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之下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六之下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四無生果。

     四阿羅漢。

    此雲無學。

    又雲無生。

    又雲殺賊。

    又雲應供。

    此位斷見思俱盡。

    子縛已斷。

    果縛猶在。

    名有餘涅盤。

    若灰身滅智。

    名無餘涅盤。

    又名孤調解脫。

     【□注】此位斷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盡。

    四智已圓。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無法可學。

    名無學果。

    亦名究竟。

    如析玄下。

     【■記】色無色八地。

    每各九品思。

    八九七十二品思惑。

    今此位淨盡無餘也。

    言智圓者。

    如大經雲。

    一。

    我生已盡。

    羅漢斷見思惑盡。

    更不受三界生死。

    二。

    梵行已立。

    梵。

    即淨行。

    謂羅漢由戒定慧之行成就。

    得證此果。

    三。

    所作已辦。

    謂羅漢本求出離三界。

    今生死既盡。

    更不受後有之身。

    又戒師雲。

    曠劫生死。

    於今始盡。

    故我生盡。

    無漏道品。

    已階不退。

    故梵行立。

    四沙門果。

    今已克證。

    故所作辦。

    灰身泯智。

    永無來報。

    故不受後有。

    又婆沙雲。

    我生盡。

    說盡智。

    梵行立。

    說道智。

    所作辦。

    說滅智。

    不受後有。

    說無生智。

    又我生盡。

    是說集智。

    梵行立。

    說道智。

    所作辦。

    說滅智。

    不受後有。

    說苦智。

    是為四智已圓也。

    又此四句。

    亦名四谛下行。

    亦如婆沙雲。

    我生盡。

    集下四行。

    梵行立。

    道下四行。

    所作辦。

    滅下四行。

    不受後有。

    苦下二行。

    謂無常及苦也。

    又準勝鬘經雲。

    於二種死中。

    無分段死。

    故說阿羅漢辟支佛。

    我生已盡。

    得有餘果證。

    故說梵行已立。

    凡夫人天。

    所不能辦。

    七種學人。

    先所未作。

    虛僞煩惱斷。

    說所作已辦。

    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

    更不能受後有。

    故說不受後有也。

    故今以其智圓行滿。

    而釋其名。

    謂研真斷妄。

    為有學。

    真窮惑盡。

    名無學。

    又此無學。

    四智究竟圓。

    二惑究竟盡。

    名究竟也。

    析玄未詳。

     【■備】辨訛曰。

    儀文此雲無學。

    應無着。

    以無學乃位次。

    非翻名也。

    存考。

     【□注】阿羅漢者。

    文句一雲。

    或言無翻。

    含三義故。

    淨名疏十引智論釋雲。

    一殺賊。

    從破惡以得名。

    二不生。

    從怖魔以受稱。

    三應供。

    因乞士以成德。

    (文)(因果對釋)多含不翻。

    乃今家正意。

    以三義翻之。

    乃順古耳。

     【■記】此明翻為三義者。

    謂無明糠脫。

    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曰不生。

    九十八使煩惱盡。

    故名殺賊。

    具智斷功德。

    堪為人天福田。

    故言應供。

    含此三義。

    故存梵名。

    言無翻也。

    大論雲。

    阿羅。

    名賊。

    漢。

    名破。

    一切煩惱賊破故。

    複次阿羅漢。

    一切漏盡故。

    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之所供養。

    又阿。

    名不。

    羅漢。

    名生。

    後世中。

    更不生故。

    淨名疏引而斷之也。

    因果對釋句。

    申論意。

     【□注】若釋比丘因名乞士等。

    對舉果名。

    蓋欲顯大比丘之階位也(如法華文句及觀經疏)。

     【■記】此明諸疏對果釋因之意。

    初二句。

    正明對果釋因。

    蓋欲下。

    申意。

    謂如諸疏中。

    以釋比丘因名乞士。

    怖魔。

    破惡。

    必對果名應供。

    無生。

    殺賊。

    以名之者。

    蓋欲顯大比丘之階位。

    即是阿羅漢。

    故對果。

    以釋因也。

    文句雲。

    比丘者。

    肇師雲。

    秦言淨命乞食。

    破煩惱。

    能持戒。

    怖魔等。

    天竺一名。

    含此四義。

    秦無以翻。

    故存本稱。

    什師雲。

    始出妻子家。

    應以乞食。

    自資清淨活命。

    終出三界家。

    必須破煩惱。

    持戒自守。

    具此二義。

    天魔怖其出境也。

    釋論雲。

    怖魔。

    破惡。

    乞士者。

    魔樂生死。

    其既出家。

    複化餘人。

    俱離三界。

    乖於魔意。

    魔用力制。

    翻被五系。

    但愁懼而已。

    故名怖魔。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

    故言破惡。

    夫在家三種如法。

    一田。

    二商。

    三仕。

    用養身命。

    出家人。

    佛不許此。

    唯乞自濟。

    身安道存。

    福利檀越。

    三義相成。

    即比丘義也。

    涅盤寶梁。

    皆舉破惡名比丘者。

    不具說也。

    今明此三義。

    應通初後。

    如初出家時。

    白四羯磨。

    無作戒力。

    徧一切境。

    翻無作惡。

    初修禅定。

    發定共戒。

    防伏意地。

    貪嗔不起。

    初修觀慧。

    發相似道共戒。

    能伏煩惱初心。

    亦稱破惡。

    何獨後心耶。

    怖魔者。

    初剃發禀戒。

    已令魔愁。

    修定。

    欲伏煩惱。

    修慧。

    欲破煩惱。

    初心亦令魔怖。

    何獨後心耶。

    乞士者。

    初離邪命。

    以乞自活。

    修禅。

    曆境求定。

    修慧。

    緣理求無漏。

    皆是乞士。

    何況相應而非乞士。

    具此義故。

    通名比丘。

    依經家皆歎後心。

    比丘義必通初。

    證信必後。

    故今歎之。

    以通初後。

    此皆三藏意也。

    引文句竟。

    觀經疏雲。

    比丘者。

    因果六義。

    因名乞士。

    怖魔。

    破惡。

    果号應供。

    殺賊。

    無生。

    又疏謂乞士名清淨食。

    鈔雲。

    常行乞食名乞士。

    至果成應供德也。

    疏謂。

    怖魔者。

    若發心出家。

    地行夜叉唱。

    飛行空中展轉乃至六天。

    魔王聞之。

    怖畏失人衆也。

    鈔雲。

    出家離染。

    趨向無生。

    是故魔王聞之。

    心生恐怖。

    勤修三學。

    果證無生。

    疏謂破惡者。

    九十八使悉皆破斷。

    鈔雲修觀推窮。

    名為破惡。

    證智斷盡。

    名為殺賊。

     【■補】翻無作惡者。

    境是五欲六塵。

    若極淫極殺。

    則時時淫殺現前。

    名無作惡。

    今受戒。

    翻淫殺等為持戒心。

    則戒相現前也。

     【□注】又前标聲聞。

    通凡聖位。

    若阿羅漢。

    局第四果。

    此位修三昧。

    一名金剛。

    二名重空。

    三名電光(上二名如妙玄第四。

    電光如止觀第九。

    電光義通初果。

    金剛通前五種羅漢。

    重空别在不動羅漢所修)。

     【■記】此明阿羅漢所修三昧也。

    初列名。

    次指釋。

    末結名通位。

    如玄文雲。

    時解脫羅漢。

    五種得盡智無學等見也。

    若用金剛三昧。

    於非想九品惑盡。

    次一剎那。

    證非想第九解脫。

    成盡智。

    次一剎那。

    得無學等見也。

    或彼遇違緣。

    有時退故。

    不說得無生智。

    又雲不時解脫羅漢。

    名不動法。

    成就三智。

    謂盡智。

    無生智。

    無學等智。

    能用重空三昧。

    擊聖善法。

    以定舍定。

    故言能擊。

    簽雲。

    空空三昧。

    無相無相三昧。

    無作無作三昧。

    空。

    是聖法。

    複修空。

    擊前聖法。

    名重空。

    然金剛三昧。

    通前五種羅漢。

    重空三昧。

    别在不動羅漢修也。

    止觀雲。

    稱電光者。

    彼論雲。

    七依定外。

    更有定發無漏否。

    答。

    有欲界定。

    能發無漏。

    倐如電光。

    遺教經雲。

    若見電光。

    暫得見道。

    如阿難策心不發放心取枕。

    即入電光。

    可見義通初果。

     【■補】能斷非想難斷之惑。

    故曰金剛。

     【□注】此果别号。

    二種三種。

    六種九種。

    及果性退。

    不退義。

    今曆示之。

    先明二種。

     【■補】慧解脫。

    既雲緣空直入。

    而又通九想八念十想者。

    如大論雲。

    九想乃是得解觀。

    因修九想。

    生恐怖故。

    更修八念除之。

    由心安無障。

    複修十想。

    轉心轉想。

    以此為緣開三十七品。

    三十七品為緣。

    開涅盤門。

    故雖修九想等。

    仍是緣空直入也。

    俱解脫帶事兼修者。

    即指八背舍八勝處。

    十一切處等為事也。

    不壞法來住骨想。

    八色流光者。

    義疏記雲。

    即九想中。

    於第八白骨。

    修八色流光。

    八色者。

    見地色。

    如黃白淨潔之地。

    見水色。

    如深淵清澄之水。

    見火色。

    如無煙清淨之火。

    見風色。

    無塵回淨之風。

    見青。

    如金精山。

    見黃。

    如檐葡華。

    見赤。

    如春朝霞。

    見白。

    如珂貝雪。

    見色分明而無質礙是也。

     【■記】析玄下未詳。

    圖中妙玄四雲。

    時解脫者。

    是信行鈍根。

    待時及緣具。

    方得解脫。

    故名時也。

    不時解脫者。

    即是法行利根。

    此人因中修道。

    能一切時。

    随所欲進修善業。

    不待緣具。

    故名不時解脫。

    又雲不得滅盡定者。

    但是時慧解脫。

    得滅盡定者。

    即是不時俱解脫也。

    止觀雲。

    不淨禅發者。

    一壞法人修九想。

    此人但求斷苦。

    燒滅骨人。

    急取無學。

    不欣事觀。

    既無骨人可觀。

    便無神通變化。

    願智頂禅。

    雖然身滅。

    實有身在。

    乃至雲即是世智斷惑慧解人。

    若不壞法人。

    修九想。

    從初脹想。

    來住第八骨想。

    不進第九燒想。

    得有流光。

    背舍。

    勝處。

    觀。

    練。

    熏。

    修。

    神通變化一切功德具足。

    成俱解脫人也。

    今準法界次第釋九想者。

    文雲。

    六妙特勝通明等。

    但是實觀。

    未有得解之觀。

    九想已去。

    是得解觀。

    於對治煩惱重病。

    力用為強。

    此九名想者。

    能轉心轉想故。

    謂能轉不淨颠倒想。

    故此九法。

    皆名想也。

    詳解。

    見五卷不淨觀。

    八念者。

    文雲。

    若修九想時。

    思惟死屍可惡。

    因此驚怖。

    [啬*欠]然毛豎。

    由是惡魔惱亂。

    憂懼轉增。

    若存心八念。

    怖恐即除。

    言念者。

    内心在憶異名也。

    專心存憶。

    八種功德。

    故名八念。

    何者八念。

    謂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阿那。

    八念死也。

    十想者。

    文雲。

    九想如縛賊。

    十想如殺賊。

    大師雲。

    若爾。

    即應次前九想。

    何在八念之後。

    但為修九想時。

    若恐怖等障。

    既修八念。

    離諸恐怖。

    則心安無障。

    是以於八念之後。

    當用十想也。

    通言想者。

    能轉心轉想也。

    能轉計常樂等諸颠倒等想。

    故名為想。

    前三想。

    為斷見谛惑說。

    中四想。

    為斷思惟惑說。

    後三想。

    為修無學道者說。

    是以壞法之人。

    修此十想。

    能斷三界結使。

    證無漏聖果也。

    何者十想。

    謂一無常想。

    二苦。

    三無我。

    四食不淨。

    五世間不可樂。

    六死。

    七不淨。

    八斷。

    九離想。

    十盡想也。

    八背舍者。

    文雲。

    前九想十想心。

    既是壞法。

    對治觀門。

    則橫局而豎短。

    皆未具足。

    若證聖果。

    無三明八解。

    諸大功德。

    若修此觀練諸禅定。

    證聖果時。

    則成大力羅漢。

    具三明六通八解等諸功德。

    此八通名背舍者。

    大論雲。

    背是潔淨五欲。

    舍是着心。

    故名背舍。

    若發真無漏慧。

    斷三界結業盡。

    即名解脫。

    詳解。

    見五卷不淨觀。

    八勝處。

    亦名八除入。

    亦見五卷。

    十一切處者。

    文雲。

    從所觀境得名也。

    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處。

    二黃。

    三赤。

    四白。

    五地。

    六水。

    七火。

    八風。

    九空。

    乃至第十識一切處。

    九次第定者。

    文雲。

    若入禅時。

    深心智慧深利。

    能從一禅入一禅。

    心心相續。

    無異念間雜。

    故名次第。

    初禅次第定者。

    離諸欲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

    入初禅定時。

    是中初禅定觀均齊。

    自識其心。

    其心次第而入。

    無有剎那雜念間入初禅定。

    是為初禅次第定。

    二禅次第定者。

    若從初禅入二禅時。

    是中二禅定觀均齊。

    自識其心。

    其心次第而入。

    無有剎那雜念間。

    入二禅定。

    是為二禅次第定。

    三禅四禅次第定意。

    類如初二禅中明。

    五空處。

    六識處。

    七無所有處。

    八非有想非無想處次第定。

    俱如上初二禅中明。

    九滅受想次第定者。

    若從非有想非無想入滅受想定時。

    於是定前。

    自識其心。

    要期心利。

    心心次第而入。

    無有剎那雜念間。

    入滅受想定。

    是為滅受想次第定也。

    師子者。

    文雲。

    菩薩依九次第。

    入師子奮迅三昧。

    所言師子奮迅者。

    潛譬以顯法也。

    如世師子奮迅。

    為二事故。

    一為奮卻塵土。

    二能前走卻走。

    捷疾異於諸獸。

    此三昧亦爾。

    一則奮除障定細微無知之惑。

    二能入出捷疾無間。

    異上所得禅定也。

    又有二義。

    一者。

    入禅奮迅。

    師子奮迅入三昧者。

    離欲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

    入初禅。

    如是次第。

    入二禅。

    三禅。

    四禅。

    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

    滅受想定。

    是為奮迅入也。

    二者。

    出禅奮迅。

    師子奮迅出者。

    從滅受想定起。

    還入非有想非無想。

    從非有想非無想起。

    還入無所有處。

    如是識處。

    空處。

    四三二初禅。

    乃至出散心中。

    是為奮迅出也。

    超越者。

    文雲。

    菩薩依師子奮迅三昧。

    入超越三昧。

    名超越者。

    能超過諸地。

    自在入出。

    故名超越。

    亦有三義。

    一者超入三昧。

    雲何名超入三昧。

    離諸欲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禅。

    從初禅起。

    超入非有想非無想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起。

    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

    還入初禅。

    從初禅起。

    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

    入二禅。

    二禅起。

    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

    入三禅。

    三禅起。

    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

    入四禅。

    四禅起。

    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

    入空處。

    空處起。

    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

    入識處。

    識處起。

    入滅受想。

    滅受想定起。

    入不用處。

    不用處起。

    入滅受想。

    滅受想定起。

    入非有想非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處起。

    入滅受想定。

    是為菩薩超入三昧相。

    若聲聞但能超入一。

    不能超入二。

    況能如上所明。

    自在超耶。

    是中明超入有三種。

    一順入超。

    二逆入超。

    三順逆入超。

    細心約義。

    自作可解。

    二者超出三昧。

    雲何名超出三昧。

    從滅受想起。

    入散心中。

    散心起。

    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

    還住散心中。

    散心起。

    入非有想非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處起。

    住散心中。

    散心起。

    入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起。

    住散心中。

    散心起入識處。

    識處起。

    住散心中。

    散心起。

    入空處。

    空處起。

    住散心中。

    散心起。

    入四禅。

    四禅起。

    住散心中。

    散心起。

    入三禅。

    三禅起。

    住散心中。

    散心起。

    入二禅。

    二禅起。

    住散心中。

    散心起。

    入初禅。

    是為佛菩薩超出三昧相。

    若聲聞。

    但能超一禅出。

    而不能超二。

    何況能自在超出耶。

    是中超出有三種。

    一順超出。

    二逆超出。

    三順逆超出。

    足前三種超入。

    合為六種超越三昧。

    如來於此六種三昧。

    而入涅盤也。

    齊此明三乘行行共禅竟。

    觀練熏修者。

    止觀雲。

    觀者。

    謂九想。

    八背舍。

    八勝處。

    十一切處。

    通稱觀禅。

    九想。

    為破行人淫火。

    必須增想純熟。

    能除世間貪愛。

    破六種欲。

    此九既除於欲。

    亦薄嗔癡。

    九十八使山動。

    雖是不淨初門。

    能成大事。

    背舍者。

    背淨潔五欲。

    舍離着心。

    故名背舍。

    修者。

    持戒發誓。

    端身正心。

    谛觀足大指黑脹[黹*皮]起。

    進觀從足至頭。

    唯見腫脹。

    心生厭離。

    複觀膿爛。

    次卻皮肉。

    谛觀白骨。

    八色流光。

    如是次第。

    乃至八背舍發相。

    具如禅門。

    八勝處者。

    前背舍雖能背舍淨潔五欲。

    既是初觀緣中轉變。

    不得自在。

    若欲得觀心純熟。

    轉變自在。

    必須進修勝處。

    更深細觀察少多好醜。

    悉使勝知勝見。

    如快馬能破陣。

    亦能自制其馬。

    十一切處者。

    勝處雖能觀中轉變自在。

    而未普徧。

    今以八色兩心。

    更相涉入。

    廣普徧滿。

    轉變無礙。

    大論雲。

    背舍。

    為初門。

    勝處。

    為中行。

    一切處。

    為成就。

    三種觀足。

    即是觀禅體成就。

    具如禅門。

    練者。

    即九次第定也。

    上來所明之禅。

    雖體用具足。

    并是觀禅。

    未明練熟調柔之相。

    今欲純熟。

    則從初淺。

    及至後深。

    次第而入。

    中間無有垢滓間穬。

    令不次第者次第。

    故名次第。

    亦是無漏練於有漏。

    除諸間穬。

    故名練禅。

    熏者。

    即師子奮迅三昧也。

    前是次第無間入。

    今亦是次第無間入。

    亦能次第無間出。

    除粗雜及法愛味塵。

    猶如師子能卻能進。

    奮諸塵土。

    修者。

    超越三昧也。

    近遠超入。

    近遠超出。

    近遠超住。

    是功德最深。

    故名頂禅。

    於諸法門。

    自在入出也。

    [黹*皮]音減。

    皮起也。

    穬音棍。

    芒粟也。

    八念等。

    法界初門備載。

     【□注】初時不時。

    從緣得名。

     【■記】言從緣得名者。

    謂須待時及緣具。

    方得解脫。

    名時。

    若能於一切時。

    随所樂欲。

    進修善業。

    不待緣具。

    而得解脫。

    名為不時。

    故以從緣得名也。

     【□注】次慧俱。

    約觀立号。

     【■記】言約觀者。

    謂因中修性念處。

    唯觀空理。

    果上隻證偏真。

    名慧脫。

    因中修共念。

    兼觀於事。

    果具三明八解。

    名俱脫。

     【□注】三壞不壞。

    依境受稱也。

     【■記】言依境者。

    謂因中修九想。

    燒滅骨人。

    壞其觀境。

    名壞法。

    若修九想。

    不進燒骨人。

    不壞其境。

    名不壞法也。

     【□注】或準正理論。

    以時不時敵對慧俱。

     【■記】正理論雲。

    契經說。

    若有五根。

    增上猛利。

    極圓滿者。

    名俱解脫阿羅漢果。

    若有五根漸劣。

    名慧解脫。

    當知論雲根利者名俱。

    即是以不時對俱人也。

    根劣者名慧。

    即是以時對慧也。

     【□注】若準妙玄四(二十六)及四教義二(十六)信行法行各二。

    不得滅盡定者。

    但是慧解脫。

    得滅盡定者。

    名俱解脫。

     【■記】玄文明時解脫。

    即是信行鈍根。

    而有五種。

    謂。

    退思護住進。

    是也。

    是五種羅漢。

    各有二種。

    不得滅盡定者。

    但慧人。

    得滅盡定者。

    即俱人。

    不時解脫。

    即是法行利根。

    名不動羅漢。

    亦有二種。

    一。

    不得滅盡定。

    但慧解脫。

    二。

    得滅盡定。

    即俱解脫也。

    四教義引雜心偈雲。

    慧解脫當知。

    不得滅盡定。

    若得滅盡定。

    當知俱解脫。

    則知時不時二種。

    各有慧俱二種也。

     【□注】舊雲。

    敵對。

    乃從正從多。

    各對。

    則旁正兼舉。

    以信行亦有帶事兼修。

    法行。

    亦有緣空直入。

     【■記】此舉舊釋對敵二意。

    初句釋正理意。

    次句。

    釋妙玄四教義意。

    以下二句。

    釋旁正兼舉也。

     【□注】若壞法不壞法。

    與慧俱同。

     【■記】此明壞不壞敵對各對義。

    既與慧俱同。

    則當以意知。

    不必更論。

    故下但揀判慧俱二種也。

    謂以時不時。

    對壞不壞。

    亦可敵對各對慧俱相同也。

     【□注】舊約五義。

    揀判慧俱。

     【■補】此總标舊以五義。

    揀判慧俱。

    舊字。

    即指湛法師之假名集。

    以集中約十義揀判慧俱。

    謂十義。

    隻成五義。

    以分之成十。

    合之成五。

    但有隻雙不同。

    故今引文曰五義。

     【□注】一。

    約性共。

    慧人修性念處。

    俱人修共念處(四教義)。

     【■記】此别示性共揀。

    四教義明别相四念處位。

    有三種根性不同。

    若慧解脫根性。

    於别相四念處。

    但修性念處。

    若俱解脫根性。

    亦修共念處。

    若無疑解脫。

    俱修三種念處。

    今但指揀慧俱二種也。

     【□注】二。

    約正助。

    慧人正道斷結。

    俱人兼修助道(光明句中四教義二)。

     【■記】此别示正助揀。

    光明句雲。

    亦名慧行。

    行行。

    緣空直入。

    名慧行。

    帶事兼修。

    名行行。

    亦正道助道。

    小乘修正道斷結。

    名慧脫。

    修助道斷結。

    名俱脫。

    四教義問。

    性念處但說慧數羸弱。

    雲何能斷結。

    答。

    慧數不獨起。

    豈不能斷結。

    又問。

    若諸數随起。

    即是共義。

    答。

    諸數随起。

    有三種。

    一。

    但是緣理之慧。

    諸數任運随起。

    此說性念處。

    二。

    修諸數作助道善法。

    故說共念處斷結。

    故佛說善法積聚屬共念處。

    助道與正道共斷結故。

    雜心偏說共念處能斷結。

    然利鈍根人。

    用性念處。

    非不斷結也。

     【□注】三。

    約事理。

    直緣真理。

    名慧解脫。

    帶事兼修。

    名俱解脫。

     【■備】此别示事理揀也。

    有師标曰。

    有二無漏。

    直緣理。

    名緣理無漏。

    觀等四。

    為對治無漏。

    出舊婆沙。

     【□注】事者。

    一帶根本四禅。

    俱人亦依世禅。

    修六行觀故。

    二帶無漏禅。

    慧人但至觀禅。

    俱人具修觀練熏修。

    (止觀第九。

    婆沙亦有少分慧脫。

    全分慧脫。

    此有三根。

    全無四禅下根也。

    能修一禅至四禅。

    中根也。

    能修無漏禅。

    至九想十想。

    上根也。

    俱人能修一二三禅。

    下根也。

    具足四禅。

    中根也。

    修觀練熏修。

    上根也。

    妙樂二雲。

    四禅一切羅漢并得。

    次觀等四。

    俱解脫人方乃具足)三得滅盡定。

    如妙玄四(二十六)已上三事。

    俱人兼得也。

     【■記】先以事理分約慧俱。

    事者下。

    轉釋。

    俱人所兼修事有三。

    一下。

    明兼修根本四禅。

    六行觀者。

    即厭下苦粗障。

    欣上淨妙離也。

    二下。

    明兼修無漏禅。

    意明慧人上根。

    但修九想八念十想之觀禅。

    若俱人上根。

    又能修九次第定之練禅。

    師子奮迅三昧熏禅。

    超越三昧修禅也。

    原注止觀第九者。

    即觀禅定境中。

    詳明此慧俱二種所修無漏禅也。

    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