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念有漏。
共有三念。
以為根本。
第二翻以前三念為加行。
更引起三念。
則有六念。
乃至第五色究竟天。
則有十五心。
由此有漏無漏間雜而修。
名為雜修。
亦名夾熏禅。
不雜修者。
不生五淨居也。
以雜修者。
修此夾熏禅故。
故能生于淨居天中。
不雜修者。
不修此禅。
是故不生。
既無其因。
雲何有果。
非唯全超。
半超者不生。
即遍沒者。
亦不生也。
雖往非想無色。
隻是色般根性者。
輔行雲。
無雜修者。
生無色界。
唯不能生五淨居。
從廣果沒。
生三無色。
複生有頂。
方般涅盤。
此猶屬色般攝也。
【■備】辨訛曰。
雖言遍沒。
不必遍生。
以有可生之道。
令人厭離。
且作是說。
但是具曆四禅。
即可雲遍沒也。
故大經明上流中。
若受二身。
名利根。
受四身。
名鈍根也。
【□注】大論七種名同俱舍。
列次小異。
如下圖示。
俱舍論雲。
行無色者。
差别有四。
謂在欲界。
離色界貪。
從此命終。
生於無色。
此并前五。
成六不還。
複有不行色無色界。
即住於此。
欲界惑盡。
現般涅盤。
并前六為七。
全超者。
謂在欲界於四禅中。
已徧雜修。
即可生於色究竟天。
蓋由遇緣退失。
故生梵衆。
須從梵衆沒已。
然後生于色究竟天。
中間盡越。
故名全超。
【■補】謂此人以初禅愛味為緣。
故命終生梵衆。
又由先世慣習勢力能雜修第四禅。
所以從梵衆沒。
生色究竟。
名全超也。
【■備】集注問答。
問。
退失反得全超何耶。
答。
準俱舍意。
以遇違緣退失。
則生畏懼。
起大加行。
況在欲界先已徧修。
故得全超。
不退者。
不爾。
故但半超。
及徧沒也。
【□注】半超(者。
謂自)梵衆沒已。
中間漸受(梵輔。
小光等不定。
於此)十四天中。
或超一二。
乃至十三。
後乃方生。
色究竟天。
皆名半超。
非全超故。
通受半名。
【■補】色界共十八天。
梵衆。
乃最初沒處。
色究竟。
乃最後生天。
中間大梵。
我慢。
無想。
外道。
此二天。
聖人不生。
故言十四。
於此中若超一天者。
即超梵輔。
超二天者。
即梵輔少光。
乃至十三者。
即超至善見。
若至十四。
即是全超。
故不論也。
可見十四天中。
如有一天不超。
皆名半超也。
【□注】徧沒。
全不能超。
名為徧沒。
色界徧沒。
即十六天。
大梵。
是天主我慢。
無想。
是外道所居。
聖者不生此二天也。
【■備】華嚴大梵天王。
寄配十地。
此言聖者不生。
如何會通。
須知大乘發明示現。
當亦寄生。
小乘實行聲聞。
不生也。
【□注】俱舍複有九種。
即於色般。
合五為三。
有行及無行。
皆生般攝。
即開三為九。
頌雲。
行色界有九。
謂三各分三。
業惑根有殊。
緻成三九别。
【■記】此示俱舍九種。
以有行無行為生般一種。
并前中般。
及後上流。
是為合五為三也。
論雲。
即行色界五種不還。
總立為三。
各分三種。
故成九種。
何等為三。
謂中。
生。
上流。
有差别故。
雲何三種。
各分為三。
且中般涅盤。
分為三種。
速。
非速。
經久。
得般涅盤。
由三火星喻所顯故。
生般涅盤。
亦分三種。
生有行等。
般涅盤故。
此皆生已。
得般涅盤。
是故并應。
名為生般於上流中。
亦分三種。
超半超等。
有差别故。
然諸三種。
一切皆由速。
非速。
經久。
得般涅盤。
故更互相望。
無雜亂故。
如是三種九種不還。
由業惑根。
有差别故。
有速。
非速。
經久。
不同。
且總成三。
由造增長。
順起後生後業差别故。
如其次第下中上煩惱現行有差别故。
及上中下根差别故。
此三一一如其所應。
亦業根有差别故。
因各有三。
故成九種。
謂初二三。
由惑根别。
各成三種。
非由業異後三。
亦由順後受業有差别故。
分成三種。
故說如是行色不還。
業惑根殊。
成三九别。
【■記】此圖示大論七種。
名同俱舍。
列次小異。
【■補】言六種那含位在其中者。
意謂止觀六種那含。
即同二論之七種。
何者。
以依大論明六種。
即是一中二生。
乃至第六現般。
七種中。
缺無色般也。
若依俱舍明六種。
即是一中二生。
乃至第六無色般。
乃七種具矣。
故荊溪一立一不立。
特指第六。
以對止觀。
則顯止觀雖曰六種。
即是七種。
【■記】此圖示俱舍九種般也。
釋簽引論言。
中般為三者。
謂速。
非速。
久住。
準俱舍論。
總為九種。
謂三各分三。
即中生上流也。
有行無行。
生色界已。
方般涅盤。
并生般攝。
言中三者。
謂速。
非速。
經久。
如迸火星。
以喻三義。
思之可知。
并於中陰論速非速等。
生有三者。
一生。
約速立。
二有行。
約非速立。
三無行。
約經久立。
并生色界已。
論速等也。
上流三者。
一全超。
約速立。
二半超。
約非速立。
三徧沒。
約經久立。
從初色至色末。
始終有此三人不同。
如是三九。
由業惑根異。
言業異者。
造順現業。
成中般。
造順生業。
成生般。
造順後業。
成上流般。
言惑三者。
下品惑。
成中般。
中品惑。
成生般。
上品惑。
成上流般。
言根别者。
上根。
中般。
中根。
生般。
下根。
上流般也。
【■補】中般速者。
舍身未離欲界。
非速者。
離欲界已。
經久者。
至色界邊。
生般速者。
生色界即般涅盤。
非速者。
生四五天不等。
經久者。
至色究竟。
上流速者。
全超。
非速者。
半超。
經久者。
遍沒。
順現者。
此人厭苦心切。
三界如牢獄。
在欲即涅盤。
順生者。
其心疎。
至色界。
順於後者又疎。
至色究竟天。
下品惑輕。
至色界。
中品重。
至三四天。
上品又重。
至色究竟天。
上。
謂中有。
中。
謂色界。
下。
至色究竟。
此依大經釋。
【■備】辨訛曰。
中般下順現。
論是順起。
所謂食香中有起。
中有以香為食。
故曰食香起。
亦是中有。
故言順起。
荊溪恐人未曉。
改現字耳。
【□注】諸文或雲五種。
獨指色般。
或雲八種。
三界七中。
加不定般(補注十四初引婆沙三界般中。
遍有不定。
進老。
示不定相。
乃約期心欲界。
便般涅盤。
或未能克。
卻生上界。
而取證也。
或期生上界。
忽發宿習。
欲界即證。
色無色準說可知)。
【■記】此釋不定般也。
色無色準說者。
謂期心色界。
便般涅盤。
或未能克。
卻生無色取證。
或期生無色。
色界即證也。
又期心無色。
空處便般涅盤。
或未能克。
卻生識處。
已上諸天取證。
或期生非非想天。
乃空處即證也。
【■補】進老。
人名也。
宋。
崇進法師。
有精英集行世。
以年道相若。
故稱進老。
舜江紀要中。
頻有進老之稱。
【□注】雜心論七種。
妙玄所用。
於色界五。
初開中為三。
(速非速經久)并後四成七。
【■記】雜心七般。
謂速般。
非速般。
經久般。
生般。
有行般。
無行般。
上流般也。
【□注】毗昙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般。
如釋簽第五具示。
【■記】釋簽引雜阿毗昙雲。
阿那含者。
或五。
或七。
或八。
五。
謂中。
生。
有行。
無行。
上流。
七。
謂中般分三。
如迸火星喻。
八。
謂五如上。
加現。
無色。
及不定。
且從五種說。
謂色五種。
從根分十五。
謂上中下。
各五故。
約地成二十。
四禅各五故。
約性有三十。
謂退。
思。
護。
住。
進。
不動。
謂種性各五故。
處有八十。
梵衆至尼咤。
十六處。
各五故。
每一種那含。
有二千五百九十二。
何者。
約六處。
成十六人。
約種性六。
成六倍增之。
合九十六。
約根有三。
三倍增之。
成二百八十八。
更以九離欲人。
九倍問之。
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人。
一人既爾。
五種那含。
又倍增之。
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也。
九離欲人者。
謂離欲界九品惑。
以為九人也。
【□注】色界中般者。
初離欲界。
生色界時。
厭苦心切。
即在中有。
而般涅盤。
故屬色攝。
【■補】此簡明色界中有。
論般涅盤也。
如大經迦葉問。
何故欲界有中般涅盤。
佛言。
善男子。
是人觀欲界煩惱因緣有二。
一内。
二外。
色界無内外因緣。
欲界複有二種愛心。
一欲。
二食。
觀是二愛。
至心呵責。
既呵責已。
得入涅盤。
是欲界中。
能得呵責。
諸粗煩惱。
謂悭貪嫉妬。
無慚無愧。
以是因緣。
能般涅盤。
又欲界道。
其性勇健。
得向果故。
故欲界有中涅盤。
色界中無。
善男子。
涅盤有三種。
上者舍身。
未離欲界。
便般涅盤。
中者始離欲界。
未至色界。
便得涅盤。
下者離欲界已。
至色界邊。
乃得涅盤。
又婆沙問。
如色界有中般涅盤。
欲界亦有耶。
答。
無。
欲界是不定界。
多諸過失留難。
住本有時。
尚難得果。
況住中有微劣身耶。
然大經言欲界有中般。
婆沙雲。
欲界無中般者不同。
何也。
蓋經據欲界命終。
即受中陰。
故雲欲界有。
論據欲染。
必進趣色界。
方般涅盤。
故雲色界有。
言雖有别。
其義一也。
故此中言中有。
屬色攝也。
【□注】若至色界。
上生餘天。
雖有中有。
不得論般。
為無宿習厭苦力故。
如析玄下。
【■記】析玄未詳。
【□注】無色不立中般者。
指歸鈔十八雲。
經雲。
無色衆生。
無有中陰者。
毗昙法中說。
除四空。
餘一切處。
定有中陰。
以無色界。
無處所故(文)。
【■記】此簡明無色。
不立中般。
然鈔中指論釋經。
無色無中陰者。
如雜阿毗昙心論言。
中陰五者。
中陰五陰性有去來。
故非雜色。
有去來故。
欲色界有中陰。
非無色界。
色非分故。
故知無色無中陰。
不立中般也。
【■補】淨覺師作彌陀疏。
名指歸鈔。
無色界無處所者。
顯揚論言。
欲界居下方。
色界居上方。
無色界無方處。
俱舍明無色界無方處。
謂於是處得彼定者。
命終即於是處生故。
複從彼沒生欲色時。
即於是處。
中有起故。
無色既無方處。
命終生彼。
當處即是。
故無中陰。
後來退堕。
欲色界時。
方有中陰現起。
又雲此釋四空天無中陰之故。
蓋中陰屬色。
托胎必假處所。
四空天無有色陰。
但依空等為處。
依報之色。
既無。
正報之質安有。
是故無色界。
無中陰也。
【□注】俱舍明随於何處。
得無色定。
於命終時。
即生無色。
【■記】此指論明以釋妨難。
恐有難言。
若無色界無中陰者。
當雲何知得生無色。
故此釋之。
以明随處得定為因。
命終即生無色為果。
【□注】圖中引五差者。
(指五不還天。
因中。
有五種差别)謂下。
中。
上。
上勝。
上極。
輔行六(上三)析玄下(十三)委釋行相。
由此五禅。
生五淨居。
【■記】此簡明圖引五差。
初句标示。
次指釋行相。
輔行雲生五含者。
然由修熏禅。
有五階差。
大品九定。
通熏九地。
此中唯熏第四禅地。
先修得已。
更以多念無漏相續現起。
從此引生多念有漏。
從此複生多念無漏。
如是後後漸漸減少。
乃至最後二念無漏。
次複引生二念有漏。
無間複生二念無漏。
名熏加行成相。
次唯一念無漏。
次複唯有一念有漏。
無間複生。
一念無漏。
名根本成。
故俱舍雲。
成由一念雜。
言五差者。
謂下。
中。
上。
上勝。
上極。
一品有三。
後品兼前。
故第五品。
合成十五。
如是五品。
如其次第。
三六九等。
生五淨居。
由此下。
結釋引意。
【■補】圖中引五差者。
指前俱舍三界。
七種那含圖也。
差。
階級也。
乃指圖中。
所引雜修樂慧者。
生五淨居天也。
以未明雜修五差之相。
故此釋之。
謂雜修下品。
生無煩。
乃至雜修上極品。
生色究竟。
楞嚴文句雲。
初無煩天。
即雜修下品。
謂行人先練人四禅定已。
於此定中。
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
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
又起多念無漏心。
相續現前。
如是漸漸。
減至二念無漏。
二念有漏。
複二念無漏時。
名雜修加行成滿。
次起一念無漏。
一念有漏。
一念無漏。
至此名為根本成滿。
由此有漏無漏間雜。
故名雜修。
亦名夾熏禅。
以用無漏。
夾熏有漏。
色定轉明。
果報轉勝。
由此資其故業。
故從廣果沒。
生無煩也。
次無熱天。
即雜修中品。
有六心。
用前下三品心。
為加行。
更引三心。
一念無漏。
有漏。
無漏。
為根本。
資其故業。
從廣果沒。
能起無煩。
生無熱也。
三善見天。
即雜修上品。
有九心。
用前六心為加行。
更起三心為根本。
資其故業。
從廣果沒。
生善見也。
四善現天。
即雜修上勝品。
有十二心。
用前九心為加行。
更引三心為根本。
資其故業。
能超三天。
生善現也。
五色究竟天。
即雜修上極品。
有十五心。
用前十二心為加行。
更引三心為根本。
資乎故業。
能超四天。
生色究竟也。
無漏有漏者。
如觀一切法。
無實我無實法。
直稱理而觀。
即此可以資熏本有無漏種子發起。
謂之無漏。
若是不觀于理起。
有執雜心。
謂之有漏。
蓋雜修亦爾。
先起多念無漏。
次起多念有漏。
後又起多念無漏。
如是乃至一念亦然。
此但約定中而論。
有漏無漏。
有雲在定是無漏。
出定是有漏者。
非也。
所謂定中起有漏念者。
即於定中貪着此為妙。
是也。
【□注】又樂論議者。
恐就下界修觀時說。
非生淨居有論議也。
以二禅上。
無語言故(文)。
【■記】此簡明淨居決無論議也。
如相宗雲。
眼耳身三二地居。
則初禅尚不起舌識。
何況二禅。
二禅尚不假語言。
況五淨居。
故知淨居必無議論。
有謂那含樂議論者。
乃就下地修觀時說耳。
【■補】大經雲。
上流般者。
複有二種。
一樂慧。
二樂定。
樂慧者。
入五淨居。
樂定者。
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樂論議。
二樂寂靜。
樂寂靜者。
入無色。
樂論議者。
生淨居。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六之上
共有三念。
以為根本。
第二翻以前三念為加行。
更引起三念。
則有六念。
乃至第五色究竟天。
則有十五心。
由此有漏無漏間雜而修。
名為雜修。
亦名夾熏禅。
不雜修者。
不生五淨居也。
以雜修者。
修此夾熏禅故。
故能生于淨居天中。
不雜修者。
不修此禅。
是故不生。
既無其因。
雲何有果。
非唯全超。
半超者不生。
即遍沒者。
亦不生也。
雖往非想無色。
隻是色般根性者。
輔行雲。
無雜修者。
生無色界。
唯不能生五淨居。
從廣果沒。
生三無色。
複生有頂。
方般涅盤。
此猶屬色般攝也。
【■備】辨訛曰。
雖言遍沒。
不必遍生。
以有可生之道。
令人厭離。
且作是說。
但是具曆四禅。
即可雲遍沒也。
故大經明上流中。
若受二身。
名利根。
受四身。
名鈍根也。
【□注】大論七種名同俱舍。
列次小異。
如下圖示。
俱舍論雲。
行無色者。
差别有四。
謂在欲界。
離色界貪。
從此命終。
生於無色。
此并前五。
成六不還。
複有不行色無色界。
即住於此。
欲界惑盡。
現般涅盤。
并前六為七。
全超者。
謂在欲界於四禅中。
已徧雜修。
即可生於色究竟天。
蓋由遇緣退失。
故生梵衆。
須從梵衆沒已。
然後生于色究竟天。
中間盡越。
故名全超。
【■補】謂此人以初禅愛味為緣。
故命終生梵衆。
又由先世慣習勢力能雜修第四禅。
所以從梵衆沒。
生色究竟。
名全超也。
【■備】集注問答。
問。
退失反得全超何耶。
答。
準俱舍意。
以遇違緣退失。
則生畏懼。
起大加行。
況在欲界先已徧修。
故得全超。
不退者。
不爾。
故但半超。
及徧沒也。
【□注】半超(者。
謂自)梵衆沒已。
中間漸受(梵輔。
小光等不定。
於此)十四天中。
或超一二。
乃至十三。
後乃方生。
色究竟天。
皆名半超。
非全超故。
通受半名。
【■補】色界共十八天。
梵衆。
乃最初沒處。
色究竟。
乃最後生天。
中間大梵。
我慢。
無想。
外道。
此二天。
聖人不生。
故言十四。
於此中若超一天者。
即超梵輔。
超二天者。
即梵輔少光。
乃至十三者。
即超至善見。
若至十四。
即是全超。
故不論也。
可見十四天中。
如有一天不超。
皆名半超也。
【□注】徧沒。
全不能超。
名為徧沒。
色界徧沒。
即十六天。
大梵。
是天主我慢。
無想。
是外道所居。
聖者不生此二天也。
【■備】華嚴大梵天王。
寄配十地。
此言聖者不生。
如何會通。
須知大乘發明示現。
當亦寄生。
小乘實行聲聞。
不生也。
【□注】俱舍複有九種。
即於色般。
合五為三。
有行及無行。
皆生般攝。
即開三為九。
頌雲。
行色界有九。
謂三各分三。
業惑根有殊。
緻成三九别。
【■記】此示俱舍九種。
以有行無行為生般一種。
并前中般。
及後上流。
是為合五為三也。
論雲。
即行色界五種不還。
總立為三。
各分三種。
故成九種。
何等為三。
謂中。
生。
上流。
有差别故。
雲何三種。
各分為三。
且中般涅盤。
分為三種。
速。
非速。
經久。
得般涅盤。
由三火星喻所顯故。
生般涅盤。
亦分三種。
生有行等。
般涅盤故。
此皆生已。
得般涅盤。
是故并應。
名為生般於上流中。
亦分三種。
超半超等。
有差别故。
然諸三種。
一切皆由速。
非速。
經久。
得般涅盤。
故更互相望。
無雜亂故。
如是三種九種不還。
由業惑根。
有差别故。
有速。
非速。
經久。
不同。
且總成三。
由造增長。
順起後生後業差别故。
如其次第下中上煩惱現行有差别故。
及上中下根差别故。
此三一一如其所應。
亦業根有差别故。
因各有三。
故成九種。
謂初二三。
由惑根别。
各成三種。
非由業異後三。
亦由順後受業有差别故。
分成三種。
故說如是行色不還。
業惑根殊。
成三九别。
【■記】此圖示大論七種。
名同俱舍。
列次小異。
【■補】言六種那含位在其中者。
意謂止觀六種那含。
即同二論之七種。
何者。
以依大論明六種。
即是一中二生。
乃至第六現般。
七種中。
缺無色般也。
若依俱舍明六種。
即是一中二生。
乃至第六無色般。
乃七種具矣。
故荊溪一立一不立。
特指第六。
以對止觀。
則顯止觀雖曰六種。
即是七種。
【■記】此圖示俱舍九種般也。
釋簽引論言。
中般為三者。
謂速。
非速。
久住。
準俱舍論。
總為九種。
謂三各分三。
即中生上流也。
有行無行。
生色界已。
方般涅盤。
并生般攝。
言中三者。
謂速。
非速。
經久。
如迸火星。
以喻三義。
思之可知。
并於中陰論速非速等。
生有三者。
一生。
約速立。
二有行。
約非速立。
三無行。
約經久立。
并生色界已。
論速等也。
上流三者。
一全超。
約速立。
二半超。
約非速立。
三徧沒。
約經久立。
從初色至色末。
始終有此三人不同。
如是三九。
由業惑根異。
言業異者。
造順現業。
成中般。
造順生業。
成生般。
造順後業。
成上流般。
言惑三者。
下品惑。
成中般。
中品惑。
成生般。
上品惑。
成上流般。
言根别者。
上根。
中般。
中根。
生般。
下根。
上流般也。
【■補】中般速者。
舍身未離欲界。
非速者。
離欲界已。
經久者。
至色界邊。
生般速者。
生色界即般涅盤。
非速者。
生四五天不等。
經久者。
至色究竟。
上流速者。
全超。
非速者。
半超。
經久者。
遍沒。
順現者。
此人厭苦心切。
三界如牢獄。
在欲即涅盤。
順生者。
其心疎。
至色界。
順於後者又疎。
至色究竟天。
下品惑輕。
至色界。
中品重。
至三四天。
上品又重。
至色究竟天。
上。
謂中有。
中。
謂色界。
下。
至色究竟。
此依大經釋。
【■備】辨訛曰。
中般下順現。
論是順起。
所謂食香中有起。
中有以香為食。
故曰食香起。
亦是中有。
故言順起。
荊溪恐人未曉。
改現字耳。
【□注】諸文或雲五種。
獨指色般。
或雲八種。
三界七中。
加不定般(補注十四初引婆沙三界般中。
遍有不定。
進老。
示不定相。
乃約期心欲界。
便般涅盤。
或未能克。
卻生上界。
而取證也。
或期生上界。
忽發宿習。
欲界即證。
色無色準說可知)。
【■記】此釋不定般也。
色無色準說者。
謂期心色界。
便般涅盤。
或未能克。
卻生無色取證。
或期生無色。
色界即證也。
又期心無色。
空處便般涅盤。
或未能克。
卻生識處。
已上諸天取證。
或期生非非想天。
乃空處即證也。
【■補】進老。
人名也。
宋。
崇進法師。
有精英集行世。
以年道相若。
故稱進老。
舜江紀要中。
頻有進老之稱。
【□注】雜心論七種。
妙玄所用。
於色界五。
初開中為三。
(速非速經久)并後四成七。
【■記】雜心七般。
謂速般。
非速般。
經久般。
生般。
有行般。
無行般。
上流般也。
【□注】毗昙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般。
如釋簽第五具示。
【■記】釋簽引雜阿毗昙雲。
阿那含者。
或五。
或七。
或八。
五。
謂中。
生。
有行。
無行。
上流。
七。
謂中般分三。
如迸火星喻。
八。
謂五如上。
加現。
無色。
及不定。
且從五種說。
謂色五種。
從根分十五。
謂上中下。
各五故。
約地成二十。
四禅各五故。
約性有三十。
謂退。
思。
護。
住。
進。
不動。
謂種性各五故。
處有八十。
梵衆至尼咤。
十六處。
各五故。
每一種那含。
有二千五百九十二。
何者。
約六處。
成十六人。
約種性六。
成六倍增之。
合九十六。
約根有三。
三倍增之。
成二百八十八。
更以九離欲人。
九倍問之。
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人。
一人既爾。
五種那含。
又倍增之。
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也。
九離欲人者。
謂離欲界九品惑。
以為九人也。
【□注】色界中般者。
初離欲界。
生色界時。
厭苦心切。
即在中有。
而般涅盤。
故屬色攝。
【■補】此簡明色界中有。
論般涅盤也。
如大經迦葉問。
何故欲界有中般涅盤。
佛言。
善男子。
是人觀欲界煩惱因緣有二。
一内。
二外。
色界無内外因緣。
欲界複有二種愛心。
一欲。
二食。
觀是二愛。
至心呵責。
既呵責已。
得入涅盤。
是欲界中。
能得呵責。
諸粗煩惱。
謂悭貪嫉妬。
無慚無愧。
以是因緣。
能般涅盤。
又欲界道。
其性勇健。
得向果故。
故欲界有中涅盤。
色界中無。
善男子。
涅盤有三種。
上者舍身。
未離欲界。
便般涅盤。
中者始離欲界。
未至色界。
便得涅盤。
下者離欲界已。
至色界邊。
乃得涅盤。
又婆沙問。
如色界有中般涅盤。
欲界亦有耶。
答。
無。
欲界是不定界。
多諸過失留難。
住本有時。
尚難得果。
況住中有微劣身耶。
然大經言欲界有中般。
婆沙雲。
欲界無中般者不同。
何也。
蓋經據欲界命終。
即受中陰。
故雲欲界有。
論據欲染。
必進趣色界。
方般涅盤。
故雲色界有。
言雖有别。
其義一也。
故此中言中有。
屬色攝也。
【□注】若至色界。
上生餘天。
雖有中有。
不得論般。
為無宿習厭苦力故。
如析玄下。
【■記】析玄未詳。
【□注】無色不立中般者。
指歸鈔十八雲。
經雲。
無色衆生。
無有中陰者。
毗昙法中說。
除四空。
餘一切處。
定有中陰。
以無色界。
無處所故(文)。
【■記】此簡明無色。
不立中般。
然鈔中指論釋經。
無色無中陰者。
如雜阿毗昙心論言。
中陰五者。
中陰五陰性有去來。
故非雜色。
有去來故。
欲色界有中陰。
非無色界。
色非分故。
故知無色無中陰。
不立中般也。
【■補】淨覺師作彌陀疏。
名指歸鈔。
無色界無處所者。
顯揚論言。
欲界居下方。
色界居上方。
無色界無方處。
俱舍明無色界無方處。
謂於是處得彼定者。
命終即於是處生故。
複從彼沒生欲色時。
即於是處。
中有起故。
無色既無方處。
命終生彼。
當處即是。
故無中陰。
後來退堕。
欲色界時。
方有中陰現起。
又雲此釋四空天無中陰之故。
蓋中陰屬色。
托胎必假處所。
四空天無有色陰。
但依空等為處。
依報之色。
既無。
正報之質安有。
是故無色界。
無中陰也。
【□注】俱舍明随於何處。
得無色定。
於命終時。
即生無色。
【■記】此指論明以釋妨難。
恐有難言。
若無色界無中陰者。
當雲何知得生無色。
故此釋之。
以明随處得定為因。
命終即生無色為果。
【□注】圖中引五差者。
(指五不還天。
因中。
有五種差别)謂下。
中。
上。
上勝。
上極。
輔行六(上三)析玄下(十三)委釋行相。
由此五禅。
生五淨居。
【■記】此簡明圖引五差。
初句标示。
次指釋行相。
輔行雲生五含者。
然由修熏禅。
有五階差。
大品九定。
通熏九地。
此中唯熏第四禅地。
先修得已。
更以多念無漏相續現起。
從此引生多念有漏。
從此複生多念無漏。
如是後後漸漸減少。
乃至最後二念無漏。
次複引生二念有漏。
無間複生二念無漏。
名熏加行成相。
次唯一念無漏。
次複唯有一念有漏。
無間複生。
一念無漏。
名根本成。
故俱舍雲。
成由一念雜。
言五差者。
謂下。
中。
上。
上勝。
上極。
一品有三。
後品兼前。
故第五品。
合成十五。
如是五品。
如其次第。
三六九等。
生五淨居。
由此下。
結釋引意。
【■補】圖中引五差者。
指前俱舍三界。
七種那含圖也。
差。
階級也。
乃指圖中。
所引雜修樂慧者。
生五淨居天也。
以未明雜修五差之相。
故此釋之。
謂雜修下品。
生無煩。
乃至雜修上極品。
生色究竟。
楞嚴文句雲。
初無煩天。
即雜修下品。
謂行人先練人四禅定已。
於此定中。
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
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
又起多念無漏心。
相續現前。
如是漸漸。
減至二念無漏。
二念有漏。
複二念無漏時。
名雜修加行成滿。
次起一念無漏。
一念有漏。
一念無漏。
至此名為根本成滿。
由此有漏無漏間雜。
故名雜修。
亦名夾熏禅。
以用無漏。
夾熏有漏。
色定轉明。
果報轉勝。
由此資其故業。
故從廣果沒。
生無煩也。
次無熱天。
即雜修中品。
有六心。
用前下三品心。
為加行。
更引三心。
一念無漏。
有漏。
無漏。
為根本。
資其故業。
從廣果沒。
能起無煩。
生無熱也。
三善見天。
即雜修上品。
有九心。
用前六心為加行。
更起三心為根本。
資其故業。
從廣果沒。
生善見也。
四善現天。
即雜修上勝品。
有十二心。
用前九心為加行。
更引三心為根本。
資其故業。
能超三天。
生善現也。
五色究竟天。
即雜修上極品。
有十五心。
用前十二心為加行。
更引三心為根本。
資乎故業。
能超四天。
生色究竟也。
無漏有漏者。
如觀一切法。
無實我無實法。
直稱理而觀。
即此可以資熏本有無漏種子發起。
謂之無漏。
若是不觀于理起。
有執雜心。
謂之有漏。
蓋雜修亦爾。
先起多念無漏。
次起多念有漏。
後又起多念無漏。
如是乃至一念亦然。
此但約定中而論。
有漏無漏。
有雲在定是無漏。
出定是有漏者。
非也。
所謂定中起有漏念者。
即於定中貪着此為妙。
是也。
【□注】又樂論議者。
恐就下界修觀時說。
非生淨居有論議也。
以二禅上。
無語言故(文)。
【■記】此簡明淨居決無論議也。
如相宗雲。
眼耳身三二地居。
則初禅尚不起舌識。
何況二禅。
二禅尚不假語言。
況五淨居。
故知淨居必無議論。
有謂那含樂議論者。
乃就下地修觀時說耳。
【■補】大經雲。
上流般者。
複有二種。
一樂慧。
二樂定。
樂慧者。
入五淨居。
樂定者。
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樂論議。
二樂寂靜。
樂寂靜者。
入無色。
樂論議者。
生淨居。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