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沙少分全分者。
第八十一之(五)文雲。
若慧解脫阿羅漢。
能起根本禅現在前者。
雲何經說。
蘇屍摩問諸比丘。
雲何起諸禅現在前。
諸比丘答蘇屍摩。
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耶。
答曰。
慧解脫有二種。
一是少分。
二是滿分。
少分慧脫者。
能起一禅二禅三禅現在前。
滿分者。
乃至不能起一禅現在前。
此中說少分慧脫。
經中說滿分慧脫。
是故二俱善通。
此有三根下。
釋明慧俱并有三根。
先明慧人以修觀禅者為上根。
俱人以具修觀練熏修者。
為上根也。
三下。
明得滅盡定。
妙玄雲。
得滅盡定者。
即俱解脫人。
末結俱人兼得也。
【□注】四。
約神變。
慧人十四變化。
俱人十八變。
文句一。
【■記】此别示神變揀。
言十四十八變者。
如文句雲。
十四變化者。
初禅二變化。
一。
初禅化。
二。
欲界化。
二禅三變化。
一。
二禅化。
二。
初禅化。
三。
欲界化。
三禅四變化。
加一三禅化。
四禅五變化。
再加一四禅化。
無而歘有。
曰變。
有而歘無。
名化。
四禅俱有上能化下。
下不能化上。
故至數增滅十四種色。
謂五根。
四大。
五塵也。
十八變化者。
出彌勒瑜伽論。
一震動。
二熾然。
三流布。
四示現。
五轉變。
六往來。
七卷。
八舒。
九衆像入身。
十同類往越。
十一隐。
十二顯。
十三所作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
十五能施辯才。
十六能施憶念。
十七能施安樂。
十八放光普動一切界也。
又有人注雲。
一普動一切界。
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三流光遍照。
四随所欲示佛土惡趣。
五於地起冰。
解令成水。
於火亦然。
六山石中往來無礙。
七八能舒卷雪山王等。
九以現前大衆大地内己身中。
十能往彼同其色類。
十一十二或隐或顯皆不可得。
十三往來去住無礙。
十四他現通悉能制伏。
十五能與一切有情辯才。
十六有情於法失念者能與之。
十七令聽法人身心安樂。
十八身放光明作諸佛事。
如此對之。
依四禅十四變化。
依觀練熏修十一切無漏事禅。
能作十八變。
又此十四變化。
法界次第亦具明。
十八變者。
瑜伽論有頌。
而以後三種為能變也。
【□注】五。
約三明八解。
俱人則具。
慧人則無。
若輔行雲。
通。
通於六。
明。
唯局三。
天眼。
宿命。
漏盡三也。
諸羅漢皆能得之。
(文)此有阙具之義。
婆沙雲。
若有一明二明。
名慧解脫。
(文)準知俱人。
三明具足。
【■記】此别示明解揀。
言三明者。
謂天眼明。
宿命明。
漏盡明。
然通大小乘。
今是小乘三明。
與大有異。
大論雲。
三乘雖得三明。
明不滿足。
佛悉滿足。
是為異也。
言八解者。
一。
内有色觀外色解脫。
二。
内無色觀外色解脫。
此二背。
棄色愛心。
三。
淨勝解身作證具足住。
此一背。
棄不淨心。
四。
超一切色想。
滅有對想。
不思惟種種想。
入無邊空處具足住。
此一背。
棄下地法。
五。
超一切空無邊處。
入識無邊處定具足住。
六。
超一切識無邊處。
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
七。
超一切無所有處。
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具足住。
此三背。
棄下地法。
八。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具足住。
此一背。
棄一切有緣心。
是為八解也。
今以此三明八解。
揀判慧俱。
謂俱人則具。
以其因中具修性共念處。
果上三明八解一時俱得。
慧人則無者。
以其因中但修性念處。
果上唯證無學故也。
若輔行下。
恐謂慧人若無三明者。
何以輔行說三明六通。
諸羅漢皆能得耶。
故此斷有阙具之義。
意謂具足三明者。
即俱人。
其有缺者。
乃慧人也。
婆沙下。
别證慧缺。
又有三家贊定慧。
第一家贊慧者。
作如是說。
若有三明。
不具八解脫者。
名三明。
若有三明具八解脫者。
亦名三明。
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有一二明者。
是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慧勝滅定故。
第二家贊定者。
作如是說。
若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具八解脫。
有三明者。
亦名俱解脫。
若有三明。
不具解脫者。
是名三明。
若有一二明。
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滅定勝慧故。
第三家雲。
此二所說。
俱唐捐其功。
於文義無益。
以三明或得滅定。
或不得滅定故。
若得者。
名俱脫三明。
若不得者。
名慧脫三明。
今注引第二贊歎定者之文。
以證三明有缺者。
是慧人。
準之則知具足三明者。
是俱人也。
是則所謂慧人無三明者。
亦據贊定者初意也。
然上所出輔行文雲。
通。
通於六。
明。
唯局三。
蓋顯通明之用有異。
如大論問。
神通與明有何等異。
答。
直知過去宿命事。
名宿命通。
兼知過去因緣行業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
名天眼通。
兼知行因緣際會不失。
名明。
直知盡結使。
不知更生不生。
是名漏盡通。
若知漏盡更不複生。
名明。
則通明有淺深異也。
又六通中三立明。
餘三不立明者。
婆沙雲。
身通是工巧法。
天耳聞聲而已。
他心緣别相法。
此三明能随順厭離法。
能棄生死。
随順善法。
能到涅盤。
何者。
以宿命念前世智證。
明見過去世事。
生大厭離。
天眼觀生死智證。
明見未來世事。
生大厭離。
以厭離故。
漏盡智證明。
能作正觀。
斷煩惱故也。
又天眼通。
但知衆生死此生彼。
明則兼知造業差别。
宿命通。
但知過去受生。
明則兼知姓名差别。
漏盡通。
但知煩惱斷盡。
明則兼知永不複生也。
【□注】次明三種。
(性念處者亦名自性念處緣理斷結除自性過共念處者正助合修緣念處者緣佛三藏及世間文字所緣處廣也具如四念處一四教義二俱舍亦有三種羅漢各論三念處)。
【■補】緣理斷結者。
謂緣無生空理。
發真無漏智。
斷見思之結惑也。
除自性過者。
謂除於身受心法之上。
常樂我淨自性過也。
又身受心法。
其性本來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不淨。
不可改易。
故名性也。
【■記】四念處雲。
阿毗昙明三種念處。
謂性。
共。
緣。
對破三外道。
有人釋性念處。
謂觀無生淺。
名為生。
深細觀無生。
見細法皆生死苦谛。
名性念處。
有人專用慧數。
緣無生空理。
發真斷結。
得慧解脫羅漢。
對破邪因緣。
無因緣颠倒執性一切智外道也。
共念處者。
以禅定助道。
正助合修。
亦名事理共觀。
發得無漏三明。
六通。
八解。
成俱解脫羅漢。
對破根本愛慢得五通外道也。
緣念處者。
緣佛三藏十二部文言。
及一切世間名字。
所緣處廣。
了達根性。
善知四辯。
堪集法藏。
成無疑大羅漢。
對破世間韋陀。
星文地理。
文字鄙狹。
當知邪正真僞。
猶金比鐵。
故大經雲。
於諸想中。
無常為最。
於諸耕中。
秋耕為最。
於諸迹中。
象迹為最。
無常譬性。
耕譬神通。
迹譬文字也。
經雲。
諸優婆塞。
善解諸法對治之門。
所謂常無常等。
故知心行理外。
未入正真也。
四教義雲。
三種念處成三羅漢者。
性念處。
即是緣理之智慧。
念處相應。
發真無漏。
成慧解脫羅漢。
共念處。
共善五陰成就背舍。
乃至超越三昧。
願智頂禅。
如此助道。
共正道合。
發真無漏。
得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成俱解脫羅漢。
若緣念處。
即緣佛言教。
所诠一切陰界入。
性共二種念處。
能觀所觀名義。
若在禅定。
觀此名義。
即發四無礙辯。
名無疑解脫大羅漢也。
又雲。
所言自性念處者。
說不颠倒慧也。
如佛說修身觀。
身觀者。
是慧。
念處者。
所作事不妄受緣故。
除自性過。
故說念處。
南嶽雲。
亦名慧行。
亦名實觀。
緣理斷結之正要也。
所言共念處者。
與慧相共法。
如佛說。
此比丘善法積聚。
謂四念處是為正說也。
南嶽雲。
亦名行行。
亦名得解脫。
是對治事中善法。
共正道斷結。
色及諸數也。
又能發諸禅神通也。
所言緣念處者。
一切法也。
如佛所說。
比丘一切法。
四念處。
是為正攝受具足故。
及略緣故。
南嶽雲。
還是性共二種念處。
能觀智。
所觀境。
合辨具一切法義也。
若能分别觀察。
即發四無礙辯也。
又雲。
佛說四念處教。
出過三種六師之說。
故能破一切外道也。
一切智六師者。
初心見理。
發於邪智。
辯才無礙也。
神通六師者。
得世間禅定。
發五神通。
亦有慈悲忍力。
刀割香塗。
心無憎愛。
皆是根本十二門禅力用也。
韋陀六師者。
即是博學多聞。
通四韋陀。
十八大經。
世間吉兇。
天文地理。
醫方蔔相。
無所不知也。
若此六師。
内則有邪發一切慧。
外則便能神通轉變。
知世吉兇。
通四韋陀。
及十八大經。
無不知曉。
十六大國。
敬之如佛。
為欲破此三種六師。
故說三種念處。
一性念處破一切智者。
外人皆依身邊二見。
發一切智。
謂得涅盤。
常樂我淨。
此則如蟲食木。
偶得成字。
蟲亦不知是字非字也。
今性念處觀。
破此身邊二見。
不生四見。
六十二見等颠倒。
是故破一切智六師也。
二共念處破神通者。
外人但於根本四禅發五神通。
定既淺近。
兼無不淨觀。
神力轉變。
蓋不足言。
今共念處。
即能發背舍。
勝處。
一切處。
九次第定。
師子奮迅超越三昧。
發諸神通。
禅定既深。
觀行力大。
所發神通。
無礙自在。
變化無方。
摧諸外道。
易如反掌。
是以身子降伏勞度差。
目連。
化河溺諸外道。
皆是共念處觀所成神通也。
次緣念處觀破韋陀外道者。
四韋陀十八大經。
皆明世間人天愛論。
見論。
淺近之論。
佛說出世三藏。
若名與義。
而彼經書所不記。
載佛說緣念處觀。
緣佛所說三藏教門。
出世名義。
法門道理。
相對比并。
豈是外人之所聞見。
故緣念處觀。
破韋陀外道也。
俱舍亦有三種羅漢。
各論三念處者。
即論明四念住體中雲。
此四念住。
體各有三。
自性相雜。
所緣别故。
自性念住。
以慧為體。
此慧有三種。
謂聞思修等所成。
即此亦名三種念住。
相雜念住。
以慧所餘俱有為體。
所緣念住。
以慧所緣諸法為體。
甯知自性。
是慧非餘。
經說於身住循身觀。
名身念住。
餘三亦然。
諸循觀名唯自慧。
非慧。
無有循觀用故。
何緣於慧立念住名。
毗婆沙師說。
此品念增故。
是念力持。
慧得轉義。
如斧破木由楔力持。
理實應言。
慧令念住。
是故於慧。
立念住名。
随慧所觀。
能明記故。
由此無滅。
作如是言。
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
緣身念得住。
乃至廣說。
世尊亦說。
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
念便住不謬。
然有經言。
此四念住。
由何故集。
由何故滅。
食觸名色作意集故。
如次令身受心法集。
食觸名色作意滅故。
如次令身受心法滅。
應知彼說所緣念住。
以念於彼得安住故。
又念住别名随所緣緣。
自他共相續異故。
一一念住。
各有三種。
【■備】華藏說四念住。
即身受心法四念處。
於一念中。
又具三種。
謂自性相雜所緣。
何以為自性念住。
如觀身不淨。
以觀不淨之慧數為體。
内又分三。
謂聞思修慧也。
何以為相雜念住。
如觀身不淨。
是本慧。
其受心法等。
即其所餘。
今觀受心法等。
是謂所餘俱有為體也。
何以為所緣念住。
即指所緣之身受心法為體。
食觸名色。
推說諸法也。
何以念住别名随所緣緣。
自緣。
他緣。
自他共相續之不同也。
【□注】慧俱略如上。
【■記】此指如上略釋慧俱得名。
即所謂約觀立号也。
【□注】無疑者三藏教法。
四韋陀典。
天文地理。
一切通達。
故曰無疑。
【■記】此釋無疑名義也。
三藏教法。
即小乘經律論。
言四韋陀典者。
一。
阿毗陀。
此雲方命。
謂養生繕性。
二。
殊夜陀。
諸祭祀祈禱。
三。
婆夜摩陀。
謂禮經占蔔。
軍陣兵法。
四。
阿達婆陀。
謂異能技數。
禁咒醫方。
摩登伽經載。
初人。
名梵天造一韋陀。
次人名白淨。
變一為四。
謂讀誦。
祭祀。
歌詠。
禳災也。
廣而言之。
仰觀天文。
俯察地理。
乃至一切五通仙。
所有經書咒術。
智慧技能。
自然通達。
所謂六鴦伽咒術。
知日月五星經。
原夢經。
地動。
鬼語。
鳥語。
獸語。
四足獸鬼着人語。
國王占相豐儉。
日月五星。
鬥相醫藥。
章算數蔔。
歌舞妓樂。
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
盡知明達。
故得名為無疑也。
【□注】四教義二雲。
問。
不應别說無疑。
九種羅漢。
無此名目。
答。
此出智度論明。
欲結集法藏。
集千羅漢。
皆得共解脫。
無疑解脫也。
(文)既是大論開出。
在佛世時俱人所攝。
佛世且明自行入道。
是故諸文隻雲慧俱。
【■記】此明無疑之名有祖。
故得别說成三種也。
(六種九種。
皆無此名。
若集論明六種中有無疑法者。
與不動法名異義一。
非今無疑)。
【■記】此揀集論無疑也。
集論謂利根不動。
於法無疑。
妙玄謂本住不動。
不為煩惱所退動故。
名雖異而義一也。
【□注】釋簽五(十九)雲。
得滅盡定。
但名俱解脫人。
以未修緣念處。
終非無疑解脫也。
(文)故知無疑。
乃俱人中勝者耳。
小大言之。
慧俱并小。
無疑乃名大阿羅漢。
妙樂一(三十一)引中阿含。
舍利弗問。
五百比丘。
幾三明。
幾俱解脫。
幾慧解脫。
佛言。
九十人三明。
九十三俱解脫。
餘但慧解脫。
荊溪雲。
三明者。
即無疑解脫。
(文)須知三明。
是俱人得。
取其勝者。
複雲無疑也。
【■記】此證無疑。
即三明中之勝人也。
【□注】後明六種。
附揀七種。
及列九種。
然後約六種明果性退否。
【■記】第一退下析玄雲者。
文雖失詳。
準意乃釋退之所以得名也。
簽雲等者。
釋所退法。
婆沙雲。
經說尊者瞿酰迦。
是時解脫阿羅漢。
六返退失。
第七返還得時解脫身作證。
以刀自害而死。
問。
彼尊者瞿酰迦為是退性。
為是憶性。
若是退性者。
何故以刀自害。
若是憶性者。
何故六返退耶。
答。
是退法性。
以厭患退故。
用刀自害。
若不退以是自害者。
是憶法性也。
又新譯問。
彼為是退。
為刀思耶。
若是退法。
何緣自害。
若是思法。
何故退耶。
答。
若退法彼厭故。
以刀自害。
又彼是退法。
練成思法。
仍恐退故。
以刀自害。
故知以刀自害。
通二種也。
思法下。
婆沙亦雲者。
明六種羅漢中第二憶法。
釋雲。
心生厭憶。
持刀欲自害也。
成論稱死法者。
釋雲。
此死相者。
根有小勝。
深厭諸有。
是人不得三昧。
故無漏智慧。
難得現前。
設得善失。
故求死也。
論稱死相此謂死法也。
舊婆沙雲憶法者。
即北涼時所譯之名也。
舊俱舍名自害法者。
即陳譯俱舍。
釋論明六種羅漢。
其第二種稱自害法也。
集論名念法者。
考唐譯論六。
亦稱思法。
不名念法。
或舊有譯稱念法者。
未可知也。
然諸文名雖不同。
其義一也。
護法下。
舊俱舍稱守護法者。
陳本俱舍釋論六種中第三名守護法也。
住法下。
舊俱舍稱者。
陳本六種中第四名住不動法也。
顯揚雲者。
即第三卷中。
明無學果中。
第四種稱住不動。
謂成就如是善根。
雖不思自害。
及行放逸。
然皆不退。
不能練根。
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是則非今六種中最後之不動明矣。
進法下。
新俱舍稱堪達法者。
出唐譯。
集論稱分别法者。
唐本無此名。
以六種中第五名堪達。
或此準舊譯稱也。
不動法下。
舊俱舍稱不壞法者。
亦即陳本。
顯揚。
第三稱不動法。
謂從先來自性。
成就利根。
此人於諸善根。
不為退法之所搖動。
亦不為發勝功德。
及上練根之動搖。
故說名為不動法也。
則注雲不退法者。
誤也。
集論名無疑法者。
唐本六種。
亦無此名。
以第六種同今名為不動法。
或注準舊譯名也。
【■補】此六種皆前破七十一品思。
後更斷最後一品。
此處明重玄門。
又果縛未亡。
聖所難過。
故六種生焉。
【■記】北涼時譯婆沙明六種。
謂退法。
憶法。
護法。
等住法。
能進法。
不動法。
於第六不動羅漢中。
雲有二種。
謂有從時解脫至不動。
有性不動。
從時解脫至不動者。
中上。
本性不動者。
上下也。
正理論雲。
退法種性。
必是先有思法等五。
亦有後得。
謂有先來是思法性。
乃至不動。
有先退法。
練根成思至不動等。
多種差别。
如理應思是。
婆沙及正理。
既皆開不動為二。
足成七種。
故此中釋之。
以明七不出六。
不複别示。
但附明而已。
【■記】釋簽所引福田經九種。
出中阿含三十卷。
大品福田經。
詳見五卷。
輔行引成論九種無學者。
謂退相。
守相。
死相。
住相。
可進相。
不壞相。
慧解脫相。
俱解脫相。
不退相。
據今所記守相。
即注是護。
可進相。
即注是思。
是則名次有少未同。
而思死原是為二。
或注與今所記。
有新舊譯異也。
而經論次異。
可會同也。
【■補】退者。
退失三昧。
智慧難得現前。
守者。
根少勝故。
以守護三昧。
不得退失。
勝於退法。
雖護亦退。
故名為守。
死者。
無漏智難得現前。
設得恐失。
故求死也。
住者。
得三昧已。
不進不退。
進者。
得三昧已。
轉深增益。
不壞者。
得三昧已。
無能敗壞。
慧俱者。
因滅盡定。
故有二人。
得滅盡名俱。
未得名慧。
不退者。
所作功德無退失故。
【□注】六種。
約根性。
慧俱。
約觀行。
九種。
乃根性觀行兼舉耳。
【■記】六種約根性者。
釋簽雲。
盡智。
有五種。
無生。
唯一種。
即不動。
此即從根。
又雲。
以有五種性故羅漢有。
種。
并法行一人名不動。
共六種也。
慧俱約觀行者。
如前釋雲。
慧人。
緣空直入。
俱人。
帶事兼修。
是也。
九種。
則雙約二義可知。
【□注】又九是空門二十七賢聖中之無學。
為答福田長者所問顯福田之多。
赴機生善故。
又六種明二加行差别。
如析玄下二十九(一者。
恒時加行。
即勤修行。
二者尊重加行。
即猛利修行。
六種羅漢。
前二種俱無加行。
第三護法。
惟有恒時無尊重。
第四住法。
惟尊重無恒時。
第五第六。
皆具二加行也)。
【■補】正理論雲。
初二阙恒時尊重。
然至無學。
思法少勤。
護法。
唯有恒時加行。
安住法。
唯有尊重加行堪達具二。
而是鈍根。
不動具二。
而是利根。
【■記】此約兩種加行。
揀分六種也。
初一句标。
次一句指載。
小注中先列配二種加行。
六種羅漢下。
分四句料簡。
以前二後二。
各為一句。
中間二種。
各為一句也。
【□注】果性退否者。
俱舍頌雲。
阿羅漢有六。
退法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
(信行轉入修道名信解)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
從前見至生(見得亦名見至。
亦是法行轉入之名)。
【■記】論釋雲。
經說有六種羅漢。
一退法。
遇少違緣。
便退所得故。
二思法。
懼退失恒思自害故。
三護法。
於所得善。
自防護故。
四安住法。
無勝退緣。
雖不自護。
亦能不退。
無勝加行。
亦不增故。
五堪達法。
堪能好修練根。
速達不退故。
六不動法。
不為煩惱所退動故。
前五動性。
從於學位信解性生。
總名時解脫。
以要待時。
方得入定。
及心解脫。
其所待時有六。
一衣。
二食。
三卧具。
四處所。
五好說法師。
六好同學也。
後不動性。
名不時解脫者。
謂是利根。
以不待時。
便能入定。
及心解脫。
故從於學位見至生也。
然此從信解見至名者。
論雲。
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
亦由鈍利有别。
論者釋雲。
随三向人而住三果。
利鈍二根。
得名不同。
若鈍根。
名信解。
若利根。
名見至。
前随信行。
今名信解。
謂由信故。
勝解相顯。
前随法行。
今名見至。
謂由向見。
得至果見。
此二聖者。
信慧互增。
故有信解見至名别。
【□注】有是先種性。
有後練根得(六種羅漢。
有先世種性定者。
有後來修練根性轉劣成勝者。
如本是退法。
練成思法。
乃至不動。
或思練成護。
乃至進練成不動。
唯初退法。
是先動性。
無練根者。
又練根通資加修三位。
唯除見道。
以時速。
不能轉根故)。
【■記】此釋先有後得二義。
文中初二句标示先後二種。
如本是下。
釋練根。
唯初
第八十一之(五)文雲。
若慧解脫阿羅漢。
能起根本禅現在前者。
雲何經說。
蘇屍摩問諸比丘。
雲何起諸禅現在前。
諸比丘答蘇屍摩。
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耶。
答曰。
慧解脫有二種。
一是少分。
二是滿分。
少分慧脫者。
能起一禅二禅三禅現在前。
滿分者。
乃至不能起一禅現在前。
此中說少分慧脫。
經中說滿分慧脫。
是故二俱善通。
此有三根下。
釋明慧俱并有三根。
先明慧人以修觀禅者為上根。
俱人以具修觀練熏修者。
為上根也。
三下。
明得滅盡定。
妙玄雲。
得滅盡定者。
即俱解脫人。
末結俱人兼得也。
【□注】四。
約神變。
慧人十四變化。
俱人十八變。
文句一。
【■記】此别示神變揀。
言十四十八變者。
如文句雲。
十四變化者。
初禅二變化。
一。
初禅化。
二。
欲界化。
二禅三變化。
一。
二禅化。
二。
初禅化。
三。
欲界化。
三禅四變化。
加一三禅化。
四禅五變化。
再加一四禅化。
無而歘有。
曰變。
有而歘無。
名化。
四禅俱有上能化下。
下不能化上。
故至數增滅十四種色。
謂五根。
四大。
五塵也。
十八變化者。
出彌勒瑜伽論。
一震動。
二熾然。
三流布。
四示現。
五轉變。
六往來。
七卷。
八舒。
九衆像入身。
十同類往越。
十一隐。
十二顯。
十三所作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
十五能施辯才。
十六能施憶念。
十七能施安樂。
十八放光普動一切界也。
又有人注雲。
一普動一切界。
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三流光遍照。
四随所欲示佛土惡趣。
五於地起冰。
解令成水。
於火亦然。
六山石中往來無礙。
七八能舒卷雪山王等。
九以現前大衆大地内己身中。
十能往彼同其色類。
十一十二或隐或顯皆不可得。
十三往來去住無礙。
十四他現通悉能制伏。
十五能與一切有情辯才。
十六有情於法失念者能與之。
十七令聽法人身心安樂。
十八身放光明作諸佛事。
如此對之。
依四禅十四變化。
依觀練熏修十一切無漏事禅。
能作十八變。
又此十四變化。
法界次第亦具明。
十八變者。
瑜伽論有頌。
而以後三種為能變也。
【□注】五。
約三明八解。
俱人則具。
慧人則無。
若輔行雲。
通。
通於六。
明。
唯局三。
天眼。
宿命。
漏盡三也。
諸羅漢皆能得之。
(文)此有阙具之義。
婆沙雲。
若有一明二明。
名慧解脫。
(文)準知俱人。
三明具足。
【■記】此别示明解揀。
言三明者。
謂天眼明。
宿命明。
漏盡明。
然通大小乘。
今是小乘三明。
與大有異。
大論雲。
三乘雖得三明。
明不滿足。
佛悉滿足。
是為異也。
言八解者。
一。
内有色觀外色解脫。
二。
内無色觀外色解脫。
此二背。
棄色愛心。
三。
淨勝解身作證具足住。
此一背。
棄不淨心。
四。
超一切色想。
滅有對想。
不思惟種種想。
入無邊空處具足住。
此一背。
棄下地法。
五。
超一切空無邊處。
入識無邊處定具足住。
六。
超一切識無邊處。
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
七。
超一切無所有處。
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具足住。
此三背。
棄下地法。
八。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具足住。
此一背。
棄一切有緣心。
是為八解也。
今以此三明八解。
揀判慧俱。
謂俱人則具。
以其因中具修性共念處。
果上三明八解一時俱得。
慧人則無者。
以其因中但修性念處。
果上唯證無學故也。
若輔行下。
恐謂慧人若無三明者。
何以輔行說三明六通。
諸羅漢皆能得耶。
故此斷有阙具之義。
意謂具足三明者。
即俱人。
其有缺者。
乃慧人也。
婆沙下。
别證慧缺。
又有三家贊定慧。
第一家贊慧者。
作如是說。
若有三明。
不具八解脫者。
名三明。
若有三明具八解脫者。
亦名三明。
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有一二明者。
是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慧勝滅定故。
第二家贊定者。
作如是說。
若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具八解脫。
有三明者。
亦名俱解脫。
若有三明。
不具解脫者。
是名三明。
若有一二明。
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滅定勝慧故。
第三家雲。
此二所說。
俱唐捐其功。
於文義無益。
以三明或得滅定。
或不得滅定故。
若得者。
名俱脫三明。
若不得者。
名慧脫三明。
今注引第二贊歎定者之文。
以證三明有缺者。
是慧人。
準之則知具足三明者。
是俱人也。
是則所謂慧人無三明者。
亦據贊定者初意也。
然上所出輔行文雲。
通。
通於六。
明。
唯局三。
蓋顯通明之用有異。
如大論問。
神通與明有何等異。
答。
直知過去宿命事。
名宿命通。
兼知過去因緣行業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
名天眼通。
兼知行因緣際會不失。
名明。
直知盡結使。
不知更生不生。
是名漏盡通。
若知漏盡更不複生。
名明。
則通明有淺深異也。
又六通中三立明。
餘三不立明者。
婆沙雲。
身通是工巧法。
天耳聞聲而已。
他心緣别相法。
此三明能随順厭離法。
能棄生死。
随順善法。
能到涅盤。
何者。
以宿命念前世智證。
明見過去世事。
生大厭離。
天眼觀生死智證。
明見未來世事。
生大厭離。
以厭離故。
漏盡智證明。
能作正觀。
斷煩惱故也。
又天眼通。
但知衆生死此生彼。
明則兼知造業差别。
宿命通。
但知過去受生。
明則兼知姓名差别。
漏盡通。
但知煩惱斷盡。
明則兼知永不複生也。
【□注】次明三種。
(性念處者亦名自性念處緣理斷結除自性過共念處者正助合修緣念處者緣佛三藏及世間文字所緣處廣也具如四念處一四教義二俱舍亦有三種羅漢各論三念處)。
【■補】緣理斷結者。
謂緣無生空理。
發真無漏智。
斷見思之結惑也。
除自性過者。
謂除於身受心法之上。
常樂我淨自性過也。
又身受心法。
其性本來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不淨。
不可改易。
故名性也。
【■記】四念處雲。
阿毗昙明三種念處。
謂性。
共。
緣。
對破三外道。
有人釋性念處。
謂觀無生淺。
名為生。
深細觀無生。
見細法皆生死苦谛。
名性念處。
有人專用慧數。
緣無生空理。
發真斷結。
得慧解脫羅漢。
對破邪因緣。
無因緣颠倒執性一切智外道也。
共念處者。
以禅定助道。
正助合修。
亦名事理共觀。
發得無漏三明。
六通。
八解。
成俱解脫羅漢。
對破根本愛慢得五通外道也。
緣念處者。
緣佛三藏十二部文言。
及一切世間名字。
所緣處廣。
了達根性。
善知四辯。
堪集法藏。
成無疑大羅漢。
對破世間韋陀。
星文地理。
文字鄙狹。
當知邪正真僞。
猶金比鐵。
故大經雲。
於諸想中。
無常為最。
於諸耕中。
秋耕為最。
於諸迹中。
象迹為最。
無常譬性。
耕譬神通。
迹譬文字也。
經雲。
諸優婆塞。
善解諸法對治之門。
所謂常無常等。
故知心行理外。
未入正真也。
四教義雲。
三種念處成三羅漢者。
性念處。
即是緣理之智慧。
念處相應。
發真無漏。
成慧解脫羅漢。
共念處。
共善五陰成就背舍。
乃至超越三昧。
願智頂禅。
如此助道。
共正道合。
發真無漏。
得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成俱解脫羅漢。
若緣念處。
即緣佛言教。
所诠一切陰界入。
性共二種念處。
能觀所觀名義。
若在禅定。
觀此名義。
即發四無礙辯。
名無疑解脫大羅漢也。
又雲。
所言自性念處者。
說不颠倒慧也。
如佛說修身觀。
身觀者。
是慧。
念處者。
所作事不妄受緣故。
除自性過。
故說念處。
南嶽雲。
亦名慧行。
亦名實觀。
緣理斷結之正要也。
所言共念處者。
與慧相共法。
如佛說。
此比丘善法積聚。
謂四念處是為正說也。
南嶽雲。
亦名行行。
亦名得解脫。
是對治事中善法。
共正道斷結。
色及諸數也。
又能發諸禅神通也。
所言緣念處者。
一切法也。
如佛所說。
比丘一切法。
四念處。
是為正攝受具足故。
及略緣故。
南嶽雲。
還是性共二種念處。
能觀智。
所觀境。
合辨具一切法義也。
若能分别觀察。
即發四無礙辯也。
又雲。
佛說四念處教。
出過三種六師之說。
故能破一切外道也。
一切智六師者。
初心見理。
發於邪智。
辯才無礙也。
神通六師者。
得世間禅定。
發五神通。
亦有慈悲忍力。
刀割香塗。
心無憎愛。
皆是根本十二門禅力用也。
韋陀六師者。
即是博學多聞。
通四韋陀。
十八大經。
世間吉兇。
天文地理。
醫方蔔相。
無所不知也。
若此六師。
内則有邪發一切慧。
外則便能神通轉變。
知世吉兇。
通四韋陀。
及十八大經。
無不知曉。
十六大國。
敬之如佛。
為欲破此三種六師。
故說三種念處。
一性念處破一切智者。
外人皆依身邊二見。
發一切智。
謂得涅盤。
常樂我淨。
此則如蟲食木。
偶得成字。
蟲亦不知是字非字也。
今性念處觀。
破此身邊二見。
不生四見。
六十二見等颠倒。
是故破一切智六師也。
二共念處破神通者。
外人但於根本四禅發五神通。
定既淺近。
兼無不淨觀。
神力轉變。
蓋不足言。
今共念處。
即能發背舍。
勝處。
一切處。
九次第定。
師子奮迅超越三昧。
發諸神通。
禅定既深。
觀行力大。
所發神通。
無礙自在。
變化無方。
摧諸外道。
易如反掌。
是以身子降伏勞度差。
目連。
化河溺諸外道。
皆是共念處觀所成神通也。
次緣念處觀破韋陀外道者。
四韋陀十八大經。
皆明世間人天愛論。
見論。
淺近之論。
佛說出世三藏。
若名與義。
而彼經書所不記。
載佛說緣念處觀。
緣佛所說三藏教門。
出世名義。
法門道理。
相對比并。
豈是外人之所聞見。
故緣念處觀。
破韋陀外道也。
俱舍亦有三種羅漢。
各論三念處者。
即論明四念住體中雲。
此四念住。
體各有三。
自性相雜。
所緣别故。
自性念住。
以慧為體。
此慧有三種。
謂聞思修等所成。
即此亦名三種念住。
相雜念住。
以慧所餘俱有為體。
所緣念住。
以慧所緣諸法為體。
甯知自性。
是慧非餘。
經說於身住循身觀。
名身念住。
餘三亦然。
諸循觀名唯自慧。
非慧。
無有循觀用故。
何緣於慧立念住名。
毗婆沙師說。
此品念增故。
是念力持。
慧得轉義。
如斧破木由楔力持。
理實應言。
慧令念住。
是故於慧。
立念住名。
随慧所觀。
能明記故。
由此無滅。
作如是言。
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
緣身念得住。
乃至廣說。
世尊亦說。
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
念便住不謬。
然有經言。
此四念住。
由何故集。
由何故滅。
食觸名色作意集故。
如次令身受心法集。
食觸名色作意滅故。
如次令身受心法滅。
應知彼說所緣念住。
以念於彼得安住故。
又念住别名随所緣緣。
自他共相續異故。
一一念住。
各有三種。
【■備】華藏說四念住。
即身受心法四念處。
於一念中。
又具三種。
謂自性相雜所緣。
何以為自性念住。
如觀身不淨。
以觀不淨之慧數為體。
内又分三。
謂聞思修慧也。
何以為相雜念住。
如觀身不淨。
是本慧。
其受心法等。
即其所餘。
今觀受心法等。
是謂所餘俱有為體也。
何以為所緣念住。
即指所緣之身受心法為體。
食觸名色。
推說諸法也。
何以念住别名随所緣緣。
自緣。
他緣。
自他共相續之不同也。
【□注】慧俱略如上。
【■記】此指如上略釋慧俱得名。
即所謂約觀立号也。
【□注】無疑者三藏教法。
四韋陀典。
天文地理。
一切通達。
故曰無疑。
【■記】此釋無疑名義也。
三藏教法。
即小乘經律論。
言四韋陀典者。
一。
阿毗陀。
此雲方命。
謂養生繕性。
二。
殊夜陀。
諸祭祀祈禱。
三。
婆夜摩陀。
謂禮經占蔔。
軍陣兵法。
四。
阿達婆陀。
謂異能技數。
禁咒醫方。
摩登伽經載。
初人。
名梵天造一韋陀。
次人名白淨。
變一為四。
謂讀誦。
祭祀。
歌詠。
禳災也。
廣而言之。
仰觀天文。
俯察地理。
乃至一切五通仙。
所有經書咒術。
智慧技能。
自然通達。
所謂六鴦伽咒術。
知日月五星經。
原夢經。
地動。
鬼語。
鳥語。
獸語。
四足獸鬼着人語。
國王占相豐儉。
日月五星。
鬥相醫藥。
章算數蔔。
歌舞妓樂。
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
盡知明達。
故得名為無疑也。
【□注】四教義二雲。
問。
不應别說無疑。
九種羅漢。
無此名目。
答。
此出智度論明。
欲結集法藏。
集千羅漢。
皆得共解脫。
無疑解脫也。
(文)既是大論開出。
在佛世時俱人所攝。
佛世且明自行入道。
是故諸文隻雲慧俱。
【■記】此明無疑之名有祖。
故得别說成三種也。
(六種九種。
皆無此名。
若集論明六種中有無疑法者。
與不動法名異義一。
非今無疑)。
【■記】此揀集論無疑也。
集論謂利根不動。
於法無疑。
妙玄謂本住不動。
不為煩惱所退動故。
名雖異而義一也。
【□注】釋簽五(十九)雲。
得滅盡定。
但名俱解脫人。
以未修緣念處。
終非無疑解脫也。
(文)故知無疑。
乃俱人中勝者耳。
小大言之。
慧俱并小。
無疑乃名大阿羅漢。
妙樂一(三十一)引中阿含。
舍利弗問。
五百比丘。
幾三明。
幾俱解脫。
幾慧解脫。
佛言。
九十人三明。
九十三俱解脫。
餘但慧解脫。
荊溪雲。
三明者。
即無疑解脫。
(文)須知三明。
是俱人得。
取其勝者。
複雲無疑也。
【■記】此證無疑。
即三明中之勝人也。
【□注】後明六種。
附揀七種。
及列九種。
然後約六種明果性退否。
【■記】第一退下析玄雲者。
文雖失詳。
準意乃釋退之所以得名也。
簽雲等者。
釋所退法。
婆沙雲。
經說尊者瞿酰迦。
是時解脫阿羅漢。
六返退失。
第七返還得時解脫身作證。
以刀自害而死。
問。
彼尊者瞿酰迦為是退性。
為是憶性。
若是退性者。
何故以刀自害。
若是憶性者。
何故六返退耶。
答。
是退法性。
以厭患退故。
用刀自害。
若不退以是自害者。
是憶法性也。
又新譯問。
彼為是退。
為刀思耶。
若是退法。
何緣自害。
若是思法。
何故退耶。
答。
若退法彼厭故。
以刀自害。
又彼是退法。
練成思法。
仍恐退故。
以刀自害。
故知以刀自害。
通二種也。
思法下。
婆沙亦雲者。
明六種羅漢中第二憶法。
釋雲。
心生厭憶。
持刀欲自害也。
成論稱死法者。
釋雲。
此死相者。
根有小勝。
深厭諸有。
是人不得三昧。
故無漏智慧。
難得現前。
設得善失。
故求死也。
論稱死相此謂死法也。
舊婆沙雲憶法者。
即北涼時所譯之名也。
舊俱舍名自害法者。
即陳譯俱舍。
釋論明六種羅漢。
其第二種稱自害法也。
集論名念法者。
考唐譯論六。
亦稱思法。
不名念法。
或舊有譯稱念法者。
未可知也。
然諸文名雖不同。
其義一也。
護法下。
舊俱舍稱守護法者。
陳本俱舍釋論六種中第三名守護法也。
住法下。
舊俱舍稱者。
陳本六種中第四名住不動法也。
顯揚雲者。
即第三卷中。
明無學果中。
第四種稱住不動。
謂成就如是善根。
雖不思自害。
及行放逸。
然皆不退。
不能練根。
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是則非今六種中最後之不動明矣。
進法下。
新俱舍稱堪達法者。
出唐譯。
集論稱分别法者。
唐本無此名。
以六種中第五名堪達。
或此準舊譯稱也。
不動法下。
舊俱舍稱不壞法者。
亦即陳本。
顯揚。
第三稱不動法。
謂從先來自性。
成就利根。
此人於諸善根。
不為退法之所搖動。
亦不為發勝功德。
及上練根之動搖。
故說名為不動法也。
則注雲不退法者。
誤也。
集論名無疑法者。
唐本六種。
亦無此名。
以第六種同今名為不動法。
或注準舊譯名也。
【■補】此六種皆前破七十一品思。
後更斷最後一品。
此處明重玄門。
又果縛未亡。
聖所難過。
故六種生焉。
【■記】北涼時譯婆沙明六種。
謂退法。
憶法。
護法。
等住法。
能進法。
不動法。
於第六不動羅漢中。
雲有二種。
謂有從時解脫至不動。
有性不動。
從時解脫至不動者。
中上。
本性不動者。
上下也。
正理論雲。
退法種性。
必是先有思法等五。
亦有後得。
謂有先來是思法性。
乃至不動。
有先退法。
練根成思至不動等。
多種差别。
如理應思是。
婆沙及正理。
既皆開不動為二。
足成七種。
故此中釋之。
以明七不出六。
不複别示。
但附明而已。
【■記】釋簽所引福田經九種。
出中阿含三十卷。
大品福田經。
詳見五卷。
輔行引成論九種無學者。
謂退相。
守相。
死相。
住相。
可進相。
不壞相。
慧解脫相。
俱解脫相。
不退相。
據今所記守相。
即注是護。
可進相。
即注是思。
是則名次有少未同。
而思死原是為二。
或注與今所記。
有新舊譯異也。
而經論次異。
可會同也。
【■補】退者。
退失三昧。
智慧難得現前。
守者。
根少勝故。
以守護三昧。
不得退失。
勝於退法。
雖護亦退。
故名為守。
死者。
無漏智難得現前。
設得恐失。
故求死也。
住者。
得三昧已。
不進不退。
進者。
得三昧已。
轉深增益。
不壞者。
得三昧已。
無能敗壞。
慧俱者。
因滅盡定。
故有二人。
得滅盡名俱。
未得名慧。
不退者。
所作功德無退失故。
【□注】六種。
約根性。
慧俱。
約觀行。
九種。
乃根性觀行兼舉耳。
【■記】六種約根性者。
釋簽雲。
盡智。
有五種。
無生。
唯一種。
即不動。
此即從根。
又雲。
以有五種性故羅漢有。
種。
并法行一人名不動。
共六種也。
慧俱約觀行者。
如前釋雲。
慧人。
緣空直入。
俱人。
帶事兼修。
是也。
九種。
則雙約二義可知。
【□注】又九是空門二十七賢聖中之無學。
為答福田長者所問顯福田之多。
赴機生善故。
又六種明二加行差别。
如析玄下二十九(一者。
恒時加行。
即勤修行。
二者尊重加行。
即猛利修行。
六種羅漢。
前二種俱無加行。
第三護法。
惟有恒時無尊重。
第四住法。
惟尊重無恒時。
第五第六。
皆具二加行也)。
【■補】正理論雲。
初二阙恒時尊重。
然至無學。
思法少勤。
護法。
唯有恒時加行。
安住法。
唯有尊重加行堪達具二。
而是鈍根。
不動具二。
而是利根。
【■記】此約兩種加行。
揀分六種也。
初一句标。
次一句指載。
小注中先列配二種加行。
六種羅漢下。
分四句料簡。
以前二後二。
各為一句。
中間二種。
各為一句也。
【□注】果性退否者。
俱舍頌雲。
阿羅漢有六。
退法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
(信行轉入修道名信解)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
從前見至生(見得亦名見至。
亦是法行轉入之名)。
【■記】論釋雲。
經說有六種羅漢。
一退法。
遇少違緣。
便退所得故。
二思法。
懼退失恒思自害故。
三護法。
於所得善。
自防護故。
四安住法。
無勝退緣。
雖不自護。
亦能不退。
無勝加行。
亦不增故。
五堪達法。
堪能好修練根。
速達不退故。
六不動法。
不為煩惱所退動故。
前五動性。
從於學位信解性生。
總名時解脫。
以要待時。
方得入定。
及心解脫。
其所待時有六。
一衣。
二食。
三卧具。
四處所。
五好說法師。
六好同學也。
後不動性。
名不時解脫者。
謂是利根。
以不待時。
便能入定。
及心解脫。
故從於學位見至生也。
然此從信解見至名者。
論雲。
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
亦由鈍利有别。
論者釋雲。
随三向人而住三果。
利鈍二根。
得名不同。
若鈍根。
名信解。
若利根。
名見至。
前随信行。
今名信解。
謂由信故。
勝解相顯。
前随法行。
今名見至。
謂由向見。
得至果見。
此二聖者。
信慧互增。
故有信解見至名别。
【□注】有是先種性。
有後練根得(六種羅漢。
有先世種性定者。
有後來修練根性轉劣成勝者。
如本是退法。
練成思法。
乃至不動。
或思練成護。
乃至進練成不動。
唯初退法。
是先動性。
無練根者。
又練根通資加修三位。
唯除見道。
以時速。
不能轉根故)。
【■記】此釋先有後得二義。
文中初二句标示先後二種。
如本是下。
釋練根。
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