。

    為頓為大。

    此以加行損生為大也。

     【□注】若與聲聞對辨者。

    如文句七(二十六)雲。

    二乘六義同。

    十義别。

    同出三界。

    同盡無生。

    同斷正使。

    同得有餘無餘。

    同得一切智。

    同名小乘。

    别開十義者。

    行因久近。

    六十劫百劫故(一)。

    根利鈍(二)。

    從緣獨悟(三)。

    無悲鹿羊。

    (四。

    聲聞如羊。

    驚絕奔走。

    支佛如鹿。

    并馳并顧)有相無相(五)。

    觀廣略(六)。

    能說得四果法。

    不能說法得暖法。

    (七。

    有雲支佛能說法。

    令人得四果。

    聲聞不能說法。

    不能令人得暖法)在佛世不在佛世(八)。

    頓證漸證(九)。

    多現通。

    少說法。

    聲聞不定(十)。

     【■記】此示聲聞與支佛對辨。

    而有六同十别之異。

    言二乘六同者。

    一同出三界。

    即梵行已立。

    二同盡無生。

    即我生已盡。

    三同斷正使。

    即所作已辦。

    四同得有餘無餘。

    即不受後有。

    五同得一切智。

    即人空般若。

    六同名小乘。

    即喻如羊鹿二車也。

    言十别者。

    一聲聞行因六十劫。

    支佛行因百劫。

    二支佛根利。

    聲聞根鈍。

    三聲聞從師。

    支佛獨悟。

    四聲聞如羊。

    驚絕奔走。

    支佛如鹿。

    并馳并顧。

    五支佛有相聲聞無相。

    六支佛廣觀内外因緣。

    聲聞略觀四谛。

    七支佛能說法。

    令人得四果。

    聲聞不能說法。

    不能令人得暖法。

    八聲聞在有佛世。

    支佛不在佛世。

    九支佛無分果。

    故能頓證。

    聲聞有分果。

    故但漸證。

    十支佛不樂說法。

    假神力以化他。

    聲聞或時現通。

    或時說法。

    之不定也。

     【■補】言能說得四果法者。

    如本行經雲。

    辟支佛者。

    理無說法。

    唯以神通。

    而用化物。

    不以餘法。

    四念處雲。

    支佛出無佛世。

    不禀佛教。

    但作神通。

    以悅衆生。

    不能說法。

    此中小注有悞。

    當是聲聞能說。

    支佛不能說耳。

    縱能說法。

    既出無佛之世。

    安得有四果者乎。

     【■備】上曰現通中說法者大。

    此中小注指支佛當能說法。

    令得四果者。

    似指支佛說法功用。

    顯其用勝也。

     【□注】文中六十劫百劫者。

    析玄上(一)明修行。

    聲聞利者三生。

    鈍者六十劫。

    支佛利者四生。

    鈍者百劫。

    (文)然則聲聞勝支佛耶。

    聲聞但入見道。

    支佛極證無學。

    還以支佛為勝。

     【■補】此牒釋行因久近。

    意明二乘各有利鈍。

    而上文乃就二乘鈍者。

    論行因久近也。

    次料簡勝劣。

    問中舉行因久近。

    故以聲聞為勝。

    答中約所證淺深。

    故顯支佛為勝也。

    言三生者。

    聲聞順解脫分。

    外凡為一生。

    四善根順決擇分。

    内凡為一生。

    見道入聖位為一生。

    俱舍雲。

    極速三生得解脫。

    謂初生起順解脫分。

    二生起順決擇分。

    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

    婆沙問。

    順解脫分善根。

    在有情身。

    其相微細。

    已種未種。

    雲何可知。

    答。

    以相故知。

    彼有何相。

    謂聞善友說法。

    身毛為豎。

    悲泣流淚。

    厭離生死。

    欣樂涅盤。

    於法。

    法師。

    深生愛敬。

    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

    若不爾者。

    當知未種也。

    支佛四生者。

    三生見道。

    得初果已。

    出無佛世。

    證無學果。

    故為四生。

     【□注】又有相者支佛。

    無相者聲聞。

    分别功德論五卷。

    初謂字函雲。

    身子有七相。

    目連有五相。

    阿難二十相。

    獨難陀有三十相。

    難陀金色。

    阿難銀色。

    (文)是則聲聞亦有相耶。

    須知元是聲聞根性。

    不論種相。

    若是支佛轉為聲聞。

    不妨有相。

    四教義二雲。

    迦葉舍利弗等。

    皆是辟支根性人也。

    (文)若文句解形色憔悴。

    謂二乘不修相好。

    此以大形小。

    不可為并。

     【■記】此相有相無相義别。

    初二句。

    指釋。

    論下。

    引證可知。

    四教義下。

    指人顯根性也。

    如四教義雲。

    若生佛世。

    聞生滅十二因緣教。

    即發四辯。

    還名羅漢。

    在聲聞數。

    如迦葉舍利弗等。

    皆是辟支根性人也。

    亦名辟支佛。

    若不爾者。

    那得次為求支佛乘。

    說十二因緣。

    設不值佛。

    亦自得道。

    據此。

    則知身子等聲聞。

    是支佛根性。

    故亦有相也。

     【□注】又根利鈍者。

    别對支佛是法行。

    聲聞是信行。

    通論各有信法二行。

    文句五(三十一)妙樂六(二十八)。

     【■記】文句雲支佛求自然慧者。

    辟支是法行人。

    從他聞法少。

    自推義多。

    故取譬鹿。

    鹿不依人故也。

    自然慧者。

    從十二因緣門入。

    此門本自有之。

    非佛天人所作也。

    妙樂雲。

    是法行人者。

    一往。

    且對聲聞憑教所以。

    支佛自思為法。

    然支佛必自證。

    聲聞信法。

    信法具如止觀第五記。

    引婆沙等文。

    聞法少者。

    支佛或聞教。

    堕在聲聞者。

    亦是因信。

    但雲聞少。

    是則文句證成别對妙樂證成通論。

    各有利鈍也。

     【□注】諸文更有侵習不侵習。

    亦由根利鈍故。

     【■記】此重約利鈍釋也。

    謂支佛根利。

    故斷正使更能侵習。

    而聲聞根鈍。

    故雖盡正使不能侵習也。

     【□注】支佛不制分果。

    四教義二。

    釋小獨覺雲。

    本是學人在人間生。

    或須陀冱。

    七生既滿。

    不受八生。

    自悟成道。

    (輔行亦雲七生初果)此是聲聞根性。

    出無佛世。

    後證支佛。

    是故雲爾。

    非分果也。

     【■記】此明支佛。

    不立分果也。

    初一句。

    直标。

    次四教義下。

    引示。

    文雲。

    本是學人。

    在人間生。

    爾時無佛。

    佛法亦滅。

    或須陀冱。

    七生既滿。

    不受八生。

    自悟成道。

    是人不名為佛。

    亦非羅漢。

    但名小辟支也。

    若論其道力。

    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羅漢也。

    輔行亦雲。

    若七生初果。

    值無佛世。

    名小迦羅。

    此是下。

    釋非分果義也。

     【□注】若般若經。

    明獨覺向。

    (此則無妨)大乘同性經。

    明支佛十地(此乃兼說耳)。

     【■記】如大品雲。

    辟支佛辟支佛道。

    當知支佛道。

    即獨覺向也。

    無妨者。

    以獨覺向。

    但是伏惑之類。

    非是分斷惑果。

    故雖明。

    而不妨也。

    大乘同性經。

    明諸佛十地。

    聲聞十地已有菩薩。

    名海妙深持。

    問佛。

    支佛地複有幾許。

    佛言。

    支佛地。

    有十種。

    一。

    苦行具足地。

    二。

    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

    三。

    覺了四聖谛地。

    四。

    甚深利智地。

    五。

    八聖道地。

    六。

    覺了法界虛空界衆生界地。

    七。

    證寂滅定地。

    八。

    六通地。

    九。

    微秘密地。

    十。

    習氣漸薄地。

    是名十種支佛地。

    是知同性明支佛十地。

    乃因問之便兼說耳。

    言兼說者。

    謂此經正明菩薩聲聞十地。

    約行證境智。

    而明支佛十地者。

    乃兼說耳。

     【□注】别行疏雲。

    支佛侵習為淺處。

    通教菩薩正習盡名彼岸。

    (文。

    此以三藏支佛。

    與通菩薩共論。

    )疏記上雲。

    支佛修行。

    不立分果。

    深觀緣起。

    九種三多。

    (作福。

    供佛。

    聞法)福慧既隆。

    預侵二習。

    (預。

    進也。

    此釋支佛侵習之所以也。

    不可竟作斷習看。

    而連下文作難)雖未發真(真無漏智)四流莫動。

    (欲。

    有。

    見。

    無明)名得淺處。

    (支佛向中伏惑)頓證極果。

    名到彼岸。

    (此以支佛向。

    與支佛自論)通教菩薩。

    正盡。

    得淺處。

    習盡。

    到彼岸(文。

    此約通菩薩正盡習盡自論)。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