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之上

關燈
欲論家家。

    故小超但至五品也。

     【□注】止觀六引婆沙雲。

    次斷五品。

    名斯陀含向。

    超斷五品。

    名家家。

    次斷六品。

    名斯陀含果。

    超斷六品。

    名一往來。

    次斷七品八品。

    名阿那含向。

    超斷八品。

    名一種子。

    (文)。

     【■記】此舉止觀所引。

    意取超斷五品名家家一句。

    證成上義。

    由上超次對明。

    謂超次之人。

    斷五必六。

    小超之人。

    斷五不六。

    故引而證之。

    然雖全舉所引。

    意取超斷五品名家家一句。

    證成上義。

    亦是起下文料簡也。

     【■補】此中次斷一品。

    乃至五品。

    皆名斯陀含向者。

    以此是經生損惑。

    無斷惑緣。

    故斷三四品。

    不得論家家。

    斷七八品。

    不得論一間也。

    是知此次。

    即任斷之根性也。

    又雲。

    此即止觀六上。

    超次對辨之文。

    由次斷中。

    不論家家一種子。

    故玉崗師意。

    以此中次斷為任斷也。

    俱舍論。

    以未起勝進道。

    名住果非向。

    不論超證。

    次證。

    悉皆十五心中名向。

    第十六心名果。

    縱斷上地七十一品。

    十六心時。

    皆但名阿那含果。

    未起勝進道。

    故。

    故止觀超次對辨。

    以次斷名向。

    超斷不名為向。

    又。

    所雲次斷。

    自屬加行次斷。

    玉崗師似作任斷釋之。

    若任斷者。

    何必更論。

    且任斷之人。

    至第七生中。

    得盡苦際。

    不往上二界受生。

    諸經論中。

    具有明文。

    何得雲六種那含。

    位在其中。

    故知但約加行次斷說也。

    問。

    若雲住果。

    不得名向。

    則輔行明本斷超中。

    若本斷九品。

    今名三向。

    斷六品等。

    名二果向。

    複雲何通。

    答。

    此是荊溪大師。

    據抑退之意。

    約意立名也。

    俱舍婆沙。

    無此名目。

    讀者幸勿以辭害意也。

     【■備】加行次斷。

    斷惑損生。

    勝於任斷。

    似不應反生上界。

    受長時苦。

    當以根性不同。

    有現般上流之異。

    仰信而已。

    至止觀引婆沙判超次文。

    輔行釋中有天家家。

    先於人中得見道已。

    若超若次。

    進斷三四等。

    此似指論家家之次斷。

    非任斷比。

    辨訛亦曰。

    注師以此中次斷為任斷。

    然此中次斷。

    玉崗師亦作加行次斷釋。

    唯前任斷圖中。

    所引對超論次句。

    作任斷釋讀下。

    若任斷人結句。

    玉師業經料簡。

     【□注】問。

    次斷五品名二向。

    超斷五品名家家。

    又斯陀含與一往來。

    阿那含向與一種子。

    其義無别。

    何分超次。

    答。

    由命終不命終。

    經生不經生。

    異也。

    蓋次斷五品。

    名二四者。

    此人既不命終。

    向二果也。

    超斷五品名家家者。

    此既命終。

    雖斷五品。

    功齊四品以論家家。

    下二例說。

    故三緣具足。

    得受一間。

    正取命終一生間隔。

    三緣不具。

    不受一間之名。

    但名阿那含向。

    正取不經生者。

    向三果也。

     【■記】此料揀超斷次斷兩名有異。

    蓋下。

    别釋超次五品異之所以。

    下二例說者。

    謂次斷六品名斯陀含果者。

    此人斷五必六。

    大品惑盡力亦盡。

    住二果也。

    超斷六品一往來者。

    此人雖超六品命終。

    猶須一番往來。

    據此立名也。

    又次斷七八品名阿那含向者。

    此人既不命終向三果也。

    超斷八品名一種子者。

    此既命終。

    雖斷八品。

    猶有一生間隔。

    名一種子也。

    上文引俱舍頌曰。

    斷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間。

    此則第三向。

    而原注中既以命終不命終分釋。

    故此結示之也。

     【■補】此中次斷。

    皆約功立号。

    超斷。

    似約過立名。

    但在功過邊着眼。

    其義自分。

    問。

    且如斯陀含。

    與一往來。

    但唐梵不同。

    何分功過。

    答。

    名果名向。

    悉是從功立号。

    但言一往來。

    即約生死過邊立名。

    餘亦例爾。

     【□注】然教門方便。

    論家家者。

    為令聖者。

    畏經生故。

    速得證果。

    若任斷人。

    既經生損惑。

    故不說也。

     【■記】此釋論家家之所以。

    或謂。

    佛祖教門。

    施設種種方便論家家義。

    所以者何。

    故此釋雲。

    為令超次聖人。

    怖畏生死。

    速取寂滅道果故也。

    任斷既不起加行。

    任運經于七生。

    故不論家家也。

     △三不還果。

     三阿那含。

    此雲不來。

    此位斷欲殘思盡。

    進斷上八地思。

     【□注】此果斷欲界下三品思盡。

    進斷上八地思。

    取證四果。

    而般涅盤(此雲滅度)。

     【■記】此明儀文不來之義。

    如金剛疏雲。

    是人欲界中死。

    生色無色界。

    於彼漏盡。

    不複來生。

    大論名阿那伽彌。

    阿那。

    名不。

    伽彌。

    名來。

    四教義翻為不還。

    又經言。

    阿那含者。

    非數數來。

    又不還來二十五有。

    名阿那含也。

    若更受身。

    名那含。

    不受身者。

    名阿那含。

    有去來者。

    名曰那含。

    無去來者。

    名阿那含。

    今以斷惑釋立名者。

    蓋欲惑乃潤生之因。

    既無其因。

    亦無其果。

    故不還來欲界受生。

    名不來也。

    此三果人。

    已斷盡欲惑。

    更斷上二界惑。

    意在現生取證四果而般涅盤。

    何期不遂本意。

    即於勝進時命終。

    則論般那含也。

     【□注】就此釋般那含。

    此名從略。

    乃是般涅盤之阿那含也。

    舊對家家。

    稱為般般。

    義無所準。

     【■補】般者。

    取也。

    以進斷上惑。

    般取涅盤。

    故言般涅盤。

    但思惑未盡。

    仍屬勝進。

    故名阿那含。

    是知此般涅盤之阿那含。

    乃約功能立名也。

    若約行名勝進阿那含。

    約位。

    名阿羅漢向。

    雖有如此不同。

    隻是那含斷惑之位也。

    舊對下。

    斥舊。

    蓋舊師謂二果向。

    既斷三四品。

    仍有三二處受生。

    可稱家家。

    今那含斷上界惑。

    既有六種九種。

    亦可對家家稱般般。

    然家家義。

    乃憑經論。

    今般般義。

    經論無憑。

    故言義無所準。

     【□注】又此且論有餘涅盤。

    俱舍論雲。

    般涅盤者。

    謂有餘依。

    有餘師說。

    亦無餘依。

    此不應理。

    彼應舍壽。

    無自在故。

     【■補】若是無餘依者。

    即應自在舍壽入滅。

    今既果縛猶存。

    須待報盡。

    方入涅盤。

    故無自在。

    顯宗論雲。

    彼舍壽中。

    無自在故。

    羅漢見思子縛已斷。

    報身猶存。

    為有餘。

    灰身滅智。

    為無餘。

    今仍有非想最後一品。

    故且一往論有餘。

    若再往。

    即有餘亦不許也。

    彼應舍壽。

    俱舍作彼於有餘依。

    即是有漏所依。

    八種依中名最後邊依。

    謂其最後身依有餘涅盤而住也。

    八種依。

    見法數。

     【■備】辨訛曰。

    有餘涅盤的指無學。

    妙句解便有涅盤音。

    謂陳如初得見谛。

    即斷見惑。

    分證滅谛。

    亦是分得有餘涅盤等。

    此是今家順經意。

    非論意。

     【□注】止觀六(五)雲。

    次斷初禅初品。

    至非想第八。

    品凡七十一品。

    悉名阿羅漢向。

    六種那含。

    位在其中。

     【■記】此引止觀明六種那含。

    在四向攝也。

    如釋論雲。

    那含有十一種。

    五種正是阿那含。

    六種阿羅漢向攝。

    即今六種也。

     【■補】任斷根性。

    而止觀名次斷者。

    如俱舍雲。

    若在聖位。

    經欲界生。

    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由彼證得不還果已。

    定於現身般涅盤故。

    可見須陀洹人。

    至第七生。

    仍須先證三果。

    方證四果。

    故亦得論次斷也。

    又三果前。

    超次對辨。

    三果後一切合論。

    故得論六種那含。

    若任斷人。

    既是現般。

    不得複論六種。

     (此是任斷根性)。

     【■補】此中次斷。

    與前所引次斷五品。

    名斯陀含向等。

    是止觀一連之文。

    故知是任斷根性。

    此玉師之意也。

     【□注】輔行六上(六)引大論七種。

    一中般。

    二生般。

    三有行般。

    四無行般。

    五上流般。

    (色界)六現般。

    (欲界)七無色般。

    俱舍七種。

    前五如大論。

    第六卻取無色般。

    (輔行脫一無字。

    乃雲但取色般。

    并五為六)第七方立現般。

     【■記】然二論七般名同。

    但六七二般。

    列次先後互異也。

     【■補】輔行脫一無字。

    今考輔行會。

    本六上二十二有無字。

    輔行雲。

    無色般那含。

    於彼無色得有餘。

    名為羅漢。

    唯有心智。

    而無色身。

    據此得有餘涅盤者。

    名為羅漢。

    今言般那含者。

    仍舊名耳。

     【□注】荊溪謂俱舍不立現般。

    指七種中。

    第六不立耳。

    非謂論文不明現般。

    據二論六種。

    一立一不立。

    對釋止觀六種那含。

    故有此言。

     【■記】此明輔行荊溪所言不立現般之意。

    即輔行釋止觀文言。

    六種那含。

    位在其中者。

    大論明五那含。

    謂中。

    生。

    行。

    不行。

    上流。

    複有六種。

    五如上。

    加現般。

    複有七種。

    六如上。

    加無色般。

    俱舍不立現般。

    但取無色般并五為六。

    因有俱舍不立現般之言。

    今釋俱舍不立現般之言。

    而引二意釋之。

    一者。

    荊溪尊者乃指七種中。

    第六不立現般。

    故言俱舍不立。

    非謂俱舍不明現般也。

    二者。

    乃據二論六種。

    一大論立。

    一俱舍不立。

    對釋止觀六種那含。

    故有此俱舍不立現般言也。

     【■補】止觀六種。

    蓋準俱舍不立現般。

    而取無色般。

    彼下文雲。

    斷非想第九惑業盡。

    名阿羅漢。

    現般。

    即屬四果中收。

    故不另立。

     【□注】但諸文種數多少。

    今準俱舍三界七種圖示。

    然後對揀。

     【■記】此标揀取。

    以定今文也。

    揀者。

    諸文五七八九至萬二千九百六十種。

    既多少不可定準。

    故當揀之。

    取者。

    俱舍三界七種。

    名義周足準定。

    故當取之。

     【□注】頌雲此中生有行。

    無行般涅盤。

    上流若雜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徧沒。

    餘能往有頂。

    (餘字。

    指不雜修。

    有頂。

    非非想處)行無色有四。

    住此般涅盤。

     【■記】言住此者。

    即指欲界也。

    俱舍雲。

    此不還者。

    總說有七。

    且行色界。

    差别有五。

    一中般。

    二生般。

    三有行。

    四無行。

    五上流。

    中般者。

    謂往色界。

    住中有位。

    便般涅盤。

    生般者。

    謂生色界已。

    不久便般涅盤。

    以具勤修速進道故。

    此中所說般涅盤者。

    謂有餘依。

    有餘師說。

    亦無餘依。

    此不應理。

    彼於舍壽無自在故。

    有行般者。

    謂往色界生已。

    長時加行不息。

    由多功用。

    方般涅盤。

    此唯有勤修。

    無速進道故。

    無行般者。

    謂往色界生已。

    經久。

    加行懈怠。

    不多功用。

    便般涅盤。

    以缺勤修速進道故。

    有說。

    此二有差别者。

    由緣有為無為聖道。

    如其次第得涅盤故。

    然此說非理。

    大過失故。

    然契經中先說無行。

    後說有行。

    般涅盤者。

    如其次第與理相應。

    有速進道。

    無速進道。

    無行有行。

    而成辦故。

    不由功用得。

    由功用得。

    故生般涅盤。

    得最速進。

    最上品道。

    随眠最劣。

    故生不久。

    便般涅盤。

    言上流者。

    是上行義。

    以流與行。

    其義一故。

    謂欲界沒。

    往色界生。

    未即於中能證圓寂。

    要轉生上。

    方般涅盤。

    即此上流。

    差别有二。

    由因及果有差别故。

    因差别者。

    此於靜慮。

    由有雜修。

    無雜修故。

    果差别者。

    色究竟天。

    及有頂天。

    為極處故。

    謂若於靜慮樂慧有雜修者。

    能往色究竟方般涅盤。

    即此複有三種差别。

    全超。

    半超。

    遍沒。

    異故。

    全超者。

    謂在欲界。

    於色靜慮已具雜修。

    遇緣退失上三靜慮。

    以初靜慮。

    愛味為緣。

    命終上生梵衆天處。

    由於先世慣習勢方。

    複能雜修第四靜慮。

    從彼處沒。

    生色究竟。

    於梵衆天。

    最初處沒。

    生色究竟。

    最後天中。

    頓越中間。

    是全超義。

    言半超者。

    從彼漸次生五淨居。

    即無煩天等。

    乃至中間能越一處。

    生色究竟。

    超非全故。

    名為半超。

    聖必不生大梵天處。

    僻見處故。

    一導師故。

    言遍沒者。

    從彼漸次。

    於一切處皆遍受生。

    最後方能生色究竟。

    一切處死。

    故名遍沒。

    無不還者。

    於已生處。

    受第二生。

    由彼於生。

    容求勝進。

    非等劣故。

    即由此故。

    不還義滿。

    必不還生。

    曾生處故。

    尚不生本處。

    況有生於下應知此謂。

    二上流中。

    由有雜修。

    靜慮因故。

    往色究竟般涅盤者。

    餘於靜慮無雜修。

    即樂定不兼事而修者。

    能往有頂。

    方般涅盤。

    謂彼先無雜修靜慮。

    由於諸定。

    愛味為緣。

    此沒遍生色界諸處。

    唯不能往五淨居天。

    色界命終於。

    三無色次第生已。

    複生有頂。

    方般涅盤。

    二上流中。

    前是觀行。

    指有雜修。

    後是止行。

    指無雜修。

    樂慧樂定。

    有差别故。

    二上流者。

    於下地中。

    得般涅盤。

    見不違理。

    而言此往色究竟天。

    及有頂天為極處者。

    由此過彼無行處故。

    如預流者。

    極七返生。

    此五。

    名行色界者。

    若行無色界者。

    差别有四。

    謂在欲界。

    離色界貪。

    從此命終。

    生於無色。

    此中差别。

    唯有四種。

    由生般涅盤有差别故。

    此并前五。

    成六不還。

    複有不行。

    色無色界。

    即住於此。

    能般涅盤。

    名現般。

    并前六為七也。

     (輔行六上析玄具釋。

    論頌七種。

    先色次無色。

    後欲般。

    今圖順三界次第)。

     【■記】此段小注指文釋頌。

    如輔行雲。

    一。

    中般。

    謂欲界沒。

    於色中陰。

    而般涅盤。

    二生般。

    生色界已。

    而般涅盤。

    三。

    有行。

    生色界已。

    長時修行。

    方般涅盤。

    但有勤修。

    無速進道。

    四。

    無行。

    生色界已。

    不經久修。

    無功用行。

    而般涅盤。

    勤修速進。

    二道俱無。

    五。

    上流。

    於色界中。

    要轉經於四禅天處。

    方般涅盤。

    上流又二。

    一。

    雜修。

    即樂慧是。

    二。

    無雜修。

    即樂定是。

    有雜修者。

    往色究竟。

    無雜修者。

    往於有頂。

    頌中餘字。

    是不雜修。

    又有三種。

    一。

    全超者。

    謂在欲界。

    於四禅中。

    已遍雜修。

    遇緣退失。

    從梵衆沒。

    生色究竟。

    中間盡越。

    名為全超。

    二者。

    半超。

    梵衆沒已。

    中間漸受十四天處。

    或超一二。

    乃至十三。

    後乃方生色究竟天。

    皆名半超。

    非全超故。

    通受半名。

    全不能超。

    名為遍沒。

    無雜修者。

    生無色界。

    唯不能生。

    五淨居天。

    從廣果沒。

    生三無色。

    後生有頂。

    方般涅盤。

    故此那含。

    縱生無色。

    猶屬色攝。

    若欲界沒生無色。

    即無色攝。

    析玄釋者。

    未詳。

    論頌下。

    明從列三界次序。

    今圖稍别。

     【■記】雜修者。

    以其有時。

    修初禅慧。

    或有時修四禅慧。

    交互修故。

    乃樂慧根性也。

    問。

    上流雜修何法。

    答。

    修夾熏禅。

    初以一念無漏。

    一念有漏。

    又一念無漏。

    以前後二念無漏。

    熏此一